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备课第五单元

时间:2019-05-14 05:52: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备课第五单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备课第五单元》。

第一篇: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备课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

热的传递

单元分析:

本单元包括《杯子变热了》、《水变热了》、《它们会生热吗》、《谁热得快》和《太阳能热水器》五课内容。

因本单元主要解决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学习本单元之后,会提高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会增强学生利用科学改善生活的信念。

本单元各课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杯子变热了》一课,主要是通过是通过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让学生认识热传导。《水变热了》一课是让学生知道热在液体、气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认识对流现象。《它们会生热吗》一课主要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物体保温和散热的特点。后两课《谁热得快》、《太阳能热水器》重点解决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人们利用太阳能的典型事例—太阳能热水器,通过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对比实验、观察研究及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对太阳能及太阳能的利用建立初步的认识,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太阳能做好铺垫。通过每一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意识到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

课时安排:8课时

18、杯子变热了

教学目标: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2.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3.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4.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教学准备:

支架、酒精灯、铁丝、火柴棍、蜡(或凡士林)、课件:热传导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盛热水的杯子变热了这是为什么?你能想象热灶怎样传过来的吗?

生讨论后回答。

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铁丝做的实验架、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

(2)实验步骤: 用铁丝做一个实验架。

把三根火柴的尾端用凡士林(或蜡)依此在实验架的铁丝下。

点燃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在使用酒精灯的时候,让学生看一看课本上写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3)观察发生的现象。

(4)汇报实验现象;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

(5)汇报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导温度较低的部分。

2.指导学生认识容易传热的物体和不容易传热的物体 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烧杯、热水、铜丝、铝丝、木筷、竹筷、瓷勺、铁勺、塑料棒、玻璃棒等

(2)实验过程:

在烧杯中加入半杯热水。将铜丝、铁丝、木筷„„玻璃棒等这些实验材料放入杯中。

过一会儿,摸一摸这些物体露在烧杯外面的一端,说说有什么感觉。

(3)汇报实验现象:金属材料的物体变热了;非金属材料的物体不太热。

(4)总结实验结论: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金属材料容易传热,非金属材料不容易传热。

(5)小结: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金属传导热的能力强,木头、竹子、陶瓷、塑料等非金属材料传导热的能力差。

三、巩固应用:

1.出示课件。讲解:了解热传导的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跟有用。

2.谈话:下面这些物体,哪部分是容易传热的物体?哪部分是不容易传热的物体?为什么这些物体要使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四、课外拓展:

观察厨房里的用品,哪部分是用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哪部分是用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 教学反思:本节课组织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小组活动中进行探索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兴趣,实现了新课标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要求。

19、水变热了

教学目标:

1、会做热对流的实验;能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3、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两瓶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颜色不同)另外,让学生摸一摸两个杯子的水温度如何。(一个热,一个凉)师:是的,一瓶加了红墨水,一瓶加了蓝墨水;并且一杯热,一

杯凉。如果老师将这两个瓶口相对,猜猜看,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这一步师注意,要把热水放上,冷水放下。)生猜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师演示,生观察现象(没有现象发生)师:有刚才大家猜测的现象吗?(生回答)

师:如果把它们倒过来,又会怎样呢?(此时,热水在下,冷水在上。)

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红色的水上升,蓝色的水下降,逐渐变成紫色的了)

二、猜想假设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测。(认为可能是一瓶是热水、一瓶是冷水的原因。)

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三、探究活动: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

1、制定实验方案

师: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 有哪些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废物桶。)

生熟悉材料,并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实验方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可以加热一杯水,观察水受热后的变化。要想清楚地看到水受热后的现象,可以在水里放进一些物体,借助物体来观察。)

可以让生举例说说,放些什么好。(师提供木屑、碎纸屑、粉笔末。)

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选用哪一种? 学生讨论并取走所选物品。

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安全;

二、先观察木屑、纸屑在水中的现象,再观察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并把看到的现象画下来。)

3、学生动手做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汇报交流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 结出当烧杯里的水受热以后,水中的物体都是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的循环运动。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师指导并参与讨论。生汇报。(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师进一步解释:加热后,底部的水受热上升,周围和上面较冷的水下降,流过来补充,被加热后又上升„„就这样,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科学上把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对流。并板书:对流热水上升就是水在传递热,通过对流,烧杯里的水温度就升高了,温度升高,水就变热了。(板书课题)

利用实验认识了对流现象。下面咱们休息一会,来做个小游戏。

师出示金鱼,问学生这种普通的金鱼生活在常温水还是热水里?

生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它只能生活在常温下的水里。如果把它放入开水里会怎样?(学生猜测。)

但是今天,老师就让这条金鱼在开水中游泳,老师开始加热!要

仔细观察,看谁最先发现现象。师引导学生发现(烧得是瓶子的上端)当热水在上面,冷水在下面时,不容易形成对流,尽管瓶口的水很热,但下面的水

仍旧是凉的,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的游动。

师:回过头来想想开头的实验,哪瓶是热水?(生回答)。再次重复开头的实验,让学生再次加深“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热

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这一概念。小结: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方式传递的。

水属于液体,也就是说热在液体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四、巩固知识

让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课本中“冬天,暖气片是怎样使房间变热的?”这一问题。

五、拓展活动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很多方面都巧妙的利用了热对流。你知道有哪些?

生举例。

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里有没有对流现象呢?如果有,又是怎样的结 果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研究热对流现象,看谁了解的多,好不好?

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经历知识方法的产生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0、它们会生热吗

教学目标:

1、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会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棉被、棉衣是否生热,并用科学的观点加以解释。

2、能积极参与观察实验,愿与他人合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穿凿条件改善生活。

3、了解保温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某些材料保温、散热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保温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某些材料保温、散热的原因。

教学准备:

棉手套、棉花、温度计、泡沫塑料、毛皮、皮筋、实验记录单、冰袋、热水袋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冬天,穿上棉衣就会感觉暖和,这是我们都经历过的。但是穿棉衣为什么会暖和,其中的秘密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它们会生热吗》,师板书。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为什么穿棉衣、盖棉被就暖和?

2、猜想假设:根据你的经验猜想一下,他们会生热吗?

3、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设计:怎样验证他们是否会生热?教室巡视指导(用不同的材料、保温度计的位置、手持温度计的位置)

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验证猜想。(实验步骤:

记录初始温度计的度数

分别用毛皮、海绵、棉花包住温度计的液泡,包的时候不要用手触摸温度计的液泡。用皮筋捆好。

包捆好的温度计挂起来。④分别在3、6分钟时记录读数。)

5、汇报实验结果:温度计的读数没有变化,说明他们不会生热,但能保暖。

6、师生小结:他不能生热,但是能保温。师随机板书。

三、自由活动

1、各种材料的保温性能一样吗?

2、学生猜想

3、设计实验验证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塑料杯、纸杯、玻璃杯、金属杯等,把热水分别倒入这些杯子中,过同样的时间后,再记录水温。验证这些物品的保温性能。

4、交流实验结果。

5、回报总结:材料不同、保温性能就不同。师随机板书。

四、评价

师:在活动过程中,哪个实验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你自己又有哪些收获呢?

五、拓展研究

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保温,有时候更需要散热,观察人们在这方面是怎样做的?

教学反思:在活动过程中少数学生不听老师的招呼和口令以致耽误了不少的学习时间。因此在教学管理上必须加强,对于不听课的学生,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必须加以严格的制裁,以便能够更好维持良好的上课秩序。

21、谁热的快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测量工具(温度计)对阳光下不同颜色的物体温度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2、通过学习,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并且通过对比实验,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2、通过对比实验的数据分析,整理,认识到充足的科学证据才能说明道理;通过交流,展示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科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学生准备: 木板,镜子,黑白颜色手套,各种色纸,空易拉罐,墨汁,温度计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不同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样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更强呢?(生答)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谁热的快”。师板书:

21、谁热得快

二、新授:

(一)、我们从这些生活现象中能发现什么

1、通过书中提供的两张夏冬季穿浅色和深色衣服人群的图片, 提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事实,进而产生问题:为什么夏天穿浅色衣服的人多;而冬天穿深色衣服的人多?

2、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研究的思路和方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3、让学生说说设计的方案。

4、师总结方案(①用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一个包上黑色的纸,一个包上白色的纸。燃后倒上水,放到太阳下晒。十分钟后用温度计测量两罐里水的温度。②用两只大小一样的毛线手套,其中一只是白色的,一只是黑色的。分别戴在两只手上,同时暴晒在太阳光下,过一会,两只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③„„

(二)、我们到室外去试一试

1、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自主实验活动,获得实事证据和数据.2、以“我们的猜想得到证实了吗”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对实事 依据进行初步的整理,通过表达与交流获得认知:①包黑色纸的易拉罐温度高,包白色纸的易拉罐温度低;②带黑色手套的手热,带白色手套的手不太热。

3、师生总结,得出结论:黑(深)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强,白(浅)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弱.师并随机板书:深颜色——吸热强

浅颜色——吸热弱

三、回归生活,了解应用。

自由活动: 利用本节课的研究收获,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应用了物体吸热本领不同的特性。(如: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是黑色的,妈妈带的遮阳伞是银色的;冬季路面撒煤渣促进雪融化等。)

四、拓展活动、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师:物体吸热本领的大小还与什么有关?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研究一下。

教学反思: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上,严格遵循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观察提问----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达交流----知识运用。这样在教学中不是只交给学生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和领会了科学学的学习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将来进行科学研究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2、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

2、让学生了解影响太阳热水器吸热的几个重要因素。

3、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影响太阳热水器吸热的几个重要因素。教学准备:

常见太阳能热水器的投影片、易拉罐筒、塑料瓶、玻璃瓶、黑纸、白纸、胶水;温度计、计时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

同学们,我们知道太阳能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今天,我们来研究太阳能热水器。揭示课题并板书:

22、太阳能热水器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布置了观察作业,你家附近有太阳能热水器吗?请你说一说,你看到的太阳能热水器是什么样的?

(2)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多种多样,教师应注意倾听,给予肯定)

(3)师小结:(放投影片,演示各种各样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的形式很多,大小不一,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各种各样的太阳能热水器都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太阳的光和热,因此,它们在结构和选用材料上,都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太阳能热水器是怎样吸收太阳的光和热的。

2、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分析影响吸热的因素。

(1)分析选用材料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①观察实验器材。问: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用什么材料呢? ②讲述实验:把三个容器(塑料罐、易拉罐、玻璃罐)在阳光下并列放好,倒同样多的水,观察在同样长的时间内它们的温度升高情况,找出其中温度升得最高的,看看是什么材料的容器。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2)分析用什么颜色制作太阳能热水器。①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谁热得快,为什么? ②问:那么,太阳能热水器应该用什么颜色的容器呢?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3)分析放置太阳能热水器的位置。

①问:怎样放置热水器,吸收的太阳能多一些呢? ②讲述实验:三个玻璃瓶中倒入同样多的水,然后再把玻璃瓶一个直立,一个平放,一个倾斜与阳光垂直放好,观察在同样长的时间内它们的温度升高情况。找出温度升得最高的那一个,看看这个玻璃瓶是怎样放置的。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4)问:怎样才能使你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效果好,应该注意些什么?

(5)学生讨论,汇报。

(6)师生共同小结应注意的问题:师并板书 ①选金属材料

②选外表颜色深的容器 ③放置的位置与太阳光垂直

(7)学生制作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教师巡视指导。

3、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1)谈话:在生活中,你觉得太阳能热水器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

(2)学生讨论、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教师概述本课。

2、问:怎样才能使太阳能热水器更好地吸收太阳的光和热?

四、拓展延伸

1、设计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模型。

2、进一步了解人们利用太阳能的情况。

教学反思:通过严格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在其中就会学到怎样去探究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

第四单元复习课(3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2、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3、了解保温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某些材料保温、散热的原因。

4、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5、认识几种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课时分配:3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复习阶段。首先我们一起复习有关第五单元《热的传递》。二)复习本单元的知识

1.根据问题提纲进行复习《热的传递》。1)出示问题提纲。学生自己复习。学生根据问题提纲自己进行读书复习。

同学们,我已将本单元的复习提纲列在黑板上,请同学们根据这个问题提纲自己进行读书复习。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复习。2)检查复习情况

下面我们就你们的复习效果检查一下。教师指名进行提问检查。

3)在提问中,发现的不足进针对性的复习。学生根据提问情况进行复习。老师随机进行检查。

第二课时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集锦 73.怎样使用酒精灯?答:1.拿开灯帽放在一边。2.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燃酒精灯。3.用外焰加热。4.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打开再盖上。

74.什么叫热的良导体?举例说明。答: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例如:金、银、铜、铁、铝。

75.什么叫热的不良导体?举例说明。答: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例如:塑料,木材、毛皮、棉花、泡沫。76.设计一个不烫手的杯子。答:用毛线织一个套,套在杯子上。

77.为什么锅体用金属做,锅把用木头做。答:金属是热的良导体,做成锅体传热快,饭熟得快。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做成锅把,传热慢,不烫手。

78.水变热了,为什么鱼还能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答:虽然瓶颈部分水变热了,但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也不能对流,下面的水温度还很低。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79.热的传递方式有哪几种?每一种的含义是什么?答:热的传递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热的传递方式叫做传导。液体或气体中较热的部分和较冷的部分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均匀叫对流。热不依靠任何物质直接向周围发射,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辐射

80.冬天,暖气是怎样是房间变暖的?答:暖气片附近的气体受热后体积膨胀,质量变轻而上升,周围较冷的气体过来补充,形成了冷热气体的相互流动,从而使房间变暖。81.在加热冷粥时怎样使粥惹得更快?答:用勺子不停地搅拌。这样可以加快对流。

82.什么叫辐射?举例说明。答:热不依靠任何物质直接向周围发射,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辐射。太阳的热是以辐射的方式传到地球上来的。

83.热在固体、气体、液体和真空中各是以什么方式传热的?答:热在固体中是以(传导)方式传递的。在液体和气体中主要是以(对流)方式传递的。在真空中是以(辐射)方式传递的

84.棉被、棉衣会生热吗?为什么会感到暖和?答:棉衣、棉被不会生热。因为棉被、棉衣里面的棉花,膨松多孔隙,内有很多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因而具有保温性能。85.为什么穿皮大衣能保暖?答:因为皮大衣的皮隔风不导热,皮大衣的毛里有很多不流动的空气,也不易传热,所以穿皮大衣能保暖。

86.夏天,为什么给冰糕箱子盖上棉被?答:因为棉被里有很多孔隙,里面有很多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阻止热进入箱内。

87.两块冰糕,一块裸放,一块用毛巾包住,哪一块融化的快?答:裸放那块的融化得快,因为它直接吸收热量。毛巾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阻止冰糕吸收热量,所以另一块融化的慢。

88.棉花会生热吗?设计实验证明。答:先读出温度计的度数。然后用棉花包住温度计的液泡,用橡皮筋扎紧。过一段时间,温度并没有上升。

89.颜色的深浅与吸热的多少有什么关系?答:颜色越深,物体吸收的辐射热越多。

90.夏天,冬天各应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答:夏天应穿浅颜色的衣服。这是因为浅颜色的衣服吸收的辐射热少,感到凉快。冬天应穿深颜色的衣服。这是因为深颜色的衣服吸收的辐射热多,感到暖和。91.冬天,有雪的路面上为什么撒煤渣?答:因为煤渣是深色的,吸收的辐射热多,能使积雪很快融化。

92.冬天下雪后,脏雪和干净的雪哪种融解的快,为什么?答:脏雪

融解得快。因为脏雪颜色深,吸收的辐射热多,所以融化得快。

93.说出“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科学道理?答:冬天下三场雪,麦盖三层被,来年小麦一定大丰收。这是因为:1.雪是白色的,散发地热慢;2.雪里面有很多孔隙,充满空气,不易传地热。3.雪可以冻死农作物害虫。4.第二年春天雪融化了,雪水滋润麦苗。

94.太阳能热水器主要有哪些部分组成?答:太阳能热水器主要有(集热器)(循环管道)和(水箱)组成。95.太阳能热水器是怎样使水变热的?答:集热器里的水受热后温度上升,体积膨胀,重量变轻而上升。下部的冷水过来补充,这样不断地对流循环,水就慢慢地变热了。96.太阳能的集热器有什么作用?答:太阳能的(集热器)是接受太阳辐射并传递热的装置,它是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核心元件,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

第三课时

一、填空:

1、热在水中主要是以()的方式传递的。

2、黑深色的物体比白浅色的物体吸收的辐射热()。

3、太阳能热水器主要由()、()和()等组成。()是接受太阳辐射热并传递热量的装置,它是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元件,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

4、夏天天气很热气温很高,因此不需要加热孔明灯或热气球里的空气,它们也能升上天空。()

5、不管什么物体,传热越快越对人们有利。()

6、在有暖气的屋内点燃香的时候,香烟飘动的方向是向着暖气片的方向。()

7、保温材料不能永远保持热量不散失。()

8、用棉被把冰糕包起来,冰糕会融化的更快。()

9、物体与光线垂直,吸收的太阳能多。()

10、太阳能热水器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二、判断

1、所有的物体都能传热。()

2、越不容易传热的材料保温效果越好。()

3、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

三、选择

1、传热能力最强的是()。A、铜 B、水 C、空气 D、玻璃

2、冬天穿棉衣晒棉被是因为棉花能()。A、生热 B、保温

3、太阳能热水器水温升高最快的是()。A、斜放 B、直放 C、平放

4、在研究棉花是否能保温的实验中,不同条件是(A、一个包棉花,另一个不包棉花 B、一个温度高,一个温度低)。C、一个包棉花,一个包毛皮

5、夏天用()遮阳伞效果好。A、黑色 B、红色 C、白色

四、简答题

1、冬天,暖气是怎样使房间变暖的?

2、写出一些热的不良导体。

3、写出一些热的良导体。

4、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吸热本领不同的特性?

五、实验回顾

在做热传导的实验时,将铜片固定在铁架台上,在铜片上放上蜡,分别从一边或中间加热铜片,观察蜡融化的方向。实验现象是。

实验结论是。

第二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备课

17《长城》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 “盘旋、城砖、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重点词句的出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据28年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板书课题)

(运用名人名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观察彩图,了解图意。(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两幅彩图或直接用挂图展示)

(1)介绍观察点。运用教室的布置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观察点。

第一幅图的观察点在哪里呢?(在长城外或太空等)

第二幅图又是在哪里观察的呢?(在长城上)

(2)看第一幅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长、大、弯)再看第二幅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可以适当地引入远景图和近景图的概念)

二、成长热身-----预习前置,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刚才两幅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图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与第二自然段相对应)

2、分组讨论: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为什么没有和它相对应的图片?(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成长训练-----重点品读,精讲点拨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比喻)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注:学生可能无法说出来,老师应当适当地引导。

(2)作者为什么列举出“一万三千里”这个数据?(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1)此景是作者在什么地方(观察点)看到的?(作者走在长城上)

(2)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结合课文来说)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根据文意和学生搜集的资料异型想象,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子、瞭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情入文,学习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面对这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触摸着巨大的条石,脚踩着平整的方砖,领略那巧妙的设计时,你会想起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说“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凝结”(提示:“凝结”是句中的重点词语。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是因为:①条石多,多到“数不清”;②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③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④山势“陡峭”。“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再读第三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插图,结合下列词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成长总结-----巩固延伸,积累成长

同学们,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知识,搜集相关资料,以《中国人的骄傲--万里长城》为题写一篇文章,介绍我们的长城。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

板书:

17.、长城

气魄雄伟

伟大的奇迹

血汗与智慧

18课《颐和园》

教学目标 :

1、学习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

受颐和园、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

课文重点语句、课文相关资料、图片。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成长热身-----预习前置,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每段的主要内容。

3、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再读文,学习生字词。

1、出示本课的生词,学生多种形式的认读。

2、出示本课生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交流应该注意的地方。

3、学生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四、积累语言。

1、通过朗读,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词、句、段。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课后延伸:

1、抄写本课词语,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背景。

学生齐读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读准“颐”的字音,注意“颐”的字型,理解“颐”的意思,从而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师:在这样一个寄托着美好愿望的园林里,究竟有哪些景物呢?让我们来朗读课文。

二、成长呈现-----小组交流,合作共享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交流颐和园的景物。

(1)师出示生词:

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排云殿

昆明湖

堤岸

画舫

十七孔桥

学生自读,指生读

师强调“佛香阁”“佛”读音,并介绍佛香阁的相关资料啊:佛香阁里不仅有佛像,而且佛像高无米,全身镀金。让我们再来读这个词。(生齐读)

师:其实,佛香阁、长廊、排云殿,都是我国的传统建筑,在今天的大城市已经不多见了,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2)出示(图片):

师介绍长廊的设计特点,引导学生观察佛香阁和排云殿。

(3)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来朗读生词。(生齐读)

(4)由这些景物组成的颐和园究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学生交流。

师:那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看,课文的首尾段都在赞美颐和园,作者是用怎么的顺序游览颐和园,谁发现了?

(生说,师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师:同学们看,这么长长的课文,在老师的板书下变短了,这就是文章的骨架,它能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成长呈现-----小组交流,合作共享

1、游赏长廊。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作者去细细游赏颐和园的景色,首先我们来到长廊,它为什么叫长廊呢?它又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可以拿起笔,把那些重点词语画下来!(学生读、画)

交流长廊的特点:

(1)整体看:

学生交流,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数字感受长廊的长。

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2)看廊内:

出示: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引导学生从“人物、花草、风景、五彩、几千幅、两幅”等词语理解画的美。

师指生读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

师出示长廊里的图画,教师解说,引导学生感受长廊的艺术美。

引导学生背诵,师:这里面有神话,有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在这样的画廊里,触摸到的是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能把这些话记在心里吗?自己试着背一背。(指生背,齐背)

(3)看廊外:

生交流描写廊外的句子。

师:我们也来读读这两句话。

师:看得出,廊外的风景美也吸引了你。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是我们祖国的园林艺术啊!长廊已经成为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看长廊。出示: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

看廊内:„„

看廊外:„„

师: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三看长廊,练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把长廊的长、美展现在我们画面。

2、游赏万寿山

师:颐和园里的建筑不仅有长廊,还有佛香阁和排云殿。作者又是怎么看它们的?看到了哪些特点呢?快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比比谁最先发现。(学生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抓住“耸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来体会皇家园林的特点。

学生朗读三自然段,读出皇家园林的气势。

师:同学们看,在这,作者又先看佛香阁,再跟排云殿,把它们练句成段了,多有意思啊!其实,在颐和园里,占地面积最大的不是万寿山,而是昆明湖。

3、游赏昆明湖

师: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占了颐和园面积的四分之三,我们可以登上万寿山向下看,也可以来到昆明湖畔,漫步堤上,来到湖心小岛,来到十七孔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物,不同的特点,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那你最想去哪游赏?

(1)学生交流后,找到相应的语句进行朗读。

(2)师重点指导朗读昆明湖的句子,体会昆明湖的静、美。通过引导学生体会“滑”,更深地理解昆明湖的静。

学生自由朗读句子,指生读、齐读。

(3)指导学生朗读描写湖心小岛、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特点。

同学们看,作者从山上向下看昆明湖,从昆明湖畔看,在十七孔桥上看,由远到近为我们展现了昆明湖不同的美景。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读了很多美好的句子,这些美好的句子和这些具体的描写,就是文章的血肉啊!它能让我们的文章更具体。

师:颐和园这个昔日的皇家园林,已经被记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了一座人人都可以尽情游赏的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的美景,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四、成长总结-----巩固延伸,积累成长

1、抄写本课词语。

2、学习《颐和园》的写作方法,结合自己最近的游览活动练习写一篇游记。

五、板书: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大公园

19《秦兵马俑》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1、感受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

2、想象秦兵马俑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1974年在西安市临潼区发现秦始皇的陪葬坑——兵马俑坑,轰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感受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成长热身-----预习前置,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秦兵马俑给你的印象是什么?指生说说自的想法。

三、成长呈现-----小组交流,合作共享

1、白板出示生字:指名朗读。

2、白板出示词语:指名朗读。

3、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4、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将3至10段归并在一起。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成长呈现-----小组交流,合作共享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学生交流:

(1)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

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引导学生换种说法,体会它的规模宏大。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3、学生读第三段,感受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1)学生交流,朗读相关语句。

(2)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4、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2)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3)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五、成长总结-----巩固延伸,积累成长

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六、课后延伸:

1、抄写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七、板书:

规模宏大

19、秦兵马俑

类型众多

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四语上册《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背诵“日积月累”中的诗句。教学重难点:

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准备

课件:与中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学生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搜集泰山风景图片资料。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展示课前两分钟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课件出示相关报道。

2、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二、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三、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四、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第二、三课时

(习作)学生展示课前两分钟

一、创设情景,1、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导游,大家愿意吗?

2、要求:

(1)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

(2)写出并熟悉导游词。

二、交流资料

1、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三、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四、自主完成习作

五、修改习作,誊抄。

第四课时 学生展示课前两分钟

一、学习“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朗读“我的发现”中的句子。分角色朗读小林和小东的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发现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四句诗。

2、学生展示读,教师相机补充关于四句诗的资料,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练习读,并拭着背诵。

4、指名展示——点评——再背。

三、展示台:

1、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2、交流方法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3、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4、老师的建议:

(1)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四、课后延伸:

抄写“日积月累”中的诗句。

第三篇: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备课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空气和水的力

单元分析:

本单元由《热气球上升的秘密》、《充气玩具里的科学》、《小火箭》、《瓶“吞”鸡蛋的秘密》、《水流有力量》五科组成,主要研究热空气上升、压缩空气有弹性、反冲、大气压力、水流的力量等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内容紧紧围绕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压缩空气有弹性、反冲、大气压力和水流有力量等知识点展开探究,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对比实验及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为今后进一步探究有关水的其他特征奠定基础。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以“水和空气的力”为主线串联为一体,第一课《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主要是探究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充气玩具里的科学》、《小火箭》主要是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和反冲现象,了解火箭的工作原理,学习制作小火箭。《瓶“吞”鸡蛋的秘密》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水流有力量》主要是探究水流的力量及水流力量的两面性。

课时安排:8课时

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做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意识到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活动准备:

教具学具:大塑料袋、蜡烛、火柴、无底铁桶、碎纸屑、剪刀、卡纸、录象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热气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展示热气球的图片)提问:认识这是什么吗 ?(热气球)讲述:这些年来热气球在航空,体育和娱乐活动等方面有着广 泛的应用,国际航空联合会还组织热气球的有关比赛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五彩缤纷的热气球在空中飞)提问:刚才,在录像中,大家看到热气球可以自由上升,那在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与热气球道理一样,会上升呢?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升的事例.提问:那你能根据刚才列举的事例,猜测一下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吗?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

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热气球上升的原理

谈话:桌面上给大家准备了许多实验材料,你能根据刚才的猜

想设计实验,使塑料袋升起来或使彩纸屑飞舞起来吗?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提问: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组与组之间进行相互纸以及补充, 教师给与适当的指导.谈话: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提醒注意事项:1,仔细观察现象.2,及时做好记录.3,注意用火安全.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交流:那个小组愿意到台前来演示一下你们的实验过程呢?

小组展示实验.教师随机提问;袋子鼓起来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体积膨胀.)思考讨论:袋子为什么会升上去? 彩纸屑为什么会飞舞起来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研究结果.师总结并板书: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当热空气上升时,就会推动袋子上升,或使纸屑飞舞了.三、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我们的生活中那些地方利用了热空气会生生的原理呢?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四、制作热空气动力玩具

谈话:大家想亲自动手做隔热气球驱动的玩具吗?你可以参考有关的资料或老师提供的制作方法,进行你们的制作活动.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学生制作并交流,展示热驱动玩具.五、拓展活动: 课下自己试着制作一个热气球,互相比比看,看谁的飞的高,飞的时间长.教学反思: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在其中学到怎样去探究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这样在教学中不是只交给学生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和领会了科学学的学习方法,14、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完成认知;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了解空气被压缩后有弹性和反冲力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重点:

了解压缩空气有弹性,反冲。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具准备: 篮球:6个(其中一个气不足);气球:若干个;光盘:4个;胶带:4个;小刀:4把;注射器:5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玩玩具吗?

师:今天我们也来玩玩具,我们不仅要比一比谁玩得有水平,还要比一比谁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多。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玩具,如果你们认识就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好吗?

师点击屏幕依次出现玩具图片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都需要充气。)

师:这些玩具都需要充气,我们把它叫做充气玩具,充气玩具不仅给我们带来快乐,里面还隐藏着许多科学道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充气玩具里的科学(板书课题)

二、探究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1、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 玩皮球

师:拍一拍我们带来的球,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组拍球

汇报感受:(用力越大球弹得越高。)比一比,谁的球弹得高? 师宣读比赛规则,课件显示:(1)、两名选手单手拍球,规定次数下球弹得高者获胜。(2)、四人分组比赛,其余同学大声加油。比赛结束后

师:请获胜的同学说一下此时的感受。(获胜同学,输的同学分别说说感受。)师:大家能帮输的同学找找原因吗?它们到底输在哪里?

(得出:他们用的球气不足,弹性差)。师:怎样使球的弹性变好呢?(给他充气。)师生共同给球充气。

输的同学再次拍球,球的弹性很好。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说明球会弹起来是谁起主要作用?是球的外壳还是里面的空气?(里面的空气。)

师:我们身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我们叫做压缩空气。

师板书:压缩空气 演示压缩空气实验 生自己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压缩空气有什么性质?(有弹性)。

2、探究反冲性质 玩气球。师:刚才的活动中,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小小的一个问题却发现了充气玩具的一个大秘密,真是了不起。下面这幅图上,同学们在干什么?(出示书中玩气球的图画。)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许多气球,还有其他一些材料,同学们可以将材料自由组合,用你最喜欢的方法玩气球。

学生选取材料,自由的玩气球。提示玩得过程中注意解决以下问题:(1)、气球的运动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

(2)、气球运动的方向与气喷出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汇报展示

学生说自己的玩法。

结合自己的玩法解释以上问题。

(气球的运动与气球里喷出的气有关系,因为气球运动时有气丛气球口喷出。气球运动的方向与喷气的方向相反。)

师:向刚才那样,当气球里的气向某个方向喷出,气球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反冲。(板书:反冲)

3、总结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认为充气玩具里有什么科学?(压缩空气有弹性。反冲。)

三、生活中的应用 师: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是充气的,除了我们玩的篮球,气球,你还见到过哪些?

课件出示充气物品。学生说说为什么充气。

四、拓展创新

运用所学知识制作玩具小气枪。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五、全课小结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在其中学到怎样去探究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这样在教学中不是只交给学生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和领会了科学学的学习方法,15、小火箭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地小火箭科技作品,并能对自己制作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2、愿意合作交流;关心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了解反冲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可乐瓶

双面胶

硬纸、白乳胶、气筒、制作小火箭的温馨小提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火箭的知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搜集的有关火箭的资料。

生汇报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师:火箭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 生:(根据反冲原理做成的。)

二、制作小火箭

1、师:你们想不想自制一个小火箭?(想)师把制作小火箭的材料展示出来,分发给小组。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说一说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火箭,并把你们认为最好的一个制作方案选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

师:你觉得制作小火箭时,应注意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注意安全,注意小组合作„„)

2、制作火箭的种类

水火箭

气火箭

火火箭

3、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并出示温馨小提示: 水火箭——在瓶中装入约四分之一的水,然后向瓶中充气,当气压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将瓶塞子鼓开,水在气体压力下喷出,从而推动小火箭升空。

气火箭——在常态下将火箭扣在大可乐瓶上,使接口处保持密封良好,然后突然用力挤压可乐瓶,瓶中的气体瞬间从瓶口喷出,从而给小火箭以动力。

火火箭——利用燃烧不强烈的火药(如火柴头)塞入制作的箭体,做好引线,点然后,靠火药燃烧的喷发力使火箭升空。

三、发射小火箭

1、小火箭发射比赛,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2、发射时如果出现问题,教师及时纠正。让学生看一看制作时有没有密封好接口,防止漏气;火箭各个部分的大小、轻重、长短、粗细、形状有没有搭配好等。教师小结:影响火箭发射远近的因素有哪些。

四、评价小火箭 学生评价自己的火箭。

五、课堂总结

1、观看火箭发射后,学生谈感受。

2、教师进行科学教育。

六、课外活动 课后,请同学们改进自己的小火箭,使它更实用,飞得更高。对火箭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我国自行研制发射火箭的有关资料。

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经历知识方法的产生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16、瓶“吞”鸡蛋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能对研究过程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教学重点及难点:

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教学准备:

玻璃杯、硬纸板、吸盘、火柴、熟鸡蛋、广口瓶、吸管、注射器等。

教学过程:

一、魔术表演,提出问题

师:老师带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瓶“吞”鸡蛋。板书:瓶“吞”鸡蛋。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广口瓶,一个剥了皮的煮鸡蛋,现在老师把鸡蛋放在广口瓶上,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鸡蛋大,瓶口小,鸡蛋没有掉下去。)

师:哪位同学把鸡蛋按一下,看能按下去吗?(生按,不能按下去。)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很大的力也没把鸡蛋按下去,现在老师通过魔术表演瓶“吞”鸡蛋(指板书),让广口瓶把鸡蛋给吞下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

(师操作:把燃烧的纸条放进瓶里,鸡蛋就掉下去了。师:那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一定想知道广口瓶为什么能把鸡蛋吞下去?)师:同学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当老师把燃烧的纸条放进广口瓶内,广口瓶就把鸡蛋给吞下去了,这里面到底蕴涵着什么秘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瓶“吞”鸡蛋的秘密。——板书:的秘密

二、猜测瓶“吞”鸡蛋的秘密

师:首先让我们来猜一猜,广口瓶之所以能把鸡蛋吞下去,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师:是瓶子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生讨论后猜测(可能和空气有关)。

师:好,刚才同学们对瓶“吞”鸡蛋作出了自己的猜测,那到底是不是就像同学们说的这样:和空气有关,是空气给了鸡蛋一个力,把鸡蛋给推下去的呢?这节课,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空气是不是真的具有这种本领:能够产生一种力量。来,看看实验盘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

(玻璃片、纸片,注射器、饮料瓶、吸盘、食盐水瓶、胶囊、吸管、小管子。)

三、制定实验操作计划

师:实验材料,老师给大家准备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该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实验材料来玩一玩证明空气是不是具有一种力量。小组内商量商量。

师:商量好了吗?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锦囊妙计告诉大家?

生可能答:

1、在杯子里装满水,压上硬纸片,然后倒过来,看看纸片和水会不会掉下来。

2、用吸盘使劲在玻璃上一按,看看吸盘能不能吸在玻璃上。

3、在食盐水瓶里装满水,用橡皮塞塞住,插上吸管吸水,看能不能吸到水。

4、用注射器吸水,把活塞向外一拉,看看吸到的水会不会流下来。

5、在饮料瓶里装上矿泉水,用吸管吸一吸,体验一下是怎样吸到水的。

6、用胶囊吸手背„„

师:在玩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不要被玻璃割伤手。

2、不要把水洒在别人衣服上。

3、不要打碎器皿,防止刺伤。

4、不要把水洒在桌面上,影响其他的实验效果.5、在做吸水实验一定要用矿泉水来做,因为矿泉水比较干净、卫生。

师:那这节课我们就好好玩一玩,来体验体验吧!

四、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小组长要做好分工,选出记录员、汇报员,当然这两位同学也可以当实验员,小组长过来把记录档案领回去,随时将你们的玩法和发现记录下来。

生自由玩,师巡视。(约8分钟)

五、汇报交流实验成果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把实验成果放在桌子上,汇报一下你们的收获。(生举手,指一生上台)

1、把吸盘使劲往玻璃上一按,发现用很大的力才能把吸盘和玻璃分开。

2、杯子吸纸片,发现倒过来,纸片没有掉下来,水也没有流下来。

3、食盐水瓶吸水,发现怎么吸也吸不到水

4、瓶口没有瓶塞,一吸吸管,把吸管里的空气吸出来,水就在大气力量的作用下压入到我的口中。

5、用注射器吸水,往外拉活塞,吸到水,发现水没有流下来。

6、一捏胶囊,把里面的气体捏出来,就在大气力量的作用下,紧紧地推在皮肤上„„

师:刚才我们汇报和演示了这么多玩法以及发现,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所有这些实验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小组内展开讨论并汇报。(共同的特点是:①都受到了大气的力量。②里面的空气都被挤出来。)

师:当物体内的空气减少或被排出以后,这个物体会很明显的受到来自大气的一个很大的作用力,这个很大的作用力,在科学上我们称为大气压力。(板书:大气压力)

师:结合着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同学们说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拿一个吸盘吸玻璃演示转换不同的角度)比如说吸盘吸玻璃,现在平放,转换角度:90度、180度、一圈,吸盘还是牢牢的吸在玻璃上,这说明方向是怎样的?(板书:大气压力是来自四面八方的。)

师:(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指板书)知道了空气中存在着大气压力,而且还知道了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对于大气压力的验证,在300多年前,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人们相信大气压力的存在,曾经设计了一个伟大的实验,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

师:总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个实验有力的证明了大气压力的存在。那空气中为什么会存在着大气压力呢?大气压力与地面高度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继续来了解一下。看一下课本上给我们提供的资料。

师:展示课本资料。(小资料)谁来读? 小资料:

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大约有2000-3000千米厚,人们把这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层。因大气有重量,所以在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叫做大气压力,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力越小。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师:通过这则资料,让我们对大气压力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现在,同学们知道瓶“吞”鸡蛋的秘密了吧?

(是因为把点燃的纸条放进广口瓶内,因为纸团燃烧需要氧气,所以广口瓶内的空气减少,里面的大气压力减小了,鸡蛋在外面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压入广口瓶内。)师:看来瓶“吞”鸡蛋的秘密,我们确实解决了,其实,利用大气压力,不仅仅能让广口瓶“吞”鸡蛋,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利用了大气压力的原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谁能举例说明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运用?(1、抽水泵是靠地面上的大气压力把地下的水抽上来的。

2、吸管挂钩。

3、钢笔吸墨水„„)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猜想——探究——体验的过程,自己验证出了空气中存在着大气压力的结论,揭开了瓶“吞”鸡蛋的秘密,老师真为同学们的勇于探索,善于实践的学习精神感到高兴。

六、拓展与创新

师: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瓶“吐”鸡蛋,板书:瓶“吐”鸡蛋,我们知道(拿瓶子和鸡蛋),鸡蛋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广口瓶“吞”下去了,有什么办法,在保证瓶和鸡蛋都完整无损的前提下,让广口瓶把鸡蛋再吐出来呢?

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下思考,找出方法,下节课请同学们来表演小魔术瓶“吐”鸡蛋。

教学反思:通过严格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在其中就会学到怎样去探究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

17、水流有力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水位高,水流的力量大;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大。

2、指导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水从高处流下来的流量比从低处流下来力量大。

教学难点: 总结使小水轮转动快的两个因素:水位高,流量大。课前准备: 课件、水槽、铁丝、剪刀、易拉罐、水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海浪冲击岩石、瀑布飞流直下、水电站开闸放水、漂流等情景。

问:通过这段资料,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回答引入课题,师并板书:

二、探究活动

1、指导学生做水冲小水轮实验,认识水流有力量。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水流的力量有大有小。

3、指导学生发现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的因素(1)水位高低的对比实验

①强调用小孔的易拉罐水冲小水轮,使小水轮转动起来。②用小孔的易拉罐水冲小水轮,想办法使小水轮转得快。③小组讨论: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

轮转动得越快。

④提问:为什么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轮转动得越快?(生答)

⑤教师总结并板书:水位高,小水轮转动得快的结论。(2)流量大小的对比实验

①用两个不同流量的易拉罐水,在同一个高度进行冲小水轮的实验。

②在小组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大孔的易拉罐水流的多,小水轮转

动得快。

③讨论:为什么水流的多,小水轮就转得快?(生答)

④教师总结并板书:流量大,水的力量就大,小水轮就转得快。

4、兴趣活动,游戏比赛

(1)找两个身高不同的学生参加比赛。

(2)高个使大孔易拉罐,矮个使小孔易拉罐,同时进行冲小水轮实验。

(3)学生观察:哪个小水轮转动得快?

(4)提问:为什么高个同学冲的小水轮转动得快?(5)总结比赛结果:水位高,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就大,所以小水轮就转

得快。

5、利用水力

讨论:水流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课件展示:水流的力量在生活中的应

用。

6、制作一个小水轮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制作。

三、拓展:

教师介绍:2002年夏季,我国利用小浪底水力枢纽工程,首次对黄河进行

调水调沙实验

教学反思: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上,严格遵循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观察提问----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达交流----知识运用。这样在教学中不是只交给学生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和领会了科学学的学习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将来进行科学研究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四单元复习课(3课时)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2、了解空气被压缩后有弹性和反冲力的性质及应用。

3、了解反冲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4、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

5、指导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水位高,水流的力量大;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大。课时分配:3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复习阶段。首先我们一起复习有关第四单元《空气和水的力》。二)复习本单元的知识

1.根据问题提纲进行复习《空气和水的力》。1)出示问题提纲。学生自己复习。学生根据问题提纲自己进行读书复习。

同学们,我已将本单元的复习提纲列在黑板上,请同学们根据这个问题提纲自己进行读书复习。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复习。2)检查复习情况

下面我们就你们的复习效果检查一下。教师指名进行提问检查。

3)在提问中,发现的不足进针对性的复习。学生根据提问情况进行复习。老师随机进行检查。

第二课时

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集锦

52.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是什么?答:热气球点火后,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重量变轻。这时热气球受到的浮力大于受到的重力。所以热气球会上升。

53.抽油烟机为什么按在炉灶的上方?答:因为炒菜做饭产生的热空气重量轻,往上升。这样安装正好能把油烟抽走。54.怎样制作孔明灯?答:用竹条扎成方架,糊上纸做成灯笼。点燃下面挂盘里的松脂,孔明灯就会升上天空。55.比较中国和欧洲发明热气球的早晚。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热气球的国家,早在五代时期就制作出孔明灯。在欧洲,人们直到18世纪后期才发明了热气球。

56.举出利用热空气会上升的实例。答:热气球升空,孔明灯升空,纸蛇会旋转,都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实例。57.压缩空气具有什么特点?答:压缩空气有弹性,能反冲。58.举出压缩空气有弹性的实例。答:充气跳跳球,汽车内胎,充气蹦蹦床上。这都是应用压缩空气(有的弹性)的性质

59.举出压缩空气能反冲的的实例。答:喷气式飞机,火箭升空。这都是应用了(反冲力)的作用。

60.救生圈、橡皮舟,为什么要充气?答:救生圈,橡皮舟充气后重量增加很少,而体积增加很多。在水中会受到很大的浮力,并且还有弹性。

61.喷气式飞机、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答:喷气式飞机、火箭的燃料点燃后,产生大量的气体向后喷发,会产生巨大的的反冲力,推动喷气式飞机、火箭飞上天。

62.什么叫叫大气层?答: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大约有(2000—3000)千米厚,人们把这层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层)。

63.什么叫大气压力?来自哪个方向?答:因为大气有重量,所以在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叫做大气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64.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请你设计实验证明。答:现在玻璃杯内倒满水。将纸板盖在玻璃杯上,杯口不要有气泡。先用手按住纸板,把杯子倒过来。慢慢松开手,纸板并没有掉下来。将玻璃杯口朝向前后左右,纸板也没有掉下来。说明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65.在地球上,大气压力处处相同吗?举例说明。答:在地球上,大气压力不是处处相同。例如:沿海地区海拔低,大气压力大。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压力小。66.举出大气压力在生活中 的应用实例。答:水泵抽水。吸盘挂衣钩。滴管吸药水。钢笔吸墨水。瓶吞鸡蛋。

67.瓶吞鸡蛋的秘密是什么?答:把点燃的纸条放入瓶里,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跑出瓶外。盖上鸡蛋后,里面的空气逐渐降温,体积缩小,压力变小,外面的大气压力大。从而把鸡蛋压入瓶中。

68.怎样把鸡蛋吐出来?答:把瓶子倒过来,让鸡蛋卡紧瓶口,往瓶子上淋热水。

69.你能修复踩瘪的乒乓球吗?答:盆里倒上热水,把乒乓球放到盆里烫。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就把乒乓球撑起来。70.判断对错:进入太空的宇宙飞船(不会)大气的压力。()

71.水流力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答:与水位高低、水流大小、水速快慢有关。

72.水流力量给我们带来利弊各举三例。答:有利的方面:发电。灌溉,黄河调水调沙。有害的方面。冲毁房屋,水土流失,海啸带来灾难。

第三课时

一、填空:

1、大气层有(2000~3000千米)厚,离地面越高,空气越(),大气压力越()。大气压力来自()。

2、空气受热后体积会()、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

3、因为大气层有重量,所以在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叫做()。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力()。大气压力来自()。

4、水流能够产生力量;影响水流力量大小的因素有水位和()。

二、选择

1、人们利用水流力量的事例是().A、水泵抽水 B、水力发电 C、人工降雨

2、水冲击水轮转动,应用了()。A、水的浮力 B、水的压力 C、水流的力

3、火箭的发射是利用了()。

A、压缩空气有弹性 B、压缩空气有反冲力 C、热空气会上升

4、钢笔吸水是利用了()。

A、压缩空气有弹性 B、大气压力 C、热空气上升

5、离地面越高,大气压力()。A、越大 B、越小 C、大小没变化

三、简答

2、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3、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大气压力?

四、实验回顾

1、在做瓶“吞”鸡蛋的实验时,用火柴点燃一张纸,放到广口瓶里,让后迅速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小头朝下塞严实瓶口,观察鸡蛋位置的变化。实验现象是。实验结论是。

2、我们在做压缩空气实验时,将注射器活塞抽出,吸进空气,然后将注射器口朝下,用橡皮堵住出口,用力向下压注射器的活塞,等压不动时松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实验现象是。

实验结论是

第四篇:四年级上册科学备课

1.《植物的身体》教学设计

主备人: 教案序号:1 上课日期:

1、指导学生认识一般植物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组成的。

2、通过综合植物体的构造,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培养认真、细致地观察植物体的习惯,进行爱护和保护植物的教育。

二、教学准备

1、凤仙花整株植物的图片(课件)

2、常见蔬菜的实物或图片(课件)。

3、常见植物的图片(课件)。

4、小茶壶的实物、小蚂蚁的标本。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教师出示小茶壶。

师: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小茶壶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二)学习新课

1、凤仙花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1)观察凤仙花(课件展示)。

问:这是一棵凤仙花,就是你们熟悉的指甲草,请你们观察一下,凤仙花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形象地认识凤仙花的“身体”构造。

边小结,边将凤仙花的根部、茎部一部分一部分地出示,最后组成凤仙花的“身体”。

(2)一般植物的“身体”构造。

课件展示:向日葵、苹果树、辣椒等。

观察:向日葵、苹果树、辣椒等植物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汇报:请学生分别戴上绘有这几种植物图案的头饰,分“角色”说一说自己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是什么样子的? 问: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一般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

(3)认识苔藓、蕨类、藻类植物的身体构造

课件分别呈现三种植物,让学生观察、讨论,然后汇报结果。

引导学生小结:苔藓植物只有茎和叶;蕨类植物只有根、茎、叶;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等器官。

(4)欣赏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植物。(课件呈现)

师:地球上的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多样,现在已经知道的就有30多万种。由于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很多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我们应该爱护植物。

(三)巩固练习

分析常见能吃的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课件出示)

认一认:这是什么植物?

指一指:我们吃的是哪部分? 说一说:这部分叫什么?(2)扩展知识练习:

桌子、家俱由植物的哪部分制成? 竹竿是用哪部分制成?

这些美丽的画(叶画、豆画)是用植物的哪部分制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观察你周围的植物,找一找它的身体的各部分。(2)观察常吃的食物,有植物身体的哪个部分?

教后记:

2、植 物 的 根

主备人: 教案序号:2 上课日期: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表或文字表述观察结果;能利用简单器具做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

2、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3、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养料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1、汇报交流:

教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观察各种植物的根,大家观察了吗?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设置疑问,大胆猜测:

教师:老师有一个问题要请教,同学们观察子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谁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个疑问?

组织学生思考,小组内讨论交流。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1)、活动一: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小组讨论并实验。(教师巡视指导,适时点拨。)然后小组为单位汇报。(2)、引导学生观察根。

先介绍材料,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学生借助工具对各种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再汇报观察结果。

4、自由活动:

教师:植物的根还有其它作用吗? 组织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5、拓展活动:

教师:各小组把刚才根吸收水的实验装置放在一起,比一比,你能发现水位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吗?

教后记:

3、《植物的叶》教案

主备人: 教案序号:3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让学生体会到叶子也是有生命的。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到叶子也是有生命的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一些植物的叶

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大树。大家在观察时收集了树叶吗? 生:收集了!

二、主题研究:植物的叶

1、提问:大家收集了几片树叶? 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你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

2、学生分组进行统计与分类。

3、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明确区分“种”的标准。

4、汇报:

说一说如何确定两片叶子是否是一种。区分叶子种类的标准:

1、形状;

2、颜色;

3、气味;

4、其它。

三、强化巩固:观察叶的结构

1、教师提问:这么多的叶,它们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点?

2、学生仔细观察后发言。

3、教师总结并板书。

1、叶柄;

2、叶片;

3、叶脉。

四、总结拓展:

1、学生分组观察一条树枝上叶的状态,找出几种不同生长阶段的树叶。

2、学生试着用词语来表述一片叶子一生不同阶段的生长状态。

3、教师总结板书:

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枯叶

4、引导学生将叶子的一生与人的一生作对比,从而引出“叶子是有生命的”,同时号召大家注意保护植物,收集叶子时只能捡拾落叶,不要采摘树叶。

课后练习:

课外继续收集、观察各种植物的叶

教后记:、植物的茎

主备人: 教案序号:4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1、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活动准备:

1、提前剪取带叶的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中,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观察现象,做好观察记录。

2、准备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镜、刀片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探

根吸收来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12课、植物的茎。师随机板书

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讨论:根吸收的水分怎样到达植物的叶、花、果实?叶制造的养料怎样到达植物体的其它部分供它们生长? 你认为茎会有什么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如果茎确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么水分和养料走的一条道路还是两条路?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茎可能具有运输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将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体内的各个部分。另一种管子将叶制造养料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二、验证我们的猜想

谈话:如果自来水管断了,水就会流出来,那么切断植物的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在这颗植物上选择一嫩枝,剪下。观察嫩枝的截面上有什么? 讨论:嫩枝截面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用植物上面的一段茎推放在红水中,你观察到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会么叶子变红? 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把浸泡过的茎、横切、纵切、观察。

提问:在茎的横切面上看到了什么?在茎的纵切面上又看到什么?说明茎内有什么?茎有什么作用? 小结:以上实验说明茎确实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在茎的内部确实有运输水分的管子。

三、根据自己的研究,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根据自己研究的成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自由活动:

叶制造的养料是通过什么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运输养料的细管子在什么部位? 教师出示资料卡,引导学生认识筛管,使学生知道茎里还有一条运输养料的管子,它在导管的外面。

教师小结并板书:在植物体内,茎担负运输作用。在茎内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运输根吸收的水分,另一种管子运输的叶制造的养料。

四、实践应用

有的小朋友爱剥小树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五、拓展活动 教后记:

5、《花和果实》

主备人: 教案序号:5 上课日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说出大致的探究思路。能在前两课用多种方法观察花的基础上,进一步经历按一定顺序观察,对雄蕊和雌蕊这样更细小的物体进行专题观察的过程。

2、有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着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花的授粉条件。

3、知道植物的花承担着生产种子、繁殖生命的任务,能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表达雄蕊和雌蕊的特征。能用图片或其他形式表述植物的花——果实的成长过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的构造和油菜花的果实和种子。(传粉是植物生命延续的第一步,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的构造的特殊性,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发现并思考植物传粉现象存在的可能性,从而探究果实的成长过程。)

2.难点:了解花粉是如何在雄蕊和雌蕊之间传播,并使雌蕊内的胚珠受精成长。教学准备

1、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等供分组探究用。无油菜花的也可用白菜花、萝卜花等。

2、显微镜2台。

3、有关植物传粉、受精的课件 教学活动

一、导入

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大自然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可是南瓜的雌花,有的结了瓜,有的却结不成瓜。苹果、桃子、玉米、油菜等植物也有开了花不结果或少结果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的解释哪些是正确的呢?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设计意图:

激发探究的兴趣,这能较好地调整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入课题,并将讨论的焦点引导到花的雄蕊、雌蕊的观察上。

二、观察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

1、油菜花很小,雄蕊和雌蕊更难观察,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看清楚呢?用什么方法才能通过观察雄蕊和雌蕊作出正确的解释呢?

2、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师生共同归纳研究方法。(参考书上提示的探究方法)

其他还有什么要研究的吗?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有的花会结果,有的花不会结果?

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

4、全班研讨。

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 意图。

6、浏览课文: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

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油菜的花朵开始凋谢。

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哪些力量传播花粉

教后记:

6、秋季星空

主备人: 教案序号:6 上课日期:

一、教学目标

1.能提出对四季星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作出书面观察计划;在制定观察计划的过程中感知交流与讨论可以产生新想法并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

2.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北斗七星,认识秋季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解秋季的其他星座。

二、教学准备: 北斗七星、仙后座的录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北斗七星、仙后座的录像。让学生感知星空的美丽与神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引出课题。

(二)、科学探究

1、学生自主交流课前的观察和发现。

2、引导学生认识秋季的代表星座:仙后座和大熊座。

3、指导学生看星空图。

4、让学生提出自己乐于研究的问题。

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开展活动,教师在巡视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恰当评价。对一些不太可行的问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恰当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适合学生探究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研究,不至于使学生的问题成为空想而不能落实。

5、让学生自己制定观察计划。学生制定完观察计划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与补充,教师可在此对学生的观察计划进行恰当的评价。

6、制作观星箱:教师先出示制作观星箱的步骤,再选定物体来试用观察。

三、拓展活动:

建议让学生课后至少再制作一个观星箱,分别用来观察北斗七星及自己选定的星座,坚持不懈地进行长期的观察,发现星空变化的规律。

教后记:

7、冬季的星空

主备人: 教案序号:7 上课日期: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和进行中长期科学观察的习惯。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会观察、乐探索、愿交流的意识,体验学习活动中的乐趣。

3、知道冬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学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会查阅资料、科学整理资料。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交流我们的观察和发现。

1、让学生将在自己一段时间以来对星空观察记录的情况在小组内充分交流进行交流。

2、让学生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画出秋季和冬季的北半七星的样子。

3、提出研究问题:根据我们的观察,从秋到冬,星空发生了什么变化? 活动二:我们继续来观察、研究星空。

1、引导学生重新确定冬季星空中自己的研究目标,制订自己观察研究重点。

采取小组研究方式相互交流和补充,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以求研究内容和重点更为突出。

2、向学生介绍猎户座。

3、全班讨论:从冬天到春天,北斗星会发生什么变化?冬季星座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自由活动: 介绍星座知识。

四、拓展活动:

继续利用观星箱观察、记录北斗七星及自己选定的观察目标的变化。教后记:

8、木材

主备人: 教案序号:8 上课日期: 认知目标:

1、能正对探究木头的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更具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试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

2、在探究木头特点的观察试验活动中体验合作,尊重他人的观察试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头彩绘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头是天然材料,了解木头的性能及用途。拓展性目标 :

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大小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子。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各种木头、放大镜、酒精灯、导线、电池、小刀、锤子等。教师准备 多样木头、关于木头应用的课件及资料。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同学们,那么观察过家里有哪些家具?使用什么材料做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活动一:木头有什么特点?

1、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讲: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也可以合作共同研究你们感兴趣的问题。

2、制定研究方案。小组分工,合作配合,制定研究方案,准备研究材料,发记录表格等。

3、各组汇报研究方案

说说要研究的问题,该采取哪些研究方法。

讲:你们可以按照方案进行研究,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一边研究,一边做好记录。

4、学生进行实验研究

5、汇报实验结果

请各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有不同意见可以补充。小结:木头有哪些特点呢?有沉浮,轻的浮,重的沉;木头上有一圈一圈的年轮;干木头不导电;木头有软、硬程度;木头的花纹也不一样;„„ 活动二:木头是天然材料;木头的用途

木头是天然材料,在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节约木材。请同学们讨论交流,谈谈木头有哪些作用?

1、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代表说说木头的作用。

小结:木头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天然材料,而且在其它地方用途很广。讲:你们知道木头是怎么来得吗?一棵树要经过很多年才能长成材。所以我们有珍惜木材。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木材呢?

3、学生讨论、交流上述问题。汇报讨论结果。

4、提出问题:哪些木制品可以选用其他材料来代替? 学生进行讨论。

小结:木材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给社会生活带来繁荣,木材的过量使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不合理使用木材造成的后果是难以弥补的。因此,有些木制品现在已用其他人造材料来代替。自由活动:

1、辩论会分甲、乙两组,就“使用一次性木筷是利是弊”展开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确“使用一次性木筷”带来的危害。

2、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取对方的长处。

拓展活动: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大小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子。写出调查报告。

教后记:

9、《纸》教学设计

主备人: 教案序号:9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实验的收获。

2、养成节约用纸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紧迫感,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

3、会观察、描述、记录、比较实验的现象,知道不同种类的纸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同,知道纸的发明史。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纸纸样品(如蜡光纸、餐巾纸、宣纸、复写纸、砂纸)、实验记录表、滴管、烧杯、放大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些礼品,你们想看看吗?从同学们的表情当中,老师就知道你们非常喜欢这些礼品,但你们知道这些礼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2、谈话:谁能说说,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纸做的?

3、谈话:我们身边很多东西都是纸做的,这说明了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今天我们这一节课就一起走进纸的世界,去了解纸,去研究纸。

二、实验探究

1、谈话:同学们,纸的用途有好多,要想真正的了解纸,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请认真观察纸,你有什么发现吗?

2、谈话:刚才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要想更好的研究纸的特点,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进行这些实验呢?

3、讨论完善实验计划

(1)师生交流:如纸的结实程度,可以通过撕各种纸,感觉它们的难易程度来判断。观察纸的毛边可借助放大镜观看。纸的吸水性可以用吸管将水滴到纸

上看出来。纸的透明度,可通过把几种纸分别对着光亮看一看,比较哪种纸的透明度最好。

教师强调一下滴管的使用:先挤压一下它的后面橡胶胶帽,然后把吸口放入水中,松开橡胶胶帽,水就吸上来了。然后轻轻挤压橡胶胶帽就可以把水挤出来。

(2)你们觉得在做这些实验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交流:

谈话:通过比较之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对纸有了哪些了解? 同学们讲的真好,相信你们现在对纸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了。

6、了解纸的发明史

谈话: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的老祖先可在很久以前就发明出了纸,关于纸的发明历史,你们了解吗?

谈话:同学们,通过以上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同学们说得很好,从以上的介绍,我们知道了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下面,我们一起看看现在纸的生产过程。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张最普通的贺卡要消耗10克优质纸张,每10万张为1吨,合4.8—5.2立方米木材,相当于5棵20年生的树。如果生产1000万张贺卡,将要砍掉500棵这样的树!

三、拓展延伸

谈话:可是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却不珍惜纸,将纸张随意乱扔。你们是这样做的吗?你们是怎么处理的?

谈话:其实我们的这些废纸是可以进行再生产进行造纸。知道怎么做吗? 总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通过废纸再生产,我们可以节约多少地球上的森林资源啊!

四、小结评价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或者感想呢?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相信同学们对纸的了解一定加深了很多,你们也和纸成了很好的朋友,老师相信你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节约用纸,不乱扔纸张,和纸做永远的好朋友的。课后请同学们按照老师刚才教的再生纸的制作方法,自己做一张再生纸,好吗?

教后记:

10.陶瓷

主备人: 教案序号:10 上课日期:

认知目标:

1、能针对研究陶瓷的 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出书面计划,并能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观察实验;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陶瓷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1、知道陶瓷是人造材料,了解陶瓷的性能及用途。拓展性目标:

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陶瓷的历史。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陶瓷的资料、陶瓷物品碎瓷片、木锤、小刀等。教师准备:关于陶瓷的录像片段及陶瓷物品、陶瓷资料。活动时间: 一课时 活动过程:

活动一:我们一起来欣赏陶瓷物品

1、学生说一说自己带来的陶瓷,介绍本物品的特征、来历。

2、将学生自己带来的陶瓷分组摆放在桌子上,进行参观活动。

3、学生进行交流,认识到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小结:同学们通过参观、交流认识到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除了具有使用价值外,还具有鉴赏价值、艺术价值。活动二:陶瓷有哪些特点?我们想办法来研究。

1、提出问题:陶瓷有哪些特点呢?

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设计观察实验方案,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同学们设计方案要考虑到方案的可操作性,方案中应注意的问题和需要的材料。要记录下观察实验中的发现,比比那些同学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

2、学生分组制定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其他可以补充。

4、学生进行实验。

5、各组汇报观察实验结果。

小结:在同学实验中发现陶瓷有很多特点,如,耐高温、耐腐蚀、不怕水、较坚硬,易损坏等。陶瓷是利用天然材料经过人工合成的人造材料。课下同学们继续进行研究陶瓷。活动三:

根据陶瓷特点,说一说怎样利用陶瓷材料?

1、学生谈一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陶瓷材料?

2、放有关陶瓷录像资料,向学生展示陶瓷在生活中的大量应用。

3、提出设想:根据陶瓷材料的特点,利用陶瓷材料来做那些物品比较合适?

4、学生进行猜想或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活动四:讲一个陶瓷的故事。

让学生通过讲故事,了解关于陶瓷的趣事以及陶瓷的发展史,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科学应为社会服务的信念。自由活动:

1、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活动,也可以选择教科书中提示的集中活动。

2、评价:从:“我的发现、我采用的研究方法、我对陶瓷的认识”这几方面来评价。拓展活动:

“对陶瓷还项研究哪些?”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陶瓷的历史。

教后记: 《金属》 教学设计

主备人: 教案序号:11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金属具有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等共同特点,能用正确的实验方法给予验证。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金属共同特点的探究过程,能利用简单的表格整理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人们在认识到金属的共同特点后,就能够更好的利用金属为人们服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分组材料:铜丝、铁丝、铝丝、砂纸、导线、电池、小灯座、电池夹、小灯泡、烧杯、热水、小锤子等。

演示材料:金属制品的实物及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铜、铁、铝。教学过程:

一、了解铜、铁、铝的用途。

铜、铁、铝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许多用品都是用它们制成的。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铝制品、铁制品、铜制品三组插图。“除了这些之外,同学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这三种材料的制品呢?”

二、探究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

1、为什么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大量使用这些材料呢?人们大量使用这些材料,一定是它们有某些与其它材料不一样的地方,请你大胆的推测一下,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

2、学生发言推测。教师适机引导并记录

3、针对推测记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4、实验研究铜铁铝的共同特点。

实验:分别选取铜丝、铁丝、铝丝各一段,研究它们有哪些特点。根据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分别连接到电路中、把一端置于热水中、用砂布打磨和用小锤敲砸,分别研究铜、铁、铝的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四个方面的特点。实验时要求同学们记录实验的过程和发现的现象,然后填写课本上的表格,要求学生边实验边作好记录,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实验完后,分析实验记录,找出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录下来。

三、概括金属的共同特点。

1、在生产生活中,还可以见到哪些和铜、铁、铝有相同特点的材料?它们有什么作用?

2、除了课本上所列举的这些之外,请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先找到与铜、铁、铝有相同特点(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的材料,再告诉学生铜、铁、铝以及与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由此推想出金属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

四、利用金属的特点设计作品。

要求同学们根据金属的特点(四个特点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设计制作一件作品,把自己的设想写或画出来。

教后记:

12、玻璃与塑料

主备人 : 教案序号:12 上课日期:

认知目标:

1、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玻璃与塑料的特性;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知道材料的使用可以为人类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喜欢大胆想象。

3、了解玻璃与塑料的特点。拓展性目标:

调查一次性方便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材料——玻璃与塑料。活动一:

1、列举事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玻璃与塑料

学生结合自己常用的物品说一说:哪些物品是玻璃的?哪些是塑料做的?

2、交流:如果没有玻璃、塑料制品,生活会怎么样?

3、出示 :玻璃、塑料制品,让学生鉴别“哪些是玻璃做的?哪些是塑料做的?” 小结:通过上述活动,使同学们对玻璃与塑料的用途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发现玻璃与塑料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观察实验。活动二:

1、猜想

玻璃与塑料可能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各有什么不同?

2、交流猜想的结果。

3、进行对比实验(1)设计实验方案(2)汇报实验方法(3)进行实验活动

整个实验活动老师注意调控课堂气氛,及时发现问题,灵活地处理,确保学生观察实验的进行。

4、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再进行对比。

5、学生汇报

通过实验,你发现玻璃与塑料分别有哪些优点与缺点?

6、出示:资料卡,让学生阅读

讨论交流:社会面临着“白色污染”的威胁,应该对材料进行怎样的改进? 小结:通过同学们观察实验、讨论角落,认识到玻璃与塑料的使用给人民及社会带来了方便,但是塑料废弃物品严重污染自然环境,反过来又对人类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使用材料具有两面性:既有正面的作用,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发明新材料来代替塑料。自由活动:

1、讨论交流:玻璃与塑料的未来。

学生充分进行创新、想象,先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想法。

2、评价:根据“对材料的研究、发现的问题、大胆想像”学生进行互评。拓展活动:

调查一次性方便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教后记: 蒸发

教学目标主备人: 教案序号:13 上课日期:

1、经历搜集证据的过程;能够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感受蒸发与生活相关的蒸发现象,培养学生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同学之间合作的快乐。

3、认识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谈话:水是生命之源,许多人小时候都喜欢水。你喜欢玩水吗?在玩水用水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和问题?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表达与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适时播放视频资料:阳光下晾晒衣服的情景;夏天,一人刚出泳池,两手抱肩,有点发冷的情景;河底干裂景象。并引导学生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水跑到哪里去了?

(这样设计,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为的是让学生明白,研究科学是从观察、研究身边的事物开始的,并把学生引入到对本课的探究活动之中。)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水跑到哪里去了?

谈话:洗过的头发和衣服会干,水跑到哪儿去了?(1)、教师介绍:每组桌上都放有小镜子、玻璃片,你能利用桌上的器材或身体器官,使水很快消失吗?

(2)、学生动手实验。谈话:(3)、学生交流。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有什么发现?能作出解释吗?(4)在小组交流汇报的基础上,自行总结结论:擦到手掌和镜面上的水迹,湿衣服上的水并没有消失,它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了空中。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关于蒸发的描述,对照自己的结论,修正自己解释。活动二:探究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谈话:蒸发时会伴随什么现象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学生阅读教科书对探究活动的描述。(或教师出示相关的内容要求。)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介入指导。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提示他们多做几次实验,并做好记录。使学生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反复验证。

学生整理记录,交流结果。

启发谈话:通过实验,包有棉纱的温度计有什么变化?温度下降,说明了什么?液泡及周围的热量是怎么减少的?

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然后让学生汇总交流结果,得出结论:包有棉纱的温度计的液柱会下降,是因为棉纱上的水蒸发引起的,这说明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活动三:怎样才能使水蒸发得更快些呢?

谈话: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我们能不能想办法使水蒸发得更快些呢? 分组讨论、猜想加快蒸发的方法。

教师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设想。讨论要点:晴天衣服干得快,提高

温度可能水会蒸发得快些;风吹着衣服干得快,可能加快空气流通会使水蒸发得快些;晒粮时,粮食摊开的面积越大干得越快,也许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等。

谈话:根据猜想,你们打算怎样实验?

学生设计探究计划。教师要对那些想出别具一格办法的同学,给予表扬与鼓励。

谈话: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器材:瓷盘、吹风机,手帕等,请同学们根据设想进行实验,如果你还用什么别的材料,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可以让具有同一设想的同学坐到一起为一组。)在这一活动中要提示学生注意小组合作。教师介入指导,提示学生在做对比实验时,当一个变量改变时,其它变量必需保持恒定,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如:探究做加热可以蒸发得快这一实验时,往大小、厚薄相同的两个瓷盘里滴上少许等量的水,一个瓷盘用试管夹夹住在火上加热,另一个瓷盘放在桌上让水在常温下蒸发。加热改变了温度,而瓷盘和水量必需保持恒定。

师:你们是用什么办法使水蒸发得更快的呢? 各小组选代表边演示边表述。

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了: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等,都可以使水蒸发得快些。

三、自由活动 制作天气预报器

谈话:气象台每天都用仪器对天气进行预报。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制作天气预报器呢?老师这里有个天气预报器模型,请看屏幕:

1、课件展示天气预报器模型,并说明原理。师:你想制作一个天气预报器来预测天气吗?

2、指导阅读资料卡上的制作方法后,学生动手制作。

3、展示制作成果。

四、拓展活动:调查水的蒸发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谈话:水每时每刻都在蒸发,蒸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在课下调查:

1、蒸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2、人们是怎样利用蒸发原理进行生产的。教后记:

14、沸腾

主备人: 教案序号:14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对所观察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器材做给水加热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分析和解读数据,并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2.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观察实验事实。

3.了解水的沸点。

准备:酒精灯、火柴、温水、计时器、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13组件。

活动流程:

一、激趣导入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你们亲自烧过开水吗?你认为在开水烧开的过程中,会有哪些现象发生?

2、学生回答后,师板书:沸腾,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猜想:你认为水烧开时会有什么现象?

2、小组讨论,根据桌上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3、小组汇报设计实验方案。

4、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小组合作):

①小组长分好工:(观察、记录、操作、计时)。②按步骤操作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③不讲与实验无关的话,不做与实验无关的事;

④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别碰到酒精灯或水等以免烫伤自己。⑤汇报交流。

5、学生实验,师巡回指导;并完成讨论问题: ①水为什么翻腾?

②水中的气泡可能是什么物体?从哪来的?

③这些气泡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水烧开时的温度是多少?

6、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沸腾?

7、师出示“沸腾”定义后,请学生齐读加深理解。

8、提问:如继续加热,液体温度还会上升吗?生尽情地回答(板书:液体的沸点)。

三、巩固应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理解的“沸腾”、“液体的沸点”是什么样子的?)

1、什么是沸腾?

2、什么是液体的沸点?

四、课外拓展

1、查阅资料:

①在高山上和海边烧水,水的沸点是一样的吗?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详见课本p59

2、自制小制作:小小蒸汽动力机 教后记:

16、水的三态变化

主备人: 教案序号:16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教学难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水的各种形态

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生交流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课件展示)

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水的形态 变化的过程 变化的条件 霜

水蒸气(气体)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雪

水蒸气(气体)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水(液体)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露

水蒸气(气体)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云

水蒸气(气体)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雾

水蒸气(气体)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二、水的三态循环

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2)如果刚才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3、交流。

三、拓展

1、师: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2、阅读资料库,增长知识。

教后记:

17.小水滴的旅行

主备人: 教案序号:17 上课日期:

活动过程:

活动一:把我们了解的露和霜的资料交流一下。

这一活动是将课前调查和了解的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教科书展现了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资料的场景,引导学生把调查了解的信息资料,采取不同的方式表达,相互分享信息,交换看法,实现资源共享。“霜可能是这样形成的!”一是提示学生根据掌握的证据、过去所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对露和霜的形成做出预测。二是为学生的预测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教科书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通过交流,了解彼此搜集的信息资料和想法,让学生能依据现有的证据和经验对露和霜的形成提出预测。

活动二:我们想办法制造露和霜

教科书展示了两幅图片:一是学生围绕实验材料,:正在设计制造霜的实验方案的情景图;二是学生制造露的实验场景。展示制造露的情景图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验证自己的预测。“我们先制造露”是指学生按照自己的探究方案,自由进行露和霜形成的模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选什么材料制造霜呢”包含两层用意:一是提示学生根据猜想设计探究方案,确定人员分工,准备探究工具等;二是提示学生只有选择合适的材料,才能确保实验成功,获得证据。教科书没有过多地呈现制造霜的方法途径.意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设计实验方案,在选择制造霜的方法途径上,给予更大的空间。

教科书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探究过程中,一不仅仅是让学生收集数据检验预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解事物的手段。

教科书用“露和霜形成的条件有何不同?”提示学生在整理数据信息时,不但要把露和霜的形成过程进行比较,找出两者在形成过程中的相同点,而且还要把露和霜形成条件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点,使学生体验到用这种方法来分析事物,能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教科书最后设计了“实验发现”环节.引导学生在表达交流探究结论的基础土,将结论与预测相比较,找出结论与预则有哪些异同点,从结论中发现新的问题。

第二个研究方案: 活动准备:

提出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雾和云形态万千,变化莫测,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提出课前准备活动的指向:“调查雾和云与我们的关系”,为学生课堂交流做好信息资料的准备。教科书展示了几幅图片,提示学生可以采取留心观察、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搜集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感悟到雾和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活动一:我来介绍雾和云,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交流调查了解的信息教科书展示了学生自由交流的情景:“机场有大雾,一飞机要停飞”与“雾好大,把头发都打湿了。”提示学生在交流时,要注意对大量的生活经验以及了解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体验到雾和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根据云的情况,可以预测天气”是让学生通过交流资料.获得对雾和云研究意义的认识。教科书这样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交流方式,把自己所搜集的资料相互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并通过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在感知雾和云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产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活动二:想办法制造雾

教科书安排了几幅制造雾的实验情景图。首先展示了两种制造雾的实验方案。一是通过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使水沸腾,这时从玻璃管口上方冒出“白气”。“我看到了雾”暗示学生实验成功后的欣喜,体验成功的乐趣。二是在盛有温水的烧杯口上方,放一块冰,冰块周围会有“白气”出现。“用温水更明显”意思是使用温水做这项实验,观察到的“白气”现象更明显。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把热水倒入烧杯里,在水的表面有“白气”出现,随着水温的下降,“白气”逐渐消失。当水温接近室温时,水面上方不能凝结成小水珠,不能产生雾.若在烧杯口上方放一冰块,会产生“白气”。教科书展示这样一个实验场面图,为学生制造雾提供方法导向,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的道理,采取不同的方法制造雾,教科书用“现在我们说说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吧”引导学生表达与交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水在蒸发的过程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二是引导学生根据探究的结果,联系到自然界中水蒸气遇冷空气凝结成小水滴,进而推测自然界低空中的雾和高空中的云的成因。通过表达与交流,使学生对雾和云的形成过程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教科书这样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课堂探究获得的证据,结合已有的知识,经过思维加工,对自然界中的雾和云作出合理的解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后记:

18、航海家的发现

主备人: 教案序号:18 上课日期:

一、教学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重点: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麦哲伦的环球航海的经过。

三、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古人对地球的形状、大小的猜想,“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等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怎样的?(圆的)那你能看见吗?(不能)你想知道有关地球的知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板书课题:航海家的发现。

(二)、猜想假设

1、学生讨论,交流对地球的认识:地球是圆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分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师出示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表面画面,猜想地球的表面及整体状况,认识地球的形状。

2、师提出问题:地球是圆的?圆的怎样?

学生根据自己的资料讨论回答:地球平均赤道半径6371千米,极半径6356.76千米,说明地球不是正圆体,应是椭圆体。

3、师: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学生根据资料交流。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师:这就是最早的“盖天说”。板书:“盖天说”。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思考。师:古代印度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学生根据已有资料讨论,古印度人认为,世界是由几只巨象的背撑着,世界的中央是高山。巨象站在一只大乌龟的背上。

师:出示课件,学生看图,观察想象。

师:你觉得古人的猜想怎样?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去猜想? 学生讨论,认识古人的猜想。

4、师:古人仅凭视觉去观察,只看见头顶的天,脚踏的地,那么历史上人们怎样证实地球是球体的?

学生根据资料,航海家的发现:麦哲伦的环球航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师出示课件(麦哲伦环球航海示意图),让学生说说麦哲伦航海路线,谈一谈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师:麦哲伦从西班牙往西航行,最后到达了原地,如果他往东航行,结果是怎样?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实施探究

师:地球到底是怎样的?你有什么认识?

学生根据已有的 资料,加上自己的猜想,探究地球的形状,分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请几位同学总结对地球的认识: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让学生画出地球的形状,展示给大家看,交流对地球的认识。(四)、拓展创新

收集人类探索地球历程的资料,想想生活中有哪些事实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说说给大家听。

教后记:

19《地球上有什么》

主备人: 教案序号:19 上课日期: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我们的家园》单元的第二课。主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完整地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学会看地图,了解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和功用,并为进一步认识地球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地貌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地球表面分布着海洋与陆地,陆地上分布着山地、湖泊、盆地„„但他们对地形地貌的认识却是肤浅的、片面的,仅限于有限的见闻,没有宏观的、整体的认识。学生识读地图、地球仪能力较弱,一般少有相关经历,而此恰是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重要方法,此方面能力在有针对性的探究中,学生易于提高。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和看地图、观察地球仪等,了解地球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3.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学生准备:按类别搜集关于地球概貌的材料

教师准备:要为学生准备地形图及一部分大小不等的地球仪。

(二)具体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们的周围有什么

师:上节课我们在航海家的指引下,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你还想什么呢?

师:看的出大家都非常想进一步了解我们每天生活的这个家园,那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地球上有什么”吧!

师:对于这个话题很大,那让我们先从周围熟悉的事物说起吧。活动二:地球表面有什么

师:我们对周围事物的了解仅仅是地球极小的一部分,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那它的表面有什么?

师:大家的课外知识真是丰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地球表面上有什么。

师:课外,许多同学还找来了一些有关于它们的资料(指板书),想与大家分享,欢迎!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上面两个交流活动,对地球的表面有什么,已经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活动三:观察地图,有什么发现。

师:想必大家对地图都不会陌生,从它这里,你还能获取哪些信息呢? 活动四:观察地球仪,有什么发现

师:为了便于观察和了解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仪,地球仪上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你得仔细看了。

教后记:”

20、地球内部有什么

主备人: 教案序号:20 上课日期:

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煮熟的鸡蛋、地球内部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告诉大家你们了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识吗?

生:我了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我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态的。生:我了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峡谷,有平原。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关于地球,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知道了地球的表面,我还想知道地球的内部。生:对,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都有些什么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

活动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师:地球表面的东西,我们能够看得见,可是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同学们你们猜一猜?

生:地球内部有煤有石油。生:地球内部有地下水。生:地球内部有岩石。生:地球内部有火山喷发物。师:你们是如何知道这些信息的呢? 生:是从一些资料上看到的。

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不能把地球切开,那科学家是如何了解地球内部,获得资料的呢?

生:我知道钻探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生:还可以依靠地震波。生:我听说还有磁力呢。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

师:阅读课本资料卡,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地球内部的? 活动二: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师:同学们搜集到了许多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资料,那大家一起交流一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学生讨论交流 汇报交流结果。

师:看完刚才的资料,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内部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生:我知道了地壳的厚度不同,海洋处薄,陆地处厚。生:我知道了地壳由岩石组成,地幔、地核由很多成分组成。生:我知道了地球的核心处非常热,有4700摄氏度。

师:很好!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来研究我们手中的“地球”?怎样研究呢? 小组讨论实验设计 小组交流汇报实验设计

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与大家共享? 生:把鸡蛋扒开,一层一层就看到了里面的结构。生:可以边扒边观察。

生:我们认为可以把鸡蛋从中间切开,从侧面看里面的结构,最后再吃掉。师:大家设计的真好。不过,在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不要让刀子伤着手。

师:对,还要注意到小组的分工合作。好,开始吧!小组实验(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交流

师: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生:鸡蛋的壳层结构与地球的内部是相同的。

生:蛋壳相当于地壳,蛋白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生:而且蛋壳、蛋白、蛋黄厚度不同。自由活动:

师:我们知道了地球的构造,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呢?想做,该如何去做呢? 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小组汇报交流

师:把你们组的好方案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生:要先做一个小圆球当地核,再做两个薄饼包在外面。生:厚度不同颜色不同。

师:在制作时,如果同一颜色的橡皮泥不够用,相邻的小组可以调换颜色。好,开始吧!

小组动手实验(师巡视指导)课后拓展: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变化的。那么,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呢?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你们的探究。

教后记:

21、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对周围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能用测力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2、保持与发展对身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兴趣,善于猜想,乐于合作交流。

3、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会使用测力的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二、教学过程:

1、活动一:

教师谈话引入,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教师要讲清楚实验的要求,让他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多想几个为什么,使实验更科学、完整、合理,同时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

2、活动二:

在前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总结。让学生在组内讨论、探究、交流,而后在班内交流。教师要给学生充分交流、探讨的时间,关注每一位发言的学生。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要进行适时的引导,使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认识。

3、活动三:

教师: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量,那测力计是什么样子的?怎样使用呢? 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测力计,再汇报交流。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体重力的测量。

4、自由活动:

两个人一组同测一个物体,看测的结果是否一致,如果出现问题,研究为什么会有偏差。

5、拓展活动: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人们是怎么样利用和克服地球引力的。

教后记: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备课

五年级语文备课主备人:寇大波

第五单元备课

备课时间:2007年10月18日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一共有3篇课文和一个练习。《鼎湖山听泉》是一篇游记,课文以游览路线先后为序,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之情。《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治。《莫高窟》生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练习5给我们安排了“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和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几个内容。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师生平等关系中的对话,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引导迁移,引导发现,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这种对话不仅是解读文本,而且要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让学生逐渐学会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内容。

2、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知道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增强学五年级语文备课主备人:寇大波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大自然的“美”。教学难点: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语言内涵。

课时安排:

16、黄山奇松

17、黄果树瀑布

18、莫高窟2课时2课时 2课时

练习53课时

实践活动

(五)1课时

下载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备课第五单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备课第五单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备课反思

    17 长 城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材分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长城》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五组第一课教材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试题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试题 一、认真填一填(填空:每空1分) 1、630里有( )个90;630是90的( )。 2、①3□6 ÷35,□里填( )是一位数,□里填( )是两位数 ②□18÷54,□里填( )是一位数,□......

    四年级语文备课第五单元备课(推荐5篇)

    第五单元备课(集体备课) 1、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夜莺的歌声》、《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两篇略读课文《小英雄雨来》、《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和语......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的专题是“生命”,安排了四篇与生命有关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备课(共计9课时)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共计 9 课时) 单元备 教学内容: 教材81—98页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主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备课

    第五单元备课 教材简析: 本单元共有三篇课文,分别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麋鹿》和练习五,习作5组成。 《青海高原一株柳》描写了生长于青海高原的一株柳树,虽然环境......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备课

    17《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备课

    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排的。从识字五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从团结起来力量大到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到互相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