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语文上册《25.矛和盾的集合》导学案
25矛和盾的集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
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重点)
2.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难点)
三、学习方法指导:
质疑、理解文中关键词、交流讨论。知识链接:
坦克(Tank),英文TANK的译音,旧译为“战车”,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坦克主要用于地面作战,用以对坦克及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用于摧毁野战工事,消灭有生力量。但地形、天气对它的行动有一定限制。
四、学习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①认真看书中的插图: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安上木质的长柄,作战时用于直刺。矛在商周时用青铜制成,汉代多用铁制成的矛。盾:盾牌,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
2.读写课题:矛和盾的集合。3.提出学习目标。
①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②抓住重点词句。(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③了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A.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
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明白了“左抵右挡、招架、自卫、履带、庞然大物”等词的意思。
2.我会用“进攻、紧张、左抵右挡、自卫”等词语说一句话。3.我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4.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B.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知道这篇文章,讲发明家把()、()合二为一,发明了(),告诉人们()。2.课文应该如何划分层次?
本文由()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自然段;第二部分是()自然段;第三部分是()自然段。
(三)、激发知识冲突
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五、知识拓展延伸
1.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2.资料袋:
坦克: 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松姆河战役。
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安上木质的长柄,作战时用于直刺。矛在商周时用青铜制成,汉代多用铁制成的矛。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
六、当堂检测: 1.读一读,写一写。
Máo dùn jìn gōng zhāo jià tǎn kâ
()()()()jí hã wū guī dà xiǎn shãn wēi()()()2.形近字我巧辨。
宿()坦()炮()缩()担()泡()神()架()攻()伸()驾()功()3.填空。
这篇课文讲了发明家(),在与朋友()时,由()的长处想到了()。
4.模仿秀:
a.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
哇哇 哗哗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b.我会写
相信你一定会写得更精彩
1.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如„„般„„:
2.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固然:
七、课后反思与收获: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重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3.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三、学习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四、学习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讨论这两个问题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
启发?
(二).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A.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先带着第一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④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
⑤带着第二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⑥小组讨论。
⑦集体汇报交流,读课文。
⑧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B.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生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3.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C.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1.让学生用其他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
把自己随时想到的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放入自己的“我的奇思异想”或“我的小发明”的成长袋中,为开展口语交际做准备。2.小组展示自己写的一段话。
3.小组通过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来表现个性。
(三)、激发知识冲突
课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自由读文说一说。
五、知识拓展延伸
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六、当堂检测:
(一)精彩回放(按原文填空)。
1.对方的矛如 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还是。2.坦克把盾的、矛的,在战场上。
3.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 一身,谁就会是。
(二)句子沙龙(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1.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改为“被”字句)
2.无情的大火把那片树林烧得精光。(改为反问句)
(三)我知道
读了课文以后,我明白了()。
(四)我还受到了不少启发:
1.大城市里坐公共汽车的人太多,太拥挤,就制造(公共汽车。
2.我们写字写错了再找橡皮太麻烦,就生产了(3.为了读书写字时保持正确姿()。
4.别人的学习方法先进,我就要(七、课后反思与收获:)的)的铅笔。势,需要发明)。
第二篇: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3
25、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招架、固然、坦克”等词语。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在语境中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集合”“合二为一”等词语的意思。并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通过朗读、默读、合作交流等形式,能读通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3、通过对重点句段语言的揣摩、理解、内化,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推理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难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体会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图片,用课文第1自然段做解说词:“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请具体说说它们的样子和作用。你准确地概括了他们的长处。(板书范写生字:矛——进攻 盾——自卫)教师巡视,及时评议,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矛:矛字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盾:平撇长撇连十目,敌人进攻能自卫。
这张图片就藏在咱们的语文书101页,快打开来看看吧!请大家在插图上找到矛和盾,写一写这两个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补充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谈话:如果把矛和盾这两种想对峙的兵器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课件)请你仔细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出示课件)自读课文要求,课文中有的句子很难读,可以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我会读。这些生字都认识吗?先自己读读。有难读的地方要提醒小伙伴的吗?开火车读。
3、小组轮流读词语。提醒“履”“戳”的读音。
4、积累运用。词语会读了,你会用吗?
课文主要讲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用盾(),还是()。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发明了坦克,这个()在战场上(),吓得德国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不仅要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有一样非常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或者一小段话。你会吗?请你快速地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用横线画出来。
2、课件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一个词——合二为一。合就是指集合,“二”指什么?“一”呢?(板画圈)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读了这句话,你们想了解什么呢?(发明家是如何把矛和盾合二为一的呢?坦克又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呢?)
3、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发明家是如何把矛和盾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吧!(板书:坦克)该读那几个自然段?
四、精读课文,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发明坦克的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发明家遇到了哪些问题?他想出了什么解决办法?(课件)请同学们默读2——4自然段,边读边划记相关的词句。读完以后,小组讨论讨论: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发明坦克的?
2、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反馈。
第一个问题:谁来说说发明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的? 师:同学们,盾太小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原因。课文中描写矛的猛烈进攻让盾招架不住的句子写得特别棒,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只能是——(学生:左抵右挡),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生说。)
现在我就想请一个同学来做做发明家,我就是你的对手。我准备好自己的矛了,你的盾在哪里?我的矛如雨点般向你们刺来,上,下,左,右„„头、脚„„
相机采访:请问你刚才在干什么?用课文中的词来说就是——(左抵右挡)像这样上下左右全方位地保护自己,就叫(左抵右挡)。能说说你刚才抵挡时的感受吗?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难以招架。
采访其他同学,指导朗读:你刚刚观看我们比赛时,感觉怎么样?
师:是啊。读出自己的感受吧!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么紧张啊!指名读——(2——3人)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齐读
所以,发明家产生了一个想法(板:铁屋子。)反馈第二、三个问题。
发明家满意了吗?他觉得还有哪些地方存在不足?又想到了哪些办法? 一个破折号说明这里的“矛”指的是——枪口和炮口(板书),不是真正的矛,所以前面的矛字加上了——双引号。
还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4、梳理补充填空:谁来介绍一下坦克的发明过程?一号坦克造好了,谁来造二号坦克?
5、出示图片,我们来看看坦克,找找矛和盾的踪影。„„发明家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改进自己的方法,终于发明了既能自卫,又能进攻的坦克。
6、教师引读:原来坦克的发明,源于一场比赛。让我们一起来当现场讲解员,为大家现场直播坦克的发明过程吧!
在与朋友的比赛中,发明家遇到“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的问题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学生接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这样固然安全,但还存在问题,自己却——(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啊!)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发明家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学生接读: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这样还不够呢,最后发明家又想到给铁屋子——?(学生接读: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学生接读:坦克)
7、夸夸发明家。同学们,坦克真了不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可真正了不起的是发明家。请你来夸夸发明家吧。(板:看、想。)出示课件。
8、小结:带着你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指课题,)集合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更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看看坦克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去感受集合的魅力吧!
五、作业超市:
1、抄写课文中的好词。
2、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板书设计:
25、矛 和 盾 的 集 合
看
↓ ↓
进攻 集 自卫
枪口或炮口 合 铁屋子
(韦恩图形式)
想
第二课时
一、听写句子,引入文本。
1、听写: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出示听写的句子,校对,订正。
3、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自卫——进攻 盾——矛
二、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大显神威是什么意思?请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2.指导朗读。
(1)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2)领会“首次”“吓得哇哇直叫,乱作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3)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太空飞船,海洋馆的大海龟,我国奥运健儿„„)
3、课外延伸
读读有关坦克的资料。
4、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了点什么呢?
初步领悟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5、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6、反复朗读这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呢? 变句式(疑问句):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课件辅助示图:空气雨衣、地下多层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水马桶、钻井工人的帽子、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优秀的人„„)
三、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1.认读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按结构归为一类读,可以挑后鼻音或前鼻音的字读,也可以组词读。
2.本课生字以左右结构的字为主,因此要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1)难点落在“集”字的书写上,右上四横,上部要写得紧凑。(2)写字要诀:一看(样子);二写(正确、端正);三比照(样子)。3.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注意写字姿势。
四、作业
你能不能想一个集合的办法,改变你身边的小物品。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说给老师和伙伴听。
五、板书设计
25、矛 和 盾 的 集 合
看
↓ ↓
进攻 集 自卫
枪口或炮口 合 铁屋子
(韦恩图形式)
想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第三篇:《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之一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之一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4.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5.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观察法 谈论法,朗读指导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请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2个字):
矛
进攻
盾
自卫
“盾”是一个象形字,一个人的手举着盾牌,以盾蔽目(身体))大家看看这个“集”字,上面的念“隹”,是指一种短尾巴的鸟。下面是个“木”,谁能猜一猜它的意思?)
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立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小黑板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2、六句带有生字的句子(1)矛(máo)和盾(dǜn)的集合;(2)发明家手持(chí)矛和盾,与朋友比赛。(3)对方的矛如雨点般(bān)向他刺来;(4)敌人就一枪也戳(chuō)不到我了;(5)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wō)牛或乌龟;
(6)装上轮子,安上履(lǔ)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tǎn)克;
4、出示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
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再次默读课文,借助部分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四、、深读课文,解疑生情。
(一).学习课文1—4自然段。、感受比赛场面,品读佳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原来坦克的发明源于一场比赛,谁愿意当任现场解说员,为大家现场直播?(说话训练)
2、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这个场面的。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比——把你自己对比赛场面的解说与书上的描写比一比,你有什么感觉?(体会用词)
②读——自由读一读,感受比赛的紧张激烈。
③演——指名演,同桌互演,亲身体验比赛的紧张激烈,理解“矛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④悟——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⑤读——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过渡:虽然只是朋友间的比赛,但依然十分紧张,就是这样一场比赛,让发明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最终发明了坦克。
3、反馈交流:
⑴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请大家用心去读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读懂什么? ②交流:
A、盾的缺点是什么?(太小啦!)哪些地方写出了盾的缺点? B、从第一个“!”,你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不满、可惜)从第二个“!”,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盾可以改变的喜悦心情)
C、你能不能把发明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导朗读。D、目前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⑵相机出示句二: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矛”字上加了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枪炮)这样的铁屋子可以坐着去和别人比赛了吗?为什么?相机板书:坦克。
三、发明家就这样集合了矛和盾,发明了坦克。学习第五自然段 1.经过发明家的一步步完善,终于发明了坦克,那它的作用如何呢?(板书 大显神威)课文怎样描写坦克大显神威的?
2.为什么坦克能发挥出这么强大的威力? 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懂得了什么
[三]、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相机出示句子: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①用心读,反复读,反复思考,你能读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②交流。(师及时引导学生语言的准确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你为什么要向他学习?因为……所以……)
③发明家用集合的方法发明了坦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能见到集合的影子,如橡皮头铅笔、双层汽车等等。
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是运用了集合的方法来发明的。交流。
3、你能不能想一个合二为一的妙计改变你身边的小物品。
六、小结
师: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板书设计 矛
进攻
坦克
大显神威
盾 自卫
教学小结
第四篇: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评课稿
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评课稿
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评课稿
张**老师是我们**县小学语文届的一名老将了。课堂上她自如、从容,教学基本功扎实。难能可贵的是,从她的课堂上我们能感受到张**老师一直在学习,一直在思考,课堂上所反映出来都是教学新观念。人常有惰性,一件事做多之后,难免会吃老本,不思进取。而张老师给我们树立一个很好的典范,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我们的课堂就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下面就讲讲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特色。
一、字词教学方法多样,有利于所有学生掌握。
这节课张老师教学的字词有:矛、盾、集合、持、戳、坦克、履带、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庞然大物、大显神威,加上由矛和盾作用引申出来的进攻、自卫总共有13个词语。细心的老师肯定会发现张老师词语教学有三个特点:1分散 2 分类 3 方法多样。“矛、盾、集合”是在揭题时教的,“持、戳、坦克、履带、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庞然大物、大显神威”先集中出示正音,“持、戳、履带”意思在这部分就解决了。“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的词义在课文中理解。分类很明显,持、戳是动词,坦克、履带是名词,而四字词语又归为一类。词语的理解方法也很多样,有看图理解,如履带;做动作理解,持、戳;有联系上下文理解,如集合这个词;还有创设情境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这样的教学方式首先能保证人人过关,我们往常教学喜欢一股脑儿把所有的词一起出示,这样优秀生没问题,但中下学生就比较吃力。分类,方法多样能让学生感觉有趣,不同词语找到相匹配的教学的方法学生易懂,而且也能记得牢。因此,我们在教学字词时不要搞一刀切,像张老师一样,分散、分类,方法多样,能让孩子们学得扎实又有趣。
二、设计别具匠心的,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对三年级孩子来讲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特别发明坦克的过程。如果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势必会让学生不知所云,因为问答式,参与的学生往往不多,就几个回答问题的学生比较认真,而大部分学生成了观众。张老师采用了“摆图片”的方式,让人深深折服这方法的巧妙。这样首先能保证全员参与,学生的学习情绪也被她点燃了。而她的自学建议非常合理,可操作性又很强,特别是把关键词填入表格这个提法特别好,在找到相关句子的基础上找到,这是培养学生概括与理解能力,学生如果没有理解了内容,他的关键词就会找不出来。有些孩子讲话老讲不到重点,或者划句子时什么都划起来,其实就是这种能力的缺失,经常训练孩子找关键词,中心句其实能很好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表格填好之后在交流,也是个亮点。我们平时上课有时提一个问题,很快就让孩子来问题,其实剥夺了很多孩子思考的机会,久而久之他就会养成等答案习惯。可能填表格,有些填的不够准确,但是他有经过思考,同学交流时,他会听得更加认真,即使错了,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所以,我觉得,我们上课时应该像张老师一样,心中一定要装着所有的学生,寻找的教学方法是为学生服务,让每个孩子有事干,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三、课堂练笔基于学情,目标准确、达成度高。
我们现在课堂教学都是阅读指向写作,往往都会在课堂上安排小练笔,但是有时收效甚微。怎样能做到有效呢?我们来看一下张炜老师的这个设计,其训练重点是“可是,对了”。那大家会发现,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 是学生找。接下来用填空式的进行练说,盾可以自卫,可是_______________。对了,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用书里原有的内容。装上枪口或炮口的铁屋子既能进攻又能自卫,可是______________。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 出示最早的坦克图,说说你觉得这坦克还需要怎么改进?请用上“„„可是„„对了„„”这个句式来说一说。3
第四次 出示课前谈话时的图,你们能用这个句试说说这些物品是怎么集合的吗?(图):橡皮+铅笔 =()
楼房+汽车=()
轮子+椅子=()
我认为张老师安排这四次可是别具匠心,我们来看一下这四次内容顺序能不能调换,答案不言而喻。这中间的两次练说,就像台阶一样,让学生最终能学会运用这些语言。这两次安排的极为巧妙,第二次用的是书里学生已熟悉的内容,而且还采用了填空式,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学会,第三次,书里内容是没有,不过让学生很感兴趣,因为内容没有脱离文本,而且这个问题还富有挑战性,易于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那到第四次的练说就水到渠成了。这是这个设计第一个优点。第二个体现张老师精选练的内容,一、二、三自然段连接词不少,看起来都可以让学生练练。而张老师只选了一个内容,其实选多了,孩子反而无所适从,选“如果就”,学生一般都已经会用了,选这个内容是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学生在写作文时,特别是写自己的思考过程,很需要这样的连接词。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练笔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写的内容要贴合学生实际,而且要铺好台阶。
这节课上的扎实、灵动,学生有所获,又学得很开心,在我看来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语文课。听课的老师也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但金无足赤,如果张老师在引导学生找关键词时,步子迈得小一些,慢一些,教学效果肯定会更好。
第五篇: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新词,会写矛、盾等生字;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定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教学重点:
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手指事先板书好的课题)。2.看,这就是矛,(出示图片),说说它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作用?
再来看盾,谁来说说?(相机板书进攻、自卫)
3.再看,这是矛和盾的字形演变,你有什么发现?
(先讲解“矛”的字形演变)古人打仗时使用的长矛,上有锐利的矛头,下有长长的矛柄,用于在进攻时刺杀敌人。
(后讲解“盾”的字形演变)。盾是古代古代打仗时用以保护身体的一种东西,在甲骨文中,“盾”字呈长方形或梯形,中间有两道横线,表示使用者手持的把手。4.今天我们还要写写这两个字。(出示范字,带有田字格)这个矛字怎么写漂亮?
写盾字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书写时注意什么?跟老师一起写一写。
(矛:注意点和撇;盾:注意第一笔是平撇,第二笔是竖撇,底下是“目”不是“日”。)5.矛和盾,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答案就藏在今天的课文中。
(开书符号101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预习检测,初读课文,感知发明坦克的过程
1.昨天布置了预习,这些生字会读吗? 出示:
第一组:矛 雨点般 戳 进攻 第二组:盾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自卫 分左右出示
● “戳”字是个翘舌音,你读得很准!(或再读一遍)能给它组个词吗?(戳破、戳穿)
● “左抵右挡”:这个词有一个特点,你发现没?(含有一对反义词)● 像这样含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少于5个)● 仔细观察左右这两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左边这组词跟“矛”有关,右边这组跟“盾”有关。)
● 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描写“矛”的这些词语和描写“盾”的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对着读呢!女生读“矛”,男生就紧接着读“盾”。我们试一试。2.同学们的词语读得很好,接下来的挑战难度更大,有没有信心?
还是这些词语,想请同学们根据读课文时的印象,把这些词语填进下面这段话里,试着填填看。
矛 雨点般 进攻 盾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自卫
发明家手持()和()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刺来的矛,发明家(),还是()。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和盾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学生自己练习、准备。
非常好!老师要表扬你,读通了这段话,就了解了课文大意。大家再一起来读读。
3.我们都知道,矛的优点是进攻。你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 先读句子,再谈感受。出示: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⑴哪儿看得出很快?(如雨点般)除了快,还有什么?(密集)
⑵作者将快速刺向发明家的矛比作密集的雨点,生动形象,这就是比喻的魅力。
⑶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的反应是怎样的?(左抵右挡)透过这个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发明家拼命抵挡)可是,这个时候,对方的矛依旧——(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如果你是发明家,对手的矛如雨点般刺向你,刺你的额头、刺你的脸颊、刺你的下巴、刺你的胸膛、刺你的手臂……在这危险紧急的关头,你的心里一定——,一定——
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紧张的氛围读出来吗?(再次读)⑷在性命都无法保障的时候,发明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4.出示自读提示:
⑴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横线画记发明家思考、研究的句子。⑵将画记的句子读给同桌听。⑶和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请一个同学来读,听明白了吗?开始吧!5.请同学们停下来,我们全班来交流交流。
小小的盾怎么能抵挡矛的进攻呢?发明家首先想到了什么? 读出你找到的句子,谈谈感受。出示句子: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是的,盾太小了,首先要把盾——扩大,大得像个——铁屋子。为什么要这么大?(最安全)
⑴如果此时,你就钻在这个安全的大铁屋子里,你会怎么想?(3-5人说)⑵多么高明的点子啊!此时此刻,发明家心里一定非常——(高兴、得意、骄傲)来,男同学得意地读一读,女同学再读出这份骄傲。
⑶现在把语气词、感叹号都去掉,自己再试着读一读。有什么发现? ⑷瞧,小小的感叹词、感叹号作用可真不小!再读读!6.现在,盾已经扩大成铁屋子了,安全极啦!我们就呆在铁屋子里作战吧,行吗?(不行)
怎么啦?(不能进攻)那有什么关系?
发明家和你们想的一样,找出句子来读一读。
出示句子: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像蜗牛和乌龟一样缩在壳里保命,能成为战斗英雄,获得最后的胜利吗?(不能)
7.那该如何是好?发明家又陷入了沉思,他又会进行怎样的思考和研究呢? 请把相关的句子读出来。出示: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⑴这个“矛”为什么用引号?(特殊含义,枪口或炮口)⑵矛和枪口、炮口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
⑶多聪明的发明家,多么令人骄傲和自豪的金点子,来,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读这个句子。
8.现在,有铁屋子保障安全,有枪口炮口主动进攻,我们赶快到战场上显显威风吧!(不行!)
又怎么啦?(不会跑)那会怎么样?
真危险,发明家发现了这个问题没?他又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出示: 当然,这铁屋子还得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出示履带图片:履带起到固定轮子、增强稳定性和安全性的作用。9.这下好了!这个铁屋子,既安全,又具备攻击性,还能冲锋陷阵啦!发明家终于能成功抵挡对方的进攻了!发明家将这个秘密武器取了个名字,叫——坦克。看,这就是首次代表英军冲上战场的坦克!
出示坦克图片。
三.体会坦克的威力
1.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样子吗?
2.这坦克在战场上表现怎么样?(大显神威)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先读句子,再谈感受。3.出示:
192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就是这么个庞然大物,吓得德国兵——(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德国兵的溃败更好地衬托了坦克的威猛。下次,我们要说明某个事物的本领时,也可以像作者这样举个具体的例子,那样文章就更有说服力了。再读读,体会体会坦克的神威!
四.感悟课文中的道理
1.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也见识到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完课文,你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2.出示: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结合课文中的故事说一说(发明家善于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3.课文通过发明家发明坦克的事例,正好说明了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一起读!
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4.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让我们像发明家那样多思考、多探索,那样我们也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板书: 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
坦克
大显神威
盾:自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