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湘教版

时间:2019-05-12 18:4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XX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湘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XX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湘教版》。

第一篇:XX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湘教版

XX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湘

教版

第5单元

水的变化

.不翼而飞的水—烧开水

【十三周二】

科学研究

.会做水沸腾的实验。

2.通过观察测量记录获取沸腾实验中的信息,经过整理、分析解决问题。

科学知识

.认识沸腾现象。

2.知道水的沸点及沸腾时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汽。

情感态度价值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使学生意识到通过多次实验才能做出实验的结论。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水沸腾时的主要变化。

教学难点: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酒精灯、火柴、铁架台、试管、水、档记条、记录表、一次性纸杯。

一.导入

我们天天喝开水,烧开水在家熟悉吗?请大家回想一下在烧开水的过程中水有哪些变化?

指名让学生回答。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可是只有这样一些变化吗?在烧开水的过程中不会发生什么变化,水开时会产生什么现象?今天老师为各组准备了一些材料,我们也来烧一次开水,好不好?(板书:烧开水)

二.活动

烧开水

.定性观察。

(1)明确实验目的(2)认识实验装置

(3)动手前的提示:

1、静静观察记录变化。

2、注意安全

(4)学生实验

(5)根据记录汇报

2.定量观察

(1)提出问题:水沸腾后温度是多少?温度会继续升高吗?水会少吗?

(2)设计实验方案

(3)交待实验目的:观察水沸腾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沸腾时的度数,水有没有变化,注意安全。

(4)学生实验

(5)停止实验:水少了吗?少了的水哪儿去了?是不是真的不翼而飞了呢?

三.分析析整理:

.教给学生分析方法

2.学生讨论,交流

3.总结:今天,我们烧了两次开水,知道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汽,同时,我们也认识了沸腾这一现象,知道水沸腾后尽管再加热,温度也不会上升。

四.拓展:

回家用纸杯烧开水

教学反思:通过观察测量记录获取沸腾实验中的信息,经过整理、分析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不翼而飞的水

【十四周一】

科学探究

能设计简单实验来研究水的蒸发,能进行因果关系的判断得到通风、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作风。

科学知识

.知道水能通过蒸发跑到空气中去

2.知道通风、加热等方法能加快水的蒸发。

学生准备

水无盖玻璃瓶与有盖玻璃瓶、记录笔。

一.导入

在自然状态下,晾晒的湿衣物会慢慢变干,池塘里的水会慢慢减少。我们能解释这种现象?

二.活动2

悄悄逃跑的水

。学生解释在常温下水慢慢干的现象:

沸腾时水少了是水变成水蒸汽跑到空气中去了,水慢慢地干了,水是不是也变成水蒸汔跑到空气中去了呢?

2.设计实验来检验学生的解释是否正确

实验器材:水(水槽)无盖的玻璃瓶与带盖的玻璃瓶及记录笔

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并让学生将实验方法填在P52的实验记录表中):在一样大小的玻璃瓶内注入同样多的水,做好水位记号,一个敞口另一个加盖,摆放在同一地点,一段时间后观察两个玻璃瓶内水的变化。

3、学生组装实验,然后将装置摆放在教室的一个固定的地方,要求学生定时观察并做好记录,下周再在课堂上来做实验总结。

4.总结:在常温下水会变成水蒸汽,这种现象叫蒸发。(补充填好实验记录表)

5.填表:

沸腾

蒸发

相同点

水蒸汽

不同点、加热到某一温度才发生

、在常温下发生

2、水迅速变成水蒸汽

2、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汽

三.拓展活动:怎样加快水的蒸发

.同一件湿衣物,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干得比较快?(学生看P52的图)

明确:毛巾挂在打开的窗口干得比较快,因为打开的窗口通风。

晴天的裙子比多云天干得快,因为晴天太阳大

2.想一想,怎样做能加速水的蒸发?请说理由。

3.要减少水的蒸发,你又将怎样做?

教学反思:能设计简单实验来研究水的蒸发,能进行因果关系的判断得到通风、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的结论。

2.飞回来的小水珠

【十四周二】

科学探究

.能制定较规范的研究计划来指导研究杯盖内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2.学习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会控制实验变量。

3.会分析对比实验的因果关系,得到水蒸汽遇冷凝结的结论。

4.能用实验来探究云、雾的成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针对杯盖内出现和小水珠的事实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与大家合作进行研究。

科学知识

.认识水蒸汽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2.知道云、雾、雨、露是水蒸汽遇冷凝结形成的。

3.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实验变量。云雾的成因的探究。

一.实验导入

实验:教师在杯子里倒入开水,让学生观察杯盖后,再将杯盖盖在杯子上,1-2分钟后再打开杯盖,让学生观察杯盖内的小水珠,提问:你能猜想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吗?

二.活动1

研究小水珠的由来

.教师引导:水被加热时,水可以变成水蒸汽,那么水蒸汽遇冷后,会变成水吗?

2.学生猜测:小水珠是水蒸汽变的。

3.设计实验方案:

4.讨论、交流、完善:

明确: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培养器内的水的温度有不同,其他条件都一样。

5.学生实验

6.交流实验结果:

号培养器倒入热水没有水珠。

2号培养器倒入冷水有水珠。

7.结论:水蒸汽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

8.进一步明确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若让对比的实验的条件有两个以上的不同,最后我们能顺利地得到实验结论吗?

三.拓展活动:自然界中水的凝结现象

.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会形成云、雾、雨、露等常见的自然现象。

2.我们来造“雾”

根据P55方法教师演示。

3.认识雾的成因。

4.雾的形成与云的形成相似,只是云飘浮在高空

四.布置作业:

课后探究露的形成。

教学反思:能制定较规范的研究计划来指导研究杯盖内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结冰了

【十五周一】

科学探究

.会测量水凝固成冰时的温度(冰点)0℃。

2.能用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探究霜的成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取于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与大家合作进行研究。

科学知识

.知道冰、雪、霜、雾淞等都是水的固体形态。

2.认识水在0℃时会凝固成冰。

3.知道霜是水蒸汽遇到0℃以下的物体时直接变成的冰。

教学重点:水的冰点。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霜的成因。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大烧杯、试管、水、温度计、金属筒、碎冰块、食盐、湿毛巾。

:冰、雪、霜、雾淞的图像资料。

一.导入

.出示:冰、雪、霜、淞的图像资料。提问:你能对这几种结冰现象进行描述吗?

2.我们还知道自然界有哪些结冰现象?

3.学生交流。

二.活动1

我们来造冰

.水结冰需要什么条件?

(1)提问:从图像资料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明白水结冰需要寒冷的条件)

(2)继续提问:寒冷到什么程度水才会结冰?(学生回答说0℃会结冰时,教师反问:是这样吗?让我们用实验说明问题)

(3)自由讨论:我们怎样模拟这种环境?(让学生明白模拟实验是在模拟自然条件下获取的现象重现)

2.按P57方法做实验,看一看水在什么温度下才会结冰。

(1)在杯内放入冰块,并测量冰的温度。

(2)在杯内加入食盐,测量冰、盐混合后的温度。

(3)将盐有少量水的试管插入冰,盐混合物中,当试管里出现冰时测量试管里的温度。

要求:实验过程中填写好实验的记录表

3.汇报实验中测得的温度。

4.结论:水在0℃会凝固成冰。

三.拓展活动:探究霜的成因

在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寒冷夜晚,有时会出现霜。这是怎样形成的?

.猜测:可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汽变成的。

2.设计实验

3.学生实验

4.实验结论:知道霜是水蒸汽遇到0℃以下的物体时直接变成的冰。

四.阅读指南车信箱

地球上的冰雪世界—南极与北极。

4.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十五周二】

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自然变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水在自然界里是不断变化和运动的,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科学知识

通过分析水的三种状态互相转化以及有关的自然现象,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运动。

学习用具:“朋友”对对碰的游戏道具。

一.导入

在自然界中,水的形态有哪些变化?

二.活动一

“朋友”对对碰

.活动前人员组织

全班60人,分为12组

每组有冰、水、云雾、露5种角色,每人按其中的一种角色。

2.游戏奖惩规则:

做对每人奖一颗星,做错罚一颗星,看哪组星最多,评为最优活动小组。

3.游戏过程: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互相找“朋友”在找的过程中,要说出找“朋友”的理由来;第二过程是找“家”,在地面上画三个圆圈,分别写上“气态”“液态”“固态”最后由持“条件”板的同学找到自己站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4.学生游戏。

5.小结:把游戏用图示的方法记录下来:

水蒸汽

(气态)

(加热)

(受热)(遇冷0℃以下)

(遇冷)

(遇冷0℃以下)

(受热)

(液态)

(固态)

三.活动二: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说一说:哪一些地方有水?

2.思考:江河湖海里的水从哪里来?

地下的水从哪里来?

天空中的水从哪里来?

植物的水从哪里来?

3.学生观察图:你能说一说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吗?

第二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17.长城

【教材简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了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南面百、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兴趣。【学习重点难点】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出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初读长城介绍纪录片、国歌磁带。【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导入,初读课文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看看。

2、据1969年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

二、再读课文以读字词

1、自由读课文:

圈出生字,认读生字

2、用“”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它们。

3、重点点拨:

⑴字形:隔 砖 旋

⑵字义:垛口 瞭望 射口

三、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

1、准确。

2、通顺。

第二课时

一、播放介绍长城的纪录影片,整体感知

老师激导入课题:

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它以它自身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简短的纪录影片把我们带到长城脚下,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你能用书中的一句话评价一下长城吗?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板书: 17、长城 气魄雄伟 伟大奇迹

二、精读课文,剖析语言,加深认识

1、出示重点词句、质疑: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针对这个评价,你能提出哪些关键问题供大家学习讨论?

(学生提出问题)

2、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⑴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第一个问题,发表见解。

(引导学生说出长城的长、高、弯、坚固。引导学生细致读课文,全面考虑问题,并鼓励学生从自备资料中选择相应内容进行补充。)

⑵品读课文,读出理解:

你能通过朗读反这种气势表达出来吗?

⑶再次观察文中插图:

以小导游的身份,指图向大家介绍长城的气魄雄伟。

3、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过渡:

长城仅仅中为它的气魄雄伟就被称为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吗?你能用书上一句话概括出其他原因吗?

(指名说)

⑴出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迈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⑵齐读:

从这句话里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赶紧和身边的同学说一说。

(互相交流)

⑶班内交流:

指名谈谈自己的看法、想法。

⑷让我们饱含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这句话。

四、整体把握全文,升华认识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指导学生整体认识。)

2、激发自豪之情(播放国歌):

长城,己被写过了国歌之中,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她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是中华民族的魂,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让我们一起来唱响国歌。

3、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说的?有什么想写的? 【板书设计】

17、长城

伟大的奇迹 气魄雄伟

血汗与智慧

18、颐和园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典范。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全文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教学设计思路

在品读、欣赏中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板书:颐和园)

二、讲读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走完长廊,就到了()。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

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1)“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5)“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3.指导朗读

(1)指名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2)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

(3)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小结: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秦兵马佣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课前准备:兵马俑的资料。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

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

(7)写车兵俑姿态。

(8)写弓弩手姿态。

(9)写马俑姿态。

(10)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将3至10节归并在一起。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指导写字

1、老师示范。

2、学生描红。

六、作业 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兵马不仅俑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将军俑

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

威武凝重

骑兵俑

勇猛善战

兵车俑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 俑

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三、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2、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3、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四、总结课文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

规模宏大

秦兵马俑

类型众多

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语文园地五

学习目标

1、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背诵积累古诗《望岳》,提高记忆力,感受泰山美景。课前准备

与中国的“世界遗传”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搜集泰山风景图片资料。

宽带网

明确任务: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交流方法

1、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第一课时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2、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3、老师的建议:

(1)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课后实践

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为专题展示活动准备。

口语交际

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出示相关报道。

2、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第二课时

第三、四课时

习作

创设情景,1、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导游,大家愿意吗?

2、要求:

(1)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

(2)写出并熟悉导游词。交流资料

1、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自主完成习作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口算除法》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口算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78~79页例1(1)、(2)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2、3、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是一位数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理解算理。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口算,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 4 =

× 7 =

÷ 3 =

320 ÷ 8 =

÷ 8 ≈

÷ 4 ≈

二、创设情景与探究新知

(1)探讨整十数除整十数的算理。师:教学例1(1)

马上就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各班都在忙着布置教室,为了把会场装点得更漂亮,学校特意买了一些气球,准备分发下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例1的图片1)请仔细观察,根据图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知道什么?

师:谁能把这些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跟同学说一说。师:①怎样列式? ②问:为什么用除法?

③这和我们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板书)

④你会算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活动)生总结汇报:(1)80÷20=4,80表示8个十,20表示2个十,把8后面的一个0和2后面的一个0同时遮住不看,因为8÷2=4,所以8个十除以2个十就等于4。(师:把这种方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2)因为20×(4)=80,所以80÷20=4。也就是“想乘法算除法”的方法。(师:还有谁是这样想的?你说说看)

练一练:60÷20=

90÷30=

80÷40=

40÷20= 师:在我们装扮教室的时候气球很容易破,所以老师多买了3个(出示:如果有83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① 怎样列式?(83÷20≈)②问:为什么用除法?

③你们会算吗?和同桌的同学讨论一下。(生:把83看作80,83÷20≈4。)

师生总结: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它看作和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试一试:80÷19≈

62÷20≈

93÷30≈

80÷38≈(学生说答案,并说想法)

(2)探讨整十数除几十几百数的算理

师:光用气球装饰教室不够美观,所以学校又买来许多彩旗。(出示例1(2))你从图中看见了那些信息?全班一起读一读。

① 怎样列式?②问:为什么用除法?③自己试着算一算。④讲解并说怎样算的。做一做

150÷30=

240÷80=

350÷50=

540÷90=

师:刚才我们算了被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现在是三位数,你们还会吗?试一试。(出示:想一想:122÷30 ≈

120÷28≈)

三、巩固练习1.课本79页做一做

在口算第一组式题的基础上,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关系? 思考怎样很快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

2.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去秋游,四年级有179人,每辆车限坐30人,大约需要多少辆车? 3.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

小红的故事书一共有120个小故事,她每天看1个小故事,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谈体会,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80页1、2、3、4题

六、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80÷20=4(个)

想:(1)

20×4=80

80÷20=4

(2)

8÷2=4

80÷20=4

答:可以分给4个班。

83÷20≈4

80÷19≈4

120÷30=4(个)答:可以分给4个班。122÷30≈4

120÷28≈4 120

第四篇:公开课四年级英语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推荐)

Unit 5

Dinner’s ready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单词和句子,如:

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some rice/ fish/beef/soup/noodles/vegetable.OK.Here you are.Pass me the bowl pass me the knife cut the vegetable use the spoon use the fork Now let’s try it 2.能够所学句子询问别人需要什么。

3.能够听懂一些用餐的简单对话,完成学生用书中的Read and write部分。

4.能够听懂、会唱歌曲“What would you like?”。能够灵活运用歌词中的问句.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够听说,认读单词和句子,如:

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some rice/ fish/beef/soup/noodles/vegetable.OK.Here you are.Pass me the bowl pass me the knife cut the vegetable use the spoon use the fork Now let’s try it 2.能够所学句子询问别人用餐的情况。

3.能够听懂一些用餐的简单对话,完成学生用书中的Read and write。难点:

1.能够所学句子询问用餐的情况。

2.能够听懂一些用餐的简单对话,完成学生用书中的Read and write。

三、教学措施

小组合作法、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ppt

五、教学课时

6课时

Period 1时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能听懂、会说Let’s talk中的对话。教学难点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I’d like some„, please.Dinner’s ready.教具准备

1.食物和饮料的图片。2.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挂图。3.单词卡片。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让学生听录音,说歌谣“Dinner time”.[使用第一册Unit 5 Let’s chant部分]

2.做游戏Do you like „?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钟,时间指向6:30,教师说:Wow!It’s 6: 30.It’s time for dinner.I’m hungry!I’d like some rice and vegetable.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2.一个学生回答完之后,让其他学生像这样做连锁问答: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3.教师通过图片导入课文:Look at these pictures.Who are in this pictures?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4.教师让学生看教学挂图。

5.请学生回答问题: What would Mike like for dinner? What would Mike’s father like for dinner?

6.让学生看课文听录音。

7.请学生解释Dinner’s ready.的意思。

8.听录音跟读课文。

9.三人一组做课文对话表演。

10.教学生新单词breakfast, lunch, supper.鼓励学生用这些词模仿课文自编新对话。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单词对抗赛

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对抗赛在两个小组中进行,在教师宣布游戏开始后,第一组的第

一名学生立即用中文说出一个单词(如:自行车),第一组的第二名学生应立即将这个单词说出来,说错或不能迅速说出单词的记负分,最后哪组扣分最少为优胜。

2.缺了什么?

这是训练学生记忆力的游戏。教师出示一些实物,放在讲台上,让上来猜的学生先看半分钟,然后背向讲台面向学生站立,再让另一位学生上来取走一样东西。然后说:“Pease guess what is missing?”猜的学生要在10秒钟内用英语把缺的东西说出来。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Let’s survey 板书设计:

Unit 5 What would you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I’d like„

Period 2时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I’d like some„, please.单词:chicken , beef, soup, noodles, vegetable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读单词vegetable。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食物、饮料的图片。

2.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3.学生准备一套有关食物、饮料的卡片。

4.单词卡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Sing a song

教师发布口令,学生听到之后做出相应的动作。(可借助于学生自己的单词卡)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教师出示Let’s learn部分的挂图,让学生说出图上食物和饮料的名称。教师指图,然后越指越快,学生要迅速地说出被指食物和饮料的名称。此项活动也可由学生轮流完成。

2.导入新单词。教师与学生进行会话。3.教师做饥饿状:I’m hungry.Can I have some rice, please? 让学生听懂之后,问: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教师可答: I’d like some„, please.生到黑板上取下相对应的图片给教师:OK.Five yuan,please.4.让学生使用自己的学习卡片,模仿着来做这组对话: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I’d like some„, please.OK.Five yuan,please.5.听录音,跟读单词和对话。

6.教师出示单词卡,让学生认读单词。

7.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图片说: Look!Everything’s ready.I’d like some rice and fish for dinner.What would you like ? 引导学生说出:I’d like some„ and„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The food and drink game

2.猜一猜,说一说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Let’s play 板书设计:

Unit 5 What would you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I’d like some„, please.chicken , beef, soup, noodles, vegetable

第五篇:XX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XX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16.说勤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入感悟的内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导分段。

(1)学生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是讲了什么?

(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三、分段读通课文。

1、先拼读生字,读熟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己练读——指名读——纠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画出中心句。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把那句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3)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齐读后一句。

3、齐读第一段。

4、当堂背诵第一段。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4、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背诵第一段。

3、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悄()社()梁()渡()

末()稍()杜()粱()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

(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五、总结课文:(略)

六、作业完成课后思考题3、4两题。

附、板书:

13、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成《资治通鉴》

勤奋是通往

理想境界的桥梁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完成蛙卵剥

7.李时珍夜宿古寺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的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中国的医药学史上,有一本空前巨著,板书《本草纲目》,它是医药科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作者就是,板书:李时珍。

2、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李时珍这个人物有多少了解?学生自由畅谈。

3、今天我们就要阅读一则他在创作《本草纲目》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写全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

二、质疑

1、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2、读了这个课题以后,你有什么疑问呢?请学生回答。

3、请学生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李时珍晚上寄宿在古寺中。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四、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语,指名学生朗读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对于难读的词语,请学生多读两遍

3、交流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的?能够解决的,马上师生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到下节课的教学中。

五、理清的主要段落大意

六、朗读课文

七、生字教学

八、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的上的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通过重要段落,分析体会人物形象感知人物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

16、李时珍夜宿古寺

2、读了这个课题,我们的脑海中不禁闪现出这样一个问题: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呢?请小朋友赶紧拿起课文,到课文的第一、小节中去找找答案,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二、教学课文第一、二节

1、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一、二节

2、你知道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吗?指名学生交流。(因为他们一心想赶路,错过了客店)

3、从这一点中,你体会到什么?

4、从这两小节中,你还知道李时珍师徒察访药材怎么样?(让学生联系“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已经走了好几个月”来自由交流交流)

5、是啊,长时间的长途跋涉没有减缓李时珍师徒前进的脚步,为了赶路,他们错过了客店,这就是李时珍夜宿古寺的主要原因。

6、齐读第一、二节

三、学习课文三、四节

1、是的,前不见村,后不着店的荒野上,李时珍师徒焦急地走着,突然前方的树丛中隐约出现了房屋的轮廓,走近前一看,哦!是一座—“古寺”(生答。出示古寺的图片)

2、小朋友,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啊?请你细细读读课文第四节,将描写古寺的相关语句画出来!

3、学生朗读,做标记

4、交流:

一座破败的古寺、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5、读了这几句话,你知道了什么?(古寺的条件非常的差,很久没有人来了,很危险等等)

6、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7、读好这句话“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厚厚的蜘蛛网。”

四、分析课文5-12节

1、为了察访药材,为了修好《本草》,这些对李时珍来说已经算不得什么了!师徒俩毅然决定在古寺中寄宿一夜!

2、小朋友,请你自己读读课文5-12节,去看看一下李时珍在古寺的生活,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旁边简单地做做批注。

3、学生认真读课文,在有感触的地方做上批注。

4、交流:

非常仔细

●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若有所悟。

●出示两中药材的图片,请学生看

●抓住李时珍的动作来说说体会

●朗读体会

非常爱劳动人民

●抓住李时珍的语言来体会

a.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笑”字,让学生联系课文的前前后后,说说这种真的苦不苦?)

b.“恩,长年累月地------值得的。”(两组对比,住在破庙里和住在家里,万民得福和自己吃苦,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c.“庞宪,趁着大好-----记下来吧。”(放弃自己休息,在月光下记录)出示他在月光下记录的图片,你想对他说写什么?

5、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但李时珍还在认真辨别着,记录着。

五、拓展说话

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这个故事(朗读课题),仅仅是发生在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中的一个故事,你还了解他的哪些故事?(指名一两个学生说)

2、正是由于李时珍这种不畏艰辛,认真踏实的作风,才发现了很多有用的中药,例如课文讲到的:

忍冬花初开时,-----消暑解寒。

胭脂草------治虫咬伤。

刀豆子-----治呃逆。

鸡肠草------

3、你还知道哪些中药?说说它的药效!

4、中国医药学的史册上要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世界医药学的史册上也要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他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出示图片),此时,瞻仰着他的象,看着这本《本草纲目》,你想说些什么?

8.维生素c的故事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维生素c作用的科普小品。采用故事的形式,借助于曲折的情节,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维生素c的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

本文为略读课文,学生只要能读顺读通,理解内容,弄清维生素c对保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可以了。课堂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课内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老师每天都给同学们一颗维生素c,你们知道维生素c吗?

2、那维生素c是怎样被发现的,又是被谁发现的呢?

3、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维生素c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再读课文,质疑(出示自读提示)

“海上凶神”这种怪病有什么症状?

病重的船员是怎么对哥伦布说的?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

病重的船员为什么在荒岛上能转危为安?“海上凶神”这种怪病的原因是什么?

病重的船员在荒岛上是靠什么维持生命的?

3、疏理学生质疑,布置学习活动:

①动笔读书:读读找找,自己解疑。

②真情播音员:文中有许多感人的话,请你找出你觉得好的地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4、交流。(展示相关内容:哥伦布简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等)

三、总结延伸

出示有关维生素的小知识。

9.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用“奇妙”“甚至”造句。

3、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对诗好吗?老师说上半句,你说下半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海内存知己

(1)会对吗?齐对(天涯若比邻)

(2)连起来读两遍。

(3)这是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意思是说,四海之内,如果我们是知心朋友的话,那即使你远在天涯也会觉得我们是天天见面的邻居。当然“天涯若比邻”只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还不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然而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21世纪的我们却真真切切地做到

(出示)“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齐读

找出两组反义词远(近)天涯(咫尺),天涯是说距离远,咫尺是说距离近。

这句话中还有一组关联词(虽然„„但是)这是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在朗读时,我们应该强调前半句,还是后半句呢?

指导朗读,一组同学读前半句,齐读后半句。

2、同学们,那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奇妙,能让远在天涯的人觉得近在咫尺呢?

板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3、你想走近国际互联网吗?你想了解它吗?你想到网上漫游,让我们再次读课题,把你的渴望,好奇读出来。

二、质疑自学。

1、那么你想知道国际互联网那些方面的知识呢?

2、生质疑。

同学们想了解的内容还真不少,限于课文有限内容,我想我们只能解决其中三个问题,其他的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后探究了。

3、出示问题:

(1)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2)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

(3)国际互联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4、自学探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能回答这三问题的句子,并做上记号。

5、小组交流:同学们能把你自学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吗?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继续研究问题。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复习词语。

2、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

2、指名读,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之珠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

(1)齐读

(2)国际互联网有什么特点呢?(大)它像什么?(巨型的蜘蛛网)

(3)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它的大呢?(巨型、团团包住、大网、无数条、亿万台)

(4)我们再次用朗读体会这张团团包住的巨大的网。

(5)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请你听老师的朗读,并且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这张能把地球“团团包住”的神奇的网。

(6)让我们再一次体会一下这张神奇而巨大的网。(齐读)

(7)这里的“网”是指一般的网吗?那它指什么?(国际互联网);这里的“线”是指一般的“线”吗?

(8)“网”不再指普通的网,“线”不再指普通的“线”,它富有了新的含义,所以要在“网”和“线”上加双引号,这篇课文里的很多词语都加上了双引号请你注意那是表示特殊意义。

(9)引读:这里的线不再是指普通的线,这里的线有的是看的见的();也有的是看不见的(),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它们能够在短短的几秒钟内跨过()传到()。

3、同学们,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呢?

(出示)国际互联网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来传递文字、声音、图象等信息的。

(1)情境体验,了解关系。

学到现在我们也比较累了,来轻松一下。

(2)现在老师不是你的老师了,角色变一变,就当一回你们的奶奶吧,行不行?

(3)前几天,我收到悉尼朋友的一封信,看完信,我就拿出信纸,准备写回信。我儿子在一旁就嚷嚷开了:“妈,都什么年代了,干吗不上网,发电子邮件啊?”“年轻人什么都爱赶时髦,什么网不网的,写封信,老朋友照样能收到。孙子、孙女们,是奶奶有道理呢,还是你爸爸有道理啊?

(上网发电子邮件只要几秒钟,速度快)

要速度快,成啊。我不写信了,打个电话,也只要几秒钟就能听到老朋友的声音了?

(如果你上网,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呢!)

是吗?那可太奇妙了,我还真想看看几十年未见的老朋友如今是什么模样了?我年纪大了,出门诸多不便,我能在国际互联网上看到我最喜欢的京剧吗?我能买到我所需要的日用品吗?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能在网上学到英语吗?那国际互联网还真是无所不能了,怪不得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齐读)

4、训练语言,发挥想象。

(1)既然国际互联网那么奇妙,还是让我们到互联网上看看吧,看看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得什么呢?(齐读第三小节)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的呢?你从哪个符号看出五个方面呢?

(3)那就让我们再次体会一下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极大的方便。

引读:人们可以„„(这是娱乐)

可以和„„(这是休闲)

可以和„„(这是学习)

还可以„„(这是工作)

甚至„„(这是生活)

“„„”这说明了什么?(国际互联网还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

(4)你知道那些呢?(网上会诊、网上交易、网上下棋、网上储蓄)

(5)当然还有很多功能有待于同学们去开发,网络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彼尔盖茨。

(6)国际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这样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有了„„(引读)

5、总结:同学们,《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从互联网的结构、它是怎么工作的以及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但这只是网络知识一个很小的方面,犹如冰山一角,所以就需要同学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四、作业:

1、用“奇妙”“甚至”造句。

2、朗读课文。

3、搜集资料

板书:

“大网”

包住地球

通过飞速流动

“线”

跨越万水千山 缩小地球

国际互联网 传到各地电脑近在咫尺

内容无所不在 息息相关

可以 还可以 甚至可以

习作5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从中学到利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2、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采用“某某的自述”的醒狮,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并且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的具体、生动。

教学过程:

1初读例文,感知写法。

自由读读两则例文片断,并思考:这两篇习作分别写的什么内容?你觉得两篇习作在写作上最值得学习的是什么?

2互相交流

两篇习作片断最值得学习的是让被介绍的事物开口说话,自己介绍自己,也就是用自述的方法来介绍熟悉的事物,是生动、有趣;

3再读例文,学习写法

在齐读例文,并思考:在自述时,可以写那些内容呢?

读后同座、小组交流

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以及心理、愿望等方面来写。

4明确要求,完成习作。

再读读例文芊的阅读提示和例文后习作提示,进一步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用自述的形式,选自己熟悉的事物,借助拟人、比喻等手法,将习作写的具体、生动、有趣。

5自己确定写作素材

教科书小书包课桌电视机电冰箱等等

6生习作师巡视指导

7互相交流,修改习作

完成习作以后,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修改自己的习作

班级中交流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教学读读背背

1.复习。

背诵学过的成语。

2.指导。

(1)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指名一学生读,及时正音,集体齐读。

(3)教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体会每排两条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4)学生分组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可查字典。

(5)学生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以下词义供参考: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渊博。

满腹经纶:一肚子学问和才能,形容人饱学而有理大事的才能。

学贯中西:有关中西方的学问都通晓。形容人学问渊博。

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很多,又通晓现代的事情。

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就有了。

著作等身:著述之多,等于身体一样高。形容著作极富。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端庄。

文质彬彬: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端庄,从容。

3.练习。

(1)自由地读,边读边思考,如何记忆。

(2)同座位的同学互相练背,交流记忆方法。

4.反馈。

(1)指名试背,说说记忆的经验。

(2)集体背诵。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该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

2.指导。

(1)让学生自读两句名言,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指名试读,正音。

(3)邻近同学讨论两句名言的含意。

(4)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鲁迅的话是针对别人说他是天才讲的,意思是:我不是什么天才,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抒别人休息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5)集体齐读。

3.练习。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练读。

(2)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座互背。

4.反馈。

(1)指名试背。

(2)集体背诵。

(3)课外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鲁迅的名言,互相交流。

下载XX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湘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XX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湘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备课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 热的传递 单元分析: 本单元包括《杯子变热了》、《水变热了》、《它们会生热吗》、《谁热得快》和《太阳能热水器》五课内容。 因本单元主要解决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热爱生命 一、教材简析: 本组以“热爱生命”为主题。选有四篇有关生命的课文,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活。本......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1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习目标: 1、学习12个字、认识10个字。注意多音字“挣”“喝”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新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 天 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

    (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时 分 秒 秒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练习十四第1、3题。 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教......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

    四上习作五——学写导游词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列举了中国的29处世界文化遗产,可供学生参考。在作文题材上是半自选内容、自由表达、自主习作。要求学生把说和写充分结合起来,......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导游词400字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古城西安,我就是你们这回西安之旅的导游。我姓徐,大家就叫我徐导好了。今天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世界遗产之一,秦兵马俑......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精选)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口算除法》 一、设计理念 本着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我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力求在课堂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1.问题情境的设计。我在学习新知前,创设生活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