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山海经》两篇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比较·探究 《山海经》两篇
教学目标:
1、继续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
3、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学习鉴赏中国古代神话。重点、难点:
重点:拓展练习,培养想象能力。难点:鉴赏中国古代神话之美。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准备:
1、学生课外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从网上查阅有关中外古代神话的资料,准备课堂交流。
3、教师查阅中国古代神话的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准备有关的神话故事和图片、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设想:
本课三篇课文都比较浅显,表达上比较简单,所以本课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中把本课与前面的课文加以对比探究,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其次让学生进行拓展训练,提高想像、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小时候,几乎每个人听过像《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曾经引起过多少美丽的幻想啊。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再次走进这绚丽的花园,去领略它的风采。
你认识下面这些神话故事吗?——投影出示老师准备的神话故事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话的名称或简单讲述故事。
参考图画:《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钻木取火》、《羿射九日》、《鲧禹治水》等等。(如果有动画片则更好)
神话故事产生于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原始社会时期,反映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和幻想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这些故事,大都反映了古代先民对世界的起源的推想、人类战胜自然的愿望。今天,我们将要重点鉴赏的是课文——《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二、探究、理解课文。
(一)请学生翻译课文《精卫填海》,其他学生对照课文,指出翻译不够准确的地方加以纠正。应强调的词语(课文注释比较详细,只须注意个别词语):
其——本篇课文共出现3个“其”字,前一个指代发鸠之山,后两个指代精卫鸟。是——解释为“这”,不能解释为判断词。
(二)请学生翻译课文《夸父追日》。应强调的词语:
饮——本篇课文出现3个“饮”字,前一个指喝的水,后两个指喝的动作。北——到北边。道——在路上。
说明:强调以上词语,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强调翻译文言文要结合语境。
(三)读了这两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呢?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回答的几种答案:
1、对精卫填海的精神予以肯定,肯定她敢于与大海搏斗的精神。
2、认为精卫不自量力,以其微小的力量与浩瀚的大海抗挣,是毫无结果的,愚蠢的。其方法也是不足取的。
3、夸父是个失败的英雄。
4、夸父是个愚蠢的人,与日逐走没有意义,最后也是失败的。
5、夸父没有科学知识,当然失败。
6、故事是迷信的。(这个问题若学生提出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提出,可以放在后面由老师提出让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从文本出发思考课文的意思:
1、精卫为什么要填海?
2、作者是怎么样描绘精卫的?
3、夸父与太阳竞走的目的是什么?
4、竞走的结果怎么样?
根据以上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内容要扣紧文本,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而不是主观乱猜。
同时理解:精卫填海的原因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不慎淹死在东海里,她衔木石来填东海的目的是复仇,是想填平东海,以后不再发生淹死人的情况。作者对她的行为显然是肯定的,所以对精卫的描写也是正面的——文首、白喙、赤足,短短6个字,突出它美丽的颜色,描绘出精卫鸟可爱的形象。
夸父的故事更简单,他为什么要与太阳竞走,从文中看不出来,但从原始人的社会思想、生产力发展水平推想,当时人对自然几乎是毫无反抗能力的,人们常常受到水旱灾害的困扰,严寒酷暑的煎熬。夸父追日,也许是为了与太阳搏斗,如后羿射日一样,也许是为了跟太阳比赛速度,战胜太阳。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敢于与太阳比赛,就是一个壮举了。结果是夸父失败了,但他把手杖留下,化为大片的桃树林(据说有数千里之大),给后人遮荫,给后人甜美的果实。因此,在古人眼里,这两个形象都是敢于挑战大自然的英雄,他们虽然都失败了,但是他们的精神反映了人类不畏艰险、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和乐观进取的精神。他们是失败的英雄,甚至他们个体的生命结束了,而斗争还在继续,他们代表了古人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坚定意志。
(四)《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三篇课文都有神灵出现或者神化、幻想的成分,这是不是在宣扬封建迷信?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是不是迷信,关键在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封建迷信着意宣扬人力的渺小和神力的无边,如鬼神故事、星占、卜筮、风水、命相等,它们愚弄人们要害怕自然,相信命运,屈从于不可捉摸的命运的安排。而神话是产生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那时人们对大自然不了解,受到大自然中水旱寒暑的侵害,人们总是希望战胜自然,改善生活状况,所以神话中人们所遇到的困难一般不是个人的,而是与整个人类的生存紧密相关的。他们实际上是人类力量的代表,他们以自身的力量与险恶的环境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是人类征服自然斗争的写照,他们斗争的目的是战胜自然。所以虽然他们的斗争往往是失败的,但是他们并不服输,借助神灵或者神化、幻想的形式,是为了曲折地表达他们的愿望。
三、课外作业。
(一)熟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二)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示例。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精卫填海》、《夸父追日》两篇课文,大家喜欢它们吗?说说理由。对比我们读过的其他课文,显然它们比较简单。简单的原因可能是当时表达的技巧还不成熟,也可能是最早记录这些故事时书写的难度还很大。今天,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来丰富它们,使故事更加动人,更加有意味。
二、想像、表达能力训练。
(本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记叙文特点的理解,训练想像能力,提高表达水平,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对比本课的两则神话与学过的课文《黄河化险》,谈谈两篇神话简单在什么地方。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和补充:
1、情节十分简单。
2、对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缺乏细节描写。
3、缺少细致的环境描写。教师引导:
1、过于简单的叙述,不容易打动读者,所以要使作品能够感染读者,就要丰富作品的情节,细致地刻画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心理等活动的过程。例如“夸父与日逐走”,要补充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决定与太阳逐走的,逐走的具体过程怎么样等。如果把这些“怎么样”细致地描写清楚,文章就可以生动得多,感染力也就增强了。
2、但是也不能不分巨细,所有地方都展开细致的描写,古人说写文章有时要“惜墨如金”,有时又要“用墨如泼”,就是说该详则详,该简则简,要繁简得当。用墨繁简的标准是看所写是否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中心,表达中心需要你用墨如泼时,尽管细致描写,如果用少量文字可以把内容和中心充分地表达清楚时,就要力求简省。
(二)学生根据要求展开想像,根据课文丰富故事情节,并交流改写的故事。
可以出示袁珂改写的神话故事与原文对照,作为学生的示范。(参见本教案附录《女娲造人》的原文和改写)
各学习小组推选代表讲述。其他同学评点。
三、拓展练习。
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是十分丰富的,除了课文学到的这两则,你还能说出其他的神话故事吗?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神话故事,加深对神话特点的理解。(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每个故事限定一分钟,看哪个小组说得多,说得好。)
(一)学生各学习小组推举1人汇报收集到的中外神话。
(二)其他学生评议。
(三)教师对学生的竞赛予以讲评。布置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回家后把收集到的故事讲给弟妹或邻居的小朋友、父母听。
四、师生根据同学所讲的神话故事,再阅读课文附录《古希腊飞人》,进一步探究神话、寓言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一)学生按学习小组讨论,取长补短,形成小组意见。也可以各抒己见,能归纳几点都可以,不一定要求形成条理分明的意见。
(二)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共同点: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这与《孟子》的议论文是不同的;故事都是虚构的,是超越现实的想像;情节都比较简单;都体现了人类以弱小的人力挑战强大的自然力时那种不畏艰险、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不同点:《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古希腊飞人》是纯粹的神话,是原始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解释,幻想成分多,幻想自由,富于浪漫色彩。《愚公移山》是寓言,它主要通过故事阐明道理,幻想的成分较少,哲理性较强,寓意明显。如外国的伊索寓言,每个故事后都有一段的哲理。
五、课外作业。
(一)每个学生试编写一则寓言。
(二)课外阅读《寓林折枝》(北京出版社)、《伊索寓言》(人民文学出版社)。
(三)预习《老翁捕虎》。
附录:《女娲造人》
《太平御览》引用《风俗通义》原文: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 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改写:当天地开辟了以后,虽然大地上已经有了山川草木,甚或也有了鸟兽虫鱼,可是没有人类,世间仍旧荒凉而且寂寞。行走在这一片荒寂的土地上的大神女娲,她的心里感觉着非常的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当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才有生气了。
她想了一想,就在一处水池旁蹲下身子来,掘了池边地上的黄泥,掺合了水,仿照水里自己的形貌,揉团成第一个洋囡囡样的小东西。刚一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小东西就活了起来,呱呱地叫着,欢喜地跳着了,他的名字就叫做“人”。人的身体虽然渺小,但因为是神亲手创造的,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来似乎就有管领宇宙的气概。女娲对于她这优美的创造品是相当的满意的,便又继续用手揉团掺合了水的黄泥,造成功许多男男女女的人。赤裸的人们都围绕着女娲跳跃、欢呼,然后或单独、或成群地走散了。
心里面充满了惊讶和慰安,女娲继续着她的工作,于是随时有活生生的人从她手里降到地面,随时听得周围人们笑叫的声音,她再也不感觉着孤独了,因为世间已经有了她所创造的儿女。
她想把这些灵敏的小生物来充满在大地上,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却已经弄得疲倦不堪了。最后,她只得拿了一条绳子——想来就是顺手从山崖壁上拉下的一条藤罢,伸入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一挥,泥点溅落的地方,居然也还是成了呱呱叫着、欢喜的跳着的一些小小的人。这方法果然省事得多,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的人类出现,大地上不久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第二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斑羚飞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斑羚飞渡》是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所选的一篇散文精品,这篇文章生动、细腻地记叙了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全过程。故事非常惊险,可读性强,故事本身就是动物世界的奇观。课文中展示的一幅幅凄美的图画是向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关注动物世界情感的极好的典范,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
3、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4、学习斑羚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感受斑羚的精神。
教学难点
1、如何关注自然、关注生活,从自然和生活中学到生存的经验。
2、对“爱”的再理解、再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讲故事导入:
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今天,我们一起再来聆听一个同样令人悲壮感人的关于斑羚的故事。(板书课题及作者)
2、简介作者
沈石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作协理事。1952年10月生于上海,祖籍宁波慈溪。1979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其动物小说别具一格,在海内外赢得广泛声誉,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小说《圣火》获1990年世界儿童文学和平奖。《第七条猎狗》获中国作协首届儿童文学作品奖。《一只猎雕的遭遇》获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
二、整体感知
欣赏《斑羚飞渡》视频,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划分课文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2)交待了一群斑羚被逼到伤心崖的绝境上。(飞渡前)
第二部分:(3—16)写镰刀头羊带领种群用牺牲老的一半,换取小的一半生存的方法。(飞渡时)
第三部分:(17)写镰刀头羊悲壮的走向死亡。(飞渡后)
飞渡前(身陷绝境)——飞渡时(一跳失败、母羚绝望、分成两拔、斑羚渡飞)——飞渡后(走向彩虹)
三、自主研讨
1.文章从哪可以看出斑羚已陷入绝境?
答:文章开头设置了悬念,“逼”“伤心”等字可看出。第二段中形象的比喻(对山的),斑羚的跳跃能力等可看出斑羚群已无路可逃。
2.在这群斑羚中,你对哪只斑羚的印象最为深刻?为什么?文章重点抓住哪些进行描写?
明确:镰刀头羊,因为它成功地指挥了这次飞渡。(三次叫声: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勇于自我牺牲,视死如归。)
文章从外形、神态、动作、叫声等方面,重点刻画了镰刀头羊的形象。
3.镰刀头羊“悲哀地咩了数声”,如何理解此时头羊的心理?
明确:在危难时刻,所有的斑羚都注视着这只头羊,而头羊沿着悬崖巡视一圈之后,知道前面是绝路,而后面又有狩猎队的追击。头羊一时想不出拯救这群斑羚的办法,只好仰望苍穹,悲鸣数声,表现了内心的绝望。
4.镰刀头羊为何“悲怆地轻咩了一声”从年轻斑羚的行列走到老年斑羚的队伍里了?
明确:斑羚群分为两拨之后,头羊发现老年斑羚那拔少十来只,为了使自救方案取得成功,必须使两拨斑羚数量一致,于是头羊从年轻的行列走出,归入年老的队伍中,其他中年斑羚也随着归入年老的队伍中,然而,选择老年斑羚那拨,即是选择了死亡,因此头羊“悲怆地轻咩了一声”,忧伤的叹息,表达了它沉重而悲壮的心情,也是召唤补充死亡队伍。
5、(1)斑羚是如何飞渡的呢?请同学们一起读读“斑羚飞渡”的第9自然段,边读边在文中圈出半大斑羚和老斑羚飞渡的动词。
(走、退、飞奔、起跑、跃、跳、钩、蹿跃、猛蹬、起跳、坠落、落)
(2)、细读课文,四人一组交流讨论:刚才从这一段中飞渡的斑羚羊,以及老羚羊和镰刀头羊这些动物身上,你感受到这是一群怎样的斑羚呢?可以看出哪些可贵的品质?
教师总结斑羚精神: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勇于牺牲、视死如归、临危不惧、关爱后辈。
6.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
明确: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7.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感到震惊?)
明确:“我”是个猎人,参照人类在此种情景下常有临阵脱逃的表现,所以震惊。
8.找出文中有关彩虹描写的句子,阅读体味: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明确:彩虹是虚幻、美丽的。虚幻而美丽的东西,可以给人带来幻想、希望,让人陶醉其中,产生精神上的迷恋、依赖。美丽的彩虹和残酷的现实成为鲜明的对比。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结合上下文语境细心推敲体会,不难发现彩虹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9.在这群斑羚的身上,我们年青的一代,要从这群斑羚身上学些什么东西呢? 明确:面对种群的灭绝这群进退维谷的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它们的智慧、才能,胆识,特别是从容镇定,舍已为人的情操,可贵的团体精神。
教师总结:确实,作为人类的我们,面对生命,应让生命显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四、体验反思
沈石溪曾说过:“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思考和借鉴。”
1、那么下面请大家看一个人类面对生与死的资料,与动物斑羚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想说吗?
出示资料:
一个发生在西藏地区的故事,一天清晨,一位老猎人从帐篷里出来,正准备喝一碗酥油茶时,突然看见不远处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转身回到帐篷拿来杈子枪,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并没有逃走,而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一弯“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两行长泪也从它的眼里流出来。老猎人虽然吃了一惊,但他并没有被藏羚羊的行为所打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应声倒地,倒地后它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的留着。老猎人的手颤抖了,当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开藏羚羊的腹腔时,一切都真相大白了,原来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的卧着一只小羚羊,它已经成型。显然藏羚羊之所以弯下笨重的身子向猎人下跪,是在乞求猎人保全自己孩子的一条性命啊!同学们,动物亦是生命,动物亦有情感,这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2、思考:斑羚飞渡这一悲剧是谁造成的?(人)
3、是啊,人在这里充当的是一种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人类的行径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请用心感受这些画面,然后思考:从人类的身上我们又能想到些什么呢?(屏幕显示:人破坏动物,破坏自然的资料)(板 结束语
同学们,地球只有一个,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真心希望人与自然能和谐共处,希望斑羚们今天的悲局不再重演,最后把《动物世界》拍摄者金·沃尔哈特的话送给大家,来结束今天的课。
“所有动物都有它们的尊严,如果我们能得到动物的理解和喜爱,那将是我们人类的荣誉。”
学生齐读。
五、布置作业
写一则关于保护动物、珍爱动物的公益广告。
附: 板书设计
飞渡前—— 身陷绝境(极度危险)
峰回路转(一线生机)方式:踏板 跳跃↗飞渡时↘ 斑羚飞渡(从容一跃)场面:凄美 悲壮
飞渡后—— 走向彩虹(英勇献身)结果:无悔 新生
教学反思:
本教案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研读与探究,对文章语言的品味与揣摩,对文章相关语段的体味与感悟,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文本内容。同时教案注意了自然与生活的联系,在教授文本内容的过程中自然渗透生活故事和人文情怀,达到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以及情感熏陶的目的。所以在教授本课内容中,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写出的读后感也很有内涵。可见,要想使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教师的素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该精心的设计好每一节课,常学常新,这样想不上好一节课都难。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海燕》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比较•探究《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海燕》安排在北师大版下册第六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自然这也是顺应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要求。1.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弄清文章深刻内涵,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2)、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3)、品味文章语言。
(4)、感受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教学难点分析
(1)、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弄清文章深刻内涵,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2)、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3)、品味文章语言。3.教学课时
二课时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走进作者
三、品读文章,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
2、有感情自读课文
3、朗读点评和指导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文笔粗犷,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朗读时候要注意体会,朗读语速不可太快,虽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
四、感受形象,体味情感
1、这是一只 海燕。
2、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来表现这只海燕的? 把海燕的活动放置海面上暴风雨来临的典型环境中,以此来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变化愈来 愈险恶,而海燕的战斗情绪愈来愈高涨。当暴风雨在酝酿之中时,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对暴风雨的渴望和欢乐,热切地迎接新生;当暴风雨逼近,海燕在风吼雷鸣中飞舞着,欢笑着,号叫着;当暴风雨即将爆发时,海燕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海燕是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形象。
暴风雨来临三幅图景:来临、逼近、到来
3、引导学生揣摩具体描写和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赏析海燕具体形象。点拨①、抓住描写海燕的关键语句,理解其性格特点;
②、抓住其他海鸟的描写,理解他对海燕性格的烘托作用。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思考:高尔基仅仅在描写海燕吗?
2、背诵课文
3、同步测试(课堂反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2、品味文章语言。
一、检查背诵
二、深入探讨海燕形象,理解文章内涵 ②、联系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这是怎样的一个年代?
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以海燕为题,一是醒目,可以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二是可以躲过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③、注意象征手法运用的特点,把握形象内涵;
作者在文中赞美的是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海鸭”“企鹅”等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乌云”“狂风”等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三、品味关键语句
1、请你从文章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你的看法。
(准确指认修辞方法;反复体味,深入分析;要从表情达意的效果及营造意境角度进行分析。)
① 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比喻和拟人。“黑色的闪电”准确传神地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燕藐视一切反动势力的精神风貌。
② 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拟人。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
③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比喻、拟人和反复。“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四、联系社会生活
1、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结合自己实际,想一想,《海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
(把握形象,展开联想、想象,然后作出有条理的分析。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发表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那么当我们有了“暴风雨”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猛地和困难作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五、课堂练习
1、品味到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海燕》)
2、《海燕》一文中写道:“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你生活中也有“海鸭”这样的人吗?如果有,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呢?
3、破折号的作用
A、表示后面是解释说明部分;B、表示语意的转折或跃进;C、表示声音的延长;D、表示两个破折号之间 是解释说明部分;E、表示强调;F、表示后面是引文
1、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2、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
3、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
4、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一、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积累理解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提高对不同体裁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
二、各单篇教学指要 《猫》是郑振铎小说的名篇,作者用朴实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沉郁。其文笔朴素精美,感情深沉真挚,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斑羚飞渡》一文描述了一群斑羚在被狩猎队追杀而被迫逃到悬崖边时,采取牺牲老弱的一半来挽救少壮的一半的方法以求得种群生存的机会,热情地讴歌了它们崇高的献身精神。学习本文,我们可以感受到斑羚崇高的精神境界,领略它们飞渡时的壮美。文章在详略安排、选材剪材、场面描写等方面都有可指导学生学习的地方。《华南虎》一诗写于一个最没有诗意的时期——七十年代初,表现了当时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正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屈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教学本文,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此诗的创作背景,分析“华南虎”的象征意义,感受华南虎执着的灵魂和自由的精神,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尽量在鄙弃庸俗、保持独立人格方面给学生以启示。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通过指导品味重点诗歌语言的含义。《马》是一篇语言生动的科学小品文,作者饱含感情地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感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学习此文,要积累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了解文中对马的人格化描写,《狼》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屠夫战胜两只狼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任何敌人都不能抱轻敌和侥幸的心理,更不能有仁慈心肠,只有随时识破它们的阴谋,起来斗争,把它们打倒,才能战而胜之。教学本文,应以掌握重点文言实词为重点,在此基础上,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还要学习在叙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并探讨文章的主旨,揭示故事的寓意。
三、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设计构想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由课文《马》引申而来。教科书提供的相关内容较多,包括形象字“马”的演变过程,关于马的历史传统、书法摄影作品,以及马的文章作品等。根据“南方无马”和农村中学生的实际,本次活动拟以马的摄影和绘画作品和关于马的历史人物或故事为主要内容,并以写作训练为落脚点来设计本次活动。活动时间拟持续三周。进入本单元教学时将《马》先学,然后布置有关活动。
四、课时安排
《猫》 2课时
《华南虎》 2课时
《马》 2课时 《狼》 2课时 综合性学习2课时
第一、二课时 猫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学习借助关键语句及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第二只猫的失踪与第三只猫的死亡所引起的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课文的主旨。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2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学习字词。污涩()怂恿()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棱()
三、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什么?
明确:文章写了有关猫的三件事。除了写猫,还写了养猫的人。
2、作者家一共养了几只猫?笔下的猫可爱吗? 写可爱的是一、二只猫。不可爱的是第三只猫。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第一只猫从何而来?怎样写第一只猫的可爱? 学生发言。
2、品味语句:(1)、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2)、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明确:花费时间之长,可以看出猫的可爱
3、这只猫结局如何?
五、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二只猫与第一只猫相比,有什么不同?
2、品味语句:(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动、有一次,居然捉到了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声了。
3、这么可爱的小猫,结果怎样?
4、第一只猫的死和第二只猫丢,家人态度有什么区别? 第一只猫:称为相伴的小侣,死后感到酸辛
第二只猫:称为所爱的东西
亲密的同伴。丢后,家人都忙乱都不高兴。由此可看出我们对第二只猫的感情比第一只猫的感情更深。我怅然愤恨诅咒路人
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第三只猫可爱吗?
不好看
不活泼
忧郁
懒惰
不捉老鼠
2、它在家里地位如何? 若有若无
3、这时候出现一件事,家里的芙蓉鸟死了。家人是怎么反应的? 全家人都愤怒,难过
4、品味语句:(1)、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地位低下(2)、我很愤怒,叫到:“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3)、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5、猫吃鸟的依据是什么?依据第17、27段。
6、描写黑猫有何作用?
体现猫的不幸。我知道我错了,不应平白无辜冤枉第三只猫。
7、至此作者开始反省自己的错误。寻找文章体现开始明白“我错了”的语句(1)、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2)、我开始觉得我错了。
8、能再找出表现我自责语气的语句吗?略
七、问题探讨:
1、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2、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知错就改
同情弱者
严于自省
勇于自责
八、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一、情感揣摩:
第二只猫死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的想法。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 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了的想法。
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写每只猫都是按照三层式的结构。引入对象——这只猫怎么来的;叙说事情,然后抒发情感。
2、从全文的角度上来讲,你有没有发现第一句所起的作用啊?
3、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三、课堂总结
好,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的(地)对待生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我们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四、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二、三。
第三、四课时 斑羚飞渡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
2、通过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从中悟出某些道理。
3、培养“珍惜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
4、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有关语文学习的各种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
2、培养学生以讨论形式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各抒已见,阐述自己的所感所悟。
2、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解课文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感知、感悟、思考、表达、归纳分析、捕捉重点、质疑解难、探究写法等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五分钟演讲(材料)
二、检查预习情况(大屏幕显示)
1、生字(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
2、斑羚简介
二、感知:就部分段落或全篇概括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情节并为之拟小标题
三、感悟、精读研讨
(一)感悟:找出文章中最让你感动(感受最深)的地方,说说它让你感动
(二)精读研讨: 教师质疑:作者是怎样组织全篇内容?怎样把握写作重点?为什么作者能把你所说的这部份内容写得如此感人?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借鉴? 引导学生按照“写了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写得怎样”的模式由深入浅地把握文章)
1、学生用词语概括文章写作思路
飞渡前——飞渡中——飞渡后 飞渡的原因(背景)——飞渡的准备——飞渡的过程——飞渡的结果
2、作者重点表现的内容是什么?为何以此为重点?
3头羊在这次飞渡中起了何作用?文章重点刻画头羊的什么?你能说一说文章哪些地方写了“镰刀头羊的叫声?课文中镰刀头羊的叫声有什么含义?
4、作者在描写这几十只羚羊飞渡时是怎样处理材料的? 详略写相结合,第一对斑羚试跳过程详写,略写其他斑羚
5、作者是怎样把第九段写得如此精彩?
根据表达需要用了准确的动作描写,如:飞奔、起跑、纵身一跃、跳、紧跟、钩、猛瞪、再度起跳发、升高、落、坠落等
6、文章最后写到我的感受有何作用?
7、哪些句子富有表现力
(三)、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探究,我们都受益匪浅,这篇文章根据主题确立写作重点、安排详略写、适当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精彩的动作描写、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4 选材剪材等写作技巧都值得我们借鉴
四、总结(板书设计)
飞渡前——飞渡中——飞渡后
飞渡的原因(背景)——飞渡的准备——飞渡的过程——飞渡的结果 镰刀头羊的品质:临危不惧,遇事镇定自若 斑羚们的表现:团结协作、舍己为人
五、作业
用几个词语概括斑羚们面临进退维谷的绝境时的情绪波动过程以及动作反应过程 一片惊慌——渐渐安静——骚动——秩序井然 逞能——等候——试跳——飞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或生动复述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揣摩作者以深沉笔触记叙斑羚为生存而抗争的悲壮故事,也大胆地畅谈了文章或在思想或在写法上的某些启示。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自由提出疑问,同学之间共同探讨,解答难点,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质疑研讨——合作解决问题 1:P79页最后一段。“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 2:第一段。“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震惊?
3:文章最后一段。“它走了上前,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在这句话里,“灿烂”只是指那一弯弯的彩虹吗?
5:在这篇文章中,人充当的是什么角色?怎么评介这种角色?
三、延伸拓展。
(一)老师提问:学习这篇《斑羚飞渡》后有何感悟? 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展开纷纷的讨论,主要阐述有:
四、小结:这是一篇凝聚着人类良知的警世之作。我惊叹动物面临生存危机,生命受到摧残时团结一致,不惜代价把生的希望留给年青一代的智慧的、崇高的牺牲精神;我也欣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爱护抢救一切野生动物就是拯救人类自己,这是我们缤纷世界中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这也是一篇浸润、喻示着美好人性的作品,我努力在此文中搜寻人类的影子,而不仅仅是一种品质、情感。我更赞美为了生命短暂的美丽,而甘愿奉献拳拳爱心、殷殷心血,甚至不惜牺牲来铸就人生永远辉煌的特质。五 作业布置。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第五课时
华南虎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及感情,欣赏品味关键词句;2、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的形象;、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欣赏品味关键语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难点: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特别是分析“华南虎”的象征意义。课前准备
1、选择适合本诗的背景资料,包括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2、投影片:老虎的投影片。
3、收集有关虎的成语和咏虎的诗歌。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类型:自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虎有“万兽之王”美称,老虎的凶猛,威严之势我们是知道的,有很多众所周知跟虎有关的成语,如“狐假虎威”,“虎头蛇尾”“虎视眈眈”“虎背熊腰”从这些成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虎的威猛、高贵的气质,但我们今天要讲的这只老虎是一只失掉自由笼中虎,看看笼中的老虎又是如何威武不屈的。
二、朗读课文,营造气氛 1、范读(背景投影显示)
(学生听读,欣赏,品味语气、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内容。)2、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要投入感情,这样,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领悟,进一步把握诗的内容。)
三、问题探究,整体感知(投影显示)、华南虎在诗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诗句加以说明。
2、《华南虎》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它的现实意义?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理清结构,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推荐代表交流,教师适当进行背景介绍。)
明确:华南虎的象征意味,它所代表的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诗人借虎喻人,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思索: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四、赏析品味,质疑问难(投影显示)
1、这只华南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文中那些诗句能表现它的个性?(再读课文,勾画出这些句子,然后归纳。)文中表现华南虎个性的诗句有: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明确:华南虎高傲不羁,虽生陷囹囵,但骨子里却涌动着威严、反抗压迫、威逼、囚禁它的人们,追求自由独立。
2、试从“观众”、“铁笼”和“我”进行分析。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观众的心里?他们是怎样的人群?铁栅栏又有什么含义? 学生:“观众”——叽叽喳喳,胆怯而绝望,可怜而可笑。他们用“砸”,“呵斥”,“诱惑”,“劝诱”的方式来对待高贵的华南虎,他们无聊,卑微,竟会从生活中找不到“谈资”和“好戏”而“绝望”。即使是面对华南虎的背影也会感到“胆怯”。明确:这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铁栅栏”,“铁笼”“灰灰的水泥墙壁”,是人类制造出来的阴影色彩,冰冷无情。也是象征着人类无知的囚禁。
提问:文中作为同样观众的我又是怎样的人?有什么不同?我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我终于明白”,“我羞愧”,“我”“离开”“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这些 6 表明我的思想和良知在觉醒。明确:“我”也和其他人一样,隔着铁栅栏来“观赏”华南虎,但是,“我”毕竟良心未泯,从老虎“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悲愤”中,“我感受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感受到现世众生的人格堕落。
3、“我终于明白…….”,中“我”这时明白了什么? 明确:“我”被“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沟壑”唤醒了,“我”的灵魂被追问。“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
4、本诗的主旨是什么?其中蕴含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本诗的最后一段正是点明了华南虎的象征意义,也表明本诗的主旨。“我”为老虎永不屈服的个性所感动,“我”为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而羞愧。诗人借虎喻人,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思索:在悲怆的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进。
三、迁移拓展:
谈谈你从 文中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写作体会? 明确:只要学生答得合理即可。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第二题。
2、学习了这篇文章,说说人类应该如何同动物相处。
五、小结
这首诗写于一个最没有诗意的时期——70年代初,表现了当时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正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超越那个特定的时代,即使在今天,这首诗也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想要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不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的人们,应该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和鼓励。
第六课时 马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重点难点:
1、重点:(1)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2)学习对比的写法。
2、难点: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生于勃艮第省的蒙巴尔城。贵族家庭出身,从小爱好自然科学。1933年他26岁时进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总管。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1748年开始写作《自然史》,数十年如一日,最后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
2、检查预习
①.读准下列字音并能正确书写
剽悍 piāo hàn 窥伺 kuīsì 羁绊 jībàn 疮痍chuānɡ yí
阔绰 kuòchuò 项鬣 liè 观瞻zhān 遒劲 qiú
妒忌 dùjì 庇荫 bìyìn 犷野 ɡuànɡ 眷恋 juàn 妍丽 yán 畸形 jī 颚骨è 面面相觑 qù 相得益彰 zhānɡ 鞍辔 pèi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并能运用
剽悍 疮痍 阔绰 遒劲 庇荫 犷野
眷恋 妍丽 面面相觑 相得益彰
3、导语
提起马,我想大家脑海里肯定有非常鲜明的印象,那我们就先来欣赏一下马的风姿,然后请同学们谈谈感受。(课件展示:播放马的图片)(学生谈感受)的确,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马留给我们的印象或是飒爽英姿,或驰骋疆场,或雄姿英发,或勇猛剽悍,即使年已衰老,但仍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马的风姿。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马,马
2、请分别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讨论作者是采用何种表现说法描述两种马的。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讨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人工驯养的马(家马)----“勇毅”、“驯良” 能表现的词句:
(1)无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2)驯良的性格,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天然野生的马(野马)----“自由奔放”
能表现的词句: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对比的写法,表现出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第二、三自然段。
四、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读第二、三自然段
1、自读第二、三自然段,发现问题。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
3、班上交流,重点研讨以下几句: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4)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
五、延伸、拓展
作者将各种马都描绘得各具特色,真是五彩纷呈,假如有选择的机会,让你做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 请用句式“我愿意做 马,因为 ”
(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做必要的评论,对合理的价值观可进行肯定,8 对有消极思想的应加以疏导纠正。)
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都说得很精彩,但事实上,你们并不能去做马,所以,只能说你们愿意做像马一样的人,其实这就是将马当作人来讲述,而我们的作家布封之所以将马写得栩栩如生,这正是把人的思想浸入到马身上的缘故。在布封的笔下,马已被赋予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所以,与其说作者赞美野马,不如说作者赞美有着野马一般美质美德美貌的人。
自古文人相惜,作家梁晓声就曾写过《假如我为马》这样一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是的,我如果在对生命形式进行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课件展示)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这段话。(生齐读)
六、课文总结
1.本文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马,赞美马,在作者的笔下,马被赋予人格的魅力,如本来马在战场上是被迫冲腾蹿跃的,可作者写道它“喜爱”并“追求”兵器的撞击声;马是受人摆布和约束的,可作者却说它“知道克制”自己;马被驯服,这种驯服作者称之为“教育”。马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人一般的意志品质。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七、拓展学习
1、用对比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重点刻画其外貌,字数在150字左右。
2、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语句(段),作点评(完成在读书笔记上 第七课时 狼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 掌握课文中一些重要实词的含义及其用法 3 准确、形象地复述课文内容、朗读、背诵全文 4成语积累
教学重点:1. 课文寓意的理解及其意义 2紧扣情节,培养丰富的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学习文言文困难的原因:①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 ②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语言障碍:词、句)2. 中考文言文考点 ①字词解释。②翻译句子。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针对以上内容,指导学生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规律 ①从整体到局部②从熟读到理解③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
基本方法:①字词的理解,要重视语言环 ②要从上下文意中掌握字词的含义
二、利用以上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狼》 1. 作者,文章简介2. 朗读课文 ①语言准确②顺畅③读出语气
3. 检查预习情况(结合课文的诠释弄清文意)4. 重点字词,句子的理解(结合语言环境)
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一词多义)苫蔽:覆盖,遮盖
犬坐:像狗一样坐着,犬:名词作状语 洞:打洞,名词活用为动词 遂:钻洞,名词活用为动词 假寐:假装睡觉
(教师指导重点词的理解,学生翻译句子(提问))
① 骨已尽矣:而两狼并驱如故(状语后置句,如故是状语,翻译时应回原)骨头已经扔完了,但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②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③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④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 提出问题:①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
②屠夫和狼搏斗有一个过程,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每段都用一个字概括 遇狼 → 惧狼 → 御狼 → 杀狼 → 评狼 6. 分组讨论、探究:
(一)、让学生分组在课文中找出体现狼与屠户的形象的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分析其形象。(二)、课文中的“狼”真的是在写狼吗?究竟比喻什么?这则故事读完了之后,你有什么启示?小结: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面对像狼一样阴险、狡猾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三、小结: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四、根据板书提示,试背全文
五、拓展延伸 说出一些关于狼的成语;如:如狼似虎、狼吞虎咽、鬼哭狼嚎……
六、作业留置:1. 展开想像,把本文改成一篇白话故事 第八、九课时 语文综合性活动 马 的 世 界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引发学生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2、通过本次活动,拓展文化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通过综合性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活动重点:
1、指导学生欣赏马的图片,了解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懂得如何关爱动物、善待生命。
2、进行写作训练,力求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效果。课时安排:
用一节时作活动指导,两节时进行成果展示和相关训练,两节时相隔一周由学生小组按要求搜集资料,教师注意跟踪学生活动情况。活动准备(用一节时完成下列任务): 搜集马的图片和马的故事
教师:先搜集一些有关图片、资料,指导学生分组,归类。
学生:自由组合,自选话题,推选小组召集人,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材料搜集、整理、归类。
1、搜集马的图片,教师可适当作一些推荐。如:徐悲鸿的作品,草原上奔腾的骏马,马戏团中正进行表演的马,车马、战马等。
2、搜集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展示过程:
一、观看图片,谈自己对马的认识
1、教师播放二胡曲《赛马》,营造课堂的学习气氛。
2、同时播放一些学生搜集到的马的图片,如:徐悲鸿的作品《奔马》,草原上奔腾的骏马,马戏团中正进行表演的马,古代的车马,矫健的英姿的战马。让学生欣赏,熟悉现实生活中,不同环境下马所展示出来的不同形态,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3、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图片,并说明理由。
用“我喜欢___________幅,因为______________”试说一段话。
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明自己的观点。答题的要点:野生马,个性强劲、高贵,豪迈而犷野,它的命运,享受自由、快乐。饲养马,个性勇毅、驯良,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服从主人的操纵,它的命运,遭受人们摧残奴役。
二、展开联想,讲与马有关的故事
1、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一位同学讲故事。允许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可对讲述的历史故事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进行改编、创造,使历史资料活起来,充满现代气息。如讲述《伯乐相马》、《老马识途》、《塞翁失马》、《田忌赛马》等。
2、故事会结束后,让学生了解到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马对人类所作的贡献,懂得要关爱动物,善待生命。
三、深入思考,探讨马的未来命运
1、由前面观看的图片,可以得出结论:马的未来命运一般而言,两种可能性较大,一是马由此获得自由和解放,放归山野,恢复它的天性;二是马被驯服,供人借作动力使用或拿来表演观看,甚至被人类冷落、遗忘而趋消亡。
2、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话题一:马要不要放归山野,恢复其天性。
辩论的基本点:一是人类对动物的关爱,懂得善待生命,还动物的自由,恢复它们的天性,让它们在大自然中生存。二是人为的驯服野马,供人欣赏它们的表演,或者囚禁在动物园。话题二:人类如何对待这位“舍己救人”的“朋友”呢?
辩论的基本点: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人类训练它,教育它,为的是让它更具有奴性,更多地接受束缚。
话题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还是先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
辩论的基本点: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列举的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只是两者考虑、思辨问题的立足点和角度不同,应着重于对识才与成才、善用才与施展才的关系的思考。
四、意趣盎然,畅谈马的世界
1、活动是作文的准备,作文是活动的小结。通过练习写作,提升本次的学习成果。
2、作文题目:以马为话题,题目自拟,文体、字数不限。
3、写作指导:就体裁而言可分为两大类进行写作。第一类是改写故事,凭借自己搜集到的与马有关的资料中选取一则自己最感兴趣的历史故事,改写成一则小故事。要注意展开适当的联想和想象,使历史故事中的“筋骨”变得血肉丰满。要把自己的感情融进历史故事中,使内容感人,增强可读性。第二类是谈感想,谈谈你在这次活动中的感受,这类作文可以偏重于议论,有适当的叙述和抒情,但要“述”得简明,“抒”得真切。如《马,人类无言的朋友》《马,我为你哭泣》 活动小结:
通过这次别开生面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对马的世界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不仅获得了有关马的知识,而且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在辩论的过程中,同学们既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培养了同学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让我们共同关爱动物,善待生命。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单元测试题
第六单元单元测试
(考试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一、积累运用(25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言讫()
聒噪()
自诛()
摩挲()....shē()欠
wù()那
yì()语
点mǎo()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4分)
(1)几年前,我与母亲之间就有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有时..候,我甚至怀疑我们之间是否真的存在血缘关系。
a(2)一次在外祖母家,母亲又为学习方面的事情唠唠叨叨,我顶撞了几句,正当“硝烟四起”时,外祖母把我拉到了另一个房间。....
3.默写。(4分)
(1)当是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2)时鸡鸣月落,________,百步见人。
(3)《浣溪沙》一词表现诗人惜春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常识填空。(4分)
小说是以__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__的叙述和________的描
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学习小说,要抓住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
5.凤翔中学七年级(8)班同学在阅读完《水浒传》、《三国演义》后,开展了一次“识英雄,学英雄,做英雄”主题班会活动。在选择学习对象上,出现了分歧:一部分同学(甲方)选择诸葛亮,而不选宋江;一部分同学(乙方)选择了宋江,而不选诸葛亮;另一部分同学(丙方)则将诸葛亮、宋江都选了;还有一部分同学(丁方)则认为宋江、诸葛亮都不值得选。甲方选择诸葛亮的理由是:诸葛亮有运筹帷幄的卓越的军事谋略,同时还有对刘氏王朝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而宋江道貌岸然,虚情假意,在梁山正在兴盛,腐败的宋王朝束手无策之时,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接受招安,出卖梁山,使众多英雄罹难。(4分)
(1)假如你是乙方、丙方、丁方中的任何一方,请谈谈你的选择理由。(2分)
乙方: 丙方: 丁方:
(2)在平时课外名著阅读中,你最喜欢读那本书?谈谈喜欢读这本书的理由。(2分)
作者及书名: 理由:
6.下面是部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柱状图,请你对图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这些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呈现出怎样的态势?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情况又是怎样的?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一下,你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思考这些问题后完成下面的填空。(3分)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0000美国英国德国法国 加拿大系列***0002000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印度尼日利亚巴西中国韩国
(1)从表一可以看出,(2)从表二可以看出,(3)表一和表二比较,7.仿照下列句式,再写出两个你对“友谊”理解的语句。(2分)友谊是香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迭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井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及释义。(4分)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 .七省好事者皆来学 .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貌甚寝
B.故尝与过宋将军 ..C.与人罕言语
D.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3.从节选的这段文字来看,你觉得大铁椎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分)
4.与“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2分)
5.“大铁椎”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这是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4分)
(二)阅读《赌》一文,回答下列问题。(15分)①一个暴君,一个哲人。他们同时生活在一座城市中。②暴君指着哲人的鼻子吼道:“你,必须从内心臣服于我!否则,我杀你!”哲人笑笑,不说话。暴君突然笑了:“不会让你这么痛快地死的!”哲人笑笑,不说话。
③这时上帝来了。暴君臣服于地;哲人谦卑地躬下腰。上帝说:“孩子们,不要太吵闹。”他指着暴君说:“你一吵闹,我就痛苦难忍。”他又指着哲人说:“你一思考,我就想笑。”然后,上帝建议他们一同穿过沙漠,不带任何补给。谁活着出来,谁就是王者。暴君骂骂咧咧地上路了。他很自信,多年的厮杀、搏斗生涯使他藐视沙漠。而哲人依然笑眯眯的,不见任何异样。[来源:中.考.资.源.网] ④开始的两天,暴君一鼓作气,遥遥领先。他计算过:骑骆驼穿越沙漠需要6天,而他加把劲,估计5天足矣。哲人并不知道他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死了,他就去见上帝;如果活着,他就去云游四方。因此,哲人安步当车,只是偶尔考虑一下前进的方向。
⑤第三天,哲人远远看见沙漠上有个小黑点。渐渐走近,发现是暴君。那时暴君又热又累又饿,不堪重负,脱得只剩一条裤衩,坐在沙丘上。看见哲人,他傲慢地站起身,拍拍屁股,与哲人一块前进。哲人一直不说话,世界很静,只听见脚踩沙子的沙沙声。暴君终于忍不住了:“你,不渴吗?’’哲人笑笑。暴君又问:“你,不饿吗?”哲人笑笑。过了好一段时间,暴君恼怒地叫道:“你,不感到寂寞,不感到无聊吗?’’哲人笑笑。又过了好一段时间,暴君说:“若有剑,我会立刻杀你!”
⑥第四天,两人都有些垮了,走得很艰难。暴君一路咕咕哝哝,像是与哲人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哲人脸上也不再有往日的笑容,但沉默依旧。沙漠越来越静了。
⑦第五天,暴君远远落后了,他的精神已处于半失常状态,胡言乱语着。静默的沙漠对于他就像刀山火海一般沸腾、喧嚣。哲人也极端疲惫,难以支撑,但他依然移动脚步,没有停歇,像宇宙一样空旷、自由。
⑧第六天,暴君在癫狂中迷失方向,后来再也没有人见过他。而哲人也快不行了,常常虚弱得栽倒,但方向感还在,他爬啊爬啊……
⑨早晨的阳光很好,露水也很滋润。哲人睁开眼,看见不远处有个村庄。
1.小说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暴君和哲人的形象。请概括两人的性格特点。(4分)
2.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暴君穿越沙漠的心理过程,请用三个词或短语将这一过程概述完整。(3分)答:一鼓作气 癫狂失常
3.试分析标题“赌”的含义。(4分)
4.读了这篇小说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4分)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1分)
三顾茅庐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岗,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予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已。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刘备立即吩咐备马。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岗,刘备轻扣紫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备进屋至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又看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道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预料到,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刘备无奈,只好留下封信,与张、关快快而归。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能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一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丈王尚且如此敬贤,你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关、张两人在外等侯,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议论天下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
1.依据本文的内容,动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即(《三国演义》第37回题目)的下句。(2分)
司 马 徽 再 荐 名 士
□ □ □ □ □ □ □
2.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四个字回答)。(2分)[来源:Www.zk5u] 3.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用词语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3分)
刘备:__________。
关羽:__________。
张飞:__________。
4.请从下列三句名言和本文中各选一句有关修养问题的名言警句(包括作者),填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2分)
[名言]
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陈寿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卡片] 关于修养的名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中写童子说:“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联系全文看,这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三、写作(35分)
提及中学生生活,有的同学认为太枯燥无味了,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哪里还有什么多彩的生活可言?其实,生活的美重在发现,美,就在你身边。围绕着校园生活,各种思想、各种矛盾、各种冲突也纷至沓来,这些都是作文的好素材。小到排座位、同桌关系、作业多的烦恼、考试的压力,大到升学过程的苦闷与焦虑、与家长的代沟隔膜,以及亲情、友情的展现,可以说,仔细地观察,用心地感悟,只要成为了生活的有心人,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值得你写、令你乐于写而写都写不完的事。请根据自己的所察所思,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以“那一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题目自拟。
2、文体以记叙文为主。
3、要注重描写表达方式地运用,如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等。
4、5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qì
guō
zhū
suō
赊
兀
呓
卯
2.(1)指自己和母亲之间不能沟通、交流。
(2)指自己和母亲之间发生的冲突。
3.(1)妇手拍儿时,儿含乳啼声,口中呜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
(2)星光照旷野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塑造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环境
语言
行动
外貌 5.(1)乙方:宋江仗义疏财,受到中英雄的拥戴。他统领梁山英雄,除强扶弱,打富济贫,一身英雄气概。而诸葛亮效忠于昏庸无能的刘禅,东征西讨,七次北伐,影响了广大百姓的安宁生活。
丙方:诸葛亮、宋江两个都是名著塑造的民族英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诸葛亮的聪明智慧,敬业精神,学习宋江的仗义疏财,侠义精神。
丁方:他们是小说塑造的英雄,是虚构的人物,没有实际意义。即使有这样的英雄,也离我们的生活太远。要学英雄,我们就要学今天的英雄,学身边的英雄。如:任长霞,面对黑恶势力,她拍案而起,面对贫民百姓,她柔情似水。(2分,理由要符合人物特点,谈到两个方面,表意清楚即可)
(2)例:作者及书名: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理由:该书以生动的艺术语言刻画了一个身残志坚,献身于共产主义壮丽事业的平凡而伟大的革命者的光辉形象,给人们极大的教育和鼓舞。(2分,说出作者、书名1分,理由1分,理由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方面谈均可)
6.(1)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总体水平较高(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较多),国家之间发展较为均衡。(2)印度、尼日利亚、巴西、中国、韩国等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总体水平不高(或:大部分国家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家之间的差异较大。(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较大。
7.示例:友谊是温暖怡人的阳光,让人倍感温暖。友谊是涓涓的细流,可以滋润荒漠的心田;友谊是激昂的号角,可以鼓舞奋进的斗志。
二、(一)1.xǐng 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
shěng 省份 2.C 3.神秘,行踪飘忽 4.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5.因不知大铁椎是什么人,所以用他使用的兵器——大铁椎,来指代他。这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二)1.暴君:张狂(盛气凌人)、傲慢、自大(自负)、浮躁(急躁、意气用事)哲人:沉稳(沉着)、谦卑、耐劳(坚韧或坚毅)、心态平和 2.不堪重负自负傲慢恼羞成怒
3.表层意思是上帝让暴君与哲人打赌,谁能穿越沙漠谁为王者。深层含义是人生就像一场赌博,狂妄自大者必然输掉人生,输掉性命。
4.可从学习哲人的明智之举这一角度谈启示,如:谦卑、坚毅者才能达到心仪的彼岸;也可从暴君的直横做法这一角度谈教训,如:目空一切的狂妄者一般都没有好结局。
(三)1.刘玄德三顾茅庐。
2.兴复汉室
3.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报负。关羽:稳重、顾全大局。张飞:鲁莽、直爽,粗暴
4.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
②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
5.①为二顾孔明未见埋下伏笔;②表现诸葛亮具有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品质。③暗示诸葛亮虽隐居隆中,但关心天下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