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巴金《日》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之《日》教学设计
宜阳县董王庄乡初级中学
王孟坤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在文中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日》是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 PPT、FLV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成语故事《飞蛾扑火》动画,说出对飞蛾扑火做法的两种不同理解,引出本文:巴金在他的散文诗《日》中提到了这个故事,他对飞蛾扑火的做法是什么态度呢?
2、初读课文:
作者对飞蛾、夸父的做法持什么态度:赞美?否定?
3、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开始使用“巴金”笔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鲁、郭、茅、巴、老、曹”是现代文学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出示巴金有关图片)
本文的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1941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2)日的象征意义
-----太阳象征强烈的创造欲望与火花
-----太阳象征永恒、光明、生机、繁盛、温暖和希望
-----太阳象征光明的前程
-----太阳象征善的理念----太阳象征生命和力量
(3)课文由飞蛾扑火联想到了古代的夸父逐日,飞蛾、夸父有什么共同特点?
(基本观点:敢于追求、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l、2段):写飞蛾、夸父为追求光和热而甘愿牺牲。第二部分(3、4段):写人间没有了光和热,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第三部分(5段):写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去追求光和热。
5、合作研讨 合作研讨
(一)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合作研讨
(二)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合作研讨
(三)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合作研讨
(四)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6、文章脉络
7、主题归纳
《日》,不直接写太阳,而赞美扑向灯火的飞蛾,渴死旸谷的夸父,表达了作者要给“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带来“光和热”,要像飞蛾那样“轰轰烈烈的死”的浪漫情怀。这里作者要表达的是,对光和热的赞美。作者写《日》,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抗日将士为国捐躯。
8、拓展
(1)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举例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标准是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牺牲,值得永远铭记的革命先烈;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基层优秀共产党员、战斗英雄和革命群众的杰出代表;坚决拥护和支持革命事业,积极从事进步活动的著名民主爱国人士和国际友人;在全民族抗战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时间限定在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即1921年到1949年这28年。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标准是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基层优秀党员干部;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作出重大贡献的各行各业杰出代表;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官兵、青年学生以及其他先进典型。
(2)中国梦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人的梦!
(3)谁是筑梦者?(4)作业
课后学习“双百人物”事迹,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篇:《短文两篇》(巴金的《日》、《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巴金的《日》、《月》)教
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在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板书文题、作者)。
2.明确目标(略)
(二)自主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略)
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5)、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两篇所表现的主题相通吗?为什么?
讨论交流明确:(1)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写那些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的人。这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写法。
(2)《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的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3)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4)目的是想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
(5)两者是相通的。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自主学习
(二)品味诗化的语言
再次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并用下列的句式进行赏析。我认为“
”这句子很美,它美在(五)质疑问难,巩固拓展
1.再读课文,让学生提出还有疑问的地方,并解答或探讨。
2.推荐读物:(1)《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2)《做一个战士》(八年级(下)自渎课本)。
第三篇:日和月 巴金
日和月
巴金
黄梅县刘佐中学周和枝 教学目标: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2、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4、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重点和难点:
3、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4、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简介代表作品及写作背景
学术界公认巴金的创作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在1949年前,巴金写出了诸如《灭亡》、“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长篇小说《寒夜》及短篇小说《神》、《鬼》等20多部中长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影响了几代青年人,同时也奠定了巴金在现代文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巴金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是在“文革”之后,他用了8年时间写了150篇《随想录》,计有42万字。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三、正音正词:
给下列色的字注音.旸谷()
一撮灰()
皓月()
姮娥()
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
露台:
旸谷:
四、听读课文,初步感知作品。
课文包含了哪两个神话传说?对这两个人物的行为,你是怎么看的?对这两个人物的行为的评价,各抒己见。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旸谷,渴死。”
--《山海经》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
--《淮南子》 品读《日》,研讨
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4、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5、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日
飞蛾;夸父(扑火;追日)
品 人(舍弃生命)悟: 追求光明而献身
我(愿做飞蛾)
第二课时 《月》
一、合作研讨:
1、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你能联想到哪些古诗文的哪些诗句?
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譬如:“我望着明月,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的很”“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冷”“死”感情色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二、探究总结:
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嫦娥奔月,这三者是不是有相似之处呢?
飞蛾扑火,“终于死在灯下”,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总算“得到了光,也得到了热”。由飞蛾作者进而联想到夸父“追赶日影,渴死在谷”,与飞蛾的葬身灯下情同、理近。嫦娥奔月,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他们为了自己的追求,百折不挠,坚韧顽强,心甘情愿,在所不惜。
三、对比阅读::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月
月光—冷—死的光
改 变
嫦娥奔月
第四篇: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篇一:巴金短文两篇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走近作者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准字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通过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式,理解象征手法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日”与“月”字放在一起可以组成“明”字;看到“明”字,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呢?(学生:明亮、光明、希望)今天我们来学习分别以“日”字与“月”为标题的两篇短文,看看文中是不是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呢?
二、阅读课文、感知课文(《日》)1.个人示范读。
2.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3.个人示范读。(前后比较朗读,整体体会文中情感)4.学生齐读。
三、整体感知《日》
1.日给我们的感受如何?学生:光和热
2.文中用了哪两个事物来表现出对光和热的追求?学生:飞蛾与夸父 3.结果如何?学生:都死了。
4.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态度如何?学生:赞美。
5.飞蛾和夸父追“日”的结局都是死亡,但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去赞美它们呢?
学生: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四、联系背景、分析象征、体验情感 1.(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①作者介绍: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
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和“鲁迅、老舍、茅盾、郭沫若、曹禺”并称为“现代文化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
②背景介绍: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的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2.如何理解“光和热”和“寒冷的、寂寞的生”
希望、光明和胜利。作者所处的国民统治和日本入侵的黑暗社会。3.这是什么写作手法?文中哪些事物也应用了这样写作手法?
象征手法;飞蛾 夸父 日
五、体验作者情感
赞美了那些为了追求光、热及胜利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六、阅读课文、感知课文——《月》 1.学生示范读课文
要求: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词与情感。2.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寒、冷、死的月光。
教师:所以我们读《月》时,多用一个低沉的情感基调。文中有哪些具体的描写体会出来了?
学生:寒夜对镜,只觉得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的确,月光冷得很。
五、深入分析课文
1.本文描写月的感觉和我们以前熟悉描写月的诗句有些不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以上诗句以“月”表达了“相思”之意,可以说“月”在中国文学中形成了很深的文化积淀。2.但是作者为什么要把月亮写得如此之“寒、冷、死”呢?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含义呢?
学生:用月的“寒、冷、死”来反映出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黑暗(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这也是象征手法。
1.作者对“月”真的感到失望,死心了吗?姮娥奔月的故事说明了呢?
学生: 没有。姮娥奔月是想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在这里“姮娥”象征着作者的理想的化身,更加衬托出作者对光与热的渴望与追求。
七、总结课文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金 象征手法
飞蛾 夸父 “日”(光和热)赞美为了追求光明和胜利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渴望 追求(反衬)
姮娥 “月”(寒、冷、死)
《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1、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导学法
四、课前准备
1、收集“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故事
2、了解巴金的创作
3、了解历史背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日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此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意蕴悠远的诗篇,除此之外,同学对“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 古代神话传说都耳熟能详,但是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巴金对日和月却赋予了另外的深意。(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
1、简介作者
2、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3、默读全文 注意读准字音,掌握字形,把握好停顿,音调。
4、朗读
(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2)、同学自读
(3)、课内朗读交流。(4)、分组朗读全文
三、探讨交流,教师要适时引导理解课文,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3)、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4)、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5)、“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6)、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四、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五、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文本细读
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的追求光明的呼号。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暗夜里所呼叫的目标,它带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前面引诱我。同时惨痛的受苦的图画,像一根鞭子在后面鞭打我。在任何时候我都只有向前走的一条路。——这段话摘自巴金在1935年10月所写的《写作生活回顾》。与其说写小说如此,巴金的散文同样也是追求光明的呼号,从《日》、《月》两篇短文中就可窥见一班。
《日》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追求。
飞蛾扑火是如此的从容不迫,明知道自己要死,要浸在油中,可它还是毫不犹豫、宁死不屈。一个“终于”令人感觉它不是在自取灭亡的无为牺牲,更是一种凤凰涅槃般地超脱。夸父逐日也是如此地坚贞执着,道渴时那种刻骨铭心的煎熬、临死前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都被心底的不灭追求所忽略、抚慰,以致献身了还不忘化作邓林??两个经典的成语虽然有着诸多不同:飞蛾实现了愿望而夸父没有实现理想,飞蛾在为自己孜孜追求而夸父是为大众做不懈努力,飞蛾很小、小到微不足道而夸父很大、大到要仰视敬畏。但两者又有着共同的心声:“我”要追求,追求理想,追求希望,追求光明的呼号。
物、神尚且如此,人何以堪?从古至今,这样舍生取义的事也时常会在历史的天空里发出耀眼的光芒。那些仁人志士信奉“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地死”的诺言、恪守着“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的至理。在人生的旅途上,他们真正做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天悯人,做到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傲贞不屈,更做到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裴多菲式的从容洒脱。于是巴金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声,甘愿做人间的飞蛾,不管过程是热,还是冷,不管有知觉,还是没知觉,即使化作一阵烟,一撮灰都在所不惜。
《月》是一场哀怨凄绝的追求。
在巴金的笔下,素有美名的月亮似乎成了冰面人,皓月、圆月、明月的称呼都不及一个凉月给人的意外和惊心。冷光扑面、寒光侵身的背后不仅使作者“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更让人想起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凄清,和“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产生了共鸣,文中的月光是死的,是冷的。可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姮娥出现了,那么作者引用这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故事有什么用意呢?
姮娥奔月这一内容出自《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汉人高诱注曰:“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窃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但这些文章并没有把姮娥奔月的真正原因说清楚,然而在《楚辞?天问》中“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嫔?”一说,却道出了姮娥奔月的根本原因。在“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时代,高高在上的姮娥为了爱情陪同倒霉的羿一同到凡间来吃苦受罪,但是在羿与河伯的妻子洛嫔(宓妃)开始有了恋情以后,姮娥便忍无可忍了。诚然,姮娥是很爱羿的,想当年“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是何等的英雄气概,让嫦娥倾心。但恰如霍尔巴赫所说“人在他所爱的对象中,只爱他自己;人对于和自己同类的其他存在物的依恋只是基于对自己的爱”,于是在羿背叛了当年和姮娥的纯真感情(至少姮娥是这样认为的)后,姮娥便有了偷药奔月的举动,她要成仙,她要摆脱,她更要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不管前景如何,不管月宫冷寒,也要找寻到真正爱着自己的“某某人”,可以说巴金的《月》赋予姮娥奔月恰如其分的诠释。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篇文章,两种基调,却有着同个元素,同片情怀——不论是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还是姮娥奔月,他们都在追求,追求的道路不尽相同,追求的结果有好有坏,但只要心中有了一份追求,一个理想,那就什么都不在话下了。其实,联系文章的创作年代我们更可以看出巴金笔下那份追求的深刻意蕴了,因为他一直都认为:我有的是激情,有的是爱憎。对每个题目,我都有话要说,写起来并不费力。我不是在出题目做文章,我想,我是掏出心跟读者见面。也许这就是追日和奔月背后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吧。篇二: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3、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能力目标
1、强化通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
2、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
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 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
韧向上的理想性格。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点拨法
指导思想: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日月的诗词。
3、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飞蛾扑火”的种种理解等,以便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还有许多与日月相关的神话传说,更是为日月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同学们,你们知道与日月有关的神话传说都有哪些吗?
二、讲述神话故事
分别请同学简述“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点评。
三、初读感知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4、朗读
(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读后教师可根据情况范读引导,力求贴近作者当时的感情,以便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2)、同学自读
(3)、课内朗读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4)、分组朗读全文
四、探讨交流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3)、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4)、“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5)、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五、知识拓展 文中主要使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指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象征”,举例说明象征的含义
六、小结
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七、作业(课后)
以日或月为内容,写一篇充满感情的短文或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金
《日》:激情洋溢
飞蛾扑火 追求光和热
夸父追月 寄托人格理想
《月》:细腻清幽
姮娥奔月 改变冰冷
教学设计
东宁县第三中学 吕鹏 篇三: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3、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能力目标
1、强化通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
2、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
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德育目标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
生追求积极奋发、坚
韧向上的理想性格。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指导思想: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2、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日月的诗词。
3、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飞蛾扑火”的种种理解等,以便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还有许多与日月相关的神话传说,更是为日月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同学们,你们知道与日月有关的神话传说都有哪些吗?
二、讲述神话故事
分别请同学简述“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点评。
三、初读感知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4、朗读
(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读后教师可根据情况范读引导,力求贴近作者当时的感情,以便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2)、同学自读
(3)、课内朗读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4)、分组朗读全文
四、探讨交流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3)、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4)、“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5)、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五、知识拓展 文中主要使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指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象征”,举例说明象征的含义
六、小结
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七、作业(课后)
以日或月为内容,写一篇充满感情的短文或一首小诗。
第五篇:《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
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的追求光明的呼号。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暗夜里所呼叫的目标,它带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前面引诱我。同时惨痛的受苦的图画,像一根鞭子在后面鞭打我。在任何时候我都只有向前走的一条路。
这段话摘自巴金在193年10月所写的《写作生活回顾》。与其说写小说如此,巴金的散文同样也是追求光明的呼号,从《日》、《月》两篇短文中就可窥见一班。
《日》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追求。
飞蛾扑火是如此的从容不迫,明知道自己要死,要浸在油中,可它还是毫不犹豫、宁死不屈。一个“终于”令人感觉它不是在自取灭亡的无为牺牲,更是一种凤凰涅槃般地超脱。夸父逐日也是如此地坚贞执着,道渴时那种刻骨铭心的煎熬、临死前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都被心底的不灭追求所忽略、抚慰,以致献身了还不忘化作邓林……两个经典的成语虽然有着诸多不同:飞蛾实现了愿望而夸父没有实现理想,飞蛾在为自己孜孜追求而夸父是为大众做不懈努力,飞蛾很小、小到微不足道而夸父很大、大到要仰视敬畏。但两者又有着共同的心声:“我”要追求,追求理想,追求希望,追求光明的呼号。
物、神尚且如此,人何以堪?从古至今,这样舍生取义的事也时常会在历史的天空里发出耀眼的光芒。那些仁人志士信奉“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地死”的诺言、恪守着“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的至理。在人生的旅途上,他们真正做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天悯人,做到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傲贞不屈,更做到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裴多菲式的从容洒脱。于是巴金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声,甘愿做人间的飞蛾,不管过程是热,还是冷,不管有知觉,还是没知觉,即使化作一阵烟,一撮灰都在所不惜。
《月》是一场哀怨凄绝的追求。
在巴金的笔下,素有美名的月亮似乎成了冰面人,皓月、圆月、明月的称呼都不及一个凉月给人的意外和惊心。冷光扑面、寒光侵身的背后不仅使作者“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更让人想起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凄清,和“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产生了共鸣,文中的月光是死的,是冷的。可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姮娥出现了,那么作者引用这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故事有什么用意呢?
姮娥奔月这一内容出自《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汉人高诱注曰:“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窃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但这些并没有把姮娥奔月的真正原因说清楚,然而在《楚辞•天问》中“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嫔?”一说,却道出了姮娥奔月的根本原因。在“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时代,高高在上的姮娥为了爱情陪同倒霉的羿一同到凡间来吃苦受罪,但是在羿与河伯的妻子洛嫔(宓妃)开始有了恋情以后,姮娥便忍无可忍了。诚然,姮娥是很爱羿的,想当年“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是何等的英雄气概,让嫦娥倾心。但恰如霍尔巴赫所说“人在他所爱的对象中,只爱他自己;人对于和自己同类的其他存在物的依恋只是基于对自己的爱”,于是在羿背叛了当年和姮娥的纯真感情(至少姮娥是这样认为的)后,姮娥便有了偷药奔月的举动,她要成仙,她要摆脱,她更要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不管前景如何,不管月宫冷寒,也要找寻到真正爱着自己的“某某人”,可以说巴金的《月》赋予姮娥奔月恰如其分的诠释。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篇,两种基调,却有着同个元素,同片情怀——不论是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还是姮娥奔月,他们都在追求,追求的道路不尽相同,追求的结果有好有坏,但只要心中有了一份追求,一个理想,那就什么都不在话下了。其实,联系的创作年代我们更可以看出巴金笔下那份追求的深刻意蕴了,因为他一直都认为:我有的是激情,有的是爱憎。对每个题目,我都有话要说,写起来并不费力。我不是在出题目做,我想,我是掏出心跟读者见面。也许这就是追日和奔月背后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吧。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感知,要求学生能提出问题,培养质疑能力。
2、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和内容的探究,把握的主题。
3、提高学生朗读散文的水平。
教学预设
1、明确题,介绍作者
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县人,原名李芾甘,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鲁迅在三十年代曾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是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多方面的贡献,但其最主要的贡献是在小说创作方面,他是我国现代具有独特风格、在国外有广泛影响的杰出小说家之一。重要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家》、《春》、《秋》、《雾》、《雨》、《电》。1962年出版了《巴金文集》,1981年荣获但丁文学奖。
这是一个“我愿意让自己化为灰烬的作家。”
2、教师范读,学生圈点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把中的关键词句圈画出来。
3、学生质疑,小组交流
(1)学生自主朗读文。
(2)要求学生针对提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小组交流比较,最后推出小组
内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供全班集体讨论。
问题预测
(1)作者写《日》,为什么还要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呢?这两个事情都有贬义,指做无意义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要赞扬这两事情呢?
(2)作者为什么认为“月的光是死的光”?为什么在《月》中要写到姮娥去追寻冷月的传说?
(3)《日》和《月》之间似乎有对比之意,作者到底有表达什么?
4、问题探究,把握主题
A
(1)飞蛾是怎样扑火的?为什么它值得赞美?
(2)夸父逐日与飞蛾扑火有什么异同?
(3)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有很多宁愿舍弃自己生命的仁人志士,你能举出几个事例来吗?
(4)巴金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B
(1)日的特点是代表着光和热,那么月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2)为什么在《月》中要写到姮娥去追寻冷月的传说?
(3)写月的时候为什么会提到“某某人”、“什么人的面影”?
两片短文,一个寒冷,一个温暖,放在一起,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
板书设计
日
月
特
征
特
征
光和热
冷和死
飞蛾夸父————追求————姮娥
材料呈现
(1)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的追求光明的呼号。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暗夜里所呼叫的目标,它带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前面引诱我。同时惨痛的受苦的图画,像一根鞭子在后面鞭打我。在任何时候我都只有向前走的一条路。
——巴金《写作生活回顾》
(2)我有的是激情,有的是爱憎。对每个题目,我都有话要说,写起来并不费力。我不是在出题目做,我想,我是掏出心跟读者见面。
——巴金《获奖感言》
、朗读升华,视频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