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内涵的理解
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内涵的个人理解 我想课堂改革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不断的去完善课堂教学过程,它是没有终点同时与时代一起发展。虽然提倡新课标已经有好多年,但很多学校还是保持传统课堂的一个基本形式。
我下面第一个问题就是谈谈我对传统课堂的理解和为什么要课堂改革。传统课堂它灌输知识的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无论老师讲得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要是学生不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新的看法。这样的方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创造力会被慢慢的磨灭。创造力是可以改变世界的。灯泡的发明,让我们进入电气时代,汽车改变人类的交通方式,移动电话,电脑,互联网,诺贝尔奖都需要创新的能力。所以我想中国最优秀的中学生在参加国际的数学比赛,得到的结论是基本功很扎实,创新能力公认的不足是有一定原因的。
第二个问题在传统课堂上基本上是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老师和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形式特别少。老师上得不够精彩,学生不参与进来,当很多学生可以在一天的课堂中一天也不说话,上课时间又长,所以学生不喜欢上学,不喜欢学习就理所当然了。这样上课导致学生表达能力不强,说话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不太爱说话,比较内向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中国人几乎没有阅读的习惯,即使你到了外面新华书城你也会发现大多数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各类学生的辅导书占据了书城。德国为什么如此经济发达,人的素质那么高?8000多万的德国人拥有全球第二大图书市场,德国还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因为他们热爱阅读,善于学习,善于反思所以出了很多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诗人。在科技,人才,教育方面也是世界领先的。
那么我想谈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合作探究等团体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不要看小这些形式活动,这些形式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多的能力培养。单单的学生或者老师讲都没有发挥集体的作用这也是传统课堂的一个弊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想法都要让学生去处理矛盾,问题的能力。同时团队的领导力也可以从中发挥作用,与其说学习不如说是探究,探究才是独立去想的问题,不能迷信权威。探究合作也就显得更重要了,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靠个人单干的社会了。我们国家很多的团体运动项目根本玩不过其他国家比如篮球,足球,棒垒球等等很大程度是很难把人心聚集在一起。所以常常在工作中看到很多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在勾心斗角。
虽然改革的内容有很多个方面但基于我以上的三个问题就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一些基本常见的问题1不爱阅读,不善于反思2创造能力不足3判断力批判性能力弱,迷信权威4缺乏独立思考容易人云亦云5缺少真善美的信仰。
经常看到在QQ群上说今天是腾讯的老板的生日,转发此消息可以有话费赠送,在QQ上显示你在抽奖中了多少钱,手机信息电话诈骗的案例。要是有点判断力针对这件事情多问几个问题我想也不会被骗。一台苹果手机,90%的利润都是被美国拿去,中国只是拿廉价的加工费,可想而知一个核心技术是多么的重要,这涉及到很多的技术科技实用创新。要是教育只是为了教育如何做人,传播书本的知识,传道解惑授业,没有把创新能力当作培养重点我想以后的科技经济是很难上去的。记得在朋友圈上看到一篇美国老师和中国老师讲灰姑娘的故事,充分的显示想象力的差距。在美国10岁的孩子的英文课写作文的题目是《我怎么看人类的文化》。上历史课给学生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在物理课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的照明系统布局。美国老师竟然让10岁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我想这些问题该有多么的引起学生的兴趣,美国老师正是在是通过这些设问,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引导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加有想像力创造力的想法。这让我想起我的小学到高中的学习过程,繁多的考试,几十年固定的标准答案,沉重的课程,想想都有阴影。
那于是就产生疑问,究竟是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才是好的模式?应该怎么改革?那看看世界的优秀学府哈佛大学是怎样的培养学生的。
哈佛大学的环境不只允许、而且鼓励人们从自己的特立独行中寻求乐趣,大学的主要努力方向就是使学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你们到这里来,为的是思考并学会思考。他们创造了平等、轻松和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独立创造和思想探索的积极性教师把很多时间花在研讨课、个人或小组辅导、实验室工作和查询档案资料等,对学生的考核不再使用常规的考试方式,而是采用研究论文的形式。学生花在课堂之外的时间更多,他们独立探询未知的事物。这种做法更加强调了大学对学生的重视。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伦理、数理伦理、科学和社会分析等,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学会发现和鉴别事实真相,坚持对事物进行严谨的分析,能够理性、历史地认识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探求对他们所遇到各种情景的最透彻理解。
我想从哈佛教学中也许会得到一些启发,对于课堂教学改革内容不是通过写几篇文章关于初中高中新课标准解读学校就按照这个标准的执行就完事了,我想是不断的向顶尖的国家教育事业学习,不断的去完善课堂教学改革,从而在教育-人才-科技领域的突破。
第二篇:我理解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
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
朱昌球
闻名全国的课改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课堂教学三层次重建理论的三个方面的要义:
一、生成——课堂价值观;
二、动态生成——教学过程观;
三、互动生成——教学资源观。
一、生成——课堂价值观。
课堂教学要从单一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认真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它除了指该学科领域所涉及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外,还应该包括服务于学生丰富对所处的变化着的世界的认识;为他们在这个世界中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学习该学科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现能力。唯有如此,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才能从不同的学科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认识、体验、欣赏、改变、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体验丰富的学习人生,使学科教学能实现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价值。这就是课堂教学既教学知识,又培养兴趣,还生成能力。
其中最主要的要求是:
第一,把本学科的书本知识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基本上以结构为单元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使贯穿教学的认知主线由点状积累转化为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并作出“长程两段”的教学设计。
第二、客观上看,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结构群和结构链,学生对结构的学习与内化,有助于他们在头脑中形成诸多有差异又能相通的结构群和结构思维的方法,这对于学生能在身处陌生、复杂的新环境中,用综合的眼光去发现、认识和解决问题具有基础性作用,是当代人所需要的基础性学习能力,也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自我增生的重要基础。
第三,将结构化后的以各种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三方面实现沟通,也就是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呈现出生命态,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和信心,为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供可能和提升主动探求的欲望与能力,并在学习中获得体验。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研究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和发展需要,而不只是知道学生的知识基础。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教书和育人在教学的准备阶段就朝着统一的方向转换。
二、动态生成——教学过程观。
根据学生在“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与“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的不同特征,把教
学基本任务定位为:使学生努力学会不断地、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世界,努力学会实现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占有。它使每个人从共有精神财富中获取的内容、方式都带有个人的选择和特征,并形成其个人内在精神世界的特质和促进个性的丰富与发展。因此,学生不会因为都从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中汲取而变成“千人一面”,个人精神世界和社会共同精神财富之间的转换也非“千篇一律”的过程。
“创造性的占有”过程,一方面是指这一过程不是知识的灌输与简单积累,而是用科学、文化内含的创造力,去激发、促进学生个体生命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是对创造性活动的理解和体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指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生成意义,它不仅表现在丰富、形成和发展了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培养了各种能力和加速社会化的进程,而且表现在学生对自我的期望、信心、发展意识和策略等方面提升。这一任务观还内涵着不能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少数尖子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而是要关注和创造条件,为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实现健康、主动发展提供可能与服务。
“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及“综合渗透性”是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
三、互动生成——教学资源观。
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合作交往关系。所以,分析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不是“教”,也不是“学”,而是“教学”如何“互动生成”。这里的互动,不只是指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全体或小组),也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各种教学活动。这是一种人人参与的网络式互动,作为网络中节点的每个人都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重组者、传递者和生成者。师生在课堂教学中都处于多元变动之中。教学中的“生成”,一是指因开放式的互动产生了新的教学资源——“资源生成”。
正是这种“多向互动”与“双重生成”,改变了课堂教学作为预设教案的执行过程,使“新”的课堂质量呈现出“开放”和“弹性”,师生思维活跃,随时可能面临新的情况和意外挑战。正是学生与教师一起成为课堂生活的创生者,使课堂本身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在课堂教学转型实践中,首先要从“还”字做起,要求做到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和“评议权”等“五还”。
教师要做到“还”,并认同“还”的意义,首先要改变在课堂中把学生仅看作是“学习对象”或“学习主体”的传统意识,树立起学生也是教学的资源的观点。我们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带着自身的全部丰富性进入到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性资源”;学生已有的差异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
可避免,它不只是教学要面对的事实,而且是互动中不可缺少的“互动性资源”;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是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资源”,即使是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错误,只要巧用,也可能成为资源。
因此,教师在课堂关注的重心应放到课堂中的学生身上,放到对课堂生成的信息的捕捉、判断和重组上。但如果教师连“还”都不敢,那么,互动与生成不可能出现,根本不可能出现新教学过程,高质量也无从谈起。因此,先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再被动,从静听的模式中走出来,呈现出活的状态,而后,才能进入再进一步探讨。
面对一个“活”起来的课堂,怎样使教学过程有效和形成新的逻辑?那就是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动,使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进行交流,开发学生的“原始性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再通过教师(学生)的评价、反馈,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生长元”,继而经网络式的生生多元互动,形成对新问题多解的问题解决的“方案性资源”,然后,再就方案性资源进行研究讨论,形成更为丰富、综合、完善的新认识,进而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这就是我们所指的“互动生成”式教学的内在逻辑。
为此,确定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要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成为学生资源的激发者,而且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生成的“重组者”和动态生成的“推进者”。
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关注认知目标多,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少;关注知识点多,关注知识结构少;教师占有课堂教学时间多,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时间少;师生一问一答式活动多,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少;教师关注预设教案执行多,关注课堂上动态生成少;教师关注学生知识掌握多,关注学生探究发现少(“六多、六少”现象)。
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主张在构建各学科教学的三大系统上开展探索和实践:
一、构建学科知识结构系统。
二、构建学科方法操作系统。
三、构建学科思想文化系统。
愿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充满生命活力”!
第三篇: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天堂完全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计划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改革继续沿着积极、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特拟定新一年课改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积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促使课堂教学改革有突破、有亮点、有实效。
二、工作目标
1、以课堂教学改革求教育质量,以教育质量求社会效益,以社会效益求教育发展。
2、落实面向全体学生,探究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真正关注学困生,遏制学生两极分化。
三、组织实施策略
1、优化落实“三案”,促进课改细化、深化
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前预习提纲、课堂探究问题、当堂达标练习、知识要点小结、课外巩固训练等。
导学案的使用要求:导学案采用多媒体展示,或借助小黑板展示,或印发到学习小组,有条件的学校可印发给每位学生。每次课后,教师要对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进行查阅,评价学生达成教学目标情况,对遗留问题及时发现和矫正。
从理论上讲,练案包括练习、作业设计方案和考试、质量检测方案等。练案要体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阅读思考、查阅资料、整理笔记、尝试练习、实验操作、手工制作、社会调查等等。
教师必须及时批改作业,检查教学效果,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一般作业当天批改,作业批改要认真、细致、规范。
教案是执行导学案的具体实施方案,是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教学流程。
有了详尽的导学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以后,教案的项目可以适当精简,与学生使用的导学案内容重复的部分可以省略不写,以便 把主要的精-1-
力用在科学设计教学流程、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上,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扎实有效。每堂课上完后,要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回顾,写出有一定深度的课后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中改进和提高。
2、落实教学常规
课堂教学改革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学常规不仅要抓,而且要抓实抓好。教学常规的各环节一个都不能少。尤其是备课,所谓备课,实际上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或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
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减少统一讲解时间,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分组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认真做好校本教研,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充分发挥集体备课活动优势,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本学期全体教师把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作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一看”思想观念的转变——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二看”教学模式的突破——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三看”手段方法的运用——以导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四看”教学效益的提高——做到“当堂清”;“五看”面向全体——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无“闲人”。
在工作中要能及时总结自己的得与失,把自己进行课堂实践的内容做为校本教研的内容进行记录,通过广泛的讨论,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第四篇:新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改革
赵连根
1.新课程的基本特征
1.1.课程功能
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1.2.课程结构
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培养为主线,精选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努力体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以及与社会经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实践与探究,同时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
1.3.课程标准
强调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
1.4.课程实施
探讨教学规范的转型,重建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概念,尊重学生经验,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1.5.课程评价
强调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对教师的发展价值,以及对课程本身的改善价值,建立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1.6.课程管理
建立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明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的课程管理职责。
1.6.1.首先,新课程倡导合作,就是要体现其开放性。每一位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促进其发展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实现。同时,每位儿童都有差异,他们的发展取决于有差异的课程,没有合作就不可能提供有差异的课程。
1.6.2.其次,新课程倡导对话,就是要体现其民主性。把什么样的课程交给儿童,或者说儿童需要什么样的课程,不能让某个专家或某一群体的人来决定,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对话与协商,特别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上。
1.6.3.最后,新课程倡导探究,就是要体现其科学性。教师要想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必须学会探究。有人说,教学即探究,教师即研究者一点也不为过。
2.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
2.1.重新理解课堂
尽管教学改革会出现内容的增减、范围的扩缩、形式的分合等,但由于没有把课堂教学纳入到整个课程教学改革中加以系统思考,并予以重点突破,所以,课程教学改革不可能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
2.2.准确把握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课程实施是执行一项或多项课程计划的过程,涉及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过程的改变、校长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角色的变化、社区文化环境的相应改变等。
3.以基于课程的课堂教学观取代基于教材的课堂教学观
3.1.基于教材的课堂教学观--注重知识传授
在这种课堂教学观的支配下,形成了备课--讲课--作业批改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组织认知。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得最具体的是认知性目标,浅者要求达到讲清
知识,深者要求达到发展能力,其他任务则可有可无。
3.2.基于课程的课堂教学观--注重人的发展
课堂教学要让教师与学生获得真善美的真实体验,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不再被“死的”教科书或教案所控制,而是将其变成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创新课程的一种资源。课堂教学将紧紧围绕师生的主动发展而展开,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手段将随着课堂教学情景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此时课堂教学充满着偶然性、不可预知性和艺术性,在持续创造的教育情景中,教师的需要、兴趣、价值观、经验和教学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得到了充分尊重,任何学生都有权对课堂教学过程发表自己的意见,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与学生通过共同参与、主动探究,使课堂变成了有真正生活的课堂,使教学变成了创造力的教学。
4.构建基子课程的课堂教学
4.1.变按教材篇目思考教学为按课程单元思考教学
在正确的课堂教学观的指导下,整体审视课程,并对课程的单元作出划分和教学安排,然后按照单元来思考和设计教学活动。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两点:第一,形成课程实施整体框架,便于从实际出发,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第二,拓宽课堂教学的空间,拥有一定的课堂教学资源的配置权,教师和学生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调整教材资源,整合其他教学资源。这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创新课程找到了切入口。
4.2.变按教材篇目备课为按课程单元设计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是以单元为单位的,而不是以教材的某一篇目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的结构要素是:
4.2.1.学生发展背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知识,要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就要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深人分析。学生发展背景分析应成为课堂教学目标生成的基础。
4.2.2.课堂教学目标。
4.2.2.1.一是针对性,就是目标能反映和满足师生发展的需求;
4.2.2.2.二是适切性,就是目标能立足实际并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4.2.2.3.三是整合性,就是目标既注重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师生生命活动的相互作用,又注重知识体系与生命活动的有机整合;
4.2.2.4.四是可操作性,就是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不仅有系统的程序、步骤和方法,而且有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有效检测的手段。
4.2.3.课堂教学内容、要求及方法。此时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仅指书本知识,还包括现实生活知识、课堂教学环境等。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绝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对课程单元内的课堂教学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4.2.4.课堂教学评价。评价是检测目标达成的手段。要把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看作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这里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既有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也有学生群体间的相互评价;既有终结性评价,也有发展性评价;既有量的评价也有质的评价。究竟采取何种评价方式,应视课堂教学目标以及课程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的情况而定。而促进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发展,则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
4.3.在基于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激活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方案是预先设计的,尽管对可能出现的课堂教学情况作了充分考虑,但毕竟无法预料课堂教学方案实施中会出现的实际情况。要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意味着教师要在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及时地修正课堂教学方案,调整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能否达到这一要求,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判断一位教师是
优是劣,关键是看其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
4.3.1.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通常被理解为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况的特殊敏感性并知道在其中如何表现。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对出乎预料的和无法预测的课堂教学情况作出即刻反应。人们往往把课堂教学机智说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智慧和才艺。能展现课堂教学机智的教师都具有在复杂而微妙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迅速地、十分有把握地和恰当地行动的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充满着智慧。没有智慧就没有机智,而没有机智,智慧最多也只是-种内部状态而已。
4.3.2.教师要激活自身课堂教学机智,必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注意养成下列一些品质:
4.3.2.1.第一,具有敏感性。能从间接的线索如手势、神态、表情和体态语言来理解学生内心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4.3.2.2.第二,具有理解学生的内心生活的能力。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理解学生个体诸如害羞、气馁、鲁莽、高兴、愤怒、温柔、悲伤等情感。
4.3.2.3.第三,具有良好的分寸和尺度感。能本能地知道应该进人情境多深和在具体的情境中保持多大的距离。
4.3.2.4.第四,具有道德直觉。能感受到什么才是最恰当的行动。
4.3.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活课堂教学机智呢?
4.3.3.1.需要教师不断增强感知力、理解力和洞察力以及正确行动的直觉,不但要用抚摸,用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用沉默等方式来感动学生,而且要知道学生是如何体验整个课堂教学情境的,以便作出恰当的反应。
4.3.3.2.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充满自信。因为虚假的信心是脆弱的,是不可能得到学生信赖的。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将真实的信心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
4.3.3.3.教师要懂得运用课堂教学机智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要知道何时该顺其自然、何时该保持沉默、何时不介入、何时该忽略什么、何时该等待什么、何时该“不注意”什么。
4.3.3.4.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创造空间,使学生能以自己的方式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要避免完全操控和放任自流两种倾向。若能形成一种恰当的交流关系,就不会窒息学生对个人空间的需求。
4.3.3.5.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独特性。教师应当不断地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这个学生在哪些方面与我和其他学生不一般?学生怎么会有这样的差别?我能够做些什么来帮助这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呢?
4.3.3.6.教师要善于运用眼神、言语、沉默以及动作。
4.3.3.6.1.在眼神方面,我们知道眼睛在表达复杂情绪方面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教师要重视眼神的运用,一方面要知道如何理解学生的眼神所传递的信息一方面必须学会通过自己的眼神来表达自己。
4.3.3.6.2.在言语方面,课堂教学的言语气氛可能会阻止或者促成师生间的联系和接触。教师要注意措词方式和语调,创造一种师生间能进行真诚交流的言语气氛。还要避免措词和语调的公式化,让感人的言语在课堂教学中由衷地进发出来。
4.3.3.6.3.在沉默方面,教师要知道沉默的力量,也要知道何时保持沉默。
4.3.3.6.4.在动作方面,教师既要善于洞察学生姿势神态的心理或情绪状态,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气氛、关系和情绪。教师要知道动作、姿势和言语是交融在一起的。
4.4.总之,教师要在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马上知道该说什么或做什么,机智地修正偏差或重新将课堂教学引向具有教育意义的方向上去。教学上的聪明不纯粹是知识意义上的聪明,教学上的聪明是指充满智慧的敏感性。
摘自《素质教育大参考》2007。9A(4~9)
第五篇:论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作者:徐京飞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年第04期
一、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是课堂。构建以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提问、讨论等新型的课堂模式,来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新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类推进,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正、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贯彻新课改的主体性、合作性、开放性等原则,培养学生成独立的人格、精神风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2.运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们大量地灌输知识,却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的“人才”高分低能。所以,要改变原来陈旧滞后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的思想为指导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在构建主体合作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在引导、指导、教导等方面。引导就是在不改变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障碍,进行有效地指导。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使整个教学课堂成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形式,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思维更加敏捷,这样就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主体合作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笔者认为,“主体合作开放型”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比较好的适应新课改的模式。
主体性体现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处地位以及所发挥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合作性体现在各个方面,师生间、小组成员间等,通过合作增强学生间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在合作中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发现学习中的兴趣。在培养合作意识的情况下,也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想多观察,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开放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不拘一格,兼容并包,形成一种民主、平等、活泼的课堂气氛。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想要达到,既让学生充分参与、发挥其主体作用,又要以开放形式吸纳其他资源,形成一种自主开放的效果。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我们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师要“启”的得法,要“导”的及时,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要重视教与学的相互转换,体现出教与学的结合,营造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评价上,要以积极评价为主,要把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同时把目标评价贯彻于教育过程的始终,以有利于学生的转化。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们的共同追求,也是体现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教师要依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教学环境,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要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即定好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课堂的生成点。
诚然,新课改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发展性的创新型体系,它传输了新的教育观念和实践活动,以其丰厚的内涵、与时俱进的发展,吸取多方精华,采纳多种教学模式,择优补差。主体合作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其中一种,更要不断创新完善,因材而宜,因人施教,才能走进新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应注意的不良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