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2 16:3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陈涉世家

《史记》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这部书及司马迁这个人。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语汇,培养文言语感。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教学难点:课文结构。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史记》这部书及司马迁这个人。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21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现在,老师提问了:谁来介绍一下陈涉?陈涉即陈胜,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史称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谁能介绍一下这次起义呢?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推行强硬政策,对农民实行残酷剥削,大大加重了税赋和劳役的征发,这些急政暴行,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农民起义一触即发。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微宿县境)率戍卒900人揭竿而起,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陈胜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虽只有半年,但严重地动摇了秦王朝的封建统治。

世家,今天都还有这个词不。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爷爷是中医,爸爸又是中医,自己也是中医,那么我们就说这个人出自中医世家。一个人的爷爷是教师,爸爸又是教师,自己也是教师,那么我们就说这个人出自教师世家。“陈涉世家”是什么意思呢?“世家”是《史记》中的一种体例,写的主要是诸侯的事。

《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1 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不仅史料翔实,而且文笔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而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那么司马迁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司马迁的父亲学识渊博,在汉武帝时就任太史令。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的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搜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了基础。38岁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42岁时开始写《史记》。公元前99年因上书替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被捕入狱,处以“宫刑”。出狱后他发愤著书,于公元前91年,终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

在封建是代,起义是要掉脑袋的事。这是造反,是谋逆,是十恶不赦的罪,是要灭九族的。司马迁把陈胜说成是“世家”,可见对他的评价之高。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一千多年前的那位老人,一起走进二千多年前那风云变幻、刀光见影的历史深处,去感受陈涉那非同凡响的壮举。

二、朗读,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读不准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2、抽学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间,读准节奏。

3、学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重点字词提示: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亡:古义:逃亡。今义:死亡。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间:古义:暗地里。今义:间,中间,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之:去、往。

③、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往往:古义:处处。今义:经常。④、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临时驻扎。⑤、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数:屡次、多次。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数:几 ⑥、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 写。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书:字条。

⑦、号令召三老豪杰皆来会计事。三老:掌管教化的乡官。

⑧、项燕为楚将。将:大将。上使外将兵。将:率领。⑨、广故数言欲亡。故:故意。以数谏故。故:缘故。⑩、通假字: 发闾左適(谪)戍渔阳 为天下唱(倡)将军身被(披)坚执锐 故以(已)怪之矣 重点句子:

①、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不杀头,然而防守边境死亡的人本来也要占十分之六七。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吴广一向爱护士卒,士兵中有许多愿意替他效劳的。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指起义)而死行吗?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陈胜又暗中派吴广到军队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里提着灯笼假装鬼火,像狐狸那样凄厉地叫喊:“大楚要兴起了,陈胜要做王了。”

⑤、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果真把我们这些人,冒充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全国百姓发出号召,一定有许多响应的人。

4、通译全文。附译文:

陈胜是阳城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人,表字叫叔。陈涉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人家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梗上,心中愤愤不平了好久,说:“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给人家当雇工的,哪能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秦二世皇帝元年七月,朝廷派遣九百名贫苦百姓去驻守渔阳,临时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戍边的队伍里,并担任领队。正巧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照(秦朝的)法律,都要被杀头。陈胜、吴广就商量说:“现在逃跑(被抓回 3 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而死好吗?”陈胜说:“全国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继位做皇帝,应当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把他杀死了。百姓们大多听说他很贤明,但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大将,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走了。现在果真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倡导天下人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很对。于是就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要做的事都能成功,并且能建立功业。然而你们还是把事情向鬼神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听了很高兴,考虑(占卜人所说的)卜鬼(这件事的用意),说:“这是叫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网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煮了吃,发现鱼肚子里(绸子上)写的字,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中使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里用竹笼罩着火(装着鬼火),又装作狐狸嗥叫(向士兵)喊道:“大楚要复兴,陈胜要称王。”士兵们夜里都很害怕。第二天,士兵中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都指指点点地看看陈胜。

吴广一向待人很好,戍卒多愿意听他差谴。(一天)押送戍卒的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说想要逃跑,来激怒军官,使(军官)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吴广的部下。军官果然用竹板子打吴广。军官拔出剑(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下剑杀死了那个军官。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陈胜)召集并号令所属的士兵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了期限该判杀头。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中十分之六七的也会死掉。大丈夫不死罢了,要死就要(干大事)成就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属下的士兵都说:“(愿意)听从(你的)号令。”于是他们就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依从人民的愿望。他们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高台上宣誓,用(被杀死的两个)军官的头祭天。陈胜立自己为将军,吴广担任都尉。起义军攻下大泽乡,收集大泽乡的义军攻打蕲县。蕲县攻下后,(陈胜)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士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钅至、酂、苦、柘、谯,都攻下来了,他们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士兵好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县令都不在(城内),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和义军交战。(守丞)不能取胜,被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传令召集当代管教化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乡官和有声望的人都说:“将军亲自穿着铁甲,手里拿锐利的武器,讨伐昏庸无道的暴君,诛灭凶残暴虐的秦王,重建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于是陈胜被拥戴做了王,定国号叫“张楚”。在这时候,各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来惩罚当地的郡县 4 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三、、结束语:

通过对课文文意的疏通,我们也大体了解了《陈涉世家》这篇课文的意思,了解了陈胜吴广起义的一些内容。那么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起义呢?起义的具体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理清全文思路。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齐读课文导入。

二、理清全文思路。

(一)、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1、起义前,陈胜吴广从事怎样的工作?

陈胜吴广是贫苦农民。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尝与人佣耕。做农民辛苦一点也不至于起义嘛?还发生了怎样的故事?陈胜吴广被征召去防守渔阳,还作了一个屯长,“从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闾左”是贫苦农民,征召的都是贫苦农民,那么富人都在干什么?富人是不用去守渔阳的,可见当时的社会矛盾已经很尖锐了。

2、陈胜吴广被征召去防守渔阳,还作了一个屯长,以今天说法说是参了军,还被提了干,他们为什么还不满足,还要造反,起义呢?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啊!他们是一群亡命之徒吗?

老师在这里给大家补充一点: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他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压迫,实行严酷的刑法,又焚书坑儒;大量征发农民修长城,造阿房宫,筑骊山墓。沉重的徭役,繁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逼得贫苦农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古语有云:失民心者失天下。由些可知,陈胜吴广不起义,也总有人起义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嘛。文中哪句话表现出了这个事实?天下苦秦久矣。

(二)、起义的导火索。失期,法皆斩。

当时的社会有贫富悬殊,这不奇怪。穷人与富人之间有矛盾,这也不奇怪。可造反(起 5 义)是要掉脑袋的,用得着这样吗?是什么导致了陈胜吴广非得铤而走险,敢冒杀头的罪也要起义呢?

陈胜、吴广等900贫苦人被征戍边,途中遇雨,道不通而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而按秦朝法律都要被杀的情况下,不得不举行起义的。正如文中陈胜所言: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当不起义,只能坐以待毙。以死相搏,举行起义,或许还有一线生机的时候。是会有很多人会选择起义这条路的。由此我们可以说,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的统治者该负责任。官逼民反,不得不反。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三)、那么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有哪些呢?

1、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

2、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四)、起义不是陈胜吴广两个人就能做的事,况且他们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屯长,名望不够。他们首先要有一批支持者,眼下这九百人的队伍就是最好的争取对象。为了争取这九百人,陈胜吴广为起义作了哪些准备?

1、丹书鱼腹。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放入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感到很奇怪,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2、篝火狐鸣。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学狐狸叫:“大楚复兴,陈胜为王。” 追问:这些办法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引起了众人的注意。从“固以怪之矣”“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可看出。

(五)、要起义,首先得把给他们带路的军官杀掉,又要让这九百人听从他们的号令。陈胜吴广是怎样做到的?

吴广利用好人缘,使苦肉计,惹恼押送的军官,被将尉责罚,众人被击怒。吴广、陈胜趁机杀了将尉。群龙无首之际,陈胜站起来,先揭秦之苛政,又谈面临的形势,晓之以厉害,指出参加起义是士卒唯一的出路,然后又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鼓励众人。要么是死,要么是斗争!在这个选择面前,谁都会不会放弃生的机会,当然会一鼓作气,同仇敌忾,拼死一搏。也就是这种一鼓作气,同仇敌忾,拼死一搏的力量势如破竹地突破了大秦王朝的血腥统治。

追问:听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话?

打倒秦二世。我们要活命,我们要反抗。陈胜我们听你的,跟定你了。陈胜我们听你指挥,为马首是瞻。

(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陈胜吴广起义很顺利?这与前面的哪句话相照应? 起义军建成后,进展神速,从“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守令皆不在”等 6 语可以看它从者如云、所向披靡的情况,生动地表现了陈胜的“首事”之功。“天下苦于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这与前面的“在下苦秦久矣”相照应。

三、结束语:

不可一世的大秦王朝在陈胜吴广起义后不久,就被颠覆了。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陈胜吴广起义发动后,起义军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战斗中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很快建立了农民政权──张楚。秦王朝对贫苦人民的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致使怨声载道,人心思变,于是纷纷响应陈胜吴广。由此看来,陈胜吴广起义也是历史的必然,农民起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前面我们讲过,陈胜吴广出生低微,他们又是凭什么成为了这次农民起义的领袖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分析。

板书设计:

原因:天下苦秦久矣!失期,法皆斩。分析形势,提出策略

陈胜吴广起义 过程:舆论准备 :鱼腹丹书 篝火狐鸣

发动:苦肉计杀尉 晓以大义获拥护 为坛而盟举义旗 结果:攻城略地 势如破竹 建立政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分析陈胜吴广两个人物,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2、写作手法分析。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那么陈胜吴广凭什么成为了这次起义的领袖?他们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呢?我们先来分析吴广这个人。

二、分析人物。

1、分析吴广。

吴广有谋略,有牺牲的精神,有领导者、组织者的才干。在发动起义的时候,他拿自己来使了“苦肉计”,故意说要逃跑,导致秦兵殴打自己,这样就激起了士卒的共同的愤怒。“吴广素爱人,士卒中多为用者”。这说明吴广很有人缘,也就是说他会团结人。

2、分析陈胜。

有勇、有谋、有威。少有鸿鹄之志,壮有惊天之举。陈胜少有壮志,不甘平庸。在与人佣耕时,还说“苟富贵,无相忘。”被人嘲笑时,还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胜是一个富有政治眼光的人物,他能够判断和分析形势,制定行动方针,并大胆地付诸实践。他分析当时的情况很准确。而且,他还谋划起义后打出公子扶苏、楚将项燕的旗号。这一招十分英明:自己这帮人属于平平之辈,没有什么号召力,而一个公子扶苏,是大秦皇子,而且“百姓多闻其贤”,一个是项燕,“数有功,爱士卒”,这两个人都是秦王朝的受害者,而且在老百姓中口碑都很好,而老百姓又不知道他们具体的下落,以他们为旗号来反抗暴秦,老百姓一时候分不清虚实,但却能够迅速产生影响,赢得民心。

他们要举大事,但是自己没什么影响力,无法让所有人都信服,只好采用这个办法通过装神弄鬼来宣传自己喽。不知情的一般人肯定这样想:从鱼肚子里挖出来字条,怎么可能?除非是“从天而降”的“天书”;神庙里的喊声是狐狸在喊,这简直是鬼神在传达的“天意”。这样不就把人唬住了吗?

小结:陈胜吴广共谋大事、并肩战斗、配合默契,终成大事。可见,小时候养成的个性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陈胜在残酷的统治下敢于奋起反抗,这种挑战命运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三、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1、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

2、衬托的写法。用吴广来衬托陈涉,写出他拥有别人不具备的政治头脑。

四、拓展延伸。

1、想想史学家司马迁对陈涉持何种态度啊?

赞赏的。陈胜是农民出身,司马迁却将他列入了“世家”可见对他在历史上所做贡献的肯定。

惋惜。本文练习中的第三条,又向我们介绍了陈胜最终的结局,他的农民政权只持续了六个月。起义初期他很注重人和,也很有人气。但取得初步胜利后他渐渐失去了人心。正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啊,最终陈胜竟被一个部下所杀。

2、“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陈胜的成与败给你以怎样的思考呢?指出评论历史人物的态度:要客观地评价人物,要汲取精华去其糟粕。

陈胜在困境中战胜了敌人,却在胜利时遗失了自己。当你成功的时候切不可骄傲自满,忘乎所以。

陈胜的失败也许与他的意识有关,他缺乏宽阔的胸襟,长远的眼光。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做一个大写的人。

五、结束语:

谁能够在凯旋时战胜自己,谁就能赢得下一场胜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祝愿同学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从已有的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陈涉世家教案(三)人教版(模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人教版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陈涉世家教案

(三)【教学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还要能“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它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记事翔实,内容丰富。作为“史家之绝唱”,其记叙事实、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的功力是值得每一个师法和玩味的。

《陈涉世家》抓住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向我们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画面。作品不仅有起义发起的经过的叙述,更有起义主要领导人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起义前途的规划,使人读后对这场声势浩大的斗争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同时,在整个起义发起的过程中,两位领导人物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个性,是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要把每一个阅读者带入当时的情境,去感受当时的危机、奋起与风云变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总以文章的情节为基础和依托,了解梗概,描述个中场景、人物和细节,表达出自己的爱憎感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阅读原始典籍,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发生的原因与经过,树立学生的唯物历史观,学会客观地看待历史、评价历史人物并从中生发对历史发展的思考与感悟。

2.紧扣线索、集中叙事的记叙方式本文以陈胜、吴广两个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串起大泽乡起义的全部过程,在其中还插入了两个人物对当时形势以及起义前景的分析。文章不蔓不枝,情节集中,行文清晰明了。

3.刻画人物的方法文章的核心人物是陈胜,作品用他少年时不同于凡人的鸿鹄壮志来铺垫壮年的惊天动地的壮举,用共举大事的吴广来衬托他善于审时度势的政治眼光和善于谋断的领袖才干。教学中要抓住这一重点,体会《史记》高超的写人技巧。

4.阅读浅易文言文方法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古代词语,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的差别,辨析相同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不同意义,在把握大体内容的基础上,对精彩环节和重点内容要能够复述甚至诵记,以不断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式〗

1.多样化的诵读。文言文要加强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达到理解,但是对诵读的理解不能过于偏颇和狭窄,而应该通过不同方式来呈现。有对全文的全面朗读,有对重点内容的重复朗读,有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品读,有拈连相关内容的联读,甚至还可以有以文言原文为表述形式的表演读,„„以不同的诵读方式来实现教学过程的不同目标。

2.比较与辨析。本文文言词语朴拙,许多词语字形虽同但是在不同语言环境下表达的意义大不相同,尤其是与现今的意义往往相去甚远,教学中通过对具体语言环境的把握来捕捉这些词语的意义差别,辨析汉语在古今发展历程中词义发生的变迁。

3.思考和感悟。西人有云“读史使人明智”(培根语);国人又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陈胜吴广的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它在社会价值观念上实现的突破是极具颠覆性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阅读本文,可依据历史背景,思索历史发展的规律;可结合作品描述,感受主人公的个性和灵魂;可透析叙事语言,琢磨《史记》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特有的史家手笔„„

〖教学过程〗

一、在追忆中复现

以俗语引出古今中外反抗压迫的例子,导入陈胜吴广起义一事,并借助学生印象简单回忆这一历史事件的概貌,为深入学习做铺垫

二、在合作中疏通

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分享朗读疑难文言语句,辨析字形相同的文言词语存在的多种意义,为深入阅读课文做进一步铺垫

三、在审读中发现

引导和鼓励学生以发现的眼光来阅读课文,通过自由式的审读捕捉文言语句后包含的信息和思想,对陈胜吴广共谋大计、鼓动士卒这两段文字做重点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特点

四、在评价中感悟

引导学生就陈胜人物个性、文章刻画人物的技巧做归纳性的评价,对前一阶段自由式的阅读予以梳理并把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向课外阅读

【教学实录】

一、在追忆中复现

师:有一句老话,不知道你们这个年纪的孩子熟不熟悉,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

生:(齐答,有的笑)反抗。

师:不知道笑的同学是出于什么原因。可以告诉我吗?

生:(迟疑后终于开口)平时觉得学习压力太大了,想发泄一下时就这样给自己找理由的。

师:(微笑)这个理由也没错啊。这句话道出了一个自然规律,压力过大当然会产生反作用力啊。不过,说出这句哲言的人本意可不在此。有同学能告诉我它本来是说什么的吗?

生:听 历史 老师经常讲。说的是被压迫者总是会奋起反抗的,而斗争的原因不在别人,就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

师:这是一位政治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总结。大家能举出你熟悉的历史事实吗?

(生举例,略)

〖点评〗由一句历史规律发散开来,帮助学生积累人文修养,发展发散思维。

师:刚才大家提到了我国古代陈胜吴广反抗秦王朝的斗争。我们一定对这件历史史实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哪一位同学向我们简单介绍经过。

生:陈胜吴广被征发去修长城,结果他们在大泽乡的时候因为下起了大雨,道路被阻断,贻误了服役报到的期限,按照当时秦朝的法律要被判处诛灭九族(,那时秦朝的法律特别残酷),于是他们就拼死反抗,起义斗争了。

师:这位同学讲述的基本上符合史实,不过可不够绘声绘色了。这样听来,大泽乡起义好像就是一件很平常容易的事了。(众笑)不过,还是要感谢他帮助我们重新恢复了对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大致印象。(师正色)大泽乡起义是在怎样的背景和环境下发起的?在严酷的管制下陈胜吴广如何能够发起翻天覆地的壮举呢?陈胜凭借什么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掌旗人的?让我们随着一位二千多年前的伟人的讲述,把目光投向那刀光剑影、风云变幻的历史深处吧。

〖点评〗学生对历史事件大致内容的回顾,在学习者心底勾勒出学习对象的一个粗略轮廓,为工笔描绘、审慎修饰打下了基础。这是学习建构的发端。

二、在合作中疏通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一会大家共同解答。(生自由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朗读)

生:这个句子太长,我总读不顺──“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生:应该读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师:为什么你读成这样的节奏呢?

生:它的意思是指陈胜吴广把队伍假称为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队伍,根据大意就可以分出朗读的节奏了啊。

师:看来这位同学已经掌握了文言文朗读的一点关键窍门啊。朗读的节奏一定要根据词句的意义来断读。大家一定要掌握这个规律。来,我们试着读读这样一类的长句。

生: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生: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师:不错,大家都读得很准确。如果没有读不顺的句子了的话,请大家分组合作,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共同审听他的朗读,看有没有发生分歧的地方。在听的过程里,还要注意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标记出来,然后提交给小组的同学们,依靠大家的力量来理解。如果在小组内决定不下来的疑惑,一会儿我们全班同学来集中“攻关”,好吗?(学生自由组合,朗读,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合作学习的进程)

师:大家在小组内有什么争论不决的问题吗?请提出来,让全班同学也多一次合作探讨的机会啊!

生:我们遇到了一个用课本的注释解释不通的词语。第二段中,课本对“书”的解释是写的意思,可是“得鱼腹中书”怎么也讲不通。

生:你们看到的当“写”的意思的“书”字是“丹书帛曰”里的“书”;“得鱼腹中书”里的“书”指的是写的那个东西,或者就叫字条吧。

师: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意思是不一样的。我看,大家现在就来做一个小比赛吧,大家一起来找找这篇课文里字形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比较一下他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看那个组找得多,比较得好。(生合作查找)

(讨论交流。如“等死,死国可乎”和“公等遇雨”中的“等”,“扶苏以数谏故”和“广故数言欲亡”中的“数”和“故”„„有小组将本文中多个“之”字的意义加以辨析)

师:看来老话说的一点不错,“独木难成林”,只有众人拾柴才能火焰冲天啊。大家的相互合作使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收获十分丰富,学习效率特别的高。这样“人人贡献一点、人人拥有一片”的好方法可要坚持和发扬。

〖点评〗本文篇幅长,文字还算浅易,文言词语分散在文章中各个角落,比较和辨析工作适合采用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施。以恰当的例子做好合作学习的示范,通过交流共享学习的成果,并对合作学习给予鼓励,使合作者不断增强合作意识。

三、在审读中发现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和辨析,相信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把握,我们回头来看看刚才那位同学的讲述有没有不实之处呢?

生:刚才他讲到大泽乡起义是爆发在陈胜吴广被征发去修长城的途中,其实不是,本文写道:“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事件发生的背景是在被征发到戍守渔阳的途中。

师:是啊,这个细节有点张冠李戴了。刚才这位同学读到一句“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就读出了事件发生之前的背景,你从这句话中还读出了什么呢?

生:我还了解到当时的贫富之间的矛盾十分激烈?

师:(饶有兴趣)哦?

生:“闾左”是穷人的代称,也就是只有穷人被征发,富人却可以免除这样的苦差。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师:有见地。真是一个深刻的发现。其他同学,你的发现呢?

生:我还注意到这里好像也交代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基本队伍。也就是说,他们发动起义开始斗争时,反抗的力量就是这“九百人”。

〖点评〗做好发现式阅读的启发和示范,点燃学生课堂阅读探究的引线。

师:不错。就是这九百人却点燃了颠覆大秦王朝的烈火。三位同学的阅读是十分有效的,他们的阅读是在不断的发现中前进和收获。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再来阅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阅读)生:我发现陈胜年轻的时候就有超乎常人、不同凡响的志向。他“少时”“与人佣耕”,别人嘲笑他不可能富贵时,他就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心声。

生:陈胜吴广之所以走上造反之路的原因是因为秦朝的统治实在是太残酷了。课文中写到:“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贻误期限就要全部斩首,实在是严酷。

生:陈胜吴广选择反抗的原因我觉得在于死中求生。当时已经贻误期限,“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不管是逃跑还是起来造反都是死罪一条,而后者还有一线生机。

师:你说的是绝处求生是不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生:我觉得当时秦王朝是该灭亡了,因为它已经失去了民心。陈胜的话中有一句说道:“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的统治已经引起了天下公愤。

生:我发现陈胜非常有头脑,他分析当时的情况很准确。而且,他还谋划起义后打出公子扶苏、楚将项燕的旗号。这一招十分英明:自己这帮人属于平平之辈,没有什么号召力,而一个公子扶苏,是大秦皇子,而且“百姓多闻其贤”,一个是项燕,“数有功,爱士卒”,这两个人都是秦王朝的受害者,而且在老百姓中口碑都很好,而老百姓又不知道他们具体的下落,以他们为旗号来反抗暴秦,老百姓一时候分不清虚实,但却能够迅速产生影响,赢得民心。

生:吴广也很有头脑,而且有牺牲的精神。在发动起义的时候,他拿自己来使了“苦肉计”,就故意说要逃跑,导致秦兵殴打自己,这样就激起了士卒的共同的愤怒。

生:你还漏了一句话──“吴广素爱人,士卒中多为用者”。这说明吴广很有人缘,也就是说他会团结人。

师:会团结人,这可是一项很重要的才干啊!大家知道他属于哪一类人的才干吗?

生:领导者、组织者的才干。

师:(首肯)吴广是一个有领导和组织才干的人,那陈胜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吗?

生:陈胜一样有这样的才干。文章中写道:“有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能够对吴广发号施令,不说明这种才干吗?

师:陈胜怎么能够对吴广发号施令的呢?同是共谋大事、并肩战斗的两个人,应该是不分上下的啊?

生:他们商量好了的啊!(众笑)

师:这个说法恐怕值得推敲。两个人里能对另一个人发号施令的人必定有过人之处,否则也难以令人信服。大家再阅读课文,讨论一下,看看有没有这方面的发现。(生讨论)

生:我们讨论后觉得陈胜比吴广更有头脑。文章中分析当时形势、提出假称扶苏、项燕部队的是陈胜,这证明他比吴广更有谋略。

师:果然有眼光。过去,我一直佩服司马迁文章叙述语言的高明,简简单单一句“陈胜曰”、一句“吴广以为然”就把两个人的个性差别不露声色地展现给后人,想不到今天我们的同学们居然能有这样细致的领悟,这一点我令我更加佩服。来来,我们接着来谈自己阅读中的发现。

生:我发现当时的人都很愚昧。他们都非常害怕鬼神。看到鱼肚子里的字条后,“固以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怪之”;听到神庙里的“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就惊恐,还“指目陈胜”。

生:我从这里感受到陈胜吴广两人的精明。他们要举大事,但是自己没什么影响力,无法让所有人都信服,只好采用这个办法通过装神弄鬼来宣传自己喽。不知情的一般人肯定这样想:从鱼肚子里挖出来字条,怎么可能?除非是“从天而降”的“天书”;神庙里的喊声是狐狸精在喊,这简直是鬼神在传达的“天意”。这样不就把人唬住了吗?

师:恩!这一招为起义做好了舆论准备!

生:那我觉得那个卜者也非泛泛之辈,居然教他们“卜之鬼”!这也应该是一个无比智慧的人,也算一个幕后策划者。

生:我有点奇怪,为什么这个人不去告密呢?

师:问这不正是说明“天下苦秦久矣”,秦王朝已经失去民心,这个人应该也是希望它的灭亡的吧。

生:刚才那位同学说吴广使用“苦肉计”,这个启发了我。我看陈胜吴广还非常懂得兵法,他们在发动起义时使用了一招“破釜沉舟”。他们杀死了看管他们的将尉,这样即使有人还想有什么退路都不可能了。

师:一定要说他们“非常懂得兵法”,恐怕还是说得有些远了,还是“善于谋略”说得准确些。不过“破釜沉舟”的评价很精彩,我还愿意加上一条──“攻心为上”。大家看杀死将尉之后他们对群众说的那一番话。我们请一位同学模仿当时的样子来表演朗读一遍,大家体会体会这些话是不是“句句攻心”。

(指名学生表演朗读“召令徒属曰„„敬受命。”)

生:是。听了这番话,明白反正是死路一条,不如奋起斗争还有可能有条活路。

生:不仅可以有活路,说不定还能有荣华富贵大好生活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师:要么是死,要么是斗争!在这个选择面前,谁都会不会放弃生的机会,当然会一鼓作气,同仇敌忾,拼死一搏。也就是这种一鼓作气,同仇敌忾,拼死一搏的力量势如破竹地突破了大秦的血腥的统治。

生:我发现„„

〖点评〗在学生探究发现的过程中,教师不是轻松了,而是更加紧张。面对学生自由发现得到的各式的答案,学生产生的各样思考,教师要因势利导,或点明、或提炼、或矫正、或激发、或推促、或拨转、„„而且不能制造学生心理压力,只有教师真正把自己当作学生先学一步“同学”,才可能有这样的状态。

四、在评价中感悟

师:同学们,当张开发现的眼睛时,文章就为大家展开精彩的面目。这么多的发现帮助我们把陈胜吴广起义这一历史事件梳理得清楚明了,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了《史记》的风味。陈胜这个人物给你什么启发和感受?《史记》在刻画陈胜这个人物的写法上有什么可取之处?你能就这两个问题中任意一个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吗?想一想,后面这个问题还可以讨论一下。把自己的意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生思索,或讨论)

生:陈胜是一个富有政治眼光的人物,他能够判断和分析形势,制定行动方针,并大胆地付诸实践,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令我欣赏。

生:陈胜少有壮志,不甘平庸,后来终于成就大事。可见,小时候养成的个性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生:陈胜在残酷的统治下敢于奋起反抗,这种挑战命运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生:文章刻画陈胜采用了衬托的写法,用吴广来衬托他,写出他拥有别人不具备的政治头脑。

生:《史记》写人还注意铺垫──陈胜少年时期拥有鸿鹄之志,后来做处惊天动地的行动,少年时期为后来做了很好的铺垫。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师:说实话,仅凭节选的一部分《陈涉世家》就来谈陈胜,凭短短四段文章就来论拥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史记》,实在是有点坐井观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完这篇《陈涉世家》,也可以更多地去了解这部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和它背后的故事。

〖点评〗结尾处激发学生课外走进《史记》,体现出课堂学习永远不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而应该成为学生更自由更主动的学习的起点。

【教学反思】

1.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和方法十分有益。要善于选择便于开展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注学习进程,并给予适时的指导,甚至作一位参与者直接介入其间,启发合作者的思维,矫正合作中的偏差,帮助合作者获得学习收获,展示合作成果,这样,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习惯就会不断成长成熟。

2.在自由阅读中有所思考和发现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叙事性强,如果只求把握情节,阅读就会流于肤浅,古代作品的写作技法、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史传作品的语言味道就不能得到品味。激励学生从古语朴言中去领悟一些东西,发现一些东西,就能帮助我们不知不觉跨过古今语言的障碍并领会作品深层的东西。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出师表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联系实际,发表看法,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联系实际,发表看法,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

《隆中对》一文,让我们领略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其实在史书中,戏曲里,民间传说中,有很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是啊!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演绎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故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擒孟获等。诸葛亮曾在公元227年率师北上伐魏前写下了一篇诵千古的美文,陆游曾称赞它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士是伯中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去领略诸葛武侯对刘氏父子的赤胆忠心。

1、“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师表”,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2、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本文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 1 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读音。

崩殂(cú)

侍卫(shì)

陟罚臧否(zhì zāng pǐ)

行阵(háng)以遗陛下(wâi)裨(bì)补阙(quē)漏

夙(sù)猥(wěi)以彰(zhāng)其咎(jiù)

咨诹(zōu)

遗诏(yí zhào)

2、学生自读,注意节奏。

3、重点字词提示。

①、此诚危急存亡为秋也。秋:时刻。②、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③、陟罚臧否。臧否:善恶。④、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刑:罚。⑤、以遗陛下。遗:给予。⑥、性行淑均。淑:善。均:平。⑦、猥自枉屈。猥:降低身份。

⑧、则责攸之、祎、允之慢。慢:怠慢,疏忽。

4、古今异义词:

①、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②、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③、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④、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⑤、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参考译文:

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营私舞弊、违犯法律和尽忠行害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2 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刘备)知道我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的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的本分。至于对政事的斟酌兴废,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国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5、诸葛亮在这篇表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 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6、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 3 “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教师补充: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能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扶不起的阿斗”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联系实际,发表看法,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课文,教师讲述:本文先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

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随后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现在我们来深入分析课文,领会作者那流露着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情实感。

二、分析课文。

1、诸葛亮出师时,蜀国的形势怎样?

不利条件:“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有利条件: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2、宫中的事交给谁管理?为什么要教给他管理?朝庭中的事又让谁管理?为什么? 宫中(内):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做法: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预计效果: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府中(外):人物:将军向宠。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做法:营中之事,悉以咨之。预计效果: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3、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向刘禅说这些? 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4、诸葛亮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举贤荐能,可谓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竭尽忠诚。除此提出建议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呢?

自己的生平。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回顾了过去哪些事情? 隐居隆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顾茅庐──“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襄阳兵败──“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白帝城托孤──“临崩寄臣以大事”。南征孟获──“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5、人们回顾前尘往事,有人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易老,有人感叹平生多事、磨难万端,„„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他内心充满着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山辅佐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追问:诸葛亮对刘备的情感真的有这么深厚吗?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大家知道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吗? “士为知己者死!”

6、是啊。因为刘备就是诸葛亮毕生才干的欣赏者,诸葛亮甘愿受他“驱驰”,唯恐自己不力,不能报答恩遇。这种竭心尽力的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现在我们来看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

诸葛亮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你能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吗?“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连串的语句写出了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兴奋心情。可见愿望之强烈。表明自己的讨贼兴复愿望和决心的同时,也明确了治国职责,同时对刘禅委婉地提出了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谏言,为自己离朝远征做好了妥善安排。表达了报答刘备,尽忠刘禅的情感。

7、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达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是哪6个字呢?

“报先帝,忠陛下”。“亲贤臣,远小人”是诸葛亮向刘禅建议的关键所在;而文章中所说的一切,诸葛亮在实际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王朝。

三、探究。

1、阅读了《出师表》,你对文章有怎样的感受,你对诸葛亮做何评价?

教师补充:《出师表》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例行公文,之所以能流传久远,是因为它文中的报国至诚,情意的真切。对后世影响的深远。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对其作出了高度评价。5 如:陆游在《书愤》中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等。

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政治上赏罚严明,恩威并重。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历史价值。同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平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他的文章“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读了《出师表》让人觉得太压抑。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禅实在是亏了。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扶不起的阿斗”。这个阿斗就是刘禅。他后来听信宦官,朝政荒废,无所作为,蜀国终于被人家灭亡。实在是让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东流了。坚持对这样无用的人尽忠,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四、结束语:

很多史学家也对诸葛亮的“忠”争论不休。有人摇头感叹诸葛亮的尽忠是“愚忠”,有人又对他的忠诚品格推崇备至。我想,准确评价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具体所处的时代,而用现代的观点来思考又能使我们得到很好的经验和教训。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凡好的文章,看到了是一种幸福,若能诵记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文章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读熟并背诵下来,看谁选得好,背得快。

板书设计:

提建议 强国家

广开言路

赏罚严明

亲贤远佞 报先帝

鞠躬尽瘁 忠陛下

死而后已

叙经历

表忠心

隐居隆中

三顾茅庐

襄阳兵败

舌战群儒

白帝城托孤 七擒孟获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隆中对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3、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4、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教学难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3、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诸葛武侯祠对联: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作者简介: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二、初读课文,正音正义。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字词。

2、抽学生读课文,多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

①、孤不度德量力。度:估价。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一天天。

②、而志犹为已,君为计将安出。犹:仍、还。已:止。计:计策。出:产生。③、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挟,挟持、控制。诚,的确。

④、时人莫之许。许:承认,同意。谓为信然。谓:说。信然:确实是这样。⑤、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壶,名词用做动词,用水壶盛着水酒。⑥、先主器之,谓先主曰。器:器重,重视。谓:对„„说,告诉。⑦、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枉:委屈。顾:看望。

⑧、由是先主遂诣亮。诣:拜访。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殆:大概。资:资助,给予。⑨、因屏人曰。因:于是。屏:命人退避。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身:亲自。⑩、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非惟:不仅。抑:而且。

2、通假字。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②、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3、重点句子翻译。

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我没有正确估价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但是我的智谋有限,所以一再失败,直至现在。

②、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上百万的兵力,挟持天子来命令诸侯各国,(我们)的确不能与之争强夺势。

③、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指刘备)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就,接近。

④、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来迎接将军你呢?箪,名词用做动词,用竹筐装着。

参考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齐读课文导入。

二、感知课文内容。

1、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诸葛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探讨这个问题,从原文中找出根据。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刘璋暗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关羽、张飞:刘备的手下,桃园结义中折三个人,虽名为君臣,实则兄弟。(“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

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请大家思考:先主为何要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请在原文中找答案。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在东汉统治阶级调兵遣将,分路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地方官吏和地方豪绅,借镇压农民起义之机各自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割据一方,这就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曹操和孙权在镇压农民起义,削平割据势力的过程中,分别统一了中国的北部和东南部。而刘备则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和袁绍,后来又到荆州投靠刘表。到处流落,一筹莫展。《隆中对》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这时军阀混战虽然尚未停息,但曹操和孙权独霸一方的大势已定,二分天下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对此,念念不忘“兴复汉室”,而且颇有争霸诸侯,统一中国之雄心的刘备,当然不能善罢甘休。于是他便积极搜罗人才,以期共济大事。“孤 4 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

三、分析课文。

1、“隆中对”是什么意思?

“隆中”是一个地名,诸葛亮未出山时隐居的地方,在现在湖北襄樊。“对”,对策,回应,对答。诸葛亮在隆中回答刘备的问题。

2、刘备向诸葛亮提出了怎样的问题?

“欲信大义于天下”,“君谓计将安出”,从这里可看出刘备问的是“ 成霸业 兴汉室”之计。追问:刘备是在什么情况下向诸葛亮问计的?“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然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3、诸葛亮向刘备献上了怎样的对策?

诸葛亮认为刘备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为了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我们先来年诸葛亮评论了哪些人?

曹操:不可与争锋 孙权:可为援而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夺取荆益二州 建立政权。可分解为问题:在哪里建立?为什么要在这里建立?

4、第二步该做什么? 巩固政权,待机而动。

5、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策略如果实现了会是怎样的一番情况?

据有荆州、益州两州,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这就是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诸葛亮真乃神人矣。难怪刘备听了这一番话后欣喜若狂。追问:从哪里可看出?从他说的话可看出。先主曰:“善!”,“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四、分析诸葛亮这个人物。

1、课文中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呢?你从哪些话语中感受到这些特点?

诸葛亮拥有过人的智慧和才干。他为刘备确定的政治路线的一番话分析非常深刻。诸葛亮给人的印象还有孤傲的特点。这可以从课文两处地方看出来:一是第一段中写他“每自比管仲、乐毅“,”然而“时人莫之许”,只有少数几个朋友了解。常人不了解他的才干,说明他很少与常人接近,当然就难以被大家所熟悉了。诸葛亮的孤傲还有一处体现,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他不像有的人追名逐利,不向有权势的人低头求荣。

2、读了《隆中对》,联系你所了解的诸葛亮,请用一段精炼的话表达你对他的感受。

诸葛亮神机妙算,深谋远虑,沉着果断,战无不胜,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代名词和化身。诸葛亮是一个令人忧伤的悲剧,他为刘氏王朝殚精竭力,呕心沥血,然而懦弱无能的后主刘禅是一个扶不上墙的阿斗,他不仅不能继承他父亲的宏图伟业,而且连自己的德性都不能约束好,最终成为别人的阶下囚,让诸葛亮的一生心血付诸东流。历史好像给超凡脱俗的诸葛亮开了一个苦涩的玩笑。他有空城计退敌的镇定,有草船借箭的神机,有七星坛借风的诡异,有挥泪斩马谡的柔情,有火烧赤壁的刚毅,有三气周瑜的尖锐,„„他,诸葛亮,一生就是一场精彩的戏剧。一个在战争和谋略中的长胜者一样有失掉街亭的时候,诸葛亮的遭遇时刻提醒我们每一个人:“智者千虑”,原来“终有一失”。

五、结束语:

诸葛亮神机妙算,深谋远虑,沉着果断,战无不胜,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代名词和化身。同学们对诸葛亮的感受,很多都来自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而历史中那个真实的诸葛亮呢?他就隐藏在我们熟悉的这个诸葛亮之后。不过,不要紧,“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眼中也会有一千个诸葛亮。让我们多多收集和整理诸葛亮的故事,让我们自己心目中的那个“诸葛亮”成为最精彩的一个吧。

板书设计:

备问计 成霸业 兴汉室

隆中对 夺取荆益 建立政权 见识卓远 亮献策 巩固政权 待机而动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

21《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背景相关知识。2.朗读课文,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用诸葛亮和毛泽东有关战争的名言,导入新课。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2.检查诵读课文的情况。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1)《左传》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许多篇目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2)春秋三传:

《公羊传》,作者公羊高;《谷梁传》,作者谷梁赤;《左传》,作者左丘明。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

(3)关于历史散文的体例 历史散文有三种体例: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叙写史实.。《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如《史记》。(4)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 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5)解题

曹刿是什么人物?他“论”的是什么“战”?

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他“论” 的是 春秋时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 齐鲁长勺之战。

三、诵读课文,感知文本 1.要求:

(1)读准字音,声音响亮;(2)把握朗读节奏和停顿;(3)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2.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宋)朱 熹

3.联系课下注释和有关材料,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不理解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来,提交给老师,最后进行解决。

4.小知识(1): 春秋时代的战争

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时,国君亲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作来说。5.难句翻译: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忠之属也,可以(此)一战。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可以”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6.小知识(2): 春秋时代的战争

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四马,上乘三个甲士(一人驾车,左右各一),车后还有72步卒。击鼓是进攻的信号。进攻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卒紧跟其后。打败的一方往往离开车辙,人仰马翻,落荒而逃。所以本文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7.难句翻译: 夫战,勇气也。

作战,要靠勇气。打仗,是靠勇气的。打仗,靠的是勇气。8.结构层次

一、写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详写)

(1)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2)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二、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略写)

三、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详写)(1)论述反攻敌人的有利时机。(2)论述追击敌人的有利时机。

四、合作探究

1、第一段哪句话体现了曹刿的政治主张?政治主张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

2、从两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庄公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什么上面? 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3.“忠之属也”指的是哪一类事情?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战略思想?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

4、根据第一段课文说说庄公和曹刿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庄公:目光短浅,勇于纳谏。

曹刿:热爱国家、深谋远虑、重视人民的力量。5.讨论:第二段

本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怎样的人? 临阵从容,胸有成竹,有卓越的军事才能。6.讨论:第三段

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取信于民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7.以弱胜强的原因:

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抓住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之时; 抓住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军事上抓住时机、后发制人。)8.成语

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彼竭我盈: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辙乱旗靡: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9.本文线索

事件发展:战前——战中——战后 曹刿活动 :请见——参战——论战 10.鲁国取胜的原因 政治上: 取信于民。

军事上: 正确的指挥和灵活的战略战术。11.详略安排原因

有利于展现曹刿形象,突出文章中心。

战前论战(详写)从战克敌(略写)战后论战(详写)

五、人物分析

1.曹刿:以国事为重,深谋远虑,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庄公:政治上平庸,不懂军事,但善于纳谏,能用贤。

2.请以“我喜欢曹刿_______,因为______”,“我喜欢(不喜欢)鲁庄公______,因为________”,作出评价。

3.本文作者的观点与哪篇文章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取信于民= 人和

六、达标检测

七、作业

搜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并讲给大家听。

下载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