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日的赤诚 月的宁静》巴金散文诗《日》 《月》的教学设计.docx[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16:36: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追求日的赤诚 月的宁静》巴金散文诗《日》 《月》的教学设计.docx》,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追求日的赤诚 月的宁静》巴金散文诗《日》 《月》的教学设计.docx》。

第一篇:《追求日的赤诚 月的宁静》巴金散文诗《日》 《月》的教学设计.docx

上课开始,投影展示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正文,背景音乐为中国民乐《彩云追月》,营造抒情气氛。

教师:今天是2005年10月25日星期一,我们学习巴金的散文诗,在这个日子里,谁愿意为我们这一节课说一句话? 学生:用这堂课来悼念巴金爷爷。

教师: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巴金先生去世的?关于巴金爷爷,你能说得更多吗?(请学生回答)

(请学生到黑板书写:谨以此悼念巴金先生。)

【定下这堂课的基调以后,正式开展学习。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散文诗在教学上都很讲究诵读。】

教师(问一学生):对这两则散文诗,你在预习时,是默读,还是放声读了?你读时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我是默读的;我体会到了日的光耀和月的清冷。教师(问第二个学生):他的回答和你的理解一样吗? 学生:我体会到了巴金对着日和月产生的情思。

教师:他们从不同的方面,说出了这两首散文诗的价值。前面的同学只注意到了作品本身,后面的同学还注意到了作者的状况。(问第三个学生)你预习时读了几遍,对文中语句,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如果现在让你大声来读,你觉得读第一篇和读第二篇,感情上应该有什么异同? 学生:我读了三遍;我不理解的是,巴金爷爷说“生命是可爱的”,但他为什么又要赞美飞蛾和夸父?还有,月亮和太阳,到底谁是巴金心目中的理想?我觉得它们是相反的两个事物。

教师:好,你提了很多问题,有些不很确切,不过没关系,我相信会得到纠正的。„„现在,请大家来回答我的问题,《日》《月》是巴金在抗战时期创作的散文诗,那时,中华民族大敌当前,当时情境下我们中国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把这和日、月、飞蛾、夸父、垣娥等建立起联系吗?„„请大家思考一下,也可讨论。

[学生活动] 学生发言后,教师投影展示:《日》《月》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理想的人生。《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垣娥为了一个理想而

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垣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教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在一起深情地朗读这两首散文诗。先请同学简单说说,按照你的理解,什么是朗读,什么是朗诵?如何才能很好地朗诵?(多个学生回答。略。)

教师请一学生整理:朗读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大声地读。朗诵则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和表现。要想朗诵好文章,要有充沛的感情,要能

准确地理解原作精神。

教师引导:那你如何领会文中情感、理解语句深邃含义,领会青年巴金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你觉得朗诵前又要准备什么样的充沛情感? [学生思考] 教师:巴金爷爷的这两篇散文诗比较舒缓,可以自由地读,大胆地处理。文中的语言比较优美,含有哲理,内蕴丰富,有些名言警句要牢记在心。„„现在,请每个同学自己揣摩,放声读一读,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该怎么读。

[学生活动](教师请中等水平的同学朗诵,请其他学生指出该同学朗诵的缺陷。)教师总结:看来朗诵还是很有讲究的,简单地说,首先要很好地理解原作,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下面请大家看投影,为了更好地朗诵这篇课文,我提供了许多知识卡片,供你们翻查。如果你们需要什么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来点击该项目。但你要思考:你为什么要了解这个项目,它对你朗诵课文有什么帮助? 【学生活动:集体研读课文】

教师投影展示如下内容按键:1.巴金其人(略)2.写作年代(略).3生字生词(略)4.朗诵方法(略)5表现手法(略)6.引申想象(略)每一按键都链接了相关知识点。教师自由点击相关资料。

教师:现在,我要请几位擅长朗诵的同学站起来,大家也可以推荐一下。然后,我们一起帮助他明确如何更有感情、更有感受力地朗诵巴金的(日》和《月》。

【教师对学生的现场朗诵指导】

教师:朗诵整篇课文的感情,应该如何选择?语速应如何选择? 学生回答(由教师认定):感情应该沉静、内蓄,前一篇的激情也是不过分外现的,带一点悲壮,后一则凄清、优雅。语速,前一则中速,后一则慢速。

一学生(举手):老师,第一则《日》中间的“日”,是不是代表日本侵略者?飞蛾、夸父是不是不怕死的英雄?这里是不是该读得铿锵有力? 教师:我们不主张这种太概念化的理解,散文诗是美的,是精致的艺术,一个文人的思想情操也是细腻的。直接的、露骨的表达,不是艺术的表达。这里的“日”,还是理解为一个自然事物比较好,它和后面的“月”对应排列,文中所有的意象都是艺术化的,这就是艺术散文的特点。„„大家继续研究语句的朗诵。

学生:在《日》中,作者写道:“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一句是什么句式?应该怎么进行朗诵表现? 另一学生回答(由教师认定):是反问句;应采用升调朗诵。

学生:“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这个长句应该如何停顿和强调? 教师请学生回答:应该这样--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 教师:很好,你再朗诵一下这一句。

【之后,教师请学生尝试朗诵(日》,再请朗诵者谈朗诵后的自我感受,再请别的同学进行评价。】

教师点评指导:“飞蛾”,一种渺小而不美丽的生物,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路上,从飞蛾到夸父,他们为了光明,都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这里,朗诵时,随着语意内容的改变,两个意象发生转变,由低级到高级,这里朗诵者的声音应该渐渐高昂起来。

【教师和一学生耳语,请他推荐一个从不敢大声朗读的同学来表演。】(学生鼓掌)教师:好,我们继续深人研究课文,《日》这一篇表达的情感,重点在哪里?朗诵时,如何处理这重点? 学生回答(教师认定):应该在这里—“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所以,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教师:在这里,朗诵者的情感状态,应该激情洋溢,朗诵者声音的力度和气度,应该达到顶点。

【教师请同学酝酿情感,正式朗诵《日》,并配合有肢体语言。】(学生鼓掌)

教师:现在我们再来研究《月》的朗诵,这里的情感状态,应该是细腻、幽静,平稳、抒情,清幽、寂寞的。巴金笔下的月是别样的,“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种感觉”,没有了前文对日的热情礼赞,而有了对冷的别样的独特的感受。„„请想象一下作者写作时的真实情景:一个人踱步在月光之下,孤寂、凄清,“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人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了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忧愁、沉重的。所以,朗诵时,语调应该平静、冷寂,把冬日夜晚的月光的意象捕捉到。要知道,它代表的是死。

(教师请同学起来朗诵。)

教师:大家对她的朗诵有什么看法?如果让你来朗诵,还有什么疑惑? 学生:在《月》中,作者有这样的话:“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这一句,应该怎么表现? 教师:这句是写月的清寒部分的文字的收煞句,真可谓是寒意袭人,侵人骨髓!文章到这里,是一片死寂的气氛,简直没有一点生气,让人感到压抑和无尽的苦闷。这里应收束得干净、利索,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全文都是在这一种情感气氛里结束的吗? 学生:不。

教师:请回答理由。学生回答:不;因为下文就要转折了,就说到桓娥的不怕寒冷了。教师:很好。„„接下来一句,和上面的清冷的语调完全不同,(教师示范)“但是为什么还有垣娥奔月的传说呢?这里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逻辑上的转折,“但是”这个词,应该有足够的停顿,加以强调。随后出现的垣娥,和前面一则的飞蛾、夸父是相似的,她“妄想”改变冰冷的月球,改变冰冷的月光,她的这种精神是值得赞颂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青年巴金虽然用的是一些很熟的意象,但他的感情是非常纤细的。

[教师请同学朗诵《月》,并配合肢体语言。] 教师:我们再整体地看一下两则。关键性的词语,就是朗诵的重点。在文章中,`旧”“飞蛾”“夸父”“月”“桓娥”,它们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都应该被重点表现。大家可以练习一下。

(学生活动。深人学习,深人练习。)

教师:“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怎么把关于飞蛾的语句读出赞美、崇仰的语调来?(学生思考。练习。)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如颤音、泣诉等。也可以用你个人的方式。„„等一会儿,我们要把两贝Jl一起来朗诵,大家看看,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这两篇文章,是分开读好,还是一气呵成好?哪一篇适合男生读,哪一篇适合女生读? 教师引导并回答:这两篇文章,一篇写日,一篇写月,看一看写作时间,仅仅是一天之隔。将两篇文章联系起来看,表达的感情也是一致的,并不是对立的。所以,两篇的朗诵适合放在一块,中间只要作稍微的停顿,就可以了。后一篇适合女生读。不过,这两篇大家都可以读。

[学生深情朗诵。](大家鼓掌。)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再来尝试分角色朗诵,让个别同学的朗诵与全体齐读相配合,你能设计一下方案吗? 【活动:学生安排,大家配合。集体深情朗诵《日》《月》。达到这节课学习的高潮。] [延伸学习。教师投影展示以下朗诵资料,请同学当场朗诵,教师从旁适当点评。] 朗读材料一:《星》,巴金《龙·虎·狗》中的另一篇文章。(略)朗读材料二:消息、挽联和巴金语录

文坛巨匠,文学大师,伟大的人民作家巴金先生于2X()5年10月17日19时6分在上海逝世。巴金先生的追悼会于24日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教师点评:应

语言庄重,感情沉重,表情凝重肃穆)-一幅挽联:

激流破寒夜,皆为真话 病室成憩园,亦守良知

(教师点评:赞美、讴歌,短短几字,概括一生。)巴金语录:

关于名人。“我最不高兴的是被人当作`名人',仿佛很了不起,其实空无所有。好像很多人尊敬,其实谁也不了解你„„”

关于写作。“我写小说从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技巧等等问题。我想来想去,想的只是一个问题:怎样让人生活得更美好,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

关于《随想录》。“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它像一根皮鞭在抽打我的心,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写吧,写吧。好像有一个声音经常

在我耳边叫。”

关于冰心。“冰心大姐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着我前面的道路。她比我更乐观。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

关于人生。“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关于讲真话。“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关于萧珊。三年以后,巴金把萧珊的骨灰捧回来,放在自己的房间里,沉痛地说:“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这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连在一起。”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率性的人,一个真诚的人,一个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月一样安静的人。他在青年时期就有着纤细的情感,他能艺术化地表现自己的情思,他的这两则作品,既让我们觉得有现实意义,又有永恒的艺术价值。《日》和(月》是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它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生、如何死。同学们,你们今天的表现是成功的。一个人,就是一本大书,关于巴金,你或许还想了解更多,那你就去更深人地了解他吧!

第二篇:巴金散文诗《日》、《月》的教学(精选)

巴金散文诗《日》、《月》的教学

追求日的赤诚,月的宁静——巴金散文诗《日》、《月》的教学实录

徐社东(发表在《语文学习》2005年11期)

上课开始,投影展示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正文,背景音乐为中国民乐《彩云追月》,营造抒情的气氛。日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7月21日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犹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7月22日

教师:今天是2005年10月25日星期一,我们学习巴金的散文诗,在这个日子里,谁愿意为我们这一节课说一句话?

学生:用这堂课来悼念巴金爷爷。

教师: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巴金先生去世的?关于巴金爷爷,你能说得更多吗?(请学生回答)

(请另一个学生到黑板书写:谨以此悼念巴金先生。)

【定下这课堂基调以后,正式开展学习,了解人物和作品,体会文中情感,理解语句深邃的含义,领会青年巴金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基本设计:整节课用“读”来贯通这些环节。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很适合进行抒情朗读的散文诗,出现在人教实验本8年级下,编在第二单元。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散文诗,其中《雪》是鲁迅的名篇,《雷电颂》是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一首激越澎湃的内心独白。《海燕》是高尔基的篇目。《组歌》是纪伯伦的。五篇课文的教学,都很讲究诵读。】 教师:(问一学生)对这两则散文诗,你在预习时,是默读,还是放声读了?你读时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我是默读的;我体会到了日的光耀和月的清冷,但是,都有人要上去。教师:(问第二个学生)他的回答和你的理解一样吗? 学生:我体会到了巴金对着日和月产生的情思。

教师:他们从不同的方面,说出了这两首散文诗的价值。前面的同学只注意到了作品本身,后面的同学还注意到了作者的状况。(问第三个学生)你预习时读了几遍,对文中语句,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如果现在让你大声来读,你觉得读第一篇和读第二篇,感情上应该有什么一致和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我读了三遍;我不理解的是,巴金爷爷说“生命是可爱的”,但他为什么又要赞美飞蛾和夸父?还有,月亮和太阳,到底谁是巴金心目中的理想?我觉得它们是相反的两个事物。教师:好,你提了很多问题,也暴露了一些认识错误,不过没关系,我相信会得到纠正的。„„现在,请大家来回答我的问题,《日》、《月》是巴金在抗战时期创作的散文诗,那时,中华民族大敌当前,当时情境下的我们中国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把这和日、月、飞蛾、夸父、嫦娥等建立起联系吗?„„请大家思考一下,也可以讨论。【学生活动】

学生发言后,教师投影展示: 《日》、《月》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理想的人生。《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了一个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教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在一起深情地朗读这两首散文诗。先请同学简单说说,按照你的理解,什么是朗读,什么是朗诵?如何才能很好地朗诵? 多学生:(回答。略。)

教师请一学生整理:朗读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大声的读。朗诵则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和表现。要想朗诵好文章,要有充沛的感情,要能准确地理解原作精神。

教师引导:那你如何领会文中情感、理解语句深邃含义,领会青年巴金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你觉得朗诵前又要准备什么样的充沛情感? 【学生思考】

教师:巴金爷爷的这两篇散文诗比较舒缓,可以自由地读,大胆地处理。文中的语言比较优美,含有哲理,内蕴丰富,有些名言警句要牢记在心。„„现在,请每个人同学自己揣摩,放声地读一读,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该怎么读。等一会,我们请个别同学站起来,朗诵全文。【学生活动】

(教师请单个学生起来朗读。找中等水平的同学。)(教师请其他学生指出该同学朗读的缺陷。)

教师总结:看来朗诵还是很有讲究的,简单地说,首先要很好地理解原作,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下面请大家看投影,为了更好地朗诵这篇课文,我提供了许多知识卡片,供你们翻查。如果你们需要什么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来点击该项目。但你要思考:你为什么要了解这个项目,它对你朗诵课文有什么帮助? 【学生活动·集体研读课文】 教师投影展示如下内容按钮:

1.巴金其人 2.写作年代 3.生字生词 4.朗诵方法 5.表现手法 6.引申想像 每一按钮都链接了相关知识点。教师自由点击相关资料。1.巴金其人

巴金于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2.写作年代

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3.生字生词 旸(yáng)、姮(héng)、皓(hào)、浸(jìn)一撮(cuō)灰,撮,量词。

一瞬(shùn)间,一眨眼,转眼。寂寞:孤单冷清。倘使:假使。

长空:辽阔的天空。皓月:明亮的月亮。咏叹:歌咏。舍弃:放弃。

甘愿:心甘情愿。凭栏:依着栏杆。

飞蛾扑火:飞蛾扑到火焰上,今比喻自取灭亡。4.朗诵方法

常用的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可给听众一个领略、思考、理解、接受的余地。重音指对某些词语进行强调。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句调。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句调又称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升调(↑),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降调(↓),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平调

(一),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曲调,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5.表现手法

《日》这篇短文通过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这两个事例,赞美了他们为追求光和热的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自己宁可轰轰烈烈的战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偷生的战斗决心。《月》这篇短文,通过对寒冷月光入侵的细腻感受,写现实世界的寒冷和毫无生机,赞颂了姮蛾一样为改变清冷现状而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的人。

作者用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托飞蛾、夸父,借这两个形象作为追求光明、宁愿献身的象征,借姮娥奔月,作为追求光和热、创造美好未来生活的象征。中国的抗战是非常艰苦的,整个民族遭受劫难,沉入没顶的黑暗之中,在这短文里,巴金既表达了个人心声,也表达了民族情感。他个人的人生态度,也在这些精美的语句里。6.引申想像 在文章中,“日”、“飞蛾”、“夸父”、“月”、“姮娥”,你怎么理解他们各自的意象?他们给你的想像又是什么?它们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追求? “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你能说出“夸父追日”“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吗? „„ 教师:现在,我要请几位擅长朗读的同学站起来,大家也可以推荐一下。然后,我们全班同学在一起,先帮助他如何更有感情、更有感受力地朗诵巴金的《日》和《月》。【教师对学生的现场朗诵指导】

教师:朗诵整篇课文的感情,应该如何选择?语速应如何选择? 学生回答(由教师认定):感情应该沉静、内蓄,前一篇的激情也是不过分外现的,带一点悲壮,后一则凄清,优雅。语速,前一则中速,后一则慢速。一学生(举手):老师,第一则《日》中间的“日”,是不是代表日本侵略者?飞蛾、夸父是不是不怕死的英雄?这里是不是该读得铿锵有力?(学生喧哗)

教师:我们不要这种太概念化、太政治化的理解,散文诗是美的,是精致的艺术,一个文人的思想情操也是细腻的。直接的、露骨的表达,不是艺术的表达。这里的“日”,还是理解为一个自然事物比较好,它和后面的“月”对应排列,文中所有的意象都是艺术化的,这就是艺术散文的特点。„„大家继续研究语句的朗诵。学生:在《日》中,作者写道:“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一句是什么句式?应该怎么进行朗诵表现? 另一学生回答(由教师认定):是反问句;应采用升调朗诵。学生:“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这个长句应该如何停顿和强调? 教师请学生回答:应该这样——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 教师:很好,你再朗诵一下这一句。【之后,教师请学生尝试朗诵《日》,再请朗诵者谈朗诵后的自我感受,再请别的同学进行评价。】 教师点评指导:„„“飞蛾”,一种渺小而不美丽的生物,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路上,从飞蛾到夸父,他们为了光明,都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这里,朗诵时,随着语意内容的改变,两个意象发生转变,由低级到高级,这里朗诵者的声音应该渐渐高昂起来。【教师和一学生耳语,请他推荐一个从不敢大声朗读的同学来表演。】(同学鼓掌)

教师:好,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课文,《日》这一篇表达的情感,重点在哪里?朗诵时,如何处理这重点?

学生回答(教师认定):应该在这里——“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所以,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教师:在这里,朗诵者的情感状态,应该激情洋溢,在这里,朗诵者的声音的力度和气度,应该达到顶点。„„

【教师请同学酝酿情感,正式朗诵《日》,并配合有肢体语言。】(同学鼓掌)

教师:现在我们再来研究《月》的朗诵,这里的情感状态,应该是细腻、幽静,平稳、抒情,清幽、寂寞的。巴金笔下的月是别样的,“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种感觉”,没有了前文对日的热情礼赞,而有了对冷的别样的独特的感受。„„请想像一下作者写作时的真实情景:一个人踱步在月光之下,孤寂、凄清,“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了落了霜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忧愁、沉重的。所以,朗诵时,语调应该平静、冷寂,把冬日夜晚的月光的意象捕捉到。要知道,它代表的是死。(教师请同学起来尝试朗诵。)

教师:大家对她的朗诵有什么看法?如果让你来朗诵,还有什么疑惑? 学生:在《月》中,作者有这样的话,“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这一句,应该怎么表现?

教师:这句是写月的清寒部分的文字的收煞句,真可谓是寒意袭人,侵人骨髓!文章到这里,是一片死寂的气氛,简直没有一点生气,让人感到压抑和无尽的苦闷。这里应收束得干净、利索,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全文都是在这一种情感气氛里结束的吗? 学生:不。

教师:请回答理由。

学生回答:不;因为下文就要转折了,就说到姮娥的不怕寒冷了。教师:很好。„„接下来一句,和上面的清冷的语调完全不同,(教师示范)“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这里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逻辑上的转折,“但是”这个词,应该有足够的停顿,加以强调。随后出现在这里的姮娥,和前面一则的飞蛾、夸父是相似的,她“妄想”改变冰冷的月球,改变冰冷的月光,她的这种精神是值得赞颂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青年巴金虽然用的是一些很熟的意象,但他的感情是非常纤细的。【教师请同学朗诵《月》,并配合肢体语言。】(同学鼓掌)

教师:我们再整体地看一下两则。关键性的词语,就是朗诵的重点。在文章中,“日”、“飞蛾”、“夸父”、“月”、“姮娥”,它们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都应该被重点表现。大家可以练习一下。(学生活动。深入学习,深入练习。)教师:“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怎么把关于飞蛾的语句读出赞美、崇仰的语调来?(学生思考。练习。)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如颤音、泣诉等。也可以用你个人的方式。„„等一会,我们要把两则一起来朗诵,大家看看,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这两篇文章,是分开读好,还是一气呵成好?哪一则适合男生读,哪一则适合女生读? 教师引导并回答:这两篇文章,一篇写日,一篇写月,看一看写作时间,仅仅是一天之隔。将两则文章联系起来看,表达的感情也是一致的,并不是对立的。所以,两则的朗诵适合放在一块,中间只要作稍微的停顿,就可以了。后一则适合女生读。不过,这两则大家都可以读。【学生深情朗诵。】(大家鼓掌。)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再来尝试分角色朗诵,让个别同学的朗诵与全体齐读相配合,你能设计一下方案吗?

【活动:学生安排,大家配合。集体深情朗诵《日》、《月》。达到这节课学习的高潮。】 „„

【延伸学习。教师投影展示以下朗诵资料,请同学当场朗诵,教师从旁适当点评。】 朗读材料一:《星》,巴金《龙·虎·狗》中的另一篇文章。星

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 “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哀诉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空的星群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呈献给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赞叹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望着蓝空里眼瞳似的闪烁着的无数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

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吧。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想到这,我的眼睛也湿了。

朗读材料二:消息、挽联和巴金语录

文坛巨匠,文学大师,伟大的人民作家巴金先生于2005年10月17日19时6分在上海逝世。巴金先生的追悼会于24日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教师点评:应语言庄重,感情沉重,表情凝重肃穆)一幅挽联:

激流破寒夜,皆为真话

病室成憩园,亦守良知(教师点评:赞美、讴歌,短短几字,概括一生。)巴金语录: 关于名人。“我最不高兴的是被人当作‘名人’,仿佛很了不起,其实空无所有。好像很多人尊敬,其实谁也不了解你。„„” 关于写作。“我写小说从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技巧等等问题。我想来想去,想的只是一个问题:怎样让人生活得更美好,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 关于《随想录》。“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它像一根皮鞭在抽打我的心,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写吧,写吧。好像有一个声音经常在我耳边叫。“ 关于冰心。“冰心大姐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着我前面的道路。她比我更乐观。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 关于人生。“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关于讲真话。“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关于萧珊。三年以后,巴金把萧珊的骨灰捧回来,放在自己的房间里,沉痛地说:“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这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连在一起。”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率性的人,一个真诚的人,一个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月一样安静的人。他在青年时期就有着纤细的情感,他能艺术化地表现自己的情思,他的这两则作品,既让我们觉得有现实意义,又有永恒的艺术价值。《日》和《月》是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它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生、如何死。同学们,你们今天的表现是成功的。一个人,就是一本大书,关于巴金,你或许还想了解更多,那你就去更深入地了解他吧!好,再见!

第三篇:《短文两篇》(巴金的《日》、《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巴金的《日》、《月》)教

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在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板书文题、作者)。

2.明确目标(略)

(二)自主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略)

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5)、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两篇所表现的主题相通吗?为什么?

讨论交流明确:(1)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写那些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的人。这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写法。

(2)《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的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3)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4)目的是想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

(5)两者是相通的。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自主学习

(二)品味诗化的语言

再次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并用下列的句式进行赏析。我认为“

”这句子很美,它美在(五)质疑问难,巩固拓展

1.再读课文,让学生提出还有疑问的地方,并解答或探讨。

2.推荐读物:(1)《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2)《做一个战士》(八年级(下)自渎课本)。

第四篇:巴金《日》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之《日》教学设计

宜阳县董王庄乡初级中学

王孟坤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在文中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日》是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 PPT、FLV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成语故事《飞蛾扑火》动画,说出对飞蛾扑火做法的两种不同理解,引出本文:巴金在他的散文诗《日》中提到了这个故事,他对飞蛾扑火的做法是什么态度呢?

2、初读课文:

作者对飞蛾、夸父的做法持什么态度:赞美?否定?

3、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开始使用“巴金”笔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鲁、郭、茅、巴、老、曹”是现代文学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出示巴金有关图片)

本文的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1941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2)日的象征意义

-----太阳象征强烈的创造欲望与火花

-----太阳象征永恒、光明、生机、繁盛、温暖和希望

-----太阳象征光明的前程

-----太阳象征善的理念----太阳象征生命和力量

(3)课文由飞蛾扑火联想到了古代的夸父逐日,飞蛾、夸父有什么共同特点?

(基本观点:敢于追求、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l、2段):写飞蛾、夸父为追求光和热而甘愿牺牲。第二部分(3、4段):写人间没有了光和热,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第三部分(5段):写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去追求光和热。

5、合作研讨 合作研讨

(一)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合作研讨

(二)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合作研讨

(三)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合作研讨

(四)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6、文章脉络

7、主题归纳

《日》,不直接写太阳,而赞美扑向灯火的飞蛾,渴死旸谷的夸父,表达了作者要给“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带来“光和热”,要像飞蛾那样“轰轰烈烈的死”的浪漫情怀。这里作者要表达的是,对光和热的赞美。作者写《日》,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抗日将士为国捐躯。

8、拓展

(1)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举例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标准是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牺牲,值得永远铭记的革命先烈;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基层优秀共产党员、战斗英雄和革命群众的杰出代表;坚决拥护和支持革命事业,积极从事进步活动的著名民主爱国人士和国际友人;在全民族抗战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时间限定在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即1921年到1949年这28年。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标准是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基层优秀党员干部;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作出重大贡献的各行各业杰出代表;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官兵、青年学生以及其他先进典型。

(2)中国梦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人的梦!

(3)谁是筑梦者?(4)作业

课后学习“双百人物”事迹,写一篇读后感。

第五篇:《年 月 日》教学设计

《年

日》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数学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1张年历卡片(年份不限)。

二、教学课题

《年

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经历和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明确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全年的天数。

2.通过年历卡自主探索,发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并发现二月份的特殊性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发展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教学重难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记忆大月、小月。

三、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

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时间单位学习的继续和延伸,由于这几个单位都是比较抽象的时间单位,所以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重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首先给学生呈现了四幅主题图,展现了一些十分有意义的日子,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日子、植树节、儿童节等,利用这些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揭示出将要认识的时间单位。接着教材通过例1给学生呈现了一张年历,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年历,回答一些相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沟通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另外教材还特别安排“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每月的天数。

学情分析:

年、月、日这几个时间单位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理解这些较大时间单位是有一定困难的。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他们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年、月等。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

四、教学方法

利用互联网、课件等,创设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考和探究,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谜题,由同学们猜谜底。

2.出示图片,和同学们分享一些有意义的重大日子。

3.设疑:这些特殊的日子都有哪几个时间单位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年

日,安排学习任务。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更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吗?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1.小组合作观察手中的年历卡,看有什么发现?(观察后完成表)

2.学生反馈:

生(1):

我发现1、3、5、7、8、10、12这几个月都是31天。

生(2):

我发现4、6、9、11这几个月都是30天。

生(3):我研究的这一年二月有28天。

生(4):

我研究的这一年二月有29天。

………

3.追问:是不是有同学把二月的天数数错了?

课件出示2000年和2001年的年历。二月很特殊,有28天或29天,我们把二月28天的这一年叫平年,二月29天的这一年叫闰年。(板书)

4.知识介绍

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65天多6小时,我们把一年定位365天,叫做平年,这样过了4年就少算了约1天(24小时),把这一天加在二月份,这一年就有366天。

5.由同学们自己计算平年有多少天?闰年有多少天?

习惯上我们把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二月叫平月。(板书)

学习了这么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有没有记住它的好方法?

你们听说过“拳头记忆法”吗?老师带着学生演示,并展示课件。

还可以编成歌谣帮助记忆:(课件出示歌谣)

歌谣: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是大。

四六九冬各三十。

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二十九。

六、练习巩固

对于判断题,还要求同学们改对。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都收获了什么?

八、作业:

请同学们在日历上圈出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并判断这些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小月?

附板书设计:

****年**月**日

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叫大月

31天

4月、6月、9月、11月叫小月

30天

一年有

12个月

2月叫平月

28天或29天

闰年2月29天(全年有366天)

平年2月28天(全年有365天)

下载《追求日的赤诚 月的宁静》巴金散文诗《日》 《月》的教学设计.docx[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追求日的赤诚 月的宁静》巴金散文诗《日》 《月》的教学设计.docx[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年、月、日》教学设计

    《年、月、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44-46页例题以及相应的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知识之一。学生在学习和......

    《年、月、日》教学设计

    《年、月、日》教学设计 东凤中心小学伍宝娟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46页~4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

    《年、月、日》教学设计

    《年、月、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7、18页。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并记忆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全年以及每个......

    《年、月、日》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科目:数学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预习教材46到29页的内容,年历。 二、教学课题 知......

    年 月 日教学设计

    《年 月 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46-4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和感受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

    年、月、日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材依据】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的第一课时。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年、月......

    年、月、日教学设计

    《年、月、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页,第33页的“做一做”。 教学目的 : 1、使学生理解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的基础知识。 2、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解决日常生活问......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旸、姮、皓、浸”等字词。 2、检索作者生平资料,感知课文内容。 3、把握作者意图,理解“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姬娥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