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物遗传因子的发现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同步练习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遗传因子的发现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75分)
1. 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B.豌豆的紫花和高茎 C.小麦的抗病和倒伏 D.绵羊的长毛和白毛 2.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 B.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 C.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独立地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下一代 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3.对于Aa杂合体,孟德尔分离比实现的条件是()A.A配子和a配子的比率为2:1 B.A配子和a配子数量虽然不一样多,但它们结合的机会相等 C.A配子呈显性,与其它配子结合机会大于a配子 D.二种配子一样多,结合的机会相等
3.D【解析】要实现孟德尔分离比必须是A、a二种配子一样多,相互结合的机会均等。4.下列性状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高鼻梁与塌鼻梁 B、卷发与直发
C、五指与并指 D、眼大与眼角上翘
4.D【解析】生物的相对性状是指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题目中给出的D选项不是相对性状。眼大对应的相对性状是眼小,眼角上翘对应的相对性状是眼角正常。
5.一株杂合的红花豌豆自花传粉共结出10粒种子,有9粒种子长成的植株开红花。第10粒种子长成的植株开红花的可能性是()
A.9/10 B.3/4 C.1/2 D.1/4 6.人类的多指是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G)控制的,有一对多指患者生下一个正常的儿子。问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
A、Gg和Gg B、Gg和gg C、gg和gg D、GG和Gg 7.一对棕色眼睛的夫妇生了一个蓝眼睛的儿子和二个棕色眼睛的女儿,若他们再生第四个孩子,眼睛为棕色的可能性是()
A.25% B.50% C.75% D.100% 8.一位动物饲养员让两只杂合黑色豚鼠交配,一胎所生的小豚鼠可能是()A.75%黑色,25%白色 B.只有黑色或只有白化病色
C.有些黑色,有些白色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9. 一匹家系不明的雄性黑马与若干匹纯种的枣红马杂交,生出了20匹黑马和20匹枣红马。据此可知何种颜色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A.黑色 B.枣红 C.黑色或枣红 D.无法确定
10. 水稻某品种茎秆的高矮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对一个纯合显性亲本与一个纯合隐性亲本杂交产生的F1进行测交,其后代中杂合体的几率是()
A.0 B.25% C.50% D.75% 10.C【解析】本题可以假设高秆植株和矮秆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DD和dd。设双亲的基因型为DD和dd,则DD×dd→Dd,已知将F1进行测交,即是Dd×dd→Dd,dd,比例为Dd∶dd=1∶1,可知杂合体占测交后代的50%。
11. 基因型为Aa的植物产生的雌雄配子间的数量是()
A.雌、雄配子数目相等 B.雌配子:雄配子=3:1 C.雄配子:雌配子=1:1 D.雄配子数量比雌配子多
11.D【解析】植物产生配子时,花粉(雄配子)远多于卵细胞,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12.孟德尔遗传定律不适用于原核生物,因为原核生物()
A.没有遗传物质 B.没有核物质
C.没有完整的细胞器 D.主要进行无性生殖
13.现有一株高茎豌豆,欲知其基因型,最简便的方法是()
A.测交 B.杂交 C.回交 D.自交
14.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甜玉米果穗上却无甜玉米籽粒。原因是()
A、甜是显性性状 B、非甜是显性性状 C、显性的相对性 D、环境引起的变异
14.A【解析】非甜玉米上结的籽粒都是非甜的,非甜玉米胚珠有两种受精的可能:一是自花传粉,得到的纯合非甜玉米籽粒;二是异花传粉,得到杂合的非甜籽粒。由此可确定非甜对甜是显性。甜玉米果穗上结的籽粒有甜的,也有非甜的。甜玉米植物上胚珠的受精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自花授粉,得到的是纯合的甜玉米;另一种是异花传粉授粉,即非甜的花粉传给甜玉米,得到的是杂合的籽粒,表现型为非甜。由此也可以确定非甜对甜是显性。
15. 豌豆灰种皮(G)对白种皮(g)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每对性状的杂合体(F1)自交后代(F2)均表现3:1的性状分离比。以上种皮颜色的分离比和子叶颜色的分离比分别来自对以下哪代植株群体所结种子的统计?()A.F1植株和F1植株 B.F2植株和F2植株 C.F1植株和F2植株 D.F2植株和F1植株
15.D【解析】由题意F1后代所结种子中,种子的种皮的颜色与F1相同均为灰种皮(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但胚的基因型与F1不同,胚的性状发生了分离,表现为子叶黄色:绿色为3:1;而胚所决定的种皮的颜色只能在F2所结的种子中表现,不能在F1所结的种子中表现,其表现比应为3:1。
16. 科学家将雌黑鼠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移入白鼠去核的卵细胞内,待发育成早期胚胎后移植入褐鼠的子宫,该褐鼠产下小鼠的体色和性别是()
A . 黑、雌 B . 褐、雌 C . 白、雄 D . 黑、雄
16.A【解析】生物的主要性状是由细胞核决定的,新生小鼠的性状等同于供核鼠的性状。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17.(2003年上海高考试题)下面是关于生命科学发展史和科学方法的问题。
(1)孟德尔在总结了前人失败原因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八年观察研究,成功地总结出豌豆的性状遗传规律,从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请回答:
①孟德尔选用豌豆为试验材料,是因为豌豆品种间的,而且是 和 植物,可以避免外来花为的干扰。研究性状遗传时,由简到繁,先从
对相对性状着手,然后再研究 相对性状,以减少干扰。在处理观察到数据时,应用 方法,得到前人未注意的子代比例关系。他根据试验中得到的材料提出了假设,并对此作了验证实验,从而发现了遗传规律。
②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是。17.(1)①相对性状易于区分 自花传粉 闭花传粉 一 二对以上 统计 18. 豌豆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将子叶黄色豌豆与子叶绿色豌豆杂交,F1为黄色。F1自花受粉后结出F2代种子共8003粒,其中子叶黄色豌豆种子为6002粒。试分析回答:(1)为显性性状,为隐性性状。(2)亲本的基因型为 和。
(3)F1代产生配子的类型是,其比例是。
(4)F2的表现型是 和,其比例是,其中子叶绿色为 粒(5)F2的基因型是,其比例是。(6)上述遗传现象属于基因的 规律。18.(1)子叶黄色 子叶绿色(2)YY yy(3)Y和y 1∶1(4)子叶黄色 子叶绿色 3∶1 2001(5)YY、Yy和yy 1∶2∶1(6)分离
第二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说课稿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说课稿 教材分析
1.1 内容与地位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接着介绍了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然后介绍了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最后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与原教材比较,有了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对实验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框架。
其次,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完全是根据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最后,在讲述孟德尔探究方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分析。
1.2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1.3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2 学情分析
后代的许多特性与亲代相似,是随处可见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后代出现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的知识与本章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学生学习的必要的数学知识,如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有关二项式幂的知识也是学生学习本章毕不可少的基础。3 教学目标设计
3.1 知识目标
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3.2 能力目标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4 教学方法设计
问题引领诱发探究心理---分析、推理解释性状分离的现象---模拟实验突破思维的难点---分析测交实验,领悟假说-演绎法---归纳、概述分离定律---技能训练、夯实基础知识 5 教学过程概述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这体现了一种什么现象?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
学生阅读“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回答。讲述:简介孟德尔。
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
设疑: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
讲述:结合挂图、课件和学生的回答,讲述豌豆的结构特点:
①豌豆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纯种; ②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获得真正的杂种;
③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性状,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数据统计。讲述:结合上述内容,引导学生给出性状、相对性状、自交、杂交、正交和反交等概念。一、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怎样设计的? 〖讲述〗利用挂图让学生比思考边讲解。给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的概念。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
讲解:孟德尔8年一共做了很多种性状,其中非常有成就的是7对相对性状,发现显性和隐性不是偶然的,它带有相当的必然性,另外它还带有普遍性,而且F2代还带有特定的比例,大致都在3:1左右。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结合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孟德尔是如何解释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的?为什么子二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
教师结合图1-5讲解孟德尔的解释 1.遗传因子是 独立存在的.互不融合
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
3.F1在形成配子的时候成对的遗传因子要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引出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概念
假如雌雄配子的结合不是随机组合的能出现F23∶1的结果吗?
〖提示〗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模拟实验:
指导学生阅读实验的目的要求,明确相关的问题。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
1.两个小桶代表什么?两个小桶中的D小球和d小球代表什么?
1.两个小桶分别代表生物体的精巢和卵巢;D小球和d小球分别代表含有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
2.为什么每个小桶内的d小球和D小球数目都是10个?
2.每个小桶内的d小球和D小球数目都是10个,确保雌、雄配子数目相等。3.分别从两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什么?
3.分别从两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4.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的含义是什么?
4.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是为了确保观察样本数目足够多。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组织学生汇报,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将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全班总的实验结果作比较,比较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
讲述: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给出测交概念,指导学生通过绘制遗传图解,预测测交实验的结果。巡视检查学生习作的情况。
通过课件或板图,展示规范的测交遗传图解,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纠正。展示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结果,即用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测交,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两种性状之比接近1∶1。
设疑: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是否相同,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孟德尔设计测交试验的巧妙之处是什么?
介绍假说—演绎法。
四、分离定律
依据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技能训练
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课堂练习:书本8页
6、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新概念和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但由于本节课知识点较多,并且师生互动场合较多,在教学时间上可能略为紧迫,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组织教学能力
第三篇:高中生物必修2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_1教案(最终版)
长白山二高中
高一生物必修2 教案
编写:
必修1
长白山二高中
高一生物必修2 教案
编写:
F1 高茎 F1 高茎
↓自交 ↓自交
高茎 矮茎 高茎 矮茎
F2
(3)∶(1)F2(3):(1)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a遗传因子:显性遗传因子 隐性遗传因子
b体细胞中,遗传因子 成对 存在,有 DD Dd dd 三种情况。其中,纯合子是: DD dd 杂合子是: Dd c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 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是随机的
根据假设,你能解释F2中出现3∶1性状分离了吗?
一起来正确书写遗传图解:
(1)纯合亲本的杂交(2)F1的自交
探究案
一、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 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
问题探讨:融合遗传。
是早期的一种遗传理论,与颗粒遗传相对。融合遗传是1868年由达尔文提出的,该理论主张两亲代的相对性状在杂种后代中融合而成为新的性状而出现,也即子代的性状是亲代性状的平均结果,且以这种方式传递的遗传性状的后代中不分离,这个理论目前认为是错误的。探究点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问题1: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
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矮茎性状没有遗传下来,另一种可能是矮茎性状没有表现出来。
问题2:为什么子二代中矮茎性状又出现了?
说明矮茎性状在F1代中没有消失。针对训练:
P ♀高茎 ×♂ 矮茎 P ♂ 高茎 × ♀矮茎 ↓ ↓ F1 高茎 F1 高茎
↓自交 ↓自交
高茎 矮茎 高茎 矮茎 F2
(3)∶(1)F2(3):(1)探究点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问题1:孟德尔是怎样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作出解释的? a遗传因子:显性遗传因子 隐性遗传因子
b体细胞中,遗传因子如何存在?举例说出纯合子和杂合子 c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 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是随机的
长白山二高中
高一生物必修2 教案
编写:
问题2:根据假设,你能解释F2中出现3∶1性状分离了吗?
针对训练:(指导学生正确书写遗传图解)
(1)纯合亲本的杂交(2)F1的自交
二、复习巩固练习
1.豚鼠的黑毛对白毛是显性,一饲养员让两只杂合豚鼠杂交,其一胎所产生的小豚鼠可能是(D)
A.只有黑色或只有白色 B.75%黑色,25%白色 C.有黑色也有白色 D.以上可能都有 2.下列四组交配中,能验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的一组是(D)
A.AA×Aa B.AA×aa C.Aa×Aa D.Aa×aa 已知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在某杂交试验中,后代有50%的矮茎,则其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D)
A.DD×dd B.DD×Dd C.Dd×Dd D.Dd×dd
4.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是显性,欲知一株高茎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最简便的办法是(D)
A.让它与另一株纯种高茎豌豆杂交 B.让它与另一株杂种高茎豌豆杂交 C.让它与另一株矮茎豌豆杂交 D.让它进行自花授粉
5.人类的单眼皮和双眼皮是由一对遗传因子A和a所决定的。某男孩的双亲都是双眼皮,而他却是单眼皮。该男孩及其父母的遗传因子组成依次是(C)
A.aa、AA、Aa B.Aa、Aa、aa C.aa、Aa、Aa D.aa、AA、AA
三、课堂小结:1.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1、2、3 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四、课后作业:训练案习题
长白山二高中
高一生物必修2 教案
编写:
五、板书设计
第四篇: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学案)
人教版(2019)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运用分离定律解释遗传现象。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假说演绎法。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验证,分离定律。
教学难点
1.假说演绎法。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验证,分离定律。
三、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首先通过红蓝墨水混合的比喻,来说明融合遗传的含义。接下来讲解孟德尔的功绩,由此引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讲解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并讲解它所具有的相对性状。接下来分析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并带领学生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讲解分离定律的由来,并着重讲解假说——演绎法,并通过讲解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离定律,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四、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蓝红墨水的实验,讲解融合遗传,并展示红花豌豆和白花豌豆图片。并展示讨论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讲解:
(1)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的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这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大家观察、分析身边的遗传现象,大家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的正确性。
教师活动:讲解融合遗传,并利用PPT展示孟德尔的资料,为讲解豌豆杂交实验做铺垫。
2.新课讲授
一、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教师活动:孟德尔,一位出身贫寒的修道士,而后人却尊敬的称他为遗传学之父。这是因为他发现了遗传学的两大定律。而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正是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之一。那么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有什么优点?。
学生活动:在预习之后回答:(1)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界中都是纯种。(2)有多对易于区分的性状(3)花大易于操作(4)周期短,子代多。
教师活动:展示豌豆花的的图片,讲解闭花受粉。
教师活动:展示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讲解异花传粉的相关步骤并讲解父本、母本以及相对性状的概念。
教师活动:讲解豌豆具有7对相对性状讲解孟德尔选用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这是孟德尔成功的第二个原因。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教师活动:展示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的杂交实验示意图,讲解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子代只有高茎,高茎自交子二代中既有高茎又有矮茎。
教师活动:那么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没有矮茎呢?为什么子二代又出现了矮茎呢?
教师活动:讲解矮茎的性状既没有消失也没有融合,是隐藏起来了。我们把F1中隐藏起来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显性性状。那么高茎就是显性性状,矮茎就是隐性性状。并讲解杂种后代中同事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教师活动:展示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并讲解每对性状的性状分离比都接近三比一。
教师活动: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的杂种后代按一定的比例分离呢?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教师活动:我们知道性状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孟德尔把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称为遗传因子。这些遗传因子在遗传过程中,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融合也不消失。(遗传因子决定性状)
教师活动: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遗传因子称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称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教师活动:如果我们用D表示高茎遗传因子,矮茎遗传因子用什么表示呢?
教师活动:d表示矮茎遗传因子。
教师活动:提问:那么细胞中有几个遗传因子决定性状比较合适?(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学生活动:两个。(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教师活动:讲解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概念,并提问:显性个体是否能够确定遗传因子的组成呢?
学生活动:不能,因为BB和Bb都是显性个体。
教师活动:展示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的遗传图解,讲解可以纯合的亲本只能形成一种类型的配子,雌雄配子结合,F1为杂合子,表现显性。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杂合子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一个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
教师活动:展示F2的比例,讲解雌雄配子通过随机结合,F2出现3:1的性别比例。
教师活动:讲解遗传图解的应注意的事项:(1)在图解的左侧应注明P、F1,F2等,以明确世代关系和上下代之间的联系。(2)需要写清楚P、F1、F2等的性状表现类型和遗传因子组成、它们产生配子的情况,以及最后一代的相关比例。(3)用箭头表示遗传因子在上下代之间的传递关系,用相交线或棋盘格的形式表示形成子代的配子结合的情况。(4)根据需要在图解的右侧或下侧写出简要说明,表明操作意图或原因。(5)用杂交或自交的符号表示个体之间的交配方式。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分组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并针对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1)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为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量比为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多,越接近统计规律。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F1中10株豌豆的性状,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此实验统计的样本数量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对10株豌豆的性状进行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
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吻合的。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了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多,出现了3: 1的结果。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要实验验证。
四、对分离现象的验证
教师活动:刚才提到了孟德尔的假说合理的解释了已对此一对相对杂交实验中出现的性状分离现象。那么孟德尔是怎样验证的呢?
教师活动:讲解测交的相关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一对相对性状测交试验的分析图解,讲解孟德尔验证的过程。
教师活动:讲解测交时隐性个体(纯合子)产生的配子只含控制该性状的隐性遗传因子,故后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能真实地反映F1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
五、分离定律
教师活动:讲解分离定律的内容以及其适用的条件。并说明性状分离具有普遍性。
教师活动:展示科学方法中的有关假说——演绎法的资料,并讲解与归纳法的不同之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维训练的内容,布置课下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五、分离定律
第五篇: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案 (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区别性状分离、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杂合子和纯合子等基本概念。
阐明分离定律并能运用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一些遗传现象,并尝试杂交实验的设计。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
过程。
通过课前的调查实验和课堂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
析、整理归纳能力,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逐养成敢于质疑、勇于
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塑料筒
个
两色小球各
120
个。
四、教学设计思路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这节课中的经典实验及验证过程无法在课堂上重现。在教学中我采用“假说—演绎法”开展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教学在对生物性状遗传的探索过程中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结构,同时也体验了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研究者、探索者;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并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方法教育。教学思路如下:
(1)由问题诱导学生探究心理
(2)模拟实验,突破思维难点
(3)分析测交实验,感悟假说—演绎法
(4)归纳、总结分离规律
(5)由问题诱导学生探究心理
(6)习题演练,务实基础
五、课时安排
课时
六、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谈话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将科学方法教育贯穿全过程。
七、教学实施的程序
环节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第一课时)引入
新课
第1
节
孟德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孟德尔的生平
二、孟德尔的豆杂交实验
1、选材原因
2、异花传粉
去雄→套袋→传粉→套袋
3、相对性状三、一对相对状的杂交实验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
四、对分离现的解释
1、孟德尔假设要点
2、对分离现象解释
3、性状分离比
五、对分离现解释的验证
六、分离定律
小结
练习
出示课件,利用课本上的事例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遗传现象符合“融合遗传”的观?哪些遗传现象与“融合遗传”相矛盾
讲述:列举典型的实例,如不同颜色的牡
丹花、桃花,黑毛羊与白毛羊等,说明生物的遗传不遵循“融合遗传”的客观事实。
第1
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板书)
讲述:人们对遗传问题的研究,最初是从
对生物性状的研究开始的。其中,基因的分离
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由孟德尔通过杂
交试验发现的。
设疑:在140
多年前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
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为什么能揭示这一科学奥秘。组织学生交流对孟德尔的初步了解。
一、孟德尔的生平
请小组同学对课前收集的有关孟德尔的生平事迹做简要的介绍。
孟德尔,奥地利遗传学家,遗传学的奠基人。从小喜爱自然科学,因家贫而到修道院做修道士。1851~1853
年去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学、化学、数学、动物学和植物学,在此期间受到著名物理学家
J.C.多普勒的数学和统计学的熏陶、植物学家
F.J.A.N.翁格尔的物种可变和植物通过杂交可能产生新种观点的影响,这一切对他以后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起了很大作用。
从
1856~1863
年,他进行了
年的豌豆
杂交实验,并于
1865
年在布吕恩自然科学研究协会上报告了他的研究结果。1866
年又在该会会刊上发表了题为《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他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遗传因子、现称基因,及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等重要概念,并阐明其遗传规律,后人称之为孟德尔定律(包括“分离定律”及“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在实验中对于解决什么问题(亦即遗传规律)、选择什么材料和怎样分析结果,都有十分清晰的构思。他冲出了已往生物学界一直因循的活力论和目的论窠臼、敢于借鉴物理学中的粒子运动,即粒子的随机结合和分离作为实验设计分析的基点。在实验方法上一反
前人笼统描述亲子间总合性状相似和不同的做法,把诸如茎杆高度、子叶颜色等作为各自
独立的性状,并设想个体的总合性状乃是由多
种独立性状随机组合和分离的产物。他的另一
超人之处是在数据处理上没有忽视未表达所
研究的独立性状的个体的数目。他所建立的测
交法最能说明他对隐性个体遗传内涵的重视。
但是这些发现当时并未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直
到
1900
年,孟德尔定律才由
位植物学家通
过各自的工作分别予以证实,成为近代遗传学的基础。从此孟德尔也被公认为科学遗传学的奠基人。
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板书)
请学生自学教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
验。
1、选材原因
提问:孟德尔的杂交试验主要是用什么材料
取得成功?
出示豌豆花示意图。请资料查阅小组学生
描述豌豆花的特点,解释豌豆在自然界中是纯
种的原因。
豌豆花的结构很适合自花传粉,这是因为
花在未受粉之前,雄蕊和雌蕊都紧紧地被花瓣
包裹着,是严格的自花传粉植物。在开花前就
完成了受粉,是闭花受粉。这样避免了外来花
粉粒的干扰,在自然状态下保持纯种。此外,豌豆的相对性状多,便于观察。
自然状态下的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要进行杂交试验,需人工进行异花传粉。
2、异花传粉(板书)
什么是异花传粉?
如何进行异花传粉?
简要介绍传粉过程。
去雄(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套
袋(给去雄的花朵套上纸袋,等待另一株成熟的花粉)→授粉(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授到去雄花的柱头上)。
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什么?
接受花粉的植株叫做什么?
3、相对性状
出示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挂图。
简要介绍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
问:什么是相对性状?
举例让学生判断。
问:人的直发和狗的卷毛是不是相对性状?为什么?
问:人的双眼皮和有耳垂是不是相对性状?为什么?
问:人的双眼皮和双眼皮是不是相对性孟德尔发现豌豆的这些性状都能够稳定地遗传给后代,且这些性状易于区分,试验结果很容易观察和分析,这是孟德尔试验成功的一个原因。
我们知道了不同品种的豌豆之间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如何进行杂交试验,才能便于研究和分析呢?孟德尔为了便于分析试验结果,他首先只是对每一对性状分别进行研究。
三、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板书)
出示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试验挂图边讲解边板书。注意指明符号含义,顺理引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概念。
孟德尔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作亲本(用
P
表示)进行杂交。无论用高
茎豌豆作母本正交,还是作父本反交。杂交后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
F1
表示)总是高
茎的。
正交与反交是一组相对概念。若甲为母
本,乙为父本间的交配方式称为正交。以甲为
父本,乙为母本的交配方式就称为反交。
问:子一代为什么全是高茎?矮茎性状哪
去了?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看看孟德尔是怎样做的。他让子一代高茎豌豆自交,得到的子二代
植株中除了有高茎的,还有矮茎的。
自交(用⊕表示)(是指基因型相同的生物
个体之间相互交配的方式,对植物来说是指同花授粉和同株异花授粉。
从子二代出现的两种性状,能提示我们什
么?
孟德尔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如矮茎。子二代中同时显现显性
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
分离。
孟德尔对试验结果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
象的观察上,而是采用了前人从未用的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他发现,在所得到的1064
个子二代豌豆植株中,有
787
株是高茎,277
株是矮茎,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
3:1。
请同学们注意这个比例。
难道仅高茎和矮茎这对性状存在子二代呈现
3:1?孟德尔又做了豌豆的其它相对性状杂交试验,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书中“孟德尔做的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表所示。
问:该杂交试验结果说明什么?
为什么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子二代出
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都接近
3:1?这就是科学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发现问题。如何将这些在试验中得出的结果用一套理论来解释呢?孟德尔的研究进入了第二个环节——分析问题,提出假设。
四、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板书)
1、孟德尔假设的要点(板书)
问:孟德尔假设的要点是什么?
课件出示假设。
在孟德尔当时的年代,生物学还没有建立
基因概念,孟德尔认为: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后改称为基因)决定的。在生物的细胞中,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是成对的。
b、决定显性性状的因子是显性遗传因子
(用大写字母表示D),如高茎;决定隐性性状的因子是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d),如矮茎。
显性纯合子
DD
隐性纯合子
dd
显性杂合子
Dd
c、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
每个配子中只含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d、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且机会均等。于是遗传因子又恢复成对。成对遗传因子存在时,显性遗传因子对隐性遗传因子起显性作用。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板书)
根据孟德尔的假设,请你解释为什么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
通过引导学生,边板书边利用假设要点说明,特别要描述清楚成对遗传因子的分离。
亲本:纯高茎和纯矮茎的遗传因子组成是怎样的?
DD
或
dd
产生的配子的遗传因子是什么?
通过哪种分裂方式产生的?
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形成的子一代遗传因子的组成是怎样的?
子一代遗传因子恢复成对。由于遗传因子D对d的显性作用,所以,F1(Dd)只表现出什么性状?而矮茎性状表现不出来。
如何解释子二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
3:1?
问:F1(Dd)自交时,可产生哪几种配子?
由于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便可产生几种遗传因子组合?且它们的数量比为多少?
由于D对d的显性作用,F2的性状表现有几种类型?高茎和矮茎的数量比为多少?
一个正确的理论,不仅要能说明已经得到的试验结果,还应该能够预测另一些试验结果。孟德尔为了验证他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采用了“测交”这一创新方法,解决这一难题.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板书)
在当时人们对遗传规律的研究,只能通过后代的性状表现来推测。孟德尔假设提出
Dd的豌豆在形成配子时,D
要与
d
分开。如果用DD的豌豆与杂种一代杂交,子代中会得到什么结果?
边讲解边板书
P:
Dd
╳
DD
配子:
D(1/2)
d
(1/2)
D(1)
F1:
DD(1/2)
Dd(1/2)
子代是什么性状?这样很难推测杂种一代在形成配子时
D
与
d
分开。因为显性纯合子形成D
配子,与
d
配子结合时,就使
d
控制的性状表现不出来。如何使来自杂合子
d
控制的性状表现出来呢?
选用隐性类型个体,这正是孟德尔当时高明之处。
测交就是让
F1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交配
方式。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测定
F1的遗传因子
组合。
请一位学生上黑板写出测交的遗传图解。
Dd
╳
dd
配子:
D(1/2)
d
(1/2)
d(1)
后代:
Dd(1/2)
dd(1/2)
问:如何由测交来判断
F1的基因组成?
孟德尔所做的测交试验结果,显示后代中两种性状分离比接近
1:1,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明了
F1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了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至此,孟德尔的假设得到了验证。于是,科学研究进入第四个环节——总结规律。
六、分离定律(板书)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简单回顾孟德尔揭示分离定律的过程,引导学生总结:
“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即提出“假说—演绎法”。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不仅仅适用于豌豆,对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现象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规律,不但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某些遗传现象,而且能够预测杂交后代的类型和各种类型出现的概率,在实践中的应用范围很广。今天我们就在育种、医学等方面等方面例题进行练习,着力点是打好基础。
练习题(略)
交流、探讨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是否
符合“融合遗传”的观点。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
识,交流对孟德尔的初步认识。
自学
豌豆
结合图解,分析总
结
观察、思考。
一朵花的花粉落到
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
父本(用♂表示)
母本(用♀表示)
同种生物的同一种
性状的不同表现类
型。
矮茎性状在子一代
并没有消失,只是
没有表现出来。
子二代出现性状分
离现象,且显性性
状与隐性性状的数
量比接近
3:1,具
有规律性。
思考、回答。
DD
和
dd。
D或d,通过减数分裂。
Dd
高茎性状。
D和d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
DD、Dd、dd=
1:2:1。
两种。高茎和矮茎=3:1。
思考、回答。
全部是高茎。
测交后代如果出现两种性状,即
F1
为杂合子;若后代只有一种性状,即
F1为纯合子。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和学习兴趣。
“孟德尔的生平事迹的介绍”具有很强的故
事性,学生容易接受,学生会对孟德尔会产
生钦佩和感动。通过这一过程能较好的对学
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
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
学生阐明“一对相对性
状的杂交实验”做铺
垫。培养学生的概括能
力和理解能力。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实验的过程介绍并没
有采用简单讲授方式,而是用设置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每一
步的实验现象解释,以
及下一步该如何做才
能验证自己的观点。这
一部分的学习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出自己的研究方案,让
孟德尔的实验过程得
以再现。
巩固基本知识并培养知识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