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比较探究《三峡》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比较·探究 三 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关于三峡景观的文化内涵的思考。
2、比较本文与郦道元《三峡》在写作目的和表达方法的不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关于三峡景观的文化内涵的思考。【教学难点】
从写作目的和表达方法上,比较本文与郦道元《三峡》的不同。【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郦道元的《三峡》用极俭省的文字,描述三峡情状,曲尽其妙,令人动容。沿着这个路子写三峡的文章有很多,但也有别种选择的。今天,我们学习当代学者、散文家余秋雨先生的同名散文,就不是以三峡壮丽的自然形貌取悦读者,而是借助诗的想象和散文的智慧,把三峡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历史水乳交融地结合成全新的艺术形象,让情感和智慧交融其间,在自然景观中注入深刻的人文性内涵。
(二)熟悉课文,把握整体
1、教师范读课文,或指名三位学生各朗读一个部分。
2、梳理:作者主要由哪些自然景物引起对于历史文化的人文思考? 文章共三部分,脉络清晰。第一部分:自然景物:白帝城
历史文化:封建权势者与诗人们的两种声音、两番神貌
这一部分写白帝城,由李白的诗句、《白帝托孤》的乐曲和故事串成。“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 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 一语道出诗人与山水的亲密关系:真正的诗人,是在湍急的水和险峻的山这间以一叶扁舟把酒临风,沉着而激动地吟出心中精神与感动的人,如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当时无用,却被传记千年。而那些驰骋一时的战将与战事则随滔滔江水滚滚东去。三峡,是真正的诗歌的摇篮,有那《早发白帝城》为证,有李白为证。
第二部分:自然景物:神女峰 历史文化:残缺的神话
这部分写神女峰。如果说三峡的汹涌奇险是力量、是激情、是阳刚,那么神女峰的安静与神女峰的传说则带着神秘美好陪伴着这力量、这激情、这阳刚。无以为报,三峡只有以湍急的浪与呼啸的风作为无言的答谢。李白等诗人执著游吟出没于险山恶水间,找寻这样那样的美,神女峰的美好与独耸千年的落寞也被诗人用锐利的眼与澎湃的情浅浅吟出。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一脉相连,足迹的转移带来感情的波浪思绪的火花,诗是唯一的出路。三峡,是属于真正的诗人的,古往今来,没有变更过。
第三部分:自然景物:王昭君、屈原故里 历史文化:叛逆与不安分
这一部分已出三峡,但作者并未平静,万千思绪,随着王昭君、屈原激激荡荡涌上心头。王昭君的惊人行动,“疏通了一条思绪般的险峻通道”;问天索地的屈原,让汨罗江“也搅起了思绪的波涛”!信守中庸、安分守己的民族,怎么看待这种叛逆与不安分?旅程就要结束了,作者的思索却刚刚开始。
3、小结:
全文没有直接写景之处,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线索,编织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诗人、奇山异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峡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
(三)比较探究
1、比较本文与郦道元、李白诗文的主要异同点。共同处都写到了三峡山水的奇伟。
郦文意在写实说明,重点描写三峡隐天蔽日的地貌特征和四季景观的主要特色。李诗的重点是借景抒情,抒发自己遇赦东返时无比轻快的心情。余文主要在阐发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方面的思考。包括对诗情、和平、壮美、柔美、冲击世俗的无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种种精神萎缩现象的批判和忧虑。实际是文化寻根。
2、本文中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a、主要是利用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似点,通过联想、想象、明喻、暗喻等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它们沟通起来。如把江流滔滔声比喻为不绝的争辩声。
b、主要运用了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的借代手法。如以刘备们的马蹄代替战马、战火、战争。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第3小题。
2、你对文中哪些思考深刻的语句有感触?选择一处,写一写感想。
3、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相关练习。
第二篇: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比较·探究《三峡》教案
《三峡》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了解学者余秋雨。
2.体会本文的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的思考。
3.感悟作者对无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种种精神萎缩现象的批判和忧虑。
【导入】.诗歌欣赏《早发白帝城》.公元759年春天,李白被流放夜郎,从四川赴被贬之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自然天成。你不必知道作者写诗时的心境,只单纯地体会诗中所传达出来的三峡顺水行舟的快感就会觉得很美了。
今天就请你与我一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带领下去进行一次三峡的文化之旅吧!
【作者】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属慈溪)。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当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他相继被联合国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的唯一中国文化学者。
近年来,他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总标题下,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纽约亨特学院和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表演讲,场场爆满,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座标人物”。
【讲解】
文章脉络清晰,由三部分正文组成。
第一部分写白帝城,以李白的诗句、《白帝托孤》的乐曲和故事串起整个部分。
一语道出诗人与山水的亲密关系:“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真正的诗人,是在湍急的水和险峻的山这间以一叶扁舟把酒临风,沉着而激动地吟出心中精神与感动的人,如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当时无用,却被传记千年。而那些驰骋一时的战将与战事则随滔滔江水滚滚东去。三峡,是真正的诗歌的摇篮,有那《早发白帝城》为证,有李白为证。
第二部分写过长约200千米的三峡时进入眼帘的神女峰。
如果说三峡的汹涌奇险是力量、是激情、是阳刚,那么神女峰的安静与神女峰的传说则带着神秘美好陪伴着这力量、这激情、这阳刚。无以为报,三峡只有以湍急的浪与呼啸的风作为无言的答谢。正好李白等诗人执著游吟出没于险山恶水间,找寻这样那样的美,神女峰的美好与独耸千年的落寞也被诗人用锐利的眼与澎湃的情浅浅吟出。
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一脉相连,足迹的转移带来感情的波浪思绪的火花,诗是唯一的出路。三峡,是属于真正的诗人的,古往今来,没有变更过。
第三部分则相对地平静,正好激情澎湃后小憩片刻的诗人。
有万千思绪,王昭君、屈原激激荡荡涌上心头,不仅是凭古,更是在古今一致的水面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万千感慨归结为一句平平的“还好,还有一位女诗人留下了金光菊和女贞子的许诺,让你在没有月光的夜晚,静静地做一个梦,殷殷地企盼着。”梦里,是把酒游吟的李白,珠泪轻垂的神女,盈盈浅笑的昭君,问天索地的屈原,满目的热泪,和那亘古不变的汹涌瑰丽。
小结:全文没有直接写景之处,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线索,编织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诗人、奇山异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峡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
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
【总结】
《三峡》绝非泛泛的文人游记,读罢《三峡》,心中的汹涌远非释卷便可以静息。三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也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尽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问题】
1.比较余秋雨与李白、郦道元三峡十五年的主要异同点。答:共同处都写到了三峡山水的奇伟。
李诗的重点是借景抒情,抒发自己遇赦东返时无比轻快的心情。
郦文意在写实说明,重点描写三峡隐天蔽日的地貌特征和四季景观的主要特色。
余文主要在阐发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方面的思考。包括对诗情、和平、壮美、柔美、冲击世俗的无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种种精神萎缩现象的批判和忧虑。
2.余秋雨文中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答:A.主要是利用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似点,通过联想、想象、明喻、暗喻等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它们沟通起来。如把江流滔滔声比喻为不绝的争辩声。
B.主要运用了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的借代手法。如以刘备们的马蹄代替战马、战火、战争。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三峡》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新)
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的淋漓尽致。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雄奇美、奔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
〈八〉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后回答)
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点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九〉体会情感
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作者对三峡风光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十〉随堂作业。(分析完了文章内容之后,我们来看下面几个随堂练习)〈十一〉积累关于《三峡》的诗文
①《早发白帝城》(李白)②《夜雨寄北》(李商隐)③《登高》(杜甫)〈十二〉结束语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亲爱的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三峡,用自己独特的歌喉赞美三峡,将来,我相信三峡古老的历史画卷上会留下属于我们的一笔的!
第四篇: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野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注重语言积累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的内容。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比如国破山河在,成春草木深。你还知道那些诗句?
2、诗句如此,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是绝处逢生的植物,这种不落在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文章《野草》(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野草的种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①课文中的确有几个难读、难写的字,谁发现了? 解剖(注意读音)、韧性的韧注意书写。
②(如果有说野草具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师评:你还透过种子的力大感受到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随即板书——力大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中描写种子力大的例子? ①交流(刚才同学们都在很认真的看书,谁来共享一下? ②总结(针对同学们的回答,师直接总结)
(1)作者用了一个种子试验的例子来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2)通过描写种子生长历程„„
(3)从人们讨论“世界上什么事物的气力最大”的例子„„ 师:总结
课文通过举例向我们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过渡: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笋的成长吗?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小草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两种植物的生长历程?
1、这种力如此之大,文中用了三个动词分别是?
2、透、钻、挺是什么意思?
3、那换成这样写行吗?
4、说话要有理有据呀,请你再细细品读着几句话,说说你的理由吧。
5、透、钻、挺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掀翻也给我们同样的感受。
6、学生展示(1人)提问:从他的朗读我感受到了那一棵棵小草,一棵棵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的小草,周围是一片黑暗,见不到一丝光明,但是小草们它顽强的成长着,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把我们的心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齐读)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过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顽强不屈的小草,感受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这种里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力,而是一种——生命力(生齐说)
1、夏衍对种生命力又是怎样解读的呢?指名读。
2、是呀,这是一长期抗战的力,一种有能屈能伸的力,更是一种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夏衍的话你读懂了吗?
3、别着急,老师相信此时大家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感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相信看完之后你对这句话会有更深的理解。
4、出示资料,配乐朗读: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
5、听到这你想说点什么?齐读这段话。
(学生自由读完以后)--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1)男生们,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当你们看到大片国土沦陷时,此时你内心激动的心情,你会这样读,男生们,齐――
2)女生们,作为一名革命勇士,当你看到那些趋炎附势的卖国贼正对着侵略者点头哈腰的时候,你们内心的愤慨一时迸发出来,女生们,齐――
3)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能坐以待毙吗?难道我们就这样等着帝国主义任人宰割吗? 作为当代小学生,当你看到无数革命先烈战死沙场,与敌人奋力抵抗时,敬仰之心油然而生,我们身上好像拥有着无尽的潜能,力量,这种力是――
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就像诗中所说的那样,离离原上草„„作为一名爱国作家,夏衍先后用了110多个笔名与敌人周旋,在此期间写下了《野草》他鼓舞着人们拿起武器奋力抵抗,同时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写道:“第八自然段”(读一遍)
五、总结
1、作为和平年代得我们,生活中有这样像野草精神的人吗?
2、再练笔。
再来读野草,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一些
1、假如你是悲观的种子,飘落在石缝里,此时,你遇到了野草,它跟你说„„
2、假如你是小小的山花,花圃里的玫瑰嘲笑你不艳丽时,你怎么说:
3、假如你是沃土中的一株矮松,你会羡慕石缝间的松柏吗?为什么? 生活中有许多不畏艰辛、奋然向上的人,给同学讲一下。
第二课时
课型:
练习课
练习内容:
自设练习题、配套练习册。
教学目标:
完成课堂达标练习(自设题)并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学流程:
一.课件出示习题
(一)、在加横线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_______”。
解剖(pōu pāo)骨骼(hã gã)机械(jiâ xiâ)瓦砾(lì lâ)特殊(sū shū)瞬间(sùn shùn)
(二)、区别字组词。
械()殊()韧()瞬()戒()残()纫()舜()
(三)、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特殊——()瞬间——()悲观——()
(四)、按要求变换句子。
(1)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改成设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草刚刚从土里长出来。(改成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赞颂小草的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只有这种坚韧的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相互订正,教师相机点拨
三、学生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课后反思: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1、琥珀形成过程课件
2、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插图导入新课。
大家见过这个东西吗?(出示课文插图)谁能说说它是什么?现在,就请大家把搜集到的有关琥珀的资料跟全班同学交流一下吧!(指名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请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你所观察到的。
在这块透明的琥珀的背后,还有一段耐读的故事呢,你想知道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琥珀》这篇
课文吧。(板书课题)
(1)识记课题。
(2)就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怎么被发现的?有什么用处„„(3)解决学生能通过预习解决的问题。
二、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昨天晚上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老师想检查同学们自学生字及朗读课文的情况。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1)小组自学生字。
(2)汇报:主要抓住容易读错、写错的字来谈。
2、检查朗读情况。(分角色个别读课文)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刚才同学们仔细观察了这块琥珀,也观察得很仔细,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绘这块琥珀的?
2、读文并画句。
(1)找出详细写琥珀样子的自然段。
(2)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在文中画出写琥珀样子的语句。(出示)
2、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能找出有关的词句吗?
四、尝试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
想必很多同学都跟刚才那位同学一样,很想知道这么漂亮的一块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前一课《黄河象》科学家能根据黄河象的化石展开合理的想象,推想黄河象化石形成的过程。今天我们大家都当一回科学家,推想一下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五、对照比较。
1、读文中琥珀形成的部分。
2、与自己想象的进行比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
出示琥珀图片,生描绘琥珀的样子。
二、了解琥珀的形成。
1、通过这块琥珀,科学家推测了琥珀形成的过程,哪些自然段写琥珀形成的过程的?请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2、自由读2-12然段,然后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知道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相机板书。(板:松脂球、化石)
4、请生当科学家,研究松脂球形成所需要的条件。那么具体来说,介绍形成松脂球的是哪些自然段?
(软件出示)我是科学家:找一找,议一议,松脂球形成所需要的条件,并说出理由。
5、学生汇报:太阳光、松脂、苍蝇、蜘蛛、6、默读2-9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
7、提出汇报要求:
我会读: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句子,再说说原因。
我会演:动手表演写得精彩的部分,可以加入自己的语言,自由发挥。
8、学生汇报。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苍蝇写生动)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读出小心翼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一切发生得很凑巧)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它们前府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你觉得这两只小动物怎样?谁还想读?那位同学能动作表演“前俯后仰”?师:这么说,就会留下黑色的圆环,这就与我们观察到的吻合,原来科学家是这样推测的。同桌互读。)
9、用朗读的方式汇报的同学读得真棒!不知道表演的同学会怎样呢?请表演的同学戴上头饰表演。
10、如果松脂早滴或晚滴一点会怎样?(这说明事情发生得很巧。)
11、请默读10-12自然段,找一找松脂球变为化石需要哪些条件,画出有关句子。(1)学生标画。
(2)学生汇报,老师相应板书。
12、软件播放琥珀形成的过程。
同学们想看一下琥珀形成的过程吗?请看屏幕,认真观察后要作复述。
13、同桌互相复述,看谁说的好。
14、我们知道,这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家推测出来的,这样的想象有哪些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海滩发现的,由此想象大水淹没森林,松脂球淹没在泥沙里,逐渐变成化石;二是从琥珀的样子可以想象“它们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15、小结:想象要合理,要以现实为依据。
三、小练笔:当解说员。
这一个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吴老师昨天上网,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我想:假如我们班有同学被招聘上了,那该有多棒啊!同学们想试试吗?
(出示)招聘广告:
北京自然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
(1)学生练习。(2)汇报。
(3)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颁发聘书)
五、拓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第三课时
课型:
练习课
练习内容:
自设练习题、配套练习册。
教学目标:
完成课堂达标练习(自设题)并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学流程:
一.课件出示习题
(一)、拼音我会选。连线。
珀 琥 蝇 掸 黏 湃 渗 脂 dǎn yíng hǔ pî zhī nián pài shân
(二)字义我知道。查字典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掸掸翅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黏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火眼金睛。用“”画去不正确的生字。
松(脂 指)(佛 拂)拭(掸 弹)灰尘 吉(祥 详)(脂 旨)肪 吹(拂 扶)(掸 弹)药(祥 详)细
(四)、词语乐园。
()地照着()地穿过()地响()地划动()地照射()地挣扎()地飞舞()地腐烂
(五)、词语我会选。
推测 预测 推想
(1)数学老师经常让我们进行()与假设,然后再进行验证,如果验证正确,即为定理。(2)地震是很难()的,所以地震的灾害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3)从那块琥珀化石,人们可以()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溢出 浸出 渗出
(4)太阳火辣辣地照着松树林,许多老松树()黄色的泪来。(5)池子里的水装满了,都()来了。
(6)深山里有股泉水,天干的时候,人们轮流去舀水,这泉水是从山里()来的。
(六)、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想想本课中的琥珀的形成要哪些必要的条件? 琥珀是古代松脂的化石。所以要形成琥珀的第一条件是要有________________,光有这不还不够,还要有________________,然后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出现,而且非常巧合的是两种动物刚在一起,被牢牢地包在________里,又经过很长时间,地质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这块松脂球被________,又经过千年万年,变成了一块独一无二的________。
二、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课堂及课外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课后反思:
《蝶恋花·答李淑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理解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体会诗人抒发的革命情怀和思想感情。
3、展开想象,学习双关和引用神话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交流,体会诗歌意思,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领悟作者对两位烈士的怀念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这是一首词,你知道词是什么吗?
3、生根据资料进行回答。
4、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由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所写的词,题目是——(课件出示题目),学生齐读课题。
解题:蝶恋花是词牌名,答李淑一是标题,意思是答复李淑一。
5、关于毛泽东,你了解多少?请简略介绍。(学生概括介绍毛泽东)
二、检查预习
(一)字音:读准读通。
1、同学们,通过预习,你能正确读出课文吗?请特别注意突出表示的字词。(老师出示课文,将重点词突出表示)
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仔细听,听后评价字音,和节奏停顿。
2、学生朗读。
进行评价:好的地方,不足的地方。(有错的地方纠正后再读)
(二)理解意思,读出节奏。
1、在这首词中,你读懂了哪些句子的意思,能通过理解重点字词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吗?
2、指名抓重点字词理解句意。
生:在第X句中,我知道了XX的意思,就是——,这句话的意思是——。
3、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4、全班齐读全文。
三、想象画面,体味诗境
1、孩子们,请闭上你的眼睛,用耳朵,用心仔细的聆听,在老师的朗诵声中,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老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进行想象。
3、好,睁开你的眼睛,你能将刚才想到的画面,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吗?(学生默读课文,画文结合,找到句子)
4、指名回答
三、品读句子,感悟情感
1、请大家回到文中,将那些你感受最深的字词圈出来,将你体会到的感情用
一、两个词批注下来。板书:情。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巡视、点拔。
3、请将你的自学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启发。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检查,了解情况。
4、全班交流。1、2句。
(1)老师读“我失骄杨„„直上重霄九”这两句时,(课件出示句子“我失„„”)从两个“失”字,我读出了他心里的悲痛。
师:同学们,诗人失去他挚爱的妻子和战友,心里的悲痛无以复加。孩子,你有亲人永远地离开你或是远离你这样的情感经历吗?当时你是怎样的心情?
(2)从这一句的“骄杨”这个词,感受毛泽东为杨开慧感到骄傲。3、4、5、6句。生齐读
师点拨:这四句,作者借用神话的写法,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把英雄的伟大表现出来。(板书——神话)
指导朗读这四句话。7、8句。
点拨:在最后两句中,感受英烈看到人间取得革命的胜利时激动得泪如雨下的情景。特别是“泪飞”和“倾盆雨”,泪水就像倾盆大雨一样流下来。
因为听到了革命胜利的消息,烈士们感到非常激动,他们的血没有白流,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打败了敌人,建立了新中国。他们的心愿得以实现,可以放心了。所以他们的泪水飞流直下,像下大雨一样。
这是夸张,更好地表现出了他们激动的心情。
同学们,毛泽东这首词,是为了答复李淑一而作。李淑一曾写《菩萨蛮·惊梦》。(课件出示)师配乐朗诵《菩萨蛮·惊梦》。
师:读了李淑一的这首词,你能感受到她是什么样的心情吗?(伤心、悲伤、悲痛„„)
在这两首词中,都写到了同一事物,是什么呢? “泪”。
李淑一写到:(课件出示)“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请女生读这两句话。毛泽东写到:(课件出示)“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请男生读)师:这两种泪,一样吗?
不一样。李淑一的泪中,全是悲伤,哀愁。毛泽东词中的泪水,有喜悦,有激动„„(读句子)师:蝶恋花中的泪,是谁的泪?是怎样的泪?
(1)这是诗人毛泽东的泪,因为他思念妻子,想到妻子和那些牺牲的先烈们,他也很悲痛。除此这外,他也是激动的泪水,经过多少苦难,流了多少鲜血,才换来今天革命的胜利。
教师引读:“忽报人间曾伏虎”——(生齐读)“泪飞顿作倾盆雨。”(2)是神仙的泪。为人间的胜利高兴而流泪。
教师引读:“忽报人间曾伏虎”——生:“泪飞顿作倾盆雨”。
(3)是那些活着的革命者以及中国的老百姓。他们因为看到了革命成功而喜极而泣。老百姓们感激革命者为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活而流下感恩的泪。
5、教师小结。
一个“泪”字,流出了多少人的心声,表达了多少人的感情,它是对逝去亲人最深切思念的体现,它是对心中激情最痛快地倾泄,它是对心愿得以实现的告慰,它是对革命胜利最直接的赞颂,这泪,如倾盆大雨,飞洒人间。
四、学法指导,情感升华
同学们,刚才在大家丰富的想象中,我们走进了诗人所描绘的意境,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我们学习诗词的学习方法。(板书“学法”),在这首词中,诗人还运用了“双关”和“神话”写作手法,把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真切。
就让我们在这音乐声中,再次走进《蝶恋花·答李淑一》,全班感情朗读。
四、总结拓展
布置课后阅读: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和苏轼的《蝶恋花》。
第三课时
课型:
练习课
练习内容:
自设练习题、配套练习册。
教学目标:
完成课堂达标练习(自设题)并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学流程:
一.课件出示习题
(一)、注音。
飏()霄()讯()曾()倾()
(二)、拼写。
jiāo yáng chïng xiāo wân xùn jì mî()()()()cháng ã zhōng hún wàn lǐ cháng kōmg()()()
(三)、解释词语的意思。
轻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忠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倾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填空。
1、《蝶恋花答李淑一》的作者是(),表达了他()思想感情。
2、按原文填空。
我失骄杨(),杨柳()。忽报(),泪飞顿作()。
(五)、句子翻译。
1、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2、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二、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完成配套练习册。
课后反思:
《生命奏鸣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了解人体各器官的作用,从而掌握人体机能。明确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
2、体会学习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及总分总的写作顺序。
3、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释放生命的光辉。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词语;
2、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 生命奏鸣曲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2、指名读文,正音,并引导感知课文内容及说明方法。
3、学生默读思考。
4、引导交流,指导明确以下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关于人体内脏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体内到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音响,这些音响组成了一支“生命奏鸣曲”。“生命奏鸣曲”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本文在说明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非常清晰:
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写活着的人各个内脏器官都要发出声音,汇成一支“生命奏鸣曲”。第二部分(2—6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组成“生命奏鸣曲”的乐章。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说明心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第二层(3、4自然段)说明肺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第三层(5、6自然段)说明胃肠道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三部分(7自然段)说明人体各种音响组成的“生命奏鸣曲”成为人的生命的重要标志。
三、探究交流
1、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
2、引导交流,抓住有关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并朗读重点部分。如:
作者把心脏比喻成“勤劳的鼓手”,因为它以每分钟60—100次的节律发出声音,把肺脏比喻成“管乐队”,因为“肺里有树枝一样分叉的气管、支气管、小支气管、毛细血管”等。这样,通过比喻把人体有关知识形象地介绍给读者,清楚明白而又准确生动,充满趣味性。又如,作者对于不同情况下心脏声音的说明:正常状态下,发出“同、特、同、特”的声音,当心脏受到损伤时,它就急剧地跳动,鼓声就从“同、特”变成了“同、特—特”,说明清楚准确,又生动形象,把心脏跳动的有关知识介绍给读者。
3、知识拓展。
你还知道人体的哪些声音?能根据自己的了解,说出怎样从声音的变化判断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吗?(从咳嗽声、打喷嚏的声音、以及嘶哑的嗓音可判断一个人正患感冒、支气管炎、或者咽炎;从人发出的打呵欠的声音可判断一个人疲劳或困倦的程度等。)
四、全文小结
从内容到说明方法作简要概括。
五、仿写练习
结合本文总分总的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定内容、主题进行仿写。
六、资源介绍
1、生命的基本功能。
2、生命的本质。
第二课时
课型:
练习课
练习内容:
自设练习题、配套练习册。
教学目标:
完成课堂达标练习(自设题)并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学流程:
一.课件出示习题
(一)、给下列字注音。
肺()脏()蠕()动 肺泡()黏()膜 痉()挛()分泌()酣()睡 呼噜()
(二)、多音字注音。脏()()泡()()塞()()()
(三)、形近字组词。
肺()吸()胀()狭()泌()沸()阻()沛()汲()涨()陕()沁()拂()沮()
(四)、回答问题。
1、本文采用()的修辞方法,分别写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
课后反思:
《伟大的日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思考课后思考题,并与同学交流。
3、通过学习加深对生命 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莎莉文对生命的理解尊重和启发,以及莎海﹒伦凯勒对老师的崇敬与感激之情。从而感受“伟大”,激发学生学习海伦﹒凯勒的精神。
2、通过重点词句感受“伟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伟大的日子》。让我们走近一个充满生机的小姑娘,走进一个盲聋过娘不寻常的生活吧,共同感受那个唯独属于她的——伟大的日子。
3、你知道这个伟大的日子是属于谁吗?
4、那么,你对海伦﹒凯勒的了解有多少呢?
5、教师出示幻灯,简介海伦﹒凯勒。
海伦·亚当斯·凯勒又译为海伦·凯勒(Helen Adams Keller,1880-1968,6月1日),美国女作家,残疾教育家。她在19个月的时候因为一次连续几天的高烧,治愈后留下后遗症,被迫失去视力和听力。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自暴自弃,但在导师安妮·莎莉文(Annie Sullivan)的帮助下,海伦学会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苦。她热爱生活并从中得到许多知识,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
开始和其他人沟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位学识渊博,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
6、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那敏锐的世界。
二、分段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概括段落大意。
三、给每段内容家小标题。
1、浏览课文内容,小组内概括小标题。
2、师生共同选择最恰当的小标题。
四、走进“生活”感受“伟大”。
1、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安妮﹒莎莉文的的教学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请找出稳重的句子来说明。
2、教师指导学生来朗读这些句子,并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局的的理解,深入体会安妮﹒莎莉文对海伦﹒凯勒的特殊关爱以及她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
3、现在大家能不不能说一说,为什么那一天对海伦﹒凯勒是如此的重要,如此的“伟大”?
五、拓展阅读,感受坚强“伟大”。
1、幻灯出示海伦﹒凯勒的名言。只要有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冲出黑暗》
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世界是美好的,无论处于什么样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不要埋怨别人对你设下困难,只要自己努力一把,克服那些困难,即使失败了我觉得也不会太伤心,但我坚信那只是偶然,而必然则是你肯定会成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靠心灵去感受。爱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不怀希望,不论什么事情都做不出来。
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再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
仅仅靠触觉就能感受到这么多的幸福,那么,如果能看见,我会发现多少更美丽的东西啊!
2、指名分别朗读这些句子。
3、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海伦﹒凯勒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六、布置作业。
1、听写文中的词语。
2、搜集海伦﹒凯勒的的故事。
3、将海伦﹒凯勒的的故事讲给身边的小同学听。
第二课时
课型:
练习课
练习内容:
配套练习册。
教学目标:
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学流程:
一、学生审题,质疑。
二、教师点拨。
三、学生独立完成填写。
四、全班交流。课后反思:
语文天地四
教学目标:
1、积累句子,背诵关于生命的三句名言。
2、社会实践:让学生仔细观察、了解清明扫墓活动,思考扫墓活动的意义。
3、作文:用通顺的语言记述清明扫墓活动。
教学重难点:
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写好作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范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归纳本单元课文,思考生命的意义。
1、指导归纳。
2、出示课件总结。
二、学习关于生命的名言。
1、课件出示。
2、领读。
3、学生自由发言,说说对这些话的理解。
4、课件出示第一句名言的译文,学生做笔记。
5、齐读。
6、提出背诵要求。
三、安排社会实践活动。
1、教师语言导入。
清明节又到了,我们都要去扫墓,扫墓能表达我们对祖先、先辈的缅怀,也能让人思考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2、安排活动。
3、积极参与学校安排的烈士陵园扫墓活动(机动)或家人的扫墓活动,认真观察扫墓的程序仪式。
4、把所见所闻写在日记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呈现目标(课件)。
三、提出作文要求。出示课件。
四、指导写法。
1、说说自己以前写作文经常存在的毛病是什么?本次作文有什么注意事项?
2、写活动应该写哪些方面的内容?重点写什么?
3、用哪些方法可以把活动写得更具体、更生动?
4、活动的中心是什么?可以用哪些经典的句子去概括?
五、出示范文,讲读。
清明扫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个清明节,伴随着纷纷细雨,似乎老天爷也因为这个怀念的日子而哭泣。
我和奶奶、爸爸一早就准备了食品,蜡烛,火柴······去给已去世的爷爷扫墓。
爸爸开了大约40多分钟车,我们就来到墓园,看着两旁漫山遍野的桃花,在阳光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我的心情也愉快了很多。但是,放眼望去,满山的坟墓,让我想到人的生命是多么脆弱。尤其是来到爷爷的墓前,我们的心情更是沉重无比。奶奶见到爷爷的墓,伤心不已,感慨万千,对着爷爷的坟头,流着泪念叨:“老头子啊,你走的太早了!你一辈子尽受苦了,半天的好日子也没过上!现在生活多好啊,自来水接上了,路都修宽了,顿顿吃好的,咱家去年还买了小轿车,要是你还活着,我们坐车去城里逛逛多好啊… …!”听着奶奶伤心的话,我也不由自主地想起爷爷对我的疼爱。爷爷离开我们已经快六年了!记得小时候,我非常喜欢看秧歌,爷爷总会抱着我去。可是,现在已经再也见不到爷爷的笑容;再也感受不到爷爷对我的爱,也看不见爷爷的样子了。现在,爷爷孤单地躺在眼前这堆黄土里,生命和亲情说没就没了… …
伴着丝丝冰凉的雨,我们返回了。一路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不禁紧紧搂住了身边还沉浸在悲痛中的奶奶,突然想起一句古诗:“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生命是如此短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每一天幸福的日子和身边的每一个亲人。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三峡教案 北师大版
《三峡》说课稿
各位评委: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三峡》。我制作的《三峡》课件发表在《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2006年第1期上,我执教的《三峡》荣获市电教优质课一等奖。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也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点文言篇目。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三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当代文坛巨匠余秋雨曾对《三峡》作过高度评价:“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
2、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点拨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借助课件,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过余秋雨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余秋雨先生回答说:“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首先,我让学生在“长江之歌”的音乐中去欣赏“三峡风光”。同时,在课件首页的下方有长江三峡的简单介绍。
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学生可以点击“作家作品”页面自己去学习。
2、配乐朗诵,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打开“《三峡》”的页面,伴随着“高山流水”的音乐,我首先给学生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结合本页下方的“朗读时注意句间停顿”和“生字注音”页面进行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然后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3、质疑问难,研读课文。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
第一步 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细读课文,积累词汇。
让学生打开“词语释义”页面,用鼠标点击加点的字,查看字意。然后,小组合作翻译句子。
第二步 精读课文,合作交流;质疑问难,理解内容。
首先,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其次,分析景物特点,讨论:
①文中描写的三峡两岸的山势有哪些特点?
②夏天三峡江水有什么特点?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③文章写了春冬之时三峡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④文章是如何描写秋景的?
然后,通过“实践探究”讨论:
(1)文章主要描写三峡中的哪一个峡。课文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2)写四时风光的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第三步 品读课文,体会意境;初步鉴赏,熟读成诵。
结合“影视资料”,体会“两岸连山、重岩叠嶂”、“清荣峻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和鉴赏,体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第四步 课文小结,情感熏陶。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美不胜收。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作者热爱我们祖国河山的情感,并由此激发我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第五步 拓展知识,布置作业。
1、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赞美,让学生结合“相关诗词”,去再一次领略三峡的美。
2、“三峡”是美丽的,我们山亭也有很多美丽的风景,比如抱犊崮、熊耳山、莲青山等。让我们学习郦道元写景的手法,来描绘我们美丽的山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