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全诗展现了一位可爱的小朋友向盲婆婆送上心爱的蝈蝈的情景,婆婆因“盲”而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而灰暗寂寞。“我”想到送一只会唱歌的蝈蝈给盲婆婆,让寂寞的她听到蝈蝈的歌声“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液”“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其情感之真挚,其祝福之美好,其心地之善良,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充分洋溢着,真是一首充满童趣又寄意深远的好诗!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情,结合自己的感悟,增加适当的情节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会写“您”“领”“童”“难”4个生字。过程与方法:
营造入境悟情的环境,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背诵。
2、指导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教学准备:
小黑板(一面有词串,一面写有“说话训练”内容)。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复习词语
(过渡,前面我们己经初步学习了这首小诗,认识了许多新词朋友,瞧它们来啦!还认识它们吗?)
1、出示两排词语:
好蝈蝈
绿色
田野
唱歌
乐呵呵
盲婆婆
童年
往日
难忘
喜滋滋
2、学生读词串。]
二、互动探究,交流展示
(一)品读一、二小节
1、抓“盲”字,奠基础。
(过渡,听小朋友们读得这么好,盲婆婆想单独出来和大家打打招呼。学生齐读“盲婆婆”:
师:盲下边是个什么字?(目)师:“目”指什么?(眼睛)
师:你用眼睛能干什么?(生交流)师:出示风景图片,并小结,“是啊,人有了眼睛可以看书、写字,还可以欣赏美景,可盲婆婆的“目”上边加了一个“亡”,也就是眼睛坏了,看不见了,那她每天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心情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闭眼想一想。〈学生交流〉
(过渡,多可怜的婆婆呀!幸好,邻家小男孩为盲婆婆送来了一只蝈蝈)。1)这是一
只怎样的蝈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一节(自由读)谁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这是一只绿色,会唱歌的蝈蝈,小男孩心理一定会非常高兴,对吗?你从哪两个词中看出来的?(乐呵呵,喜滋滋),你能说出几个跟“乐呵呵”、“喜滋滋”意思相同形式一样的词语吗?想想小男孩“乐呵呵”、“喜滋滋”的样子,再读读一定能读得好。(指名读)。
3)(出示实物蝈蝈)多可爱的蝈蝈呀!假如你有这样一只,你心理一定会怎样?(很快乐,很高兴),那我们来“乐呵呵”、“喜滋滋”再读读。
3、品读第二小节
(过渡:从你们的读中,我知道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小男孩喜滋滋地把它送给了盲婆婆)。
1)他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请小朋友自己小声朗读诗的第二节。(自由读文)。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3)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小组读)
4)从大家的读书声中,我知道了“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是让它在“我”上学的时候,替“我”为盲婆婆唱歌,多懂事的孩子呀!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关爱他人。小朋友们,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想想平时不上学的时候,你是怎样关心盲婆婆的?(生交流)。
5)能为需要我们关心、帮助的人带来快乐,我们自己也是快乐的。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小节(齐读)。
(二)品读第三小节
(过渡,蝈蝈的歌声会给盲婆婆带来什么呢)?
1、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你再来读读,一定会读得很出色(再指名读)。
3、出示课本第二幅插图,指导看图。(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笑眯眯的,多高兴呀!)你可以看着画面再自由小声地读读第三节,你一定能读得更好。(自由读,指名读)。
4、盲婆婆专心的听着,她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你能用诗歌中的句式说一说吗?(出示歌声领您--看到--生交流)。
5、你就哪位盲婆婆,歌声带你走进了广阔的田野,看到了流淌地清波,找回了童年的欢乐。你的心情会怎样?谁再来读读?(指名读)老师想听男生读。(男生读),女生一定也一定读得不错!(女生读)。
(三)品读第四小节
(过渡:蝈蝈带盲婆婆走进了山村原野,找回了童年的欢乐)。
1、引读:它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
2、“它唱得多好”,你一定会读得更好,请你来读读(指名读)。
3、“咯咯,咯咯,咯咯……”后面的六个点表示什么?(蝈蝈还在继续唱歌),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4、蝈蝈在唱歌,盲婆婆在听着,听着,就好象谁陪在他身边?(小男孩),“咯咯,咯咯,……”好象是小男孩在说(婆婆……有我……有我),这个小男孩真好!这个小男孩就是你!就是你!就是我们班的同学。我们一起来把最后一节读一遍,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读到我们的心里去。(由重到轻,读出余音未尽的样子)。
5、范读全诗
读书就应该能通过读书看到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想听老师读吗? 你能象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集体读)。
三、指导背诵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小朋友们把这个充满爱心的小男孩的动人故事已经记在心里。
1、你可以看着图画,试着背,老师会帮你!谁先来试试(指名背)。
2、男同学背(女同学闭眼想画面)
3、女同学背(男同学想画面)
4、齐背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补充读本《一颗小豆儿》。
2、搜集“关心他人,奉献爱心,尊老助残” 的小事故。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蝈蝈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带 想起 欢乐
第二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优秀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具准备:投影片、词卡、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今天的社会,人们都非常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难处。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的事。
二、板课题,解题。
1、学生字“盲”,学生书空。
2、齐读课题。
3、解释“盲婆婆”,“蝈蝈”的意思。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读一读。
2、出示小黑板:读生字词。(指明读、齐读、开火车读)
3、自读课文,分小节。
4、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5、看下面四小节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出示小黑板)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6、指名到黑板上填写。
7、小结。
四、指导写生字。
1、分析字形。“野”里字旁。“替”上下结构。教师范写。“喜”教师边示范边讲述。
2、同样方法学习其它的字。
五、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
1、指导看图。
出示投影片:(1)图上画了哪些人?
(2)系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他拿什么?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一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3)第二句说了什么?对盲婆婆称“您”而不是“你”表达了什么意思?“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
(4)小结。
(5)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什么?“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为什么要说她会看到小溪的清波呢?
(3)第二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出示投影片:《盲婆婆在田野里》。盲婆婆艘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样开心?她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5)小结。
(6)齐读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1)指名读。
(2)按以上学习方法学习这小节。
(3)学生自学。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这节写了什么?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节。
(6)小结。
三、总结。
四、指导朗读。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忘()
你()
邻()
古()
盲()
您()
郊()
居()
2、扩词。
野——()()()()
喜——()()()()
童——()()()()
居——()()()()
忘——()()()()
第三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在品读中体味诗中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我给盲婆婆送蝈蝈时的高兴心情,使学生明白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心。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导入
1、读字词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二、学习课文
1、指导看图。
出示投影片:(1)图上画了哪些人?
(2)系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1)指名读。
(2)这一节说了什么?这个小男孩是盲婆婆的什么人?(邻居)
(3)看图:邻居家的小男孩送蝈蝈时脸上什么样的表情?书上用了什么词?(读好“喜滋滋”“乐呵呵”)
(4)小结。让我们一起喜滋滋地读好第一小节。(评:从你们的笑脸,我能看出大家是喜滋滋的。我听出乐呵呵的心情了。你们读得真是喜滋滋的。)第二小节
1、(指课题)邻居家的小男孩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自读第二小节,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指名读: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
3、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那不上学的时候,文中的小朋友会怎样去陪伴盲婆婆呢?(他会自己唱歌给盲婆婆听。他会讲故事,为盲婆婆解闷。把盲婆婆带到田野里去散步。他会为盲婆婆捶背,把学校里有趣的事情讲给婆婆听。他还会为盲婆婆干活。)
3、总结:多么善良的孩子呀!平时为婆婆唱歌、解闷;自己去上学了,仍然放心不下婆婆。特意捉了一只蝈蝈送给盲婆婆。
4、小男孩想到婆婆可以和蝈蝈做伴,可高兴了。让我们带着这份高兴的心情一起告诉婆婆这个好消息。
(三)第三小节
1、小朋友,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露出微笑,聚精会神地听着,她仿佛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呢?蝈蝈的歌声多么美妙动听,快捧起书,轻声读第三小节。
思考:婆婆听了蝈蝈的歌声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回到了什么时候?出示第三小节。
2、蝈蝈的歌声给婆婆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婆婆开心吗?小朋友开心吗?你们开心吗?老师也特别开心,真是打心眼里喜欢这只蝈蝈。来喜滋滋地读好这段话,读出婆婆内心的欢乐。
4、小朋友,你知道蝈蝈的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①歌声除了会领着盲婆婆走进田野,还会去哪?“公园,农田、荷塘、草原、森林”
②在果园我们能看到什么?(看到红通通的苹果、黄黄的柿子)等等 学会用“歌声会领您带走进„„看到„„”说话
5、回忆往事,学会用“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说话
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发生过,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和小伙伴一起去野外挑草的欢乐。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冬天打雪仗的欢乐。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用柳条编个草帽的欢乐。第四小节
1、盲婆婆多开心呀,高兴得露出了笑容,笑容是多么的灿烂。让我们都来做一只可爱的蝈蝈吧,让我们带给盲婆婆更多的快乐吧!齐读最后一小节。
2、师:这里有六个点,老师不明白,谁知道?生:这是省略号。
①师:对,这是省略号,省略了蝈蝈的叫声。“咯咯咯咯咯咯”,一边听着一边想着,(由重到轻)②在盲婆婆的耳边一直围绕着蝈蝈的歌声 ④歌声是那样的欢乐,盲婆婆是那样的开心
三、总结全文
1、蝈蝈的歌声使婆婆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里充满了欢乐。让我们一起感谢大自然的歌唱家——蝈蝈。感谢它给婆婆带来的欢乐。配乐全文。
2、课文学完了,你们喜欢这只蝈蝈吗?你喜欢这个小朋友吗?如果你是盲婆婆家的邻居,你会为她做些什么呢?(乐于帮助、关心老人、关心别人。)
3、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小朋友对婆婆无微不至的关爱,他给婆婆送了只会唱歌的蝈蝈,他把蝈蝈的歌声送给了婆婆,把欢乐送给了婆婆,更把
自己真诚的爱心送给了婆婆。给婆婆送去了光明。婆婆开心了,他自己更开心。小朋友们请把你们的爱心撒向每一个人。因为你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会享受到更大的快乐。
四、课外作业:
1、你能用“歌声会„”说两句小诗吗?想一想,你一定会说的很好!
第四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个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小黑板,录音带、投影。
主要板书安排: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扩词。
课外:读背诗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人们都很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是事。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欢乐童年清波替
(3).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3.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16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4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5.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1).图上画了什么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神情怎样?他右手提着什么/蝈蝈是什么颜色的?
(3).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样?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那为什么“红领巾”说它会唱歌?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说“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们看,“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为什么这么说?
(4).小结,齐读。
第三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的是什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想一想,蝈蝈本来是在什么地方。“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指的是什么?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东西,为什么偏要说她会看到小溪的清波?
(3).第二句说了什么?这一句里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请想一想,上面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盲婆婆想到田野,这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人想到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a.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b.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c.指名自由说说图意。
(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
(6).小结。齐读。
第四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和第二小节第一句说法完全相同,但是意思就不完全相同,你们能体会出来吗?
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指名有感情地读第四节。
(5).小结。
三.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
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么,可以说说。
第三课时
一.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背。
3.各人轻声背诵。
4.分组交换背。
5.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四.作业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比一比,再组词。
忘()你()邻()古()
盲()您()您()郊()
3.扩词训练。
野()()()喜()()()
居()()()
忘()()()
第五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小学语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教材简析】
本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极富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全诗共4小节,第一小节讲“我”高兴地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第二、三小节讲述了“我”送蝈蝈的用意:在“我”上学时让它替“我”为盲婆婆唱歌,让盲婆婆从蝈蝈的歌声中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回想童年时光的欢乐,充分展示了儿童的心灵。第四小节讲蝈蝈的歌声清脆动听,余音”咯咯”,寓意深意,诗文主题鲜明集中,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浅近明快,寓有儿童情趣。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以及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并在语境中理解生字词。
(2)学写生字。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习说话。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用心体验“爱”的价值。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识字、并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正确地写字。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观察、练习说话。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体验“爱”的价值。
【设计理念】
1《课标》在第一学段中的阅读部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在教学建议中还提出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主要目标。教师适当地传授一些基本吟诵方法,在反复的朗读背诵中,读出诗歌的节奏美,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空间。本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创设情境,运用图来助读,思来促读,读中品情,读中悟理。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边读边想象,让他们在读、悟中感受人物内心,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个性化阅读。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想读书的热情,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享受、一种乐趣。在有情有趣的阅读与体验中自主,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2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抓住语文的本质特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语文课堂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激发识字、写字的兴趣,引导一年级孩子学语言、用语言。先根据问题创设情境,诵读诗歌,感受语言的优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让学生由给出的句式进行规范的表达。在思绪飞扬中创作出具有丰富的想象、并且属于自己的诗。他们热情的话语表现了美,也享受到了创造美的乐趣。
3课堂教学不单单是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再到学生的发展,整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基于动态生成的观点,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自然,重感悟、重体验。在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让学生多些自己领悟出来的,以疑导学、层层置疑多给学生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旨在充分发挥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辨与探索。通过儿童诗的学习,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创造美的热情。
【设计思路】
全文围绕:“我”是怎样关心盲婆婆的?为什么送盲婆婆蝈蝈呢?来展开
1、在读课题时要抓住“盲婆婆”,残疾人看不见,年纪又大了。我是关心她的,如何做的呢?导入全文的学习。
2、精读课文第一小节时,我是怎样关心盲婆婆的呢?了解第一节的内容。
理解时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我”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
3、学习第二小节时,抓住“替”一词,让学生体会“我”平时可能会给盲婆婆做些什么事?上学还惦记着,那么的关心盲婆婆。
4、精读第三小节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想象蝈蝈的叫声让盲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也回想起哪些欢乐的往事?给孩子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进行朗读感悟后,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在思绪飞扬中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篇章。
5、最后让孩子对“我”的行为进行评价,在讨论交流重十分自然地揭示出文章的深刻道理,渗透学生善良美的教育,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
【教学准备】课件、课文图片、生字卡片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认识他吗? 教师板书: 蝈蝈 ⒉这是一只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示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小诗。⒊生读题。
⒋你们想不想听这首小诗?你们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读连贯,这样就能听到小诗了。
⒌这可难不倒我们班的同学,大家一定会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熟的,是吗?快把书翻开,加油练习吧!
二、初读感悟,打牢基础
过渡:轻松一下,我们来玩一个打气球的游戏好吗?悬挂的气球,每个气球上有一个生字。(1)读生字
①请学生读生字,如果读准字音,气球就被打中了。被打中的气球会炸掉,而上面的字会
落下来,整齐地排列起来。
②您和邻 边音和鼻音 领 后鼻音 难 鼻音 多音字(2)读词语
读词语理解部分词语
①绿色 你见过绿色的什么?多么漂亮的颜色啊。②邻居 认识你们家邻居的举手,是谁? 课文中我的邻居是谁?
人们聚居在一起,临近自己居住地的其他居住者,。③这么多的生字、词语的音都读准了,掌声送给你们!
(3)读句子
述:我们再读一读这首小诗,老师的要求提高了,读通句子,长的句子多读几遍 你们觉得哪句最长,比较难读,指名读长句子
①最长的句子也读通顺了,你能不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生自由读 ②这是一首儿童诗,每小节之间会空一行,共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③小朋友们真会读书,句子读通顺了,小诗自然也就读通了,你们学的真认真!(4)小朋友们读得可真棒,师范读课文生欣赏课文动画
(5)师:你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再把小诗读一读,把你喜欢的自然段多读两遍,待会儿我们开展比赛,看谁读得最棒!
(6)指名读。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开展比赛。三 学会质疑 研读课文 ⒈再读课题。
⒉读了这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⒊生质疑后,总结问题:
谁送的蝈蝈呢? 为什么送盲婆婆蝈蝈呢? 四学习部分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过渡:前面我们己经初步学习了这首小诗,认识了许多新词朋友,瞧它们来啦!快和它们打招呼吧。
1、出示两排词语:
蝈蝈 绿色 田野 唱歌 乐呵呵
盲婆婆 童年 往日 难忘 喜滋滋
2、学生读词串。【设计意图】复习巩固了词语的读音,感受词串的韵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大致的了解,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品读诗句
⒈师述:听小朋友们读得这么好,盲婆婆想单独出来和大家打打招呼。㈠理解“盲婆婆” ①学生齐读“盲婆婆” ②盲下边是个什么字?(目)
“目”指什么?(眼睛)你用眼睛能干什么?(生交流)盲婆婆是位怎样的婆婆?(年纪大看不见 需要人帮助)
③师小结: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清澈的小溪,湛蓝的 天空,茂密的山林,空旷的原野。而这位婆婆,可盲婆婆的“目”上边加了一个“亡”,也就是眼睛坏了,看不见了,她眼睛却什么也看不见,她的世界一片黑暗。
④他们有那么多的痛苦、有着那么多的不便,很多人都加入了关心和帮助他们的队伍中来。
⑤今天我们学的第5课中就有一位孩子时时关心着这位盲婆婆呢,他是怎样关心盲婆婆的呢?他如何做的呢?我们来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利用“盲”字的构字特点,先分析“目”然后结合风景画及教师描述,让学生体会:婆婆因盲而隔开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因此灰暗寂寞,前后对比感悟,“我”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奠定基础。
(一)学习第一节
1我是怎样关心盲婆婆的呢?指名读。我是怎样关心盲婆婆的呢?(送蝈蝈)2你们能找出这节中描写“我”心情的词语吗? 生:我找到了,是“乐呵呵”和“喜滋滋”。3你真棒!找的又对又快!板书:乐呵呵 喜滋滋 4从这两个词中,你能体会到“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5这两个词都可以用来表示开心。乐呵呵的呵,喜滋滋的喜都有口,笑的嘴都合不拢了。今天又学到两个表示开心的词语,抄到本上记在脑中积累起来。6我把蝈蝈高兴地送给盲婆婆,谁能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这一节。生读,评价。点评
①:今天是高兴地送蝈蝈的,你的脸上要笑容哦。我怎么看不到同学们的笑容呢?是舍不得吧?再来一遍。
②一张甜甜的笑脸,我能看出你是喜滋滋的。我听出乐呵呵的心情了。
③读得真是喜滋滋的的送盲婆婆蝈蝈的!真有爱心!
7小结:我把绿色的蝈蝈送给盲婆婆是那么的高兴,一起来感受下他当时的心情。——生齐读。
【设计意图】斯霞老师也总结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视在语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词语。如利用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喜滋滋”、“乐呵呵”的感觉。抓住重点词语“乐呵呵”、“喜滋滋”,体会我捉回蝈蝈时的快乐和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注重帮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二)学习第二节
1关心盲婆婆为什么要送蝈蝈呢?。你们自己读读第二节等会告诉我 师:谁来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替我给您唱歌,读句子
2蝈蝈由于它翅膀的摩擦还能发出叫声呢,这真是—只——上学的时候,有蝈蝈替他唱歌。
3你们能想象下,那在“我”不上学的时候,“我”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呢?(生:“我”会为盲婆婆做饭。唱歌扫地谈话。洗衣服。“我”会为盲婆婆唱歌。“我”会为盲婆婆拿她想要的东西。“我”会扶盲婆婆走路。)
4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多么善良的孩子呀!平日里是常伴盲婆婆左右的,为婆婆唱歌、解闷;自己去上学了,仍然放心不下,怕她孤独,特意捉了一只蝈蝈送来。读第二句
5指导朗读 替我给您唱歌“我”对盲婆婆可真关心啊。
点评:①听的出来你心里时时惦记着盲婆婆啊。
②多懂事的孩子呀!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关爱他人。
6(看婆婆图)如果坐在你身边的就是盲婆婆,谁来对她说说这些呢?指名练习读第二节 你能一边送上蝈蝈一边说上这些话吧(示第二节)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首先从图入手,学生看着插图,如果坐在你身边的就是盲婆婆,谁来对她说说这些呢?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调动学生由读到说的兴趣,再在品读和表演感受中理解对盲婆婆的关心,并一边看图一边想一边演中感悟人物形象。插图与课文有机结合,图文的协调配置,还具有引起想象、启发思维的作用,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我”对盲婆婆可真关心啊。
(三)学习第三节(示图)
1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蝈蝈欢快地叫着,她入神的听着,听着,蝈蝈的歌声给盲婆婆带来了什么呢?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说想象下师范读第三小节。2请同学们结合图画读这一节。边读边想一想婆婆在蝈蝈声中好像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生自由朗读。
3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给盲婆婆带来了什么呢?
①歌声会领她走进田野,好像看到了什么了?小溪流淌的清波,你眼前好像也看到这条小溪吗?是什么样的呢?(清清凌凌,小鱼,)②歌声会领她走进田野还会看到什么呢?(春天,夏天 秋天)③师: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见到凌凌的小溪从金色的田野中丁冬的流淌着,多美啊!指名读
④她听着想着,从她的表情上你们感受到什么?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点评:听了你的读,我们仿佛也走进了田野,找到了欢乐。
4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不仅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还会——?
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你们想想下她回想起童年哪些快乐的往事? ①(吹草叶,挖野菜钓鱼,捉蝴蝶,)
②讲一个指导读一个 点评读的:难忘 深深的印在脑子里了。③想起了童年的欢乐,她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好吗?
5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给让双目失明的盲婆婆好象又能看到了这世界上许多美丽的东西,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快乐。
①引读:
歌声会————————— 歌声会 ———————— ②试着背诵
歌声会————————
歌声会 ————————
【设计意图】 在设计第三段诗歌教学时,立足文本,通过插图、音乐等创设出可感可触之情境,让学生吟诵课文中的优美诗句“她仿佛听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她仿佛回到了往日童年的欢乐”等,然后再让学生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嬉戏“品位”文本,感受诗歌语言之美,获得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积累和运用语言。
6小朋友,你知道蝈蝈的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①歌声除了会领着盲婆婆走进田野,还会去哪?“公园,农田、荷塘、草原、森林”
②在果园我们能看到什么?(看到红通通的苹果、黄黄的柿子)等等 学会用“歌声会领您带走进……看到……”说话 7回忆往事,学会用“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说话
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发生过,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和小伙伴一起去野外挑草的欢乐。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冬天打雪仗的欢乐。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用柳条编个草帽的欢乐。
【设计意图】 有些孩子的思维比较局限,在特定的环境中如果没有老师的引路,想象的空间得不到更广的拓展,所以,我们给他们多一点扶持,就等于多给他们得到成功的机会,他们的自信就会多一点,离真正的成功就更近一点!再来进行“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说话,”这样的表达训练,就等于是将两个问题进行组合。学生就容易创作出诗句了。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求得发展,品尝成功的喜悦,创编诗歌,享受创造美。8受到表扬小朋友连起来做了两句诗了
歌声会—————————————。歌声会
。9你们真了不起,今天学会作诗了,成为一位小诗人,让我们一起鼓掌祝贺下自己吧。
【设计意图】 在接下来的设计中超越文本,小朋友,你知道蝈蝈的歌声还会怎样呢”,鼓励学生“照着书上的句子试着说说”。结果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仿照课文,说出了“歌声会领您走进花园,闻到淡淡的清香”、“歌声会领您走进树林,听到小鸟叽叽喳喳的欢叫声”等富有个性化的诗句。在模仿中,学生们进一步品味了诗歌之美,自主性、想象力、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9师:听了小朋友说的,我仿佛看到了盲婆婆笑的更甜了。享受到蝈蝈的歌声带给她的欢乐生活。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第二三小节,(四)学习第四节
1盲婆婆多开心呀,高兴得露出了笑容,笑容是多么的灿烂。让我们都来做一只可爱的蝈蝈吧,让我们带给盲婆婆更多的快乐吧!齐读最后一小节。尤其读好:咯咯,咯咯,咯咯…… 2师:这里有六个点,老师不明白,谁知道?生:这是省略号。
①师:对,这是省略号,省略了蝈蝈的叫声。“咯咯咯咯咯咯”,一边听着一边想着,(由重到轻)②在盲婆婆的耳边一直围绕着蝈蝈的歌声 读 ③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记在心里。读
④歌声是那样的欢乐,盲婆婆是那样的开心,读 3学到这里,盲婆婆的欢乐是怎么来的呢?
4是蝈蝈的歌声带来的,是我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带来的,是我对盲婆婆的关心让她快乐!
【设计意图】回归文本,盲婆婆的欢乐怎么来的,设计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回味课文中的诗句,是蝈蝈带来的,更是我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带来的,是我对盲婆婆的关心让盲婆婆开心快乐的!又一次的回到了课文最初的问题,我是怎么关心盲婆婆的?盲婆婆得到了快乐!
5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感觉“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小朋友对盲婆婆非常关心。
6师:学到这里你觉得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
生:我们要关心残疾人。我们要关心老人。我们要关心别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心中想说的话,既是一次说话训练,又是对文本思想的升华,在说中又一次与人物对话,感悟人物的品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语言的感悟,使这首诗歌的“主调”在学生的创作中不断的反复的被引入、被强化、被升华。
小结:有了这善良,乐于助人的“我”,盲婆婆的生活仿佛重现光明!幸福、快乐又回到她的身边。我们也要做课文中“我”这样的好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我们要关心身边的人,尤其是老人和身体有残疾的人。
三、学写生字 1认读:邻 领 2自己学学笔顺表,边看边用手指写写。3根据多媒体写笔顺。4你想教大家学哪个字?
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哪个字?你怎么区别这两个字?
5指导田字格中练写。看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比比谁的小眼睛最尖。你觉得书写时要提醒
小朋友什么?
6多媒体播放轻音乐。学生在田字格中练写生字。7互相评议,展示写得好的作业。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儿童识字的方法,力求使用结合,注重了识字方法的渗透,反馈评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识字的妙处,乐于识字。
四、课外作业:
1、你能用“歌声会…”说两句小诗吗?想一想,你一定会说的很好!
2、课后,和家人说说你学了这课有什么收获?
3、开展“我学会了关心”活动,为周围的人做一件好事。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要求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想想、写写,说说、做做,即是课文内容的延伸,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板书设计:
领 看
5.送蝈蝈给盲婆婆的蝈蝈
替我给您唱歌
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