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学习目标:1.学习并发现把两种事物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新事物。2.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
学习重点:学习并发现把两种事物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新事物。教学流程:
一.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1.介绍矛和盾
2.听写词语“大显神威”、“合二为一”并解释意思。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听写本课重要生词,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1.矛和盾分别有什么作用?
2.发明家在什么情况下发明坦克的?(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出示课件: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得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3.坦克相比矛和盾的作用有什么区别?(画出相应的句子并想象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样子)
出示课件: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英国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4.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出示课件: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设计意图:深入解读文本,选取语言训练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
三.拓展阅读,学法迁移。1.阅读《雨衣》。
2.思考:(1)弗朗索瓦·弗雷诺在什么情况下发明雨衣的?(2)雨衣是怎样发明的?
(3)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分便?
(4)雨衣是把什么的长处和什么的长处集于一身的? 【设计意图:实现教材与课外读物双主题的融合,达到反三归一,巩固课上习得的方法。】 四.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1.小组讨论:生活中,有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麻烦又危险„„想一想,你曾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是怎样解决的?
2.动笔写一写。
【设计意图:说话写话训练,用上习得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布置作业:阅读丛书《让脑袋绕个弯》
第二篇: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教材: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5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等词语。
2.读懂课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弄清楚发明坦克的过程,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 快速抢答:
出示:橡皮+铅笔 =()
楼房+汽车=()
车子+椅子=()
()+()=()
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老师要奖励大家听一个故事,准备好了吗?听《自相矛盾》。
上课。
一、导入新课。
1.刚刚我们看的动画片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 2.提到的两种兵器是什么?
3.指导书写“矛”和“盾”(田字格书写“矛”和“盾”。)矛:矛字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如果用盾是自卫。
盾: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4.“矛”和“盾”有什么作用?(板书:进攻、防守)5.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田字格书写“集”。)
【一个进攻,一个防守,这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会怎样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
二、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2.认读词语。出示词语,认读:
自卫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把词语填进这段话中,指名读。
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还是()。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和盾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在战场上(),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3.学习课文一二段。
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令人紧张的画面,千万不要让这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
指名读句子。
谁都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什么感受? 出示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大家看这个“刺”字,“木字中间口不严,一把大刀立右边;刺字见谁把谁戳,谁人见了都胆寒。”更何况这矛是怎样刺来的?(指名读。)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令人紧张啊!读——
一生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读——
一生读。
师: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拿出右手,放在胸前,你有什么感受!就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
【引读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情感来,特别是让学生触摸着自己的心跳来读,学生会深有感触,读出情感来。】
;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只能是——(学生:左抵右挡),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生说。)
师:我这里就有一根锋利的矛,拿出你的盾来,我可要刺过来了!我的矛左刺——,右刺——,左刺——,左刺——,右刺——,上刺——;再上刺——;下刺——;左刺——,再左刺——;再左刺——;右刺——,下刺——……
你什么感觉?(难以招架。)
经过一场激战,相信此刻你一定明白了“左抵右挡”?(上下左右全方位地保护自己。)
;师:即便是这样左抵右挡,发明家依然是难以招架,心中暗想:——
出示句子: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自己读读这两句话,不要放过每一个标点,你有什么发现?;从这两个感叹号,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此刻怎样的心情?谁来试着读一读?(生读。)师:不够急切,再读!
;师引读: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紧张极了,此刻他产生了一个万分迫切的想法——(个别读)发明家难以招架,在这危急关头,他在内心深处急切的呼喊——(个别读)
生死攸关哪,发明家甚至想大声呼喊——(齐读)
让我们一起帮着发明家喊出内心深处这万分迫切的想法吧——(齐读)4.学习第四段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的心里一直很紧张,那么接下来,你又会看到一副画面,跟它完全不同,它会让你感觉到是这么的神气,这么的威风,请你继续往下读,把感觉威风的句子画下来,(1)学生交流所画的句子。
(2)坦克这么神气的原因就是将矛和盾的有点合二为一,它不光能进攻,还能自卫,那它砸器战场上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闭上眼睛发挥想象)(3)学生交流想象的场景
(4)学生再次读“德国兵头一回…….十公里”(5)师介绍当时战争的一边报道,体会神气威风。
学生再次以各种方式读这句
(6)发明家如何让将矛和盾的优点结合起来的呢?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读2~4段
(7)谁把谁和谁的长处集于一身了?再联系课前设置的问题谈这个(8)齐读最后一段。5.总结
第三篇: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新词,会写矛、盾等生字;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定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教学重点:
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手指事先板书好的课题)。2.看,这就是矛,(出示图片),说说它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作用?
再来看盾,谁来说说?(相机板书进攻、自卫)
3.再看,这是矛和盾的字形演变,你有什么发现?
(先讲解“矛”的字形演变)古人打仗时使用的长矛,上有锐利的矛头,下有长长的矛柄,用于在进攻时刺杀敌人。
(后讲解“盾”的字形演变)。盾是古代古代打仗时用以保护身体的一种东西,在甲骨文中,“盾”字呈长方形或梯形,中间有两道横线,表示使用者手持的把手。4.今天我们还要写写这两个字。(出示范字,带有田字格)这个矛字怎么写漂亮?
写盾字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书写时注意什么?跟老师一起写一写。
(矛:注意点和撇;盾:注意第一笔是平撇,第二笔是竖撇,底下是“目”不是“日”。)5.矛和盾,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答案就藏在今天的课文中。
(开书符号101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预习检测,初读课文,感知发明坦克的过程
1.昨天布置了预习,这些生字会读吗? 出示:
第一组:矛 雨点般 戳 进攻 第二组:盾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自卫 分左右出示
● “戳”字是个翘舌音,你读得很准!(或再读一遍)能给它组个词吗?(戳破、戳穿)
● “左抵右挡”:这个词有一个特点,你发现没?(含有一对反义词)● 像这样含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少于5个)● 仔细观察左右这两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左边这组词跟“矛”有关,右边这组跟“盾”有关。)
● 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描写“矛”的这些词语和描写“盾”的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对着读呢!女生读“矛”,男生就紧接着读“盾”。我们试一试。2.同学们的词语读得很好,接下来的挑战难度更大,有没有信心?
还是这些词语,想请同学们根据读课文时的印象,把这些词语填进下面这段话里,试着填填看。
矛 雨点般 进攻 盾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自卫
发明家手持()和()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刺来的矛,发明家(),还是()。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和盾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学生自己练习、准备。
非常好!老师要表扬你,读通了这段话,就了解了课文大意。大家再一起来读读。
3.我们都知道,矛的优点是进攻。你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 先读句子,再谈感受。出示: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⑴哪儿看得出很快?(如雨点般)除了快,还有什么?(密集)
⑵作者将快速刺向发明家的矛比作密集的雨点,生动形象,这就是比喻的魅力。
⑶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的反应是怎样的?(左抵右挡)透过这个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发明家拼命抵挡)可是,这个时候,对方的矛依旧——(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如果你是发明家,对手的矛如雨点般刺向你,刺你的额头、刺你的脸颊、刺你的下巴、刺你的胸膛、刺你的手臂……在这危险紧急的关头,你的心里一定——,一定——
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紧张的氛围读出来吗?(再次读)⑷在性命都无法保障的时候,发明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4.出示自读提示:
⑴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横线画记发明家思考、研究的句子。⑵将画记的句子读给同桌听。⑶和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请一个同学来读,听明白了吗?开始吧!5.请同学们停下来,我们全班来交流交流。
小小的盾怎么能抵挡矛的进攻呢?发明家首先想到了什么? 读出你找到的句子,谈谈感受。出示句子: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是的,盾太小了,首先要把盾——扩大,大得像个——铁屋子。为什么要这么大?(最安全)
⑴如果此时,你就钻在这个安全的大铁屋子里,你会怎么想?(3-5人说)⑵多么高明的点子啊!此时此刻,发明家心里一定非常——(高兴、得意、骄傲)来,男同学得意地读一读,女同学再读出这份骄傲。
⑶现在把语气词、感叹号都去掉,自己再试着读一读。有什么发现? ⑷瞧,小小的感叹词、感叹号作用可真不小!再读读!6.现在,盾已经扩大成铁屋子了,安全极啦!我们就呆在铁屋子里作战吧,行吗?(不行)
怎么啦?(不能进攻)那有什么关系?
发明家和你们想的一样,找出句子来读一读。
出示句子: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像蜗牛和乌龟一样缩在壳里保命,能成为战斗英雄,获得最后的胜利吗?(不能)
7.那该如何是好?发明家又陷入了沉思,他又会进行怎样的思考和研究呢? 请把相关的句子读出来。出示: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⑴这个“矛”为什么用引号?(特殊含义,枪口或炮口)⑵矛和枪口、炮口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
⑶多聪明的发明家,多么令人骄傲和自豪的金点子,来,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读这个句子。
8.现在,有铁屋子保障安全,有枪口炮口主动进攻,我们赶快到战场上显显威风吧!(不行!)
又怎么啦?(不会跑)那会怎么样?
真危险,发明家发现了这个问题没?他又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出示: 当然,这铁屋子还得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出示履带图片:履带起到固定轮子、增强稳定性和安全性的作用。9.这下好了!这个铁屋子,既安全,又具备攻击性,还能冲锋陷阵啦!发明家终于能成功抵挡对方的进攻了!发明家将这个秘密武器取了个名字,叫——坦克。看,这就是首次代表英军冲上战场的坦克!
出示坦克图片。
三.体会坦克的威力
1.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样子吗?
2.这坦克在战场上表现怎么样?(大显神威)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先读句子,再谈感受。3.出示:
192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就是这么个庞然大物,吓得德国兵——(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德国兵的溃败更好地衬托了坦克的威猛。下次,我们要说明某个事物的本领时,也可以像作者这样举个具体的例子,那样文章就更有说服力了。再读读,体会体会坦克的神威!
四.感悟课文中的道理
1.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也见识到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完课文,你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2.出示: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结合课文中的故事说一说(发明家善于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3.课文通过发明家发明坦克的事例,正好说明了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一起读!
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4.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让我们像发明家那样多思考、多探索,那样我们也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板书: 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
坦克
大显神威
盾:自卫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 4
最新版
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2.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乐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学生齐读。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2.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1.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生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3.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2017.3.1 最新版
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5.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1.教师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2.学生根据以上总是,自学课文,做好准备,下节课交流。
四、记字写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3.学生写字,教师及时评议。
五、拓展阅读。
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三个问题的认识。
2.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对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如下。
a.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b.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2017.3.1 最新版
(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c.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
二、畅谈感受,总结全文。
1.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齐读这段话,说说人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4.再读这段话。
三、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2.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四、抄写词语。
1.同座互相读词语。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作业。
1.摘抄课文里的好词好句。
2.自己设计一项作业。
2017.3.1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
最新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教案《矛和盾的集合》
学习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④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课前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安上木质的长柄,作战时用于直刺。矛在商周时用青铜制成,汉代多用铁制成的矛。
2017.3.1 最新版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开火车组词读生字和词语。
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三、理清思路
1、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课文应该如何划分层次?
四、指导写字
①认读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③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2017.3.1 最新版
一、读文质疑。
1、自读课文,你能提出了哪些问题?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先带着第一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④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
⑤学生自己先带着第二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⑥小组讨论。
⑦集体汇报交流,读课文。
⑧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学习写法
课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自由读文说一说。
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四、实践活动
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017.3.1 最新版
课后反思:
本文学习中理清思路是一个重点,学生在反复朗读之后能自己明确文章的叙述顺序,互相讲道理,是一大进步。本文的写作方法详细进行了讲述,学生能举例说明,模仿课文的写法口述如何用事实讲道理的写作方法,对今后的写作是有帮助的。
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