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周第4课时总第9课时九上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课时)
第二周第4课时总第9课时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4课 《外国诗两首》
【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蝈蝈与蛐蛐》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可以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夜》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小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诗人所描写的夜景,是多么静谧,又是多么美丽,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作者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全诗虽是纯然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2、教学重点:学会诵读、品味、分析等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现出的对生命之美的不懈追求,感受诗人执着寻美的精神。【学情分析】:
学诗需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欣赏诗歌。借助意象、语句分析理解诗文内涵意境。
1、语言押韵、流畅优美,学生能在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感情诸方面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并自主了解诗歌的背景,做初步分析。
2、引导分析语言参悟意境,深入诗文有一定难度。诗歌的品味需要语感和关联意象的悟性,1、2班学困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理解力欠缺,因此,能够让他们读顺文章,对已经内涵有初步感知,引起一点阅读兴趣即可。可能的话,让他们,感受到文章传达出的意境美,和如何运用语言营造意境。【教学目标】:
1.学习静谧、遐想、喧响等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在外国诗学习中,回顾前几课学习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再次领会它们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3.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4、通过多种形式、多遍的朗读,整体感悟诗歌。鼓励,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把自己想象成蝈蝈、蛐蛐,体会诗中的感情。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5.体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培养学生多读诗、爱诗。【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分工找蝈蝈、蛐蛐的资料,找诗人、诗作的资料,找背景音乐。进 行朗读,理清诗作中的字词,读通全诗,能够做到读准字音和停顿。在朗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用笔标示出来。
一、构建动场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自主学习【活动一】
1、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整体感悟诗歌
2、学生整理两位诗人生平情况及其诗歌流派。
3、播放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提醒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
做标示。
4、让学生在自己找的背景音乐下以多种形式朗读,如一人读,其他人听。整体读诗的感受,不要求说得很好。
二、分段读,分析诗作
1.让学生分段读,并让学生思考诗中的两段描绘的事物有什么不同。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夏天蝈蝈的声音是怎样的。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这首诗中的蝈蝈,鸣叫时心情是怎样的?教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从中体会,如:昏晕、声音飘荡、喜悦、舒适等。
3.设问:蝈蝈的乐音为什么在夏天那么突出?(抓住夏天骄阳,其他鸟儿的昏晕去理解以静写动的创作手法。)
4.总结刚才的读诗思路,让学生分成两大组互问、自学第二段。设问:两段是如何联系起来的?(想想刚才是通过抓诗中动词、形容词来体会诗的感情的,然后合作讨论,学习第二段。理解蝈蝈与蛐蛐乐音的叠印。)
【设计意图】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的1、3和知识与能力1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能够在阅读中体会诗文情感。
三、【合作交流】
【活动二】师生共读,体会诗情 1.再次配乐范读。
2.让学生读整首诗,思考存在疑惑的那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意 思。
3.通过板书,让学生联想蝈蝈、蛐蛐与大地的关系以及蝈蝈的乐章和诗歌的关系。通过回顾前几次课学习的拟人手法,再次体会蝈蝈的歌唱。(回答:蝈蝈、蛐蛐是大地生命的一员,蝈蝈、蛐蛐的呜叫也就是大地的歌声,是生命热情的体现。)
4.继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选取了夏和冬来写。(联系夏天和冬天的气候来回答问题。)
5.读全诗,再次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人的创作思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他的思想”,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布置课后作业。
6.师生再次小结如何学习诗歌:抓关键词语、感情词、动词去理解,一段一段体会。
四、指导学习《夜》
(一)拆分、联想法学诗.
1、围绕此诗的标题,问学生看到“夜”这个词,联想到什么?头脑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景、物、人? 3.学生分小组配乐朗读,就朗读作简 洁、恰当的点评。
4.让学生找诗中出现的名词(植物、动 物、景物等),同时思考诗人怎么排列组合这些想到、看到的物,使其成为一首诗的? 5.再读《夜》。让学生给景物连线,呈现景物转换图,提问学生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可提示学生从形容词找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本次活动完成教学目标中知识与能力2、3过程与方法2、3中的教学目标。
四、【综合建模】
对比学习。拓展学诗 【当堂检测】
1.让学生通过比较前后两首诗的形容词、动词,体会前后两首诗的诗风。(回答:前首诗是热情,体现的是大自然动的一面,后者是大自然静谧的一面。)2.两首诗描写的是大自然声音的两面,而如果同是描写自然的“夜”,之间会有什么不同呢?对比《夜》与《静夜》诗中出现的物象有何不同?再从诗中出现形容词的不同理解两首诗的区别。(多读)(回答:《静夜》更多的是从写虚角度来描绘夜,《夜》更多的从声音——静谧 角度突出夜的特点。)3.从诗人生平比较看其诗风格差异。
(三)、拓展学习,丰富对诗的认识
1.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来对比课后诗《蝈蝈与蟋蟀》和课文《蝈蝈与蛐蛐》,从 读中获取感性认识。
2.回顾以往学过的关于诗体的知识,接触译诗的不同风格。
(.多种形式的读这两首诗,在读中获得感性认识,体会译诗的不同。)
五、作业:对比阅读:郭沫若 《 静夜》 板书设计
第二篇:第4课 穿戴整齐(4课时)总结
第4课 穿戴整齐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A类:
1.学生正确认读词语:衣裤 整齐
2.学生正确认读句子“小朋友,讲文明,穿衣裤,要整齐。”,理解句子的意思。3.学生能正确书写汉字:穿。B类: 1.学生正确认读词语:衣裤 整齐
2.学生比较正确句子“小朋友,讲文明,穿衣裤,要整齐。”。3.学生能正确描红汉字:穿。C类:
1.学生跟老师读词语:衣裤 整齐
2.学生正确跟老师读句子“小朋友,讲文明,穿衣裤,要整齐。” 3.学生能在老师帮助下写汉字:穿。教学重点:
1.学生正确认读词语:衣裤 整齐
2.学生正确认读句子“小朋友,讲文明,穿衣裤,要整齐。”,理解句子的意思。3.学生能正确书写汉字:穿。教学难点:
2.学生正确认读句子“小朋友,讲文明,穿衣裤,要整齐。”,理解句子的意思。3.学生能正确书写汉字: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导入,这两个学生谁比较干净、整洁。2.引出课题
二、新授
(一)认读“穿” 1.出示:穿衣裤
2.师示范拼读“穿”,穿:穿衣裤 3.生跟读,个别读,纠正读音.4.穿:穴字头 4.找汉字
(二)汉字书写 1.出示汉字,生尝试组词 2.播放书写动画,生说笔画顺序。3.生书空写。4.描红临写,师指导。
(三)认读“整齐” 1.出示词语“整齐”
2.师示范读,生跟读。个别读。3.看看我们班谁的衣服是最整齐的?
找出图片中穿着整齐的小朋友。4.找词语“整齐”。
(四)读句子
1.出示句子:小朋友,讲文明,穿衣裤,要整齐。2.生尝试读。3.跟读。
三、课堂小结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汉字“穿”是一个书写的难点,在他们练习的过程中,我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尽量做到“三个一”,并不停地巡视,帮助他们纠正握笔姿势,个别指导范写,用红笔帮其描出竖中线。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兴趣很浓,写得十分投入。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A类:
1.学生正确认读词语:拉链 纽扣
2.学生正确认读句子“拉链要拉上,纽扣要扣好。”,理解句子的意思。3.学生能正确书写汉字:齐、拉。B类: 1.学生正确认读词语:拉链 纽扣
2.学生比较正确认读句子“拉链要拉上,纽扣要扣好。”,理解句子的意思。3.学生能正确描红汉字:齐、拉。C类:
1.学生跟读词语:拉链 纽扣
2.学生跟读句子“拉链要拉上,纽扣要扣好。”,理解句子的意思。3.学生在帮助下写汉字:齐、拉。教学重点:
1学生正确认读句子“拉链要拉上,纽扣要扣好。”,理解句子的意思。2学生能正确书写汉字:齐、拉。教学难点:
1学生正确认读句子“拉链要拉上,纽扣要扣好。”,理解句子的意思。2学生能正确书写汉字:齐、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文明 整齐 2.生认读
二、新授
(一)汉字书写“齐” 1.出示汉字,生尝试组词 2.播放书写动画,生说笔画顺序。3.生书空写。4.描红临写,师指导。
(二)1.出示:拉链要拉上,纽扣要扣好。教读:拉链、纽扣 2.师示范拼读
3.生跟读,个别读,纠正读音.4.找词语 拉链 纽扣 拉链 拉手 纽扣 纽扣
枢纽 拉链 汉字书写“拉” 1.出示汉字,生尝试组词 2.播放书写动画,生说笔画顺序。3.生书空写。4.描红临写,师指导。
(三)1.创设情境,学生上台演示出门前怎样拉拉链,引出句子:拉链要拉上。2.师示范读,生跟读。个别读。3.一起吧拉链拉好
4.创设情境,学生上台演示出门前怎样扣纽扣,引出句子:纽扣要扣好。5.一起扣好纽扣
6.打开书本,手指读句子。
三、课堂小结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词语:拉链、纽扣是在上个学期教过的词语,所以这两句话的认读难度较小。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A类:
1.学生正确认读词语:拉平
2.学生正确认读句子“领子袖子拉拉平,穿戴整齐上学校。”,理解句子的意思。3.学生能正确读课文,并在简单说出怎样穿戴整齐。B类: 1.学生比较正确认读词语:拉平
2.学生正确认读句子“领子袖子拉拉平,穿戴整齐上学校。”,理解句子的意思。3.学生能比较正确读课文,并在提示下说出怎样穿戴整齐。C类:
1.学生跟读词语:拉平
2.学生跟读句子“领子袖子拉拉平,穿戴整齐上学校。”,理解句子的意思。3.学生能跟老师读课文。教学重点:
1学生正确认读句子“领子袖子拉拉平,穿戴整齐上学校。”,理解句子的意思。2学生能正确读课文,并在简单说出怎样穿戴整齐。教学难点:
1学生正确认读句子“领子袖子拉拉平,穿戴整齐上学校。”,理解句子的意思。2学生能正确书写汉字: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文明 整齐 拉链 纽扣 2.生认读
二、新授
从以上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穿衣裤要整齐,拉链要拉上,纽扣要扣好,还要做到哪些呢?这节课几下来学习。读课文一二句。
(二)1.出示:领子袖子拉拉平。2.师示范拼读“拉平” 3.生跟读,个别读,纠正读音.4.找词语 拉链
拉平拉平
平安
(三)1.出示句子:领子袖子拉拉平,穿戴整齐上学校。2.师示范读,生跟读。个别读。3.一起领子袖子拉拉平4.打开书本,手指读句子。四)
1.读课文,讲讲我们平时是怎样做到穿戴整齐?
教育学生穿着要整齐。首先让学生知道怎样的穿着算整齐。
示范讲解穿着整齐的要求,然后让学生观察“谁做的好,为什么?”
让学生讲讲谁的穿着整齐。教育学生要穿着整齐。
三、课堂小结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A类:
1.学生正确读课文。2.学生正确完成课后练习。B类:
1.学生比较正确读课文。2.学生在提示下完成课后练习。C类:
1.学生跟老师读课文。2.学生在帮助下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
1.学生正确读课文。2.学生正确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难点:
1.学生正确读课文。2.学生正确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打开课本,全班齐读 2.生个别读
二、课后练习听老师读,用“√”指出听到的部首。
穴
宀
冖
2.听老师读,用“√”选出听到的句子。(1)上学时,我们要穿戴整齐。()
(2)我们要穿戴整齐上学校。()
3.写出下列字的部首
明——()
穿——()
学生黑板上写,师校对。4.先填空,再读一读
()链
整()
()装
学生黑板上写,师校对。5.认一认,读一读
整齐
衣裤
文明
拉链 袖子
穿戴 学校
领子
学生开小火车读。齐读两遍。
三、课堂小结
第三篇:第9课时圆周角1
初三几何教案 第七章:圆
第9课时:圆周角
(一)教学目标:
一、新课引入:
1、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圆周角的概念,掌握圆周角定理.
2、准确地运用圆周角定理进行简单的证明计算.
3、通过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使学生了解分情况证明数学命题的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继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想象、归纳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圆周角的概念和圆周角定理. 教学难点:
认识圆周角定理需要分三种情况逐一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圆心角的定义、圆心角的度数和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的相等关系.学生在复习圆心角的定义基础上,老师通过直观演示将圆心角的顶点发生变化.满足顶点在圆上,而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得到与圆有关的又一种角.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着圆心角的定义,概括出圆周角的定义.教师板书:“7.5圆周角
(一).”通过圆心角到圆周角的运动变化,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图形在学生眼中动起来.
二、新课讲解:
为了进一步使学生真正理解圆周角的概念,教师利用电脑进一步演示得到三种不同状态的圆周角.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你能仿照圆心角的定义给圆周角下一个定义吗? 圆周角定义: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这时教师向全体学生提出这样两个问题: ①顶点在圆上的角是圆周角?
②圆和角的两边都相交的角是圆周角?
教师不做任何解释,指导学生画图并回答出答案对与否.选择出有代表性的答案用幻灯放出来,师生共同批改.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自己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师生共同批改,使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时由学生归纳出圆周角的两个特征.
接下来给学生一组辨析题:
练习1:判别图7-29中各圆形中的角是不是圆周角,并说明理由.
通过这组练习题,学生就能很快的深入理解圆周角的概念,准确的记忆圆周角的定义.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观察电脑演示的圆周角的三个图,说明圆心和圆周角的位置关系的三种情况.
在圆周角定理的证明时,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定理内容,而是让学生把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圆拿出来,在圆上画一个圆周角,然后再画同弧所对的圆心角,由同桌两人用量角器量出这两个角的度数,请三名同学把量得数据告诉同学们,亲自试验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时由学生总结出本节课的定理,然后教师把定理内容写在黑板上.
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这时教师提问一名中下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有多少个?圆心角呢?”
教师概括:虽然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有无数个,但它们与圆心的位置关系,归纳起来却只有三种情况.下面我们就来证明这个定理的成立.
已知:⊙O中,所对的圆周角是∠BAC,圆心角是∠BOC.
分析:(1)如果圆心O在∠BAC的一边AB上,只要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证明.
如果圆心O不在∠BAC的一边AB上,我们如何证明这个结论成立呢? 教师进一步分析:“能否把(2)、(3)转化为(1)圆心在角的一边上的特殊情况,那么只要作出直径AD,将∠BAC转化为上述情况的两角之和或差即可,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这样分析的目的,在几何定理的证明中,分情况逐一证明肯定命题的正确性,这还是第一次接触.因而教师分析就应从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入手,教会学生由圆心O的特殊位置的证明为基础,进而推到一般情况.同时要向学生渗透证明过程体现了由已知到未知、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规律.
本题的后两种情况,师生共同分析,证明过程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证明:分三种情况讨论.
(1)图中,圆心O在∠BAC的一边上.
(2)图中,圆心O在∠BAC的内部,作直径AD.利用(1)的结果,有
(3)图中,圆心O在∠BAC的外部,作直径AD,利用(1)的结果,有
接下来为了巩固所学的圆周角定理,幻灯片上出示例1. 例1 如图7-30,OA,OB,OC都是⊙O的半径,∠AOB=2∠BOC.求证:∠ACB=2∠BAC.
例1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分析证明思路,证明过程请一名中等生上黑板完成,其它同学把证明写在练习本上.
这样处理例1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得到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证明,使学生切实从应用上加深对圆周角的理解.
为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教师有目的设计两组习题.
第一组练习题是直接巩固定理,难度较小,可提问较差的学生.
求圆中的角x的度数?
第二组练习题是间接巩固定理,需要以圆心角的度数为过渡,可提问中等偏上的学生.
如图7-32,已知△ABC内接于⊙O,的度数分别为80°和110°,则△ABC的三个内角度数分别是多少度?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两个知识点: 1.圆周角定义.
2.圆周角定理及其定理应用.
方法上主要学习了圆周角定理的证明渗透了“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四、布置作业: 教材P.100中A6、7. 补充作业:
如图7-33在⊙O中,DE=2BC,∠EOD=64°,求∠A的度数?
第四篇:第9课时《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第9课时
最小公倍数
学校:白济汛中心完小分校
授课教师:杨鹏杉
一、教学内容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教材第68~69页的例1、例2,及教材第71页练习十七第1~4题)。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三、重点难点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课件
【复习导入】
1.写出下面各数的倍数。(各写5个)
3的倍数有:()2的倍数有:()
2.学生汇报填写结果,教师板书记录。
3.说一说,你对倍数有什么了解。学生回答内容要求包含:
(1)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没有最大的倍数。
【新课讲授】
1.最小公倍数。
课件呈现:
(1)提出问题、投影呈现教材68页例1.(2)学生交流合作,得出结论,同时课件呈现下图
4的倍数
6的倍数
(3)12,24,36,……是4和6公有的倍数,叫它们的公倍数。
我们还可以这样表示:
并指出:其中,12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4)想一想,两个数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5)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
点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2.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出示教材第69页例题2。
(2)学生尝试练习。由学生自主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3)汇报探索结果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先分别写出6和8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方法二:用短除法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2是6和8的公有质因数
......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
8=
×
6=
×
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
2×3×4=24
公有的质因数
独有的质因数
(4)观察一下: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组织学生观察,然后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的公倍数就是它们最小的公倍数的倍数。
(5)即时巩固。
完成教材第69页的“做一做”。
①
学生独立完成,找出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②点学生回答,说一说你是怎样找的。③你有什么发现呢?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并交流。
教师小结:a.如果两个数成倍数关系,那么其中的较小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b.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积。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71页练习十七的第1~4题。
1.学生独立完成1~3题,巩固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说说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以及最小公倍数的求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五、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两个数没有特殊关系,用列举法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两个数是倍数关系,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较大数。
(3)两个数公因数只有1(互质),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积。
第五篇:郭沫若诗两首第1课时导学案
初一语文导学案《郭沫若诗两》导学案 NO:27-1
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朗读诗歌,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识记生字词语。
2、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
3、小组合作探究,就诗歌不解之处质疑。【内容导航】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同学们,故事传说千年,神话仍在人心,牛郎织女的故事陪伴着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曾经我们也为他们的分离而伤心。但在郭沫若先生的笔下,牛郎织女不再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是携手在天街散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上的街市》。【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他的著作很多,文学方面有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等。
2、写作背景:《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在1921年10月创作的,时值“五四”运动的退潮期。当时郭沫若曾两度从日本回到祖国,他接触到在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现实社会,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对祖国美好的憧憬归于破灭,陷入“深深的苦闷”中,但他并不因此消沉,仍执著地追寻着光明和理想。《天上的街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他在苦闷中彷徨,抨击现实,憧憬未来。【自主学习】
1、为下列词语注音:
缥缈()
定然()
奇珍()闲游()2解释下列词语
缥缈:
定然:
陈列:
珍奇:
不甚: 闲游:
3、朗读并背诵这首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因而在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展。朗读时请在文中划分出节奏和重音。并讨论: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何处?
【合作探究】 朗读第一节
1、“远远的街灯明了” 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2、这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请找出来,并说说联想的特征。.............................
朗读第二节
3、什么是想像?第二节诗中运用了想像吗? ..
4、诗人是如何描绘自己的想像物的? .................
5、作者极尽想像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朗读第三节
6、如果说诗的第二节描写的是诗人想像出兵静止的景物,那么,诗人运用丰富的想像,在第三节诗中描写了什么?
7、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的故事有何不同?诗人这样的想像合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改造?
朗读第四节
8、这一节诗写了什么内容?诗中有个量词用得好,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9、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像的?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像,请找出来并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10、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练练测测】
1、《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
2、《天上的街市》一诗以________和________描绘了一幅天上的美景,把读者带进了神话的境界。诗中主要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________和对理想生活的________,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读《天上的街市》,回答问题。
3、第一节的“闪”字和“点”字用得好,绝不能互换,也不宜换别的字,请说说好在哪里。
4、定然”一词在诗中出现了四次,还有一次是用了“定”,加起来是五次。“天上的街市”当然是子虚乌有的,用“也许”不是更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5、“你看”,这是对谁说?为什么不说“我看”?它眼下面哪两个字相呼应?
6、作者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这样写的作用是()A、描绘一幅迷人的夜景,抒发诗人的苦闷悲伤 B、驰骋想象,给景色增加一层神秘色彩
C、吸引读者把视线从地上转移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铺垫 D、渲染气氛,使天上和人间形成鲜明对比
7、对《天上的街市》的中心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表达了对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向往的感情
B、通过对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C、作者由现实生活联想到美好的夭街生活,表达了热爱生活的感情
D、作者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告诉读者那不过是缥缈的幻想,表达了自己郁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