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7《声音的产生》教案

时间:2019-05-12 18:3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7《声音的产生》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7《声音的产生》教案》。

第一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7《声音的产生》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7《声音的产生》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第一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以“让我们来制造声音”这个活动展开对声音的研究。通过“制造声音”使各种各样的材料发出声音,目的是在活动中发现:有声音发出时,物体在动!人也可以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发出各种声音:说话、唱歌、跑、跳„„甚至人体内部也会有声音:心跳声、呼吸声、肠蠕动声„„建立“声音的产生与物体动起来有关”的感性认识,为有关声音产生原因的假设提供依据。在制造声音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作出假设,有了前面的事实根据,相信学生会作出与结果差不多的假设,对此,教师要把握好尺度,既不能高估也不能低估。为证明学生的假设,教科书设计了各种方法来证明,还安排了能“看见”声音的活动,完成从假设到验证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研究方案;采用多种方法验证结论。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⑵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3.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⑵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三、设计思路

声音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能辨别各种常见的声音。但声音的产生具有不可见性,学生只能从生活体验中得到一些模糊的认识,对声音产生的真正原因是不了解的,而这一点恰恰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弄清学生已有的有关声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探究欲,以探究为中心,通过运用多种探究手段,让学生经历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探究过程,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验、观察、取证—汇报、交流”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感受,一起讨论,一起分析,并描述、记录、交流自己观察的结果,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处于一种探究、研讨的氛围中,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寻找规律;懂得尊重证据,用科学事实说话。

四、课前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小鼓、鼓槌、锣、锣槌、叉、口琴、瓶子、尺子、纸、梳子。2.演示实验材料:水槽、音叉。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悦耳的声音使人愉快,嘈杂的声音对人有害。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这些是什么声音?(播放:雷声、水声、鸟鸣、飞机升降声、钢琴声„)谁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在大自然和生活中有这么丰富多彩的声音,真是奇妙!你想研究声音吗?要研究声音就让我们先来制造声音吧!

2、亲历活动,提升认识。⑴借助物体制造声音。

①每个小组实验桌上都有一些材料,咱们各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想办法用这些材料制造各种不同的声音,比比看,哪个小组制造的声音多。然后,仔细观察,物体发声时,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只要能说明问题,写得文字越简洁越好。开始!(教师参与各小组活动,不干预学生活动,只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可以把学生对声音的零碎的感性认识做一分类和整理,认识到不同的物体、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并发现:有声音发出时,物体在动。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和汇报,可以了解学生对声音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后面教学做好准备。②各组代表汇报实验成果。(用尺子、瓶子、梳子、纸制造不同的声音。)⑵利用自己身体制造声音。

①刚才大家借助各种材料制造了许多的声音,那么,如果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用你自己的身体,你还能制造声音吗?最多能发出多少种不同的声音呢?你有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声音,进一步建立“声音的产生与物体动起来有关”这样的感性认识,为有关声音产生原因的假设提供依据。②汇报:说话、拍手、打响指、捏关节、碰牙、心跳声、肚子咕咕叫„

3、提出问题。

同学们真有本事,能制造出这么多的声音。关于声音,你还想研究些什么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归纳板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和高低?什么是噪音„„)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开端,让学生自主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提出的问题会五花八门,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比教师提问效果更好。另外,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概括并板贴出来,使学生有被重视的感觉,也使问题变得清晰化。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我们研究,要弄清这些问题,你认为我们得先搞明白哪一个问题?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先研究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

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贴)

4、假设并验证。

⑴让我们先来猜一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根据学生回答板贴:振动?摩擦?碰撞?)

⑵同学们的猜想都有自己的根据,可是真正的科学结论光靠猜想是不行的,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生答:验证)好极了!各小组先商量一下,研究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来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开始。⑶交流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猜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是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好机会。学生提出的假设正确与否,教师不做评价,这样为后面探究性学习中去检验猜想打下基础。

⑵分组实验。

①除了你们现有的实验材料,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锣、鼓、口琴、叉等乐器,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选择你们需要的材料进行实验。注意:不要弄的声音太响,以免影响其他小组。(教师参与小组活动,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前,让学生对问题发散性思考,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并能使学生共享这些方法,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和所需的材料去研究,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的好习惯。②汇报交流。(各组代表各抒己见,师揭下板贴“摩擦和碰撞”,留下“振动”)

同学们可真不简单,像小科学家一样研究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都能听到,我们能看见声音吗?

【设计意图】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将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使探究进一步深入。

5、进一步验证。

演示实验:老师要给大家做一个实验,请你仔细观察。要求是: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教师先介绍音叉,然后用鼓槌敲响音叉,迅速放入盛水的水槽中。现象:水面波动,有水珠溅出。)谁来说说?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进一步验证结论,培养学生尊重证据的科学素养。

⑶你们也能想个办法让大家看见声音吗?

【设计意图】这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现象,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深入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

6、反思与评价。

今天上的这一节课中,你们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如何?

7、小结:我们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发现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应用这一方法还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例如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声音的高低强弱与什么有关系?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下课。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振动? 摩擦? 碰撞? 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声音为什么有强弱和高低? 什么是噪音?

第二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

教学目标:

一、探究目标:

1、大胆质疑,通过观察和实验,乐于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2、能够利用各种感官和辅助工具观察物体发声的现象。

二、情感目标:

乐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能体验自主探究的快乐。

三、认知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具准备:各种声音的录音带、瓶子、钢尺、鼓、鼓棍、锣、小黄豆、系线的泡沫小球。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课时:一课时 设计说明:

本节课设计重在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本质。教学过程:

(教室里摆放九个小组的桌子,桌子上放有号码牌,学生进教室后分小组坐在座位上。)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乐章。(教师播放录音)

2、引导学生谈谈听后感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听到了什么)

3、学生模仿大自然中听到的各种声音。

4、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声音的疑问。

5、揭示课题:声音的产生(板书)

二、自主探究

(一)学生展示带来的发声材料,设计实验。

1、师:大家说说看,鼓、锣、瓶子等物体,你不动它,它能自己发出声音吗?怎样做就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2、分组实验。(学生对物体分别进行敲、打、吹……)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任何物体在静止的状态下,都不能自行发出声音。当给它们一定作用的力时就能发出声音。

(二)学生根据课前制定的实验计划开展探究,根据探究的问题,选择实验材料,研究实验方法,将讨论的结果记在“小组实验方案表中”。实验1:在鼓面上撒些小黄豆,敲击鼓面时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2:把用系着线的小泡沫球靠近敲打后的锣面,观察小泡沫球发生的变化。实验3: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实验方案表 小组共同探究的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组内共同选择的实验材料(在选

择的材料序号前打“√”)(1)队鼓(上面撒有小黄豆)、鼓棍。(2)锣、系着线的小泡沫球。(3)钢尺

小组内口头研究的实验方法或 实验步骤

小组内对研究的问题进行 归纳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

(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

1、汇报探究成果,交流信息。(1)指名小组汇报。(两人演示,一人讲解)(2)小组互相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

(3)展示仪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表,教师以一个实验例子反馈学生的实验方案。

(4)师生总结。(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三)研究物体停止振动的现象,是否能听到声音。

1、谈话: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如果物体停止振动又会怎样?下面大家设法使振动着的鼓、锣立即停止,看能不能再听到声音,说说为什么?

2、指导小组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教师巡视观看。

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又一次的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拓展活动

1、引导学生拨动钢尺时观察钢尺的运动轨迹(教师加以解释什么是运动轨迹),并把它画出来。

2、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轨迹图。

3、教师分析尺子的运动轨迹图,加深学生对物体振动的理解。

四、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明白了声音产生的一些规律和原理。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

第三篇: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听……

(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鸟欢快鸣叫、闹钟振铃、浪涛拍岸、心跳声 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同时思考,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板书: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2)谈话: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原于猜测。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介绍实验材料

(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教师随机指导。

(3)教师重点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按看、摸、画、说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①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关于音叉的实验(板书:音叉)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看”。(板书:看)

我们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

②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摸”。(板书:摸)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麻、痒……)

③接下来是“画”(板书:画),画什么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

④最后是“说”(板书:说),说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

(4)小结: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画、说)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尺子、橡皮筋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2、学生分组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指名学生朗读实验要求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①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

②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4)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①学生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课件打出)

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

②总结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的状态,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发现,可以找到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运用了看、摸、画、说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2、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1)集体说话:我爱科学。边说边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在振动。

(2)谈话:对,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

(五)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 在刚刚上课时,同学们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摩擦、撞击、乐器、说话等现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原来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评价

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那么你认为你们小组中谁的表现最好?为什么?你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怎么样?哪个方面表现的好(或不好)?这节课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产生的问题,那么大家认为老师的表现怎么样?

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评价自己或者评价你的小伙伴。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不能请每位同学都发言。那么,老师为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张成长卡,下课后你们可以继续评价自己或同伴,然后将这张成长卡装进你的成长记录袋中。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请各小组的同学整理好实验台,将所有的实验物品包括抹布放回原位,准备下课。

第四篇:青岛版科学《声音的产生》教案

青岛版科学《声音的产生》教案

【教材说明】《声音的产生》是青岛版小学《科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光与声》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活动内容是按照“制造声音,获得感性认识,提出猜想——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的思路编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归纳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教材安排一课时完成。【设计理念】《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进行预测——试验探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各种能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课件、小鼓、大镲、水槽、烧杯、钢锯条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然后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

(播放一段交响曲)师:你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大家听的很认真。这么多声音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支美妙、动听的交响曲。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学生回答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师:是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风声雨声流水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读书声,倾诉着大家的幸福和快乐,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的奥秘。(板书:声音)【由学生熟悉的声音导入课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师:你想知道关于声音的什么问题?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并简单板书)

师:学贵有疑,你们真是些爱动脑筋的孩子,对于这些疑问,只要大家积极地去探究,一定会有很多收获。那么,根据我们现在的知识和条件,课堂上探究哪个问题比较合适? 生: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生: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师:我们比较一下这两个问题,应该先研究哪一个?

生:先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因为它是研究声音传播这个问题的基础。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完成课题板书。)

二、探究活动

1、了解学生对该问题的认知水平。

师:根据你的知识经验,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学定教。】

(学生动脑思考后发言。)

师:现在各小组看着桌子上自己搜集的材料,包括你的文具盒和眼前的桌子,想办法让他们发出声音,我们看哪个小组的办法多?(学生制造声音。)

师:各小组介绍自己所用的办法。(学生交流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办法。)

2、提出自己的猜想。

师:现在再来猜一猜,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师对学生的猜测进行简单板书)师:(结合板书)同学们认为对物体施加一种外力,物体就发出声音。但你用力扯橡皮筋时,橡皮筋发出声音了吗?(教师演示)生:没有。

师:这说明同学们刚才的结论正确不正确? 生:不正确。

师:那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想不想继续探究?

3、实验探究。

师:现在再让你桌上的材料发出声音,观察发声前后物体有什么不同。探究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

【使学生会进行细致的、深层次的观察,注意力不再停留在对物体施加外力这一因素,而对物体本身的变化进行关注。】

师:在动手实验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实验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一讲在探究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发放科学探究记录表,学生自主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进行探究时,教师参与到各小组的活动中,并且适时给予指导,使学生的玩法能为本课所研究的问题服务,防止发生偏离。】 师: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记录表,阐述各自的结论。)

师: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物体在抖动、哆嗦,在震动等。在科学上,我们说物体在“振动”。(板书: 振动)

师:振动是指物体做快速的来回运动,这是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板书: 声音)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补充、质疑,让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对结论进行概括提升,上升到科学的层面。】 师:知道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那你能想办法让声音停下来吗?大家亲自动手做做看。(学生动手做。)

(交流时选择不同的材料让学生进行演示。)

师:同学们看到了,振动停止了,声音也随之停止,这又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刚才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在科学上这叫反证法。

三、拓展活动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组声音,仔细听,分辨一下是什么声音?(播放一组声音,让学生分辨。)师: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很轻松地就分辨出来了,你能不能露一手,模仿一种声音?(学生模仿各种声音。)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模仿出了这么动听、可爱的声音,那你知道人发声时是哪儿在振动吗?(学生进行猜测。)

师:是我们的声带在振动。请用手摸摸声带,感受发声时声带的振动。(学生动手感受。)

师: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坏了人就不能发出声音。同学们要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猜声音”和“模仿声音”活动的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思维,使学生扩展到本课所学内容之外的知识。为后面的提问题做好铺垫。】 师:学到这里,我想问一问,对于声音,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出自己心中还存在的疑问。)

师:看来在声音王国里,还有很多秘密,希望同学们继续观察生活,关注声音,继续探究声音里面的“为什么”,老师期待着你们的精彩发现!

【体现了科学课“由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的轮回特点。使学生意识到对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今天所学的知识,又成了研究下一个问题的基点。】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敲、打 锯、弹

摩擦

振动

声音 碰撞 吹

第五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病毒》教案

第一课 病 毒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搜集病毒的有关资料,学会查阅、整理各种途径获得科学资料。

2、能通过分析和解读数据,获得科学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交流,在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科学知识:

1、了解病毒是生物中的一类。

2、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教学重点】

了解病毒是生物中的一类 【教学难点】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教学准备】

有关病毒的视频资料以及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播放今年的非洲埃博拉爆发的视频,同时提出问题“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吗?”

2、病毒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特别是使人致病的一些病毒。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但是许多的病毒是可以为人所利用的。为了防治病毒性的疾病,为了利用病毒,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它、认识它、掌握它。

(二)、新授

首先我们学习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板书课题:病毒)

1、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最小的病毒只有20毫微米,最大的病毒有300毫微米,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挂图或幻灯片)。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和核酸组成的核心,其结构是很简单的。

2、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寄主细胞)内,才能表现生物活性。

病毒在寄主细胞中,利用寄主细胞的物质进行繁殖,对寄主构成危害。

3、病毒的类型

按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类: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

动物病毒: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

植物病毒:例如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纺锤体病毒。

细菌病毒:例如大肠杆菌噬菌体、痢疾杆菌噬菌体。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引起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疾病。例如:鸡瘟、猪瘟、人的脊髓灰质炎、烟草的花叶病等等。

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疾病和防治农业害虫。例如:用来防治松毛虫。

小结:病毒是不具细胞结构的简单生物。病毒只有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中才能进行生命活动。植物、动物、细菌都可被病毒寄生。根据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病毒可对寄主造成伤害,使寄主致病。如果寄主是人、农作物或牲畜则是有害的;如果寄主是农业害虫则对人有益,故可利用某些动物病毒来防治农业害虫。

下载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7《声音的产生》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7《声音的产生》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案[★]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案

    教学设计2 3.地震 知识目标:1.搜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的地震灾害。 2.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识。 能力目标:注重......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案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2、 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拓展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案(定稿)

    《火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能初步根据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2)认识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辨证的说明火山喷发造成的......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五篇范例)

    7.声音的产生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做假性解设,提出自己的猜想。 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

    声音产生教案

    公开课教案 课题:第三章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授课人:黟县渔亭初中汪云海 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与传播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怎样听到声音》教案[全文5篇]

    9.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1、能对耳朵的内部构造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验证假设;能提出进行探究的大体思路;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如何做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2、观察蒸发现象、感受蒸发要从周围吸热;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