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课设计(最新修改)
小学语文说课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
XX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年级()册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该单元以()为主题而展开。《
》这篇课文,主要描述的是()。课文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层次清晰,语言描写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的情感体验。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和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围绕课标指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抓住重点语句进行理解体会并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及方法。(如: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学习主人公--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
4、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愫。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
重点制定为——感受 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写法。
难点为——激发学生热爱()的 思想感情,深入体会友谊之情„„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设计,贵在创新,贵在切合学生实际,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而传统教学的弊端就在于教师繁琐的讲解和分析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失去了练兵的机会。事实上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阅读教学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读中议、读中思,更有利于其主动性的发挥。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制定了读、议、思三字学法并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四、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如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把学生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始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巧妙地利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展播——音乐/画面),将学生带入情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随后揭开课题,顺势进入下个环节。
(随后,我将引出:同学们,听着美妙的曲子,看着美丽的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这时学生便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悟。学生乐于说,易于表达,更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悟与体会,继而引出新课(板书课题,师生一起),进入下个环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会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由读课文。
1、读前导读
明确初读要求: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边读想象作者笔下的——,把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读中导读
引导学生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教师随机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进行指导,让学生轻松地扫除阅读障碍,把握课文内容,这样又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读后导读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即理清文章脉络。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悟。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
引出: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接着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再读课文,边读边画,体会感悟。学生汇报交流,师板书,归纳小结,从而达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多向互动的课堂效果。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因此在对课文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后,通过提出问题使知识拓展延伸,让学生想想:——。这样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五)布置作业,复习强化
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课文中作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了如下课后作业: 1:请大家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2:推荐阅读《》——。
(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于是我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启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培养自学能力。这样既有效地使用了多种教育资源,又有助于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
以上就是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份微型教案,板书应简明、清晰、直观地呈现本节课的要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
板书边写边讲:本节课中 若有时间继续说:教学效果
最后,我谈一下本节课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展开教学,从学习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等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积极参与,有所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给予的机会!再次感谢!
第二篇:安塞腰鼓说课修改
心随鼓跃,情融语浓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说明 小街乡中心小学
单永凤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叫单永凤,来自小街小学。“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师朗诵)(配视频)这是《安塞腰鼓》的精彩片段。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课《安塞腰鼓》。
一、教材简析
《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先生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安排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民风民俗”这一主题中。课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表现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其最大特点是文本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大气磅礴、豪情万丈、气吞山河的阳刚美。学习这样语言优美、内涵丰富的文章,可以使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培养审美情趣,丰富人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我教学的对象是生活在西南边陲,滇中水城的学生,他们虽看过当地的一些腰鼓表演,有的甚至还参加过学校腰鼓队,但对于“天下第一鼓” 这一民族艺术显然是很陌生的。因此,很有必要运用多媒体把遥远的安塞腰鼓引进课
学法: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作为一篇诗化的散文,将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想、品、评、写;以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未开台先叫座。我利用课前交流,播放歌曲《黄土高坡》,营造浓烈的氛围,并将这一情景有效的由课前向课堂延伸。上课师生相互问好后,我深情地说:“同学们,伴随着一曲荡气回肠的《黄土高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安塞,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题。”师:“作者刘成章用他饱含诗情的笔触写下了对安塞腰鼓独特的情感,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他的这一情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很快回答(板书“好一个”)师:“怎样才能把这句话读出味儿来呢?”我明确“好”字应重读,并指名一位同学读,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读得有点味儿了,加上动作会更好!谁再来?”“读得真是有声有色,你读出了作者对安塞腰鼓怎样的情感呢?”(预设:赞美、赞叹等)(板书“!”)师:“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来赞一赞安塞腰鼓!”(贴图)(全班加上动作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朗读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把握了文章的情感脉搏。全文的情感基调奠定于此,学生的情愫萌发于此。
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碰撞出疑问的火花,我顺势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安塞腰鼓好在哪儿?(师板书)这样本节课探究的问题油然而生。这一主问题引领着学习的航向,大大简化了教学头绪。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
养,促进了学生的持续发展。
第二步:小组合作,合探解疑(引导学生分小组继续寻找美点)
学以致用,在此,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刚才的学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的快乐是无穷的,下面我们将小组合作学习响声、后生、舞姿这三部分。请喜欢学习响声的做到第一组,喜欢学习击鼓后生的做到第二组,喜欢学习舞姿的做到第三组。”“请看学习要求——”(幻灯片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开始!”学生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朗读,合作、探究,我则走进学生,积极参与他们的学习活动。
合作结束后,我适时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成果:“拥有自信,体验成功,学习的舞台永远属于你!哪个组愿意先来?”组长分别上台汇报,参与板书,并进行特色交流。汇报“响声”的小组觉得:“安塞腰鼓好在有沉重的响声,(板书:沉重)好一个安塞腰鼓!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请看我们组的特色展示——组长击鼓,下面的组员齐和“隆隆,隆隆,隆隆!”“谢谢大家,你们还有疑问吗?”其他学生提问“隆隆,隆隆,隆隆”说明了什么?组员一一作答。就这样,学生谈感受,学舞姿,课堂汇报精彩纷呈。
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精神,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与创新,使学法得以迁移运用,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
第三步:赏读悟情,学用语言
此时的学生满腔热情,急欲释放,我马上组织师生合作朗读:“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异常激动,为安塞腰鼓而动,为你们精彩的表现而动,就让我们一起唱响这生命的乐章!”
“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全班接读)
【板书设计】 舞蹈 火烈
好一个 响声 隆隆
14、安塞腰鼓!后生 元气淋漓 舞姿 叹为观止
第三篇:说课设计
说课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保山第九中学的说课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功》,我将进行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后反思这些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了功的概念以及功的计算公式,并讨论了在各种角度下功的计算及功的正负性的可能,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必修一学习了位移、力和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而在本节课之后学生将学习功率、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运动学复杂问题,所以本节课在地位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保山第九中学新高一43班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对知识储备上来说,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功的相关概念,所以对本节课来说学生是比较熟悉的,但是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还未涉及矢量的概念,以及功的公式中cosα还未出现,所以学生容易凭借学习经验在意识中形成错误的概念,这节课我将在转换学生错误的概念的前提下,联系生活实际,力求做到让STS的理念渗透到本节课里面。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正确理解功的概念及其公式;②、会利用功的概念求解相关问题;③会利用功的功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通过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②通过小组探究让学生逐步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从认识功的本质出发与实际相联系,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②、从自主探究出发(探究功的正负性这一活动),使学生形成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功的概念的阐述以及利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讨论各种角度下功的正负性及总功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以及三维目标,并综合新课标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我将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以及小组讨论总结法来开展我的教学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下面是我具体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引入部分,我将以一段芬兰举办的世界大力士锦标赛,大力士拉卡车这么一段视频来引入新课,以此来回顾初中学习功的概念是什么,以及初中学习过的功的计算公式W=F.S以此来引出学生之前可能形成的一个错误的潜概念,就是在任何情况下求功都可以用W=F.S来计算,而不考虑力与位移之间有个夹角的情况。其次是构建功的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我还会继续沿用大力士拉卡车这个例子,从两个角度来得出今天教学的主要的内容,也就是功的公式。第一是从数学的角度,由于高一下学期已经学习了矢量,也就是数学上向量的概念,然后功的公式中的力和位移都是矢量,可以通过数学上矢量的点成法则直接得出功的公式。第二是从物理课的角度出发,从物理意义和物理概念上来理解功的公式,即W=F.L.COSα,可以通过必修一已经学过的力的正交分解,将力分解在与位移同向和与位移垂直的两个方向上,书本上也有所提及,从这么一点出发从而的到今天要学习的功的公式,这里也体现出本次教学的思想之一,即数学和物理相结合的思想。
再次是探究过程,由于通过上面的学习已经得出了功的计算公式是W=F.L.COSα,既然公式中含有COSα一项,结合数学的推理来看,必然导致功W是有正负性的,因为从数学的角度出发COSα是有正负性的,我将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即讨论在不同的α取值下,什么情况做正功,什么情况做负功和什么情况做功为零。探究之后可以请一组分析的比较好的同学将他们的讨论结论展示给大家,然后让其他学生对他们进行评价,教师对他们组也进行评价,最后得出定论。
最后是形成性评价,我将联系实际,通过学生们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比如说篮球,足球,举重等,来让学生自己分析在这些不同的运动项目中有没有做功,做功是多少,是正功还是负功,从感性上让学生对功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及让学生初步知道正功和负功分别对运动有什么样的影响,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然后从理性上让学生利用书本上的例题来计算功,进而引出总共的两种求法,一是先求出各个力所做的功,然后求这些力做功的代数和;二是,先求出各个力的合力,然后求出合力所做的功即是总功。在此过程中我将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这样的结论,从而为以后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打下基础。接着从易到难,我将再举一个相对难的例子,也就是课后习题三,也是一个类似于滑雪的问题,从由浅入深的层次让学生从理性上对功有个更加透彻的了解。
接下来是个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在此我将再次延伸,让“吃不饱”的学生继续学习,由于以上我们研究的都是恒力做功的问题,我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果将恒力变成变力后将如何计算功。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有亮点:一是引入过程,通过大力士超凡的力气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从该视频出发,得出了功的概念及功的计算公式;二是以新课标和本校的“315”有效课堂的理念为基础,充分发挥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的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
不足之处是课堂督促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小组讨论为主时,个别学生没能积极参与其中,有滥竽充数之嫌;其次是课后作业的设置上没有兼顾到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好的学生“吃不够”,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到”的情况。
第四篇:《 国际物流》说课(修改搞)
尊重主体地位
推进积极参与
促进主动学习
——《国际物流》说课稿
上海市交通学校 经济管理科 李 坚
本节课授课内容是《物流基础》课程第五章《国际物流》中“国际物流概述”。国际物流的概念、特点、国际物流的发展是《物流基础》教学大纲规定的第五章《国际物流》的基本点之一。
我校采用的教材《物流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规划教材,是由交通职业教育教材指导委员会、交通运输管理学科委员会组织编写,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根据中专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及心理特点和知识的实际,参考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现代物流管理》、上海三联书店的《现代物流》等教材的内容,并对这些教材进行了综合处理。
教学大纲是我们教师上课的基本准则和依据,围绕大纲施教,传授基本的知识点是教师上课的功能。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和保证,只有认真备课才有可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备课主要是围绕大纲要求对两节课进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手段、课件制作、时间安排、提问和作业、预习布置等进行总体设计、从而编写出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要求,本人具体设置了教学的专业目标、语言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等四大目标。
1、专业目标:掌握国际物流的概念、特点、原理;熟悉国际物流的基本类型;应用分析、掌握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及国际贸易不同特点;把握国际物流在中国特别是上海的发展态势。
2、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索能力,分折、判断能力,推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用层层启发的方式,把理论传授与开发学生能力结合起来,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心智技能,提高学生的理论底蕴。
3、语言目标:适度运用双语教学,教学物流的专业英语词汇。如:“物流的国家标准术语”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报关、商检、国际多式联运、保税仓库 1 等。用英语来表述,增大学生的词汇接受量,强化专业外语词汇的训练。一定程度地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4、德育目标:物流人才是社会紧缺人才,物流专业是我校重点专业,又被列为国家的重点专业。通过国际物流的介绍,使学生明确中国物流的发展迎合了世界的发展潮流,是中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可靠保证。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形成爱专业、爱学习、爱思考的良好习惯和态度,而且使学生形成爱我专业、兴我中华的爱国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解
1、教学重点: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区别、国际物流在中国发展的趋势及国际物流在上海的发展态势。
2、教学难点:国际物流的特点;
3、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见教案及电子教案)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沟通,应该是很愉快的。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是教学程序的设计的重要理念。
1、创造情景,激发兴趣。
学生天天面对一块黑扳和一张看见的脸,易产生烦躁的情绪。惟有创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器官并用时,能使学生入境、入情,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产生这种良好效果。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设置多个文字图片的画面,每个画面衬托主题,图文声并茂;加上老师的层层诱导,声行形俱备;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视、听神经迅速兴奋起来,此时,便把教学引导到了心理层面。
2、案例探索,导学达标
重点以上海港集装箱公司、UPS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的简介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三家企业是什么类型的企业?这些企业之间有何共性?这些企业发展远景如何?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根据回答的效果导入正课。
3、循序渐进,突破难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国际物流的特点,即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区别。因此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再从概念引伸,阐述国际物流的类别,最后从国际物流的 2 系统出发,分析它的六个不同特点。
4、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1)强调联系实际,及时巩固知识。每个知识点都以身边事、国家事、国际事的具体实例来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实际上升理论,用新的信息,培育学生的理论情感,把握理论的真谛。
2)想想议议,活跃思维。整个教学过程允许学生们的充分议论,无论是知识点,还是新的信息和案例,都要求课堂的轻松自如,讲讲、看看、听听、议议,在不知不觉的吸取知识的养份。
3)及时归纳总结,完成知识建构。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及时小结归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
四、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并给学生适当的学法指导,不仅可以有利于教学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轻松而高效;而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推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真正成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我长期的措施是:“两强化、一弱化”,即强化预习环节、强化提问和讨论环节、弱化灌输环节。
1、强化预习环节:在上一堂课中布置预习内容,不是简单的要求阅读下一堂课的内容;而是列出知识点,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准备在下堂课中,随时准备回答老师及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
2、强化讨论、提问环节:针对老师列出的案例,推动学生“窃窃私语”、畅所欲言,不必强调肃静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们边听边议,并列出正、反两方意见进行讲答。
3、弱化灌输环节:理论教学要灌输,但绝不是满堂灌,而是变高深的理论为简明的原理和充实的信息,把枯躁的原理演变为现实的生活内容,变灌输为疏导,形成双向交流的学习氛围。
五、教学方法的运用
依据学生的学法,采取一定的教法。因为学生的学法是教师教法的基础,学生的学法又是教学的目的之一。教而有法是课堂的手段,学而得法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理论教学课课程需要知识的灌输,但是想方设法采用科学的方法就能 3 让同学与精彩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变枯躁点为兴奋点。
1、直观教学法:借助于多媒体的技术,密切联系实践、突出直观教学、提高学生兴趣,是本课程的教学基本点。
2、浅出深入法:通过案例分折,导出本课知识点,对照书本内容,循次渐进,层层深入。变灌输式为积极主动的对知识的主动学习,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状态,实现知识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化。
3、动手实践法:设置网上搜索为内容的课后作业,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借助动手与实践,提高学生信息收集的能力,加深对国际物流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手段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可有效增加信息的传递,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最有效的实现教学目的。运用数码摄象机、音像合成制作和电脑多媒体辅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学习的材料,指导学习方法、解答学习疑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实现教学目标,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制作投影片或录象资料,将教学内容清晰、直观、形象、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七、习题和预习的布置
1、课后的四道作业题。尽管书后的有些作业题上课没讲过,但要求学生以自学的方法来完成。既能拓宽知识面,又加深对国际物流系统知识的了解和理解。
2、另布置二道习题;①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十大国际物流公司的名称?,②“中国现代物流”一文的中心思想;提示学生上中国物流网搜索,目的是要求学生熟练运用电脑的技能,培养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
3、预习的主要内容是国际物流与国际商流、国际信息流、国际资金流、国际人才流的关系,并作为下次课堂提问的要点。
八、设计说明
1、重点突出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提高专业兴趣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2、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强化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强化知识的实践性,适当降低理论难度。同时在专业教学中适当运用双语教学,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英语,用英语 4 知识来促进专业教学。
4、联系中国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的发展、上海经济的发展,注重在物流专业教学的德育渗透。
总之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他们参与全程,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
2004年5月8日
第五篇:《海燕》说课设计
《海燕》说课设计
宜八中彭虹李彪
各位专家、评委:
我说课的题目是《海燕》。下面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设计反思等方面予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海燕》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是高尔基创作的一首散文诗,蕴涵丰富,语言精美,对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品味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很有裨益的。
2、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象征、对比和烘托等典型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散文诗优美的意境,理解“海燕”的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本文的象征意义及“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4.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说教法。
1.“美文需要美教”,本课设计力求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发现、个性化体验、艺术性创编等一系列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2.力求突出“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理念,放手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圈点批注、大量的仿句说话练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所以我采取以朗读为主线,通过设计精巧的微型话题,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架起和谐的桥梁,进行平等式对话教学,三、说学法。
“好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的。基于这个目的,本课的的学法选择有:
1、读书入境法
2、勾画圈点法
3、合作探究法
4、小组竞赛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以“尝试教学法”为核心,以“诵读”为线索贯穿整个课堂。具体有五个教学环节:导入(出示教学目标);检查预习;合作学习(一读形象、二读画面、三读社会、四读写法、五读自我);课堂展示;当堂检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海燕搏击风浪的图片,设计导语激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去感受高尔基给我们带来的生命之最强音。
(二)检查预习并出示教学目标:
(这一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养成一个预习的好习惯,没有预习不上新课,预习不充分不急着上课。)
让学科组长带领组员进行一个3分钟的预习检测,(从字词、作者和文章大意等方面)。
(三)合作学习:
(这一环节真正体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也只是其中的合作者之一,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者,让学生们在尝试中体验快乐、体验成功。)
教师出示合作话题,并分配任务:
一读形象:
个人表情诵读,读好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
从文中挑选词语加在题目前组成短语:“________的海燕”
小组讨论圈点批注,仿句说话:
“从_________诗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高傲)。”
“从_________诗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勇敢)。”
“从_________诗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敏感)。”
修改标题的方法有利于打开学生阅读的思路。当学生找出合适的词语诗句的时候,其实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已经有了一定深度。
二读画面:
(1)《海燕》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乐,共分三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是一副画面,小组合作分工朗读每一画面的内容,提示可以按照“暴风雨_________”的格式给每个画面起小标题。(提示: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2)动员学生结合三个画面分三部分演读,体会情感上的变化和语气、节奏的变化。最后一段是全文高潮,全诗最强音,宜在分组演读后全班合读,收到震撼人心、掷地有声的效果。
三读社会: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是渴望生活中的暴风雨,还是另有用意
呢?(自然而然引入学生对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思考,对作者的写作目的进行探究。)(本文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它塑造了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四读写法:
海燕是本文的主角,可是文中还有对其他海鸟以及风云雷电等的描写,有何用意和作用?(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象征、对比和烘托等写作方法,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
(1)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的写作方法,言在此而意在彼。
海——俄国广大的人民群众,海浪—革命高潮是人民群众的力量
风、云、雷、电——反动势力
海鸥、海鸭、企鹅——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请再举一些常见的事物,如青松、红旗、鲜花,鸽子说说它们象征了些什么? 明确:红旗象征革命,青松象征坚贞的气节和永垂不朽的精神,鲜花象征许多美好的东西(如美丽、幸福、)
鸽子象征了和平。
(2)自主创编──想像迁移,请你仿照句子说一段话:
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句式:假如我是(),我将对()说(),因为()。
五读自我: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的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么做呢?
练习仿写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海燕的人生因而;
我们的人生因
(如:搏击风浪 精彩 追求卓越 潇洒)
(四)、课堂展示
各个小组在积极的交流合作完成了本组的任务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课堂展
示。
(五)当堂检测
教师出示一定数量的问题,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进行一个检测,以此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比如: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呻吟()白沫()翡翠()深渊()蜿蜒().....()困乏....
胆怯()号叫()飞窜起()一晃()...()掠..
2.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海燕像黑色的闪电。
(2)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
(3)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4)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A.比喻 比喻 反复 拟人B.比喻拟人 反复 拟人
C.拟人 拟人 拟人 反复D.比喻 比喻 拟人 拟人
3.《海燕》一文的作者是______国文学家作的散文诗,节选自《》的结尾部分,全文高度赞扬了海燕的战斗精神。
五、设计反思:
对本节课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后,我一直在反思,这样做表面上是在走尝试教学的模式,实际上会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已有近半学期的时间了,因为我们是在学习阶段,所以五味俱全,但我还是坚信,任何一次改革都应该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但只要真正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尝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习的甜头,那这种尝试就是成功的,我的这节课应该也会成功的。毕竟“交换一个苹果,手里始终只有一个,交换一种思想,那每人就拥有了两种思想”,所以我认为这种交换,值!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