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乘法交换律1
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学校:甲介山小学
班级:四年级(1)班 科目:数学
教师:周晓琳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的意义,学会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掌握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2.经历乘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类推的学习方法。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课的类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教学教具准备】课本、练习本、小黑板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教师提问:同学们,3月12日是什么节日?(植树节)为了庆祝植树节,保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现在我们就去植树活动的现场看一看他们植树的情况。(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3页的主题图)请您观察图画,图上有什么?你从图中得到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个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负责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3)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相关信息?
【学生通过理解,找出需要得出的信息:a.共有多少个小组;b.每组的人数。】
2、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3、从我们分析的数量关系中,我们知道要求“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计算方法?(乘法)
板书:4×25=100(人)或25×4=100(人)
4、提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也就是求25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乘法是一种什么运算?(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
5、引导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不同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的发现。
4×25和25×4两个算式都是求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结果怎样?(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
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6、举例。
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式子吗?
学生举例:4×5=5×4 20×10=10×20 „„
7、归纳总结。
(1)从我们解决问题这三组等式和同学们又举出的这些例子中,你发现了什么?谁愿意说一说自己的发现?(集体交流,教师板书: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2)你能用法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一下乘法交换律吗?请试一试。板书:a×b=b×a 说一说这里的a、b可以是那些数?(a、b可以是任意两个不同的数)
三、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1、那么乘法交换律有什么用?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进行乘法的验算)
2、学生独立完成35页“做一做”第1题,展示评价。(着重检查学生的验算)
3、小黑板出示:
78×15=15×()372×463=()×372 a×c=()×a ☆×△=()×()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4×25 = 100(人)或25×4=100(人)
(2)负责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5×2 = 50(人)或2×25=50(人)
(3)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25×5=125(棵)或5×25=125(棵)4×25 =25×4 25×2 = 2×25 25×5 = 5×25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a×b = b×a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之后学习的。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力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发现乘法交换律。我设计的初衷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观察、让他们提问,让他们选择问题进行解决,引导他们发现规律,验证规律,给规律命名,用自己的方法表示惩罚交换律,应用交换律解决问题。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注重学生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学生学习数学不只是简单的会计算几道题,知道几个数学概念,而是要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这节课中,虽然我要解决三个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注重学生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只是简单的问学生怎样列式?还有什么方法,这个教学环节可以再修改,可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设计提问和讲解。
其次,课堂把握的灵活技巧还有所欠缺,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到黑板上做练习,一位同学还没写完竖式的计算结果,就开始验算,最后两个竖式一起等结果,这样的顺序是不对的,而另一名同学则计算结果与验算结果不一样就跑回了座位,针对这种情况,我应该巧妙的借助这次机会给学生强调关于计算和验算应该注意的问题,而不是草草的得出一个答案就完事。所以在这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提高。
再有,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备课时我也看了教材说明,但当朱老师和我一起分析这节课,再回到教材说明时,我才发现,真正是重点的东西我一点都没画下来,一点都没注意到,对教材或书本的提炼还有待加强。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由这堂课上看到的种种不足,加强各方面的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同时为朱老师悉心的帮助真诚的道一声:谢谢您,您辛苦了!!
第二篇: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体验获得数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的常用策略。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渗透变与不变和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渗透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难点: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小猴子吃桃子。小猴子最喜欢吃桃子了,猴妈妈每天上午发给小猴3个桃子,下午发2个。时间长了,小猴不高兴了,怎么每天下午都少一个桃子啊?于是,猴妈妈每天上午发给小猴2个桃子,下午发3个。这下,小猴子高兴地笑了。
听完这个故事,你想对小猴说点什么啊?
同学们真聪明,能够抓住桃子的变与不变进行分析。
今天,我们就抓住数学中的变与不变来探索规律。(板书:变与不变)
二、探索规律
(一)加法交换律
1、咱们在数学运算中已经学习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根据你的学习经验,想想在运算的过程中,有没有数的位置变了,而得数不变的现象呢?你认为在什么运算中有? 生:加法、乘法
2、你能举出一个加法算式的例子吗? 师适时板书,示范写法。(比如:2+5=5+2 2+5=7,5+2=7,交换加数的位置后,得数不变,用等号连接。)有同学说乘法中也有,也请你举例来验证一下。
3、观察并思考:
(出示幻灯片,学生理解并说出算式)
4、反馈:
现在我们以黑板上的几道算式为例,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左边的加法,你发现什么规律没有?看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加数位置变了,得数没变。
师:出示定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这是我们数学运算中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定律,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加法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
加法运算中有这样一条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写出多少个这样的算式?
能不能想个办法,用一个式子就能表示出这个定律呢?可以同桌
商量一下。
反馈:字母、符号等。
(二)乘法交换律
通过刚才加法交换律的学习,现在请你观察这些乘法算式,你一定有所发现,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生:乘法交换律(师板书)字母表示(师板书)
(三)联系旧知
刚才我们通过举例、观察、归纳概括出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其实,这两个运算定律我们很早就接触过了。比如,我们一年级学习的看图写两个加法算式,应用了什么定律?再比如,二年级学习的根据一句乘法口诀写两个算式,应用了什么定律?所以说,这两个定律我们已经接触过了,只是今天我们把它归纳概括出来了。
三、达标检测:
1、完成练一练1.2.3题
2、比比谁算得快!(本节不做)
25+49+75 60+58+40 50×18×2 40×12×5
四、猜想验证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归纳概括出了加法的交换律和乘法的交换律,知道两个数相加或两个数相乘,存在交换律。那么三个数相加或相乘,是否也可以用交换律?减法和除法是否也存在交换律呢?
2、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同桌两人合作,举例进行验证。
3、反馈:
请你汇报的时候先说你的猜想是什么?再说怎么验证的?最后说结论是什么。
师小结:加法和乘法,我们写出了几百个算式,都符合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交换因数位置,积不变。而减法或除法中,只有被减数、减数相等或者被除数、除数相等的时候得数不变,其他的时候都不行。那我们能说减法和除法有交换律吗?因为我们能够举出一些反例,证明交换位置以后,结果变了,所以这个猜想不成立。
五、学习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索,归纳概括出了加法的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我发现大家很会学习。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的学习过程好吗?
举例——观察——归纳概括出结论——猜想——验证 这是我们数学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叫做归纳猜想法
第三篇:《乘法交换律》教案
《乘法交换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发现并理解乘法交换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
【难点】探索和归纳乘法交换律。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加法交换律吗?谁说一说什么叫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二)探究新知 1.分析主题图
用多媒体出示教材的主题图,这是同学们踢毽子的场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 指名学生汇报。
同学们分成3组踢毽子,每组5人,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子? 小组讨论,列式计算。2.发现规律、概括规律 探究一:乘法交换律
①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列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②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两种算法: 5×3=15(人)3×5=15(人)③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并说说有什么发现吗? 2×25=25×2 5×25=25×5(左右两个算式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积还是一样的。)总结: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④你们还能举几个像这样的例子来吗?(引导学生举例验证)探究二:乘法交换律的字母表达式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手势、图形、字母等形式表示)小结:乘法交换律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a×b=b×a。(板书)(三)巩固提高 1.跟进练习:
下面我们一起用新学的乘法交换律来完成几个算式。(媒体出示):根据乘法交换律填空
(四)小结作业 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第四篇: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定稿)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说课稿
黄岗中心小学 张娜丽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书中把两部分内容编排在一起。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加法交换律,然后在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迁移过来。让孩子们大胆猜想,进而验证,得出乘法交换律。
2、加法、乘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本单元所学习的几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这些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乘法交换律又是这数学大厦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有,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不要简单地让孩子们学习运算定律,而是重在渗透给他们去猜想、验证并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的方法。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验证,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3)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4)渗透给学生用“举例验证法”来验证规律存在的真实性数学学习方法。
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乘法交换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定律展开猜想,并能进行举例验证。
二、说设计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臵,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知识点本身的学习并不应“浓墨重彩”去渲染,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该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
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
二是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定律的发现过程,大致应该经过以下几步: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到规律。
三是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分三部分教学。
(一)复习引入,得出加法交换律。
(二)知识迁移,得出乘法交换律。
我以为,教学运算律主要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只注意让学生举出实例进行验证,而忽视了能否找到反例的问题。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来说,举出的正例越多,则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越大;但若发现了一个反例,则可推翻结论。因此,我预设了“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无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对结论可靠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和体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三)巩固练习,深入理解交换律。
四、类比拓展
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
猜想一:减法中,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臵差不变?
猜想二:乘法中,交换两个因数的位臵积不变?
猜想三:除法中,交换被除数和除数的位臵商不变?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用合适的方法试着验证。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乘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老师想请你们判断一下这句话对吗?
(1)四(3)班教室里的人,都是四(3)班的学生.()师:这是生活中的一个例子,请你们用数学的眼光来判断一下这句话对吗?(2)两个数相乘,积一定比因数大。()
师: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像这样只要有一个例子不符合,这句话就不成立。在(0×1=0)这个乘法算式中,0,1,0分别叫什么?(因数 因数 积)在(0+5=5)这个加法算式中0,5,5分别叫什么?(加数,加数,和)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运算中的规律。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师: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李叔叔正在骑单车旅行呢!(出示情境图)师: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解决问题
(1)独立列式计算。(2)交流、呈现不同的列式: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3)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和一样,加数交换了位置)和不变可以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板书:40+56=56+40
3、通过实例发现规律
(1)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么?
生举例。如20+30=30+20 师板书,并规范举例的方法。20+30=50,30+20=50,所以30+20=20+30(板书)师:刚才我们举例一个整数加法中的例子,你能举一个不同类型的例子吗,如分数,小数 学生举例
(2)讨论: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几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3)提出猜想: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都有这种规律呢?(板书:猜想)
5、验证规律。
(1)你能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吗?在练习纸上写一写。师:能不能举不同类型的例子来验证。学生举例,教师巡视(2)汇报。
整数例子,分数例子,小数例子,有关0的例子。(如0+5=5+0)师:你有没有找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变了的例子?(找不到)师:这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板书)6.用喜欢的方式表示规律。
(1)这样的算式还有很多,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所有这样的算式吗?可以用图形、字母等等。
(2)等式中的符号表示什么。如:○+□=□+○中,“□”和“○”代表什么?(代表任意不同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3)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可真多!,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在数学中称为加法交换律,书上用字母是这样表示的。:a+b=b+a。7.小结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师生归纳研究问题的方法: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举例步骤(1.写算式,2交换位置,3.算得数)
三、探索乘法交换律
1.师: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是有交换律?请举例验证一下 2.交流:哪一个猜想是正确的?你是怎样举例验证的?(乘法交换律)学生举例展示。
师:你能举一个不符合乘法交换律的例子吗?
师:这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乘法中有交换律.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是ab=ba 3.师:哪几个猜想是错误的?(减法交换律和除法交换律)(1)减法交换律。师:你认为成立吗? 如果有学生认为成立,请他举出符合猜想的例子。
如果所有学生都认为不成立,就追问:你为什么认为减法中交换律不成立? 学生举例
师:只要有一个例子不符合猜想,这个结论就不正确(2)除法交换律
除法交换律为什么不成立?你是怎样举例验证的? 4.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乘法)交换律?
师: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数学中也有着应用。出示:2435+324= 2759 76×24=1824 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307+348 48×35
四、巩固练习
师:通过努力,同学们又学会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本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
1、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试试看吧。766+589=589+()28×12=()×()a×48=48×()()+55=55+420 a+15=()+()()+65=()+35
2、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都相等吗?
b+800○800+b 270+380○380+70 12×5○20×3 16×8○8×6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 25+49+75 =()+()+()(1)学生独立填写
(2)反馈:1)校对 2)初步渗透简算
4、怎样计算更简便?
50×18×2 =()×()×()
说说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3+4=4+3 4×25=25×4
56+40=40+56 4×5=5×4 20+30=30+20 15×3=3×15 ··· ···
a+b=b+a a×b=b×a
第五篇: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案
教学内容:
探索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它们来进行简便运算。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们可以来口算,乘法交换律可用来验算。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2.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并懂得用字母进行正确的表示。
3.使学生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乘法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4.通过简单的事例,使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表示,知道乘法交换律可用于乘法的验算。
教学重难点:
重:探索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并初步理解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
难:会对一些题进行拆、组合,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来进行简便算。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28×16×45 23×(52×34)=448×45 =23×168 =20160 =40664(用意:让学生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三位数,并复习有小括号的运算,因为这节课主要讲乘法结合律,用到乘法,大多数题带小括号,复习前面的旧知防止在新课中出现错误。)
学生做完,提示在乘法算式中,不带括号的,谁在前面先算谁,而带括号的,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讲授新课
1.用实例引出新课
我的朋友问我一个问题,想让咱班同学帮忙解决,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出示问题:用了几个小正方块?
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提问不同做法的同学,共有多少种做法?然后老师出示自己的做法,并引导学生从上面看;从前面看得出的算式。
(3×5)×4 3×(5×4)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老师再举出例子,来验证学生发现的规律,针对不同错误纠错,再完善学生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从而得出结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取名叫: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a×b)×c=a×(b×c)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课本第45页的“试一试”
先让学生观察算式,引导提问:这里的数字有什么特征,你有什么体会?学生:“25×4=100,125×8=1000”应用乘法结合律会使计算简便。学生板演,下面的,老师巡视,然后学生反馈结果,呈现正确的板演过程,针对不同错误纠错,提出要注意的地方。
3.出示一些例子:4×5=5×4 12×10=10×12,让学生自己举例,发现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照着前面的如何用字母表示这一规律。学生总结,老师完善。呈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称为: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问:乘法交换律可用在哪?有什么好处?
(可用于简便运算,使运算简便,可用于验证乘法算式。)4.出示练习题,巩固新知(出一些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混用的习题)
5.拓展题 如25×16 看到25想到和4相乘,而16恰好是4×4再比如125×88看到125想到和8相乘,而88=8×11 提示:一定要记住5×2=10 25×4=100 125×8=1000 如果两个数相乘能凑成整十数,整百数„„那么就先把这两个数相乘,有些题要用乘法拆开。
三.布置作业
出示作业题
四.小结 回顾这节课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在利用新规律时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