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教学设计 教案(范文)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 2.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能力目标:
1、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杂交试验分析图解
2、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试验及其图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 象的解释。[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3、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教学难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生物,教案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面请同学们共同回忆以下几个问题:
提问: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基因分离定律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于遗传给后代。)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孟德尔的另外两个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回答:①F1黄色豌豆自交产生两种表现型:黄色和绿色,比例为:3:1。②F1圆形豌豆自交产生F2有两种类型:圆粒和皱粒,比例为3:1。)
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讲述:1.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是在完成了对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后得出的。那么,豌豆的相对性状很多,如果同一植株有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纯合亲本性状,如:豌豆的黄色相对于绿色为显性性状,圆粒相对于皱粒为显性性状,我们将同时具有黄色、圆粒两种性状的纯亲本植株和具有绿色、皱粒两种性状的纯亲本植株放到一起来研究它们杂交后的情况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它是否还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呢?于是,孟德尔就又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试验的过程是这样的:
孟德尔选用了豌豆的粒色和粒形这样两个性状来进行杂交,即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做亲本进行杂交,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结出的种子都是黄色圆粒的。以后,孟德尔又让F1植株进行自交,产生F2中,不仅出现了亲代原有的性状——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还产生了新组合的性状——绿色圆粒和黄色皱粒。在所结的556粒种子中,有黄色圆粒的315粒、绿色圆粒的108粒、黄色皱粒的101粒、绿色皱粒32粒。这四种表现型的数量比接近9:3:3:1。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样的结果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教师组织学习小组讨论,并分析问题,指定小组长回答问题。)
提问:这一试验结果是否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方法:从一对性状(粒色、粒形)入手,看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分离规律:
粒色:黄色: 315+101=416 绿色:108 +32=140
黄色:绿色 接近于3:1
粒形:圆粒:315+108=423
皱粒:101 +32=133
圆粒:皱粒接近于3:1
(回答:由此可见,从一对性状的角度去衡量这一试验是符合分离定律的。)
提问:新组合的性状是如何产生的呢?(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对上述遗传实验的分析,在F2不仅出现了与亲本性状相同的后代,而且出现了两个新组合的形状: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并且两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接近3:1。这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这表明在F1形成配子后,配子在组合上发生了自由配对的现象。)
讲述:对,这表明两对性状在共同的遗传过程中性状分离和等位基因的分离是互不干扰,各自独立的。由于一对性状的分离是随机的、独立的,那么,两对性状在遗传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随机组合。
从实验结果来看,在F2中:
粒色:黄色:3/4 粒形:圆形:3/4
绿色:1/4
皱形:1/4
也就是说,在3/4的黄色种子中,其中应该有3/4是圆粒的,1/4是皱粒的;在1/4的绿色种子中,应该有3/4是圆粒的,1/4是皱粒的。反过来也一样,即在3/4的圆粒种子中,应该有3/4是黄色的;有1/4是绿色的。在1/4的皱粒种子中,应该有3/4是黄色;1/4是绿色。
两对性状结合起来应该是556粒种子应出现的性状
黄色圆粒:3/4x3/4=9/16 556x9/16=313 黄色皱粒:3/4xl/4=3/16 556x3/16=104 绿色圆粒:1/4x3/4=3/16 556x3/16=104 绿色皱粒:1/4xl/4=1/16 556xl/16=34
杂交实验的结果也正是如此,在556粒种子中,黄色圆粒315粒,黄色皱粒101粒,绿色圆粒108粒,绿色皱粒32粒,正好接近:9/16:3/16:3/16:1/16,即:9:3:3:1。
根据以上分析,请同学们看书:P30以上数据表明„„至P31第二自然段结束。
讲述:孟德尔假设豌豆的粒色和粒形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即黄色和绿色分别由Y和y控制)圆粒和皱粒分别由R和r控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提问:根据子一代的表现型,能否说明亲本的显隐性关系?
(回答:由于子一代表现为黄色圆粒,说明亲本中黄色相对于绿色为显性性状,圆粒相对于皱粒为显性性状。)
提问: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如何表示?
(回答:纯种黄色圆粒的基因型为YYRR;纯种绿色皱粒的基因型为yyrr)
提问:两个亲本产生配子的情况如何?F1的基因型是什么?
(回答:根据减数分裂的原理,YYRR产生的配子为YR,yyrr产生的配子为yr。F1的基因型为YyRr。)
提问:F1形成配子时,各等位基因之间的分离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随机结合。请同学们思考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几种?比例如何?
(回答: 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四种,即YR、Yr、yR、yr,比例为: 1:l:l:1。)
讲述:关于杂种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是发生自由组合的根本原因,也是这节课的难点。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F1产生配子的过程。
杂种F1(YyRr)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Y和y、R和r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而不同对的等位基因之间随机组合在同一配子中。
F1基因型 等位基因分离 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
由于Y与R和r组合的几率相同,R与Y和y组合的几率也相同,所以四种配子的数量相同。
提问:杂种F1形成配子后,受精时雌雄配子是如何随机组合的?请同学们思考F1的配子结合的方式有多少种?
(回答:结合方式有16种。)
提问:以上结合方式中;共有几种基因型、几种表现型?
(回答:有九种基因型、四种表现型,表现型数量比接近于9:3:3:1。)
小结:盂德尔在完成了对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以后,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是进一步探索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揭示出了遗传的第二个规律——自由组合定律。在揭示这一规律时,他不仅很准确地把握住了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特点,进行了杂交试验。并在产生F1后,对F1进行自交,分析出因为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各产生了4种雌雄配子,由于雌雄配子的自由组合,才在F2中出现了新组合性状这一规律。
巩固:1.用结白色扁形果实(基因型是WwDd)的南瓜植株自交,是否能够培养出只有一种显性性状的南瓜?你能推算出具有一种显性性状南瓜的概率是多少?
2.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杂交,按照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出现的性状中:1)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数占总数的。2)与F1性状不同的个体数占总数的。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讲述:测交时,选用双隐性植株与F1杂交,就是因为双隐性个体只产生一种隐性(yr)配子。1)产生的后代的种类就是F1产生配子的种类;2)由于yr配子不会影响F1所产生配子对性状的控制,所以根据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可以推测F1配子的基因型;3)测交后代的比例也就是F1产生的配子的比例。
测交的结果是产生了4种后代:黄色圆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黄色皱粒,并且它们数量基本相同。即4种表现型的数量比接近1:1:l:1。另外,测交时要进行正反交,目的是要说明F1既能产生4种雄配子,又能产生4种雌配子。从而证实了F1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等位基因是自由组合。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讲述:孟德尔的杂交试验从实践的角度论证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存在和规律,现在,我们从现代遗传学的角度去解释这一规律。
请同学们看图思考:
提问:孟德尔所说的两对基因是指什么?
(回答:位于1、2号同源染色体上的Y和y及位于3、4号的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R和r)
提问:1号染色体上的Y基因的非等位基因是那些基因?
(回答:
3、4号染色体上的R和r)
提问: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于时的结合方式是什么?
(回答:自由组合。)
提问:这种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哪一过程中?
(回答:发生在细胞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
提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细胞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5.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讲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为我们的动,植物育种和医学实践开阔了广阔的前景,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不断改良动植物品种,为人类造福。例如:水稻中,有芒(A)对无芒(a)是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是显性。其中,无芒和抗病是人们需要的优良性状。现有两个水稻品种,一个品种无芒、不抗病,另一个品种有芒、抗病。请你想办法培育出一个无芒、抗病的新品种。
学生用练习本计算,得出结论:根据自由组合定律,这样的品种占总数的3/16。
提问:我们得到的这种具有杂种优势的品种可以代代遗传吗?
(回答:不可以,因为其中有2/16的植株是杂合体,它的下一代会出现性状的分离。)
提问:如何能得到可以代代遗传的优势品种?
(回答:要想得到可以代代遗传的优势品种,就必须对所得到的无芒、抗病品种进行自交和育种,淘汰不符合要求的植株,最后得到能够稳定遗传的无芒、抗病的类型。)
讲述:在现代医学上,我们也常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来分析家族遗传病的发病规律。并且推断出其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以及它们出现的依据。这对于遗传病的预测和诊断以及优生、优育工作都有现实意义。
例如: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患者(由显性致病基因P控制),母亲的表现型正常,他们婚后却生了一个手指正常但先天聋哑的孩子(由隐性致病基因d控制,基因型为dd),其父母的基因型分别是什么?
提问: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经常遇到的,那么,我们一起来分析,双方都未表现出来先天聋哑症状的父母,为什么会生出一个先大聋哑的孩子呢?
(回答:首先,先天聋哑一定是遗传病,其父母均未表现出来,说明其父母均是隐性基因的携带者。加之其父亲为多指,可以判定其父亲的基因型为:PpDd;其母亲表现型正常,可以判断其母的基因型为:ppDd。)
提问:根据上面的分析,其父母可能出现的配子是什么?其子女中可能出现的表现型有几种?
(回答:其母亲可能出现的配子类型为:pD、pd,其父亲可能出现的配子类型为PD、Pd、pD、pd。)他们的后代可能出现的表现型有4种:只患多指(基因型为PpDD、PpDd),只患先天聋哑(基因型ppdd),既患多指又患先天聋哑(基因型Ppdd),表现型正常(基因型ppDD,ppDd。)
小结: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孟德尔发现的这两个遗传规律对于我们人类认识自然,了解人类自己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新世纪的开始,如何解决好我们国家发展过程中提高粮食产量,提高人口素质,特别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下,进行优生优育等很多问题都有待我们利用我们所学到的遗传学知识去研究、去解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面临众多的课题,这不仅需要我们掌握好现代科学知识,而且,要学习孟德尔的科学精神。
6.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讲述:我们都知道,孟德尔并不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第一人,在孟德尔之前,有不少学者都做过动植物的杂交试验,试图发现这其中的规律,但都未总结出规律来。孟德尔却以他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发现了遗传的两大规律。
提问:为什么孟德尔会取得这么大的成果呢?我们从中应该得到那些启示呢?请同学们看书P32至课文结束,进行小组讨论,并进行总结。
(回答:
1.科学的方法:
1)正确地选择了实验材料。
2)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用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3)科学设计了试验程序。
2.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在实验中注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试验结果。)
小结:孟德尔试验的成功给了我们以很大的启示,即进行科学实验必须具备的几点精神:
1.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方法: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由简单到复杂;并注意观察试验现象,不放过任何一个试验现象。
2.运用先进的科学成果,如孟德尔首先将统计学的方法用于生物实验的分析。
3.科学地选择试验的材料。
4.有一整套的科学工作的方法和程序。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从问题探讨――奶牛的产奶和生长速率引入对两对相对性状的讨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科学发现过程的顺序来构建框架体系,即按孟德尔的实验过程,由表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强调了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即让学生亲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从浓郁的历史感中获取科学知识和对科学方法的领悟。教材一开始就从“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对其他相对性状有没有影响呢?”展开对两对相对性状的讨论。在内容的表述注重建立一对性状与两对性状的联系,单独分析粒形与粒色遗传现象,并在旁栏思考题中从数学角度引导学生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在遗传图解中运用了棋盘法与分枝法对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解释和验证。在讲述两大遗传定律后,利用思考与讨论“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引发学生自己总结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突出了本章教材的主旨--领悟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本节的内容与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5章“基因的突变及其他变异”、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有紧密的联系。《孟德尔的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是学生在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的基础上再一次沿着科学家的实验历程,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1对)到复杂(多对),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又一次领略科学探究方法——假说演绎法,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本节课是学习《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重要基础,并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和进化奠定基础,因此它不仅是本章重点,更是整个模块的重点内容。
课后习题
其中哪两个图代表的生物的杂交可得到两种表现型、六种基因型()A.图
1、图4
B.图
3、图4 C.图
2、图3
D.图
1、图2 答案:D 解析:一对杂交组合应为一对杂合子杂交得3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另一对杂交组合应为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相交得2种基因型、1种表现型。4.蚕的黄色茧(Y)对白色茧(y)是显性,抑制黄色出现的基因(Ⅰ)对黄色出现的基因(ⅰ)是显性。现用杂合白色茧(IiYy)蚕相互交配,后代中白色茧与黄色茧的分离比是()A.3∶1
B.13∶3
C.1∶1
D.15∶1 答案:B 解析:子代基因型之中,只有iiY_才能表现为黄色,其几率为×=。5.决定小鼠毛色为黑(B)/褐(b)色、有(s)/无(S)白斑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sSs的小鼠间相互交配,后代中出现黑色有白斑小鼠的比例是()A.1/16
B.3/16
C.7/16
D.9/16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基因型为BbSs的小鼠间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比为9∶3∶3∶1,其中黑色有白斑小鼠(基因型为B_ss)的比例为3/16。
板书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遗传实验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F2代中结合方式16种,遗传因子组合形式9种,性状表现4种,比例为9∶3∶3∶1。
第二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说课(范文)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说课稿
寿阳一中 张丽霞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的内容。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这四部分的编排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体现了孟德尔的探索过程,也把学科内在的逻辑性与学生认知规律很好地统一了起来。
与原教材比较,有了一些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实验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框架。其次,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完全是根据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最后,在讲述孟德尔探究方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主动参与对问题的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2的开篇,引导学生认识到基因(遗传因子)的存在,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去探索基因的位置、实质和功能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这节课既是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二)的基础,也是学习第二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重要基础,还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和进化做铺垫。并且,本节的孟德尔实验的探究方法“假说—演绎法”也贯穿后面的学习中。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必修2的重点内容。二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是高二理科生,目前高中阶段的生物教材已学完,即将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数学的概率计算及统计基础,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本节是必修2高一的内容,学生遗忘严重,对知识缺乏准确、系统的理解,并且对知识点的整合能力和灵活应运能力较低。三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能力方面:领悟假说演绎法,发展科学思维;运用数学统计法和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对于本节复习课,我们旨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点及对知识的灵活应运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2)体验孟德尔实验的科学方法(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这几个内容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法学法 1 学法
(1)课前完成学案的知识回顾部分,提高对知识分析、整理归纳能力,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2)结合教材、学案跟随老师提出的问题串,展开思考和讨论,(3)适时地进行课堂练习和技能训练,提高运用分离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教法:学案导学法、问题串法、讲解法 六 教学过程: 1 导入
在必修1我们从细胞水平上认识了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那么必修2我们进一步从分子水平去认识生命系统的发生和发展。本模块遗传与进化教材是按科学发现的先后编排--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
基因是如何发现的-----------------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基因如何行使作用-----------------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怎样的变化---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基因的变化-----------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生物进化中基因如何变化-----------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踏着140年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足迹去学习基因是如何发现的?
(在导入中我有意识的建立整体框架,将课程内容的逻辑主线清晰地刻画出来,有利于宏观把握,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2 课堂检测强调基础知识
检测学生对杂交、自交、测交、性状、相对性状、性状分离、各种符号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纠正,并强调自交不仅是一朵花,一植株的自我交配,基因型相同的两植株的交配也属于自交。强调相对性状的概念----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型。并口头出题让学生判断例如:豌豆的圆粒与黄粒、兔的长毛与短毛、棉花的细绒
与长绒
让学生根据学案说出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和人工杂交实验过程 3 师生共同复习本节的四个基本内容
此部分内容也是学生在课前已填写完成,教师在检查学生完成情况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将这四个内容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帮助学生学会科学的实验和思维方法,进一步将知识点系统化、调理化。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子一代自交的实验结果分别对多对性状进行逐一观察分析,提出问题,为什么子一代只有一种性状,子二代出现亲本的两种性状并且比例为3:1?
通过推理想象,提出能解释问题的假说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大写字母表示显性遗传因子,小写字母表示隐性遗传因子。⑵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⑶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单存在的。⑷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通过测交实验演绎推理验证分离现象。请2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孟德尔杂交实验及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分析,其他同学在作业本上写。
P DD(高茎)×dd(高茎)
↓
F1 Dd(高茎)
× ↓○
F2 DD(高茎):Dd(高茎):dd(高茎)
1: 2: 1 让学生指出书写的错误及不规范之处再次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让学生对孟德尔假说进行应运,并规范书写遗传图解。
最后得出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实质),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孟德尔对多对性状做了杂交实验,观察总结出一致的现象,大胆地提出四点超时代设想,建立颗粒性遗传的假说。验证假说时他避开当时科技局限,没有直接验证,而是另辟蹊径设计测交实验来验证。孟德尔这种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大胆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是值得我们推崇和学习的。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也被誉为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之一。4 知识扩展深化
通过前面的知识再现、梳理活化,现在我们通过习题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的能力。这也是我们这节复习课的重要任务。我将对分离定律及其应用分为四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一一攻破。
(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我们对教材中的实验进一步拓展深化,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①小桶和桶中的小球分别代表什么?对桶中小球的数量有什么要求,2桶中的小球数量是否必须一致?②例题中甲乙同学的行为模拟的是什么?并完成例1。学生展开讨论,5分钟后学生展示讨论交流的结果。教师给予适当的点评、纠正。我们现在知道D、d是一对的遗传因子,形成D、d 2种配子,小球就代表配子,因此每个桶中D、d的数量必须一致;小桶代表生殖器官,雌雄配子数量不同,往往是雄配子远远多于雌配子,因此2桶中小球数量不一定相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模拟了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模拟的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现在例1对我们来说就易容反掌。
(二)相对性状中显隐性判断及显性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
例2题是对分离定律的应运,非常具有代表性。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解答,展示答案。最后教师讲解、归纳总结解题方法。
本题根据性状分离现象组合二判断出显、隐性,圆显、皱隐,并得出组合二亲本基因型为Rr×Rr,已知显隐性组合一为rr×rr,组合三根据基因填充法和分离比为1:1得出组合三为Rr×rr.第一步:判断显、隐性性状(方法有两种)
①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显现的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②据“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第二步:确定基因型
②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逆推型)
方法一:基因填充法。先根据亲代表现型写出能确定的基因,如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可用A_ 来表示,那么隐性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一种aa,根据子代中一对基因分别来自两个亲本,可推出亲代中未知的基因。
方法二,隐性纯合突破法。如果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存在,它往往是逆推过程中的突破口,因为隐性个体是纯合子(aa),因此亲代基因型中必然都有一个a基因,然后再根据亲代的表现型进一步判断。
方法三:分离比法:Aa×Aa 3:1 Aa×aa 1:1 AA×AA 1 aa×aa 1 AA×aa 1
学生分析解决例3中遗传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有关概率的计算
(四)杂合子逐代自交
通过我们的复习总结以及目前学生已有的数学概率知识,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例4和例5。所以关于这2种类型的习题,我们请2名同学到黑板上解题并写出解题过程。
例4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点评,讲解。
例5 根据我们以写出的连续自交一代、二代、三代的结果,推断出连续自交n代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2n,根据此公式得出若想提高植物纯合子的比例可采用连续自交的方法。5 当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踏着孟德尔的研究足迹学习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假说,根据假说内容演绎推理测交实验验证,最后得出分离定律,进一步认识理解了分离定律的实质,并学会应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我给学生总结了“一般步骤,两个工具,三类常见题型,四种后代比例”这四点。总结的每一点都可以在具体的题目中加以应用。思考的一般步骤是(1)确定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关系(2)写出隐性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3)根据上下代关系,确定显性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两个工具是:连线法,棋盘法。三类常见题型是:(1)分别由显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遗传病问题(2)系谱图问题(3)动植物的育种问题。七 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加强学生的活动,注重学生的反馈,让学生思考,充分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系统化、逻辑化总结概括,引导学生认同并学会科学的学习、思维方法。本节课采用复习课的一般模式:知识再现——梳理知识——拓展深化——例题精炼。我觉得本节课应是一节较成功的复习课。若想对本节知识达到准确、熟练地应运还要课后再做一部分习题。
第三篇:课时作业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课时作业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B组)
1.纯种的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子一代全为黄色圆粒豌豆,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子二代中的黄色皱粒豌豆自交得到后代中纯合体占()
A.1/4B.1/3C.2/3D.3/
52.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不连锁)的水稻自交,自交后代中两对基因都是纯合的个体 总数的()
A.2/16B.4/16C.6/16D.8/16
3.某种生物甲植株的基因型是YyRr,甲与乙植株杂交,按自由组合规律遗传,它们的杂交 后代表现型比值为3:3:1:1,则乙的基因型是()
A.YyRrB.yyrrC.Yyrr或yyRrD.yyRR
4.牵牛花的红花基因(R)对白花基因(r)显性,阔叶基因(B)对窄叶基因(b)显性,它们不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将红花窄叶纯系植株与白花阔叶纯系植株杂交,F1植株再与 “某植株”杂交,它们的后代中:红花阔叶、红花窄叶、白花阔叶、白花窄叶的植株数分别 是354、112、341、108,“某植株”的基因型为()
A.RrBbB.rrBbC.RrbbD.RRbb
5.下列不属于配子基因型的是()
A.BB.ABCC.ABD.BB
6.下列各杂交组合中,只能产生一种表现型的是()
A.BBSs×BBSsB.BbSs×bbSsC.BbSs×bbssD.BBss×bbSS
7.AaBBCc与AABbCC的个体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有()
A.8种B.4种C.1种D.16种
8.基因型AabbDD的个体自交其后代表现性的比例接近于()
A.9:3:3:1B.3:3:1:1C.1:2:1D.3:
19.基因型为DdTT的个体与双隐性类型测交,其后代的基因型有()
A.一种B.二种C.三种D.四种
10.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基因型AaBbcc与aaBbCC的两个亲本进行杂交,其子代中表现型 不同与双亲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
A.62.5%B.37.5%C.100%D.0
11.有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女儿,问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正常男 孩的概率是多少?符合什么遗传规律()
A.1/4,基因的分离定律B.3/8,基因的分离定律
C.1/4,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3/8,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2.豌豆花的颜色受两对基因P/p和Q/q所控制,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假设至少 每一对基因中有一个显性基因时,花的颜色为紫色,其它的基因组合则为白色。依据下列杂 交结果中,P:紫花×白花→F1:3/8紫花、5/8白花,推测亲代的基因型应该是()
A.PPQq×ppqqB.PPqq×PpqqC.PpQq×ppqqD.PpQq×Ppqq
13.桃的果实成熟时,果肉与果皮粘连的称为粘皮,不粘连的称为离皮;果肉与果核粘连的 称为粘核,不粘连的称为离核。已知离皮(A)对粘皮(a)为显性,离核(B)对粘核(b)为显性。现将粘皮、离核的桃(甲)与离皮、粘核的桃(乙)杂交,所产生的子代出现4种表现型。由此 推断,甲、乙两株桃的基因型分别是()
A.AABB、aabbB.aaBB、AAbbC.aaBB、AabbD.aaBb、Aabb
14.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Rr,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该生物产生的配子种类有()
A.ABR和aBrB.ABr和abRC.aBR和AbRD.ABR和abR
15.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F1杂种形成的配子种类数和F2的基因型种类数分别是()
A.4和9B.4和27C.8和27D.32和8
116.某一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CcDd(等位基因在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此个体产生配子的类型及雌雄配子的组合方式各有()种?
A.16,256B.16,64C.8,81D.16,16
17.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若n代表研究的非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对数,则2n能代表:
①F1形成配子的类型数②F1自交产生F2时雌雄配子的组合数③F2的基因型种类④F2的表现
型种类数()
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④
18.一只雄蜂和雌蜂交配后产生的F1中,雄蜂的基因型有AB、Ab、aB和ab4种,雌蜂的基
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4种,则亲本的基因型是()
A.aabb×AbB.AaBb×abC.Aabb × aBD.AaBb×Ab
19.假定某一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CCDdEeff;成对基因均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此个
体可产生()种类型的配子。
A.64B.32C.16D.8
20.纯合显性亲本和纯合隐性亲本相交得F1,假设F1有n对等位基因,用隐性纯合子和它进
行测交,所得后代的表现型有()种?
A.2nB.2n-1C.2n+1D.2n+
221.某生物的体细胞中有n对等位基因,各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让其自交,则其子一代
中纯合基因型占全部基因型种类的比例是()
A.(2/3)nB.1/3nC.2/2n+1D. 1/2n+
122.甜豌豆的紫花对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只有当
同时存在两个显性基因(A和B)时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白花甜豌豆间杂交,后代不可能出现紫花甜豌豆()
B.AaBb的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中表现性比例为9:3:3:1
C.若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是3:5,则亲本基因型只能是AaBb和aaBb
D.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的比例是3:1或9:7或1:0
23.天竺鼠的毛色由两对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已知B决定黑色
毛,b决定褐色毛,C决定毛色存在,c决定毛色不存在(即白色)。现有一批基因型为BbCc的天竺鼠,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繁殖后,子代中黑色:褐色:白色的理论比值为()
A.9:3:4B.9:4:3C.9:6:1D.9:1:6
24.蚕的黄色茧(Y)对白色茧(y)是显性,抑制黄色出现的基因(I)对黄色出现基因(i)
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在用杂合白色茧(YyIi)蚕相互交配,后代中的白茧与黄茧的分离比为()
A.3:1B.13:3C.1:1D.15:125.人类的皮肤含有黑色素,黑人含量最多,白人含量最少。皮肤中黑色素的多少,由两对独
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所控制;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黑色素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若一纯种黑人与一纯种白人配婚,后代肤色为黑白中间色;如果
该后代与同基因型的异性婚配,其子代可能出现的基因型种类和不同表现型的比例为()
A.3种3:1B.3种1:2:1C.9种9:3:3:1D.9种1:4:6:4:1
26.某种观赏植物(2N=18)的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纯合蓝色植株
与纯合红色植株杂交,F1均为蓝色;F1自交,F2为蓝∶紫∶红=9∶6∶1。若将F2中的紫色植
株用红色植株授粉,则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是()
A.紫∶红=3∶1B.紫∶红=2∶1C.红∶紫=2∶1D.紫∶蓝=3∶1
27.某种鼠中,黄鼠基因A对灰鼠基因a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显性,且基因A或基因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A9:3:3:1B3:3:1:1C4:2:2:1D1:1:1:1
28.在家兔中,黑兔(B)对褐色(b)为显性,短毛(E)对长毛(e)为显性,这些基因是独立遗传的。现在有纯合黑色短毛兔和褐色长毛兔,回答下列问题:
(1)试设计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黑色长毛兔的育种方法: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2)F2中黑色长毛兔的基因型有和两种,其中纯合体占黑色长毛兔总数的,杂合子占总数的。
(3)此题应用的是规律。
29.用南瓜中结球形果实的两个纯种亲本杂交,结果如右图:
根据这一结果,可认为南瓜果形是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的。
请分析:
(1)纯种球形南瓜的亲本基因型是_________和_________(基因用A和 a,B和b表示)。
(2)F1扁形南瓜产生的配子种类与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
(3)F2的球形南瓜的基因型有哪几种?。其中纯合体占的比例为_______。
30.燕麦颖色受两对基因控制。现用纯种黄颖与纯种黑颖杂交,F1全为黑颖,F1自交产生的F2中,黑颖:黄颖:白颖=12:3:1。已知黑颖(B)和黄颖(Y)为显性,只要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请分析回答:
(1)F2中,白颖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黄颖的基因型有种。
(2)若将黑颖与黄颖杂交,亲本基因型为 __________________时,后代中的白颖比例最大。
(3)F2中黄颖占非黑颖总数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F2的性状分离比说明B(b)与Y(y)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
31.天竺鼠的毛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B决定黑色,b决定褐色;C决定毛色存在,c决定毛色不存在(即白色)。现有一批BbCc的天竺鼠,自交后,子代中的表现型为:B_C_ B_cc,bbC_,bbcc ;表现型之比为。
32.某野生植物有紫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由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如图: 则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中表现型为:
A_B_ A_bb,aaB_,;
为显性基因决定修饰效应出现,BB和Bb的修饰效应不同)。现有亲本P1(纯种,白色)和P2(纯种,紫色),杂交实验如右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P1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2)F2中开白花的个体基因型有_____种。
(3)从F2选取开紫色花的一粒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培育成植株。为了鉴定其基因型,将其与F1杂交,请用遗传图解分析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不要求写出配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34.已知具有B基因的狗,皮毛可以呈黑色;具有bb基因的狗,皮毛可以呈褐色。另有I和i基因与狗的毛色形成有关,I基因抑制毛色形成,使皮毛白化)。以下是一个狗毛色的遗
传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遗传实验中,亲代褐毛狗和白毛狗的基因型分别是、。
(2)F2中白毛狗的基因型有种,如果让F2中雌雄白毛狗互交,其后代出现褐毛狗的几率是。
(3)如果让F2中褐毛狗与F1回交,理论上说,其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应为。
35.某种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A控制红色素合成(AA和Aa的效应相同),基因B为修饰基因,BB使红色素完全消失,Bb使红色素颜色淡化。现用两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1)这两组杂交实验中,白花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
(2)让第1组F2的所有个体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3)第2组F2中红花个体的基因型是,F2中的红花个体与粉红花个体随机杂交,后代开白花的个体占________。
(4)从第2组F2中取一红花植株,请你设计实验,用最简便的方法来鉴定该植株的基因型。(简要写出设计思路即可)
第四篇: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对分离定律的理解。
3、假说—演绎法。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大家知道红墨水与蓝墨水混合后的颜色是什么吗?品红色 混合后能否再将这两种墨水分开?不能
因此,人们曾认为生物的遗传也是这样,双亲的遗传物质混合后,子代的性状介于双亲之间;这种观点称为融合遗传。
红牡丹和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孟德尔大胆质疑:生物的遗传真是这样的吗? 然后介绍孟德尔的生平简介
(二)孟德尔为什么选择了豌豆作为遗传试验材料 1.豌豆适于杂交实验的生物学特征
(1)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是纯种。
(2)豌豆还有易于区分的性状,实验结果很容易观察和分析﹔豌豆的花大,便于人工授粉。因此,豌豆是理想的遗传实验材料。
2、基本概念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等特征。比如:肤色,血型,高度,脸型等。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注意:不同种的生物性状是不可以比较相对性状的(举例)同种生物的不同性状也不能做比较(举例)。两性花:一朵花中既有雌蕊又有雄蕊的花。单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雌蕊或雄蕊的花。
自花传粉: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异花传粉: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父本(♂):指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 母本(♀):指异花传粉时接受花粉的植株 遗传图谱中的符号:
(三)杂交实验的过程:
介绍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 孟德尔开展实验,选择了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豌豆有很多相对性状,如,茎的高度有高茎和矮茎,(呈现豌豆7对相对性状的图)。孟德尔将高茎和矮茎进行杂交,无论谁做母本,或父本,子一代都是高茎,并且高度和亲本的高茎一样高,一点也没变矮。他继续将F1进行自交,发现子二代出现了高茎和矮茎,矮茎和亲本一样的矮,一点也没变高。
将矮茎称为隐性性状,高茎称为显性性状,F1自交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孟德尔的实验到此,并没有让感到意外,因为在他之前已经有一位科学家发现了性状分离的现象,但是孟德尔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做了一件与众不同的事情,那就是他收集了F2代植株共一千多株,其中高茎的787株,矮茎277株,其比例为2.84:1,孟德尔用他数学统计学知识,确定数量越大,其比例就越接近3:1。3:1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呢?孟德尔继续其它6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下:(教材表1-1)
尝试解释3:1的性状分离比
设疑:如何解释3:1的性状分离比呢?
讲述:在当时,关于遗传物质在细胞的存在以及如何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有很多科学家对遗传现象问题做出一些解释,其中以达尔文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提出“多重微粒”观点:每个细胞对应某一种性状存在无数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每一遗传物质的许多复制物可能同时传递给生殖细胞。例如:母亲是单眼皮,父亲是双眼皮,母亲产生的卵细胞中含有很多个单眼皮遗传物质,父亲产生的精子中也含有很多个双眼皮遗传物质,那最终子代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由数量决定,谁提供的多就像谁,而数量是随机的。
关于双亲的遗传物质在子代细胞中如何存在这一问题,当时有一种“融合遗传”观点:由父本和母本提供的遗传物质在子代细胞中完全融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例如:双亲中一方直发,一方是卷发,那么孩子头发就是中等程度的卷曲。
设疑:用“多重微粒”观点和“融合遗传”观点能对孟德尔的实验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吗?(“多重微粒”观点:不能解释,如果按多重微粒观点遗传,子代不可能出现一定的比例。“融合遗传”:按融合观点,子一代的高度应该是介于高茎和矮茎之间,且子二代的不可能得到矮茎和亲本一样的矮。)
设疑:尝试解释3:1的性状分离比?
1、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遗传因子是独立的。控制显性性状的为显性因子(D),控制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因子(d)
2、体细胞中应该有几个遗传因子?(1个,2个,3个,4个)
3、生殖细胞中几个?(1个)
4、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以上四点就是孟德尔的假说的主要内容。孟德尔提出的假说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一种超越时代的设想。倾听,理解孟德尔当时的研究背景,当时人们对遗传问题的主流观点;
思考、讨论、交流;
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降低思维难度,突破难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渗透孟德尔大胆创新的精神
设计测交实验,验证假说
设疑: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呢? 实验目的:验证假说是否成立?
实验原理:关键证明成对(Dd)的遗传因子分离,产生了两种配子(D和d);遗传因子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从子代性状及比例分析分析配子的类型及比例。
实验材料: F1高茎(Dd)和矮茎(dd)
实验结果:高茎 30株,矮茎34株,比例接近1:1 实验结论:假说是成立的。
这种杂交方法后来称为测交,是孟德尔首创的,它非常完美的证明了假说是成立的,从此,测交成为非常经典的遗传学实验。尝试写出演绎推理的遗传图解。
对假说的验证是难点,设计成实验教学形式进行逐步引导、启发,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四)、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学生活动: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抽取。第一次从甲桶中取出D,从乙桶中取出d,结合为Dd,请同学们记录。第二次抓取组合为dd,第三次组合为Dd,第四次……,第10次为Dd。
观察: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塑料小桶放在讲桌上,向甲桶里分别放入两种颜色(并分别标有D和d的小球各10个,代表雌配子)。向乙桶里分别放人另两种颜色(分别标有D和d的小球各10个,代表雄配子)。分别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合。
提问:随机抓取10次,请同学们统计结果,是否出现三种遗传因子组合,且遗传因子组合比是否为1∶2∶1? 提问:如果连续抓取100次或更多次,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师讲述:由这一模拟试验我们知道了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在数据越大的情况—下越接近,所以孟德尔在统计豌豆杂交分离比时是统计了上千株的豌豆。如果只统计l0株是得不出这一结论的。同时,通过这一试验,也证明了孟德尔的假设推论是成立的
(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遗传因子是一个理论、抽象的概念,其分离行为是孟德尔根据豌豆7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作出的一种假设。一个正确的理论,首先要能解释已知的现象;其次要预测未知,并通过实验检验推断结果。
如何对这一假说进行验证呢?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实验测交:把被测个体与隐性亲本杂交。根据测交子代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确定被测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
孟德尔实验的程序蕴含科学的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
(六)、分离定律的内容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
(1)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2)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3)细胞核遗传。(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七)、分离定律的应用
1、指导杂交育种
第一步,按照育种目标,选配亲本进行杂交 第二步,根据性状的表现选择符合需要的杂种类型 第三步,有目的的选育,培育出稳定遗传的新品种。基因分离定律告诉我们,如果优良性状是隐性的,可直接在F2中选育;如果优良性状是显性的,则必须从F2代起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2、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分析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概率;为禁止近亲结婚提供理论依据
3、遗传疾病发生概率的预测 用于推测亲代的遗传物质的组成
课堂小结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是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是按孟德尔“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过程为线索编写的,能让学生亲自踏着孟德尔的足迹,亲自经历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板书
第2章 第2节 孟德尔的杂交实验
(一)
第五篇: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1.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学案)
人教版(2019)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与本节对应的“内容要求”是:“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3.说出基因型、表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分析。
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分析。
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三、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以问题探讨中的豌豆照片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展示两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讲解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分析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的杂交实验,并讲解测交试验,得出自由组合定律。再通过课本展示资料,讲解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最后讲解孟德尔遗传规律在育种和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形状不同的豌豆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讨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课件,独立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活动意图:产生认知冲突,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教师活动:讲解以上问题,讲解要点为:
1.要点:不影响。决定子叶颜色的遗传因子和决定种子形状的遗传因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二者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因此它们之间不会相互影响。
2.要点:不一定。在生活中,也可以看到黄色皱缩的豌豆及绿色饱满的豌豆。
教师活动:那么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对其他相对性状有没有影响呢?在发现了一对相对性状遗传规律的基础上,孟德尔又对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进行了研究。
2.新课讲授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教师活动:展示孟德尔两对相对杂交实验的过程以及结果。并组织学生对比实验和预测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9页,对比预测结果,初步分析思考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F2中出现的性状类型及比例。
教师活动:教师在讲解中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孟德尔以豌豆的哪两对相对性状进行实验的?
(2)F1代的表现型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3)F2代的表现型是什么?比值是多少?
(4)每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教师活动: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讲解,讲解要点为:
(1)黄与绿、圆与皱。
(2)F1代全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3)F2代有四种表现型: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前后代比较发现,出现了亲代不曾有的新性状——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这又恰恰是两亲本不同性状的重新组合类型。这四种表现型比为9:3:3:1,恰是(3:1)2的展开,表明不同性状的组合是自由的、随机的。
(4)每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教师活动:那么,为什么出现了两对新性状,孟德尔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呢?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教师活动:孟德尔首先假设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不同的遗传因子控制,且这两对遗传因子在传递过程中彼此是独立的。
教师活动: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孟德尔认为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来控制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那么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的体细胞中有几对遗传因子?如果用Y(y)和R(r)来表示颜色和粒形,那么纯种的黄色圆粒和纯种的绿色皱粒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如何表示?
学生活动:回答:分别有2对遗传因子,黄色圆粒可用YYRR表示,绿色皱粒可用yyrr表示。
教师活动:上节课我们还学到遗传因子在配子里是成单存在的,那么上述两个亲本产生的配子的遗传因子又是如何表示的?
教师活动:纯种黄色圆粒产生的配子可用YR表示,纯种绿色皱粒产生的配子可用yr表示。
教师活动:两亲本杂交时产生的配子YR和yr结合,所产生F1的遗传因子组成就是YyRr。F1代体细胞中既有Y,又有y,既有R又有r,为什么F1表现出的是黄色圆粒呢?因为Y对y具有显性作用,R对r具有显性作用,所以F表现出来的是Y和R所对应的性状,即黄色圆粒。
教师活动:讲解根据分离定律,每对遗传因子都要彼此分离,F1中Y可以与R或r组合,y可以与R或r组合,即产生YR、Yr、yR、yr四种配子。
教师活动:孟德尔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每对遗传因子的分离以及不同对遗传因子之间的自由组合是彼此独立互不干扰的,且分离和组合是同时进行的。这样,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就各有四种:YR、Yr、yR、yr,并且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是1:1:1:1。受精时,由于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那么配子的结合方式有几种?F2中的性状表现和遗传因子的组成形式各有几种?
教师活动:展示遗传图解,并讲解F1配子组合方式为16种,F2遗传因子组成为9种,F2表现型为四种。
教师活动:提问:什么叫测交?
学生活动:是用F1代与亲本的隐性纯合子杂交。目的是测定F1的基因型。
教师活动:展示F1作父本和母本的测交及其结果的遗传图解。
教师活动:讲解两种情况是相同的,说明F1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的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教师活动:
三、自由组合定律
教师活动:讲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含义,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表,并进行讲解。
四、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教师活动:展示课本思考讨论中的内容,并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讲解要点为:
1.豌豆适于作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有:(1)具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如高茎和矮茎,高茎高度为1.5~2.0m,矮茎高度仅为0.3
m左右,易于观察和区分;(2)豌豆严格自花传粉,在自然状态下可以获得纯种,纯种杂交可获得杂合子;(3)豌豆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孟德尔正是因为选用了豌豆做杂交实验,才能有效地从单一性状到多对性状研究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才能对遗传实验结果进行量化统计。若孟德尔一味地用山柳菊做实验,就很可能揭示不了生物遗传的规律,所以科学地选择实验材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
2.如果孟德尔没有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他很难对分离现象作出解释。因为通过数学统计,孟德尔发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在数量上呈现一定的数学比例,这引发他揭示其实质的兴趣。同时这也使孟德尔意识到数学概率也适用于生物遗传的研究,从而将数学方法引入对遗传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中。
3.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能够预测另外一些实验的结果,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就可以认为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认为假说是错误的。孟德尔基于他对豌豆杂交实验作出的假说,设计测交实验,其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由此证明自己提出的假说是正确的。
4.有关系。数学包含许多符号,数学符号也被普遍应用于概括、表述和研究数学的过程中。孟德尔创造性地应用符号体系,并用于表达抽象的科学概念,和应用数学符号研究数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与他曾在大学进修过数学有关。
数学符号能简洁、准确地反映数学概念的本质。孟德尔用这种方法,也更加简洁、准确地反映抽象的遗传过程,使他的逻辑推理更加顺畅。
5.(1)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对科学的热爱。孟德尔在维也纳大学进修时,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使他具有生物类型是可变的、可以通过杂交产生新的生物类型等进化思想。同时孟德尔还学习数学,使他受到“数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各门自然科学之中”的思想影响,产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遗传学问题的想法,使孟德尔成为第一个认识到概率原理能用于预测遗传杂交实验结果的科学家。
(2)严谨的科学态度。孟德尔对杂交实验的研究是从观察遗传现象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研究方法。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光是豌豆的杂交实验,他就没有局限于对实验结果的简单描述和归纳。
(3)创造性地应用科学符号体系。科学符号体系能够更简洁、准确地反映抽象的遗传过程。
(4)勤于实践。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连续进行了8年的研究,并且对每次实验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和规律。
(5)敢于向传统挑战。孟德尔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颗粒遗传”的思想,这是对传统遗传观念的挑战。
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教师活动:讲解孟德尔论文发表的过程。
教师活动:讲解表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六、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应用
教师活动:讲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在杂交育种和医学实践中的应用的实例。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三、自由组合定律
四、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六、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