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学案应用的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
《课堂学案应用的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
信息技术学科 一号家庭CPU2组
综述整理:李欣
孔小红 宋菲菲 刘少凯
摘要: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学案
自主学习
原则
引言:
在带教导师的指导下,我们小组成员利用网络资源,查阅和整理了近三年的期刊文摘,了解了学案方面的各种情况,为本次的课例研修找到了理论基础基础,并为我们的实践之路做了很好的铺垫。
一、学案的背景、定义及价值意义(宋菲菲)
1.1 历史背景
学案是教育教学发展进步的产物,有诸多的背景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①政治背景:现阶段,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教学上落实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②社会背景:当今社会是竞争的时代,形成竞争的关键因素是创新,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是靠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所能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思维和积极探讨的过程。③素质教育背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培养少数尖子不行,只重知识不重能力与学法不行,所以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④新课改背景:传统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单一的,新课改后的教育培养目标是“三维”的,这就需要教学过程必须把知识问题化,能力问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化。⑤教育背景:学生多,小学教师老化,教学质量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高,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优质教学需求,必须高速均衡发展;尽量减少资源特别是师资的不均衡,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实现教学的的高效优质;在现有资源条件下,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尽量满足每一个孩子成功的需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找到适合我们实际的教学模式。“学案”不失为一剂良方。
1.2 学案的定义
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分层次的训练)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它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为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的产物,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航仪)、“指南针”、“方向盘”。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1.3 实施学案的意义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基本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失误;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分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不把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真正当作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它与传统的教案不同。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学案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
参考文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a7e3970100z6z9.html
chzhyiblog
二、现阶段学案研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刘少凯)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国外的研究
上个世纪 70 年代,国外的学者认为以往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再适应新的教育理念,于是兴起了对教学模式改进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布鲁斯·乔维斯和马歇·韦尔两位学者合著的一本书籍《教学模式》就产生于此期间,并在当时取得了很大的反响。学者们抛出了许多新的理念,例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者们摒弃以往的教学观念,在新的教学方式的研究中,强调教育方式的适应性、有效性。著名的“发现学习”理论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时的主动性,被动的接受知识得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卡尔·罗杰斯,激进地批判把教师视为真理在握者、把学生视为消极容器的传统教育理论——“壶杯”教育理论。他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张废除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角色,而以促进者取而代之,教师的角色必须转换,学生需要占主体地位。这些都为“学案”教学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很快在世界各个国家广泛受到关注,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教育改革,英国等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走在世界前沿,比较典型的“问题解决”教育,“个别化”教育的课题研究,使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上有了超越性的进步。学生地位和在学校的角色,在这次教育改革中也有了改变。2.1.2、“学案导学”模式在国内的研究
在我国,学导式教学发端于 20 世纪 70 年代,在 20 世纪 80 年代成熟,从出现以来其在教学中的应用都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我国教育因此而有了新的发展理念,它也成为了最有前景的教学模式之一。60 年代北京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70 年代上海顾泠沅的“尝试回授”教学模式,80 年代江苏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模式、魏书生教学模式,90 年代北大附中张思明“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一一呈现。[3]这使我国的教育不在拘泥于以往守旧的教学模式,在学习中更强调学生自身的素质教育。于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用的“学案”教学模式在这一大环境下产生。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不仅仅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因此,在全国各中学对学案导学模式的探索逐渐增加,如金华一中、平邑一中等学校走到了前列。重点中学纷纷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完善学案导学的模式。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经验的同时,将学案导学本土化,从不同角度,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学案导学模式。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都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技术 研究生 王文翰
邹金梅.学案导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江苏:苏州大学,2009:4.綦桂杰.“学案导学”模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8.三、学案设计原则、使用原则、特点及注意问题(李欣)
3.1 学案编写的原则是什么?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案设计与传统教案不同,传统的教案形式是立足于教师“如何教”,而学案必须立足于学生“如何学”,要做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导”就是指导、引导; “学”不是讲,也不是教,是以学生学为根本要求;“案’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让学案成为学生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
(3)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学习中研究的内容;设计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导学简单化。
(4)层次性原则: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在编写学案时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5)实用性原则。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价值。
(6)规范性原则。学案虽然具有学科特点,但从导演案编制流程、学案的基本组成、格式要求、容量要求等方面统一规范。(7)简约性原则。学案的编写要体现简约,即用最精练的语言来表述,需要读的文字不宜过多,过繁。
(8)整体性原则。编制学案要站在整个教材文本的高度,注意知识的前挂后连,必要时,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大胆取舍。
另外还有其他原则:如
开放性: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 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民主性:师生共同参与; 实践性:让学生在做中学。3.2.学案编写要体现哪些特点? “学案”的编写应体现如下几个特点:
①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课标和教材,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②开放性——教学过程体现多维互动,教师不搞一言堂、灌输式。③主体性: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④差异性——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⑤生成性——树立生命的观念。3.3.学案编写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第一,要全面了解学生,做到“五清”。
知识底清,认知心理清,学习态度清,可接受程度清,环境影响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充分估计到学生与教材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
第二,要做到“四个吃透”、“四个把握”。
一是吃透教材内容所占的地位、整体结构、主要线索、纵横联系,把握住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二是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握住重点、难点、训练点,实现学用结合;三是吃透教材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把握住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差异教育”;四是吃透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部过程,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增长点、思维的激发点,以解决学生思维、探索的问题。
3.4.设计学案时应注意什么?(1)使学生学习有路
学案中不仅要有学习目标,也要有学习过程。学案对于那些盲目不知如何学习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条容易通过的学习之路。
(2)使学生学习有劲
学习是漫长而又枯涩的活动。只有不断的成功,不断激活内心的潜力,才能不断地充盈自己的力量。
(3)使学生学习有法
学会方法,走遍天下。学案要明确指示如读书、如何读图、如何理解、如何记忆、如何思考、怎样讨论等学习方法。
3.5.使用的具体要求: 学案不同于教师的备课,它只是教师备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不能单纯地把学案当成备课,而应对学案进行个性化修改,融进自己的创意。教师可在学案上进行创意备课,只是备课的形式灵活多样。学案要有教师圈点勾画和补充填写的痕迹,并且具有实效性、实用性。
3.5.1.对学生的要求
(1)、根据“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学案”中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拓展题,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2)、课堂上注意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
(3)、每隔一周将各科“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3.5.2对教师的要求
(1)、一般不布置另外书面课外作业,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学案”,以便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2)、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本的范例示范作用,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除了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外,教师还要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3.5.3其他使用要求
(1)、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老师,教师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学案”,了解学情,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严禁组织学生代替教师的批阅。
(2)、要求学生使用“学案”时坚持主动性和独立性。不管课前还是课上都要主动依据“学案”进行自学探究,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育学生课前预习时切忌抄袭他人,弄虚作假。
(3)、课堂上要求教师以学定教、灵活使用。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课后,教师要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
(4)、定期的巩固复习:有针对地实施“周周清”“单元清”等巩固练习。参考文献:
http://
四、学案的备课模式(孔小红)
4.1、使用“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
4.1.1一份完整的学案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
(1)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觉悟目标,能让学生懂得应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2)重点难点。它能提醒同学们要着重掌握的问题,明确本课学习的方向,激励学生想方设法重点突破。
(3)知识结构。用网络的形式展现知识系统,便于宏观、直观的了解。(4)学法提示。引导学生面对新知识或难点问题该怎么想、怎么做。
(5)学习过程。包括相关知识链接、预习、学习探究、反馈和展示、启发点拨、作业等。是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培养,详尽完整地把握学习内容。
(6)考题例析。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考试中的考查方式,以什么形式、题材、材料来设计问题,难度如何,从而启发学生思维,规范学生解题。
(7)热点聚焦。链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热点、热点与热点间的内在联系,多方位、多角度分析相关问题,培养理论联系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8)巩固练习。是学案中的基本因素,包含识记类、理解类、应用类、创新型、讨论型等多种题目,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作为课堂内容及例题讲解后的巩固训练。
(9)课堂小结。有学生来总结所学主要内容和学习感受、心得、收获、体会或提出疑难问题等,以便及时总结得失,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账人。
当然,每份学案不一定都包含以上因素,可以根据学科的具体实际适当增删,不同课型的学案亦应有所不同。同时,在一些要素的设计上要多下力气,力求科学有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状况,心理特点等学生实际设计问题。学案就是一份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自学提纲,因此,设计问题要考虑好难度、跨度、梯度、广度、密度等,考虑好是否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考虑好设计什么样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2导学课的基本模式是: “提前备课,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提前备课: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两方面把握知识体系。
2、集体研讨: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召集全体组员就教学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3、课前备课:上课前一天将“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教师对“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4、课后备课:师生共用“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
4.2、上课过程一般可分为:
(1)预习交流(小组内进行互帮互助);
(2)预习疑难反馈、课文重点讲解(可学生解答或教师解答);
(3)师分题(如重点词组或句型练习),分组合作(小组成员板演,小组长领导本组学生把自己分的题全部讲会,让全部组员掌握);
(4)展示提升(各组派代表讲清本组的题目,其它小组同学提出疑问及不足);(5)达标测评,拓展延伸。参考文献:
武树滨《学案设计与使用的有效性研究》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年
第二篇: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应用情况研究的文献综述(模版)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应用情况研究的文献综述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应用已遍及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能处理文字、声音、图像、信息的综合系统工程,主要用图像、声音、文字表现教学内容,使客观事物的形、声、色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理想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乐学落到实处。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并具有信息量大、传递方便等特点。因此,我觉得有必要研究一下新课程改革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这就需要我们从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分类、优势及其作用、缺陷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对已有的研究进行综述。在总结成果、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确定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这一研究。
为此,我们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相关词语作为关键词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百度文库和百度搜索中对2000年到2011年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共检索到论文40余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应用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以期对现在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名称不同在于现代教育技术加上了“现代”二字,要弄清它的概念,我们必须先弄清“现代”的含义。中文关于“现代”的解释是:现在这个时代。英文解释有两种:一是“Modern”,译为:(1)近代的,现代的;(2)现代风格的,新式的,现行的,时髦的。二是“Contemporary”,译为:(1)发生,存在; 生存或产生于同一时期;(2)同一瞬间发生的;(3)自始至终同时存在的;源出同一时代的;(4)当代的或仿佛当代的,现时的。可见,由于对“现代”这个词的理解不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也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指现在新出现的教育技术,与之对应的是传统教育技术,这种理解强调对传统的革新;另一种指现在正在使用的教育技术,它包括传统教育技术和新出现的教育技术。由于第二种提法的范围比第一种广泛,本文把第一种称为狭义理解,把第二种称为广义理解。我们所指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从广义上理解呢,还是狭义理解呢?对此,我国专家作出了如下解释: 解释1 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2)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传教学法;(3)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解释2 教育技术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几乎包括教育系统的所有方面,现代教育技术仅涉及教育技术中与现代教育媒体、现代教育理论以及现代科学方法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有关的内容。解释3 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学相比较,现代教育技术学更注重探讨那些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有关联的课题。具体表现在它所关注的学习资源是最近一二十年问世的信息、传递、处理手段和认识工具,如先进的电声、电视、电脑系统及其教学软件,而这些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又是与现代化的科学方法——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指导分不开的。解释4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解释5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教育技术定义
教育技术的确切定义,各种文献中引用较多的有两种:一种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定义教育技术为:“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另一种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1994年发布的定义:“教育(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与实践。”AECT05新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所以,包含教学手段的硬件、软件和方法组成的系统是完整的教育技术的概念。换句话说,教育技术是教学硬件、软件和教学方法组成的系统。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及其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我们应该很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实践活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具有传统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的优势。
有人认为: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多方面优势:首先多媒体课件本身能够容纳更多的信息,极大地扩展知识面;其次多媒体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在减轻备课和板书负担的同时,教学手段的进步必然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也有人认为:在习作教学中引进现代电教媒体,学生不仅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讲,有时还能动手操作。这样能再现生活情境,利于收集习作素材,激发习作兴趣,助学生掌握选材技巧,激发习作能量。
还有人认为:
1、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人们认识事物最先都是通过直观体验,多媒体正好顺应了这个认识规律。
2、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3、在教学方式上,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改变了以前老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同时,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从以上学者的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及其作用,多数学者和教师都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的观点。多媒体以其声、形、景、动、静结合等多样的表现形式,大容量、超时空、良好的诱发性和易接受性的特点,倍受师生的青睐。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创设情境、启发想象、培养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增强学生感性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具体情景,提高空间想象力,找到理论知识的附着点,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使教师节省了时间,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缺陷
我们已经知道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带了了巨大的便利,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然而,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恰当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同样会影响教学效果。
有学者认为,多媒体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主要表现在:
1、忽视师生情感交流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语言情感交流非常重要,能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而在多媒体教学中,由于信息量较大,教师常常根据既定的教学思路,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完所有的内容,教师一味地点击鼠标,无法顾及学生接受程度如何,师生交流明显减少。
2、信息量过大,重点不突出 采用多媒体教学,而每张幻灯的投影时间又很有限,由此造成讲课速度加快,信息量大大增加,教学重点不突出。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思考和分析的时间,对知识点一知半解,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无法消化,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维的过程。
3、部分多媒体课件质劣 新时期多媒体课件一哄而上,多媒体教学必然会导致许多质劣多媒体课件的产生。
4、课件内容脱离教学实际,课件设计喧宾夺主 课件哗众取宠脱离实际:有老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的设置各个内容的动画及声音效果。学生只顾觉得好奇了,而忘记了上课的内容,结果造成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教学效果无从谈起。
7、变成以电脑为中心的“流水课”
8、屏弃常规媒体
9、限制了思维想象的空间
10、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
有学者认为,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的有以下认识误区:1.“黑板搬家”把传统课堂上板书的内容全部搬到了电脑屏幕上,再用投影仪设备投射到大屏幕上来代替黑板。其他教学方法依旧。老师眼不离显示器,手不离鼠标、键盘。成为无章法的机械式教学模式。2 “电灌”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型课件。它起到的作用成了替代板书。对技术问题讨论的很多,而对教育本身却淡化了。而有些教师只管低头盯着电脑屏幕“念”或者操控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或者引用大量信息。大屏幕成了信息海洋,不管学生能否来得及阅读和消化。3.有“肉”就不吃“豆腐” 完全抛弃了传统,有多媒体教学手段,决不考虑传统教学手段。忘了“豆腐”中含有“肉”不具备的营养成分。殊不知,“最好的技术”+“最先进的理论”≠“最佳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虽然本身具有一些其它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优良的特性,但是在带来优良特性的同时,信息技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局限。4.“血”不溶于“水” 教师在常规的教学环境下,一般均能表现出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但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普遍缺乏相应的教学设计能力。这里的“信息技术环境”指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虽然通用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也能用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但是并没有体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的教师只让学生观看或操控用flash或3Dmax制作的实验动画完全替代了实物操作。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人的经验从直接经验、代替经验到抽象经验,依次排成一个“经验之塔”。教学活动应从具体到抽象,而真实的实验经验属于直接经验,不进行真实试验而直接播放试验录相或课件,违背了“经验之塔”所蕴含的教学原理。
还有学者认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教师思想认识不高。时至今日,面对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绝大多数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校长对农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站位不高,思想上存在着冷视和畏惧情绪。
2、师资队伍素质较低农村中小学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是兼职的,有的则是经过短期电脑培训转化而成,他们对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缺乏了解,难以发挥其引导作用。3任何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它只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选任何一种媒体作为辅导手段都具有本身的局限性。如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白天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教室环境较暗:课堂笔记记录困难:信息量大、速度快,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吃力,加之目前开发软件的技术不高,长期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丧失新鲜感,若教师教学组织不当,学生感觉单调,视觉疲劳。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还有学者认为,计算机在课堂的应用存在很多问题:
1、计算机硬件条件的不完善制约着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2、很多学校推广多媒体教学,是为了缓解师资及教学设施的不足
3、多媒体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严重如:(1)把多媒体当作“电子黑板”,或者“电子教科书”(2)过分注重多媒体表现形式而忽视教学内容(3)很多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着填鸭式的教学(4)四是过于依赖多媒体而摒弃传统教学法
4、盲目照搬他人成果,忽视备课过程
从这些学者的观点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对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缺陷多数人都给出了差不多一致的观点即:
1、忽视师生情感交流 老师上课直接念课件,缺少了传统课程的师生交流
2、信息量过大,重点不突出
教师在课件上放置的内容太多,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课件上的内容消化吸收。
3、部分多媒体课件质劣,设计喧宾夺主。课件内容过于花哨,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时只注意了花哨的部分,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得不偿失。
4、许多教师缺乏很好掌控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在使用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正行的教学秩序。
5、摒弃了学都行之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等等。
四、解决现代教育技术缺陷的对策
有学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要做到
1、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是实施多媒体教学的主导者,因此提高教师素养对医学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在目前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师应密切关注本专业科学发展的新动向,更新教学内容,才能与时俱进。
2、多媒体教学的正确定位 应该认识到,任何技术应用在教学中,都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这个目的服务的,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成为教学追求的目标。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并不是矛盾和对立的,它们相辅相成、取长补短。
3、加强反馈,调整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如何是可以从学生中得到反馈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校园网建立课后答疑网,提供教学第二课堂。
4、加强理论研究 加强理论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走出误区,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
还有学者认为,在多媒体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不能片面夸大多媒体的作用。在多媒体素材的使用上应做到质量和数量的平衡 ;
2、不能完全以计算机模拟代替实验和实践。决不能过分追求效果,一味地用地用模拟实验代替实物实验,失去科学的精神。;
3、不能违背教学规律,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课本的重难点选取相关资料,并应注重适当、有度和高效。
还有学者简要提出多媒体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多媒体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等策略。
五、以往已有研究的成果、不足及展望
(一)研究成果
1、许多专家都从狭义和广义上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了自己的定义,概念界定已经比较详细了。
2、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已经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并在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等方面达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3、对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
4、对现代教育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都在教师课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着重分析,同时也达成了基本的共识。综合来看,与“现代教育技术课堂应用情况”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作用、重大意义及缺陷问题上已经达成基本共识,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不足
1、在研究缺点是都注重从教师制作的课件着手,忽视了其他方面如学校政策,学校的硬件条件等方面的问题。
2、许多学者都研究了这一问题的优势、不足,只有少说学者研究了应对不足对策。
3、对策方面即使有涉及但内容比较简单,非常不全面。只从微观角度简要带过,没有涉及宏观大层面中存在的问题。
(三)展望
因此,本研究将试图从进一步发现应对现代教育技术存在其他方面不足出发,运用实验研究和文献总结的方法,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展开研究,以弥补现有研究在微观和宏观应对策略上的不足。
参考文献:
1、黄永喜.多媒体教学缺陷和对策
2、王振学.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1年7月
3、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
4、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5、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6、运用多媒体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7、现代教育技术概念
8、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9、牛牟凤.刍议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及其发展趋势.青岛师范大学学报.第17卷第1期.2000.03
10、管恩京、李静、郑海峰.促进高校网络教学与教学资源应用的对策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第19卷.2009年第12期
11、曲阜师范大学.李红兰.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对山东几所高校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现状的调查思考.中国教育报.2006 年11 月10 日第 007 版
第三篇: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
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渐趋丰富,目前对于技术的关注重点由重视硬软件及资源建设,转为关注评价技术在学校和课堂中应用的有效性,即信息化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另外,从教育技术学科自身发展来看,对于如何有效运用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一直伴随着教育技术研究的历程,是每个技术应用发展阶段必须面对的问题。当前,以信息技术广泛使用为特征的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革新的主要实践倾向,因此,本论文提出探讨和分析课堂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说来即信息技术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论文主要分为文献综述、研究界定、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四部分。在文献综述部分,首先从教学实践要求和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两个方面阐明技术有效性研究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然后针对中文核心期刊和22种外文权威期刊中的108篇技术有效性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发现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有效性在技术有效性研究中占有很大比重,对于定量方法采用的比例最高,技术对于阅读和数学的效果得到的关注比较多,关注学习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很少。在研究界定部分,本论文借鉴实用主义哲学和语用学的核心思想:效果和情境,以实用取向来审视教育技术有效性问题,探讨其对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带来的启示。并进一步依据实用思想,界定技术有效性概念的含义,提出以符合有效教学标准、指向教学目标和内容作为技术有效性判定的根本,建立了技术有效性评价模型。这一模型从效果和情境两方面形成接下来的量化、质性研究的研究框架。在量化分析部分,共开展了五项研究。(1)建立起一套评量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科学的测量工具,分为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两部分,并对问卷进行了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2)采用国际通用的学习策略量表(LASSI)考察上海地区初中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和特点;(3)通过对网络班和对比班的因果比较研究,研究了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对于学生学业成就、学习策略和发散思维的影响;(4)考察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和特点与学生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5)分析了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兴趣与学生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在质性研究部分,本论文对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师进行以关键事件法为重点的情境访谈,并对访谈记录进行内容分析后发现,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的成功原因主要在于四个方面:(1)发挥技术功能,将技术的优势与学科特色结合起来:(2)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实现有意义学习;(3)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4)必要的教学准备,包括学生准备、技术准备等。同时也发现目前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1)倾向归因于技术本身:(2)主要以课堂表现作评价依据;(3)教学活动模式化现象。【关键词】:课堂教学信息化有效性实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434 【目录】:摘要6-7ABSTRACT7-9目录9-11表目录11-13图目录13-1
5引言15-20
一、研究背景15-16
二、研究问题16-17
三、研究框架17-18
四、研究方法18-20第一章教育技术有效性:困惑中的要求20-42第一节教育技术有效性研究的背景20-26第二节教育技术有效性研究元分析26-35第三节教育技术有效性研究述评35-42第二章教育技术的实用取向42-56第一节实用与语用的引入42-46第二节技术资源的实用性46-48第三节技术资源应用的情境化48-51第四节相关情境理论的比较51-56第三章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界定56-85第一节技术有效性的涵义56-75第二节关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75-85第四章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量化研究85-130研究一测量工具的编制与结构研究85-97研究二上海地区初中学生学习策略现状分析97-105研究三网络班与对比班的学习效果差异105-120研究四技术应用于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关系120-124研究五使用计算机的兴趣/技能与学习的关系124-130第五章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质性研究130-140
一、研究问题130-1
31二、研究方法131-13
3三、研究结果133-136
四、分析与讨论136-140结语140-14
4一、结论要点140-1
42二、研究创新1
42三、改进方向142-144附录I文献元分析技术类型与技术效果变量指标细目144-146附录II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学生调查问卷146-147附录III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教师调查问卷147-148附录IV访谈提纲148-149参考文献149-158中文文献149-152英文文献152-158后记158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四篇:高中化学课堂讨论有效性研究
高中化学课堂讨论有效性研究
目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堂教学重形式、轻实质,教学效率低,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具体的表现是: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不够,因此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为适应新的课堂改革的需要,实现化学课堂的高效益,我们不断地探讨、研究、总结课堂模式。而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也日益成为一种主流。课堂讨论成为老师组织教学、学生探讨问题的必须环节。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启发、指导、组织下,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生生、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探究,从而掌握知识、活跃思想、深化认识、提高能力、觉悟的一种方法。课堂讨论作为一种契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方式,广受老师们和学生们的青睐。
但是,我们平时在听课、上课中发现,学生讨论取得良好效果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很多讨论流于形式,大量无序、虚假、低效的讨论占据了课堂教学。这一方面助长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倾向,另一方面又遮盖了教学中理应暴露出的问题。所以,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亟待加强。鉴于此种现象,我决定对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我们着重进行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研究:
(1)调查目前我校高一高二化学课堂讨论的现状。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多数是过分地注重讨论的形式,对课堂讨论的实际效果关注不够。具体表现为:讨论的目的不明确;讨论的题目设计不合理;教师对讨论缺乏适时的点拨与引导;没有讨论的实际结果;讨论流于形式;讨论次数过多等等。
(2)对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①讨论的目的不明确,具有明显的随意性。②讨论的问题或易或难,缺乏讨论的价值。③学生参与度不均衡,教师缺乏有效指导。④学生思维水平肤浅狭隘,教师缺乏准确客观的即时性评价。
(3)课堂讨论的形式及原则的研究。
(4).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研究。
(5)讨论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围绕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设计的梯度,以使活动课中的问题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能通过多重的问题设计、讲答,在原有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当然,问题的设计不应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提高课堂讨论实效的对策研究。①准备策略:科学安排课堂讨论的组织。②组织策略:适时调控课堂讨论的过程。③结束策略:及时进行课堂讨论的总结。以高一高二化学课为主渠道,探索哪些方法与策略更有利于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性,并在研究探索中提高讨论交流的实效性。通过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方法观、学生观。研究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引导调控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研究激发学生参加讨论交流的热情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开展讨论的参与率,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习惯。
研究过程中综合选用多种研究手段,诸如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访谈等,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1)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调查学生课堂讨论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制定相应对策。
(2)献资料法:通过上网搜集、阅读理论书籍等途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3)行动研究法:依据调查出的情况,分析原因,制定策略,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效果。
构建了有效的课堂讨论教学模式,提出了明晰、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策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我认真贯彻实施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养成,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诸城二中)
第五篇:应用文献
一、应用文书的含义与分类
(一)含义
应用文书——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处理事务中经常应用的具有一定格式的文
体总称。
(二)分类 主要分为三类:
行政公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
动的重要工具。又称“通用公文”。
主要有13种公文: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事务文书——处理日常事务所使用的文书。主要包括:
传真稿、备忘录、请柬、邀请信、简报、会议纪要、计划、总结、述职报告、讲话稿等。
商务文书——处理商务业务所使用的文书。主要包括:
意想书、定货单、商品说明书、市场调查报告、招标书、投标书、合同、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文书的制发过程
(一)通用公文的制发程序
草拟——审核——签发——复核——缮印——用印——发文登记——分发
(二)事务文书、商务文书的制度发程序
事务文书、商务文书各有多种下属文书,其内容、体式、功能各不相同,因此,没有行政文书那么严格的、缜密的制发程序。但都具有草拟、审核、定稿、公布及操作的制发程序。
秘书文书基础知识:第二节应用文书的格式
一、通用公文的格式
指公文的外观样式,即通用公文用纸、印装的规格和其需要标识的各要素所构成的外部形态。
(一)通用公文用纸和印装规格
(要求字目闪动)
1、采用国际标准A4型纸
2、公文页面与版心尺寸
3、文字符号从左至右横写、横排。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个字。
4、公文左侧骑马订或平订,不掉页;后背平整、不空。
(二)通用公文中各要素标识规则
1、眉首 1)公文份数序号 2)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
3)紧急程度 4)发文机关标识 5)发文字号 6)签发人(会签人)
7)红色反线
①0000
1②机密★一年
③ 特 急
④××××××××文件
⑤×××〔2006〕号
分析:“①”表示 公文份数序号
1、行政公文要求“绝密”“机密”公文应当标明份号,党的机关公文要求凡秘密公文都要标明份号。每一份公文的份号都不一样,这在秘密公文的管理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2、份号的位置在公文首页版心的左上角第1行。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如001至999
“②”表示 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
1、秘密公文的秘密等级共有三级:“绝密”、“机密”、“秘密”。如无保密内容,不得标注此项,以免
给工作增添麻烦。
2、密级标注在公文首页版心右上角第一行。两字间空一格。如“机 密” “③”表示 不是事关重大、需要紧急办理的公文,不得标注此项。
紧急程度的标注一般也在首页右上角第2行,跟秘密等级上下排列,居秘密等级下方。
“④”表示 发文机关标识
一般由发文机关名称加“文件”两字组成,也可以只有机关名称不加“文件”二字。
版头用套红大字居中印在公文首页上部。
版头这一格式项目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还有:
**发文机关名称必须使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不得出现所指不明或容易误解的情况。
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