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教学设计-潘群颖[精选]

时间:2019-05-12 18:3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教学设计-潘群颖[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教学设计-潘群颖[精选]》。

第一篇: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教学设计-潘群颖[精选]

4.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兰州市第五中学 潘群颖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感。

(2)能根据具体情况,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3)能根据关系式求值,初步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体会变量之间的数值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

将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将它用关系式表示出来。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1: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图形,决定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因素有哪些? ① 操作多媒体,演示“三角形面积的变化” ② 问题探究:

问题1: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课件演示:(高一定)变化中的三角形(如图4-1)

活动目的:先直观感受三角形面积的变化,为下一环节的探究作了铺垫。

活动效果:学生都能说出三角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底边长和高有关系,在多媒体的演示下,学生都能感受三角形(高一定)面积随着边长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活动内容2:提出思考问题:如果△ABC底边BC上的高是6厘米。当三角形的顶点C沿底边BC所在直线向点B运动时,三角形的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ABC中的哪些因素在改变?

(1)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

(2)当底BC长分别是8cm、6cm、4cm、2cm时,对应的△ABC面积是多少?

(3)如果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x(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y厘米)可以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4)当底边长从12厘米变化到3厘米时,三角形的面积从_____平方厘米变化到_____平方厘米.活动目的:充分体验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利用面积公式表示出变量y随x变化的关系式。

2指出y3x表示了三角形底边长x和面积y之间的关系,它是变量y随x 变化的关系式。关系式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另一种方法。

利用“数值转换机”直观地表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体验利用关系式表示变量关系的优点。利用关系式,我们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做一做:

新华小学某班组织学生去公园春游,由两名老师带领,成人票每张10元,学生票每张6元,参加的学生有x人,门票总费用为y元,(1)请指出自变量和因变量;(2)请列出y与x的关系式。

活动目的: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将它用关系式表示出来。教师小结:通过两个例题,体会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目的:突出本节重点,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熟练技能

做一做:

如图4-2所示,圆锥的高是4厘米,当圆锥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体积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2)如果圆锥底面半径为r(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V(厘米)与 r 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

(3)当底面半径由1 厘米变化到10厘米时,圆锥的体积由______厘米变化到______厘米。活动内容:在三角形面积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圆锥体积的探索,进一步熟悉用关系式表达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利用关系式由已知一个变量的值求出另一个变量的值。议一议:

活动内容:你知道什么是“低碳生活”吗?“低碳生活”是指人们生活中尽量减少所耗能量,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一种方式。

(1)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用关系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其中的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__。

(2)在上述关系式中,耗电量每增加1 KW·h,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________________。当耗电

2 量从1 KW·h增加到100 KW·h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从________________增加到________________。(3)小明家本月用电大约110 KW·h、天然气20m3、自来水5 t、油耗75L,请你计算一下小明家这几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应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随堂练习

在地球某地,温度T(℃)与高度d(m)的关系可以近似地用T10d来表示,根据这个150关系式,当d的值分别是0,200,400,600,800,1000时,计算相应的T值,并用表格表示所得结果。活动目的:对新学知识进行巩固,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第四环节: 反思升华

1.本节主要是探索了具体问题中的变量关系。2.能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3.能根据关系式求值。

第五环节: 课后作业

课本P104

1、直接做在书上的作业:知识技能2。

2、做在作业本上的作业:数学理解1、3.教学设计反思:

1.新的数学课程理念认为:数学活动是学生探索、掌握、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本节课遵循这种理念,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从数学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学生基本上能准确地找到自变量和因变量,对单个自变量的数值可以找到相应的因变量的值。但是对于自变量由一个值变化到另一个值时,找随之而变化的因变量的值,有部分学生感到难以理解。

第二篇: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的关系教学设计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的关系教学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关系式表示,能在一个关系式中指出自变量和因变量;

2.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列出表示变量关系的关系式.

一、情境导入

汽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km,行驶时间为th.先填写下表:

t/h

s/km

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__,不变化的量是________.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关系

【类型一】列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个小球由静止开始沿一个斜坡向下滚动,通过仪器观察得到小球滚动的距离s与时间t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t

距离s

写出用t表示s的关系式:________.

解析:观察表中给出的t与s的对应值,再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关系式.t=1时,s=2×12;t=2时,s=2×22;t=3时,s=2×32;t=4时,s=2×42,…所以s与t的关系式为s=2t2,其中t≥0.故答案为s=2t2.

方法总结:本题以关系式法表示时间t与距离s之间的关系,认真观察分析s随t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是列出关系式的关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

【类型二】用关系式表示图形的变化规律

图中的圆点是有规律地从里到外逐层排列的.设y为第n层圆点的个数,则下列函数关系中正确的是

A.y=4n-4

B.y=4n

c.y=4n+4

D.y=n2

解析:由图可知n=1时,圆点有4个,即y=4;n=2时,圆点有8个,即y=8;n=3时,圆点有12个,即y=12,∴y=4n.故选B.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9题

【类型三】列关系式并求值

已知水池中有800立方米的水,每小时抽50立方米.

写出剩余水的体积Q与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6小时后池中还有多少水?

几小时后,池中还有200立方米的水?

解析:根据“抽水时间×抽水速度=抽水量”,“蓄水量-抽水量=剩余水量”解题即可;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式,可得自变量相应的值;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式,可得相应自变量的值.

解:Q=800-50t;

当t=6时,Q=800-50×6=500.

答:6小时后,池中还剩500立方米的水;

当Q=200时,800-50t=200,解得t=12.答:12小时后,池中还有200立方米的水.

方法总结:利用关系式,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因变量的值,其实质是代数式求值,根据因变量的值求出相应自变量的值,其实质是解方程.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

【类型四】关系式与表格的综合

一辆加满汽油的汽车在匀速行驶中,油箱中的剩余油量Q与行驶的时间t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行驶时间t

0

油箱中剩余

油量Q

46.5

31.5

请你根据表格,解答下列问题:

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随着行驶时间的不断增加,油箱中剩余油量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请直接写出Q与t的关系式,并求出这辆汽车在连续行驶6h后,油箱中的剩余油量;

这辆车在中途不加油的情况下,最多能连续行驶的时间是多少?

解析:认真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油箱中剩余油量Q与行驶时间t的变量关系,再根据自变量、因变量的定义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由表中数据可知随着行驶时间的不断增加,油箱中剩余油量的变化趋势;由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每行驶1h消耗油量为7.5L.然后根据此关系写出油箱中剩余油量Q与行驶时间t的代数式;根据图表可知汽车行驶每小时耗油7.5L,油箱原有汽油54L,即可求出油箱中原有汽油可以供汽车行驶多少小时.

解:表中反映的是油箱中剩余油量Q与行驶时间t的变量关系,时间t是自变量,油箱中剩余油量Q是因变量;

随着行驶时间的不断增加,油箱中的剩余油量在不断减小;

由题意可知汽车行驶每小时耗油7.5L,Q=54-7.5t;把t=6代入得Q=54-7.5×6=9;

由题意可知汽车行驶每小时耗油7.5L,油箱中原有54L汽油,可以供汽车行驶54÷7.5=7.2.

答:最多能连续行驶7.2h.方法总结:观察表中的数据,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然后根据其增减趋势写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

三、板书设计

.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关系

2.表格和关系式的区别与联系:

表格能直接得到某些具体的对应值,但不能直接反映变量的整体变化情况;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简单明了,便于计算分析,能方便求出自变量为任意一个值时,相对应的因变量的值,但是需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变量间关系的另一种表示方法,这种表示方法学生才接触到,学生感觉有点难.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用关系式与表格表示变量间的关系,难点是理解这两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就此问题,通过让学生对几个例子比较、讨论、总结、归纳两种方法的优点来解决,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区分这两种表示方法,并能对不同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

第三篇:《变量》教学设计

江苏省海门市开发区中学 曹爱华 【关键词】教学设计 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B-0051-02

一、教学背景

这是笔者在海门市“学程导航优化课堂”展示活动中的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变量》。本班学生成绩较为平衡,基本没有不合格的现象,不少学生在学习上好胜心强,乐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思维灵活,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参与度高,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同时小组合作的意识较强,合作效率高。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虽是一节概念学习课,但绝不仅仅是概念的学习。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函数是研究运动变化中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而变量是函数学习的开端,让学生通过丰富的问题情境,感受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由此确定第一个教学目标。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重要的是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由此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变量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由此确定第三个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问题情境,感受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了解常量和变量的概念,并能从具体问题情境中识别常量和变量。

2.经历常量和变量的概念形成过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为后续函数的学习奠定基础,并积累概念的学习方法。

3.经历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数学概念,不能把定义直接抛给学生,让他们死记,而必须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本节课从生动有趣的故事“乌鸦喝水”引入,让学生体会变化过程中蕴藏的数学道理,体会很多数学概念是从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来的;再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与讨论,再次经历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设计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四)教学重点、难点、方法、手段

教学重点:感受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对不同事物变化过程的认识。

教学方法:以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主,通过小组合作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

教学手段:学习单、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习单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课前我使用学习单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提前了解知识,为课堂上理解、运用知识打下基础。在问题的选择上,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例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单内容设计如下:

一、学习内容和要求

内容:书本第93~95页“14.1.1变量”。

要求:①边看、边想,并用红笔划记和圈注重要内容和关键词语。②在学习单右侧写下你的疑惑与感悟。(疑惑与感悟:_________)

二、导学提纲

1.列举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现象。2.【问题1】 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5cm,每2kg重物使弹簧伸长1cm,设重物质量为mkg,受力后的弹簧长度为lcm,怎样用含m的式子表示l? 先填写下表:

你发现:l=_________。

【问题2】一辆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行驶路程s(千米)与行驶时间t(小时)的关系记录如下表: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是哪些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思考:在这两个问题中,是用怎样的方式来描述变化过程的?)【问题3】小李用一根20m长的绳子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他发现改变等腰三角形的底边时,等腰三角形的形状也在变化。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m,腰长为ym,那么等腰三角形的腰长y用含x的式子可表示为_________。概括:以上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之处?

归纳:在一个变化过程中,_________为变量,_________为常量。应用:问题1中常量是_________,变量是_________。问题2中常量是_________,变量是_________。问题3中常量是_________,变量是_________。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请同学们观看乌鸦喝水的视频,并提出要求:

(1)观察瓶中水位的变化过程,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变化过程。(2)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小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互相转化,继而揭示课题)

(二)任务驱动

1.小组交流,内容:学习单中“导学提纲”。

(教师提出讨论要求,然后参与讨论,关注交流情况。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2.展示:学习单中的【问题1】,先填下表:

你发现:l=_________。【问题2】(题目略)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哪些量的数值发生变化?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帮助学生总结:在这两个问题中,是用怎样的方式来描述变化过程的? 并追问:(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始终不变的数值吗?(2)说一说你是如何得出s与t的关系式的?

【问题3】等腰三角形的腰长y用含x的式子可表示为_________。追问:有没有其他方式可以描述一个变化过程?

3.讨论:以上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之处?(鼓励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教师即时点评,并请其他小组补充)

归纳: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为常量。

(本环节设计意图:创造一种环境,让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回答可能较为发散,我们应当肯定学生的各种合理的答案,即使描述不到位,也可以请其他的学生补充,而不能教师包办。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引导学生去探索、创造,比如通过几个问题的分析、即时追问,向学生展示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学习展示

1.小丽去买笔记本,笔记本的总价Q(元)与笔记本的数量x(本)之间的关系记录如下:

则用含x的式子表示Q为:Q=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我校秋季田径运动会50米比赛中,我班选手李华的平均速度为(v米/秒),时间为(t秒),那么用含v的式子表示t为________。(设计意图:安排的三道练习都是围绕确立常量与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但其侧重点不同:题(1)侧重于学生对表格式问题的理解,建立表达式;题(2)侧重于对简单文字形式的理解以及确立表达式;题(3)侧重于在较复杂的2个研究对象的习题中建立表达式,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巩固新知)

(四)拓展延伸

比一比:每个小组在①y=-8x;②y=8x+3;③y=-8x+3中选择一个式子,设计一个可以用这个式子表示两个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实例。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得既快又好。式子:_________。

实例: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安排开放题,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提示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描述,激发学生的思维)

(五)矫正总结

说一说:1.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何快速而又准确地识别常量和变量? 2.描述一个变化过程有哪些常用的方式?

想一想:从本节课中,我们发现了列表达式的哪些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应该如何进行概念学习?(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交流,让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学习活动及学到的知识、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品尝收获的喜悦,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树立“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探索过程”的意识)

(六)课堂作业

1.书本作业。2.按学习单预习《14.1.2函数》。

五、教学反思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贴近于生活,可以取材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例,也可以来源于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本节课创设了“乌鸦喝水”的情境,学生都知道这个故事,但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数学知识却是学生没有想到过的,通过这个例子,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课堂中运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关注到了全体学生的发展,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允许不同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方法。本节课在课前的预习板块、课堂的提问环节都注重了学生之间的共同探讨、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交流、倾听,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3.教学过程符合学生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首先是课前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初步感知学习内容;然后教师通过课上的交流、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再次经历概念的发展和形成,并适时追问,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使数学思想和方法得以凸显;再通过开放式问题的解答与合作设计,从多个角度实现知识的深层感悟;最后通过全方位的反思,使知识和方法得以内化和升华。

4.本节教学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思想。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和展示,了解学情,适时追问,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使概念的建立水到渠成。

第四篇:蒙娜丽莎的微笑教学设计潘小群

《蒙娜丽莎的微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教学重难点: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及蒙娜丽莎的资料。2.学生读数课文,并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要求在读懂的地方写上自己的体会,不懂的地方标上“?”。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齐声朗读课文 2.了解画家达芬奇

(二)品读课文,感受魅力 1.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感受!(可以谈画面内容,也可以谈你对这幅画的评价,还可以谈你知道的有关这幅画或作者的资料)2.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3.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学习5──7自然段。(cai:学习提示)(1)默读,用()找出介绍画像内容的语句。(2)对照插图,读读语句,谈谈感受。4.学生分小组学习。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提问:作者是如何描写这幅世界名画,向我们展现她的魅力的呢?学习第5自然段 a:引导读句子“那幅画不大,大概三英尺长、两英尺宽吧,整幅画几乎只是一种棕色。”这是介绍了画的什么?(尺寸大小和整体的颜色)b:“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让你感受到了画得栩栩如生?是啊,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一切似真亦幻。c:对照插图,分组朗读,再次感受。过渡: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学习第6自然段,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a:“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 师范读,同时让生结合图画,说说你蒙娜丽莎的微笑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淡淡的、若隐若现的)b:过渡:是啊,不同的人看到她的感受都不一样。作者也有同感。引导读“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c: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对达·芬奇说?(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的想象)d:再次品读第6自然段。(3)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引出第七自然段)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交叠的双手、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特别是体会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补充介绍:在“蒙娜丽莎”之前,肖像画一般是没有背景的,在这里画家打破了一般肖像画的局限性,使人物处在了远山、丛林、闪光的水池等背景之中,这一背景朦胧、安静,充满诗意,与蒙娜丽莎的精神生活和谐一致,更好地衬托了人物的内在气质。更为有趣的是,当我们集中看左边时,觉得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集中看右边时,又觉得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富有变化。(4)小结: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这幅画?你发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作者一边描写画面内容还一边写了自己的感受、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三)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1─4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1)来欣赏她的人很多。从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这一点?(2)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来?即使等待很长时间也甘愿。体会画来纽约的不易及她的艺术价值——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3)从等待中人们的心情怎样?引导体会人们的荣幸、迫不及待等心情。

(四)总结升华,朗读抒情 1.过渡:从人们的等待,从画展出的来之不易,以及“蒙娜丽莎”本身,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cai:第八自然段)2.引读。3.作者说蒙娜丽莎的生动、美丽、温柔、神秘,在他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蒙娜丽莎已经成为作者灵魂的一部分。那么,蒙娜丽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引导激qing朗读。

(五)总结全文,深入拓展 1.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他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2.拓展练习:(1)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的资料。你也可以继续查找和达·芬奇有关的资料。(2)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呢? 《蒙娜丽莎之约》参考资料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赞誉他都当之无愧。《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

教案引用材料 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嘴唇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法国巴黎卢浮宫公布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这一结果是由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来的。

纽约 濒临大西洋,是美国第一大都市和第一大商港,它不仅是美国的金融中心,也是全世界金融中心。

卢浮宫 卢浮宫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边,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宫殿。它始建于12世纪末,是当时法国王室的城堡,用作防御目的,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扩建和修缮逐渐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的王宫。从16世纪起,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地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延续了这个传统,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如今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1981年,法国政府对这座精美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从此卢浮宫成了艺术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卢浮宫正门入口处有一个透明金字塔建筑,它的设计者就是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卢浮宫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其艺术藏品种类之丰富,档次之高堪称世界一流。其中最重要的镇宫三宝是世人皆知的米洛的《维纳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

第五篇:用数对表示位置教学设计

《用数对表示位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用数对表示位置》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由语言描述到数对表示座位的过程。2.能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同学的座位,知道数对与座位是一一对应的。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感动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用数和图来描述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排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排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明天咱们班要开家长会,要求家长坐在自己孩子的位置上,你怎么向家长介绍你现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生:我坐在第5列的倒数第一个。师:你是从哪里开始数的? 生:从左边开始数的。

教师多找几个学生说说,注意提问时前后左右都要提问到。(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很自然地联系到了学生的实际,师生自然地走进了新课,并关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自己位置的方法,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用列和行表示位置。

师:刚才同学们都用不同的方法介绍了自己的位置,那么,咱们统一一下说法,我们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排,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排一般从前往后数,就像现在咱们的位置,从老师的左手方向开始,这是第一列、第二列……同样,从前往后数这是第一排、第二排……现在你能用第几列,第几排来介绍一下你的位置吗? 生1:我的位置在第2列、第3排 生2:我的位置在第4列、第1排 生3:……

2、用数对表示确定的位置并发现规律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红红他们班的学生座位示意图,并说一说红红和亮亮在第几列,第几排? 生:红红在第2列,第3排。

师:这样记录有点慢和复杂,有没有简单的方法记录呢?我们可以把2和3写在小括号里,用逗号隔开,用这样一对数来表示第2列,第3排,这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叫做数对。同学们,用数对表示位置时需要几个数?

生:两个数

师:第一个数表示什么?第二个数呢? 生: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排。

师:那么,亮亮在第几列、第几排?用数对怎么表示? 生:亮亮在第7列,第4排,用数对(7,4)表示。师:同学们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吗? 生:会!

师:那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写在老师发给你们的纸上。师: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师:写完后同组互换检查,同学们都检查好了吗?那老师也想检查几个同学的,我出一个数对,这个数对表示的是哪个位置,咱们就请这个位置的同学站起来。如果对了,同学们鼓鼓掌表扬表扬他,如果不对,同学们摇摇头,分析一下错在哪里,好吗?

师:提问之后总结,学生表现都很好,那么我们接下来继续完成任务:请第四列的同学起立,他们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分别是什么? 生:(4,1)(4,2)(4,3)(4,4)师:这些数对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个数字相同,也就是说都在同一列

师:那么,下面这些数对表示的位置在哪里?请在这些位置的同学们站起来,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同学都在第二排,第二个数字相同,说明都在同一排。

师:那这两个数对分别表示哪两个位置? 表示这两个位置的学生起立

师总结:数字顺序颠倒,这两个数对表示的位置不一样,数对在表示位置时,第一个数字表示在第几列,第二个数字表示在第几排。

三、巩固新知

游戏一:我说数对,你起立

教师说出数对,位置相对应的学生起立,检测新知掌握情况 生积极性高

游戏二:我说你猜,找朋友

由一名同学用数对说出他的朋友所在的位置,其他同学根据所说数对猜出他的好友是谁。游戏三:寻找新座位

根据老师新分给的写有数对的纸条快速找到自己的新座位。老师赠言:学好数学,其乐无穷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1、2、3 板书设计

用数对表示位置

红红 数对(2,3)

亮亮 数对(7,4)

下载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教学设计-潘群颖[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教学设计-潘群颖[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教学设计[5篇模版]

    课题: 7.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法制渗透教学设计教案) 掌布民族中学 肖朝胜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地理位置的意义及主要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教学设计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教学设计及反思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和掌握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来探究如何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两个简单问题:一是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二......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教学设计五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12.2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教学设计单位:获嘉县第一初级中学 姓名:尚春平 邮编:453800 电话:4510903 邮箱:hjdycjzx@126.com 教材分析 1.这一章主要研究几......

    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淦田镇中学 黄军 教学内容: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函数和它的表示法”第一小节“变量与函数”。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丰富的实例,......

    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中峰镇中心学校王君 【学习目标】 1、认识变量、常量、会用一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变量, 2、认识变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及......

    教学设计 祁颖

    课题:失物招领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日期:3月26日 授课内容:人教版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失物招领》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认识14个生字......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设计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94-96页例1,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材简析] 例1教学用几分之一表示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