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用卷】2017-2018学年度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训练题
2017-2018学年度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训练题
一、单选题
1.艾叶,又称艾草,性味苦、辛、温,能散寒除湿。在我国传统民间医药学中,艾叶用于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历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时节插艾叶的习俗,期待起到驱蚊杀菌、祛邪避晦的作用。这表明()①我国的传统节日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②端午插艾的习俗推动社会和人的发展
③国民的医药知识能为我国中医药学发展提供丰富的养料 ④端午插艾的习俗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邓小平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告诉我们
①马克思主义有相对独立性和世界性
②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④社会实践的发展和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国产3D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轰动国内外,成了全民热议的文化现象。对于该片的成功,导演田晓鹏说:“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了这个故事。”正是凭借享誉世界的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再运用最新的3D动画技术,才有了该片的火爆。该片的成功主要体现了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
②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文化创新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④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2017"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少数民族迎春大联欢电视晚会展现了各民族的风情歌舞与特色文化,呈现出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晚会在全国100家电视台以及澳大利亚华语电视台播出,受到海内外华人的欢迎。由此可见 ①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不同民族文化可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③民族歌舞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 ④各民族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有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课”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网课”的出现
①表明网络教育将取代传统教育方式
②将会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③使互联网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6.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利用中国绘本讲好“中国故事”,要根据现代儿童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要,创新绘本的内容和形式,以高品质的作品发挥
试卷第1页,总6页 绘本应有的审美引导与文化传播功能。材料表明()①绘本创作要顺应时代发展,体现时代精神 ②重视传统绘本的继承是实现绘本发展的前提 ③创新是绘本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④立足于人们的需要是绘本创作的根本途径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7..“卷珠帘,倚高阁,兢筹交错,浮生若梦„„”歌曲《卷珠帘》旋律婉转悠扬,歌词诗意缠绵,有着浓浓的中国古风,在央视《中国好歌曲》一炮走红,并成功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该歌曲的成功缘于它
①民族特色鲜明,能够激发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②创新艺术形式,保障了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 ③巧借大众传媒,成功实现了自身的商业价值 ④文化底蕴深厚,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早在摄影出现时,人们就认为绘画将被摄影所取代,人们还想过用电影和电视来代替绘画。但事实证明,每一种新媒体或者新艺术形式的出现并不能降低或取代传统艺术形式,例如绘画的价值和功能。这启示我们要处理好
A.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B.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C.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关系
D.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9.《论语》里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在很多子女也是尽量工作生活离父母近点,包括很多人排斥异地恋,就是双方都要离父母近。中华民族的“家”观念 ①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选择 ②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③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这是因为 ①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一环 ②教育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可靠保证 ③教育是实现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1.在某班一次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讨论中,小王同学在发言中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一切传统文化,又要吸收一切外来文化。该发言 ①看到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 ②忽视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都有精华和糟粕
③承认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④正确地回答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2.2016年11月5日新华社建社85周年。85年来,新华人的一篇篇新闻报道,无不充盈着时代气息、泥土味道、百姓呼声,这些新闻作品经受了历史和人民检验,留得下、立得住,闪耀历史长河。这是因为
①新华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②传统文化是新华人新闻报道及作品的根基
③新华人着眼于世界文化的前沿博采众长④社会实践是新华人文化创造的重要根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试卷第2页,总6页 13.“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的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有望于2016年春季开幕。历时7年设计并建设的全球首个“加勒比海盗”主题园区成为其最大亮点。这一根据华特·迪士尼旗下真人电影系列《加勒比海盗》创意形成的园区,将提供多项全球前所未有的互动娱乐及高科技体验。材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主题乐园等文化产业能够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④大众传媒在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5.如图,汉语与日语古今字符集的演变对比图说明了()
A.人类所有的社会性活动都是文化传播的活动 B.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C.文化交流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D.文艺表演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 16.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文化创新
A.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B.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D.决定着我国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1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古代《三字经》里的许多做人道理对我们现代人仍然适用。但“君则敬,臣则忠,当顺叙,勿违背”则与现代民主思想相背离。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
①百花齐放,西家争鸣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④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8.2017年5月l8日,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百度百科打造的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为热爱中国历史文化的观众搭建一座知识桥梁。数字博物馆的上线 ①使文化资源推广的手段和方式发生根本变革 ②为文化资源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手段 ③体现了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 ④有利于增强博物馆的公益功能和社会效益 A.①③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9.把“床前明月光”翻译成Before lny bed a pool of 1ight,将月光和思乡之情暗喻为水(如图),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创作让西方人也体会到了中国唐诗的精妙。
试卷第3页,总6页 同时,许先生把雨果、司汤达等西方作家的著作翻译成中文,让中国读者感受到欧洲社会的风貌,影响了一批中国作家的创作。上述事例说明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②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有相通性 ③翻译创作将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发展和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016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汇集了灯笼、服饰、福建土楼等传统文化元素,采用了嫘祖、祝融、庄子等典故传说,并运用科技手段进行了新颖的处理,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引发了年轻一代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这表明 ①全面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③科技在人的教化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④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亮相世界舞台。会议期间安排给与会者放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彩色越剧片,工作人员为了使外国人能看懂中国的戏剧片,写了15页的说明书呈周总理审阅。周恩来批评工作人员:“不看对象,对牛弹琴”。他嘱咐工作人员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那天晚上,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被影片彻底征服,拉近了中国与其它国家的距离。这说明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传统文化在今天发挥着积极作用
③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彰显其价值
④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A.尊重本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B.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C.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D.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23.鸡年春节期间最火热的话题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了,“它是一个窗口,让人们看到了美好的诗词世界;是一座桥梁,架起了人们与中国文化的情感联系:是一支火把,点燃了人们心中对诗词的热爱之情。”这档节目的成功在于它 A.弘扬了主旋律,使社会思想产生了主心骨 B.借助大众传媒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颠覆了传统的诵读形式,开拓了新的形式 D.迎合了所有观众的口味,引起了社会共鸣 24.下侧漫画《弟子规》旨在警示我们
试卷第4页,总6页
A.文化影响人的发展.要重视传统文化继承 B.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去粗取精
C.要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D.要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
25.2017年6月,由上海芭蕾舞团和上海大剧院联合制作的原创芭蕾舞剧《哈姆雷特》献演国家大剧院。该剧由英国芭蕾编舞大师德里克·迪恩创编,在古典芭蕾风格基础上,融入现当代芭蕾风格和诙谐幽默的表达,通过多媒体投影的运用,实现真实与虚幻的交织,从而广受好评。该剧的成功说明()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大众传媒在推动文化的交流合作中功不可没 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文化发展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26.2016年9月4-5日,二十国集团(G20)第11次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围绕本次峰会“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主题,二十国集团就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达成了多项共识。
在G20峰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伙伴精神是二十国集团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同为地球村居民,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G20成员国国土面积占全球的60%,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90%,贸易额占全球的80%。如果G20成员国携手共同努力,必将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创新”是本次峰会的四个热词之一,围绕创新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主张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请运用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道理,说明全球经济增长与G20成员携手共同努力之间的关系。
(3)假定你参加了以“创新发展,中国在行动”为主题的调研活动,现需要向有关部门提交一份政策建议报告,请写出其主要内容。要求:
①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全面,合乎逻辑。
②综合运用《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
27.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时代发展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知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
某市在智慧市建设中,依托先进的信息采集、处理、储存、传输技术,开发智慧学习的平台。智慧学习的平台拥有强大的信息资源中心,融合不同学科知识、提供各类学习资源。
试卷第5页,总6页 每个市民都可以在智慧学习的平台上用有记录终身学习过程的学习账户,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订制个性化学习计划,运用搜索引擎等工具搜索跨学科领域知识资源,进行探索性学习。
运用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建立“智慧学习的平台”的文化意义。
28.材料一 文化,让世博更精彩。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展览会以来,世博会因其发展迅速而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世博会上的展馆,更是体现了“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以下是部分国家馆。
材料二 上海世博吸引了大量游客,为上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保压力:许多观景带被严重破坏,地上随处可见游客丢弃的果皮、饮料瓶、塑料袋等废弃物,地面上变成了黑糊糊的泥地,休息的长椅上躺满了人,……令工作人员苦不堪言。(1)结合材料一,谈谈我国举办世博会有什么文化意义?
(2)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对如何保护世博园区的环境提出几条建议。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7年春节假期,《中国诗词大会》刷爆朋友圈、微博圈,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点。从《百家讲坛》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全》,再到如今的《中国诗词大会》,文化节目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诗词大会》大受欢迎并非偶然,他通过紧张的比赛、有趣的评点和真诚的告白,让中国诗词变得可触、可感、有温度、有意蕴,较好的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受众的自然对接。它是热闹好玩的电视真人秀,是万众参与的文化嘉年华,是扣人心弦的悬疑系列剧……不管是哪种时尚外包装,它在本质上仍然是中国诗词这坛愈久弥香的老酒,散发的依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这也再次雄辩的说明“有腔调”与“有格调”并非不可调和,“有意义”与“有意思”完全可以兼容。从“腔调”走向“格调”是一种自觉追求,而赋予“意义”以“意思”则需要付出相当艰辛的探索。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如果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片汪洋大海,诗词,不过是其中的半亩方塘。《中国诗词大会》从中“取一瓢饮” 已如此惊艳,我们理应对它、对今后一切致力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抱以乐观期待。(1)结合材料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文艺节目如何做到“有意义”与“有意思”相兼容。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知识,分析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应该抱以乐观期待的理由。
(3)班级召开“我为《中国诗词大会》点个赞” 主题班会。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就诗词的当代价值列出两条发言要点。(每条10-30个字)
试卷第6页,总6页
第二篇:【学生用卷】2017-2018学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训练题
2017-2018学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训练题
一、单选题
1.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诗句可以体现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这是基于()①文化日益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②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④文化的交融与交锋是文化竞争的重要表现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3.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中共出土了一万多件文物,其中简牍、编钟、编磬、雁鱼灯、孔子屏风、10余吨五铢钱等,反映了西汉贵族的富足生活。该发现佐证了 ①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决定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④文化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一些地方让孩子们诵读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编的传统家训家规,在这个过程中,文明的种子潜入了孩子们的骨髓,融入了孩子们的血液。这表明 ①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消极被动的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一定的文化活动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5.巴金说,他在散文创作上主要受中国古今散文优秀传统的影响,他儿时背诵的《古文观止》里的两百多篇散文是他从事散文创作的“真正的启蒙先生”。这段材料主要表明
①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④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朗读者》掀起朗读热潮,而线下活动“朗读亭”掀起朗读风尚。朗读亭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圆形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中的篇章,限时3分钟。一天的录制结束之后,录制的素材会当天传回北京,下周六出现在新一期的《朗读者》节目中。这种方式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距离,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这说明
①朗读文化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主流 ②倡导全民阅读是文化发展的方向 ③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④文化活动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试卷第1页,总5页 7.回眸鸡年春晚,回归和创新并重,以不同影像、实物、音乐、表演等形式,展现了不同年代的不同流行元素,使不同年代的人们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温馨回忆。这表明
①春晚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主要手段
②春晚能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④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古人削桐为琴,纳天地万物之声。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琴乐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乘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传达人类智慧和文明。古琴音乐()①通过人们自觉欣赏、主动接受,能转化成人的精神力量 ②因其古老性,方成就其世界性
③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能满足人类共同的文化需要 ④《流水》成为人类文化符号的代表,增强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在燧石取火的实践中,人们悟出了“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这一道理,从此在生产和生活中,多了几分执着,几分坚守。由此可见()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③自然界的事物蕴含着文化
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0.在习近平的重要讲话精神中,互联网建设的重要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文化和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角度看,关注网络安全 ①有利于捍卫国家“信息主权”,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②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营造洁净的网络空间 ③有利于发展网络经济,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④有利于防范西方的价值渗透,抵制文化霸权主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全聚德、同仁堂、吴裕泰、狗不理„„在这些传承绵长、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中华老字号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对品质.诚信、精益求精等“匠心”的坚守,是百年老店在跌宕起伏的市场竞争中凝练而成的品牌文化。这表明工匠精神 ①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②是产品质量提升的软实力所在 ③能够直接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 ④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某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主办的“永远的雷锋”大型主题展览受到人们的欢迎,前来参观的观众逾十万,其中八千多人当场注册了实名志愿者。这表明 A.文化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B.优秀文化对人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 C.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D.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文化的发展
13.中国文化产业网载文指出,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期间,中俄两国领导人互访不断,不仅为发展两国关系开辟了新天地,促进了双方政治互信,同时也为两国进一步扩大经贸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平台。这说明()A.经济、政治是文化的基础 B.文化发展决定经济政治的发展
C.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D.文化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14.2016年我国“房市”再次呈现量价齐升的局面。仅从文化层面来说,有人认为:
试卷第2页,总5页 我们是儒文化、农耕文化,重视不动产。“成家”必有房,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房地产的特殊情结;不仅中国,凡儒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房价都普遍偏高。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③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抑制房价上涨的根本措施 ④文化可以通过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影响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中国、印度和日本都有着很强的民族性和国家概念,相比而言,欧盟国家间文化相近。因此,亚洲国家目前很难像欧盟成员国那样实现区域一体化”。这一论断表明()
①文化一体化决定经济一体化 ②文化多样性是社会发展的障碍
③文化多样性对政治、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④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16.“女书一的起源和主要流行地为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上江圩镇,它大多为七言诗体唱本,描写了当地妇女的婚姻家庭、社会交往、生活情趣、乡野逸事,生动勾勒出江永妇女的生活形象。这表明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②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③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国家之所以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是因为
①它能够有效提升社会产品和经济发展的质量②它对于全面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具有积极意义③政治对经济发展能够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④我们需要借鉴工匠精神这种西方独特的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文化塑造人生,主要表现为 ①丰富精神世界 ②增强精神力量
③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2017年4月20日,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迈向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重大航天科技成果。这主要说明 A.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决定
B.文化是与生俱来的
C.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D.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0.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在下列形式中不具有意识形态部分的是()
①思想 ②道德 ③科学技术
④信仰 ⑤语言 ⑥文字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
21.21.美国一直标榜“不受限制的互联网”是它的“国家商标”,互联网只有“公海”
试卷第3页,总5页 没有“领海”。然而,以“棱镜”为代号的美国网络监控计划的披露让人们发现,多年来,美国国家安全局利用谷歌、微软、苹果等9家互联网公司的中央服务器,通过提取视频、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其他国家进行网络监控,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超过6.1万项的网络攻击。这主要表明
①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很难具有独立性 ②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④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将长期存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2.2016年6月,棠湖中学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棠中之星”的评选活动,“棠中之星”的侯选者们分别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在校园里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说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③文化改变人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实际
④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河南南阳玉文化历史悠久,经过南阳人长期的雕刻研发已经名扬天下,带动了南阳经济的腾飞。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并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文化与经济密不可分
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鬂毛衰。”这句诗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A.潜移默化的B.深远持久的C.具有相对独立性的D.有差异性的
2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交际圈,每个“圈”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这说明
①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 ②文化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④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彩响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
2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与此同时,以反腐为题材的纪录片也开始热播。
八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由中央纪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聚焦全面从严治党。一头白发,一脸忏悔,语气沉重,甚至痛哭流涕————这些画面,悄然间将“不敢腐”“尚廉洁”的理念吹拂入心,使人们在文化的浸润和艺术的熏陶中,逐步校正自己崇廉尚法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形可视的影视化表达,老百姓更容易接受,也更爱看。它有政治的热度、文化的温度,反映了我国社会当下的作风新状态、政治新生态、反腐新常态,在全国引起广泛好评。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成功的原因。27.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广东省今后将继续推进城镇化步伐,预计到2015年城镇化率将达到70%。没有文化就谈不上城镇化。近年来,广东省致力于建设“文化强
试卷第4页,总5页 省”“幸福广东”,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素质。目前,广东进一步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正在加强公共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等文化惠民工程,以文化驱动城镇转型。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作用的角度,谈谈广东省“以文化驱动城镇转型”的依据。
28.“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到将台堡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说:“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
10月21日,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29.从《百家讲坛》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再到《中国诗词大会》,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越来越受到关注。“大会”系列中,《中国诗词大会》则是最新成员,每场比赛由挑战者组成百人团共同参与,分为个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多维度的PK模式增添了比赛的紧张感和趣味性,也将往往只出现在课堂上的古诗词和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模式结合起来。
在选手答题之后,由学者嘉宾介绍这首诗词的内涵、诗人的创作背景等才是更让人如痴如醉的文化大餐,每一句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果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中国人都有诗词记忆,一个家庭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念上几句诗,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这样的节目容易唤起内心的强烈共鸣,《中国诗词大会》在带领全国电视观众重温中华经典诗词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沟通古今、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精神之旅和情感共鸣。
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分析举办优秀的文化综艺类节目的重要性。
试卷第5页,总5页
第三篇:【学生用卷】2017-2018学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训练题
2017-2018学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训练题
一、单选题
1.2016年五四青年节当天,习近平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引经据典,如“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等。下列说法和上述精神内涵相吻合的是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③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④吴越同舟、众心成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封建专制时期,人们的爱国主义往往与忠于君主相联系,如“忠君爱国”,而今我们倡导的爱国主义本质上是爱社会主义。这表明()A.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不确定的 B.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涵 C.爱国主义属于文化范畴,由经济政治决定 D.爱国主义是具体的,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
3.“以和为贵”是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这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
()
A.地域性
B.阶级性
C.包容性
D.民族性
4.电视剧《琅琊榜》播出后,受到海内外友人的狂热追捧。除了精彩的剧情广受好评之外,剧中医女出身、精于药疗的靖王之母更是让友人们在看剧时忍不住赞叹中医药的神奇和风采。《琅琊榜》受到海内外友人的狂热追捧是因为()①创新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手段与方式 ②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③说明优秀中华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 ④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中华世纪坛序》记载,“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原因在于 ①汉字记载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②中华民族自古重视用史书典籍保存史料 ③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被中断的文明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为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2017年1月,教育部发函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此举()
①说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核心 ②表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③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④体现了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16年5月27日,实验京剧《浮士德》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演,赢得现场观众赞誉。
试卷第1页,总5页 京剧《浮士德》在展现京剧表演“唱念做打”艺术之美的同时,把原著中的经典内容传达给了观众。实验京剧体现了()A.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兼收并蓄 C.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扶”的甲骨文(伸手扶持的人),表示一个人伸手搀着另一个人,突出搀扶的手。“扶”字出现得这么早,可见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远古社会,人们结伴劳作,人与人相互扶持是必不可少的。这体现了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促进经济发展②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③相互扶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④团结勤劳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文化中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9.三潭倒影清辉,二堤掩映碧波„„这些充满了诗情画意和厚重感的杭州文化符号,通过G20这个火舞台,引领外围友人沿着“杭州足迹”,探寻和品味中国悠远、深厚的文化魅力和人文情怀。这有助于
①更好地彰显中华文化的博人精深
②面向世界吸收各国多样文化元素 ③增强我们对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念
④推动了优秀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回文诗是中国文苑一朵奇葩,如《春》正读: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逆读: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品味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③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博大精深
④史书典籍浩如烟海,兼收并蓄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1.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方言迥异,有“十里不同音”之说。但借助统一的文字,“语不同音”的中国人照样可以进行交流。千百年来,“书同文”与“语不同音”一直相安无事地并存。这种现象表明:
①区域文化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共性
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语言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不是统一的 ④中国的区域文化具有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本剧除了戏骨们的演技备受好评之外,该剧的台词也十分的犀利讽刺。但是细心观众发现有些台词是表述错误的,请选出你认为表述错误的台词
①李达康:“推动文化创新必须尊重文化多样性,因为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祁同伟:“什么是爱国,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是抽象的。”
③陈清泉:“我们好多的同志对外来文化还存在着偏见,既然尊重文化多样性,那就要尊重和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嘛。”
④高育良:“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但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还应该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每年国庆之前,许多人早早就开始盘算如何享受假期,规划着旅游线路、购物清单、狂欢方案。各路商家费尽脑筋搞促销、出噱头、拼价格、搭秀场,满心期待借“金九银十”赚个盆满钵溢,但国庆节的爱国和纪念的本义却被很多人淡忘了。这要求我们()
试卷第2页,总5页 ①挖掘国庆节的文化内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②坚持与时俱进,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 ③开展丰富假日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需求
④鼓励精神消费,缩小节假日商品销售的规模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4.在国庆节来临之际,青河县中学国旗班和国门学校学生共50人到塔克什肯镇举行“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续写爱国主义,培育民族精神”活动。作为中学生,对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正确态度是
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少数伟人的事,与我无关
B.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C.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 D.只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就行
15.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的历史遗产,她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化作浓浓的解不开的情结,显示了强大的生活力和感召力,它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前行。对女排精神理解正确的是
①历久弥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诠释和具体表现 ②顺应时代,展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植根群众,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④凝聚理论,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地名承载着大量历史记忆和民俗风情,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坐标,要充分挖掘,系统整理地名文化属性信息,抢救保护优秀传统地名文化,免得人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是因为地名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和特定象征 ③蕴藏着个人情感和人们的价值认同 ④具有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等特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17.《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古典诗词”“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国古典诗词()①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③决定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④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8.键盘时代,“提笔忘字”现象屡见不鲜,一些生编硬造的网络语言使美感荡然无存。拯救汉字、唤起全民对汉字的关注与重视成为许多人的共识,这是因为()①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②汉字历来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③汉字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④发掘汉字之美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9.当前,随着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民众“爱国”热情不断高涨,继“抵制肯德基”活动后,淘宝店主拒卖菲律宾芒果干、企业倡议员工换掉iPhone手机,消费者呼吁拒买iPhone7等也不断见诸网络。这些做法()①不正确,公民应当理性地释放爱国情感
②正确,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需要通过具体的行为才能表现出来
试卷第3页,总5页 ③是中华儿女对自己的祖国具有深厚爱国情感的体现,应加以鼓励
④不利于国家的繁荣,与爱国主义精神的要求不吻合,应加以引导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20.作家王蒙曾说:“百十年来谈中华文化都绕不开一个问题,就是汉字。汉字给我们的信息量实在是太丰富了,它既是一副美术作品,也表达着声音,还打着历史的典籍,老大早已经不能够说话的那些人的智慧和感情。” 可见汉字具有的重要价值 ①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②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③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下列能够表达爱国情怀的有()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②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划龙舟、吃粽子、浴兰汤,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影响最为广泛。《九歌·国殇》中的“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是屈原的精神写照。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下列诗句应该是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是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长太息以掩涕兮,衰民生之多艰 ③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能祸福趋避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地名文化”是集体记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与文明脉络。“请问您尊姓大名,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中国人初次见面常用俚语中,一句有关人名,两句有关地名。这表明“地名”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具有延续性、地域性、一元性特征
③潜在一种凝聚力,蕴藏着个人情感
④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和特定象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4.《诗经》中的“夙夜在公”、贾谊的“国而忘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等,体现了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以下事例与这种精神最相契合的是
A.精忠报国:抗战老兵抵御外辱、保家卫国,对国家怀抱拳拳之心 B.德艺双馨:为救孤儿,古稀高龄老艺术家去卖唱,含辛茹苦十六年 C.埋头苦干:为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化缘”校长筹集善款助大学梦 D.高风亮节:愈八旬普通村民沐雨栉风,磨刀为生,为村民修桥补路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7年初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强势回归,给我们带来一场高品质文化盛宴,圈粉无数并引发一股诗词热潮。《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人民大众的文化需要得到高度关照。
试卷第4页,总5页 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运用“生活化”的方式,将传承的手段与具体时代紧密结合,充分赋予其时代内涵、生活气息,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中国诗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沉淀在每一位中华儿女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中国人对诗词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变古诗词整体教育氛围——未来能减少孩子“苦恼”背书,而是能够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熹,则弥足珍贵。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请你谈谈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文化价值。(2)结合材料,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分析《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3)假如你所在的学校举办“诗词中的哲学知识竞赛”,请你写出两条蕴含哲理的中国古诗词,并指出其哲学寓意。(要求:蕴含的哲理不能重复)
26.2015年四川省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方面不断探索,着眼于科技进步给文化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地域特点的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规划,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活力,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不断提升我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材料中我省是怎样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经历了5 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华民族以文化自信的气度、海纳百川的胸怀,在交流中吸纳外来、在互鉴中发展自我,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运用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指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理由。
28.暑假期间,某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先观看了八达岭长城纪录片,后准备开展“长城与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班会。老师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为班会做准备工作。
第一小组在图书室查阅到如下信息:在联合国大厦内,悬挂着中国政府赠送的巨幅长城挂毯。他们了解到之所以将巨幅长城挂毯送给联合国,是因为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长城坚固雄伟、蜿蜒数千里,正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奋斗、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力、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第二小组在网上查到如下信息:中国长城是世界著名建筑,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周围的景观正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影响了长城建筑的完整和完美。
加强长城保护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你认为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试卷第5页,总5页
第四篇: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总结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主观题背诵知识总结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什么怎么做
是什么传统文化为什么怎么做
1、如何理解文化多样性?(1)是什么: 含义p31、集中表现(民族节日:地位、作用;文化遗产:地位,意义,如何保护)(2)为什么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尊重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3)怎样做: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态度可展开);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原则;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要理解两个错误倾向)
2、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有利于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3)有利于加深了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构建和谐世界。
3、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融合的原因 必要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重要性: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利于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4、如何加强中外文化交流?:(1)尊重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2)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4)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必须吸收、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5)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6)既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
国际影响力。(7)充分利用文化交流的途经和手段(尤其是大众传)注意:理解区分途经、手段(媒介)、大众传媒作用。
5、为什么保护文化遗产?如何保护? 为什么:(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财富。(2)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怎么做:(1)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处理好旅游开发和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
(2)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宣传,让人们真正懂得和理解世界遗产的价值,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公约意识。
(3)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
6、有关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越来越重要):含义、继承性表现、特点(区分)、双重作用、原因(为什么要继承)、对待 为什么要继承?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传统文
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2)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
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才能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
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
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7、为什么进行文化创新?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为什么:
(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源泉、动力),是文化自身的发展内在动力。(2)意义: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怎样创新:
(1)根本途径(实践):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立足于社践,是文化创新的基
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纵向)注意:取、去、推、革、不能离开„空谈 体现时代精神(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横向)注意:吸收„有益 海纳„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纵向与横向)(5)积极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方面创新。
8、教育的重要作用。
(1)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一种更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重要角色。发展教育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教育发展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4)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立德树人
(5)发展教育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
9、易错易混点、知识联系点
1、民族节日的地位作用和文化遗产的低位作用(准确)
2、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世界性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民族文化的作用p32,联系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p42,联系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p72。
3、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不是唯一手段。
4、区别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的继承
5、文化创新的根基和文化创新的基础不是一回事。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必须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6、文化创新的渊源和源泉不是一回事。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第五篇:2011届高中政治一轮复习教案 文化生活(二)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新人教版必修3
《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新人教必修3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足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2)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重点)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重点)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重点)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用心
爱心
专心
23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