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宋庆龄第二课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舒城县实验小学 常前红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品质。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课件出示宋庆龄故居的图片资料。
2.今天老师先带大家到宋庆龄的故居去看一看。点击
讲解: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3.谁来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4.这究竟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让宋庆龄如此不舍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二、品词析句,走近两棵树。
(一)品读樟树外形之美
1.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两棵树”,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27页,放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出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蓬蓬勃勃)(板书:樟树)
找到了吗?谁来说说。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
2.那么课文哪些地方具体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用笔画出相关词语句子。
出示课件:孩子们,看,樟树的枝干粗壮,足有碗口这么粗。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仿佛(撑开了两把绿色的大伞)。(真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谁来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命力旺盛、充满生机)谁再来念念,念出樟树的这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还找出了哪些词句?看,这就是稠密的树叶。稠密什么意思?多而密。樟树叶多得怎么呢?密得怎么样呢?瞧,这树叶真多啊,多得数都数不清;这树叶真密呀,谁来说说,密得不透风,不透一丝光亮。他们不仅多而密,而且绿得发亮。绿的怎么样,亮的怎么样?谁来用这样的句式来形容这些树叶。这树叶真绿呀!绿得像翡翠一样。这树叶真亮呀,亮得像抹了一层油。
谁再来念念这充满生机的稠密的树叶。
3.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啊,他们还会在怎样的环境与条件下显示自己的蓬蓬勃勃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同桌先交流交流。师:引读,是呀:无论是三九严寒还是盛夏酷暑,他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谁来用朗读来赞美这两棵樟树的蓬蓬勃勃:深情诵读第四自然段。
4.难怪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让我们饱含激情,把热爱和赞美送给这两棵樟树!请同学们拿起课本,齐读第四自然段。(配乐一起读。)
5.引导背诵。现在你明白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吗?出示: 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是因为-------------------------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是因为-------------------------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是因为-------------------------全体引背
谁来试试!
真了不(可贵—高贵)
1.孩子们,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的樟树,它是那么蓬蓬勃勃,招人喜欢。那么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难道仅仅因为它们长得蓬蓬勃勃吗?还有哪些其他的原因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用
画出描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樟树的句子。
(1)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到文中找出这句话。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板书:香气。说到香气,这让我想到了很多女士喜欢用香水,一般的香水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吗?他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挥发。而樟树的这种香气呢?能永久保持。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读读相关的语句。(出示)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这就是——永久保持。谁再把这句话来读一读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个月,虫类就怕它一个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虫类就怕它一年。只要这木质存在一百年,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2)别的树木有这种香气吗?容易招虫。比如说(指名说):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课文明明是写樟树香,能驱虫,为什么要写别的树木容易招虫呢?通过对比反衬出樟树的高贵品质。
这也是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树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3)樟树有了这种香气,就有了什么样的功能?(防虫)板书:拒虫。是这样的,樟树的这种香气,人类闻了觉得心旷神怡,可是害虫闻了,就躲得远远的,否则就会被杀死,这就是樟树的香气独特之处.。刘老师从长辈那儿了解到:老百姓中有些老户人家会有用樟木做成的樟木箱,存放衣物,虫子就不敢来蠹(破坏)箱子里的衣物了,从而保护物品。板书养物。
樟树具有这么可贵的品质,谁来赞美这两棵樟树。你来!你也想试试!同学们都跃跃欲试,那大家一起来吧!男生读其他树的句子,女生读描写樟树的句子。
此时,你觉得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这是两棵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的树。
2.小结:这两棵樟树不仅一年四季蓬蓬勃勃,充满生机,而且具有用一种具拒虫的香气,难怪宋庆龄不肯搬家,舍不得这两棵树。
三、拓展阅读,走进宋庆龄
过渡: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一同度过了春夏秋冬,一同走过了风风雨雨。1.谁来读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出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2.读了这句话,刘老师有个疑问?宋庆龄故居前有欧式的建筑,有美丽的花坛,有如茵的草地,为什么人们偏偏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人们永久纪念什么呢?闪显 出示:宋庆龄
樟树图片 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对宋庆龄有哪些了解?出示。
3.请大家看,读懂这样一段文字,你们就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
孩子们,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樟树就是宋庆龄,虫子就是国民党、反动派)掌声就是对你的肯定,国民党就是虫子,(害人的虫子)宋庆龄就是樟树。樟树把虫子拒之门外,宋庆龄用一身正气与敌人不屈不挠地斗争,把蒋介石、汪精卫等敌人拒之门外,(板书:敌),绝不与他们同流合污,这就是宋庆龄的樟树品格。
5.在外国人眼中,宋庆龄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出示多媒体)现在让我们也怀着崇敬和怀念的心情一起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拓展借物喻人的诗句
像这种借物喻人的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比如毛主席的词卜算子咏梅
谁来读?一起念。她指谁?她在毛主席的诗词里表面指梅花,实际上是指宋庆龄、蔡元培、瞿秋白等革命者.革命者就是这样不怕困难,再读.再看:青松
大雪压,写的是青松,青松代表的是所有的革命者,我们给他一个代名词:宋庆龄一样的革命者。
孩子们,这些梅花、松树、竹子,是作者笔下要借的物,表明的是作者的一种志向。
课后推荐大家读读:陈毅的《秋菊》,明代大英雄于谦的《石灰吟》
课前,刘老师读了这篇课文后,也仿照毛泽东的《卜算子》写了一首词.齐读.孩子们,拿起课本一起配乐诵读第22课课文,赞美这两棵蓬勃旺盛的樟树,赞美20世纪的伟大女性—宋庆龄。这两
让我们记住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记住宋庆龄这位一身正气、坚强不屈、不畏强暴的伟大的女性,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第二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第二课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3.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4. 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和领悟课文内容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樟树可贵之处和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这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齐读)
2、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图片出示)。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用来办公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谁来读一读宋庆龄奶奶说的话?(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3、齐读这句话。听了宋奶奶的话,你有什么疑问呢?
二、重点学文第4—5自然段,感受樟树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一)感受樟树外在美
1、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让宋庆龄奶奶如此的不舍呢?(出示:这是两棵 ? 的樟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2、交流:这是两棵枝干粗壮的樟树„„;
这是两棵树叶稠密的樟树„„;
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
这是两棵具有顽强生命的力樟树„„
3、同学们说得真好,能把这两棵樟树读好吗?自己练一练。指名2、3名学生读。教师评价。(如:樟树的枝干真粗啊!)齐读。
4、为了突出、强调了樟树的蓬蓬勃勃,作者还用了“无论„„总是„„”这样一组关联词的句式。大家再读一读。
5、同学们,樟树就只是在冬夏才长的蓬蓬勃勃吗?一年365天,樟树得经历多少残酷的磨难呀?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请大家设想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那么额蓬蓬勃勃呢?出示:无论()还是(),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学生练说)
6、真是两棵这两棵蓬蓬勃勃、充满生机的樟树啊!
7、小结:在这一小节中,作者抓住了樟树的外形特点,从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到四季常青,写出了樟树蓬蓬勃勃(板书蓬蓬勃勃)的特点,这是多么繁茂、多么富有生命力的两棵树啊!(板书:蓬蓬勃勃)难怪宋庆龄奶奶要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齐读)
8、让我们把这两棵蓬蓬勃勃,生机无限的樟树记在脑海中吧。(樟树不高,但它的,而且。的树叶。樟树,无论是,他们总是那么。)
(二)感受樟树内在美
1、宋庆龄奶奶舍不得的仅仅是这两棵樟树的蓬蓬勃勃么?她还舍不得樟树的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能表现樟树特点的词句,学生自由说一说。
2、很多同学都说到了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现在请大家再想一想,完成这个练习。当樟树
的时候,它的香气保持不变。
所以课文中说(出示即使„„仍然„„的句子)
3、樟树的这种香气不仅能永久保持,还能驱虫呢!读(出示只要„„就„„的句子)
引读:(师)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师)这木质存在十年,(生)虫类就怕它十年。(师)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4谈话:吴老师家中就有一只用樟树木做成的箱子,你知道里面放的什么吗?猜猜为什么用樟木做?对了,像羊毛衫、羽绒服之类的衣服最容易遭虫蛀了,放在樟木箱中,就一点儿也不担心。这就是樟树的——可贵之处。
5、老师课前在读这段话时,发现了一个大问题——(稍稍顿一顿)这段话的开头写了3句话,有50个字,和樟树好像没一点关系。不信,请一位同学来读读。(指名朗读。)
(1)这3句话写了什么?(学生交流)(2)怎么样,别的树、石榴树和樟树没关系吧?(学生交流)
(3)小结:哦,原来这是一种对比反衬的写法呀,实在是太妙了!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前后对比的两部分内容,作者只用了一个字,就作了巧妙的过渡转折。(引导学生圈出“而”字。)来,我们请两位同学分别读这段话中前后对比的两部分内容,体会樟树香气拒虫的可贵品质。(指名两生对比朗读。)
6、小结:这樟树不仅长得蓬蓬勃勃,还有拒虫的香气,并能永久保持,(板书香气拒虫,永久保持)难怪宋庆龄奶奶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三、感受宋庆龄奶奶的人格美
1、过渡:如今,宋奶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这两棵樟树却依然郁郁葱葱。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奶奶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引读)他们仅仅是因为喜欢樟树吗?那还有什么原因呢?
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这两棵樟树的主人宋庆龄奶奶。图片加资料
2、这就是宋庆龄奶奶,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伟大女性。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两个小故事。读到这儿,你觉得樟树和宋庆龄奶奶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3、对我们四年级的同学来说也许有难度,这样吧,老师给大家一个提醒:出示填空题
4、拓展、升华:
1)同学们,在宋庆龄奶奶颠沛流离的革命生涯中,这两棵樟树陪伴着她工作、生活,走过了风风雨雨的15年。每当她革命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她独自一人漫步在这两棵樟树下,看着这两棵如此蓬蓬勃勃的樟树,她可能会对自己说: 指名说
2)这两棵樟树已不再是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两棵树,在宋庆龄奶奶的心目中。这两棵树俨然已经成为了宋庆龄奶奶的?(朋友、亲人、知己``````)每当她孤独寂寞的时候,月光下,她走出小屋,来到这两棵樟树下,倾听着樟树随风发出的沙沙沙的声音,就像是听到樟树在说? 指名说
3)是啊,面对这两棵朝夕相处的樟树,面对这患难与共的老朋友,难怪宋庆龄奶奶会饱含深情的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四、总结全文
1、总结: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它已经成为了宋庆龄的化身。文章表面是赞美樟树(板书树)的品质,其实是在歌颂宋庆龄奶奶(板书人)的高贵品格,这种写法就叫“以物喻人”。(板书左向箭头)以樟树来比喻宋庆龄奶奶。人们看着这两棵蓬蓬勃勃香气拒虫而且能永久保持的樟树,就像看到了一身正气,永葆革命青春的宋奶奶。因此,人们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留下的不仅仅是两棵樟树的形象,还有对樟树主人宋庆龄奶奶的深深怀念。让我们再来深情地读好最后一自然段。
2、抒情:她的声名,不仅在中国地大地上传播,而且香飘过洋,她的品德像樟树一样飘洒着永远的芳香!
五、作业
进一步搜集一些有关宋庆龄奶奶的故事,深入地了解她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樟树精神。
实践活动:有机会去上海瞻仰宋庆龄故居。
板书: 蓬蓬勃勃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香气驱虫
永久保持
人 物
第三篇: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细读课文,了解樟树的特点。
2、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联系宋庆龄的生平,说说宋庆龄喜欢它们的原因,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③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②学习第1~3句。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③学习第4~8句。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C、指名说说,大家参与评点,相互补充。⑤指导朗读。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永久保持
第四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
苏州新区枫桥实验小学 丁洗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关注语言文字表达,抓“对比”、“关联词语”,感受樟树香气永存的可贵,体会赞美之情。3.揣摩文章构思之妙,抓“悬念”、“借物喻人”,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品质。教学重点:
1.关注语言文字表达,抓“对比”、“关联词语”,感受樟树香气永存的可贵,体会赞美之情。2.揣摩文章构思之妙,抓“悬念”、“借物喻人”,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品质。教学难点:认识樟树特点,将樟树与宋庆龄联系起来,领悟借物喻人写法。教学课时:第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宋庆龄相关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4段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读题)
1.上节课我们和黄老师一起走进了宋庆龄故居,看到了两棵(生接:蓬蓬勃勃 香气永存)的樟树。(指板书)
2.想想作者是怎么具体来写这两棵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的?(停顿,出示,大家可以回顾一下第4段的内容,轻声读一读)谁能给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指读、朗读评价,齐读)
二、学习第5段,抓“对比”和“关联词”,品文悟情。
1.课文除了写樟树蓬蓬勃勃的外形,还写了樟树的(生:香气)。哪位同学愿意来读读文章的第5段,其余同学思考: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抓中心句)2.“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这里”指的是哪里)?----香气永存。3.这一段,除了写樟树,还写了----石榴树。请你来读描写石榴树的文字。(指读)石榴树招虫是一时的吗?根本原因是什么?(本身不拒虫)
想想,文章写的是樟树,为什么还要写石榴树招虫?(对比,更加突出樟树有香气。)4.看看作者用了哪个词将写石榴树和写樟树的两部分文字连起来的?(出示:而)正是这个关联词“而”,一个转折,强调了樟树的与众不同,就在于它有永远保持的香气。5.请大家默读“而”后面的部分,边读边思考作者还用了哪些关联词,用笔把它们圈画出来。(生默读圈画,出示: “而”“却”“(不仅)……而且”“即使……(也)……”“只要……就……”,生对照课件订正)
6.如果去掉这些关联词,读起来会有什么感觉呢?自己试着读读看。(交流)
7.大家的阅读初感告诉我们这些关联词不能去掉。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这一段文字,看看这些关联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究竟有什么作用?(分句出示交流)(1)出示: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却”,承接前面的“而”,也表示转折,突出强调樟树有香气。
“而且”,语意上更进一层,强调樟树不仅有香气,而且香气还能永久保持。其实这是一个不完整的关联词,前面还少了一个词与它搭配。(“不但”或者“不仅”),聪明的你,“不仅”该加在哪儿好呢?为了表达的需要,读起来更简洁、顺畅,所以就省略了。
师:这一句三个关联词,语义上层层递进,直接告诉我们樟树香气永存的特点。真是与众不同的樟树,与众不同的香气。(谁来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樟树与众不同的香气)(2)出示:即使当它„„仍然不变。
“即使……(也)……”:我刚才看到有的同学将“即使……仍然”画成了一组关联词,其实,“仍然”不是关联词,“即使……(也)……”才是正确的搭配。看看“也”该放在哪?读一读,与后面的“仍然”重复了,所以也被作者省略了。但我们同学在刚学习使用关联词的时候,还是需要规范正确地表达的。
作者用一个“即使”,从假设的角度,具体为我们展示了樟树的种种极端存在状态,从枝枯叶落,到作为木料,制成家具,无论它的存在形式怎么改变,但有一点始终不变,那就是----香气永存,多么难能可贵的香气啊!(谁来读好这一句,读出你的赞叹!)(3)出示: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下面我们重点看这一句,这句话告诉我们虫子怕什么?(怕樟树永久保持的香气)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生:怕它一天。
(反复:、一年、十年、)
师:总之,只要这木质存在,虫类就———生:永远惧怕它。
师:一个“只要……就……”将樟树香气驱虫的特点表现的很到位,读起来也比较有气势。正是因为有永存的香气,虫类才怕它。这样的香气令虫子害怕,更令我们敬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这些关联词放在里面,不仅使句子读起来更加通顺连贯,而且使樟树香气永存的特点更加突出,更流露着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男女生对读)
三、关注开头结尾,发现独特言语形式,体悟借物喻人写法 师:读到这里,作者已经将樟树的蓬蓬勃勃和香气永存的特点展示在我们面前,作为一般写物的文章,单纯写树,已经写得很明白了。而实际我们的课文共出现了6个自然段。思考一下:这篇文章和一般的写物文章相比,多出了哪些特别的内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1.关注开头,感受悬念设置(出示课文1-3自然段,生指名读)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先说宋庆龄故居里有“两棵树”,接着写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树”,最后才告诉我们“这是两棵樟树”。这三个自然段的意思我能用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指名读。(出示: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宋庆龄因为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而不肯搬家。)
师:既然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白,作者为什么要绕个弯子,分三段来写呢?(突出樟树,吸引我们往下读)
师:这两种不同的开头,哪一种让你更愿意往下读课文?(交流:文中开头吸引人往下读)师:什么地方吸引你想往下读呢?你能具体说一说吗?(交流:先说“两棵树”,就特别想知道是什么树?再说“舍不得”,就会想为什么舍不得?再说“这是两棵樟树”,就想知道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追问:学习了4、5段。现在你知道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了吗?)2.揣摩插入“不肯搬家”情节,抓“舍不得”体会人树情深。
师: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作者为什么要插入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情节呢?(交流:这两棵樟树长得蓬蓬勃勃,惹人喜爱;吸引阅读的兴趣;引出宋庆龄这个人;这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宋庆龄和这两棵樟树日久生情 相机板书:树---人)3.感受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把握借物喻人。
师:不仅宋庆龄喜欢这两棵樟树,人们也喜欢。(出示第6段,指读)
点红“瞻仰”,什么叫“瞻仰”?大家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怀着崇敬的心情看),所以它是目字旁,“瞻”是个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我们来写好这个“瞻”字。师:人们瞻仰的是宋庆龄,为什么“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师:这两棵樟树成了故居主人的代表。宋庆龄和樟树之间究竟有着哪些相通之处呢?请大家读一读课前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宋庆龄的资料,联系樟树的特点(点板书),想一想,宋庆龄和樟树之间究竟有着哪些相似之处?(交流)
过渡:(无论从外形还是内在品质,宋庆龄和这两棵樟树,都是那么的相似。老师也写了四句话来赞美他们之间的相通之处。)
出示:樟树蓬蓬勃勃,四季绿意盎然;宋庆龄青春不老,一生为正义而战。
樟树香气永存,使虫类不敢靠近;宋庆龄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退缩。(齐读)师:真是人如树,树如人啊。总结板书:宋庆龄一生为正义而战的(不老青春)(板书),就像樟树的蓬蓬勃勃;她无论是面对死亡的威胁还是金钱的诱惑都大义凛然的(一身正气),就像樟树的香气永存。在人们的眼里,宋庆龄已经和这两棵樟树融为一体,这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
课文表面上是在写樟树,实际上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的蓬蓬勃勃,香气永存,其实是在赞美宋庆龄的一身正气芳香四溢的美德。人们在樟树前留影纪念,表达的是对宋庆龄崇高品质的(敬仰和赞美)。
师:同学们,这种表面上是写一个事物,实际上却是通过这个事物来写人的写作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板书)4.借物喻人手法迁移
师:借物喻人其实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出示)
现实生活中常见:看到穿石的水滴,我们会联想到()的人;
看到温暖的太阳,我们会联想到()的人;
古诗中也有:看到不染淤泥的“莲”,我们会联想到()的人;
看到凌寒独放的“梅”,我们会联想到()的人;
师:借物喻人这一类的文章,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还会遇到很多。阅读这一类的的文章,我们不仅要读懂物的特点,更要关注物的背后可能存在的人,抓住物与人的相似性,就能明白作者真正的目的是借物的特点来写人的品质。5.回归课题
师:我们再回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作者就是借故居这两棵蓬蓬勃勃香气永存的樟树,来写宋庆龄这个伟人的崇高品质。(圈化课题)作者写树实际是在写人,这就是借物喻人。6.回读第4段
师:站在宋庆龄的故居前,这两棵樟树蓬勃的气息再次扑面而来,让我们再走进这两棵樟树,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第4段(配乐齐读),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蓬蓬勃勃的仅仅是这两棵樟树吗?更是宋庆龄四季常青,芳香四溢的美德。这就是借物喻人带给我们的阅读新体会。当然,课后同学们再读第5段,你一定会对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更深切的认识。)
四、语段书写训练
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敬意,将这一段文字抄写下来。将这两棵樟树印在你的记忆深处。(出示第4段的语段抄写范例,生交流抄写段落时的注意点。)
出示:起段要空两格,转行顶格写,行款要整齐,字距要匀称,字迹要工整。(展评,总结:同学们,抄写语段看起来很简单,但要抄写正确美观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如果能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五、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阅读《哨所旁的小白杨》,体会借物喻人写法。阅读提示:作者所写之物是:小白杨;它有什么特点?
作者要写的人是:边防战士;
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共同之处)是什么?(不畏恶劣环境;坚忍不拔)
六、板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青春不老 蓬蓬勃勃 对比
关联词
一身正气 香气永存 悬念 人----树 借物喻人
第五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堂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和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本文语言简洁,曾系清楚,重点突出。教学的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通过文本语言感知樟树的蓬勃生机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4.会用“无论„„总是„„”造句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了解作者的描写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两棵树。
2、这是上海宋庆龄故居里的两棵樟树,当周恩来劝宋庆龄同志搬家时。宋庆龄不肯,因为她——“舍不得这两棵树。”(出示: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3、那么这究竟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呢,宋庆龄会如此的喜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一读,感受樟树外形美
1、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庆龄如此的不舍呢?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两棵樟树。
2、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屏示第4小节。
(读后交流)“蓬蓬勃勃”
(屏示: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板书:蓬蓬勃勃)什么叫蓬蓬勃勃啊?
理解意思: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的意。你是个爱学习的孩子,查字典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方法,也看得出我们的学习能力。但是这样还不够,还得联系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去理解。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划划文中表现蓬蓬勃勃的语句
A 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一句看出樟树的蓬蓬勃勃。
谁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一怎样的樟树? 师:(“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 “枝繁叶茂”。)
(从“枝干不仅伸向四面八方,而且伸得远远的”这一句,可以看出枝干多,而且长得粗壮。)
师:你能读一读这个句子吗?
读这句话时你,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樟树? 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有很粗的枝干的樟树,而且它的枝干伸得很远 说的真好,把你的体会送入语句中,再加上你的动作,老师相信,你能读得更好。师:刚才从枝干上我们看到了蓬勃的生机,樟树身上还有什么也是蓬蓬勃勃的? 指名说
生:第二句话,师出示 师:给你什么感觉
生:叶子很多,而且很绿,绿到发亮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句话,相信你肯定能将这句话读好,生读 师:谁也想将这蓬蓬勃勃的叶子介绍给大家,再指个学生读(3)交流第三句话
师: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这生机旺盛的样子是暂时的吗? 生:不是
师:你来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读第四句话,师出示这句话 师:从哪个词语上看出来的? 生:四季常青
师:能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吗
生:四季常青就是无论冬天还是秋天樟树的叶子都是绿的
师:是呀,当其他树木的叶子都凋谢时,樟树的叶子却还是绿的,不仅是绿的,还绿的-----发亮
师:从这些词句中你觉得樟树一种什么样的树 生:这是两棵生命力旺盛,坚强的树 师:这两棵顽强的樟树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日子里会经历哪些磨难呢,请同学们用上这个句式来说一说,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出示写话练习: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蓬蓬勃勃 指名说
师:听听,多么顽强的樟树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自然段,会背的就背。师:学到这儿,知道这一小节写了樟树的什么吗? 生:写了樟树的蓬蓬勃勃的外形
顽强的生命力
师:难怪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四、学习樟树的可贵之处
1、过渡:宋庆龄舍不得是-----樟树美的外形,除了外形她还舍不得什么呢,樟树的------------可贵之处。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樟树可贵之处的语句
2、读后交流:樟树的可贵在哪里? 指名说
生:樟树的而香气能永久保持,虫类都怕它
师:能具体说说樟树的香气永久保持的体现,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即使……也……)(只要……就……)
师引读:(师)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师)这木质存在十年,(生)虫类就怕它十年。
(师)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师:这个香味保持得也算够久的了!
师:你来赞赞它的可贵之处吧,指2-3个学生读,齐读
3、认识对比手法
师:既然主要写樟树有香气,能拒虫,为什么还要写别的树木?指读 读后交流,能去掉这一描写石榴树的片段吗?
(与其他树木比较,更能突出樟树的香气能够拒虫的特点)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
4、文章读到这里,我们了解了 屏示:这是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师:这还是——
这是宋庆龄故居里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四、品一品,感悟人树相同处
1、、宋庆龄的故居有很多东西,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两棵樟树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或是说,宋庆龄根这两棵樟树有什么共通之处呢? 课前老师叫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小知识和故事 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你读懂宋庆龄和樟树究竟有哪些共通之处了吗? 学生说说,宋庆龄与樟树的关系。
其实,宋庆龄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甚至连外国友人都忍不住称赞她,老师这儿就搜集了几句,谁愿意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出示:她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播洒在人们的心间!)
(出示名言,学生感情朗读)
师:同学们,这就是外国友人眼中的宋庆龄。你们看,宋庆龄与樟树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都很受人们喜欢。生:都有高尚的品质。„„
师:是呀!宋庆龄与樟树如此相似,她们都有着美丽的外表,可贵的品质,都深受人们的喜爱。真是人如此树,树如其人。
2、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宋庆龄。怪不得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3、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一同度过春夏秋冬,一起走过风风雨雨。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正如在人们的心目中,化身红烛的老师,化身青松的陈毅爷爷,这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
五、课外拓展 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宋庆龄的故事,深入地了解她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樟树精神。课文借物喻人,借赞美樟树来缅怀宋庆龄。其实像樟树一样有着高贵品格的还有很多,这些事物能让你想起谁?可以是你所了解的名人,可以是书本上你新认识的人,也可以是身边你所熟悉的人„„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樟树
蓬蓬勃勃
(借物喻人)
拒虫香气 永久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