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绿》教学设计 苏教版(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23:5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绿》教学设计 苏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绿》教学设计 苏教版》。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绿》教学设计 苏教版

《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充满生命力、洋溢着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真挚充沛的

情感。

2、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

3、情感教育: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

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1、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2、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感知课文

1、导入新课:在临水骋怀单元我们感知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见底,领略了黃果树瀑布巨大的

声响和惊心动魄的气势,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朱先生对水的全新演绎。课件显示课题

2、熟悉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标段序。课件显示问题:

1、建立“我”的字词库和同学交流。

2、请从课文中找出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3、请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词语。

二、研读课文

1、课件显示问题

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出来。并分析这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2、解决问题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 2)明确关键句是点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绿。

3、能力训练

1、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

课件显示文中几个重要动词分析解决问题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 ——

“招引”紧扣 “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

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

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追捉”

含有欲捕捉那 “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

——“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例词还有镶、踞、展、浮、送、钻、扯、揪、攀、裁、挹、拍、抚摩、掬、吻„„

2、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的哪些特点? 明确:

比喻: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拟人: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 “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写出了绿的迷人可爱。对比:

“绿杨太淡了,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太暗了”。写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想象和联想: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

3、课文结构

1)第二段为第三段铺垫和蓄势,强有力地衬托出“绿”的令人“惊诧”的美。2)开头与结尾首尾呼应,强化了感情的力量

三、主题升华

1、通过课件“小组交流”单元使学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学习如何以情驭景,借景抒

情,情景交融。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对绿的由衷喜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热情的讴歌绿色呢?

2、通过课件“我的收获”单元接收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馈。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四、拓展延伸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再次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出师表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联系实际,发表看法,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联系实际,发表看法,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

《隆中对》一文,让我们领略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其实在史书中,戏曲里,民间传说中,有很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是啊!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演绎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故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擒孟获等。诸葛亮曾在公元227年率师北上伐魏前写下了一篇诵千古的美文,陆游曾称赞它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士是伯中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去领略诸葛武侯对刘氏父子的赤胆忠心。

1、“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师表”,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2、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本文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 1 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读音。

崩殂(cú)

侍卫(shì)

陟罚臧否(zhì zāng pǐ)

行阵(háng)以遗陛下(wâi)裨(bì)补阙(quē)漏

夙(sù)猥(wěi)以彰(zhāng)其咎(jiù)

咨诹(zōu)

遗诏(yí zhào)

2、学生自读,注意节奏。

3、重点字词提示。

①、此诚危急存亡为秋也。秋:时刻。②、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③、陟罚臧否。臧否:善恶。④、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刑:罚。⑤、以遗陛下。遗:给予。⑥、性行淑均。淑:善。均:平。⑦、猥自枉屈。猥:降低身份。

⑧、则责攸之、祎、允之慢。慢:怠慢,疏忽。

4、古今异义词:

①、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②、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③、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④、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⑤、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参考译文:

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营私舞弊、违犯法律和尽忠行害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2 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刘备)知道我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的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的本分。至于对政事的斟酌兴废,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国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5、诸葛亮在这篇表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 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6、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 3 “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教师补充: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能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扶不起的阿斗”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联系实际,发表看法,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课文,教师讲述:本文先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

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随后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现在我们来深入分析课文,领会作者那流露着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情实感。

二、分析课文。

1、诸葛亮出师时,蜀国的形势怎样?

不利条件:“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有利条件: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2、宫中的事交给谁管理?为什么要教给他管理?朝庭中的事又让谁管理?为什么? 宫中(内):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做法: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预计效果: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府中(外):人物:将军向宠。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做法:营中之事,悉以咨之。预计效果: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3、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向刘禅说这些? 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4、诸葛亮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举贤荐能,可谓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竭尽忠诚。除此提出建议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呢?

自己的生平。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回顾了过去哪些事情? 隐居隆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顾茅庐──“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襄阳兵败──“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白帝城托孤──“临崩寄臣以大事”。南征孟获──“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5、人们回顾前尘往事,有人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易老,有人感叹平生多事、磨难万端,„„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他内心充满着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山辅佐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追问:诸葛亮对刘备的情感真的有这么深厚吗?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大家知道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吗? “士为知己者死!”

6、是啊。因为刘备就是诸葛亮毕生才干的欣赏者,诸葛亮甘愿受他“驱驰”,唯恐自己不力,不能报答恩遇。这种竭心尽力的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现在我们来看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

诸葛亮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你能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吗?“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连串的语句写出了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兴奋心情。可见愿望之强烈。表明自己的讨贼兴复愿望和决心的同时,也明确了治国职责,同时对刘禅委婉地提出了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谏言,为自己离朝远征做好了妥善安排。表达了报答刘备,尽忠刘禅的情感。

7、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达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是哪6个字呢?

“报先帝,忠陛下”。“亲贤臣,远小人”是诸葛亮向刘禅建议的关键所在;而文章中所说的一切,诸葛亮在实际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王朝。

三、探究。

1、阅读了《出师表》,你对文章有怎样的感受,你对诸葛亮做何评价?

教师补充:《出师表》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例行公文,之所以能流传久远,是因为它文中的报国至诚,情意的真切。对后世影响的深远。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对其作出了高度评价。5 如:陆游在《书愤》中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等。

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政治上赏罚严明,恩威并重。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历史价值。同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平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他的文章“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读了《出师表》让人觉得太压抑。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禅实在是亏了。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扶不起的阿斗”。这个阿斗就是刘禅。他后来听信宦官,朝政荒废,无所作为,蜀国终于被人家灭亡。实在是让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东流了。坚持对这样无用的人尽忠,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四、结束语:

很多史学家也对诸葛亮的“忠”争论不休。有人摇头感叹诸葛亮的尽忠是“愚忠”,有人又对他的忠诚品格推崇备至。我想,准确评价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具体所处的时代,而用现代的观点来思考又能使我们得到很好的经验和教训。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凡好的文章,看到了是一种幸福,若能诵记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文章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读熟并背诵下来,看谁选得好,背得快。

板书设计:

提建议 强国家

广开言路

赏罚严明

亲贤远佞 报先帝

鞠躬尽瘁 忠陛下

死而后已

叙经历

表忠心

隐居隆中

三顾茅庐

襄阳兵败

舌战群儒

白帝城托孤 七擒孟获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隆中对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3、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4、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教学难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3、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诸葛武侯祠对联: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作者简介: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二、初读课文,正音正义。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字词。

2、抽学生读课文,多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

①、孤不度德量力。度:估价。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一天天。

②、而志犹为已,君为计将安出。犹:仍、还。已:止。计:计策。出:产生。③、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挟,挟持、控制。诚,的确。

④、时人莫之许。许:承认,同意。谓为信然。谓:说。信然:确实是这样。⑤、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壶,名词用做动词,用水壶盛着水酒。⑥、先主器之,谓先主曰。器:器重,重视。谓:对„„说,告诉。⑦、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枉:委屈。顾:看望。

⑧、由是先主遂诣亮。诣:拜访。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殆:大概。资:资助,给予。⑨、因屏人曰。因:于是。屏:命人退避。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身:亲自。⑩、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非惟:不仅。抑:而且。

2、通假字。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②、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3、重点句子翻译。

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我没有正确估价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但是我的智谋有限,所以一再失败,直至现在。

②、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上百万的兵力,挟持天子来命令诸侯各国,(我们)的确不能与之争强夺势。

③、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指刘备)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就,接近。

④、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来迎接将军你呢?箪,名词用做动词,用竹筐装着。

参考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齐读课文导入。

二、感知课文内容。

1、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诸葛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探讨这个问题,从原文中找出根据。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刘璋暗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关羽、张飞:刘备的手下,桃园结义中折三个人,虽名为君臣,实则兄弟。(“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

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请大家思考:先主为何要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请在原文中找答案。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在东汉统治阶级调兵遣将,分路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地方官吏和地方豪绅,借镇压农民起义之机各自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割据一方,这就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曹操和孙权在镇压农民起义,削平割据势力的过程中,分别统一了中国的北部和东南部。而刘备则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和袁绍,后来又到荆州投靠刘表。到处流落,一筹莫展。《隆中对》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这时军阀混战虽然尚未停息,但曹操和孙权独霸一方的大势已定,二分天下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对此,念念不忘“兴复汉室”,而且颇有争霸诸侯,统一中国之雄心的刘备,当然不能善罢甘休。于是他便积极搜罗人才,以期共济大事。“孤 4 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

三、分析课文。

1、“隆中对”是什么意思?

“隆中”是一个地名,诸葛亮未出山时隐居的地方,在现在湖北襄樊。“对”,对策,回应,对答。诸葛亮在隆中回答刘备的问题。

2、刘备向诸葛亮提出了怎样的问题?

“欲信大义于天下”,“君谓计将安出”,从这里可看出刘备问的是“ 成霸业 兴汉室”之计。追问:刘备是在什么情况下向诸葛亮问计的?“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然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3、诸葛亮向刘备献上了怎样的对策?

诸葛亮认为刘备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为了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我们先来年诸葛亮评论了哪些人?

曹操:不可与争锋 孙权:可为援而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夺取荆益二州 建立政权。可分解为问题:在哪里建立?为什么要在这里建立?

4、第二步该做什么? 巩固政权,待机而动。

5、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策略如果实现了会是怎样的一番情况?

据有荆州、益州两州,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这就是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诸葛亮真乃神人矣。难怪刘备听了这一番话后欣喜若狂。追问:从哪里可看出?从他说的话可看出。先主曰:“善!”,“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四、分析诸葛亮这个人物。

1、课文中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呢?你从哪些话语中感受到这些特点?

诸葛亮拥有过人的智慧和才干。他为刘备确定的政治路线的一番话分析非常深刻。诸葛亮给人的印象还有孤傲的特点。这可以从课文两处地方看出来:一是第一段中写他“每自比管仲、乐毅“,”然而“时人莫之许”,只有少数几个朋友了解。常人不了解他的才干,说明他很少与常人接近,当然就难以被大家所熟悉了。诸葛亮的孤傲还有一处体现,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他不像有的人追名逐利,不向有权势的人低头求荣。

2、读了《隆中对》,联系你所了解的诸葛亮,请用一段精炼的话表达你对他的感受。

诸葛亮神机妙算,深谋远虑,沉着果断,战无不胜,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代名词和化身。诸葛亮是一个令人忧伤的悲剧,他为刘氏王朝殚精竭力,呕心沥血,然而懦弱无能的后主刘禅是一个扶不上墙的阿斗,他不仅不能继承他父亲的宏图伟业,而且连自己的德性都不能约束好,最终成为别人的阶下囚,让诸葛亮的一生心血付诸东流。历史好像给超凡脱俗的诸葛亮开了一个苦涩的玩笑。他有空城计退敌的镇定,有草船借箭的神机,有七星坛借风的诡异,有挥泪斩马谡的柔情,有火烧赤壁的刚毅,有三气周瑜的尖锐,„„他,诸葛亮,一生就是一场精彩的戏剧。一个在战争和谋略中的长胜者一样有失掉街亭的时候,诸葛亮的遭遇时刻提醒我们每一个人:“智者千虑”,原来“终有一失”。

五、结束语:

诸葛亮神机妙算,深谋远虑,沉着果断,战无不胜,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代名词和化身。同学们对诸葛亮的感受,很多都来自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而历史中那个真实的诸葛亮呢?他就隐藏在我们熟悉的这个诸葛亮之后。不过,不要紧,“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眼中也会有一千个诸葛亮。让我们多多收集和整理诸葛亮的故事,让我们自己心目中的那个“诸葛亮”成为最精彩的一个吧。

板书设计:

备问计 成霸业 兴汉室

隆中对 夺取荆益 建立政权 见识卓远 亮献策 巩固政权 待机而动

第四篇: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

设计理念:本课选录了五首词:温庭筠《望江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武陵春》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正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奇葩。正所谓诗言志、词言情,我们正是透过这些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去聆听古人的心声,去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博。中学阶段,是学生各种情感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开始关注自然,反思生活,感悟人生,但历史的久远、作者经历的复杂,使得词中所描述的景与情与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距离,这就使得了解每首词的背景材料,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对学生准确把握与理解作品至关重要,并且只有准确理解才能准确记忆。在教学本课时,可以按其词风的不同(豪放与婉约),分成两个课时,即:一课时讲婉约风格的《望江南》和《武陵春》,另一课时教豪放风格的《渔家傲》、《江城子》和《破阵子》。

教材分析:本单元共五课,前四篇为文言文,内容也多为人物传记,在阅读理解上有一定难度。而本课选取的五首宋词,简短而精美,如果单从中考的角度进行学习,那么,只要学生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达到能熟记默对就可以了。但如果是作为一篇精读课来处理,则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理解本课中的作品。其实,每首词都有一些需要揣摩的地方,可采用讨论式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将作品与同一时代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比较赏读。对于在理解中存在的问题或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可结合作者背景查找一些资料,掌握这五首词的精髓。最后,要求学生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对这五首词熟读成诵默对,并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其中的名句。

学情分析:作为一名初三的学生,早已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不陌生了,但他们的学习往往是停留在记忆与背诵默写上的,认为只要能背熟默写对就可以了。实际上,由于对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入,在记忆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作品数量的增多而导致记忆的混乱,出错率也比较高。因此,本课的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赏析作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古词,互相讨论朗读节奏与语气、引导学生收集背景资料、品味词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得学生在体验与品味的基础上,能够将自己的感受与评价表达出来,并以讨论争鸣形式,让学生进行思想与理解的碰撞,找到正确的理解途径,开阔学生学习的视野。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与反思中,发挥其学习主体的地位。学法指导:

1、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研讨探究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了解著名词作家生平,词的风格及代表作品。⑵ 学习词的基本知识。

⑶ 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4)能准确背诵并默写作品。2、过程方法目标:

⑴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2)指导学生结合词的背景来理解词的内容。(3)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3、态度情感价值观: ⑴ 感悟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⑵ 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望江南》、《武陵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导入:播放音乐(晏殊《浣溪纱》),“无可奈何啊,百花总是要凋零;那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画檐。美丽的事物总是无法挽留,即使再现也与先前决非一样,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怎不令人感伤,“我”只得独自在充满花香的幽径里徘徊彷徨,思量追忆。这是晏殊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抒写的是伤春、好景不常的愁怀,又暗寓相思离别之情。它的语言圆转流利,明白如话,意蕴却极宽广,能给人一种哲理性的启迪。这就是宋词的魅力所在。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宋词的殿堂,一起感受宋词的音韵意境之美。” 听音乐,感受词的魅力,准备进入学习。

2、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五首词的朗诵节奏是否准确,有无读音错误。2)、交流预习体验

1、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词,谈阅读感受。

2、格式:我最欣赏„„„这一首,因为„„„

3、引导学生复习词的相关知识。

教师补充提示。

1、学生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有关宋词的资料。

2、阅读课件补充材料,加深认识。

1、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2、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3、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

4、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婉约与豪放

4、作品学习一:《望江南》

介绍《望江南》作者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多写闺情。代表作:《温庭筠诗集》等。

了解作者及花间派作品特色

2、展示课件,朗读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这怎样的情感?

1、欣赏课件,欣赏教师朗读,根据注释读懂词的大意,思考作品描绘的画面及抒发的情感。(讨论并交流)

2、朗读作品,读准字音及节奏。倚(yǐ)脉脉(mî)蘋(pín)

3、帮助学生整理大意。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学生描绘画面,交流作品所抒发的情感。

4、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品味词句。

(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3)“过尽千帆皆不是”体会她的心理变化?

(4)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5)你认为白蘋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1、分小组讨论问题,分组汇报。在教师引导下分享本词所抒发的情感,并品读语言的精妙。

2、观看课件内容,加深理解。参考答案:(1)、“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2)“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3)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4)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5)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5、教师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1)语言美:美在精练。全词仅仅27字,却写得情韵兼胜。2)构思美:美在情感的婉转起伏,顿挫有致。3)意境美:船尽江空,希望落空,这时映入思妇眼帘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融情于景,含意隽永,引人沉思遐想。

1、学生汇报学习心得,朗读作品并背诵。

2、将作品改写成小小说并与同学交流。

6、学习作品二:《武陵春》

介绍李清照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展示幻灯片资料。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交流自己搜到的资料

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7、教师播放《武陵春》动画,并朗诵作品

学生朗诵作品,并正音

舴艋(zé měng)

8、引导学生根据注释读懂作品,教师指正大意。

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学生概述作品内容,与组员交流作品抒发的情感。

9、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品味词句。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1、分小组讨论问题,分组汇报。在教师引导下分享本词所抒发的情感,并品读语言的精妙。

2、观看课件内容,加深理解。

参考答案:

(1)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10、引导学生将《望江南》与《武陵春》进行比较与品味。

学生分组讨论比较,各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参考:

1、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望江南》清新明快,《武陵春》直率凄婉。

2、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

3、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4、两首词情景交融,都有独特的意境美。

11、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进行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抢答比赛。

学生现场抢答,答出一句10分。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试问闲愁都几许?—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

5、“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白居易)

12、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品味写作技巧。2)熟读默写这两首作品。3)预习《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查找这三首词的作者、背景资料。了解豪放派词风。

学生再次朗读作品,并背诵。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检查导入:检查学生《望江南》、《武陵春》的背诵默写情况。

学生背诵默写两首词。

2、复习豪放词风格。指导学生根据注释阅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并交流。

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分组交流阅读三首词的直观感受。

3、开展小组竞赛,进行三首词的学习。

(1)将全班学生分为男女生两个方阵,进行擂台赛。(2)确立赛题: a、作者故事知多少?(要求:以三首词的作者范仲淹、苏轼、辛弃疾为比赛内容,任选一人,说出一个得10分,分数不设上限。可以是轶事、背景故事、生平简介、典故等。

b、我型我秀朗诵赛(男女方阵各派两名代表进行朗诵,要求声情并茂,字音节奏准确无误。错漏一处倒扣5分

1、学生分组,选出代表,组内交流各自准备的资料。

2、学生积极参与比赛。

3、做好自我调控,避免出现混乱。

塞(sài)下 千嶂(zhàng)里 燕(yān)然 羌(qiāng)管 挑(tiǎo)麾(huī)炙(zhì)弦(xián)的(dí)霹(pī)

4、教师补充介绍作者及作品

学生了解并学习,帮助理解作品。

5.教师小结比赛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展示课件。1)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2)这三首词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三首词总体情感抒发上有什么异同?

1、学生再读作品,并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观看课件探究题,与同学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答案:

1)

《渔家傲》

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

打猎:雄壮、开阔

《破阵子》

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2)

《渔家傲》

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

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

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3)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6、拓展延伸:

1)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2)“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请你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归纳一下,诗人往往借“酒”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学生交流并回答。

7、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李清照等五位词作家的其他作品,与课内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品味写作意境。2)、任选一首词,将它改写成小小说并与同学交流。3)、熟读背诵这五首词,模拟中考题型出一份自测题。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5、有感情地朗读诗歌。6.、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不同。

7、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诗海拾贝 6课时

与诗同行 6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1、引语: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呢?你知道哪些诗人呢?

2、除了中国的诗人,诗作,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诗歌吗?

3、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一定想更多的了解诗歌,那就让我们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引语: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

1)自由组成小组

(2)讨论活动内容

(3)制订活动计划

(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3、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P99页和106页。

4、学生自由读P99页和106页的“活动建议”。(要求: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1)指名读“活动建议”。

(2)汇报读懂哪些要求。(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诗海拾贝”,“与诗同行”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师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有:(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搜集到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

(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准备一个笔记本)(4)举行诗歌朗诵会。

(5)根据兴趣,选择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编小诗集等活动。

6、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7、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三、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师生共同评议。(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三、课外阅读,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诗海拾贝

《诗经 采薇》 《春夜喜雨》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 秋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

2、了解古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诗、词、曲的有关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了,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去了解诗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继续遨游吧。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查字典解决,把诗歌读通顺。

2、小组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3、让几名学生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三、读中悟意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让几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 ① 让学生了解诗、词、曲。② 解释个别词语。

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词的大意。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

1、默读诗歌,体会两首诗歌的异同。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

① 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② 通过阅读,你从中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师相机指导:

5、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1、课后背诵这两首诗歌。

2、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

《太阳的话》《白桦》

活动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不同。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异同;了解现代诗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激情朗诵,提出学习目标

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到了近现代,诗坛上又出现了一大批新诗人,新诗作。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诗,感受它与古诗的不同,我们先来读读《太阳的话》《白桦》这两首诗,了解现代诗的特点。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学习,就会领略到它不同的魅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

3、小组交流:通过朗读两首诗,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三、展示学习成果

1、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2、体会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

(1)展示自读后《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太阳的话》《白桦》的发现。

(2)师相机指点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那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五、师生合作,激发知识冲突

1、小组讨论交流:诗歌有什么特点?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补充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五、课外延伸

1.背诵这两首诗。

2.课外阅读描写其他内容的诗歌。

诗海拾贝 活动一 搜集诗歌

活动目的:

1、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

2、让学生从诗歌里得到美的熏陶。

活动重难点: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以及采访等途径,搜集诗歌。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再次共同阅读“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

1、分小组感情诵读这6首诗。

2、这几首诗都是围绕着一个什么主题?()吟咏大自然美好风光。)

二、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即由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1)什么是古代诗歌: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①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学生稍作了解。

②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学生稍作了解。(2)什么是现代诗:

① 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②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三、在此基础上确定搜集诗歌的方法和形式

1、小组讨论。

2、得出结果:采用阅读报刊书籍、采访、上网查找等形式。

3、组内分工,形成书面。

第二课时

一、利用校园资源开展活动。

1、分组利用图书馆、网络教室等信息渠道搜集诗歌。

2、搜集到后,用本子记录下来。

二、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形式继续搜集并记录。

与诗同行

整理诗歌、欣赏诗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对搜集到的诗歌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了解诗歌的丰富性。

2、激发学生搜集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故事的有趣。

3、学会读懂古诗和欣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整理诗歌,给诗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

1、自由朗读这6首诗歌。

2、小组交流讨论这6首诗歌的特点。(明白这几首诗的共同点──内容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

3、学生分小组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诗歌。

4、组内诵读这些诗歌,讨论:诗歌除了可以按内容分类,还可以按哪些方面来分类?

5、师生交流归纳:(可以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关于秋天的诗、关于春天的诗……

可以按题材分: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可以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按国家和作者分:外国诗、中国诗 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或童谣

按时间分:古代诗、近代诗、现代诗、当代诗)

二、学习整理诗歌,将诗歌分类

1、小组学生在组内将自己搜集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

2、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分类。诗歌分类表 整理人:类别 诗歌的题目 作者

3、将自己分类整理好的诗歌交流交流。

4、师生交流:每一小组选一代表汇报小组的整理情况,并展示。

5、小组补充资料,补充搜集一些诗歌。

三、利用墙报张贴大家搜集整理的诗歌,供大家阅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欣赏诗歌,推荐自己喜爱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学习欣赏诗歌

1、学生自读《给诗加“腰”》,思考:苏小妹给诗加的“腰”好在哪里?

2、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有关诗歌的哪些知识?

3、你在课余生活中还知道哪些有关诗歌的故事?能交流一下吗?

4、组内学习《诗中的“秋”》,交流:怎样欣赏、理解诗歌?(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

5、讨论:你还了解哪些有关诗歌的知识?

6、师生交流。

二、推荐“我最喜爱的诗歌”(诗歌推荐活动)

1、出示“我最喜爱的诗歌”推荐表(每人一张)诗歌

作者

推荐理由

推荐人:

2、学生填表,并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

3、交换朗读自己喜爱的诗歌。

4、说说自己喜爱的理由。

5、欣赏诗歌(教师推荐)

6、教师推荐书目:《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毛泽东诗词鉴赏》等

与诗同行

活动一 举办诗歌朗诵会

活动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热爱诗歌。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活动重难点: 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内容的确定。活动过程:

一、在班里分组讨论一下,怎样开好诗歌朗诵会

1、确定内容,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是自己写的诗。可以利用教材,本学期教材中,《中华少年》就是一首典型的朗诵诗,本组教材中的《我们去看海》,选读课文中的《我们的方阵》都可作为选材。还可以是自己写的诗歌。

2、小组内商定形式,可以展示,也可以比赛。

3、全班商议可以是小组合作参加,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参加班级的朗诵会。4确定朗诵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个人朗诵,可以男女对诵,可以小组合诵,可以是诗表演,还可以配乐朗诵。

5、组织分工,力求每个同学或小组都有任务,如,环境布置、编排节目单、化妆,人人为班级朗诵会出力。

6、确定时间、地点、形式等。

二、制定一张班级朗诵会安排表,如:主题 “秋诗冬韵”诗歌朗诵会

活动二 自己动手写诗

活动内容

1、阅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诗歌。

2、尝试写诗。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近段时间以来,咱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贝壳,了解了许多关于诗歌的知识,谁能谈谈自己前一段活动的收获?(预设:)

2、在大家的心目中,诗歌是那样神奇,那样美好,诗人是那么的了不起,可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两首你们的同龄人写的诗,你一定会对诗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二、自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你欣赏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生:我喜欢《致老鼠》,因为作者把讨厌的老鼠想象成了人来写,很有趣。生:我喜欢《爸爸的鼾声》,作者很会想象,把爸爸的鼾声比作了火车开动的声音。)

2、师相机归纳板书:大胆想象

3、读了这两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预设:我知道写诗并不是那么神奇的事,我们也可以学着写。写诗就是写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4、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

三、补充诗歌,让学生欣赏。将下面的诗歌复印给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交流交流写作方法。巧用比喻;妙用拟人;运用夸张;运用假设。

四、你喜欢哪首诗,就试着学它写一写,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精炼,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五、在小组里交流你写的诗,听听同学的看法,再改一改。

六、小组推荐优秀诗作全班交流。

活动三 合作编诗集 诗歌知识竞赛

活动目的:

1、通过编诗集,培养学生编辑、合作能力,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诗歌知识竞赛,增强对诗歌的兴趣,加强诗歌的积累和理解。

第一课时

一、合作编本小诗集

咱们已经收集了许多诗作,欣赏了著名诗人的佳作,还自己动手写了诗当了小诗人了!这么多我们喜欢的诗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就让我们来编本诗集,把这些珍珠串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吧!

2、小组合作编辑

3、成果展示

第二课时

诗歌知识竞赛

一、赛前准备

1、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组。

2、搜集竞赛题目:可以是诗句接龙、诗歌常识、诗句释义等。

3、出题方式:学生出一半的题,教师出一半的题。

二、知识竞赛

1、必答题.每组5道题,每题10分。

2、抢答题。共20道题,每题10分。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3、风险题。每组2题,分成10分、20分、30分三个分值档,答错扣相应分值。

4、评出优胜组。

三、小结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总结

学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活动内容: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活动准备:带上自己活动过程中随时记下的点滴收获和体会以及活动前拟订的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1、同学们,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之下,开展得比较成功,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出了语文课堂,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延伸到了其他课堂和学校以外的其他地方,在这样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中,大家都有了一些收获,今天,我们就把自己点滴的收获总结一下,让我们今后的活动开展得更好。

2、还记得活动开始时我们自己拟订的计划吗?请大家将自己的活动计划浏览一遍,回忆本次活动的全过程,想想本次开展了哪些活动,哪些活动自己收获比较大,然后用5── 8分钟的时间写一写。

3、就象大家写的一样,这次活动我们有了不少的收获,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还记录了点滴体会,赶紧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交流。

4、全班交流活动中的收获,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谈。(教师相机板书:诗歌的特点 诗歌的分类 朗诵的技巧 学习写诗 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5、接着刚才所写的活动过程,详细地写写自己活动中的收获。

6、小组里交流总结,评选出优秀总结。

下载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绿》教学设计 苏教版(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绿》教学设计 苏教版(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