第一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设计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实验设计
黑里寨中学 洪学珏
初中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设计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实验设计要符合物理学科特点
一切自然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初中物理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认识物理规律始于观察实验,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物理规律。如“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学,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形成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整体认识。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科学地安排学生观察机动车的轮胎、鞋底都有凹凸不平的花纹,小四轮拖拉机耕地时当启动轮胎空转时,司机通常的做法是让其他的人也坐在拖拉机上。这样就保证了观察的持续、完整性。然后结合观察的内容设计实验并得出物理规律。物态变化的教学设计则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认识。如:天上有下不完的雨、雪;淋湿的衣服会干,冬天关在屋子里洗澡窗玻璃上会有水珠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物态变化 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二、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目的。初三上学期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太集中,且对物理比较陌生,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例如学习力的作用效果时可让学生观擦被拉弯的弓,铁匠打铁,掷铅球等实例,学生便能总结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从初三下学期及四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设计“ 浮力 ”一节的探究实验,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最后结合学生实验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时越压感受到用力越大溢出的水越多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溢出的水的多少有关的猜想。然后引导学生用称量法可测浮力,把溢出的水收集起来进行比较。从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我校地处偏僻农村,有 很多垂手可得的实验材料,为丰富物理教学实验提供了方便。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物理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实验设计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设计“大气压强的应用”这类教学实验时,要安排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家的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是怎样工作的。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也有待教师更进一步地探索研究。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学实验设计的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教学实验设计的心得体会
遵化市第三中学
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在物理新课实验中,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在物理实验课上我是从以下几方向来做的:
1、确保所做的实验现象清晰,提高成功率。课本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在课前我都要反复地做几遍,认真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排除干扰。
2、利用课件把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或是物理过程展现给学生看。
3、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改进实验。例如“导体和绝缘体”一节中,我先是让学生思考设计一个电路来检测哪些物质是导体哪些物质是绝缘体,当检测到水、人体、铅笔芯(较长的)时,小灯泡不发光,于是先把它们归为绝缘体。之后,我指着那堆导体问:这些物体一定都是导体吗?(是)又指着那堆绝缘体问:这里面一定都不能导电吗?马 上就有学生说:不一定,有可能是电流太小了,小灯泡不会发光而已。此时我就给学生介绍了我自己去买的发光二极管的特点,发光二极管被作为各种用电器的指示灯,学生很容易理解只要很小的电流就可以使它发光。于是我又用发光二极管检测了一遍,学生自己得出了人体、水、石墨是导体。也体会到了导体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
4、努力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例如:在演示实验时,升高实验台,实物投影仪的利用,利用一些手段把微小的实验现象进行放大都是提高实验现象可见度的好办法。以上是我的一点体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更好的总结。
第三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对于学习程度不同,甚至相差很多的学生都有一定收益。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来说要达到的目的是:①自觉②果断③敏捷④坚韧⑤自制。对于教师来说,必须把所要达到的目的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现今的中学物理教科书,学生们普遍地感到头痛,似乎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甚至于有的学生惊呼:我在物理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多,而收获最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差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果断性与自信心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注意听课的最优时间指向重点的环节上,把注意的指向性比较长久地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集中于教师的讲述中,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使授课活动能有清晰的反映和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授课时间等因素而及时调整,这并不难做到。
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立足于大部分的学生,引导他们注意各种生活中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不降低要求的情况下,以浅显、形象的比喻对理论进行解释,这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也容易把知识从模糊认识向清晰认识过渡。
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必要进行引导训练,提高他们的水平。从形象思维开始,有意无意地利用一些物理现象的表面形式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也符合学习物理的顺序。在概括的过程中增加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定律和定理所要表达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增强判断的果断性和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和自制力
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单靠教师的灌输,通过强制记忆,是可以达到记忆的目的。但这只是单纯的记住,无法掌握和应用,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概念表达清楚。我在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生的解答中,了解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训练快速敏捷反应的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是一个不断增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如何以这些形式去理解物理学习中的各种客观规律,由表及里,从初中的表面现象到高中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这本身就是教与学双方都得努力才能达到的。
针对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急于求成的心理,要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及自制能力,引导他们从急于求成中解脱出来,帮助他们把新的知识同已学过的知识,不论是本学科还是其它学科的,进行联系、渗透,并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使学生不再认为所学的物理知识是孤立的一盘散沙,激起求知和探索的欲望。这样,物理教学的成功就有了希望。
我在教学中,特别是把注意力放在新知识的感知和把它纳入原有知识的结构中,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思维把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旨在同化新概念,增强比较能力。并适当地增加实验次数,为加强感性认识提供恰当的感性材料,在“玩”的过程中,渗透式地接触、理解并掌握好概念,在学习心理上有信服的感觉和收获的喜悦。
总之,在课堂内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对学习物理来说,在“看、听、做、想、练”这几个方面的交替活动中,教与学双方都能得到一定提高。
第四篇:《塑料矿泉水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创新物理实验设计
《塑料矿泉水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物理实验设计
一、实验名称:塑料矿泉水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二、实验设计思路: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理念之一,要改革传统的实验设计理念,通过全新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身边的物体,巧妙的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想到了可以把生活中最常见的塑料矿泉水瓶运用到我们物理实验中来,为我们物理课堂增光添彩。
三、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一:声音传递能量 具体方法是:
把塑料矿泉水瓶底部剪掉,蒙上橡皮膜并扎紧,将瓶口对准正在燃烧的蜡烛火焰,用不同的力敲击橡皮膜,会看到火焰摆动甚至熄灭。这个实验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实验二:光的直线传播
在塑料矿泉水瓶中装满清水并滴入几滴牛奶,充分摇荡均匀,利用小激光灯射出红色光线,学生可以看到光线在“水”中沿直线传播。该实验的特点是能见度高,全班的每位同学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的全过程。同时实验的趣味性也比较强,学生感觉新颖、奇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探究实验三:演示“错位”和“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现象
在讲到光的折射现象的“错位”和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时,尽管有的同学可能知道这一现象,但如果有一现象明显的实验来验证,效果就更好了。方法很简单,在塑料矿泉水瓶中装满清水,透过水瓶看手指或铅笔,手指或铅笔不但会“错位”还会“变粗”;将装满清水的塑料矿泉水瓶放在阳光下,会看到亮线,验证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探究实验四:物体具有惯性
在讲到惯性时,将矿泉水瓶放在硬纸片上,用力抽出纸片,矿泉水瓶留在原处,是因为矿泉水瓶具有惯性,原来是静止的,还要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所以还会留在原处。
探究实验五: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当学生学习了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将一只矿泉水瓶中装满水,用塑料卡片盖严瓶口,手按住塑料卡片把瓶子倒过来,放开手后水不会流出来乒乓球也不会下落。此实验说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比用任何语言描述效果都要好。
探究实验六: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在教学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到时,我让学生将矿泉水瓶放在较厚的海绵上,不断地向水瓶中加水,水瓶由于重力(压力)不断变大的作用而下陷,海绵凹陷程度不断变大。这一实验说明了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产生的效果越大,压强越大。另外还可以将装有一定量水的矿泉水瓶,分别正着和倒着放在较厚的海绵上,会发现两种情况下海绵凹陷的程度不同,此实验也充分证明了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探究实验七: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我在讲授“浮力”的课中,为了引发浮力的产生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而形成的,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用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瓶颈的截面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的直径)把一只乒乓球放入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设问:乒乓球是否受到了浮力?有的学生认为受到了浮力,有的认为没有受到浮力。这时我叫一位学生用手堵住瓶的下部流水处,可观察到乒乓球浮起,学生感到好奇,也坚信此时乒乓球受到了浮力,那第一次实验为什么没受到浮力?学生感到疑惑。于是,我慢慢引导他们,学生很快理解了浮力产生的原因。这样通过实验情景,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实验八: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在矿泉水瓶中分别装入不同质量的细沙,就可以使得矿泉水瓶分别在水中出现漂浮、悬浮、下沉等几种情况。然后再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瓶和细沙的重力与其在水中的称重相比较,得出结论,这样比老师讲解得出的结论要牢固的多。同时,还可以利用实验室中两用打气筒和打点滴用的输液器配合,可以制作一个简易的“潜水艇”模型,演示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效果也很好。学生在活动中寓乐于学,积极性高涨,学习效率就会提高。探究实验九: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
将两个装有相同水的矿泉水瓶分别在木板上滑动和滚动,学生从用力的大小上很清楚地可以判断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另外还可以用锉刀将其中一个水瓶的瓶盖锉光,学生通过将瓶盖拧开的活动,来领会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实验十:物体的导电性
在探究物体的导电性的实验中,用矿泉水瓶装一定浓度的盐水,让学生将连接有小灯泡的导线分别接触盐水和塑料瓶外部,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认识盐水是导体,塑料是绝缘体。
塑料矿泉水瓶的这些实验看着简单,却给物理教学增添了许多生机与活力。只要我们能留心观察加以应用,就能培养初中学生对物理学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课后小制作、小发明。通过观察、测量、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等,增强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他们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第五篇: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
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工作
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阵地,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的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一个风格高尚的、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强调教学与德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断言不存在“无德育的教学”,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思想教育”。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按照初中物理教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物理教学也应充分结合物理学科特点,积极探索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
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研究教材,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把德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去,做到德育渗透合情合理而又避免生硬教条,使德育看似“无意”却又“有意”。我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渗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物理科学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远远超过了西方国家,因此在祖国的历史上记载着许多物理科学知识及其发展完善的内容,例如,在 “磁场”一节中关于磁偏角的介绍中,学生可知比西方早400多年的宋代沈括已提出;而在学习“回声”中介绍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更有三处有着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的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它们无疑是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知识与建筑师们高超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又如在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可以介绍东汉时成书的《春秋纬》中记载的:“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舟中,闭窗而座,舟行而人不觉”,这说明早在公元1~2世纪,我国科学家对运动的相对性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比哥白尼、伽俐略大约早了1 400多年;在学习磁现象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在学习声的传播时,有一些抗战影片中的片断,如《铁道游击队》中游击队员利用铁轨提前获得敌人火车到来的情报,在《地道战》中游击队员利用竹筒传递情报、信息。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中国古代物理学和科技发展史料,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本身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我们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备课与教学中注意挖掘,找准某一知识点为突破,将辩证唯物的思想贯彻进去,潜移默化,使教学内容与德育达到完美的统一。例如,在学习“运动和力”这章内容的时候,讲“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时学生对磁铁吸引铁钉实验,感觉很有意思,但一般不会再做深一步的思考,这时,如果我们紧接着反问一句:“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直接将学生带入对立的一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还可以通过有关实例说明例如两个同学面对面同时施力时产生的效果,进一步验证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将知识点与辩证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对立统一规律”,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另外,在讲“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时,教师可提示最大静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转变为滑动摩擦力的临界点,这实际上就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观点。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并不需要将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从哲学角度进行详细地教学,而是通过对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相互转换的介绍,引发学生的类比思想,使他们自觉地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教师还可以以实验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渗透。例如学习“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教师设问:“某人家里有个窗式衣柜侧放在有过膛风的中间,当有过膛风经过时柜门为什么会自动打开?”学生对这种现象的反应先是惊奇,后是困惑不解,甚至怀疑有“神灵”来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抓住时机,设计小实验,并通过讲授知识使学生明白是因为当有过堂风经过柜门时,柜门外的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变小,而柜门内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故柜门会自动打开。并非“老天爷”显灵。这样不仅对破除学生们的迷信思想大有裨益,还可以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渗透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
物理学是一门体系严谨,结构紧密,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会受到良好的科学素养的训练,其中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惯性定律、杠杆的平衡条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等。学生由于经历和水平的限制,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可能一听就懂,有时还会怀疑它的真实性,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要过于依赖课本,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努力做好实验,实验使用的器材要简单些,观察现象的结果要明确,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通过学生亲自探究实验,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学习“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在做硬币“跳高”的实验中,大部分学生都不相信硬币会“跳高”,这时教师现场展示一下,实验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因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会要求亲自去做,结果学生不一定能成功,但经过几次失败之后最终成功,这样学生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意识到许多事情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成功,从而使他们明白做实验要脚踏实地去做,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意志。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学习“电磁感应”这节课,在得出电磁感应现象后,抓住时机讲法拉第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电磁感应”。他在1821~1831年间做了大量的实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经历了失败、试验,再失败、再试验,他从失败中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条件,他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只要我们细心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找准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有机渗透,就可以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而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既是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只要我们在具体实施时,明确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这三个方面的德育要求,采取合理的德育渗透途径和方法,相信一定能提高初中物理的德育教学水平。
郑州市新奇中学
物理组
2012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