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3

时间:2019-05-12 17:12: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3》。

第一篇: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3

25、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招架、固然、坦克”等词语。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在语境中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集合”“合二为一”等词语的意思。并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通过朗读、默读、合作交流等形式,能读通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3、通过对重点句段语言的揣摩、理解、内化,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推理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难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体会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图片,用课文第1自然段做解说词:“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请具体说说它们的样子和作用。你准确地概括了他们的长处。(板书范写生字:矛——进攻 盾——自卫)教师巡视,及时评议,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矛:矛字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盾:平撇长撇连十目,敌人进攻能自卫。

这张图片就藏在咱们的语文书101页,快打开来看看吧!请大家在插图上找到矛和盾,写一写这两个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补充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谈话:如果把矛和盾这两种想对峙的兵器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课件)请你仔细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出示课件)自读课文要求,课文中有的句子很难读,可以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我会读。这些生字都认识吗?先自己读读。有难读的地方要提醒小伙伴的吗?开火车读。

3、小组轮流读词语。提醒“履”“戳”的读音。

4、积累运用。词语会读了,你会用吗?

课文主要讲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用盾(),还是()。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发明了坦克,这个()在战场上(),吓得德国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不仅要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有一样非常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或者一小段话。你会吗?请你快速地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用横线画出来。

2、课件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一个词——合二为一。合就是指集合,“二”指什么?“一”呢?(板画圈)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读了这句话,你们想了解什么呢?(发明家是如何把矛和盾合二为一的呢?坦克又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呢?)

3、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发明家是如何把矛和盾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吧!(板书:坦克)该读那几个自然段?

四、精读课文,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发明坦克的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发明家遇到了哪些问题?他想出了什么解决办法?(课件)请同学们默读2——4自然段,边读边划记相关的词句。读完以后,小组讨论讨论: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发明坦克的?

2、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反馈。

第一个问题:谁来说说发明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的? 师:同学们,盾太小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原因。课文中描写矛的猛烈进攻让盾招架不住的句子写得特别棒,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只能是——(学生:左抵右挡),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生说。)

现在我就想请一个同学来做做发明家,我就是你的对手。我准备好自己的矛了,你的盾在哪里?我的矛如雨点般向你们刺来,上,下,左,右„„头、脚„„

相机采访:请问你刚才在干什么?用课文中的词来说就是——(左抵右挡)像这样上下左右全方位地保护自己,就叫(左抵右挡)。能说说你刚才抵挡时的感受吗?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难以招架。

采访其他同学,指导朗读:你刚刚观看我们比赛时,感觉怎么样?

师:是啊。读出自己的感受吧!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么紧张啊!指名读——(2——3人)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齐读

所以,发明家产生了一个想法(板:铁屋子。)反馈第二、三个问题。

发明家满意了吗?他觉得还有哪些地方存在不足?又想到了哪些办法? 一个破折号说明这里的“矛”指的是——枪口和炮口(板书),不是真正的矛,所以前面的矛字加上了——双引号。

还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4、梳理补充填空:谁来介绍一下坦克的发明过程?一号坦克造好了,谁来造二号坦克?

5、出示图片,我们来看看坦克,找找矛和盾的踪影。„„发明家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改进自己的方法,终于发明了既能自卫,又能进攻的坦克。

6、教师引读:原来坦克的发明,源于一场比赛。让我们一起来当现场讲解员,为大家现场直播坦克的发明过程吧!

在与朋友的比赛中,发明家遇到“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的问题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学生接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这样固然安全,但还存在问题,自己却——(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啊!)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发明家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学生接读: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这样还不够呢,最后发明家又想到给铁屋子——?(学生接读: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学生接读:坦克)

7、夸夸发明家。同学们,坦克真了不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可真正了不起的是发明家。请你来夸夸发明家吧。(板:看、想。)出示课件。

8、小结:带着你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指课题,)集合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更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看看坦克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去感受集合的魅力吧!

五、作业超市:

1、抄写课文中的好词。

2、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板书设计:

25、矛 和 盾 的 集 合

↓ ↓

进攻 集 自卫

枪口或炮口 合 铁屋子

(韦恩图形式)

第二课时

一、听写句子,引入文本。

1、听写: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出示听写的句子,校对,订正。

3、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自卫——进攻 盾——矛

二、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大显神威是什么意思?请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2.指导朗读。

(1)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2)领会“首次”“吓得哇哇直叫,乱作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3)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太空飞船,海洋馆的大海龟,我国奥运健儿„„)

3、课外延伸

读读有关坦克的资料。

4、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了点什么呢?

初步领悟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5、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6、反复朗读这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呢? 变句式(疑问句):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课件辅助示图:空气雨衣、地下多层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水马桶、钻井工人的帽子、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优秀的人„„)

三、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1.认读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按结构归为一类读,可以挑后鼻音或前鼻音的字读,也可以组词读。

2.本课生字以左右结构的字为主,因此要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1)难点落在“集”字的书写上,右上四横,上部要写得紧凑。(2)写字要诀:一看(样子);二写(正确、端正);三比照(样子)。3.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注意写字姿势。

四、作业

你能不能想一个集合的办法,改变你身边的小物品。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说给老师和伙伴听。

五、板书设计

25、矛 和 盾 的 集 合

↓ ↓

进攻 集 自卫

枪口或炮口 合 铁屋子

(韦恩图形式)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第二篇: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教材: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5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等词语。

2.读懂课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弄清楚发明坦克的过程,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 快速抢答:

出示:橡皮+铅笔 =()

楼房+汽车=()

车子+椅子=()

()+()=()

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老师要奖励大家听一个故事,准备好了吗?听《自相矛盾》。

上课。

一、导入新课。

1.刚刚我们看的动画片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 2.提到的两种兵器是什么?

3.指导书写“矛”和“盾”(田字格书写“矛”和“盾”。)矛:矛字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如果用盾是自卫。

盾: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4.“矛”和“盾”有什么作用?(板书:进攻、防守)5.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田字格书写“集”。)

【一个进攻,一个防守,这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会怎样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

二、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2.认读词语。出示词语,认读:

自卫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把词语填进这段话中,指名读。

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还是()。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和盾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在战场上(),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3.学习课文一二段。

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令人紧张的画面,千万不要让这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

指名读句子。

谁都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什么感受? 出示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大家看这个“刺”字,“木字中间口不严,一把大刀立右边;刺字见谁把谁戳,谁人见了都胆寒。”更何况这矛是怎样刺来的?(指名读。)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令人紧张啊!读——

一生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读——

一生读。

师: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拿出右手,放在胸前,你有什么感受!就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

【引读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情感来,特别是让学生触摸着自己的心跳来读,学生会深有感触,读出情感来。】

;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只能是——(学生:左抵右挡),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生说。)

师:我这里就有一根锋利的矛,拿出你的盾来,我可要刺过来了!我的矛左刺——,右刺——,左刺——,左刺——,右刺——,上刺——;再上刺——;下刺——;左刺——,再左刺——;再左刺——;右刺——,下刺——……

你什么感觉?(难以招架。)

经过一场激战,相信此刻你一定明白了“左抵右挡”?(上下左右全方位地保护自己。)

;师:即便是这样左抵右挡,发明家依然是难以招架,心中暗想:——

出示句子: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自己读读这两句话,不要放过每一个标点,你有什么发现?;从这两个感叹号,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此刻怎样的心情?谁来试着读一读?(生读。)师:不够急切,再读!

;师引读: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紧张极了,此刻他产生了一个万分迫切的想法——(个别读)发明家难以招架,在这危急关头,他在内心深处急切的呼喊——(个别读)

生死攸关哪,发明家甚至想大声呼喊——(齐读)

让我们一起帮着发明家喊出内心深处这万分迫切的想法吧——(齐读)4.学习第四段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的心里一直很紧张,那么接下来,你又会看到一副画面,跟它完全不同,它会让你感觉到是这么的神气,这么的威风,请你继续往下读,把感觉威风的句子画下来,(1)学生交流所画的句子。

(2)坦克这么神气的原因就是将矛和盾的有点合二为一,它不光能进攻,还能自卫,那它砸器战场上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闭上眼睛发挥想象)(3)学生交流想象的场景

(4)学生再次读“德国兵头一回…….十公里”(5)师介绍当时战争的一边报道,体会神气威风。

学生再次以各种方式读这句

(6)发明家如何让将矛和盾的优点结合起来的呢?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读2~4段

(7)谁把谁和谁的长处集于一身了?再联系课前设置的问题谈这个(8)齐读最后一段。5.总结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 4

最新版

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2.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乐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学生齐读。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2.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1.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生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3.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2017.3.1 最新版

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5.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1.教师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2.学生根据以上总是,自学课文,做好准备,下节课交流。

四、记字写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3.学生写字,教师及时评议。

五、拓展阅读。

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三个问题的认识。

2.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对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如下。

a.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b.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2017.3.1 最新版

(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c.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

二、畅谈感受,总结全文。

1.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齐读这段话,说说人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4.再读这段话。

三、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2.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四、抄写词语。

1.同座互相读词语。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作业。

1.摘抄课文里的好词好句。

2.自己设计一项作业。

2017.3.1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

最新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教案《矛和盾的集合》

学习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④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课前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安上木质的长柄,作战时用于直刺。矛在商周时用青铜制成,汉代多用铁制成的矛。

2017.3.1 最新版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开火车组词读生字和词语。

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三、理清思路

1、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课文应该如何划分层次?

四、指导写字

①认读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③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2017.3.1 最新版

一、读文质疑。

1、自读课文,你能提出了哪些问题?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先带着第一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④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

⑤学生自己先带着第二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⑥小组讨论。

⑦集体汇报交流,读课文。

⑧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学习写法

课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自由读文说一说。

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四、实践活动

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017.3.1 最新版

课后反思:

本文学习中理清思路是一个重点,学生在反复朗读之后能自己明确文章的叙述顺序,互相讲道理,是一大进步。本文的写作方法详细进行了讲述,学生能举例说明,模仿课文的写法口述如何用事实讲道理的写作方法,对今后的写作是有帮助的。

2017.3.1

第五篇: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评课稿

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评课稿

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评课稿

张**老师是我们**县小学语文届的一名老将了。课堂上她自如、从容,教学基本功扎实。难能可贵的是,从她的课堂上我们能感受到张**老师一直在学习,一直在思考,课堂上所反映出来都是教学新观念。人常有惰性,一件事做多之后,难免会吃老本,不思进取。而张老师给我们树立一个很好的典范,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我们的课堂就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下面就讲讲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特色。

一、字词教学方法多样,有利于所有学生掌握。

这节课张老师教学的字词有:矛、盾、集合、持、戳、坦克、履带、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庞然大物、大显神威,加上由矛和盾作用引申出来的进攻、自卫总共有13个词语。细心的老师肯定会发现张老师词语教学有三个特点:1分散 2 分类 3 方法多样。“矛、盾、集合”是在揭题时教的,“持、戳、坦克、履带、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庞然大物、大显神威”先集中出示正音,“持、戳、履带”意思在这部分就解决了。“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的词义在课文中理解。分类很明显,持、戳是动词,坦克、履带是名词,而四字词语又归为一类。词语的理解方法也很多样,有看图理解,如履带;做动作理解,持、戳;有联系上下文理解,如集合这个词;还有创设情境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这样的教学方式首先能保证人人过关,我们往常教学喜欢一股脑儿把所有的词一起出示,这样优秀生没问题,但中下学生就比较吃力。分类,方法多样能让学生感觉有趣,不同词语找到相匹配的教学的方法学生易懂,而且也能记得牢。因此,我们在教学字词时不要搞一刀切,像张老师一样,分散、分类,方法多样,能让孩子们学得扎实又有趣。

二、设计别具匠心的,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对三年级孩子来讲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特别发明坦克的过程。如果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势必会让学生不知所云,因为问答式,参与的学生往往不多,就几个回答问题的学生比较认真,而大部分学生成了观众。张老师采用了“摆图片”的方式,让人深深折服这方法的巧妙。这样首先能保证全员参与,学生的学习情绪也被她点燃了。而她的自学建议非常合理,可操作性又很强,特别是把关键词填入表格这个提法特别好,在找到相关句子的基础上找到,这是培养学生概括与理解能力,学生如果没有理解了内容,他的关键词就会找不出来。有些孩子讲话老讲不到重点,或者划句子时什么都划起来,其实就是这种能力的缺失,经常训练孩子找关键词,中心句其实能很好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表格填好之后在交流,也是个亮点。我们平时上课有时提一个问题,很快就让孩子来问题,其实剥夺了很多孩子思考的机会,久而久之他就会养成等答案习惯。可能填表格,有些填的不够准确,但是他有经过思考,同学交流时,他会听得更加认真,即使错了,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所以,我觉得,我们上课时应该像张老师一样,心中一定要装着所有的学生,寻找的教学方法是为学生服务,让每个孩子有事干,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三、课堂练笔基于学情,目标准确、达成度高。

我们现在课堂教学都是阅读指向写作,往往都会在课堂上安排小练笔,但是有时收效甚微。怎样能做到有效呢?我们来看一下张炜老师的这个设计,其训练重点是“可是,对了”。那大家会发现,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 是学生找。接下来用填空式的进行练说,盾可以自卫,可是_______________。对了,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用书里原有的内容。装上枪口或炮口的铁屋子既能进攻又能自卫,可是______________。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 出示最早的坦克图,说说你觉得这坦克还需要怎么改进?请用上“„„可是„„对了„„”这个句式来说一说。3

第四次 出示课前谈话时的图,你们能用这个句试说说这些物品是怎么集合的吗?(图):橡皮+铅笔 =()

楼房+汽车=()

轮子+椅子=()

我认为张老师安排这四次可是别具匠心,我们来看一下这四次内容顺序能不能调换,答案不言而喻。这中间的两次练说,就像台阶一样,让学生最终能学会运用这些语言。这两次安排的极为巧妙,第二次用的是书里学生已熟悉的内容,而且还采用了填空式,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学会,第三次,书里内容是没有,不过让学生很感兴趣,因为内容没有脱离文本,而且这个问题还富有挑战性,易于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那到第四次的练说就水到渠成了。这是这个设计第一个优点。第二个体现张老师精选练的内容,一、二、三自然段连接词不少,看起来都可以让学生练练。而张老师只选了一个内容,其实选多了,孩子反而无所适从,选“如果就”,学生一般都已经会用了,选这个内容是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学生在写作文时,特别是写自己的思考过程,很需要这样的连接词。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练笔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写的内容要贴合学生实际,而且要铺好台阶。

这节课上的扎实、灵动,学生有所获,又学得很开心,在我看来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语文课。听课的老师也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但金无足赤,如果张老师在引导学生找关键词时,步子迈得小一些,慢一些,教学效果肯定会更好。

下载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3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之一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之一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设计★

    25 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新词,会写矛、盾等生字;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定的长处集于一身,谁......

    三年级语文《矛和盾的集合》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矛和盾的集合》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矛和盾的集合》评课稿在高新区小学语文“关注文体、凸显语用”校际教研活动中,毛老师执教了《矛和盾的集合》,给听课的老师留......

    矛和盾的集合范文合集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区间交流课)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80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区间交流课)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

    《矛和盾的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安庄镇赵颜小学 张芹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

    三年级语文上册《25.矛和盾的集合》导学案(合集5篇)

    25矛和盾的集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

    三年级上 25课 矛和盾的集合(原创)

    导入: 小故事 大智慧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