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戴窑中心小学 陆凤娟
一、复习导入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课前板书好:5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师:再看课题,通过上课的学习,你知道这个“盲”是什么意思?
(就是眼睛看不见的。
什么都看不到,失去了光明。)
3、师: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后体会一下眼睛看不见的感觉,做了吗?
4、说说你的感受。
(蒙上眼睛做事,你觉得怎么样?除难受,还有什么想法?
难受、孤独、寂寞)
5、师:是呀,你们把盲婆婆的感受也说出来了。邻居家的盲婆婆,眼睛已经很多年看不到光明了。她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出示练习:
邻居家的盲婆婆看不到_______________,也看不到_______________,她感到_______________。
(板书:画出一张不快乐的脸)
师:孩子们,这位就是孤独,不快乐的盲婆婆。
二、品读诗歌
(一)过渡
1、师设置情境:
盲婆婆已经好多年没有看到过红红的太阳,已经好多年没有看到过美丽的鲜花了,她的世界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除了孤独还是孤独。可是今天,盲婆婆不一样了,她怎么样了?你们瞧!(出示课文第40页的插图)
师:你又从哪里看出来的?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神态。
(我是从嘴巴上看出来的。)
(她的眉毛都笑弯了,眼角都翘起来了,嘴都合不拢了。)
(她的眉毛像小船一样,她的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
引导学生从“盲婆婆那笑弯的眉毛、眯缝的眼睛、上翘的嘴角”说出开心、快乐(板书: 画出一张笑脸)
2、师:今天,盲婆婆的确是非常开心,你知道盲婆婆为什么这么高兴吗?请请大家轻轻地把语文书打开到第39页,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再告诉老师。
(二)学习第一小节
1、师:盲婆婆为什么这么高兴吗?
(有位小朋友,把一只蝈蝈送给了盲婆婆。)
(出示插图)你们看,小朋友带来了什么?(绿色的、会唱歌的蝈蝈)是呀,这么可爱的蝈蝈,有谁会不喜欢的?
2、难怪她今天这么开心。小朋友是怎么样送蝈蝈给盲婆婆的?再读第一自然段。
3、师:教师这里有段话,读一读,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就知道怎么送给她的了。(多了“喜滋滋”。还有“乐呵呵”。)师:这两个词表示什么?
5、师:这位小朋友很开心地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像这样的词有个专门的形式,我们叫它ABB式,像这样的表示高兴的词,还有喜洋洋、笑嘻嘻、乐滋滋、笑眯眯等。
6、同学们,小朋友高高兴兴地把蝈蝈送给盲婆婆,读到这儿,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有爱心、关心残疾人”等)(板书: 画出一颗爱心)
8、师:这位小朋友想让盲婆婆笑一笑。谁来读一读?(看得出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谁再来读?)(还要轻一点,盲婆婆听了也会笑的。)
师:今天是高兴地送蝈蝈的,你的脸上要笑容可掬。我怎么看不到同学们的笑容呢?是舍不得吧?再来一遍。
(三)学习第二小节
1、这是一只绿色的、会唱歌的蝈蝈,小朋友多么想让盲婆婆马上看见这只蝈蝈啊!他一边跑一边喊起来(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2、指导朗读(指名赛读谈感受。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可读出急切、高兴、得意、尊敬等不同情绪,教师可相机进行点拨)
3、师:平时,小朋友不上学时,他都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他会给盲婆婆唱歌。他会给盲婆婆洗衣服。他会陪盲婆婆谈话。
他会给盲婆婆端饭、带路、洗碗……)
4、师:平时,小朋友不上学的时候,他会给盲婆婆唱歌,会跟盲婆婆谈家常。在上学的时候,他也时刻惦记盲婆婆,捉了这只会唱歌的蝈蝈,让它来陪伴盲婆婆。
读到这儿,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强化“有爱心”这个主题)
(四)学习第三节
1、过度:盲婆婆有小朋友的陪伴,有蝈蝈的陪伴再也不孤单了。你们听,蝈蝈唱着动听的歌,盲婆婆听着听着,她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引读:歌声——,看到——。歌声——,想起——)2.理解第一句:
(1)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好象看到了什么?(小溪流淌的清波)你眼前好象也看到这条小溪了吗?是什么样的呀?你说的很特别,你会带盲婆婆到什么地方去看什么风景?婆婆用什么去感觉这些美丽的风景呢?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皮肤感觉……
(2)师引导想象:歌声把盲婆婆领进田野还会看到什么呢?
师: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 填空:
歌声会领您走进果园,看到
。歌声会领您走进草原,看到。
歌声会领您走进二(1)班,看到。
歌声会领您走进
,看到
。你们真了不起,今天学会作诗了,成为一位小诗人,让我们一起鼓掌祝贺下自己吧。(3)指导朗读:歌声带着盲婆婆走进这么多美好的地方,她的心情怎样?(开心)能把盲婆婆快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3.理解第二句: 师引导想象;蝈蝈美妙的歌声不仅把盲婆婆领进了田野,还把盲婆婆带会了?(童年,想起——)
盲婆婆她小时候也和我们小朋友们一样,天天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她们会玩些什么呢?
(捉迷藏、放风筝、过家家、跳房子„„)
师:冬天会干什么?
(打雪仗。堆雪人。)多么欢乐的童年啊!谁来读? 4,引导配合朗读第三小节。
师:盲婆婆心中不再孤独,不再寂寞。因为蝈蝈那美妙的歌声让盲婆婆好象又能看到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东西,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快乐。就让我们美美地,快乐地读读这一节吧。(引读)
(五)学习第四小节
1、师:读到这儿,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希望盲婆婆能享受到美妙的生活。就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吧。
2、引读第四小节:婆婆,婆婆,——。您听,——,——。
3,理解省略号:
师:这里有6个点,这是什么符号呀?谁知道?(省略号)师:这是省略号,省略了蝈蝈的叫声。
三、总结课文,回顾文本
1、(出示插图,分别指着盲婆婆和小朋友)盲婆婆是——(幸福的、快乐的、年轻的……)因为有爱与她相伴。此时的小朋友也是——(幸福的、快乐的)因为他付出了爱。也许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板书:因为、所以)希望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心。那世界将充满着幸福和快乐。
2,联系生活谈感受:学到这里,你觉得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做呢?(我们要关心残疾人。我们要关心老人。我们要学会关心别人)
3,小结:有了这善良,乐于助人的小朋友,盲婆婆的生活仿佛重见了光明1幸福,快乐又回到她的身边。我们也要向课文中的小朋友学习,生活中学会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我们要关心身边的人。尤其是老人和身体有残疾的人。
四、课后延伸
1、把这首诗歌背给家人听。
2、今天小朋友学做小诗人,作出了很多有趣的诗,老师真想再看一看,小朋友们把他写到家庭作业本上吧!
第二篇: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二课时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
1、指导看图。
出示投影片:(1)图上画了哪些人?
(2)系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他拿什么?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一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3)第二句说了什么?对盲婆婆称“您”而不是“你”表达了什么意思?“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
(4)小结。
(5)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什么?“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为什么要说她会看到小溪的清波呢?
(3)第二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出示投影片:《盲婆婆在田野里》。盲婆婆艘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样开心?她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5)小结。
(6)齐读第三小节。第四小节:(1)指名读。
(2)按以上学习方法学习这小节。
(3)学生自学。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这节写了什么?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节。
(6)小结。
三、总结。
四、指导朗读。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忘()你()邻()古(盲()您()郊()居(2、扩词。
野——()()()()
喜——()()()()
童——()()()()
居——()()()()
忘——()()()()
板书设计:
4、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蝈蝈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带
想起 欢乐))
第三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全诗紧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洋溢着童心和意趣,充分展现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
2、学会本1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内容,教育学生要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点、难点】
1、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
2、第三小节的理解。
【前准备】文录音、投影片、词卡
【教学时间】3时
第一时
一、揭示题。
1、板书题,齐读。
2、释题: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盲婆婆指失明的老年妇女。
二、初读文。
1、朗读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生字 读音 部首 笔画 组词
盲
喜
邻
替
野
童
难
忘
3、理解词语。
喜滋滋:欢喜的样子
邻居: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农田的野外地区
欢乐:欢喜和快乐
童年:儿童时代
清波:碧清的水
4、指名分节朗读文。
笔顺
三、指导书写。
野:“里”的最后一笔改为提。
喜:下面的口要比上面的口大些。
替:左上的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日稍扁些。
难:“又”的最后一笔改为点。
四、当堂巩固。
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练习。
第二时
一、复习回顾。
书空下列字的笔顺,并组词。
盲喜邻替野童难忘
二、分析理解。
(一)1、齐读。
2、“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3、“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二)1、指名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从第二句你知道平时“我”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吗?哪一个字能体现“我”对盲婆婆的尊敬?(您)
(三)1、指定小组齐读。
2、“歌声”指谁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蝈蝈长在田野里,它的叫声会让你联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不会,但她可以想像,从而看出她心里很高兴。)
3、出示投影片。
(1)图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随着蝈蝈的叫声,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2)从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蝈蝈为盲婆婆带来了不少欢乐)
(3)盲婆婆还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1、比较2、4小节,(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蝈蝈唱得好听有什么用意?(蝈蝈会为婆婆带来更多的欢乐。)
3、巩固认识“„„”省略句。
三、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我”送蝈蝈给盲婆婆,为盲婆婆送去了许多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当堂巩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文。
第三时
一、指名朗读文。
二、指导背诵文。
1、听文录音。
2、指名读,引导背。
3、自由练背。
4、同桌互背,教师抽背。
三、当堂巩固。
1、指名背诵文。
2、根据文内容填空。
(1)、()地提回了一只()的蝈蝈,()滋滋地送给了(0家的()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小溪流淌的()。歌声会把您带回(),相起往日()的()。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的蝈蝈,在我()的时候,就让它(0我给您()。
四、作业。
1、组词。
你()邻()里()居()
您()领()野()尾()
2、把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
婆婆一只我绿色送给蝈蝈的 想起让欢乐婆婆了歌声童年的
第四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贵阳市花溪区湖潮乡中心完小 胡 燕
教材简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全诗展现了一位可爱的小朋友向盲婆婆送上心爱的蝈蝈的情景,婆婆因“盲”而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而灰暗寂寞。“我”想到送到一只会唱歌的蝈蝈给盲婆婆,让寂寞的她听着蝈蝈的歌声“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快乐”。其情感之真挚,其祝福之美好,其心地之善良,在诗歌的自里行间充分洋溢着,真是一首充满童趣又寄意深远的好诗,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美好意向。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诗歌语言的感受。教学难点:引导学习课文的第三小节。
教学准备: 课件(蝈蝈叫声录音、美丽的田野图片、词语卡片等)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板书“盲婆婆”,引导读好“婆”字的轻声并观察“婆”的写法。
2、板书“蝈蝈”引导观察并注意轻声的读法。
3、齐读课题,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对课题产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勾画出生字词。
3、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生字词:
盲 婆 婆 喜 滋 滋 乐 呵 呵 邻 居 代 替 您 田 野 童 年 流 淌 难 忘(1)指名读,评价。(2)齐读、评价。(3)去掉拼音开火车读(4)请小老师帯读,评价
4、把词语放入课文中再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
5、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用笔标好节序。
6、请四位小朋友分节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三、分析理解课文,深入把握文章主旨。
小朋友们,你喜欢哪个小节?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习。例如:
(一)学习第一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
2、幻灯片出示第一小节内容,引导学生读好“喜滋滋、乐呵呵”。
3、想想第一小节应该怎么读?你能把它读好吗?
3、指名读,齐读,并相机评价。
4、要求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齐读这个句子。
5、小朋友把蝈蝈送给盲婆婆,他为什么这样开心? 过渡:小朋友把蝈蝈送给盲婆婆,他会说些什么?(二)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评价等。
2、读了这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
3、学生再自由读句子,想想文中的小朋友平时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
4、从文中的“您”字你知道了什么?
3、再次齐读
(三)学习第三小节
1、自由读
2、讨论: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
3、课件出示美丽的田野图片以及童年的一些相关图片。引导理解:“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 “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指什么? 为什么“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过渡;歌声会使盲婆婆置身于原野之中,见到田野里的一切,把她带回............她听着,想着充满了欢乐,你能把这种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4、指名读、评价。
5、要求齐读,感受蝈蝈给盲婆婆带来的欢乐。
(四)学习第四小节
1、听蝈蝈在唱歌了,它是怎样唱的?唱得怎样?(播放蝈蝈录音)
2、最后用了省略号(说明蝈蝈在不停地叫,他给盲婆婆带来了欢乐很多很多)
3、学生自由读。
4、谁愿意读,把你对课文的理解读出来。
四、巩固课文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表演(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可以自背自演,上台表演)
五、拓展训练
1、学了这课,你想说些什么?
2、假如在我们身边有一位行动不便,身患残疾的老人,你准备怎么做? 附板书设计: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领 看到——清波
送蝈蝈———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带 想起——欢乐
第五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教学设计
[课题(学科和年级)] 二年级语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教材简解]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极富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目标预设] 1.认识本课生字词,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第一小节,初步体会小男孩对盲人的关爱。4.会写“婆、绿、邻、居”四个生字。
[重点、难点] 识记生字词和朗读课文。
[设计理念]
1、确立低年级语文教学第一课时的重点是字词的教学。课堂上要进行扎实有效的字词教学,为第二课时的理解课文和记诵课文打下深厚的基础。
2、教学设计中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主要目标。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美,运用图来助读,思来促读,读中品情,读中悟理,感受人物内心,引导个性化阅读。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3、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学语言、用语言。
[设计思路] 全文围绕:“我”是怎样关心盲婆婆的?为什么送盲婆婆蝈蝈呢?来展开。
1、在读课题时要抓住“盲婆婆”,残疾人看不见,年纪又大了。我是关心她的,如何做的呢?导入全文的学习。
2、精读课文第一小节时,我是怎样关心盲婆婆的呢?了解第一节的内容。
理解时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我”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1、(板书:目)“目”就是——眼睛。在“目”上写一个“亡”,“亡”是指死亡。眼睛死亡了就是失明。
2、出示:“盲婆婆”,情感体验:这位婆婆是位盲人,双目失明。小朋友轻轻闭上眼睛,想一想,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心里多痛苦、多难受呀!指名读“盲婆婆”。(注意第二个“婆”读轻声)
3、不过有人给她送东西来了!出示:“送给”、“的”。什么呀?出示:“蝈蝈”。(出示蝈蝈图)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
4、齐读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自己试着读一读。(注意指导轻声的读法:“婆”、“的”、“蝈”)
5、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过渡:这蝈蝈是谁送的?为什么要送呢?我们听听课文是怎么说的。看动画听配乐朗读课文。
2、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老师相信小朋友自己读书一定能知道得更多。听清楚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地方用笔画出来,多读几遍。(大屏幕出示要求)
3、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圈出生字,画出生字词。
4、识记字词。初识字词(带拼音读)。(逐一出示生字词)(注意“邻”和“领”的读音不要混淆;单字出现时最好给它们找个朋友组成词)
5、再次识记生字词:(1)去掉拼音(2)开火车读(3)让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
6、过渡:刚才这些词语,小朋友读得很准确,学了这几个词语以后,你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吗?
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检查长句子。
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指名读,范读,比较。再指名读,齐读。找别的长句子,画一画,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注意长句子的停顿。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4、指名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学生老师共同评价。
5、男女生比赛读、小组分小节接读等多形式读。(提示:题目和正文之间、小节与小节之间的停顿要恰当)
三、精读课文第一小节。
小朋友,读到这儿,你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吗?(出示自制蝈蝈贴图)看,老师也有一只这样的蝈蝈。如果你捉到了这样一只蝈蝈,心情会怎样?你会做些什么呢? 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么做的呢? 1.指导看图:(大屏幕出示画面)仔细观察观察图,特别要注意他们的表情。2.回归课文:用文中的两个词来说是_______?(喜滋滋、乐呵呵)
(板书:乐呵呵、喜滋滋)自己读读第一小节,读出小男孩的乐呵呵、喜滋滋。3.小男孩乐呵呵捉回了一只绿色的、会唱歌的蝈蝈,为什么又喜滋滋地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呢?他是怎么想的呀?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四、写字指导。下面我们学习几个生字。(出示生字:婆、绿、邻、居)
1、分析字形。同学们仔细看看每一个字,怎么记住它?仔细观察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提问:你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你觉得“绿”字哪儿最容易写错?
3、师范写。
4、学生描红、仿写。(提醒写字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