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备课资料新人教版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第六单元 第22课 愚公移山
《列子》一书,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都是两千多年以前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的作品,是十分可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先后著文二十篇,约十万字。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其特点为:(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富有表现力;(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3)故事具有虚构性;
(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解析】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段析】第一部分:交代故事的背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1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在山的对面居住着。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就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段析】第二部分: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解析】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的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法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解析】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报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2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在对比方面,最突出的是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此外的对比还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首先,在命名上就有对比的效果,一个愚公,一个智叟,实际的行为却相反,起到加强讽刺的效果。其次,愚公有造福子孙后代大众的远大抱负,而智叟却只从年龄上、自然威力上考虑到移山的困难,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有平庸的思想。再次,在实际的做法中,愚公有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精神,而智叟不但不出力,反而横加嘲讽和讥笑。两相对比,效果更强烈。
在衬托方面,文中开篇介绍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雄伟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时间的绵长,这些都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魄力。此外,结尾写操蛇之神的“惧”,以及天帝的“感”,也从侧面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坚不可摧。
2.故事安排巧妙,引人入胜。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本该是行动起来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本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凸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列子射箭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他拉满了弓弦,把装满水的杯子放在
拿弓的手肘上,然后射出箭去。一箭连着一箭,前一箭刚射出,后一箭已拉满弦。在这个时候,他全神贯注,像木偶一样一动也不动。伯昏无人说:“你这是有心的射箭,而不是无心的射箭。如果我和你登上高山,走在摇晃的岩石上,面临着万丈深渊,你还能射吗?”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3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于是伯昏无人便领他登上高山,走在摇晃的岩石上。当临近万丈深渊时,伯昏无人背对着深渊往后退,双脚已有三分之二悬空了,才拱手作揖,请列御寇上来。列御寇早巳吓得趴倒在地,汗水流到了脚后跟。伯昏无人说:“修养最高的人,朝上能看到青天,往下能潜入黄泉。他遨游八方,精神和真气都不会改变,现在你全身发抖,心中十分恐惧,你的这种心理也太糟糕了!”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4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重温经典
大 鼠 蒲松龄
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嗽食。
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闽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 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 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龅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
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注解:万历:明神宗年号(公元1573~1620)彼出则归,彼归则复:意思是敌人出击我便退回,敌人退回我又出击,使敌人疲于奔命。这 是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设谋,拖疲楚国的计策。语出《左传》鲁昭公三十年。
匹夫按剑:形容单凭个人勇气意气用事的小勇。匹夫,个人;按剑,按着剑把,准备拼斗的愤怒姿态。
提示:这则寓言说明敌疲我打,后发制人是一种克敌制胜的重要策略。
人有亡铁者 列 子
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言语,窃铁也;作动态度,无为而不窃铁也。俄而掘其谷而得铁。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作动态度,无似窃铁者。
注:①铁,通“斧”,②俄而。过了一会儿,提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只要怀疑别人,别人果然像被怀疑的那样,告诫我们不要无端妄 臆,无根据地怀疑别人。②
①
第三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模板
年
级
六
学
科
语文
章(组)
六
学习内容
《名著之旅》
单元内容
分
析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六”组成。五篇课文中,《将相和》《赤壁之战》《老人与海》是精读课文,《奴隶英雄》《鲁滨孙造船》是略读课文。这一组课文都是中外名家的经典之作,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五篇课文中都编排了插图,共8幅,都是对每篇课文的一些重点文字的形象体现,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在五篇课文前面编排的导语是两小段话:第一段话推出了本单元所读名著的几个主人公,简明地介绍了那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的形象特征——宽宏大度的丞相,热爱自由的“奴隶英雄”,坚韧不拔的鲁滨孙,顽强勇敢的老渔夫……;第二段话明确指出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认识名家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欣赏作品中精彩的语句和片断。”导语的背景图描绘了异国的风光和人物,寓意本单元的“名著之旅”将是一次奇妙的巡游,吸引学生快快踏上阅读的行程。
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六”中编排了“温故知新”“口语交际”“习作”三个大栏目。
单元学情
分
析
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进一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记的良好学习习惯。注意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认识名家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欣赏作品中精彩的语句和片断。”从课文的特点出发,精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练习朗读和默读,把握主要内容,着力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去感知人物的鲜活形象,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风貌,体会思想感情,主动积累语言,提高阅读能力和效率。
本单元课文是中外名家的经典之作,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其中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奴隶们的悲惨命运和斯巴达克的英雄形象,老渔夫面对庞然大物毫不畏惧、敢于搏斗的英武形象,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地打动着每位读者,但是这些课文都是世界级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没有基础,为了能更好的学习课文,教学时应适时地加入资料以帮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从而使学生能更好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后,要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中外经典名著,尤其是课内出现过的那些名家大师的相关作品,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和认识这些名家和名作,吸取高品味的丰富的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学习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感受奴隶们的悲惨命运和斯巴达克的英雄形象,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感知和认识老渔夫面对庞然大物毫不畏惧、敢于搏斗的英武形象,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知戏剧作品这种文学形式的基本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欣赏和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文字。
4、认识生字23个,会写生字27个。
5、鼓励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原著、整本书(或整篇文章)进行直接的阅读,深入而全面地去吸收名著的丰富营养。
6、在语言环境中,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口语交际,在交际的过程中能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7、回顾看过的书籍内容,把自己读书的收获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学习重难点
通过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感受奴隶们的悲惨命运和斯巴达克的英雄形象,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感知和认识老渔夫面对庞然大物毫不畏惧、敢于搏斗的英武形象,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学习时数
13课时
备
课
分
工
课
题
课时安排
26、《将相和》
27、*《奴隶英雄》
28、《赤壁之战》
29、《老人与海》
30、*《鲁滨孙造船》
语文百花园六
2课时
1课时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3课时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备课
第 六 单 元 备 课
主备:张晓旭
辅备人:王艳芳 齐凌燕 常艳霞 魏学英 赵旻英 李军梅 李军英
【单元教材分析】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本组综合性学习以“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专题,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轻叩诗歌的大门”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按照学校、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关于诗歌的感性认识,在诗歌欣赏和童诗写作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提供。
【设计理念】
学生在五年级已开展过两次这种集中编排、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
自主、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综合性学习更有实效。
【单元总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搜集到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教学准备:
搜集的资料及课件。
【单元教学重点】
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单元课时安排】
《讨论制定计划》
1课时 《诗经·采薇》《春夜喜雨》
1课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
1课时 《太阳的话》《白桦》
1课时 《我们去看海》
1课时 《致老鼠》《爸爸的鼾声》
1课时 《给诗加腰》
1课时 《诗中的秋》 1课时 《单元测试》 2课时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讨论制定计划》
课时目标:
1、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2、阅读“活动建议”,浏览“阅读材料”,了解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参考哪些材料。
3、制定活动计划。
4、根据“活动建议”和当地实际条件,确定开展哪些活动。教学重点:阅读“活动建议”,浏览“阅读材料”,了解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参考哪些材料。教学难点:制定活动计划。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预习
1、读一读:本部分共()阅读材料。
1、想一想:根据当地实际条件,确定开展哪些活动。
2、找一找: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诗歌资料。教学过程
一、阅读单元导语,导入新课。(3分钟)
1.引语: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呢?你知道哪些诗人呢? 2.除了中国的诗人,诗作,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诗歌吗?
3.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一定想更多的了解诗歌,那就让我们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
(设计意图:从揭示主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尽可能的纳入到即将制定的活动计划中去。)
二、出示教学目标(2分钟)
1、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2、阅读“活动建议”,浏览“阅读材料”,了解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参考哪些材料。
3、制定活动计划。
4、根据“活动建议”和当地实际条件,确定开展哪些活动。
三、小组合作探究,制订活动计划(25分钟)
1.引语: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
教师相机强调:(1)6人一小组讨论活动内容(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3.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1)指名读“活动建议”。(2)汇报读懂哪些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诗海拾贝”,“与诗同行”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师进行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有:(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搜集到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准备一个笔记本)(4)举行诗歌朗诵会。(5)根据兴趣,选择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编小诗集等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交流各自的活动计划,各小组回报,小组间提出疑问,小组成员学有所获,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四、课外阅读,搜集、查找、整理资料(8分钟)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指定活动计划,使学生心中更加明确了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及意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有利于更好的完成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引领学生迈进诗歌的殿堂。】
五.总结全文(1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阅读“活动建议”,浏览“阅读材料”。
2、了解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参考哪些材料。
3、制定活动计划。板书设计
《讨论制定计划》
搜集诗歌
阅读材料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制订活动计划,引导学生自主指定活动计划,使学生心中更加明确了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及意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有利于更好的完成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引领学生迈进诗歌的殿堂,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课后练习题:
一、根据本单元学到的知识填空。(6分)
1.我国是一个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已经有的历史。2.从古到今,我国涌现出屈原等许多伟大的诗人。我还知道外国的等诗人。
3、“西江月”是,“夜行黄沙道中”是。
二、把古诗词名句与作者连在一起。(4分)海内存知己
凌寒独自开
王勃 夕阳无限好
天涯若比邻
王安石 迟日江山丽
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 墙角数枝梅
春风花草香
杜甫
三、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5分)
1、《诗经•采薇》描写对一位姑娘思念的情感。()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春夜喜雨》
3、苏小妹认为黄山谷加上的“舞”和“隐”两个字仍不够理想,但比苏东坡加的两个字要美。
4、“路转溪桥忽见”中“见”是出现的意思。()
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个诗句是描写秋天的。()
第二课时 诗海拾贝 阅读材料 《诗经·采薇》 《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读一读:本部分共()阅读材料。
1、想一想:根据当地实际条件,确定开展哪些活动。
2、找一找: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诗歌资料。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3分钟)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
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设计意图:简介诗歌的由来,激起学生对文明古国文化的好奇心和热爱,有利于学习新知识。)
二、出示教学目标(2分钟)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学生初读古诗,质疑(5分钟)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3.学生质疑。
四、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3分钟)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2.自学。
五、小组内合作学习(15分钟)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
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对古诗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5分钟)
1.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2.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5分钟)
八、总结全文(1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九、作业设计(1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板书设计
《诗经·采薇》 《春夜喜雨》 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教学反思:今天上了一节古诗歌,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多,因为这节课让我学会了太多的东西,从前一直对于古诗课是很茫然的,如何让孩子们在诗的意境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呢?我觉得学生们读得非常好,很有韵味,从整体的把握,再到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彤管(tóng)
搔首(sāo)
城隅(yú)B、姝(shú)
俟(sì)
踟蹰(chí)(chú)C、霏霏(fēi)戎车(róng)
戍边(shǔ)D、贻(yí)
娈(luán)
炜(wéi)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即来之,则安之
世外桃园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
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
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问候 .C.行道迟迟:很晚
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4.下列各组句中,包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岁亦莫止
B.忧心孔疚 C.彼路斯何
D.小人所腓
二.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0篇,有“诗三百”之称。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第三课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2.了解古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诗、词、曲的有关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读一读:本部分共()阅读材料。
1、想一想:诗歌描述的情境。
2、找一找: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诗歌资料。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3分钟)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诗经?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了,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去了解诗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继续遨游吧。(设计意图:欣赏了《诗经?采薇》《春夜喜雨》,激起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和热爱,有利于学习新知识。)
二、出示教学目标(2分钟)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2.了解古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初读诗歌(6分钟)
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查字典解决,把诗歌读通顺。
四、小组合作学习(20分钟)
1.六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让几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 ① 让学生了解诗、词、曲。
西江月:词牌名(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词的题目,它与这首词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词的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如我们学过的《忆江南》)
天净沙:曲牌名(它也是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曲的题目,它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曲的题目是秋。)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种形式。
《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诗,诗盛行于唐代,它的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词盛行于宋代,它的调有定格,句子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双调之分。单调就只有一段,如《忆江南》,双调就是分为两大段,即上下两片(阙),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天净沙·秋》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种),曲盛行于元朝,体式与词相近,它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多使用于口语,句式较为灵活,语言也比较通俗。
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词的大意。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和质疑能力,对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种形式掌握较好。)
五、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7分钟)1.默读诗歌,体会两首诗歌的异同。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
① 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六、总结全文(1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设计(1分钟)
1、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
诗的字数、句数、平仄、用韵
词有单调、双调之分
教学反思:古诗教学,我认为读非常重要,只有充分地读,才能深入理解诗句意思。本节课,我非常重视读,通过多层次地读,最终达到理解内容的目标。本节课分为几个层次地读,第一层次读的要求是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查字典解决,把诗歌读通顺。
通过让学生轻声读、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四次的读书,初步感知词的内容及词的节奏,达到了读准、读通顺的目标,也为下文教学读好诗句内容打好基础。第二层次是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这课教学通过了多次不同层次的读,学生的感情都能在读中体现出来,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课后练习题: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 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第四课时
《太阳的话》、《白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不同。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
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异同;了解现代诗的特点。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现代诗的有关资料,搜集诗歌的特点的有关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读一读:本部分共()阅读材料。
2、想一想:现代诗和古诗的有什么不同。
3、找一找: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诗歌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3分钟)
1、师:同学们,近段时间以来,咱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贝壳,了解了许多关于诗歌的知识,谁能谈谈自己前一段活动的收获?
2、在大家的心目中,诗歌是那样神奇,那样美好,诗人是那么的了不起,可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两首你们的同龄人写的诗,你一定会对诗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1.师配乐朗诵冰心的《纸船儿》。
2.让生体会这首诗和上节课学的诗有什么不同。3.师小结导入
老师刚才朗读的是一首现代诗,它和古诗有些不同,那它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就来读读《天上的街市》《白桦》这两首诗,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是那样神奇,那样美好,激起对诗歌的热爱。)
二、出示教学目标(2分钟)1.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不同。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15分钟)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2.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
3.小组交流:通过朗读两首诗,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四、品读诗歌,感悟意境(6分钟)1.生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2.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也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体会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5分钟)
1.自读《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天上的街市》《白桦》 2.小组内交流交流你的发现。
3.班上交流,师相机指点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
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那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设计意图:教师先引导学生学习六首诗歌,通过六首诗歌的学习,对诗歌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有了一个大致了解,为紧接下来的搜集诗歌的活动打下了基础。)
六、快读阅读材料,体会诗歌的特点(7分钟)1.学生默读阅读材料。
2.让学生说说读了这六首诗的发现,师相机指导。① 诗歌的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② 这六首诗所写的内容都与什么有关?(自然景物)
七、总结全文(1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作业设计(1分钟)1.背诵这两首诗。
2.课外阅读描写其他内容的诗歌。
(设计意图:教师先引导学生学习六首诗歌,通过六首诗歌的学习,对诗歌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有了一个大致了解,为紧接下来的搜集诗
歌的活动打下了基础。②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学生稍作了解。)板书设计
《太阳的话》、《白桦》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诗歌特点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教学反思:以朗读,背诵作为学习诗歌的主要手段。诗歌的内容理解有时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因此,读就成为最好的体会交流方式。在课上,我请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用心的去读,去品,去悟。师生在共同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读中品味诗歌的情,读中加深理解,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课后练习题 理解课文填空。
1.《太阳的话》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国著名诗人________,这是一首____诗。
2.《白桦》是____国著名诗人________的抒情诗,诗中写了白桦满身雪花,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亭亭玉立,表现出一种________之美,它是的____________象征。
二、请在下面题目后的括号中用“√”或“×”判断句子的对错。1.《石灰吟》中的“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写的一首古代诗。()
3.如果按时间分类,《白桦》这首诗属于现代诗。()4.《天净沙·秋》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与诗同行
第一课时
《我们去看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掌握一些朗读的技巧。
2、进一步理解诗歌常用表述方法的运用。
3、欣赏诗歌,加深理解。
4、提高对诗歌的阅读、写作兴趣,能够尝试比照着写诗。
5、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感悟大海给我们的启迪。教学重难点:
欣赏诗歌,加深理解。提高对诗歌的阅读、写作兴趣,能够尝试比照着写诗。课前预习: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什么是诗歌。
3、通过预习课文,知道搜集资料是中心环节。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3分钟)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在你眼中的大海是怎洋的?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大家去海边游览一番,去感受大海的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拉近师生距离,有利于学习新知识。)
二、出示教学目标(2分钟)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掌握一些朗读的技巧。
2、进一步理解诗歌常用表述方法的运用。
3、欣赏诗歌,加深理解。
4、提高对诗歌的阅读、写作兴趣,能够尝试比照着写诗。
5、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感悟大海给我们的启迪。
三、初读诗歌(6分钟)
1、大声的自由朗读,扫清生字的障碍。
2、分小节抽生读诗,检查初读的情况。
3、强调“澎湃、胸怀”等词,既要读准后鼻音,还要带着感情。
4、再练习读诗,个人诵,全班齐诵。
四、小组合作学习(15分钟)六人一小组合作学习
1、通过初读,你读明白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2、大海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3、大海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我们的胸怀要像海一样宽大。)
4、这首儿童诗表达了而作者金波怎样的情感。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小组赛读。
五、拓展延伸(15分钟)
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也许会遇到许多麻烦事,也许会和朋友、亲
人发生矛盾,那么当时的你是如何处理的?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诗歌后,你又会如何处理这些情况?
六、总结全文(1分钟)
我们要像大海一样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宽容别人,同时也释放自己,那么相信所有的不开心都会消失。
七、布置作业(1分钟)
1、自选诗节,仿照句式,给每小节加上几句。
2、自选题材,尝试写一首诗。选类似的题材,想表达的情感,定各节内容,用表现方式。板书设计
《我们去看海》
启示:我们的胸怀要像海一样宽大。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从初读诗歌到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小组赛读,让学生从中懂得“要像大海一样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宽容别人,同时也释放自己,那么相信所有的不开心都会消失。”这个道理,课下尝试写一首诗。选类似的题材,想表达的情感,定各节内容,用表现方式。总之,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并学有所获。课后练习题 课文链接。
1.《我们去看海》是一首________诗。全诗以“我们去________”的呼唤贯穿始终,情绪饱满激昂。去看海,既是对海的________与________,又是对生命的________与________。海给我们的启示
是多方面的:海纳百川,________;海蕴藏着财富,是________的宝库;海跃动着鲜活的________,海永远不会停止呼吸……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之情。2.写出它们的近义词。
胸怀——()
富足——()
动听——()
启迪——()
2.文中画“____”句子写出了我们对大海的()A.向往和追求
B.启迪与智慧
3.从“海的胸怀如此的宽大”这一句我想起的诗句是()A.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4.用四个字的成语来形容“海的富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去看海,有读不完的生命启迪”,大海给我们的启迪有(多选)()
A.海汇百川,胸怀宽大。
B.海蕴藏着财富,是取之不尽的宝库。
C.海跃动着鲜活的生命,海永远不会停止呼吸。D.海是生命的起源之地。
2.《致老鼠》是一首有趣的童诗。小诗人用一颗童心,写出了和一般人________的老鼠:虽然老鼠要做________,但还是________它们。小诗人希望它们________,爱________,爱________,________地做事。小诗人把________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对有缺点的朋友没有________。让老鼠和________交朋友,表达了孩子的________愿望。
3.《爸爸的鼾声》是一首温情的童诗。小诗人善于运用形象的________,将爸爸的鼾声比成“山上的________”;爸爸的鼾声停了,他觉得好像是________到了站。全诗童趣盎然,充满________。
第二课时
《致老鼠》《爸爸的鼾声》
教学目标:
1.阅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诗歌。2.尝试写诗。课前预习: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什么是诗歌。
3、通过预习课文,知道搜集资料是中心环节。
一、复习导入(3分钟)
1.师:同学们,近段时间以来,咱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贝壳,了解了许多关于诗歌的知识,谁能谈谈自己前一段活动的收获?(预设:)
2.在大家的心目中,诗歌是那样神奇,那样美好,诗人是那么的了不起,可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两首你们的同龄人写的诗,你一定会对诗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诗歌是那样神奇,那样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教学目标(2分钟)
1.阅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诗歌。2.尝试写诗。
二、自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8分钟)1.你欣赏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生:我喜欢《致老鼠》,因为作者把讨厌的老鼠想象成了人来写,很有趣。
生:我喜欢《爸爸的鼾声》,作者很会想象,把爸爸的鼾声比作了火车开动的声音。)
2.师相机归纳板书:大胆想象
3.读了这两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预设:我知道写诗并不是那么神奇的事,我们也可以学着写。写诗就是写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4.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
三、小组合作学习(25分钟)
补充诗歌,让学生欣赏。将下面的诗歌复印给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交流交流写作方法。
1.巧用比喻:2.妙用拟人: 3.运用夸张:4.运用假设
小组推荐优秀诗作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诗歌朗诵是可以供每个学校、班级操作活动,但建议将活动一与活动二进行调换,学生可以在写完诗歌之后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学生可以借此朗诵自己的诗歌,以增强其成功感,提高写作诗歌的兴趣。)
四、总结全文(1分钟)
我们要像大海一样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宽容别人,同时也释放自己,那么相信所有的不开心都会消失。
五、布置作业(1分钟)读诗歌,试着写一首。板书设计
《致老鼠》《爸爸的鼾声》
写作方法。
1.巧用比喻:2.妙用拟人: 3.运用夸张:4.运用假设
教学反思:这节课是一节诗歌教学课,因为本单元是实践活动课,所以,与以前的诗歌教学也不一样,要把活动的意识带进来。所以,我把写诗这个活动穿插进去。既要运用我们的教学模式,又要突出活动的气息是我期望达到的。这节课我认为优点有:
1、朗读中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虽然前边也有老师的范读,但我不拘泥于这个范读,要求学生自读、对比度、想象画面读,引导他们有自己的朗读。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2、重视对学生的评价,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评价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杜绝了“好” “不错”“嗯”“行”的字眼,评价语言更有针对性。课后练习题
1.《致老鼠》是一首有趣的童诗。小诗人用一颗童心,写出了和一般人________的老鼠:虽然老鼠要做________,但还是________它们。小诗人希望它们________,爱________,爱________,________地做事。小诗人把________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对有缺点的朋友没有________。让老鼠和________交朋友,表达了孩子的________愿望。
2.《爸爸的鼾声》是一首温情的童诗。小诗人善于运用形象的________,将爸爸的鼾声比成“山上的________”;爸爸的鼾声停了,他觉得好像是________到了站。全诗童趣盎然,充满________。
第三课时 《给诗加“腰”》
【教学目标】
1、赏析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推敲诗歌字句,尝试给诗填字,补充诗句,初步感受诗歌魅力。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领悟诗歌用字的巧妙。
【教学难点】
1、给诗填字,补充诗句,感受推敲字词的乐趣,感受诗歌魅力。课前预习: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什么是诗歌。
3、通过预习课文,知道搜集资料是中心环节。【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入情入境。(3分钟)
1、指名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导语设计,在这首诗中有一句深入人心的名句,你们知道是哪一句吗?(春风又绿江南岸)因为什么?说说“绿”字好在哪里?
是呀,古人写诗用字是如此讲究,一个字就能让一句诗活起来,一个字让一句诗传诵千古。今天我们来学习“给诗加‘腰’”,感受一下古人是如何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设计意图:通过读诗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出示教学目标(2分钟)
1、赏析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推敲诗歌字句,尝试给诗填字,补充诗句,初步感受诗歌魅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18分钟)
:
1、①自由读课文,说说故事内容。②结合苏小妹的评价组内讨论一下个人加的诗“腰”。
1、自由读课文,说说故事内容。
2、品悟三人加的诗“腰”。出示课件: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苏东坡: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黄山谷: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借助苏小妹的评价进行品味)
3、归纳加“腰”的要求。
①“腰”要符合全句的情感。美的事物要用能表现美的腰
②“腰”要能形象。如文中的拟人化的手法
③“腰”要传神。如“扶”的柔弱能很好的展现柳的美。
四、沙场练兵,挑战古人(10分钟)
1、加诗“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⑴:春风 吹绿了树梢 吹()了小草 吹()了河水 吹()了花苞(绿,俏,醒„鼓„皱)生回答,说理由,比较品析。
风___杨柳,雨__芭蕉(吹
舞
扶
抚
吻 ;打
淋
湿
欺)白云____雨____,青莲____香____。(作 化
泽万物
生
放
浸肺腑)(本组属于机动内容,可以作为拓展活动)
五、拓展(5分钟)
查找贾岛推敲字句的故事,赏析他的《题李凝幽居》。
六、总结全文(1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1分钟)1.背诵这首诗。
2.课外阅读描写其他内容的诗歌。板书设计
《给诗加“腰”》
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故事内容,然
后结合苏小妹的评价组内讨论一下个人加的诗“腰”。接着自由读课文,说说故事内容。学生能够推敲诗歌字句,尝试给诗填字,补充诗句,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课后练习题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逸闻趣事()
①听见。②听见的事情。③有名望的。(2)略加思索()
①简单。②简单扼要地叙述。③略微。(3)略胜一筹()
①胜利。②能够承担或承受。③比另一个优越。
2.根据文章内容,把苏小妹、苏东坡、黄山谷三人给诗加“腰”的字填在下面横线上。
(1)苏东坡: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2)黄山谷: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3)苏小妹: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
3.细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1)“给诗加‘腰’”,这“腰”加引号,表明具有特殊意义。()(2)苏小妹认为苏东坡的“摇”和“映”尽管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还不够美。()
(3)黄山谷认为自己的“舞”和“隐”要比苏东坡的“摇”和“映”略胜一筹。()
(4)黄山谷的“舞”运用了拟人,把柳的姿态写得更形象;“隐”运用了夸张,使月的皎洁更突出。()
(5)苏小妹的“扶”和“失”二字比苏东坡和黄山谷的都好,更准确,更生动得体。()
(6)这个故事的主要目的是想表现苏小妹在文学上的成就超过黄山谷和苏东坡二人。()
4.小朋友,请你也来加诗“腰”,开动脑筋啊!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
第四课时 《诗中的秋》
教学目标:
1、选择描写秋天的诗歌指导学生朗读,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结合课文内容,总结出学习读懂古诗和欣赏古诗的方法。
3、通过搜集整理秋天的诗歌,感受诗歌的特点与魅力。教学重点:读懂古诗和欣赏古诗的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秋天的诗歌,感受诗歌的特点与魅力。课前预习: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什么是诗歌。
3、通过预习课文,知道搜集资料是中心环节。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读题,板书课题。《诗中的“秋”》
2、弄清作者回忆小时候在什么季节读诗?从文中哪些描写可以看
出?
二、出示教学目标(2分钟)
1、选择描写秋天的诗歌指导学生朗读,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结合课文内容,总结出学习读懂古诗和欣赏古诗的方法。
3、通过搜集整理秋天的诗歌,感受诗歌的特点与魅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15分钟)
展开讨论,具体地深化归纳出四点方法:
1、联系生活读古诗。
2、读诗时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3、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
4、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
四、总结全文(1分钟)
在这篇课文中,我们明白了读诗时一定要认真,而不要马虎。要向作者那样,读诗读出了知识。所以,希望大家在往后的学习中,能够去善于观察,多增长一份知识。因为知识既是财富,又是能够改变命运的。来吧,同学们!一起去知识的王国遨游吧!
五、布置作业(1分钟)
再读《诗中的“秋”》体会意境,试着一写。板书设计
《诗中的“秋”》 联系生活读古诗。
读诗时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生活读古诗,读诗时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还有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从而让学生明白了在这篇课文中,我们明白了读诗时一定要认真,而不要马虎。要向作者那样,读诗读出了知识。课后练习题
1、“纱窗外的萤火虫正提着灯笼跳舞,风吹竹叶沙沙伴唱”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4分)
2、品读“把爸爸的吟哦声衬托得很古典”,回答两个问题。(4分)①如果要将“吟哦”换成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你觉得可以换成哪个词? ②请你理解什么叫“很古典”?
3、请根据文中的叙述解释“捣衣”的意思。(2分)
4、如果将文中“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中的“水墨画”换成“油画”,你觉得恰当么?说说你的理由。(3分)
5、“我”最终也体会到了爸爸说的“读诗的妙处”,请你说说有哪些妙处?(4分)
6、请你写一个含有“秋”字的成语。(2分)
单元测试
一、看拼音,写词语。(5分)
cháng yáng
pãng
pài
hān shēng
piāo miǎo
jiã máo()
()
()()
()
二、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4分)
纤弱(qiān xiān)
皎洁(jiāo jiǎo)
难舍(shě shâ)
歌曲(qū
qǔ)
亲昵(ní
nì)
随即(jí
jì)
帆影(fān fán)
跳跃.(yào yuâ)
三、把下面诗句补充完整。(8分)
1.随风潜入夜。2.
,两三点雨山前。
3.孤村落日残霞,。
4.野径云俱黑。5.轻风扶细柳,________________
____。6.洛阳城里见秋风,_____ _______________。7.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_。8.明月松间照,____
________________。
四、先解释词语,再写出诗句的意思。(9分)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昔: 依依: 诗意: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惊鹊: 鸣蝉: 句意:
3.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残霞: 轻烟: 句意:
五、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下面词语。(3分)
1.诗经
元曲
唐诗
宋词
2.诗歌
《静夜思》
古诗
文学作品
3.雨雪霏霏
赤日炎炎
凉风习习
杨柳依依
六、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6分)
1.《诗经·采薇》描写对一位姑娘思念的情感。
()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句中的“潜”透露出风很微,“细”说明雨极小。
()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
4.“清山露水,白草红叶黄花”一句写出了夏天色彩明丽的美景。
()
5.“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是出现的意思。
()
6.“七八个星天外,l两三点雨山前”是唐代诗人杜 写的《春夜喜雨》
中的句子。
()
七、句子加工厂。(10分)
1.歌声笑声溅起鲜亮的花朵。(“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看海,有读不完的生命启迪。(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隔壁阿婆不是蹲在河边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改成陈述句)
5.通过读诗,使我增加了不少知识。(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内容梳理(课文回放)。(30分)
1.《我们去看海》这首诗中“____
___”的呼唤贯穿始终,情绪饱满激昂,全诗的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 ___
_______的感情。
2.《爸爸的鼾声》这首儿童诗运用形象的比喻,他觉得爸爸的鼾声“就像____
______”,爸爸的鼾声停了,他又觉得“___
_______”。全诗情趣盎然,充满了父子亲情。
3.《致老鼠》这首儿童诗中,把老鼠当作了____
______,写出了和一般人眼中不同的老鼠。最后,小诗人希望老鼠和________
__交上朋友,表现了_____
_____。
4.《给诗加“腰”》中苏小妹加的诗腰是“___
_______”和“_____
____”,他们加在诗句的中间,其实是诗眼,虽然仅用一字,却能出神入化。
5、在《春夜喜雨》一诗中,杜甫对“春夜雨”的本身特点作细致描写的诗句是
;想象雨后清晨百花盛开的美景的诗句是。
6.《白桦》是俄国著名诗人
的 诗。诗歌以
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白桦的,正是高尚人格的象征。全诗表达了诗人对
和的 之情。
7.《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时间是,地点在,描写的景物有
等。
8.毛主席的《长征》中与《飞夺泸定桥》中讲的同一事件的诗句是。
九、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8分)
1.冬天是“千里冰封,”的银色世界。冬天是“
,万径人踪灭”的孤寂萧条。
2.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的“
”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3.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4.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
”,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
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5.幸福是什么? 幸福就是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意外惊喜。幸福就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的悠闲自得。幸福就是苏轼的“但愿人长久,”的美好祝愿。
十、理解感悟。(16分)
不必说夏时的古老传说,不必说商代的甲骨铭文,光是那历史长河中的文学著作就已使我们骄傲良多。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惟有诗歌是最亮的一颗星,是我心中那份执著的渴望,是我永远的追求。
我渴望诗中的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__________的笔下幻化成千光万彩,这是春的灵感,春的恋歌,诗中的情,诗中的景,诗一样的春色。
我渴望诗中的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__________的笔下婀娜.()多姿,这是夏的生命,夏的灵魂,诗中的花红,诗中的绿叶,诗一样的夏日。
我渴望诗中的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__________的笔下深邃.()悠远,这是秋的写照,秋的眷恋,诗中的枫林,诗中的落叶,诗一样的秋色。
我渴望诗中的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__________的笔下漫天飞舞,这是冬的精灵,冬的舞者,诗中的寒风,诗中的雪花,诗一样的塞.()外雪天。
诗是这历史尘埃.()中绽放的绝世之花,诗是华夏千年的不老传说,我渴望与 诗为友,相依相伴,举杯共赏,一起吟咏四季之情,历史之故。
1.在括号内给加点的词语注音。(2分)
2.解释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含义。(2分)
骄傲良多: 漫天飞舞:
3.在文中的空线处填写诗人的名字。(4分)4.仿照画“——”句子造句。(3分)
5.另外写出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诗句各一句。(4分)春: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得分__________
卷首寄语——
亲爱的同学,经过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下面的题目会让你对自己学习有一个全面的评价,仔细审题,认真答卷,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本试卷满分100分,其中3分为书写卷面分。答卷时间为100分钟。希望你的试卷有一张清秀的面孔,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现在就动笔吧!请你先写一句鼓励自己的话:(2分)
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失败。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5分)
一、根据本单元学到的知识填空。(6分)
1.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2.通过收集资料,我还知道了诗歌的分类。按题材分,可以分为边塞诗、(思乡)诗、(山水田园)诗和咏物诗。按形式分,可以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3. 从古到今,我国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等许多伟大的诗人。我还知道外国的(拜伦)、(普希金)等诗人。
4、“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二、把古诗词名句与作者连在一起。(4分)
海内存知己
凌寒独自开
王 勃 夕阳无限好
天涯若比邻
王安石 迟日江山丽
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 墙角数枝梅
春风花草香
杜 甫
(海内存知己天
涯若比邻
王 勃)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杜 甫)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王安石)
三、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5分)
1、《诗经•采薇》描写对一位姑娘思念的情感。(×)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春夜喜雨》(×)
3、苏小妹认为黄山谷加上的“舞”和“隐”两个字仍不够理想,但比苏东坡加的两个字要美。(√)
4、“路转溪桥忽见”中“见”是出现的意思。(√)
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个诗句是描写秋天的。(×)
四、按顺序排列下面词语。(2分)
1、诗经、元曲、唐诗、宋词(诗经、唐诗、宋词、元曲)
2、雨雪霏霏 赤日炎炎 凉风习习杨柳依依(杨柳依依 赤日炎炎
凉风习习
雨雪霏霏)
五、选择恰当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A)
A.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B.王昌龄的《出塞》 C.杜牧的《江南春》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出自 的诗。(B)A.苏轼 B.文天祥 C.李白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出自 的《春夜喜雨》。(C)A.白居易 B.辛弃疾 C.杜甫
4、“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晓”的意思是。(B)A.使人知道 B.天刚亮的时候 C.晓得,知道,懂得
5、“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的意思是。(A)
A.因为 B.坐下 C.座位
六、我能灵活地运用古诗。(5分)
1、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来劝他:“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4、当我们浪费粮食里,老爷爷经常会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一句是“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七、我向大家推荐“我最喜爱的诗歌”。(5分)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叫《登鹳鹊楼》。我还能把它默写出来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推荐的理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句常用来说明“站得高,望得远”。
八、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对诗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3分)
在诗歌的海洋中,知道了如何欣赏诗歌,再读诗的过程中,体会文章所处境界。还学会了如何写诗,懂得了现代诗的自由格式,只需押韵,不限制格式。而古体诗的格式有限制,分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25分)
一、阅读
(一)。(11分)
错评咏花诗
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白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后来,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他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也就把这事给忘掉了。
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他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后来,他又找来白居易的诗读,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沈括读了,很有感慨地说:“都怪我读书不细,经验太少啊!”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2分)讥讽(嘲讽)感慨(感叹)
2、“桃花始盛开”是怎样的景象?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2分)这句话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意思是说四月的时候人们生活的地方百花已经凋谢的长不多了,但
是这山上的寺庙里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2、文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中的“一失”指的是沈括觉得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自相矛盾。
。(2分)
3、沈括是怎样发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白居易的呢?请用“—”划出来。(2分)
4、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3分)
答:勤奋学习各种知识,才能写好文章,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想象来做出判断。人在判断一件事情对与错时,要先自己进行考察,不要盲目判断,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二、阅读
(二)(14分)一字之师
晚唐诗人郑谷,(不但)诗写得好,(而且)为人谦逊,所以人们乐于向他请教。“一字之师”说的就是他与诗僧齐已的故事。某年冬天,齐已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郑谷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十分赞赏,但他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他对齐已说:花开枝头,总有时间先后,只是人们不觉察,才误以为数枝同时开放。从诗题《早梅》来说,‘数枝梅’
已不为早,不如改为‘一枝开’。”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1、为短文加个小标题写在横线上。(2分)
2、在()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2分)
3、用“—”画出郑谷改字的理由。(2分)
4、把“数枝”改为“一枝”好在哪里呢?结合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一枝”紧扣诗题,更能突出梅之“早”,显出梅不同寻常。
5、你认为郑谷和齐已分别是怎么样的人呢?(2分)郑谷:善于思考,为人谦逊,耿直。
齐已:虚心,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6、在修改作文中你有没有因一两个字而伤脑筋呢?你认为有这样的必要吗?(3分)答:有。
有必要。有时修改作文一两字,能使表达更加精炼、传神,也可培养我们的鉴赏能
力和理论水平。只有经过认真的修改,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第三部分:习作积累与运用(35分)
一、小练笔。(5分)
走过《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综合学习活动,请你谈谈在此次活动
中的收获,还可以谈谈此次活动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50字以上)这种全面的学习活动。通过全面学习,广泛阅读诗歌,不仅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但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刻的诗歌文化的祖国,欣赏内在美和情感的诗,理解诗歌的意义,真正受益的交易。
学习写诗,我们也尝试写一些孩子般的充满经文的感受时,“诗人”的感觉。我们的诗,虽然有一个不足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孩子般的使自己感到惊讶。“
二、笔下生花。(30分)
我们搜集阅读了许多诗歌,想想他们是怎样把自己的感受用诗歌表达出来的,然后让我们也试着用一首诗来写写生活。(望能大胆想象,写出自己的情感)
大 海 睡 着 了
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
深夜里,大海睡觉了。
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
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它睡熟的鼾声!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大部分同学能够认真做题,对知识掌握较好,个别学生由于做题粗心,失分较多,希望以后努力。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备课模板 第六单元
年
级
三
学
科
语文
章(组)
六
学习内容
《神话故事》
单元内容
分
析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六组成。《古诗两首》《寓言二则》和《大禹治水》是精读课文,《那咋闹海》是略读课文。通过默读初步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故事中人物精神品质。
单元学情
分
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在课堂上应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加强词语积累与运用的练习。教学中侧重于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训练。在上个学期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几种段的结构,本学期可以向篇章的结构过渡,引导学生能够按事件的发展顺理清文章结构。本单元很多文质兼美的篇章,在阅读教学中,应侧重于朗读的训练,可采用想象读、体验读、配乐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同样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可利用比较、填空等多种方法来训练学生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学习目标
1.会认46个字,会写3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情节讲述故事。
3.默读初步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故事中人物精神品质。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
4.语的意思,增加词汇量。
5.背诵古诗《古诗两首》,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意思。
6.了解成语故事,并主动和他人交流。
学习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生字、词的读写。
3.对本单元课文的理解和习作
学习时数
11课时
课时分配
课
题
课时
21、《古诗二首》
22、《寓言二则》
23、《大禹治水》
24、*《哪吒闹海》
百花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