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8课《观潮》教学设计范文
观 潮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3.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提升文言文阅读素养。2.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学过了16篇文言文,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子,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能力。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观潮》是以自读课出现,学生阅读课文没有难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传说激趣
春秋时,吴国有个大夫叫伍子胥,吴越争霸,越王勾践被吴国所俘,伍子胥多次建议杀勾践以绝后患,吴王不听,反信奸臣谗言赐死子胥,子胥死前对家人说:“请把我一双眼睛挂在姑苏城东门,让我总有一天看见吴国灭亡!”吴王大怒,将其尸身抛入钱塘江中。九年后,吴国果然灭亡,子胥悲愤难抑,乘素车白马在钱塘江上奔腾吼叫,从此便有波涛滚滚的钱塘大潮。
钱塘观潮,始于汉魏,宋朝时最盛。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周密一起去“观潮”吧。
二、问答明意
1.师: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学生读课文)2.抢答比赛,检测自学和预习情况。(1)钱塘江潮观看的最佳日期是何时? 自既望(十六日)以至十八日为最盛。(2)钱塘江潮初来之时就汹涌澎湃吗?
方(当„„的时候)其远处海门,仅(jǐn几乎,差不多)如银线。(3)军演有哪些项目?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4)文中哪个四字词最能表现军士们的技艺水平? 如履平地
(5)吴中健儿水中所持的彩旗是否仅仅作为标志? “略不沾湿”“以此夸能”(6)观潮人多不多?
车马塞途 珠翠罗绮溢目 虽席地不容间也(7)他们聚集在哪里观潮? “江干”gān江岸、水边 3.教师范读,学生批注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做批注。(2)指导长句子的朗读。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3)齐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三、赏读明情
(一)潮来了!(以读为主,分析略少,抓住关键词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伟观”)(指导朗读品情感气势)过渡: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仿佛听到了江潮挟卷着磅礴的气势奔涌而来。看!潮来了!(播放钱塘江潮视频)1.师:难怪苏轼赞叹到“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啊!
2.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雄伟壮观的画面?推荐一生朗读第一段。3.学生互评朗读。(师适时评价)“玉城雪岭”:既写出了潮头向前推涌时排山倒海的气势,“雪岭”二字也使我们遍体生寒:既有形态,又有色彩,又生寒意。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是写其震天撼地的巨大声响。
“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写其包举宇内、气吞万物的雄浑气势。(此处边问边让学生朗读句子,老师范读、学生再读)(适当点拨朗读方法:重音、停顿、语调、语速,朗读细节点拨到位,点拨、范读、再读、齐读)4.找出文中准确概括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感受的句子。天下之伟观也。
5.师总结:周密用精练生动的语言,让我们领略到钱塘江大潮排山倒海、呼啸而来的壮阔气势,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读一遍!
(全班齐读本段,赏景之壮美,读出气势)(二)人潮也来了!(抓关键词读出繁华热闹悠闲令人难忘之意)师:“钱塘江潮雄天下,万人空巷尽观潮”,潮来了!看!人潮也来了!其实啊,人们对于钱塘江大潮的追捧不自今日始,周密就用他的生花妙笔描绘了南宋观潮的盛况,使之也成为钱塘江边一道雄奇的风景线。
1.文中哪一段描写了人们争相观潮的盛况? 2.齐读第四段,找出表现这一盛况的词句。
—— “江干上下十余里”人山人海,真是相当地热闹啊。“珠翠罗绮溢目”“塞途” “倍穹常时”“虽席地不容间”。(指导学生品出热闹、繁华、快乐的味道)(三)走!弄潮去!(读画面品精神)师:江潮的壮阔,自然的伟力,固然是吸引人们争相观看的原因,但是,如若是单单看潮水,再壮观,几分钟足矣,周密在文中对钱塘潮水的描写也仅仅只有40个字嘛,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人们劳师动众、盛装出席,无视物价的飞涨,还要租着棚子看足三天呢?
——军演、吴儿弄潮
1.请同学们自读2~3两段,找出最喜欢的段落。——(学生自读,举手调查分组,自由组合)2 2.分组赏读赏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精彩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水军军演: “艨艟”,是大型战船;“奔腾分合”是形容这些战船时而进击、时而防守,时而分散、时而合围,不断变换队形。这是明写船,暗写人,暗示这支水军训练有素。
水军表演分为乘骑、弄旗、标枪、舞刀等多种技艺,却都能“如履平地”。而且不是在陆地上,而是在“玉城雪岭”的大潮之上,体现水军高超的技艺,不凡的身手。
(此处指导学生读得有气势些,情感激昂,语速略快。)“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演习的结果:一是敌我对比,“敌船”为炮火所焚,随波而逝,我军则一舸无迹,迅速撤离战场,表现南宋水军的卓越作战技能。二是动静对比,方才还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现在却是烟消波静,一舸无迹,这使得观潮的场面更加变幻莫测,引人入胜。
(此处指导学生语速放慢,读出尘埃落定之后的平静。而且两部分间的停顿要略长,前后变化要明显。)吴儿弄潮:
作者对吴儿极尽赞美之情。抓住关键词:“腾身百变”“争先鼓勇”“溯迎而上”“旗尾略不沾湿”(此处的侧面描写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灵活讲解)。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等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的形象特点,表现了胆略和技艺,具有动态美。
(此处指导学生要读出吴儿弄潮技艺高超,泅水豪迈的气势,还有作者对其极力地赞美。)师总结:同学们的赏读非常精彩。原来啊,这才是观潮盛会的重要看点之一。盛会的组织者真是深谙观众心理啊,他深知人们年年追捧的远不止磅礴的钱塘潮而已,更是因为钱塘潮水激起了人们澎湃于心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精彩的军演、勇敢的弄潮儿和汹涌的钱塘江潮相得益彰,不愧为天下之伟观。正所谓“人借水势、水助人威”!奇伟磅礴的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参与而灵动生辉!
四、拓展延伸
1.观看极限运动勇敢者视频,看到他们,你会想到我们文中的?——吴儿 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勇敢、技艺高超。
2.思考:文中的吴儿仅仅靠勇敢和技艺高超就能在“鲸波万仞”之中游刃有余吗? ——从小在钱塘江边长大,深谙水性,了解浪潮,亲近浪潮,才能来去自如,精彩连连,人与自然才能融合得那么壮美。
3.回扣导语:照应导语伍子胥的故事,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壮美融合。
4.回归文本,其背全文,再次解读作者为我们精心展现的人潮合一的天下伟观。结束语
这篇散文以观潮为线索,逼真地再现了钱塘江大潮壮美雄奇的景象,形象地勾勒出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吴中健儿的弄潮英姿和观者如云的盛况,风景画与风俗画相互交融,自然美与人情美糅为一体,给人以美的陶冶。
教学板书设计
观 潮 周密
(状)(威)(技)(盛)
涨潮 水战 弄潮 观潮
情 景 交 融
第二篇:2013年八年级语文上册_第六单元_28《观潮》教学设计_新人教版采用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教学重点] 目标①
[教学难点] 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2.认读。
(1)读准字音。
艨()艟()倏()泅()舸()雉()溯()僦()绮()溢()(2)读懂词义。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略不沾湿()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皆:
皆披发纹身()
皆出酒食()既而:既而渐进()
既而儿醒()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
________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
___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
________________ 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3.研读。
(1)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4.赏读。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亮点探究。(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背读。[课堂练习]
1.读,背。
2、课后习题。[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涨潮
(状)
情 水战
(威)
景 弄潮
(技)
交 观潮
(盛)
融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28.观潮
出示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美、人情美以及语言美。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作者链接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颇有成就,又能书画。著有《武林旧事》、《草窗词》、《齐东野语》。《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
背景链接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天下奇观。
钱塘江涌潮为世界一大自然奇观,钱塘观潮始于汉魏,已成为当地的习俗。中秋佳节前后为观潮最佳时节。
合作探究 读准字音
霆(tíng)斋(zhāi)艨艟(méng chōng)履(lǚ)倏(shū)舸(gě)泅(qiú)僦赁(jiù lìn)仞(rèn)绮(qǐ)疏通文意
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字多义现象。教师点拨 ◆一词多义
1.方: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方出神:正 方七百里:面积 2.观:观潮:观看(动词)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3.仅: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4.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海涌银为郭:成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 5.以:以此夸能:凭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6.势:势极雄豪: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7.能:以此夸能: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词类活用
1.天下之伟观也。(观: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2.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3.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文”通“纹”,原指花纹,这里做动词。)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作动词,树立,举)5.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形容词作动词,高过)◆古今异义 1.方其远出海门
方古义:当„„时;今义:方形等 2.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际:古义:接近、连接;今义:边际 3.吞天沃日
沃:古义:用水淋洗;今义:肥沃 4.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奔腾:古义:两个词,意为疾驶和腾起;今义:跳跃着奔跑 5.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标枪:古义:举枪;今义:一种体育器械 6.人物略不相睹
人物:古义:人和物;今义:特指人 7.皆披发文身
文:古义:画花纹;今义:文字、文章等 8.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尹:古义:名词,长官,官名;今义:一般作姓氏 9.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上下:古义:上游到下游,指地域,区域,名词;今义:用来表示大约数目 ◆特殊句式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2.方其远出海门。(省略句)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省略句)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倒装句)5.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6.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倒装句)7.震撼激射。(省略句)整体感知
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围绕“观潮”刻画了哪几幅图画?
【交流点拨】
1.写海潮的雄伟壮观。——潮水汹涌图 2.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水军演习图 3.写弄潮健儿的英姿。——吴儿善泅图 4.写观潮人众之多。——游人观潮图 文本探究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交流点拨】雄伟壮观:形(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声如雷霆)、势(吞天沃日)、由远及近。
2.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
【交流点拨】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又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语言赏析
本文语言生动而形象,运用了准确的动词和比喻、夸张等修辞,试举例说明。【交流点拨】1.能准确地运用动词。
如“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2.文中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
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拓展延伸 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
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李白《横江词》: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毛泽东《七绝·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当堂训练
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除最后一课是五首诗词,其余四篇均为古代游记。学生已掌握了一些阅读游记类文章的一般方法,但面对古代游记,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作者思想的体会、表现手法的赏析等方面,会有一定困难。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收集背景资料,初步建构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意识。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歌咏自然山水寄寓人生体悟的优美篇章。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感受其语言美;通过想象欣赏其文意美,从而欣赏祖国美丽山河;通过阅读比较了解古代游记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通过读写拓展提高文言阅读的兴趣和意识,并在“知人论世”的阅读法指导下,广泛收集背景资料,体会作者透过文字传达出来的思想内涵。
三、单元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培养语感,欣赏文言文的节奏韵律。
2.引导学生运用资料、工具书读懂并掌握课文的内容。
3.在比较拓展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进而把握作品的人文内涵。
4.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四、课时分配
建议《记承天寺夜游》1课时,《小石潭记》《游恒山记》《满井游记》各2课时,《诗词五首》3课时。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他借被遗弃于荒远之地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情感。教学时可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抒情”的游记风格,并教以“知人论世”的赏析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观察、细致描摹的手法。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记诵积累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自然鬼斧神工,游人悲喜不同,因而山水也有了个性,有了思想。第一单元我们从游记中领略了祖国壮丽山河,读出了现代人的心境,今天让我们从古代游记中看看古人的心境、情思。
2.整体把握
(1)从游记的一般写作手法——“移步换景”切入。
步骤1:复习游记组织景物画面的一般手法——“移步换景”。
步骤2:结合练习一,说说课文描绘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描绘自己所发现的画面。
步骤3:本文按游览观察的顺序写景,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2)从写景的“多角度”手法切入(练习二)(画面赏析)。
步骤1:与学生一起探讨画面赏析的一些主要角度。如:感官角度组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相映;色彩搭配;意象组合;情景交融。
步骤2:小组合作,任选角度任选画面,进行画面赏析。
(3)从朗诵角度切入。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朗诵的语音、语调、语速乃至情感、表情等。然后学生个别朗诵,集体点评,在点评中探讨画面内容及作者寄寓在语句中的情感,从而把握文本的内容与思想情感。
3.重难点突破
(1)从品味语言的矛盾突破
步骤1:找出文中可以表现作者心情的词句。(“心乐之”——“悄怆幽邃”)
步骤2:指出两词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从矛盾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此处需介绍背景,教以“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从比较中突破
比较1:你游小石潭会有什么感受?柳宗元游小石潭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不同?
比较2:若当时柳宗元是一位刚得到重任的官员,他眼中的景物会如何?
(3)从读写结合中突破
①对对联
上联:桃花源宁静和平;下联:
(根据课文内容书写,旨在把握景物特点。)
②一句话点评文章(角度:语言、构思、情感、内容、手法)。
③根据课文内容为小石潭写一则广告语。
四、拓展练习
1.观察周围某一处景物,写一篇200—300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
2.根据《小石潭记》中的句子,想象并描绘画面。
3.选读《永州八记》。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仅84个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教法上可以吟诵为主,借助对作者生平的了解,通过对画面的品味体会作者情感,并进一步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课文,读出韵味,增强文言语感。
2.积累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体会叙事写景中蕴涵的情思:发现生活中的美;在逆境中学会豁达乐观;善于发现自我、肯定自我。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属“唐宋八大家”。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种心境。本文就是如此,阅读时要细细体味。
2.整体把握
(1)从去标点诵读切入。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将文言文还原为它的无标点原生态,激发学生的兴趣。断句,除语感外,尚需调动所有文言知识,还需了解文本的大致意思。
(2)从背诵积累切入。
要求学生当堂背诵。文本仅84个字,且写作思路比较清晰。学生在背诵时必然会思考背诵思路、想象文本画面,从而把握文本的大意。
(3)用标题补充标题疑问切入。
让学生根据标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有所发现。如:和谁一起游玩?为何夜里游玩?看到了什么景物?心情如何?
3.重难点突破
(1)从品味关键词“闲人”突破
“闲人”应该是指什么样的人?课文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2)从文本空白的补充想象突破
①文言文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再加上古人创作讲究留白艺术,因而文本留有较大的想象空间。试思考:文中有何处表达含蓄,可让我们想象创造?
可能出现的留白问题如——
A.为何见十二日的冬月也欣然?如何欣然?
B.一代文豪为何“无与为乐者”?
C.苏轼为何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的原因是什么?
D.苏轼与张怀民会谈些什么,因何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
②小组合作,试选择其中一处空白加以想象创作。要求:语言凝练,与上下文衔接自然;说出想象的根据。
③交流对空白的想象创作,谈谈自己创作的理由。
(3)从问题探讨突破
①在想象环节的对话中,师生已经对课文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体悟。在此基础上,完成探究——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个的苏轼。
参考:善于发现生活美;在逆境中豁达开朗;带着忧愁;乐观向上;能不断发现自我……
②再读课文,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参考: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逆境是埋葬弱者的地狱,也是造就强者的天堂。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自己,重要的是自己要肯定自己、发现自己。
四、拓展练习
1.课外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2.课外拓展推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游恒山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游恒山记》是地理学家的踏勘记录,也是文学家的游记。课文一步一景,移步换形,各种景物以及地名、距离都记录得极为准确、细致,表现了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教学时主要采用读写结合、与同类文章比较、语言品味赏析等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语意思,在反复朗读中把握课文的内容。
2.通过读和说,借助对语言的品味,引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
3.通过比较研读,体会课文“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色。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文学史上,有几部比较特殊的著作。《史记》既是一部史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徐霞客游记》则既是一部地理学巨著,也是一部文学珍品,被清人推崇为“当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2.整体把握
(1)从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切入
活动:现在要举行一次“跟着徐霞客游恒山”活动,请你担任导游,用简洁的文字向你的游客介绍旅游的大致路线、沿途的景点及景物概况。
(2)从赏析语句切入。
反复朗读,读出课文描绘的情景。然后用规定的句式说说自己的发现。句式如:“___________”句的描绘,让我看到了“___________”的画面,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
3.重难点突破
(1)从比较中突破
将《游恒山记》与《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等相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
(2)从关键语句品味中突破
第二节中如“余时欲跻危崖……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一类记叙性的语句能否删去?(或:根据这些句子想象徐霞客登山的动作、神态等,写一段描绘性文字。)
(3)在实践写作中突破
老师课前收集一些《游恒山记》中涉及的景点图片或多媒体音像资料。在教学前,要求学生观察并描绘,写作后再与课文相应部分进行比较,从而领略课文的语言特色和写景特点。
四、拓展练习
1.选择课文涉及的某个景点,寻找相关的图片、传说、诗文等资料,再配以自己的描写,组织一个“恒山景点图文展”。
2.根据文中句子想象徐霞客登山的动作、神态等,写一段描绘性文字。
3.选读《徐霞客游记》的部分作品。(可选择与自己所在地区有关的篇章,突出乡土性。)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描绘了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官场而寄情自然的情怀。篇幅短,文辞清丽自然,教法应以诵读、赏析、品味、比较为主。
二、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清新自然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的欢愉心情。
2.学习细致观察生活,准确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语文活动:诗句知多少——让学生说说以“春”为题材的古诗文。而后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同一事物不同景观、同一题材不同写法的特点。
2.整体探究
(1)从画面赏析切入
与其他写春的诗文比较,本课呈现的春有什么特色?
(2)从语言品味切入
①白描的笔法;
②拟人的写法;
③比喻的妙用。
3.重难点突破
(1)从关键句突破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话看似作者不经意之谈,实则大有深意。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为官,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他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2)从比较中突破
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与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可将本文与本单元前几篇课文进行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四、拓展练习
1.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90多篇,成就很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选本作扩展阅读。
2.组织一次春游,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所选的五首诗词,语言或洗练或优美,意境或雄浑或平和,情感深沉,哲思深邃。教学时可以采用诵读、研读、译读、评读等方式。
二、教学目标
1.反复阅读,背诵诗词。培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鉴赏分析,理解意境。体悟诗词的表现手法。
3.研读体悟,领会作者的意志和情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文言诗词,在古代文学长廊中,是一颗璀璨明珠,光彩夺目;优秀诗人,胸襟豁达,深受我们喜爱,如杜甫、孟浩然、陆游、范仲淹、苏轼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们的诗词。
2.整体探究
(1)从朗读背诵切入
①朗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初读诗词的感受,设计朗读的节奏、停顿、语速、语调、情感等。由朗读的学生自诉理由,师生共同探究。与录音磁带比较。
②背诵:引导学生从把握诗歌的内容、情感脉络入手背诵诗词。
(2)从诗歌体例切入
①从“田园诗”的称呼切入。(如《过故人庄》《游山西村》,问:这首诗能算田园诗吗?说说理由。)
②从“律诗”的角度切入。(律诗的一般结构:起、承、转、合。可以这样问:如何起?以什么承接?由什么转到什么?如何合?)
③从“词”的格式切入。
(3)从翻译切入
3.重难点突破
(1)从语境型填空突破
①可以找一些有关这些诗词名句的情境型填空题帮助学生理解。
②可以要求学生选择诗词中重要的句子自己设计情境型题目。
(2)从想象型翻译入手
即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如:“开轩面场圃”——他们在打开窗户说话的时候,打谷场上堆着金色的谷子,大公鸡在喔喔地叫,鸭子也在嘎嘎地叫,还有花香从窗户飘进来……这就要有丰富的想像。
(3)从诗歌赏析评论突破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比较评论诗词,或者谈谈自己学后的感受。
四、拓展练习
1.比较《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这两首田园诗的异同。
2.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3.谈谈读《浣溪沙》的感受。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5、有感情地朗读诗歌。6.、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不同。
7、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诗海拾贝 6课时
与诗同行 6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1、引语: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呢?你知道哪些诗人呢?
2、除了中国的诗人,诗作,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诗歌吗?
3、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一定想更多的了解诗歌,那就让我们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引语: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
1)自由组成小组
(2)讨论活动内容
(3)制订活动计划
(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3、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P99页和106页。
4、学生自由读P99页和106页的“活动建议”。(要求: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1)指名读“活动建议”。
(2)汇报读懂哪些要求。(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诗海拾贝”,“与诗同行”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师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有:(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搜集到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
(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准备一个笔记本)(4)举行诗歌朗诵会。
(5)根据兴趣,选择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编小诗集等活动。
6、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7、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三、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师生共同评议。(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三、课外阅读,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诗海拾贝
《诗经 采薇》 《春夜喜雨》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 秋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
2、了解古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诗、词、曲的有关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了,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去了解诗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继续遨游吧。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查字典解决,把诗歌读通顺。
2、小组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3、让几名学生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三、读中悟意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让几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 ① 让学生了解诗、词、曲。② 解释个别词语。
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词的大意。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
1、默读诗歌,体会两首诗歌的异同。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
① 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② 通过阅读,你从中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师相机指导:
5、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1、课后背诵这两首诗歌。
2、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
《太阳的话》《白桦》
活动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不同。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异同;了解现代诗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激情朗诵,提出学习目标
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到了近现代,诗坛上又出现了一大批新诗人,新诗作。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诗,感受它与古诗的不同,我们先来读读《太阳的话》《白桦》这两首诗,了解现代诗的特点。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学习,就会领略到它不同的魅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
3、小组交流:通过朗读两首诗,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三、展示学习成果
1、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2、体会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
(1)展示自读后《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太阳的话》《白桦》的发现。
(2)师相机指点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那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五、师生合作,激发知识冲突
1、小组讨论交流:诗歌有什么特点?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补充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五、课外延伸
1.背诵这两首诗。
2.课外阅读描写其他内容的诗歌。
诗海拾贝 活动一 搜集诗歌
活动目的:
1、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
2、让学生从诗歌里得到美的熏陶。
活动重难点: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以及采访等途径,搜集诗歌。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再次共同阅读“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
1、分小组感情诵读这6首诗。
2、这几首诗都是围绕着一个什么主题?()吟咏大自然美好风光。)
二、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即由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1)什么是古代诗歌: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①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学生稍作了解。
②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学生稍作了解。(2)什么是现代诗:
① 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②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三、在此基础上确定搜集诗歌的方法和形式
1、小组讨论。
2、得出结果:采用阅读报刊书籍、采访、上网查找等形式。
3、组内分工,形成书面。
第二课时
一、利用校园资源开展活动。
1、分组利用图书馆、网络教室等信息渠道搜集诗歌。
2、搜集到后,用本子记录下来。
二、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形式继续搜集并记录。
与诗同行
整理诗歌、欣赏诗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对搜集到的诗歌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了解诗歌的丰富性。
2、激发学生搜集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故事的有趣。
3、学会读懂古诗和欣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整理诗歌,给诗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
1、自由朗读这6首诗歌。
2、小组交流讨论这6首诗歌的特点。(明白这几首诗的共同点──内容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
3、学生分小组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诗歌。
4、组内诵读这些诗歌,讨论:诗歌除了可以按内容分类,还可以按哪些方面来分类?
5、师生交流归纳:(可以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关于秋天的诗、关于春天的诗……
可以按题材分: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可以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按国家和作者分:外国诗、中国诗 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或童谣
按时间分:古代诗、近代诗、现代诗、当代诗)
二、学习整理诗歌,将诗歌分类
1、小组学生在组内将自己搜集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
2、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分类。诗歌分类表 整理人:类别 诗歌的题目 作者
3、将自己分类整理好的诗歌交流交流。
4、师生交流:每一小组选一代表汇报小组的整理情况,并展示。
5、小组补充资料,补充搜集一些诗歌。
三、利用墙报张贴大家搜集整理的诗歌,供大家阅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欣赏诗歌,推荐自己喜爱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学习欣赏诗歌
1、学生自读《给诗加“腰”》,思考:苏小妹给诗加的“腰”好在哪里?
2、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有关诗歌的哪些知识?
3、你在课余生活中还知道哪些有关诗歌的故事?能交流一下吗?
4、组内学习《诗中的“秋”》,交流:怎样欣赏、理解诗歌?(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
5、讨论:你还了解哪些有关诗歌的知识?
6、师生交流。
二、推荐“我最喜爱的诗歌”(诗歌推荐活动)
1、出示“我最喜爱的诗歌”推荐表(每人一张)诗歌
作者
推荐理由
推荐人:
2、学生填表,并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
3、交换朗读自己喜爱的诗歌。
4、说说自己喜爱的理由。
5、欣赏诗歌(教师推荐)
6、教师推荐书目:《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毛泽东诗词鉴赏》等
与诗同行
活动一 举办诗歌朗诵会
活动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热爱诗歌。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活动重难点: 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内容的确定。活动过程:
一、在班里分组讨论一下,怎样开好诗歌朗诵会
1、确定内容,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是自己写的诗。可以利用教材,本学期教材中,《中华少年》就是一首典型的朗诵诗,本组教材中的《我们去看海》,选读课文中的《我们的方阵》都可作为选材。还可以是自己写的诗歌。
2、小组内商定形式,可以展示,也可以比赛。
3、全班商议可以是小组合作参加,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参加班级的朗诵会。4确定朗诵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个人朗诵,可以男女对诵,可以小组合诵,可以是诗表演,还可以配乐朗诵。
5、组织分工,力求每个同学或小组都有任务,如,环境布置、编排节目单、化妆,人人为班级朗诵会出力。
6、确定时间、地点、形式等。
二、制定一张班级朗诵会安排表,如:主题 “秋诗冬韵”诗歌朗诵会
活动二 自己动手写诗
活动内容
1、阅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诗歌。
2、尝试写诗。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近段时间以来,咱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贝壳,了解了许多关于诗歌的知识,谁能谈谈自己前一段活动的收获?(预设:)
2、在大家的心目中,诗歌是那样神奇,那样美好,诗人是那么的了不起,可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两首你们的同龄人写的诗,你一定会对诗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二、自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你欣赏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生:我喜欢《致老鼠》,因为作者把讨厌的老鼠想象成了人来写,很有趣。生:我喜欢《爸爸的鼾声》,作者很会想象,把爸爸的鼾声比作了火车开动的声音。)
2、师相机归纳板书:大胆想象
3、读了这两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预设:我知道写诗并不是那么神奇的事,我们也可以学着写。写诗就是写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4、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
三、补充诗歌,让学生欣赏。将下面的诗歌复印给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交流交流写作方法。巧用比喻;妙用拟人;运用夸张;运用假设。
四、你喜欢哪首诗,就试着学它写一写,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精炼,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五、在小组里交流你写的诗,听听同学的看法,再改一改。
六、小组推荐优秀诗作全班交流。
活动三 合作编诗集 诗歌知识竞赛
活动目的:
1、通过编诗集,培养学生编辑、合作能力,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诗歌知识竞赛,增强对诗歌的兴趣,加强诗歌的积累和理解。
第一课时
一、合作编本小诗集
咱们已经收集了许多诗作,欣赏了著名诗人的佳作,还自己动手写了诗当了小诗人了!这么多我们喜欢的诗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就让我们来编本诗集,把这些珍珠串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吧!
2、小组合作编辑
3、成果展示
第二课时
诗歌知识竞赛
一、赛前准备
1、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组。
2、搜集竞赛题目:可以是诗句接龙、诗歌常识、诗句释义等。
3、出题方式:学生出一半的题,教师出一半的题。
二、知识竞赛
1、必答题.每组5道题,每题10分。
2、抢答题。共20道题,每题10分。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3、风险题。每组2题,分成10分、20分、30分三个分值档,答错扣相应分值。
4、评出优胜组。
三、小结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总结
学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活动内容: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活动准备:带上自己活动过程中随时记下的点滴收获和体会以及活动前拟订的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1、同学们,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之下,开展得比较成功,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出了语文课堂,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延伸到了其他课堂和学校以外的其他地方,在这样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中,大家都有了一些收获,今天,我们就把自己点滴的收获总结一下,让我们今后的活动开展得更好。
2、还记得活动开始时我们自己拟订的计划吗?请大家将自己的活动计划浏览一遍,回忆本次活动的全过程,想想本次开展了哪些活动,哪些活动自己收获比较大,然后用5── 8分钟的时间写一写。
3、就象大家写的一样,这次活动我们有了不少的收获,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还记录了点滴体会,赶紧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交流。
4、全班交流活动中的收获,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谈。(教师相机板书:诗歌的特点 诗歌的分类 朗诵的技巧 学习写诗 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5、接着刚才所写的活动过程,详细地写写自己活动中的收获。
6、小组里交流总结,评选出优秀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