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猴子上山式教学
《猴子上山式教学》
《猴子上山》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过吧!小猴子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最终空手而归。在减负增效的当下,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摆脱低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文课,笔者认为需要老师静下心来细读文本,挖掘文本的核心目标,设计精当的学习活动,舍弃越俎代庖的教学方法,舍弃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舍弃不必要的教学手段。从《猴子上山》的故事中吸取经验。
一、切忌条分缕析,忽略感悟熏陶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材的教学价值,更要关注课文的文学价值。如果我们忽略了教材内容的人文性,在课堂上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理性的剖析,这样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去理解、去体会,有的老师一节课连提十几个问题,诸如:“你明白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面对这样的环节,教者非常头痛。学生也有畏难的情绪。
如何走出这样的误区,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案例一]《理想的风筝》教学片断:
出示:他有一条强壮的后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师:(引读)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显得那么和蔼,而他的左腿_____。生: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师:他,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眼睛,显得那么慈祥,而他的左腿____。
生: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师:他,有一头花白的头发,显得那么忠厚,面他的左腿_____。生: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师:看着这样的刘老师,听他笑着为我们讲故事,你心里怎么想? 生:我觉得心里不是滋味。
生:我觉得命运对刘老师太不公平了!生:看着这样的刘老师,我心里感到很酸楚。
生:虽然我的心里很不好受,可是更要为坚强、乐观的刘老师鼓掌!如以上案例所呈现的一样,在我的语文课上,我总是不失时机地运用引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关注作者的表达,抛弃过度的分析,用师生共读的方式替代教师生硬的讲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切忌盲目整合,忽略文本价值
时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教师一般都会在教学的某个环节补充相应的资料。当然这些资料的补充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重点,化解了学习难点。但是也不难发现,在拓展资料的过程中,有很多资料的内容没有指向教学目标,甚至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有的资料虽然与课文内容有着很 强的相关性,但在课堂运用的时候却似蜻蜒点水,成了摆设。笔者在教学中也有类似的经历。
在一次区级公开课教学中,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七律・长征》这篇课文。在第一稿的教学设计中。我除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学习诗歌中“越五岭”“跨乌蒙”“渡金沙”“夺泸定”“踏岷山”五个画面,还拓展了大量的与长征相关的故事和一些诗歌。可是在试教的过程中却发现,补充的内容非但对学生理解文本没起作用,而且造成了教学时间的浪费,导致教师手忙脚乱。
于是,静下心来再次对文本、对学生进行细致地解读。其实长征本身就是一本鸿篇巨制,这首诗短短56个字,却涵盖了这一整部宏伟的史诗,在人生的每个年龄段去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长征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的确已经陌生,在一节课或者两节课的时间内,学生很难对长征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作者情怀的感悟、对红军精神的解读更主要还是通过学生课后自读相关文献资料来完成,我们教师大可不必大包大揽,用填鸭式的资料补充来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
因此,在后来的教学设计中我舍弃了“堆积如山”的补充资料,在课堂上抓住首联中的“难”字和“等闲”二字,以此为切入点,分两个步骤来展开教学,分别是品读“难”字,感受“远征之难”;品读“等闲”,感受长征精神,使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更为明晰,环节更为简单。留出宝贵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反复品读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在朗读、练说、思考中获得切身体验,有效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三、切忌面面俱到,忽略核心目标 我们在拿到一篇课文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这篇课文,要我们教什么?这一堂语文课,我们要教什么?这就是语文教学中核心教学目标的确立。语文课的核心教学目标是隐藏在语文课文中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否落实到位是衡量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志。
拿《孔子游春》这篇课文来说,文本的核心目标隐含在孔子与弟子“论水”和“言志”两个片断中,所以这两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重点所在,课文第3~7自然段并不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是起到桥梁的作用,将“赏景”与“论水”有机地联系起来,所以在执教时我们可否这样处理:
[案例二]《孔子游春》第二课时教学片断: 师(复习导入):《孔子游春》写了几幅画面? 生:写了孔子与弟子赏景、论水、言志。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来到了泗水河畔,欣赏了诗情画意的春景。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师:文章哪一自然段写了孔子论水?(生迅速找到课文第8自然段。师生针对第八自然开展学习。通过诵读、批注、练笔等学习方式,感悟水的品质,感悟孔子论水目的所在。)师(出示并引读3~7小节):是啊,正因为水有着如此高洁的品性,所以他看到泗水河波澜起伏,他的心情____。
生:很不平静!师:所以他动情地望着泗水河_____。生:陷入了沉思。
师:是啊,正因为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悟出了水的品性,所以他遇水必观。
„„
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明晰,巧妙地将非重点段落的内容用引读的方式来呈现,课文3~8自然段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倒因果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虽然打破了课文的行文顺序,但并没有破坏课文内在的逻辑关系,而且凸显了教学重点,使文本的核心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记得有位语文教学大家曾经说过,语文学习本来就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如果在课堂上什么都想联系,什么都想沟通。什么都想运用,语文课堂就有了难以承受之重,难以承受之多。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冗繁削尽留清瘦”,舍弃过度分析,舍弃过度整合,舍弃面面俱到,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实现有效、高效。
第二篇:《猴子种树》教学反思
《猴子种树》教学反思
《猴子种树》是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童话,通过猴子与乌鸦的对话、与麻雀的对话、与杜鹃的对话来形象地叙述了小猴子满怀激情种树却一棵树也没种成的过程,形象地展现了猴子的急躁、缺乏耐心,以此让学生懂得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在这两节课里面,我认为好的地方有:
1、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的字词都掌握得不错。
2、学生慢慢开始知道怎样把反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了。
3、学生在人物对话的朗读方面有一定的进步。
4、学生能够说出猴子种不成树的原因。
然而,这两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我在上课时说的废话太多,浪费时间。
2、我对课堂气氛控制得不好,有时候学生回答问题答偏了不能及时把学生的思维拉回来。
3、由于这次上课我提前跟学生说了要把上课过程拍下来,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比较紧张,不敢大方回答问题,害怕会出丑。
4、我对上课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当,重点部分没有剖析得透彻。
5、在角色扮演环节指导得不够好,没有让学生把人物的心情表现出来。
通过这两节课,我觉得以后应该注意的事项有:
1、在备课的时候尽量备得详细一点,把哪个环节应该说什么话、提什么问题都准备得详细一点,而且有必要把哪一个细节花多少时间都应该在备课的时候写出来,上课的时候也要注意看时间,尽量把时间控制好。
2、说话要有重点,不要说太多废话。
3、在问题的设计方面应该结合教材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一步步引导,并且应该加强问题之间的联系。
4、课后应该问下学生对这节课的感觉,私下调查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问问学生希望我怎样上课。
5、应该向其他老师请教怎样控制课堂气氛。
第三篇:猴子种树教学设计
猴 子 种 树 老窝铺小学
洪德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弄清猴子的中树过程,以及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朗读中认识猴子的错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理解故事中认识猴子的错误,教育学生要有自己的主见,对认定的目标,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懂得凡事自己多动脑筋,要坚持到底,不可半途而废。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让猴子弄清种树的过程,以及什么也没种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人认识到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对认定的目标,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大家高兴吗?那就和老师们打声招呼吧!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板书画猴子)他是谁呀?他做了什么?(板书猴子)和老师一起读一遍课题。大家想不想继续了解这只淘气的小猴子呢?那就请和老师一起进入词语大闯关。(ppt出示生字)1到2人读边读边组词,齐读一遍。提出多音字“将”(生组词)
词语朋友也来了,一起来读一读吧!(ppt出示词语)(1到2人读开火车领读一遍)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句话,总结词语的特点,第一组都是本课的主角,第二组为小动物的叫声,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叫声用这样的方式说一说,第三组为猴子中的树,第四组为本科的农谚。同学们真是太棒了,给自己鼓鼓掌吧!
二、新授
生字朋友都回家了让我们和他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首先做一个小游戏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回答)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猴子开始中的什么树?他又是怎样照料的呢?(ppt出事第一自然段)点名一生读课文,生回答问题并板书:梨树。谁能再美美的把这一部分再读一遍,生一起读。
小猴子吃没吃到梨子呢?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任务读2到7自然段。(ppt出示阅读提纲)用横线画出乌鸦、麻雀、杜鹃的话,用波浪线画出猴子的话。
小猴子先遇到谁了?谁来读一读乌鸦的话?
理解农谚:关于农业的言语,是农民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谁知道“梨五杏四”什么意思?在文中找。还有一个词“耐心”你知道什么意思吗? 有耐性不厌烦。
谁能用“耐心”说一个句子。指导朗读,点名读,师生配合读文。猴子是怎么做的。(板书杏树)
这只淘气的猴子又遇到了谁?谁画了他和麻雀的对话? 知道朗读,点名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猴子怎么做的?板书(桃树)
这只小猴子太能变了,看看谁又给他出主意了? 把你画的他和杜鹃的话读一读。点名读,指导朗读,学生自己结对子读。小猴子又改种什么树了?(板书樱桃树)出示课文8、9自然段学生齐读。知道朗读“左等右等”
猴子最收获了什么?(什么也没种成、一事无成)板书一事无成 下面我们一起总计为以下猴子的种树过程(ppt出示填空)PPt出示讨论平台讨论猴子什么也没种成的原因。(没有主见,对别人的建议不假思索,没有恒心,没有耐心)
这只小猴子有没有意思,想不想再读一遍课文,戴头饰分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
三、课外阅读
老师这里也有一篇关于恒心的小故事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讲的是谁的故事,你弄了什么道理?
四、口语表达
1、通过两个小故事对比说一说今后生活中你会怎样做?
2、你想对小猴子说些什么?
五、作业超市
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作业超市看一看,选两个你喜欢的完成。
六、总结
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两句名言,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无论什么事只要有了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努力完成,有一颗恒心,有耐心做好每一件事。
板书设计
猴子种树
梨树
杏树 没有耐心 一事无成
桃树 樱桃树
第四篇:《猴子种树》教学设计
《猴子种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弄清猴子种树的过程,以及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认识猴子的错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理解故事中认识猴子的错误,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对所认定的目标,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懂得凡事要多动脑筋,要坚持到底,不可半途而废。
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弄清猴子种树的过程,以及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
难点:通过学习理解课文,让学生认识到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对所认定的目标,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学情分析:猴子,是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之一,有关它们的故事,孩子们也一定爱读,通过教师的激趣导入,一定会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经过了一年半的学习和训练,同学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同学们已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受他们的欢迎。再通过表演,体会猴子的内心,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你们都喜欢哪些水果?有一只猴子也很喜欢吃水果,于是他种下了一些果树,他是怎样种树的,结果怎样?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12课《猴子种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仔细观察,猴和那个字长得有点像?
2、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识字情况。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1.认读生词(幻灯出示)、(1)指名认读,分组读。
(2)读了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相机指出什么是农谚,指名学生读。你还知道哪些农谚?
(3)齐读词语。
2、初读课文
(1)同学们对生字词掌握得真好。请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猴子种了哪些树?结果怎样?教师相机板书:梨树
杏树
桃树
樱桃树
没种成(2)猴子种了那么多的果树都没有吃到水果,这又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猴子在种树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
三、讲授新课。
(一)学习2至3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2至3自然段,用“
”划出乌鸦说的话,用“
”划出猴子想的和做的句子。同桌相互读一读乌鸦和猴子的话。
2、(出示课件)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读乌鸦和猴子的对话。
3、猴子为什么要拔掉梨树,改种杏树呢?
因为它听了乌鸦的话,觉得五年太长,所以改种杏树。
4、从文中的那个词知道的?“梨五杏四”。能解释一下梨五杏四吗?
5、“你有这个耐心吗”里的耐心是指什么?想想做哪些事需要有耐心?指名说出耐心是什么意思,并用“耐心”这个词语练习说一句话。
6、在读耐心这个词语的时候,该怎样读呢?那你能不能试着读一读。
7、男女生分角色读乌鸦和猴子的对话。
8、听了乌鸦和猴子的对话,我知道了:
猴子先种下,听了的话,拔掉
改种。
9、同学们表现的真是太优秀了。我相信接下来的学习肯定也难不住大家。
(1)请同学们根据2至3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小声读4至7自然段。分组画出麻雀,杜鹃和猴子的对话。第一、二组画出麻雀和猴子的对话。第三四组画出杜鹃和猴子的对话。
(2)汇报交流:麻雀是怎样说的?猴子是怎样做的?谁愿意站起来把他们的对话读一读?指名读。
(3)杜鹃是怎样说的?猴子又是怎样做的?谁愿意站起来把他们的对话读一读?指名读。
(4)、课件出示练习:
1猴子种下,听了的话,拔掉
改种。
2猴子种下,听了的话,拔掉
改种。
(三)学习第8自然段。
1、猴子种下樱桃树后,天天盼着樱桃树快快成活,可是呢?(樱桃树却一直没有成活),从哪个自然段可以看出(第8自然段)。
2、让我们带着焦急的心情读读第八自然段吧。同学齐读。
3、有句谚语说得好“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得不来”。
4、其实樱桃树就像一个娇生惯养的娇小姐.......?(课件出示资料)指名学生读。
从这个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四)学习第9自然段。
1、猴子白白浪费了这么多时间,什么树也没种成,他的心情会怎样呢?(失望、伤心、难过等),请大家带着失望的语调读第9自然段。
2、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是它不够勤劳吗?哪一段可以看出(第1自然段可以看出猴子种下梨树,又浇水又施肥),对呀!其实猴子很勤劳,没有种活果树的原因是因为猴子(板书:没耐心、没主见)才导致最后(板书一事无成)
3、现在我们来想一想,又一年的春天来临了,当猴子正在时候,过来了,对猴子说:“
”。
猴子说:“
。”最后。
五、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1.演一演:课后找同学演一演。
2.收集一些农谚和谚语。
板书设计:
梨树
(拔)
猴子种树
杏树
(拔)
没有种成桃树
(拔)
樱桃树
(没有成活)
有耐心
有主见
第五篇:教学反思 三只猴子
《三只猴子》是一首简单、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歌曲。它表现了小猴在床上蹦蹦跳跳以及摔了跟斗的情形。这种情形与幼儿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容易引起共鸣。《纲要》中的教育理念让我们越来越注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自主性的发挥,都尽可能地在活动中创设条件,让孩子能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主想象、自主表达。只要是幼儿感兴趣、能自发参与的,都是在自主学习。因此,通过模仿小猴跳、用夸张的表情、动作、语气词表现小猴摔跤、脑袋上肿起大包的那种可怜、可笑来表现歌曲的内涵,感受歌曲的快乐。活动中,需要掌握好安全教育与学习歌曲之间的关系。第一,歌曲中已经揭示了小猴床上蹦跳吃苦头的必然结果,不必再多地说教。第二,小猴摔跤、脑袋上肿起大包的可怜、可笑,要表现得生动鲜明,让幼儿真切地领悟到这种行为的后果。
《三只猴子》活动目标定为学唱歌曲,初步体会歌曲诙谐、幽默的风格;在倾听和做动作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学唱歌曲;培养初步的安全意识,懂得不能在高的地方乱跳。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用非常传统的方法教幼儿,大多数是以跟唱为主,却忽略了幼儿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我增加激励性语言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用简单而又体现小猴角色行为肢体动作表现歌曲让整个活动首尾呼应。小猴子活泼可爱的形象、在游戏中学习歌曲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歌唱的快乐,从而萌发出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活动下来,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开心的学会了歌曲并领悟到歌曲所表达的安全教育意义。在任何一个教学活动中,我们都要以幼儿的发展为主体,从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年龄特点发展为目的,挖掘领域的特征,吃透教材,精心准备每个环节,正如纲要中所提到: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那样才能够使活动效果更佳。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随着活动的进程,手偶表演——手指游戏——教师表演——集体表演——分组表演,幼儿自然地融入其中,边游戏边学唱歌曲。活动结束时,歌曲也基本学会了。和传统的歌唱教学相比较,这样的教法不带任何灌输性质,重视的是幼儿音乐情趣的培养,并且在活动中幼儿也有自由协商、充分想象的空间。同时通过小猴的这种行为,让幼儿真切地领悟到后果,潜移默化地教育了他们,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孩子们的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