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_北师大版 _第四单元
课题:复习课型
(一)课型:复习课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孔孟论学习》(复习课,共1课时)
课前预习:
1、自觉复习巩固孔子及《论语》、孟子及《孟子》的知识。
2、熟练掌握课文中生字、通假字、多音字的正确读音。13、熟练背诵课文。
4、系统整理课文中的文言知识。
5、理解好课文中各则所阐述的道理,充分认识孔子、孟子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6、写作课文读后感。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议论的表达方式。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透彻理解并牢固积累课文中的格言警句
2、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现象,感知古今语言的不同。
3、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4、领会孔子、孟子对于读书、学习的经典阐述,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较为成熟和正确地发表见解,反思自己的学习,树立良好的读书观。
5、和同学交流和互评读后感,更加深入的领会孔孟论学习的意旨。
评价任务:
1、背诵课文。
2、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知识。
3、遵循信、达、雅的要求通畅地翻译课文。
4、主动积累课文中的格言佳句,明确并理解从本课中提炼出的成语。
5、明确孔子的教导和孟子的议论的不同特点。
6、领会孔子、孟子对于读书、学习的经典阐述,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较为成熟和正确地发表见解,反思自己的学习,树立良好的读书观。
7、联系自己的学习写作读后感。
教学过程:
一、激发热情,导入复习
1、鼓励学生踊跃展示对课文的背诵。
2、全班齐声背诵课文。
二、培养自信,鼓励展示。
1、学生熟练展示对于孔子及《论语》、孟子及《孟子》的了解。
教师材料准备: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 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 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 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 “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2、学生展示对课文中生字、通假字、多音字读音的掌握:
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ɡ)(dài)不悱不发(fěi)举一隅不以三隅反(yú)...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pù)奕之为数(yì)辟若掘井(pì)...
掘井九轫(re)流杵也(chǔ)...
三、扎实推进,夯实基础。
下发复习题,教师抽查学生掌握情况。
1、通假字。
说,通“悦”,高兴,愉快。知,通“智”,聪明。
原,同“源”,水源。暴,通“曝”,晒。
奕,通“弈”,指围棋。辟,通“譬”,“辟若”即“譬如”。
轫,通“仞”,古代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2、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2)是知也 ...
古义:凭借某种条件去做。古义:这。
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今义:对,正确。
(3)不愤不启(4)君子深造之以道 ..
古义:苦思苦想仍然不能领会的样子。古义:方法。
今义:愤怒。今义:道路。
(5)则居之安(6)则资之深 ..
古义:保有。古义:积累。
今义:住。今义:钱财,费用。
(7)今夫弈之为数(8)非然也。..
古义:技艺技能。古义:如此。
今义:数目。今义:无实际意义。
(9)取两三策而已.
古义: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
今义:策略或鞭策。
3、一词多义
而温故而知新(连词,表承接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关系).
故温故而知新(名词,旧的,已学过的知识).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连词,所以).
之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前面学过的知识).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助词,可译为“的”).
今夫奕之为数(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居与古人居(动词,生活在一起).
则居之安(动词,保有).
虽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即使).
一人虽听之(虽然).
与虽与之俱学(连词,和).
为是其智弗若与(句尾语气词).
4、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用作状语,按时,在一定的时候。).
(2)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知识”“新知识”。)..
(3)不耻下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知之为知之(“„„也”表判断。)
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者也”是表判断的标志语)
(2)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省略“之”,“之”代“温故而知新”。)
(3)倒装句
君子深造之以道。(“以道深造之”,介宾短语后置。)
仁人无敌于天下。(“于天下无敌”,状语后置。)
四、承前启后,抓住重点。
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相机抽查,鼓励学生踊跃展示对某些则的翻译并交流翻译文言文的原则要求。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
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第十三则: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翻译文言句要遵循什么的原则如下。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五、因势利导、激情导趣。
引导学生发现并就此积累出自课文中的成语,认识孔子、孟子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教师准备: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
三、左右逢源、一曝十寒、专心致志、血流漂杵等。
六、一鼓作气,纵深推进。
教师抽查学生对某些则议论侧重点的理解,学生可以从学习方法、态度、原则、意义四方面谈,也可细分为十方面(自得之、启发式与今主动学习最有关)。从以下十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1、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第三则)。
3、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4、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5、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6、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7、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9、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10、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
教师适当的点拨:
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孟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孟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师生一起对课文内容作进一步地概括、归纳。
1、要有好的求知态度
好学——谦虚老实——以学习为乐。
2、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按时复习——总结复习,发现新知——学思结合——注重启发。
3、要有好的学习原则
居之安,则资之深——积累重要——坚持不懈。
4、要有好的学习原则——修养身心。
七、深入浅出,举一反三。
1、学生对孔子的教导和孟子的议论的异同特点作相应的比较。
论学的这几则也能充分地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首先,它们全是用当时的规范性口语写成的,可以说是明白如话。其次,语言自然流畅,简约朴实,不事雕琢,不求辞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因此表现出格言警句多、哲理性强的特点。再次,它们有一种从容不迫、多方启发的风格,体现出所谓“文如其人”的文章规律,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那位被学生们誉为“循循善诱”的师长。最后,《论语》不以善譬称;但偶尔也有生动确切的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节。课文中“弈秋诲人”的故事,就是一例。如“一心以为有鸿鹄之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种故事往往就成了寓言。这样的寓言是为了说理,为了辩论。善于论辩,逻辑性强和论据有力,是孟子的特点。《孟子》里许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户晓,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等。孟子的寓言,则多有民间故事色彩。
2、学生领会孔子、孟子对于读书、学习的经典阐述,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反思自己的学习,树立良好的读书观。
八、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个别交流所写读后感。
教学反思 :
联系近现代教育科学对遗忘的规律的研究,遵循《孔孟论学习》中的教导,本节课引领学生复习,有的是为了强化记忆,有的是为了强化理解,有的是为了学生学习的深化,有的是借此引领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关键是学生主动复习、乐
于复习、自觉强化复习效果。
其实,复习过程中,教师也曾随机应变,根据学生的当时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控复习进程、内容和方法。
第二篇:八年级第四单元教案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3.掌握本文的词语。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特点、结构。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酬(chou2)和 铁箍(gu1)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环境:树林、山坡、花。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四)讨论第五段。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 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苋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1)、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2.解释下列词语。门楣:门框上的横木。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
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 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吆喝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2.结构安排独特。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铁铉(xuan4)囿于(you4)隔阂(he2)饽饽(bo1)秫秸(shu2jie1)商贩(fan4)吹嘘(xu1)吆喝(yao1·he)小钹(bo1)荸荠(bi2 qi2)2.解释下列词语。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 方面对“吆喝”的了解。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二)理清文章思路。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五、小结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 饽”。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四、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五、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春酒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2.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色。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gou3 qi3)门槛(kan3)过瘾(yin3)凑(cou4)齐
酬(chou2)谢 煨炖(wei1 dun4)两颊(jja2)家醅(pei1)2.解释下列词语。
家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落幕:闭幕。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二、导人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作者简介: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子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学习课文
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t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 家乡浓浓的感情。
例如:
①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
②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③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④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⑤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⑥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五、拓展训练
(一)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历经坎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多愁善感的诗人,将他们漂泊异地的惆怅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寄寓于月。于是,他们的诗篇和月光一起光耀千古,拨动着后人的心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建<宿建德江>)这两句写的是羁旅之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更是道出了苏轼对相隔一 方弟弟的思念,也给了天下人最诚挚的祝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二)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萧乾<枣核>(三)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
六、小结
本文体现了琦君散文的主要特点。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琦君的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如行云流水。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俗世奇人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擅长(shan4)绰号(chuo4)刷浆(jiang)难堪(kan1)一瞅(chou3)发怔(zheng4)褒贬(bao1)怵(chu4)抠(kou1)戳(chuo1)瓢(piao2)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四、学习课文(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提示:
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 什么不同。)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六、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民间采风”的设计与实施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民间采风活动,了解农村民间文化,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美术、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收集整理民间文化,批判继承民间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二、实施过程
(一)前期准备:
1、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启发学生对民风民俗以及民间文化艺术产生兴趣。
2、分组合作:可以分为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并要求各小组根据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好充分的准备。
3、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4、民间故事收集小组将收集整理出来的优秀民间故事制作成手抄报,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将采集的谚语警句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制作成果展示版,风土乡情小组拍摄制作“李万乡村风情”录相片。
(二)成果展示:
主持人导入:近期,我们走村串巷,流连于乡村的田野风光,穿行于古老而优秀的民间文化之中,开展了“民间采风”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今天,各个小队来进行成果展示和活动汇报。1.妙手加工,独放异彩
由民间故事收集小组介绍收集整理“李万乡村民间故事”的情况。小主编(学生a): 介绍小队组建过程、收集整理及制作手抄报的整个过程。小编辑(学生b):给大家讲二至三个自己收集整理的优秀的民间故事。小美编(学生c): 介绍手抄报整体设计及艺术加工。小主编(学生d):介绍收集民间故事的经验和感受。每篇习作都各有特色,各有魅力,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不同的审美观和创造性。古老的传说,经过我们的妙手加工,焕发了时代的色彩。
2、谚语警句,寓理其中
由“谚语警句”小组汇报收集“谚语警句格言”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情况。学生:我们实地考察,我们网上搜索。组长介绍收集资料的方法、组员简要汇报各自收集的内容以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谚语警句或采集中最感动的一件事;全组制定电子演示文稿,展示制作成员。
3、剪刀生花,美化生活
民间剪纸艺术欣赏组出示成果展示版,并当场演示简单的剪纸工艺。
剪纸在民间的流行,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屋里院内都要进行装饰,窗户上贴得花蓬蓬、门画楹联红彤彤,色鲜花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4、乡村风情,乐而忘返
乡村风情小组介绍“李万乡村风情”录相片的制作情况。小制片人(学生A): 介绍小队组建过程及外景拍摄活动情况。小摄影师(学生B): 播放中解说自拍的李万风光景点录相“李万乡村风情”。小导游(学生C): 出示展板 ; 介绍展板上的景点照片及特点。
焦作山水美不胜收,云台山水天下独绝。焦作近几年的山水旅游让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变得更靓更丽,也让焦作人的生活更美更甜。不必说奇妙无比的神农山,美仑美奂的青天河;不必说奇绝险峻的青龙峡谷,也不必说走向世界的云台山水„„来到小小的李万乡村,领略一番这里的乡村风情,也会让你流恋忘返。位于塔南路腰部地带的李万乡,在创建山水旅游城市中,借助她特有地理和区位优势,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了江南水乡。这时有鱼米水乡的阵阵蛙鸣,也有碧波万顷映日荷塘,陶渊明笔下的良田美池在这里不再是幻想,飘然欲仙的花之君子更让心驰神往,一个又一个美丽而古老的传说 故事久久难以忘怀„„ 主持人:走出三味书屋,来到生活的百草园,我们发现,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是一棵永远不老的常青树,这棵树上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精华,这棵常青树也需要我们不断地时代之水去浇灌„„ 有关资料:
1、李万乡村民间故事手抄小报;
2、民间剪纸作品图片;
3、“谚语警句”电子演示文稿;
4、“李万乡村风情”录相照片。活动收获
学生感悟1:我发现,我成功,我创造,我快乐
第一次感受到我们生活中充满了这么多的文化和艺术,第一次感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如此美丽,想想灵泉陂那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仍声如洪钟地给我们讲述灵泉的传说,灵泉寺的来历,灵泉寺蕴育的历史和文化,真让人感动。再想想,我们为了让这个美丽的故事,我们几易其稿,将故事讲给父母听,讲给老人听,直到人人满意为止。我们编印的手抄报获得全校师生的认可,其间流下了多少心血和泪水,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史娟)
学生感悟2: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
看到中央电视台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总幻想将来自己也能走进中央电视台。这次我们拍摄的10分钟的镜头,10个人整整用了两周时间,其间矛盾、困惑、泪水,真的是爱恨交织。制作电视节目,最重要的是合作,难怪中央电视台经常播放这个广告: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张豆)
收获3:采风如同蜜蜂酿蜜,不仅要付出辛劳,而且要付出智慧。工作是辛苦的,同时又是快乐的。
收获4:整理材料不仅训练表达力,还培养了想象力; 收获5:蕴于生活中的美要我们亲自去挖掘。教师手记:
一、课前引导:
农村的民间文化的蕴藏量是很丰富的,许许多多的山岭、河流、古建筑、历史人物都附着美妙的传说,饱经风霜的老人普普通通的话语里却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农村那美丽的田园风光一直为文人所称颂,民风民俗乡音乡情是历代不朽的绝唱;那些优美的民间传说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茫的谚语警句经久不衰,今天,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农家子弟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让我们一起到民间去采风。
二、实施指导:
通过课前引导激发学生兴趣之后,学生能自主结合然后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采风计划是取得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可以给出学生一些范例,或让学生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指导每一个小组都制定出一个详细、周密、针对性强而又有创意的采风计划。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分组分类指导。可以重点指导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的学生强化耳听心记能力,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判断能力。有的学生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民间故事听起来津津有味,写出的却干瘪枯燥。这时要引导学生合理布局谋篇、选词造句,让学生展开联想的双翅,作出合乎情理的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谚语警句格言难于收集,教师和学生一起不厌其烦、不耻下问地探访“能人”可以激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避免半途而废。真正从艺术的角度鉴赏剪纸艺术,可能一时学生无从下手。引导学生归类、比较后学生会豁然开朗。
摄制小组最吸人注目,难度也最大。他们按计划跑了整整两天,拍了很多镜头,回去一看,却无从下手,结果一切又从头作起。家用摄像机无法剪裁,必须周密地计划好摄制的每一个景点、路线、角度、时间,然后再配上恰当的解说。
三、课后感悟
一个乡村会有多少民间文化?学生带着好奇与疑惑到民间采风,他们在名不见经传的剪纸艺人精湛的技艺面前叹为观止,他们面对那些大字不识几个却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出一串一串优美动听的故事的老人面前全身心地折服,进而深深地爱上了民间文化。一张散发着墨香的小报,一幅剪纸艺术展版,一个简单的电子演示文稿,学生平生第一次像电视工作者那样选景、拍摄、解说„„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探索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民间采风活动实现了综合性语文学习生活化的目标。学生或独立整理一个美丽的传说,或合作编辑一张小报,从被动走向了主动,由个体转向了合作,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这样,突破农村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是农村的语文教育一次新的革命。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为我国的语文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在活动中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创设大学校、大课堂、大学科的大语文教育环境,走大语文教育之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三篇:北师大版第四单元百分数
第一课时:百分数的认识
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课时: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39-40页 备课人:谢利娜 备课时间:7月23日 使用地点:六年级2班、3班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
2、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候课
1、入室即静,坐姿端正,精神抖擞。
2、物品准备:数学课本打开第39页,练习本净页,直尺或三角板,双色笔脱帽,橡皮,放指定位置,组长督促检查后举右手示意。
(二)、导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百分数的认识”
板书课题:百分数的认识,本节课我们需要掌握两个目标(出示,生齐读)。
(三)学习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
2、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师: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好,信心十足,要想达到目标,得靠大家的自学,怎样自学呢?
(四)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39页上面的内容,思考:
1、什么是百分数?用红笔画出分数的定义,百分数应怎样读,怎样写?
2、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不同? 5分钟后,比谁检测题做得好!
过渡:自学指导明确的请举手。下面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
(五)、先学:
(A)看书(看一看):
1、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认真地自学。
2、教师:首先站在讲台上,目光巡视全体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进入紧张的自学状态,来回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B)检测(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师:大家都看完了,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49页的做一做,老师抽两名同学上堂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时间5分钟。
要求:大家要把字写得大小适中、字体端正。比赛开始!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再次备课。
(六)、后教:(A)更正:
师: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错误的请举手。(由差—中—优学生依次用黄粉笔进行更正。)(B)讨论(议一议):
1、看第1题,认为对的举手,百分数的写法是什么?
小结:百分数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分子的后面加上“%”。
2、看第2题,认为对的举手。百分数应该怎样读?
小结:“%”读成百分之,再读“%”前面的数。百分号前面的数按照整数、小数的读法去读。
3、看这些百分数,谁能说说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生说,师板书: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4、那么它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何不同呢?
总结:百分数只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而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
也就是说:分数后可以带单位名称,也可以不带单位名称;百分数的后面不可以带单位名称。
5、拓展:判断对错。
1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2百分数都是分母是100的分数。()○3一根绳子长50%米。()○
6、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更正错题。
(七)、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呢?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呢? 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①意义不同
百分数只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它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并不是表示某一个具体数量,所以百分数不能带单位。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所以分数表示数量时可以带单位。②写法不同
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分数的最后结果中的分子只能是整数,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化成最简分数。
百分数的最后结果中的分子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如:18%,16.7%,180%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八)、当堂训练 现在挑战来了。必做题练一练2、3、4题 选做题5题 思考题:见课件
师:坐姿端正、规范答题、独立完成 时间:15分钟,选做题,思考题写在练习本上,当堂训练开始。老师当好监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认真做题,时间到,统计做题情况。公布答案,同桌互改,组长登记必做题未过关的同学
(九)、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只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而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
(十)回归总结
1、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对应目标,你是否达到本节课目标?
3、组长登记未过关学生名单,课下监督学习,下节课再次检测,不过关的小组减分。
(十一)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合格率
课题:合格率 课时: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41-43页 备课人:谢利娜 备课时间:7月23日 使用地点:六年级2班、3班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过程,总结转化的方法,掌握常见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2、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候课
1、入室即静,坐姿端正,精神抖擞。
2、物品准备:数学课本打开第41页,练习本净页,直尺或三角板,双色笔脱帽,橡皮,放指定位置,组长督促检查后举右手示意。
(二)、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百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板书课题:合格率
(三)出示目标:
1、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过程,总结转化的方法,掌握常见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2、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师: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四)、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1页的内容,思考:
1、理解合格率的含义,结合例2总结求合格率的方法。
2、补充例3,思考小数、分数怎样化成百分数 6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五)、先学
(A)看书(看一看):
1、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认真地自学。
2、教师:首先站在讲台上,目光巡视全体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进入紧张的自学状态,来回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B)检测(第42页第2题,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做在练习本上)
要求:
1、认真观察,细心做题、字体端正。
2、教师巡视,收集错例,板书与黑板上对应的位置
(六)、后教(A)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B)讨论
1、第3题,认为对的请举手。为什么?
生说,师出示: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位数不够的用“0“补足),同时在后面添加百分号。
把分数化为百分数,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2、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更正错题。
(七)、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1、百分率一般是指部分占总体的百分之几。如合格率就是合格的产品数量占产品数量的百分之几。及格率就是及格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结果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
常考的几种百分率:
合格的数量÷总数量×100%=合格率 及格的人数÷总人数×100%=及格率 发芽的数量÷总数量×100%=发芽率 优秀的人数÷总人数×100%=优秀率 出席的人数÷总人数×100%=出席率 缺席的人数÷总人数×100%=缺席率 命中的次数÷总次数×100%=命中率 成活的数量÷总数量×100%=成活率
(八)、当堂训练(练一练)现在挑战来了。必做题练一练1、3、4、5题 选做题:
6、7 思考题:8题 师:坐姿端正、规范答题、独立完成 时间:15分钟,选做题,思考题写在练习本上,当堂训练开始。老师当好监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认真做题,时间到,统计做题情况。
(九)板书设计
合格率
1、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位数不够的用0补足),同时在后面添加百分号。
2、把分数化为百分数,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十)回归总结
1、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对应目标,你是否达到本节课目标?
3、组长登记未过关学生名单,课下监督学习,下节课再次检测。
(十一)教学反思
第3课时:营养含量
课题:合格率 课时:第3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44-45页 备课人:谢利娜 备课时间:7月23日 使用地点:六年级2班、3班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2、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三、教学过程
(一)候课
1、入室即静,坐姿端正,精神抖擞。
2、物品准备:数学课本打开第44页,练习本净页,双色笔脱帽,橡皮,放指定位置,组长督促检查后举右手示意。
(二)、导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
板书课题:营养含量
(三)、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2、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四)自学指导
请认真阅读教材第44页的内容,理解题意并思考:
1、理解并掌握例
1、例2的做题方法,补充例3.2、百分数怎样化成小数、分数?(例4)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方法(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五)、先学
(A)看书(看一看):
1、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认真地自学。
2、教师:首先站在讲台上,目光巡视全体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进入紧张的自学状态,来回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B)检测(课件出示检测题,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做在练习本上)
2.5%(分数)18.5%(小数)
要求:
1、认真观察,细心做题、字体端正。
2、教师巡视,收集错例,板书与黑板上对应的位置
(六)、后教(A)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B)讨论
1、百分数化成小数
生说,师出示: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位数不够的要用“0”补足)。
2、百分数化成分数
生说,师出示: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成分数,能约分的要化成最简分数。
3、想一想:2.5%怎样化成分数?
(如果百分数的分子是小数的,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使分子变成整数后,再约分。)4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算式
5、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更正错题。
(七)、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内容
(八)、当堂训练(练一练)现在挑战来了。必做题练一练1、2、3题 选做题4题 思考题:见课件
师:坐姿端正、规范答题、独立完成 时间:15分钟,选做题,思考题写在练习本上,当堂训练开始。老师当好监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认真做题,时间到,统计做题情况。
(九)板书设计
营养含量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算式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位数不够的用0补足)。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成分数,能约分的要化成最简分数。
(十)回归总结
1、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对应目标,你是否达到本节课目标?
3、组长登记未过关学生名单,课下监督学习,下节课检测
(十一)教学反思
第4课时:这月我当家
课题:这月我当家 课时:第4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46-48页 备课人:谢利娜 备课时间:7月16日 使用地点:六年级2班、3班
一、教学目标
1、会用方程解决有关百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候课
1、入室即静,坐姿端正,精神抖擞。
2、物品准备:数学课本打开第46页,练习本净页,双色笔脱帽,橡皮,放指定位置,组长督促检查后举右手示意。
(二)、导入,板书课题: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复习“百分数应用题” 板书课题:这月我当家
(三)、学习目标
1、会用方程解决有关百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渡:为了达到目标,我们要来进行学习比赛。
(四)自学指导
请认真阅读课本第46页内容,理解题意并思考: 例题中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用红笔画出不理解的地方。要求:认真审题,细心做题。坐姿、握笔姿势正确。(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五)、先学
(A)看书(看一看):
1、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认真地自学。
2、教师:首先站在讲台上,目光巡视全体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进入紧张的自学状态,来回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B)检测(第47页“试一试”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做在练习本上)
一件衬衣售价100元,一条长裤的价钱是这件衬衣的150%,这条长裤的价钱又是一双皮鞋的80%。这双皮鞋售价是多少元?
要求:
1、认真观察,细心做题、字体端正。
2、教师巡视,收集错例,板书与黑板上对应的位置
(六)、后教(A)更正
过渡:做完的同学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下面,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①发现错误并能更正的请举手!②有不同方法的请举手!(B)讨论(议一议)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题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师:在解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关键的是什么?
生讨论总结:在解决分数、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确定单位“1”,并明确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
第二个检测题
预设:学生用成了连乘,要引导学生找出每一步的单位“1”,确定单位“l”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进而确定乘除法。
师: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更正错题。
(七)、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点,同桌讨论
(八)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我们就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字体端正。
1、必做题:完成课本第47-48页的1、2、4、6题
2、选做题:3、5、7、8 师:坐姿端正、规范答题、独立完成 时间:15分钟,选做题,思考题写在练习本上,当堂训练开始。老师当好监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认真做题,时间到,统计做题情况。
(九)板书设计
这月我当家 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解法:
1、找等量关系,用方程解
2、用除法解答,对应的量除以所对应的百分数。
(十)回归总结
1、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对应目标,你是否达到本节课目标?
3、组长登记未过关学生名单,课下监督学习,下节课检测
(十一)教学反思
第四篇:《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文内容 1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 2谈家桢
《奇妙的克隆》
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 4梅涛
《生物入侵者》 桂文亚
《你一定会听见》
本单元选编的《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等是介绍科学知识的,《你一定会听见的》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学习这一组,可以在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学家谈家桢根据多篇相关改写而成的。它向我们介绍了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同时提醒我们要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作者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实例,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学习这两则短文,不仅可以了解一些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从中学到作者良好的思维方法。
《生物入侵者》的主题是生态环境问题,这一问题越来越紧迫地提到我们面前。学习这篇,不仅能了解一些生态环境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你一定会听见的》提醒我们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声音世界”,让我们“聆听大千世界的奇妙交响和神秘诉说”。学习这篇应引导学生注意“体验”生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以上五篇文,前四篇都是科普文,也是事理说明文。它们都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说明事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在中,适当运用了作阐释、作比较、打比方、列数据等说明方法;简明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娴熟运用,也大大增强了说明的效果。综合性学习
走上辩论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并获得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心理品质; 3.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发言的良好的交际习惯; 4.培养学生运用资料来阐述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想
1.三项活动,任选一项,分组进行,教师调控,注意分组大体均衡。
2.提前布置,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材料准备,实际上就是搜集、提取依据,形成观点。这一过程不可轻视,因为搜集、筛选资料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也是学习方式和习惯养成的过程。
3.在学生搜集、筛选资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如图书馆、网络等,还应倡导资源共享,合作学习。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为发动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有预谋地制造了()
A、四·一二事变 B、柳条湖事件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迅速沦陷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侵略军大规模进攻 B、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C、抗日义勇军力量弱小 D、英美等国纵容日本侵华
3、“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等口号出自()
A.一二·九运动 B.五四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
4、日本侵占东北三省是在()
A、一·二八事变后 B、八一三事变后 C、七七事变后 D、九一八事变后
5、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中共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国民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
C、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D、张学良、杨虎城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6、发动西安事变的两位国民党将领是()
A、李大钊、蒋光鼐 B、张学良、杨虎城 C、冯玉祥、杨虎城 D、张学良、吉鸿昌
7、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最有利于()
A、国民党 B、兵谏部队 C、共产党 D、中华民族 8、1936年底发生的扭转时局的关键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发生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十九路军抗战 D、七七事变
9、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张杨两将军兵谏扣蒋 B、中共代表西安调停
C、蒋介石特赦张学良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在()
A、西安事变之后 B、一·二八事变之后
C、七七事变之后 D、九一八事变之后
11、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表述不正确的()
A、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 C、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建立的 D、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12、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国民政府迁都到()
A、武汉 B、长沙 C、重庆 D、西安
13、1937年,日本侵略军攻陷国民政府所在地,在那里屠杀中国同胞30万人以上,而现在却被日本右翼势力称之为“二十世纪最大谎言”的事件是()
A、济南惨案 B、皇姑屯事件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14、中国抗战以来取得的正面战场上最大胜利的战役是()
A、平型关战役 B、台儿庄战役 C、上海战役 D、南京战役
15、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战役是()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淞沪会战 D、百团大战
16、中共“七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党的指导思想是()
A、新三民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马列主义 D、邓小平理论
17、讨论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解决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是通过()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整风运动 D、中共七大
18、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捷是()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淞泸会战
19、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之际,有一位同学想实地考察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大规模屠杀中国人民的史实,他最应该去的地方是()
A、上海 B、南京 C、北京 D、广州 20、1945年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具体时间是()A、8月15日 B、9月2日 C、9月9日 D、10月25日
21、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重要的原因是()
A、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
B、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
C、苏联红军进攻东北日军 D、美国向日本国土投掷两枚原子弹
22、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是()
A、鸦片战争的爆发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抗日战争的胜利
23、洗雪中国近代百年耻辱,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24、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日本投降后,也结束了在台湾长达50年之久的殖民地统治,那么请问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时是民国多少年?()
A、32年 B、33年 C、34年 D、35年
25、抗日战争胜利原因表述不正确的()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C.中共坚持实行全面的抗战路线 D.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
26、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卢沟桥事变 ②西安事变 ③九一八事变 ④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二、列举题
1、列举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的三次侵华事变。(名称、时间、地点。)
2、列举促使日本投降的主要因素(至少3个)
三、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忿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服的外交!国都有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什么事变?
[2]张、杨发动这一事变的原因是什么?
[3]事件发生后,中共提出了什么解决方针?中共的出发点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一、2005年5月,胡锦涛主席应邀赴俄罗斯参加世界反法斯战争胜利纪念活动。
材料
二、2001年4月,日本文部省审定的历史教科书把“侵略”改为“进入”,把侵略亚洲国家说成是“解放”英美国、殖民地等。
材料
三、日本右翼分子公开发表言论,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东条英机早已不是罪人,”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朗参拜靖国神社。请回答:
[1]2007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多少周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事件?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日本右翼分子对侵略战争的态度?
[3]读了材料二、三,你有什么感想?
三、简答题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2、2007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全国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2]说出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两次典型战役。
[3]试用具体事实对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进行遗责。
[4]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