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教案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词句中的重点词语含义及词句的内容。
2、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体会词句的含义及思想感情。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出词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1、板书课题:
2、引入语:本首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所作。词人所作《采桑子》共十首,是一组联章小词,从不同角度歌咏西湖四时美景,从中折射出词人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情怀。该词是组词的第一首,写泛舟西湖的总体观感,具有“引言”的意味。全词以轻快淡雅的笔调,描写春天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词人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移景换,风景与心情,动态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将“西湖好”的题眼诠释得淋漓尽致,读来清新可喜,充满诗情画意。
二、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三、熟读并背诵该词。
四、释词正音: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棹[zhào]:桨。西湖:这里指颍州(今安徽阜阳)的西湖。逶迤[wēi yí] 形容道路或河流弯曲而长。堤[dī] 笙[shēng ]歌: 琉璃:一种光滑细腻的釉料,多覆在盆、缸、砖瓦的外层。这里喻指水面平静澄碧。涟漪[lián yī]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五、翻译词句内容。
1、上片: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译:驾轻舟划短桨,西湖风光多么美好,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笙歌好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上片写泛舟湖上所见。这几句描写,词人运用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方法,并把形象与声音结合,营造出西湖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
2、下片: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译: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下片着重描写在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感受。“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这里”,以静写动,写出了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的景象。“惊起沙禽掠岸飞”却是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这样以动写静,使得西湖水面愈显其幽静。词作是以景结情,水鸟的飞翔不但增添了词作的情趣,而且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审美想象空间,同时,更表现出词人追求如同水鸟一样的自由自在,闲情逸致的生活态度。
在艺术上,词人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出西湖之美景,犹如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同时,注重了动静结合的方法,特别是以动写静的方法,把西湖清新可爱之美表现得美不胜收,并寓情于景,令读者想象而思考。
六、巩固练习:
1、词的上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1)上片第一句总摄全篇,为该词的题眼,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上片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1)词的下片运用了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前一句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衬托出水面之“静”。后一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西湖之“动”。动静结合、相互映衬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2)通过描绘西湖春色,抒发了词人陶醉于西湖胜景、恬淡安适的喜悦情怀。
第二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17-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 主备人:莫仁银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地背诵读诗歌,积累古诗文。
2、理解诗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感情的。课时安排 2课时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诵读诗歌。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书旁注释,疏通诗意。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答: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4、“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5、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三、学习《江南逢李龟年》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市)人。世称“杜工部”、“ 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艺术地反映了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2、创作背景
严谨
民主
进取
奉献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17-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也就是杜甫去世的那一年。大历五年暮春时节,在阔别四十多年以后,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与同样流落异乡的李龟年偶然相逢。这时,唐王朝由于遭受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整个社会已经从“开元盛世”那样的繁荣昌盛迅速跌落下来。面对苦难的现实、凄凉的晚境和曾经辉煌一时的旧交,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极具情韵的七言绝句,抒发了动荡时代有着不平凡经历的故人重逢时的深痛感触,暗寓着对往昔的无限眷恋,对现实的深沉慨叹,以及对昔盛今衰、人情聚散的千般感触。
3、指导诵读
4、疏通诗句
(1)重点字词解释。
逢:遇见、碰见; 寻常:经常、常常; 几度:多次。闻:听见你(指李龟年)的歌声。(2)翻译全诗。
当年,在岐王府邸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的厅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二)合作探究
1、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追忆的是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来的是对盛世生活的怀恋。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2分)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5、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3分)
答: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和江南;时间对比,四十年前于四十年后,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国家已经衰败。
(四)师生小结(1)诗人和李龟年相逢的暮春时节(或春末夏初)的江南;诗中“落花时 节”严谨
民主
进取
奉献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17-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点明了时间是暮春(或春末夏初),“正是江南好风景”,交代了相逢在江南。(2)诗人前两句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交往;后两句写诗人在江南与李龟年的重逢。
三、当堂背诵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地背诵读诗歌,积累古诗文。
2、理解诗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感情的。
二、学习《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2、诵读诗歌。
3、学生根据书旁注释疏通诗意。
(二)合作探究(【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答:重阳节(2分)“登高”“送酒”“菊”(2分,答出任两点即可)
2、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方面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答: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意对即可)
三、《夜上受降城闻笛》
(一)预习导学
1、让学生根据咏月名句,体会月寄托的情感。
2、让学生齐读诗歌,找出诗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判断写景的修辞手法。
3、让学生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画严谨
民主
进取
奉献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17-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面,并概括其特点。(方法指导:(1)找出诗句中的主要景物(2)结合语境,展开想象(3)加上适当的形容词和动词扩写诗句。)
(二)合作探究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技巧? 答:(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2)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2分,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三)交流展示
(四)巩固拓展
扩写无眠之夜
根据诗歌情境,围绕“一夜征人尽望乡”展开想象,扩写200字左右的军营之夜故事。板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沙似雪 宁静 月如霜 凄美 吹芦管 幽怨 尽望乡 乡愁
四、当堂背诵两首诗。
教后记:
严谨
民主
进取
奉献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第三篇:1、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浣溪沙》教案
《浣溪沙》 晏 殊
教学目标:
1、在自由诵读中感受本词的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课前温习内容)
2、体会词的意思,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3、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刻内涵。(重难点)
一、品读诗词:《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二、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人(今江西杭州)。景德初年,报刚十四岁,就以 “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晏殊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转,历有 “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他的名作《浣溪沙》。
三、品词明意: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其含义是: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其含义是: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四、诗词赏析: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新——唱新词,旧——唱词喝酒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
五、难点赏析
1、“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作用怎样?
(既写景,又是对心情的反映,倾吐了满腔的沉郁,抒发不尽的幽思。)“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体会重点词语:“花落”、“似曾相识”、“去”、“来”的含义?赏析这句诗的作用?
(“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再次形成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赏析: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抒发了青春易逝,伤别怀旧之情。千古奇偶)
六、难点词赏识:“小园香径独徘徊。”这句词中的“独”字有什么作用?(一个“独”字写出了词人的落寞孤独。
七、诗词赏识: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思想感情:作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
八、总结: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流光的易逝; 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落花、归燕),着重抒发伤春怀人的感慨。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九、品读背诵: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十、当堂练习: 【练习】一
1.这首词的哪些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去年天气、夕阳西下、花落去、燕归来。2.所写的季节是什么时候? 暮春。从花落去可以看出。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两句告诉我们怎样的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4.这首词传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 面对美好事物的流逝,作者表现出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练习】二
1、全诗思绪都围绕“独”字来抒写。
2、“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天气亭台都与去年一样,暗含着:物是人非,时光不再的悲叹。
3、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言尽而意无穷,请略作鉴赏。答:结句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独”字突出了凄凉寂寞之感。“徘徊”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被称为“天然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十一、课外拾金:
1、正确、有感情的吟诵《浣溪沙》。
2、结合今天的授课内容,重温该词,完成目标。对该课讲解的重点加以记忆。(下节课上课时抽查)
第四篇: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展示)
初一(18)班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准确背诵并默写诗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不同的秋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品味语言,领会诗歌中字词的表达妙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悲秋是古诗词的常见主题,比如说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再比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但是今天这首诗一反常态,不写悲秋,而写爱秋,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刘禹锡是如何爱秋的,有请第十组的同学为我们展示《秋词》。
(二)作者和背景介绍
1、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有《刘梦得文集》。
《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后写的。反映了他虽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遭受打击,却毫不气馁,仍保持着高昂的进取精神。
2、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有《李义山诗集》。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是诗人写给对方的复信。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 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3、陆游
陆游(1125—1210年),南宋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诗风豪迈、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4、谭嗣同
谭嗣同(1865.3.10—1898.9.2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之一。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潼关》是谭嗣同14岁时写的一首诗,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三)诗意及赏析和主旨
1、《秋词》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这首写秋的诗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运用对比手法,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夜雨寄北》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本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诗歌结构设计精妙,创意十足。从空间上看,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西山,往复对照;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 对比。诗人把巴蜀之地的秋雨夜景与思念的愁绪结合起来写,抒情达意丝丝入扣。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4、《潼关》
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黄河流过广阔的平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四)课外延伸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五)作业布置
1、收集整理自己学过的关于写秋的诗句。
2、背诵诗歌四首
3、选一首诗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
第五篇:《课外古诗词诵读》问题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问题
(一)《秋词》
1.《秋词》中直接表达秋日胜春朝的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秋词》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志向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秋词》中一反过去文人悲秋传统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的。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积极乐观的心态。5.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答:借景抒情,描写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鹤飞冲天的景象,借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6.从炼字角度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_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7.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画面。
答: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豪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8.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抒发了旷达的胸怀和奋发的精神。
(二)《夜雨寄北》。
1.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答:这两句是实写,两个“期”写出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惆怅和无奈,“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表达愁思之深重,情景交融。
4.简析“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中“涨”字的妙处。
答: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3.“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4.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答:这两句是虚写,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西窗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重逢情景。“何当”突出今夜的孤寂、郁闷和内心的相思之苦,表达思念与渴望团聚的深情。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运用了什么写法? 答: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雄心壮志形成对比,说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2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答: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梦境战场杀敌,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和爱国情怀。3”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答:一方面交代了特定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4.诗中“僵”、“尚”二字用的好,请说出理由。
答:“僵”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尚”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四)《潼关》。
1.这首诗描写奔腾壮阔山势不逊诗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这首诗主题: 对王朝更替兴亡的感慨,对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同情
3..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画面
答: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
4.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拟人
对偶,把云赋予了人的动作“簇拥”把河流赋予了人的感情“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