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乙醇教案

时间:2019-05-12 17:1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3节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乙醇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3节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乙醇教案》。

第一篇:第3节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乙醇教案

第3节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乙醇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生活中的营养物质切入具体有机物,按“结构——性质——重要应用——回归人体中的作用”这样的明线展示,将它们之间的衍变作为暗线隐含于教材或习题之中。这样的编写,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可以使他们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了一些重要的烃的衍生物的典型代表物,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常识,有利于他们自觉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正确对待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乙醇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

2.引导学生常识性地了解乙醇与人类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联想〃质疑”引导关注学生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激发他们对相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知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2.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乙醇的化学性质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收集各种含有酒精的饮料和调味品(图片或实物)2.预习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准备“活动·探究”实验用品。2.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

五、教学方法

问题激疑、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六、课时安排

5课时

七、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展示各种含有酒精的饮料和调味品(图片或实物)。

【质疑】你能从中得到酒精的哪些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得出乙醇的相关物理性质。【讨论、交流】学生展示含有酒精的饮料和调味品,从中得到酒精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呈液态、可溶于水、有香味。

【质疑】乙醇与前面学习的有机物的物理性质有何不同?为什么?

【点评】通过接触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使他们了解乙醇在生活中的作用。

用问题激发学生对乙醇分子结构探究的兴趣。

【展示】展示乙醇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演示或动手拆插乙醇分子模型,引导学生分析乙醇分子结构:在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我们熟悉的原子团?

【讨论、交流】学生分析得出:在乙醇分子中存在-C2H5和-OH。【质疑】这些原子团还存在于哪些分子中?它们与乙醇在结构上有何不同? 【讨论、交流】学生分析得出:在C2H6中存在-C2H5,在H2O分子中存在-OH。【讲述、板书】从乙醇的分子结构不难看出:乙醇分子既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中氢原子被水分子中羟基(-OH)取代;又可看成是水分子中氢原子被乙基(-C2H5)取代。因此,乙醇既具有与有机物相似的性质,又具有与无机物相似的性质。

一、乙醇 1.分子结构

化学式:C2H6O

结构式:略

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点评】加深对乙醇分子结构中既有有机碳链结构(-C2H5)又有-OH原子团的认识。

通过引导使学生关注到CH3CH2OH与CH3CH3和H2O在结构上的相似与不同。

【过渡】分析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化学键?推测发生化学反应时,乙醇分子中的哪些化学键可能发生断裂?

【讨论、交流】在乙醇分子中存在:C-O键、O-H键、C-H键。

【活动、探究】实验1:无水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实验前,请学生预测实验中可能的断键位置及可能出现的现象,再动手实验、观察、记录、检验生成的气体、解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讨论、交流】学生根据水与乙醇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及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原理,预测可能的断键位置及可能出现的现象。

【实验分析、讨论】1:你认为在上述实验中乙醇分子可能的断键位置在哪儿?

2:实验中出现了哪些现象?

3:上述现象与你的预测是否一致?你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4:什么事实可以说明断键的位置不是C-H、C-C键呢?(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媒体播放】播放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录像。与水对比,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要缓慢得多,说明了什么?

【讨论、交流】通过与水结构的比较,使学生注意到烃基对羟基的影响。

【学生活动】根据刚才的实验现象,完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该反应的类型。【板书】2.化学性质

⑴与Na反应(置换反应或取代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乙醇钠

【媒体播放】播放动画,模拟金属钠与乙醇反应本质的微观过程。

【质疑】1:实验1说明乙醇分子中的O-H键易断裂,那么C-H、C-C键能否断裂呢?如果可以,请你举例。2:燃烧属于什么反应? 【交流、板书】⑵氧化反应 ①燃烧

方程式略

【过渡】现在我们改变实验条件,布置学生完成教材实验2,观察铜丝的变化并闻液体的气味。

【活动、探究】实验2

【讨论、交流】铜丝在酒精灯外焰加热后变黑,伸入乙醇中变成亮红色,乙醇液体保持沸腾,在试管口闻到刺激性气味。

【质疑】1:铜丝变黑是什么变化?又变红是什么变化?你怎样看待铜丝的作用?2:乙醇液体保持沸腾说明什么?3:CuO被还原,乙醇被氧化成什么物质呢?

【讨论、交流】学生回答:铜丝在外焰上加热后变成黑色的CuO;伸入乙醇后又变成Cu,说明铜丝在反应中充当了催化剂的作用。乙醇液体保持沸腾说明此反应是放热反应。【讲述、板书】在这个反应中,CH3CH2OH中与-OH相连的C-H键发生断裂,插入O原子,这样在同一个C 原子上就连接了两个-OH,是一个不稳定的结构,脱去一个水分子后,形成了这样一个原子团-HC=O,称之为醛基,生成的有机物含有两个碳原子,故称之为乙醛。乙醛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我们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这个反应的过程: ②催化氧化 Cu+1/2O2=CuO CuO+CH3CH2OH→Cu+CH3CHO+H2O 总反应为:略

【质疑】在乙醇的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反应中,从乙醇到乙醛消去了H原子,碳元素的化合价有何变化?此反应与乙醇的燃烧反应有何异同? 【讨论、交流】乙醇催化氧化反应与燃烧反应的共同点:这两个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在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都升高了,故都称为氧化反应。不同点:不同的反应条件使得前者是部分氧化,后者是完全氧化。

【点评】将乙醇的燃烧与催化氧化反应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反应的异同点,关注在有机反应中,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质疑】1:除了做调味品和饮料,你知道乙醇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吗?2:你了解工业酒精吗?

【讨论、交流】学生根据乙醇能够燃烧的性质和已有的关于工业酒精的知识,展开讨论。【作业】从以下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1.结合近期机动车驾驶员饮酒造成严重交通事故案例,谈谈饮酒的利弊。

2.查阅工业酒精中毒事件的相关资料,谈谈工业酒精对人体的危害。

【点评】对学生进行交通法规、健康保健及商业道德教育,同时培养他们对事物辨证认识的观念。

第二篇:17年一轮复习教案 食品中有机化合物

2017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教案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1)

【自主复习】

1.世界上有几千万种化合物,其中大多数是含碳的化合物,人们一般根据是否含有碳元素,将化合物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取少量蔗糖放入密封的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后,管口有小水珠生成,同时试管中留下黑色的炭粉,由此可断定蔗糖中含有_______元素,蔗糖属于_______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钙、碳酸钠等属于_______化合物,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机化合物除了含碳元素外,还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元素。

说明: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物的判断:含碳的单质属于无机单质,不含碳的化合物肯定属于无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中,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属于无机化合物,其他化合物则为有机化合物。注意:几种有机物混合在一起所得物质为混合物,不能称为有机化合物。

2.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指______________很大(1万以上)的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高分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说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判断:相对分子质量在1万以上的有机物称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有机高分子),可分为两类:天然有机高分子(如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和合成有机高分子(如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

3.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______,可能含有的元素是_______。

4.地球上各种生物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于_______能,人和动物要维持生命活动,必须从_______中获得能量。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和保持健康,必须摄取各种食物。大米、面粉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食用油中含有________,鱼、肉、牛奶中含有丰富的_______,青菜、水果中含有_______,青菜中还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是食物中含有的重要有机物,是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5.光合作用消耗了空气中的_______,补充了空气中的_______;呼吸作用消耗了空气中的_______,增加了空气中的_______。所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两个重要环节。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合作用中生成的葡萄糖还能进一步转化为_______、_______或_______,光合作用将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食物的主要成分都是淀粉,草、木、庄稼秸秆、_______和_______中含有纤维素。

7.葡萄糖是一种_______色、_______味的易溶于水的粉末状固体,化学式为_______,在体内经缓慢氧化转化为_______和_______,释放出热量。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每克葡萄糖完全氧化可产生15.6 kJ的热量。

8.糖类(也称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都是由_______元素组成的。_______是人们食用的最主要的糖类。早晨集会时小明同学因低血糖晕倒,此时应马上补充_______溶液。

9.自然界中的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等都来源于绿色植物的_______。淀粉在人体

内消化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淀粉在人体内经过新陈代谢后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淀粉_______(填“有”或“没有”)甜味。

10.油在常温下通常呈_______态,脂在常温下通常呈_______态,人体内的脂肪储备着丰富的_______。一个人如果活动量小,热量消耗就_______,体内积累的脂肪就_______。如果摄入的糖类过多,剩余部分也会转化为_______。11.油脂和糖类物质的组成元素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在油脂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元素。油脂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与淀粉、纤维素不同,油脂不溶于_______,易溶于_______等有机溶剂,密度比水_______。各种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只有数百左右,不是高分子化合物。食物中不同种类的油脂_______、_______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在人体内消化,发生氧化分解,都能释放出_______。

12.油脂是制肥皂的主要原料,肥皂水中滴入酚酞变红,表明肥皂水的pH_______7。当衣服沾上油污时可用汽油除去,原理是______________。也可以用洗涤剂除去,原理是______________。

13.馒头、大米和面包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检验其中含有淀粉的方法是_______。14.检验葡萄糖所用的试剂有_______和_______,其中_______要过量。

15.淀粉和纤维素的组成都可用_______表示,它们都属于有机_______化合物,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淀粉_______。淀粉和纤维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水反应,转化为_______。16.乙醇(俗名:酒精)是_______色透明、具有_______的液体,其化学式为_______。它易_______,能与_______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多种_______,是工业上使用的一种重要有机_______,还可作为_______。乙醇在空气中燃烧或在体内完全氧化时,生成_______和_______,同时放出大量的_______。写出乙醇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饮用含甲醇的酒,会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甚至_______。工业酒精含有少量对人体有害的_______,因此绝对禁止用工业酒精配制饮用酒和调味用的酒。

【例题设计】

例1人体就像一个复杂的“化学工厂”,在下列食物中.不能给这个”化学工厂”提供能源的是

A.汉堡

B.花生油

C.矿泉水

D.馒头

例2 医疗上静脉注射常用到5%的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的化学式为C6H12O6,有关葡萄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B.葡萄糖属于无机化合物

C.葡萄糖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D.葡萄糖含有24个原子

例3 清明假期间,小明与同学一起去野炊,他准备了①米粉、②牛肉、③菜油、④馒头、⑤食盐、⑥矿泉水等物品。请帮助回答:

(1)糖类物质主要存在于上述物品_______中。(填序号)

(2)从科学膳食、营养平衡的角度出发,你认为小明同学还需带含______类营养素物质。

例4下列有关葡萄糖的说法错误的是

A.油脂和葡萄糖都易溶于水

B.葡萄糖、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糖类

C.给低血糖的病人补充葡萄糖以缓解乏力、眩晕等症状

D.葡萄糖在人体内缓慢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热量

例5(2014.苏州)下列有关油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种油脂都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B.葡萄糖不能转化为人体内的脂肪

C.汽油、煤油、菜籽油、花生油都属于油脂

D.洗发剂洗去头发上的油脂不属于乳化现象

例6 由碳、氢元素组成的物质种类繁多,烷烃就是其中一类重要的物质,下表列出了烷烃的一些信息。

分析上表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表中丁烷的化学式:_______。(2)烷烃的命名与分子中_______原子个数有关。

(3)总结一条烷烃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7(2014.泸州)下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简图,请回答:

(1)图甲中,转化1表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图乙中,转化1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反应之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上述反应中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_______。

(4)写出在人体中发生图乙转化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反馈练习】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

A.酒精(C2H5OH)B.葡萄糖(C6H12O6

C.碳酸钾(K2CO3)D.淀粉[(C6H10O5)n] 2.某物质不含碳元素和氢元素,它不可能是:①酸、②碱、③盐、④有机物中的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每100 g草鱼中所含主要营养成分的平均质量见下表:

该草鱼能提供人类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成分有

A.六大类

B.五大类

C.四大类

D.三大类 4.下列食物中,能为人体提供纤维素的是

A.大米

B.豆油

C.青菜

D.鸡蛋 5.下列过程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A.糯米酿酒

B.纸张燃烧

C.石蜡熔化

D.食物腐烂 6.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霉变大米用水洗净后可以继续食用

B.农业上用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

C.工业用盐亚硝酸钠可作调味品

D.稀有气体可用作焊接保护气 7.下列有关营养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糖、纤维素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淀粉与碘作用呈蓝色

C.常温下油脂都呈固态

D.青菜、黄瓜中含大量的蛋白质

8.人的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需要能量,下列物质主要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

A.无机盐

B.水

C.糖类

D.维生素

9.葡萄糖(C6H12O6)供给生命活动和维持体温所需要的能量的反应可表示为C6H12O6+酶6O26CO2+6H2O+能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医疗上可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葡萄糖溶液给病人输液以补充能量

B.葡萄糖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能量

C.葡萄糖氧化产生的CO2若不能及时排出人体,则血液的pH将增大

D.人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相比较,CO2和H2O的含量增加了 10.测得某酒精(C2H5OH)溶液中所含的碳原子数和氧原子数相等,则该溶液中C2H5OH和H2O的分子个数比为

A.1:1

B.1:2

C.1:3

D.1:4 11.某有物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据此判断该有机物组成说法正确 的是

A.只舍有碳、氢元素

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无法确定

12.合理搭配饮食是我们的健康理念,中考期间,小明妈妈为他准备了一份午餐:馒头、红烧肉、豆腐汤、炸鸡腿,你认为这份午餐搭配中还应添加下列食品中的 A.黄瓜

B.牛奶

C.炒鸡蛋

D.烤野兔肉

13.(2014.牡丹江)氯乙烷(C2H5Cl)是某种镇痛急救药的有效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乙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5

B.氯乙烷是一种有机物

C.氯乙烷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氯乙烷由碳原子、氢原子、氯原子构成 14.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

B.油脂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C.糖类都有甜味

D.淀粉和油脂元素组成相同,但分子构成、结构和性质不同

参考答案

[自主复习] 1.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碳、氢、氧(或C、H、O 有机 无机 它们的组成和性质与无机化合物很相似 氢 氧 氮 氯 磷

硫(写元素符号亦可)2.相对分子质量 淀粉 纤维素 蛋白质 天然纤维 合成纤维 塑料

天然橡胶

合成橡胶

3.C、S、H O 4.太阳 食物 淀粉(或糖类)

油脂 蛋白质 维生素 纤维素 淀粉 油脂 蛋

光照白质 维生素 5.CO2 O

2O2

CO2

6CO2+6H2OC6H12O6+6O2 C6H12O6

叶绿素酶+6O26CO2+6H2O 蔗糖 淀粉 纤维素 太阳 化学

6.大米 面粉 玉米

酶土豆 青菜 水果 7.白 有甜 C6H12O6

CO2

H2O C6H12O6+6O26CO2+6H2O 8.淀粉

葡萄糖

纤维素 碳、氢、氧(或C、H、O)淀粉 葡萄糖 9.光合作用 葡萄糖 二氧化碳和水 没有 10.液 固 热能 少多 脂肪 11.相同 碳(C)氢(H)氧(O)分子构成 结构 性质 水 汽油 小

组成 性质 热量 12.大于(或>)

汽油能溶解油污 洗涤剂能乳化油污 13.取样,滴加碘酒(或碘水),若样品变蓝,则样品中含有淀粉

14.CuSO4溶液

NaOH溶液

NaOH溶液 15.(C6H10O5)n

高分子 更大 葡萄糖

16.无 特殊香味 C2H6O 挥发 水 有机化合物 溶剂 燃料 二氧化碳水

C2H6O+3O2 点燃 2CO2+3H2O 中毒 昏迷 眼睛失明 死亡 甲醇 [例题设计] 例1.C 例2.C 例3.(1)①④

(2)维生素

例4.A 例5.A 例6.(1)C4H10

(2)碳(或C)(3)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烷烃的沸点逐渐升高(或除丁烷外,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烷烃的相对密度逐渐增大等合理答案均可)

例7.(1)CO2+H2O-H2CO

3(2)6CO2光照酶+6H2OC6H12O6+6O

2(3)反应的条件不同

(4)C6H12O6+6O26CO2+叶绿素6H2O [反馈练习] 1.C

2.A 3.B 4.C 5.C 6.D 7.B 8.C 9.C 10.A 11.B 12.A 13.B 14.C 15.糖类、维生素

提供能量

第三篇:第3节 河流 教案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河流和湖泊》一节的课标要求是“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在把握课标,分析和处理教材时,我把本节的教学内容概括三个部分:

(1)、在地图上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河流和湖泊以及内流区的主要河湖。

(2)、内、外流区的划分,内、外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3)、外流区内部南方和北方河流的差异。

2、教学活动设计:

针对课程标准的不同要求,根据本节三部分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1:在中国河流的空白图上,用彩色笔勾画出我国主要内、外流河,勾画出内、外流区的界线。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会运用地图查找相关的地理事物,动手填绘地图,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并为学生运用地图探究内、外流区河流特征做好铺垫。为了区别河流、流域和水系的概念,我用树叶的叶脉做比喻,既形象又直观,同时也体现出不同学科之间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树叶,既能引起学生兴趣,也是学生对学习资料及素材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活动2:分组探讨内、外流区河流的主要特征,并分角色扮演内、外流区河流。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读图、,运用教材当中和师生共同准备的相关资料,自主探究内、外流区河流的特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方法。

活动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外流区内南方和北方河流的差异。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能力。通过南、北方河流特征,鼓励学生去探索它们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突出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个基本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并能提出保护和改善的措施。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绘图知道我国主要河湖的分布,并能勾 出内外流区的界限;结合地形图理解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 地形区和所属气候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会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运用生活实例探究河流的开发与利用,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去看待河流 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河流及其周围的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2、南北方河流特征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

运用生活实例,探究河流的开发与利用。

(四)、课

型:新授课。

(五)、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学生收集资料;

3、多媒体课件制作;

4、补充课程资源。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众多的河湖】

1、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用歌曲《长江之歌》烘托课堂气氛,展开祖国地图,用生动的语言导入:“同学们,听到这激昂的乐曲,站在祖国地图前,看到流淌在祖国大地上的条条动脉和一颗颗明珠,你们会想到什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资料导入:大屏幕展示资料,学生阅读资料。教师提出问题:“从资料当中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自己得出我国河湖众多的结论,并举例说出河流和湖泊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2、探究新课:

(1)、内流区与外流区的概念:

〔过渡〕:“我国的河流和湖泊分布在哪儿呢?”

教师在教学挂图上示范,教给学生在地图上勾画河流和湖泊的方法。学生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手中的空白地图上勾画出我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初步学会运用地图认识我国内、外流区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并能依据河流的流动方向,区分内、外流河,概括出内、外流区的概念。

学生展示自己所绘地图,互相交流,评选出绘得最好的、最科学的地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2)、水系和流域的概念:

教师提出问题:长江和长江流域是一回事吗? 学生观察课前收集到的树叶,教师用形象的比喻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联系以前所学过的生物知识,找出树叶叶脉和流域、水系的共同点,理解流域、水系的概念。

(3)、小反馈:学生根据内、外流区的特征区别内流湖和外流湖,巩固所学的内、外流区的知识。

(4)、内流区和外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过渡〕:内流区和外流区的河流各有什么特征呢? 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大屏幕展示分组讨论的主要内容: ①、内、外流河的数量、长度、水量; ②、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③、河流的水量与气候的关系。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资料:

①、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四条河流长度、流经的地形区及注入的海洋; ②、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四条河流的流量曲线图。

学生运用资料分组讨论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当中。学生分角色扮演内流区河流和外流区河流,分别讲述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交流讨论成果。(5)、外流区内部南方和北方河流特征的比较: 教师提供给学生资料:

①、东部河流的汛期和枯水期比较表; ②、、西江、黄河的流量曲线图。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这两个图表,从中能发现什么地理问题,找到什么地理规律,并分析这个规律与什么有关。

学生运用资料,通过观察南北方河流的水量、汛期起止日期、汛期水量与总水量的百分比、流量曲线图,对比分析外流区内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的不同特征。

学生依据南方和北方河流的不同特点去探讨这种不同可能会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师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学生讲述自己的见闻,自己展示收集到的图片、资料,用生活实例说明河流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例如:近期重庆万州区的洪水灾害、北方河流冬、春季枯水给北方地区带来的旱灾等。

师生共同探讨如何利用南方和北方河流的这种特点,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6)、京杭运河: 教师展示京杭运河图。

学生联系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介绍京杭运河以及它对人类的贡献。(7)、家乡的河: 师生交流:共同欣赏阜新细河美景,学生描述细河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带给阜新人民生活的变化,增强学生爱我家乡、保护家乡的环境保护意识。

3、课内小结:学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师生共同交流学习心得。

4、课内反馈:

智力大比拼

1、辩别真伪:

(1)、我国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2)、我国的外流河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季风区内。

(3)、内流河沿途多沙漠、戈壁,所以很多河道成为季节性河流。(4)、黑龙江冬季没有结冰现象。2、选对朋友:

(1)、下列河流中属于内流河是:

()A、塔里木河 B、长江 C、黄河 D、淮河

(2)、下列河湖中全部属于外流区的是:

()A、黑龙江 青海湖 辽河

B、辽河 长江 珠江 C、弱水 塔里木河 青海湖 D、淮河 珠江 塔里木河

阜新地区水系图

3、观察阜新地区水系图回答:

(1)、阜新地区主要有哪些河流?(2)、细河属于内流河还是外流河?

4、资料分析:

资料1:辽河全长1345千米,流域面积21.96平方千米。千百年来,辽河以其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众多的北方少数民族以及当今重要的东北工农业基地,成为科尔沁草原及辽东半岛的母亲河。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辽河河水连年断流,地下水严重超采。辽河已成“沙河”,过去牧草繁茂的草场已经被风沙吞噬,生态严重恶化。

资料2:2000年以来,辽河流域遇到了持续干旱,降水量偏少,径流量明显减少,出现了连续枯水年,造成河水干枯。

资料3:造成辽河断流及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辽河中上游截流工程过多,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透支”。

读资料,试分析:

(1)、造成辽河水干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辽河水干枯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哪些变化?(3)、我们在开发利用河流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二课时

【黄河的治理】

1、引导学生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对应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观图片,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2、结合活动题

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忧患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不同河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

3、在学生对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别是什么? 了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的特点时,4、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通过阅读图中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个感性认识。

5、阅读中国地形图、相关的气候类型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教材中提供的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景观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反映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状况的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6、通过分析,明确造成黄河中游泥沙含量大的人为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是什么。由中游地区的泥沙含量大,联系不同河段水流速度的变化,结合教材提供的地上河示意图、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说明中游地区的环境问题对下游地区产生什么影响?造成的隐患是什么?

7、对于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以收集一些上游地区植被破坏的录像带或景观图片、幻灯片等,依次说明这里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8、解释凌汛的成因,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生凌汛的河段,其河流流向与不产生凌汛的河段河流流向有什么不同?由此说明引起凌汛发生的自然因素是什么?通过分析应使学生明确产生凌汛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9、在学生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忧患后,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根治黄河”的阅读材料,完成活动题2,通过阅读和解题,使学生明确针对不同问题应该采取不同措施,鼓励学生充分开展发散思维,为解决黄河的问题献计献策。

第三课时

【长江的开发】

1、了解长江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应该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

2、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以及中国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明确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气候区,3、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哪些河段有利于航行。在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分析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4、了解长江水运状况,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航运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能力比较强,结合地形地势、气候、河道等因素,分析航运能力强的原因。结合荆江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受到限制,限制的因素是什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

5、讨论解答此题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与学生讨论的时间,特别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想。

6、分析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可以从阅读材料、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示意图入手,通过学生阅读“平垸行洪导长江”的资料和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导致洪涝灾害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围湖造田,减弱了湖泊对河流水量的调蓄能力。对于发生洪涝灾害的其他原因,7、可以通过讨论、解答活动题2加以了解。在解答此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征对洪涝的影响,上、中游地区植被的破坏为什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长江水系干支流的分布特点对洪涝灾害出现的影响等,通过分析,应使学生对于河流发生洪涝灾害的因素有一定了解,并能够初步明确其中的因果关系。“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较”的资料,应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使学生对于洪涝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和意识。课堂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河湖众多的国家,主要河湖及分布、长江、黄河概况,以及对人类的作用都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巩固练习

说出长江、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主要的水电站。板书设计: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

一、众多的河湖

1、外流区与内流区

2、河湖名称及分布

二、黄河的治理

1、黄河概况

2、地上河成因

3、黄河的治理

三、长江的开发

1、长江的概况

2、水能资源

3、长江的治理 作业 必作题

绘黄河图 选作题

绘长江图

第四篇:第3节 《机械效率》教案

第3节 《机械效率》教案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简单计算。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和图片观察。培养学 生的观察,分析,总结,以及下定义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培养学生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观察一些常见机械的机械效率,从而体会提高机械效率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重点】

定义和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等的相关知识。【教学难点】

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功?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将重20 N的重物匀速举高2m,人需做多少功?

二、引入新课

师提问:小明家装修房子,需要把这堆沙子从一楼运到三楼,你有哪些方法?同学们思考讨论,看哪一组同学想的办法多?

生发表观点:

1.将沙子装进桶里提上三楼; 2.将沙子装进桶里用动滑轮提上三楼; 3.将沙子装进袋子里用动滑轮提上三楼;

师:我们的目的无非就是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但是采取不同的方法,各自过程中所做的功是不同的。怎样才能让我们用最少的功达到我们的目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三、新课教学

1、有用功和额外功

如下图所示,将重100N的沙子运到三楼。没层楼高3m

(1)图中三种方法有什么区别?(2)每种方法人需要做几部分功?

(3)哪部分功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4)每种方法中,人一共做了多少功?

师点拨:图中三种方法是有区别的,第一种情况人用桶提沙子上三楼,第二种情况是人用动滑轮将桶与沙子提到三楼,第三种情况是人用动滑轮将口袋与沙子提到三楼。

将学生分为三组,每一个小组研究其中的一种情况,将各自小组分析结果展示出来。(提示:三种方法的目的均是把沙子运到三楼。在此过程中沙子升高的距离是两层楼的高度即6m)

学生讨论、展示分析结果:

第一组:第一种情况人用桶提沙子走上三楼,客服自身重力做功、将桶提到三楼做功、将沙子提到三楼做功;这种情况下做的功:

W1=G人h+G桶h+G沙h=(400N+20N+100N)×6m=3120J 第二组:第二种情况是人用动滑轮将桶与沙子提到三楼,将动滑轮提到三楼做功、将桶提到三楼做功、将沙子提到三楼做功;这种情况下做的功:

W2=G动h+G桶h+G沙h=(10N+20N+100N)×6m=780J 第三组:第三种情况是人用动滑轮将口袋与沙子提到三楼,将动滑轮提到三楼做功、将口袋提到三楼做功、将沙子提到三楼做功;这种情况下做的功:

W3=G动h+G袋h+G沙h=(10N+5N+100N)=690J 师点评各组情况。讲解:其实我们的纯目的“将沙子运上三楼”需要需做多少功呢?

生回答:W= G沙h=100N×6m=600J 师讲解:这个600J的功是人们为了达到目的,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称为有用功(W有)。除了这600J之外,上面的三种情况中,我们都多做了一些功。这些功是人们为了达到目的时不需要但又不得不额外做的功,称为额外功(W额)。

(1)有用功:使用机械时,机械对物体做的功。

(2)额外功:使用机械时,客服机械自身重力和机械间的摩擦所做的功。

人们达到一定目的过程中,实际做的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这个功叫做总功W总。

(3)总功:使用机械时,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人们总共做的功)W总=W有+W额

2、机械效率

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四个数据,由三个小组分别找出各自情况下的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第一组:有用功是600J,额外功是2520J,总功是3120J; 第二组:有用功是600J,额外功是180J,总功是780J; 第三组:有用功是600J,额外功是90J,总功是690J.师:如果让大家来选择,你会采取哪种方法将沙子运上三楼呢?为什么呢?(第三种情况;因为可以少做额外功。)

师:如果我们在选择某一简单机械完成相同的功,大家将会选择什么情况的机械呢?(要选择少做额外功的机械)

师:这应该是反映机械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物理学中将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用字母η表示。

即:机械效率=有用功/总功

由定义得公式: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η表示机械效率。

 W有W总师强调:

(1)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它只有大小,没有单位。由于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

②机械效率是标志机械做功性能好坏的物理量,机械效率越高,这个机械的性能越好。

(2)机械效率由有用功和总功两个因素决定,分析机械效率高低时不能只考虑一个因素。①当总功一定时,机械做的有用功越多,或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

②当有用功一定时,机械所做的总功越少,或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

③当额外功一定时,机械所做的总功越多,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机械效率就越高。

3、例题讲解

起重机把质量为0.5t的重物匀速提升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g取10N/kg。

由一名学生来演算,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了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给出了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大家完成课后练习,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学会机械效率的计算。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88页第1、2题 六.板书设计

第五篇:第3节科学观察 教案

科学观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观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有计划的细致观察是观察的基础。

2、知道要排除环境对观察的影响,消除感官的错觉。

3、知道通过仪器来扩展观察力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4、了解科学家是怎样通过观察与实验进行科学研究。

二、教具准备

课件、鸡蛋、烧杯、食盐、水、药匙、玻璃棒、试管架、试管、胶头滴管、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碳酸钠溶液

三、教学方法

讲演结合、多媒体辅助、小组讨论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知识回顾: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

提问:你是如何发现酒精灯火焰有三个部分?

回答:观察。

引入: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观察”。

【新课教学】

一、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二、用心观察

【图片展示】伦琴制作的第一张X光照片、指纹识别器

1、科学发现往往源于用心的观察与发现

【探究活动】为什么指纹可以辨别人的身份呢?

2、很多情况下,观察会受环境影响,因此会借助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图片展示】海王星

3、科学观察是通过精密计划或研究后进行的。

三、拓展观察力

【图片展示】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微小的事物、用天文望远镜观测遥远的星系、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快速物体运动的照片。

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整理

要求:客观、有效、规范

内容:现象、数据

方法: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图形记录

【读图练习】

五、观察与实验

【活动一】混合两种溶液

【活动二】鸡蛋的沉浮

下载第3节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乙醇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3节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乙醇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3节_安全用电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知识理解安全用电的道理. 2.了解常见的触电事故和安全用电原则.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网上收集资......

    第3节 垃圾分类教案

    第3节 垃圾分类 教学时间:2016年11月22日 教学班级:二(1)班——二(5)班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环保意识。 2、 通过讨论生活垃圾的危害性,引出垃......

    写字教案第3节王字旁

    第3节 王字旁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王字旁的写法,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法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王字旁的写法 难点:掌握王字旁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写字教案第3节山字旁

    第3节 山字旁 教学目标: 1.掌握山字旁作为左偏旁时的写法以及在左右结构汉字中的结构规律。 2.通过观察练习,掌握“岭、峭、峡”三个字的结构特点。 3.了解山字旁在上下结构......

    第3节 比热容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

    第3节 比热容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会查比热容表。 2.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比热容的概念。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大屏幕投影一......

    第3节 机械效率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际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 教学重点/......

    第3节 机械效率 教学设计 教案[本站推荐]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 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 知道机械效率的意义 • 机械效率的公式及应用 •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测斜面的机械效率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