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8:1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吉安三中:段飞泉,时间:2011.4.15)

一、课标分析

本框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它在第二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共有三目构成: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什么是文化传播,商人进行贸易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第二目说明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成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第三目又是在第一、二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到历史上中华文化在为世界文化发展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而使学生油然而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进步。我们要自觉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二、学生分析

文化传播就在身边,学生能够直观地体验到。但是由于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较弱,很难将获得文化传播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论认知水平。因此,在施教中教师要坚持“三贴近”原则,立足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让学生发现、感悟与理解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提炼上升到理论层次,并践行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传播途径有哪些;文化传播的传播媒介的过程及作用。

理解:现代传媒的产生是否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分析通过所学内容,分析传媒的演变过程。

2、能力目标:

能例举史实说明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结合实际,运用知识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必要性;通过合作探究,观看不同图片、不同视频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能准确寻找信息的能力;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索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文化传播的作用,提高对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自觉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示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大众传媒及其特点;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

2、教学难点: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五、教学方法:

探究分析法:教师引导,层层剖析,淡化结论,注重参与,强调过程。

实例引导法:用具有本土特色的事例,以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事例来论证。

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解决教材中的疑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六、授课时间:一节课(45分钟)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对话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你们当中有人到过井冈山? 学生甲:到过两次 学生乙:到过一次

教师:那就请你们两位同学来各用一分半钟简要说说井冈山历史,风景名胜或风土人情,好让我们没到过的同学增长见识,行吗?

学生甲:“革命摇篮”——井冈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西南部,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井冈山有许多风景名胜,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井冈山也因此被誉为“共和国的奠基石”。

学生乙:井冈山有许多历史风景名胜地。如:黄洋界红军哨口、八角楼毛泽东同志旧居、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红四军军部旧址、红四军军械处旧址等 教师点拨:讲得很好。说明你们对井冈山有不少了解。通过你们的发言使我们获得了很多有关井冈山的信息,增长了不少见识。其实我们这种交流就是一种文化传播的现象,同时说明文化交流就在我们身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这一框题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含义

教师:前面通过学生介绍井冈山有关信息,其实这就是一种文化传播。那什么是文化传播呢? 学生回答:略(请一两个学生回答,学生可看书回答)

教师点拨: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有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过渡:那文化传播的途径有哪些呢?

2、文化传播的途径(多媒体展示图片):

探究问题:(1)观看这图片,你知道图片所指的是吉安市哪条街?这条街的主要功能定位是什么?请你简单给大家作个介绍。

(2)通过对这街了解,你可从中获取哪些相关信息的文化?

学生1:这是吉安有名的文山步行街。文山步行街全长500米,宽25米,是一条集购物、旅游、娱乐、休闲于一体的高标准现代气息很浓的商业步行街。学生2:文山步行街有很多超市。如万家福超市、国光超市等,此外还有很多服装店、鞋店店„„ 学生3:文山步行街有很多好吃的,如好口福里面的八宝粥、肯德基

学生4:在文山步行街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来自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汇聚于此的服装、电子产品、食品、香水等

教师点评:大家讲的很多,也讲得很好,佩服!从刚才大家讲的我们给它定位就是什么呢?学生5:步行街以经营商品买卖为主的地方,因此该街就是一条商业街。

教师:正确。文山步行街就是商业气息很浓的商业街。因而这条街的功能定位以商业为主,故也可称商业街、通过对商业街了解,我们知道这街的商业活动、商业贸易非常活跃。通过这条街的商业贸易活动,我们了解到来自全国乃至世界不同地方的文化:如服装文化、小吃文化、风土人情等。请问这些文化传播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的? 学生6:商业活动是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

教师:归纳的非常到位。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那同学们学过历史,能否举出一个有关通过商业贸易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例子来。学生:四海闻名的丝绸之路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通过这条有名的路,使中国的瓷器、丝织品传到欧洲、非洲;通过这条商业贸易之路,使西方的音乐、葡萄等传入中国。因此商业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师:不错。历史知识学得不错。归纳:(1)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过渡:除此途径外,还有哪些途径可以促进文化传播?请同学看下面两幅图片(多媒体展示)

(三峡移民工程)中国90年代的民工潮

合作探究:三峡移民,90年代的民工潮对促进中国文化的交流传播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组代表:山峡移民对中国文化交流意义很大。三峡工程的修建,需要大量移民迁移、安置。当迁移而来需安置的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时,移民与当地居民可以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交流,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二组代表:90年代的民工潮,是中国城镇一体化进程中的产物。历经风雨的“打工仔”、“打工妹”从外地打工回到农村时,不仅带回了打工的收入,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农民更加关注信息社会的动态,更加注重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子女教育培养、少生优育等,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政治文明的跃迁。

教师归纳点拨:从这两组同学代表发言说明同学们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查阅了资料并思考,学习态度好,答得也出色。三峡移民与民工潮对于文化交流传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从中得出一个结论:人口迁徙对文化交流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想想看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并说说出它们对文化变迁产生的影响。(请几个同学来说说)学生1:永嘉之乱时期,北方地区连年战乱造成这期间造成大量汉人南迁,同时也使北方的汉文化和南方的少数民族融合。学生2:安史之乱时期,北方的连年征战,北方为各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汉人不堪忍受,又纷纷南逃,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徙.这次人口大迁徙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 3

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学生3:靖康之难时,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被迫举族迁移,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员、士民涌向南方,是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迁徙。

学生4:这几次人口迁徙历史就是一部汉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史,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替史,历史上每当中原出现一个相对统一强大的政权,北方异族必然也会出现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权来与之抗衡。总体上来说,基本上都是以北方异族的胜利告终,但是,因为他们在文化上处于弱势,所以每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最终也会被强大的汉文明融化,并被逐一汉化,最终完成民族大融合。

教师总结:这几位同学讲得很到位。其实历史上每次人口大迁徙对各民族文化交流、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起了不可估量作用。所以说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重要途径。过渡:文化交流传播还有其他途径吗?

教师:请同学看下面材料(多媒体展示)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法国仍然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目的地。赴法留学的中国学生日增。统计数据显示,在2010年有1.07万名中国学生到法国留学。截止到现在,在法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总数有30 000名左右。

问题探究:(1)中国学生到法国学习,其实就是到国外受教育。通过受教育,能学到学到些什么?(具体谈谈)

学生1:到法国学习,可以学到法文,了解异国风情。学生2:可以学到法国先进技术,思维方式。教师:还有吗?

学生:也可学到法国的巴黎的舞蹈,了解法国的历史等

教师:很好。因此到外国去接受教育,也可以达到文化的交流,因此,这种文化交流传播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受教育

教师归纳总结:教育不仅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且教育是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途径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教师;除了上述三种途径外,还有文化传播途径吗?

学生:亲朋聚会、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教师:不错。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过渡:文化传播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家每天都在体验着,参与着。那么,我们一般通过哪些具体的手段(工具)传递信息、情感呢?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教师:请看多媒体展示:

(1)中秋话祝福:你是怎么样表达中秋祝福的,祝福手段是什么? 学生:一声问候,一张贺卡

学生:一条短信,一个电话,一封电邮

教师归纳: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传媒。1.传媒的含义:

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传媒。教师:古人传播信息或文化又是通过什么手段来实现的? 学生:口语、文字

学生:烽火狼烟、鸿雁传书等

教师:回答很好。还有晨钟暮鼓、驿寄梅花也是古代传播信息或文化的重要手段。那现代传播文化的手段又是什么呢?

学生:印刷、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

教师:这些手段开始向大众传播信息的传媒称作大众传媒。

2.大众传媒含义:以印刷媒体为标志向大众传播信息文化的传播手段称为大众传媒 教师:从同学们讲的我们知道: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3、大众传媒的标志及方式

标志: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方式: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

教师:同学们能否比较一下现代传媒同古代传媒比较,现代传媒有什么优势或优点? 学生:能够最大突破时空的局限,具有强大功能 教师:回答不错。请看下面画面(多媒体展示)

合作探究:我们学校里有不少同学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现象。

请说说有哪些办法可以在青少年中传播环保意识?(提示:借助一定的媒介实施一定的做法或传递环保意识的方式和媒介)学生讨论发言:

(1)及时提醒和制止身边的青少年破坏环境(口语)(2)学校增加环保课程,对学生实施环保教育(文字)(3)销售绿色产品并在上面标注倡导环保的图文(商品)(4)在电视上播出关于环保的公益广告(电视)(5)开设关于环保的综合网站或论坛(网络)

(6)在报刊中开辟环保专栏(印刷、报刊)

„„

教师点评:大家回答到位,非常了不起。

(过渡)中国是世界文明四大发祥地之一。我们的祖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祖先辛勤劳作的结果,另一方面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不断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为我国文化的辉煌创造条件。因此,我们要使中国文化再创辉煌,必须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教师:文化交流有什么作用?

1、文化交流的作用

合作探究:(多媒体播放视频)2010年 “中法文化年”活动 教师:中国与法国开展文化年活动有什么作用

学生1: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学生2: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教师:很好,那我们中学生能为传播中华文化做些什么呢?

学生: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生: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

教师:回答不错。下面我们听一曲歌曲再次感受一下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学习课程内容的结束。

欣赏视频:《中华文化传播的美丽使者----邓丽君》

(四)本框知识框架

1、生活中的文化传播(1)文化传播的含义(2)文化传播的途径

——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传媒的含义

——大众传媒含义

——大众传媒的标志及方式

3、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文化交流的作用 ——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五)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

1.培根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这句话强调的是()A.知识的重要作用 B.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C.文化交流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D.知识的力量是巨大的

2.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学校都开设了汉语课程,一些国家还聘请华文教育的志愿者负责汉语的教学。从文化的角度看,这样做的益处在于()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②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③有利于把其他国家的文化融合到中国文化之中④有利于取长补短,实现文化的创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③

3.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是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里程碑,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而现在,网络传播是人类文化传播史上的一次空前革命。这说明()

A.各种文化传播方式各有其特点 B.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当前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C.新的传媒出现,旧的传媒消失 D.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4.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直言不讳地说:“政府要大力推动美国电影走向世界,因为好莱坞的电影走到哪里,就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和商业利益带到哪里。”这表明()A.文化产品贸易就是为了进行文化传B.文化产品贸易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C.只有文化产品贸易才能进行文化的传播D.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我们的使命 非选择题

1.利用网络你可以用以往难以想象的速度查阅到你希望得到的资料;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你可以和远在异国他乡的朋友或陌生人进行交流、抒发情感、娱乐游戏„„

你能说明“网络传播”具有哪些特点吗?

(六)、教学反思

1、《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一课的教学尽量立足学生实际,坚持 “三贴近”原则,使课堂教学气氛浓烈,教学效果不错。

2、教学方法上,重视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教师的引导探究教学融合为一体,既要注重教师在教学中有效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落实合作的方式、探究的过程,达到收获知识,内化为自我的目的。这符合新一轮课改提出高效教学的必然趋势。

3、在教学中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 在教学中发现课堂时间太紧,有时感觉课上得很仓促,无完美感,有时甚至上不完课。 本节课的合作探究要求学生在课余完成,尤其是有关历史的探究题,教师无法更多的把握学生课余的合作探究情况,因而课堂合作探究仅成为部分学生的合作探究,不能很好的落实全体学生的合作探究。

第二篇:第三课第二框教案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第三课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二课时)

第二框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

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说明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共同构筑新世纪的多元文化。★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交流、传播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文化在人的交流中,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涵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4-35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从世界文化交流史看,印度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古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古希腊商人功不可没。

(2)人口迁徙。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6-37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手段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看到,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意义: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从汉代张差事出使西域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类西行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历代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万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8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文化传播活动的启示?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

启示(做法):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手段,知道了文化在各种交往活动中传承、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文化的传承有重大作用,要推进全球文化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 课余作业

分组收集材料,探究、讨论加强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第三篇:3、2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

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交流、传播的问题。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问题

一、什么是文化传播?是不是所有的社会交往活动都可以看成是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涵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问题

二、文化通过哪些途径进行传播的?

2、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迁徙的原因有:战争、经济发展的需要、自然灾害、国家政策)

(3)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问题

三、文化通过什么媒介进行传播的?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问题

四、我们对待文化传播的态度是什么?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六、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手段,知道了文化在各种交往活动中传承、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文化的传承有重大作用,要推进全球文化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

第四篇:必修3文化生活《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二框题《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如何使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本课首先要弄清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其次要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材还特别强调了教育在对选择、传递和创新文化中的特定作用。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经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经过相互借鉴和融合,我们的文化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2、学生分析

九十年代初期出生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张扬个性成为他(她)们的主旋律。面对这一时代的学生,沟通需要用心、用技巧,那也是一门艺术。高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且比较丰富;语言逻辑性强,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望及表现欲望。学生主体参与的充分,表现在其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这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分不开的。本课教学设计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先阅读书本、独立思考、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自己得出解答问题的结论,不追求答案的唯一。充分体现了读书是一种个体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教师应跳出教学设计的问题模式,和学生一道去创造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成功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更加成功。同时特别注重创设的情景的选择性,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使他们的潜能、智慧得出充分挖掘、展示。只有当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有创意的设计见解,学生主体参与和教师主导二者完美结合,才能表明该课的设计卓有成效。

3、设计思想

“学习是一种内心之旅,通过整体的感悟、修行使个人从不完善趋向完善。”

“学习是对自我的体会,是需要静谧安详、澄和专注的。即使是对话,也讲究在彼此倾听基础悉心思考。”

[第一阶段 阅读与思考]本阶段的目标就是指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思考,努力掌握课标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为了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我在教学中先给予一定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先泛读教材,对本框题有一个整体印象;有哪些概念、原理、知识点?课文结构的内在逻辑如何等情况;在此基础上精细研读,弄清概念,注意教材中事例的列举,对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通过自我归纳、提炼、研究、讨论及教师的点拨,完成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目的是使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让他们逐渐学会自我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阶段 分享与总结]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理性地回归自我,即我们在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中能做什么?怎么做?情感、态度、价值观应为优先的课堂设计的前提,能力则为主导,知识为基础。所以最后我作如下要求:

一、本节课讲了哪些知识?

二、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三、学完本节课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方面你打算做些什么?通过课堂学习,在知、思、行方面提出三个层次的要求,力求使学生在每一个层次都有所收获。本课总体设计旨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学生的读书-思考-感悟-交流-分享-创生-行动等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尝试实践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用心营造“倾听”和“润泽”的课堂,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生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

4、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能力:结合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提高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正确把握文化传承中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难点: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6、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阶段 阅读与思考(约20分钟)

[本课教材内容结构] 第一目:

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主要是介绍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①教材以“实事求是”一词内涵的演变作为实例,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密不可分。这一过程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的过程。②教材以如何认识关于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两种看法,引导学生把握继承和发展的辨证关系,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第二目: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材分别以“相关链接”、图文问题探究、“文化名人”等材料,分别介绍了社会制度更替、科学技术进步和思想运动的兴起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指出了上述因素对文化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特别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传承民族文化起到的作用。

第三目:教育在文化传承中。①把教育界定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②以“私塾”、“课堂教学”、“网络学习”三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教育方式对文化传承的不同影响,从而说明,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布置阅读课文p43-47页。要求学生弄清概念,注意教材中的解释和事例的列举,对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一、安静、认真地用心阅读课本知识。

对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关键词做上记号;对个别不懂的字词、概念、原理打上“?”以便于质疑。

通过自我归纳、提炼、研究、讨论及教师的点拨,完成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目的是使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让他们逐渐学会自我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发放指导读书自学表格(见附件1)

二、边看边思考读书自学表格里教师提出的问题。(1)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怎样的关系?(2)传统文化从古到今呈现出两种趋势的发展,有的经过与时代内容的结合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有的则成为文化发展的糟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文化的发展呢?怎样影响的?

(3)说说古今不同教育方式对文化传承有何不同影响,说明了什么问题。

3、指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互相交流;鼓励基础中等或较差的学生大胆尝试。

三、自由创设问题、相互讨论,组织学习提纲。在每个学习小组内,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完成自学提纲上的问题的基础上,自由创设问题,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各学习小组通过阅读教材、小组讨论仍没有解决的内容打上标记,以待在全班范围内相互质疑、释疑。

第二阶段体验与探究(约18分钟)

[周杰伦现象背后的文化本质]

1、欣赏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的片段

2、探讨周杰伦现象背后的一些文化本质

1、播放经过剪辑的《谁动了古人的琴弦——中国风音乐精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见附件2)

2、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

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欣赏后感受以及探讨课件展示问题: 现场调查:

(1)喜欢周杰伦的同学举手,说说为什么喜欢。(2)你最喜欢的歌词是哪一句?为什么? 现场讨论:

前不久,国际巨星周杰伦先生放了一句大话:“哈韩哈日的,真是白痴”。一时间网上风起云涌,有人说周杰伦是民族英雄;有人请周杰伦不要玷污“中国文化”!你同意哪种观点,说明理由。

感受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独特的文化内涵,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引发思考: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精心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思考、调查、讨论等一系列活动对周杰伦从歌词和配乐上体现了传统的文化、历史、武术、音乐、戏曲等方面的内容的继承和创新进行体验和感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高。

第三阶段分享与总结(约7分钟)

[本课总结]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继承与发展是文化发展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育他们追求真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探讨课件展示问题,学习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1、本节课讲了哪些知识?

2、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学完本节课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方面你打算做些什么?

情感、态度、价值观应为优先的课堂设计的前提,能力则为主导,知识为基础。

第一阶段 阅读与思考(约20分钟)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继承与发展是文化发展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课本p43-44,思考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怎样的关系?(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性

a、继承与发展是文化发展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不断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样,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点拨:传统文化从古到今呈现出两种趋势的发展,有的经过与时代内容的结合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有的则成为文化发展的糟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文化的发展呢? 学生活动:阅读p44-46,思考有哪些因素在影响文化的发展,试举例分析。(1)社会制度的更替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外在因素)──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就会发生巨大变化,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

(2)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内在因素)

a、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3)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内在因素)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的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内在因素)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学生活动:阅读p46-47,思考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2)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a不同教育方式各自的特点 b不同教育方式各自的影响

第二阶段 体验与探究(约18分钟)

“你,是暗夜里的神勇斗士,那冰冷炫耀的甲胄,带着王者轩昂的微记,是圣殿里借来的一抹红,用致命的利器划破天际,对决,震颤,一触即发。黎明破晓前,用逆光颠覆不可一世的传奇,一统江山,激扬天下。惟你独尊,那翻腾臣服的声浪里里,虔诚膜拜,是沉沦者被摧毁前仅有的勇气。”这是新浪的一位撰稿人对一位艺人的简短描述。这位艺人对自己音乐的评价---“我的音乐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音乐和武侠元素。要受到欧美国家的注意,其实中国文化是一个起点。我觉得自己要走不一样的路,不要走别人走过的。别人注意到我是因为他们觉得我的音乐与众不同。”大家可以猜一下这位艺人是谁?

这位艺人大家都很熟悉,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相当一部分都很喜欢他,或者说是他的fans,这位艺人就是周杰伦。现在播放经过剪辑的《谁动了古人的琴弦——中国风音乐精粹》,请同学们对照着歌词先欣赏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的片段,过一会我们一起来分享我们听后的感悟。这些极具中国古典文化色彩的语言配上周杰伦沉稳凄美的唱腔,总是一次次打动着我们,这些极具文化色彩的歌词跟同样具备中国文化审美情愫的作曲结合起来把作品的意境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活动:围绕着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现场调查:

(1)喜欢周杰伦的同学举手,说说为什么喜欢。(2)你最喜欢的歌词是哪一句?为什么? 现场讨论:

前不久,国际巨星周杰伦先生放了一句大话:“哈韩哈日的,真是白痴”。一时间网上风起云涌,有人说周杰伦是民族英雄;有人请周杰伦不要玷污“中国文化”!你同意哪种观点,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讨论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1)如何看待流行乐坛的“中国风”思潮?

什么是中国风?

中国风的定义,对定义的理解不同,那么答案就不会一样。中国风定义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中国风分纯粹中国风和近中国风两种,纯粹中国风是满足以上六大条件的歌曲;近中国风是某些条件不能满足而又很接近于纯粹中国风的歌曲。

(2)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对传统文化引用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3)通过周杰伦现象对其背后文化本质的探讨,思考在文化传承中,我们怎样才能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第三阶段 分享与总结(约7分钟)

在课堂小结阶段,力求体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育他们追求真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不能妄下结论否定学生,要鼓励不同观点和不同结论。

在看待一个社会现象时多加思考和挖掘,这样不仅有助于我们看清事情的本质,也能从中得到很多的乐趣。

1、本节课讲了哪些知识?板书如下: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继承与发展是文化发展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性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2)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4)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的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2)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学完本节课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方面你打算做些什么?

可以引导学生回答围绕着: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我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横向上存在文化的交流,纵向上则存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节课就是从纵向上学习了文化的传承,它是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传统文化通过习俗、建筑、文艺、思想等各种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和发展,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则要受到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的影响,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课以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为切人点,分析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我们今天所享有的文化,是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下来的,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才能成为自觉地做文化的传承者与创造者。帮助学生运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作业设计:

学唱几首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以《谁动了古人的琴弦》为主题召开周杰伦中国风音乐鉴赏会,收集分析周杰伦现象的形成、发展,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继承和发展。

7、教学小结与反思

新旧课程最大的区别应该是什么?新课程与老课程的变化的核心是否就是课堂学习方式的变化?既使引进新的学习方式,在目前的考试文化与选拔机制下,学生是否领情?课堂能否会朝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我感觉思想政治课不在于形式的变化,而在于学科美感的丧失,学科美的丧失是产生乏味的根本原因。教学方式的选择必须把握好教师教学的核心主旨,离开了教学主题,教学的任何形式都是不可取的。要真正记住有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一定要防止偏离主题的形式化。我们似乎是在用理性思维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在用枯燥的语言去传授着政治观点所承载着的民族文化,是在脱离现实中让理论观点变得面目可憎的。任何课堂都不是拘泥于形式的,而在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学生内心的困惑以及善恶博弈,提升他们的心灵境界。在本课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把握思想性、关注现实性。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与生活主题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现实关怀上,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使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敢于让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已有结论,培养他们观察现实、体验社会、分析社会的热情与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使其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观察文化现象,讨论对文化现象的认识,质疑已有的结论,探究文化现象的本质,进而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

这需要我们以文化的语言去诉说这个社会的真善美,而不是以政治性的说教让教育对象充满反感,需要我们耐着信寂寞,研读经典,让文化弥漫于我们的课堂,让学识充盈后的机智留在学生的心中。

第五篇:必修3第四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必修3第四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计划学时】1课时。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文化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二、教材解读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学习体验“文化创新”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我们都置身于一定的文化生活中,时时刻刻感受着文化的熏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我们的授课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其认知水平、知识结构不够清晰。对于文化创新这个热点话题的认识不够清晰,同时对于如何进行文化创新的问题会比较难于把握和理解。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分析判断能力:通过结合具体实例的学习,初步具备分析判断文化现象中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高雅与庸俗等能力。

(2)实践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3)创新能力:通过结合具体实例的学习,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态度。

(2)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五、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六、教学环节 情境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那么,有哪些途径可以实现文化创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板书:5.2文化创新的途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一个学生英语话剧No Butterfly片段开始,讲述的是关于一段不同时期的校园爱情故事。这个话剧在去年底还荣获了“第二届北京中学生英语剧星大赛”特等奖,包揽了最佳男、女主角和最佳导演奖等所有个人奖项。可能话剧片段中还有一些你们熟悉的面孔。

在观看的同时,请你思考三个问题:(1)话剧中里面包含了哪些文化元素?(2)这个话剧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3)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构思,也就是这种构思来源于哪里?

播放话剧No Butterfly片段。(排练中场休息、排练中、早恋的学生与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冲突、谢幕、评委(中戏导演)点评等片段,约5分钟。)

即席品评。

学生观看话剧后,回答:

(1)话剧中里面包含了哪些文化元素?

学生回答:服装、舞台、语言、动作、灯光、道具等。(2)这个话剧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学生回答:成功之处在于构思好(好在哪?)演员表演到位„„

教师点拨:构思好,从形式上,以我国经典的爱情故事“梁祝”作为剧中剧,反映了现代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早恋现象,表现早恋的学生与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冲突。整个故事并没有侧重任何一方,也没有对早恋现象进行评价,只是把它陈述出来,以引发观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构思,也就是这种构思来源于哪里?

教师点拨:现代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早恋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话剧创作不是凭空产生、无中生有,而是来源于学生的校园生活实践。这正是我们上节课所讲到的: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英语话剧的创新无不是立足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正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板书:

(一)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在话剧中,以我国经典的爱情故事“梁祝”作为剧中剧,反映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早恋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在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要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作的根基。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大家可以设想:20年前能不能拍这样题材的话剧,别说学校就是家长也不可能让拍。这说明了什么?(好的构思还要体现时代精神。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发展,要求文化与时俱进,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所以,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因而,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这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又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这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

胡锦涛说:“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

板书

(二)基本途径: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时间 纵向)

其实这个话剧的成功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中西文化的完美结合,中国的经典故事用英语话剧形式来表现。在整个故事并没有侧重任何一方,也没有对早恋现象进行评价,只是把它陈述出来,以引发观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以小见大,引发思考,正是英语话 剧所提倡的,大家试想,如果这个内容用中文话剧来演,会不会有这样的效果?(不会)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会显得很肤浅。

对了,大家知道吗,在最初选择话剧表演的内容时,还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争执,学生绝大多数倾向于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反复讨论的过程中,指导老师的一句话使大家改变了主意,就是“我们参加英语话剧比赛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拿奖,而在于借此能够传播中华文化。”这也是我们前面曾提到的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乐于)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同学刚才提到演员表演很到位。

演员表演到位,(具体谈谈怎么到位?)语言、服装、内心情感、角色扮演等。就连国外的评委在点评中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学生们近乎完美的表演确实使中戏的外国导演喜欢上了我国的经典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喜欢上了那首优美的《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1958年冬陈刚与何占豪就读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这个作品的故事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源于中国的传统戏剧,而表现形式是源于西方的小提琴协奏。在这一中西结合基础上的创造出来的新作品,不但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获得了新生,而且“感动了全世界”,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使其成为通过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

引导学生共同探究:

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对效果有何影响?(找乐团同学回答)2.我们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板书

(二)基本途径: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空间 横向)。

由于这次比赛是美国大使馆赞助的,获得特等奖的剧组又免费在上个假期去美国学习交流10天,让更多的美国学生了解了中华文化。当美国学生看完这个英语话剧后,在赞叹表演精彩的同时,对故事中中国学生与家长和老师的冲突感到震惊和诧异。为什么?(学生答)对,这就是不同的国家的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是世界文化创新。这就要求在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 4 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为接下来的创意设计做好理论准备。)

以上我们在正确处理两对关系的基础上,归纳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如果我们处理不好这两对关系,会犯什么错误呢?

假如我们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的倾向,在哲学上叫“静止看问题”,被称为“守旧主义”;而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在哲学上叫“孤立看问题”,被称为“封闭主义”。而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认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在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克服错误倾向,坚持正确的方向。那么,在当今我们应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呢?

今天,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关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的交汇点,(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三)合作与探究

1.现场调查:刚才我们给大家展示的只是我校英语话剧开展的活动,只是我们校园文化的一个,你还知道八中有哪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吗?(校歌、跑操等;社团:动漫社、合唱团、模联社团、辩论社、管弦乐团、街舞社、棋社文学社;传统活动:才艺展示、艺术节、科技节、音乐会等)我们学校每年都举办艺术节活动,如2005年的冬日畅想曲,2009艺术节的“聚焦芭蕾”等。

2.创新设计:畅想太平中学艺术节 2010年我们学校刚好建校50周年。

假如你是太平中学2010年艺术节创作团队成员,请为“2010太平中学艺术节”设计一个活动方案。

设计方案:(1)主题;(2)表现形式;(3)时间。

要求:(1)有创意,耳目一新;(2)发挥优势,分工合作;(3)凸显太平中学校园文化和时代特征。

3.创意展示:(6人一组)分组展示创意片断,希望大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每人一票,最后评选出一个“最佳创意”。

4.创意比拼: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自评互评让学生发现文化创新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的根本源泉是社会实践。

(四)构建知识体系

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基础上点评总结,生成文本的体系创建(见知识结构图)。

(五)反思与升华

我为“2010太平中学艺术节”献计献策。将课上学生的精彩创意记录、整理下来,可以以书信或通过E—mail等多种途径发送到我校团委,期待太平中学的2010年艺术节成为既深受学生喜爱又凸显“太平中学校园文化”和“时代特征的高水平”的艺术盛宴。(深化运用课堂生成的知识,学以致用)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本教学设计立足“太平中学的校园文化”设计了三部分,即,一、品评篇──创设情境,即兴品评,建构知识;

二、探究篇──现场调查,典型事例,搜集素材;

三、实践篇──创新设计,创意比拼,反思升华。这三部分是依次随着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不断推进。

这节课教学的任务和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各个领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课后安排学生将课上学生的精彩创意记录、整理下来,可以以书信或通过E—mail等多种途径发送到团委,期待太平中学的艺术节成为既深受学生喜爱又凸显“太平中学校园文化”和“时代特征的高水平”的艺术盛宴。进而达到深化运用课堂生成的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

下载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