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支架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8:1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支架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支架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第一篇:学习支架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学习支架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摘要:

本文详细阐述了学习支架的概念、使用原则以及形式,给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和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浅析了学习支架不同形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以及它的不足之处,同时以多个支架作为案例来提高其在具体教学设计中的可应用性与可操作性。关键词:学习支架;信息技术;小学

目录

一、引言..........................................................................................................................2

二、学习支架的内涵、表现形式以及使用原则..................................................................2

(一)学习支架的内涵.....................................................................................................2

(二)学习支架的表现形式..............................................................................................3

(三)学习支架的使用原则..............................................................................................4

三、学情及新课程标准分析..............................................................................................4

(一)学情分析...............................................................................................................4

(二)新课程标准分析.....................................................................................................6

四、学习支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6

(一)学习支架的使用.....................................................................................................7 1.在初步认识软件时提供问题形式学习支架........................................................7 2.学习软件功能时提供三种学习支架..................................................................8(1)提供问题形式的学习支架...................................................................8(2)提供建议形式的学习支架...................................................................9(3)提供向导形式的学习支架.................................................................10 3.利用软件制作作品时提供学习支架.................................................................11(1)提供范例形式的学习支架..................................................................11(2)提供图表形式的学习支架.................................................................12

(二)学习支架使用的不足之处.....................................................................................14

五、总结........................................................................................................................14 参考文献........................................................................................................................15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发展以及教改的来临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策略。然而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信息化教学的外显特征,要想真正改善学生的学习成效,信息技术课堂必须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鼓励学生拥有学习过程的主动权,但这并非意味着学生的所有探究活动都是有意义的,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创建有利的学习环境。因此,“学习支架”这一教学策略就从众多教学策略中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学习支架”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监控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主体活动进行观察,必要时,介入学习过程并提供学习支架,当没有必要时,则及时“隐退”为学习者提供主动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进入理解与能力发展的新领域。可以说,学习支架的设计是教师现代教学技能充分、最集中的体现。因此研究“学习支架”是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使用的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习支架的含义、类型以及使用建议

目前,国内外研究学习支架的文章并不少,这些文章主要一部分研究学习支架的应用表现形式和学习支架应用有效时所具有的特征,另一部分是学习支架在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的应用。但是很少有文章研究学习支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同时学习支架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

学习支架是个性化的,因此它能使每一个学习者受益。所以在未来的课堂上教师更应该多加使用学习支架,从而使得教师教授的知识更加容易被学生吸收。为更好的了解学习支架,在这里简单的介绍学习支架的内涵、表现形式以及使用原则。

(一)学习支架的含义

“支架”在这里也可以称为“脚手架”,其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支撑系统,建筑施工中少了脚手架将一事无成。把“支架”的概念用于教学实践,既形象又贴切,学习支架就是指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我们很容易看出,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并且适时的提供有效的、合适的学习支架从而使得课堂教学任务更好更完善的到达要求是至关重要的。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教师要从学

生现有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创设适当条件,以支持和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达到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而这些适当条件实际上就是学习支架。如图1【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穿越“最近发展区”到达潜在发展区,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合适的学习支架,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

(二)学习支架的类型

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其表现形式没有定式,随任务的不同、支架目的的不同而变化。除了这些可设计的支架外,支架还有更为灵活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2】。

1.范例:是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往往包含了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

2.问题: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支架问题的系统性较弱,比较关注细节和可操作性,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灵活地提供此类支架。当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必要的。

3.建议:当设问语句改成陈述语句时,“问题”支架就成为了“建议”支架。与“问题”支架的启发性相比,“建议”支架的表现方式更为直接。

4.向导(亦可称为指南):是问题、建议等片段性支架根据某个主题的汇总和集合,关注整体性较强的绩效。如观察向导可以避免学生错过关键细节;采访向导可以帮助学生收集特定信息;陈述向导可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等等。

5.图表:用可视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述,尤其适合支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如解释、分析、综合、评价等。图表的形式变化多端,即便是基本的图表形式也有数10种,在 3

皮尔斯博士的《知识工作者的可视化工具——批判性思考的助手》一书中总结48种图表(书中称为组织信息的可视化方法)形式,包括概念地图、维恩图、归纳塔、组织图、时间线、流程图、棱锥图、射线图、目标图、循环图、比较矩阵等。

(三)学习支架的使用建议

学习支架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因此,如何为学生搭建合适的支架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搭建合适的学习支架,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的因素【3】:

适时性:在学习过程的什么时候提供支架, 当学习任务完成到什么程度时可以撤除支架, 这些都应该精心设计。

适度性:每个学习支架都应当有阶梯性, 目的是给学生留有恰当的发展空间。让学生站在支架上通过自己“跳一跳”, 才能“摘到桃子”。

个性化:学生的学习风格和程度不同使得学生的水平差异性很大。如果按一个标准提供就会出现程度好的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而对于程度差的学生来说, 困难依然重重, 屡战屡败, 劳而无获。这两种情况都会严重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支架的作用就在于支援学生以延伸他们的能力,是一个对学生解决问题和意义建构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通过其支撑作用将学生的认知发展不断从实际水平提升到潜在水平,使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当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即学习过程被内化之后,相应的学习支架可被撤除,因此学习支架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一种短期存在。

三、学情及新课程标准分析

宁波市学校基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笔者在这里就学生的学情和《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便更好的把握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学习支架。

(一)学情分析

根据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

式不断重建的过程。根据认知图式的性质,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4】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二岁)。2.前运演阶段(二岁—七岁)。3.具体运演阶段(七岁—十二岁)4.形式运演阶段(十二岁—十二岁以上)。

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的的学生普遍年龄在9周岁到12周岁之间,属于小学的中高级,处于第三阶段,即具体运演阶段,儿童已具有运演的知识(Operative knowledge)【4】,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阶段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形成。所谓守恒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守恒意味着儿童思维具有了可逆性。儿童的思维比前运演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仅掌握了守恒的概念,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归类和排序等智力操作,但是这些操作均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然而,在这个阶段还是有一定的缺陷的,这就是这些所有的逻辑或思维都还跟具体的活动或客体联系在一起。离开了活动或客体,儿童就无法进行运演了。这就好象是低年级学生学算术必须有小木棍进行参照一样,这应该算是这种理论在实际中的一种很好的利用。

首先在感知、注意等方面,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同时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其次在想象、思维方面的特点,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同时,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

教师让学生自己在既定的情境中探索,而教师则负责对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让他们离目标更近一些。现在的教师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根据学生的目前实际的发展水平,制定出适合他们的学习支架。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5】:

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2.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3.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5】: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四、学习支架的具体应用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一门崭新的年轻学科,还正处于广泛探讨、不断更新与高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对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发展与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信息技术其本质就是在生活中人们利用来获取、处理与传递信息的一个“工具”。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和信息能力,让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让学生掌握驾驭信息技术这一“工具”的能力。当前,微机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校的各种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很难做到与社会同步或超前。学生学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往往就会过时。因此,如何才能高质量完成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显得

尤为重要。我觉得信息技术并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和操作,为了学而学,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并掌握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一)学习支架的使用

信息技术要真正进入小学生的课堂,就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建立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的角色是配角,是助手,是顾问,应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而不是强行将现有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在帮助学生时,学习支架就发挥了它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学习使用软件我们大致可以将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初步认识软件,第二学习软件中的基本功能,第三使用软件制作出作品。我们可以在这三个阶段适时的提供一些合适的支架,帮助学生完成他们的任务。

1.在初步认识软件时提供问题形式学习支架

小学生好动脑、动手、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高度重视度充分发挥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软件的特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以拉近学生同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他们乐于学。而问题形式的导语,更加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使用问题形式学习支架来引领学生使用一个新的软件。

① 可以根据软件的一方面作用或者用途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对这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之心,同时又能知道软件的其中一种或者几种功能。例如要引出网页的学习时,教师可以提问:平时你是怎么看到别人的作品的?这时学生就会回答,在电脑,在网页上。这时就简单的过渡到了对网页的研究。

② 可以根据计算机应用软件有别于其他工具的使用方法来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白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计算机软件的优势。例如要引出画图工具,这时教师拿着一张被损坏的画,希望学生能帮忙补救,学生为难时,教师可以提问:这种画很容易被破坏,修改也困难,那我该什么怎么办呢?这时学生就会想到用电脑来制作图片可以方便的修改,从而顺利的引 7

出了新的工具。

由于小学生对外界陌生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所以问题支架能够引发他们的兴趣,同时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问题支架可以很好构建一个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桥梁,让学生不由自主就想去探索新的内容,吸引学生对陌生事物的兴趣,同时还让学生有所了解这个新软件的一些功能。在初步认识软件的过程中,教师提供问题形式的学习支架花费的时间比较短,效率也较高,但需要注意适时性的原则,什么时候进行提问能达到最佳效果,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不能为了问而问。

2.在学习软件功能时提供三种学习支架(1)提供问题形式的学习支架

在学习软件使用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很多学生总是毫无头绪,不知从何下手,而在小学生提出问题时,如果没有教师引导性的问题为其提供支架,也会很难发现真正的问题。

那么老师现在要做的就是一个引路人,抛出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路吸引到正确的方向。教师可以用不同层次、角度、深度的问题搭建起学习支架,随问题的不断解决,学习不断深入。提供的问题的类型主要有四种【6】:是何(what)一些表示事实内容的问题;为何(why)一些表示目的与理由的问题;如何(how):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若何(if):一些表示情境条件变化的问题,需要学生通过猜想,发散思维。

例如学生在操作中面对“分岔路”无从选择,这时教师需要提出一个“如何”类型问题支架来引导他们,可以将这类支架运用到软件新功能的介绍和使用中。例如教师为学生学习画图时提供了一个情景“喜羊羊和灰太狼大战”,一只喜羊羊如何才能斗过五只灰太狼呢?让学生想尽办法帮助喜羊羊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这时可以提出问题:一只如何能和五只比呢,这明显不公平,那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想什么办法?学生就会想到可以使用复制工具增加学生的人数,或者使用删除工具减少灰太狼的个数。这时问题支架就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豁然开朗。

再者小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会找出先前学得的经验和当前学得的新课题之间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实现学习的迁移。当学生在操作时“误入歧途”时,教师提供“是何”类型问题支架将他们拨回正道,可以将这类支架运用到学生已经知道某种功能后,但又不能熟

练地掌握使用时。例如学生忘记从哪里如何打开Word的时候,老师可以提问:你还记得我们之前将自己的画放在哪个地方吗?我们是不是有一个统一的“书包”?这时学生就会想起之前学画图工具时存放的地方,这是学习的迁移。

问题支架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引出软件中新工具的介绍以及旧知识的回顾,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效果。同时问题支架的使用可以给小学生创造一个直接和独立的思考空间,让小学生掌握与其年龄相符的多媒体资源。同时在使用问题支架时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化的特点,学生水平的不同导致教师给予支架的高度也不同。

另外由于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他们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有时记起来却感到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却难以记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会不断的提高,记忆的自觉性、对词的抽象识记和意义识记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因此学习支架的提供更应该注意适度性原则,不能太过浅显,当然也不能太过深奥,教师应该在了解过学生目前发展水平后再寻找合适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

(2)提供建议形式的学习支架

当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合作学习中陷入困境时,教师提供恰当的建议,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当把某些问题支架的设问语句改为陈述语句对,“问题”支架就变成了“建议”支架。与问题支架相比,建议支架的建议可能少了一些系统性和整体性,但它更直白,往往能直截了当地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么对于学习水平比较低的同学而言,这样的学习支架会更加有效,这也就体现了以适度性和个性化为原则的学习支架的选择。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当我们使用建议支架时就应该注意如何将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①当学生在操作时遇到难题要退缩时,教师可以采用建议支架,为找不到出路的学生提供引导。例如学生在使用PPT制作动画时,不知道该如何修改路径,教师此时可以提出建议:看到这些弯弯曲曲的线条时,我们是不是想到了在画布上画的图了,在画图中我们可以用铅笔橡皮来修改图形,而这里的路径其实就是简单的图形而已。此时“路径”这个概念在老师的帮助下就变得更加直观,那么学生就能明白该如何修改路径。

② 在遇到学习水平能力比较低的学生时,我们都可以使用建议支架,帮助学生完成任 9

务。例如学生在画图时一不小心画错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时,教师可以建议:人犯错的时候呢没有后悔药吃,但是计算机画图就不一样了,它提供我们改错的机会,试试找找看。这时学生就会想起我们的橡皮擦工具或者是撤销工具。

建议支架和问题支架比较类似,都可以用来牵引出新的知识点以及回顾旧知识,而笔者认为建议支架比问题支架更加直白,使小学生更容易理解,可以鼓励小学生不要畏惧挫折与失败,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也可以用于帮助学习水平比较低的同学,这样可以减少他们去消化问题支架所带来的问题的时间,使他们更明了建议支架所带来的用途,当然在提供支架的时候还是应当注意适度性的原则,不能因为建议支架的“直白”,就直接将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将脚手架搭建的更容易攀爬一点。

(3)提供向导形式的学习支架

随着年纪和年级的增长,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简单运用向复杂运用过渡,由单向运用向多向运用发展。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就应该将问题的设置向这两方面靠近,但由于小学生注意范围较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他们需要教师更加系统的引导,而向导学习支架就是一样非常不错的工具。

向导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建议学生如何完成某一任务的一种片面性支架,它的整体性比较强。提供向导形式的学习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注意关键的细节,组织学生的思维等。

向导支架将一个复制的问题细致化,使得学生能按部就班的操作。特别适合用在学生已经学会所有软件的知识点后,学生需要完成教师所布置的综合性的任务,这个任务会融合很多技术性操作,这时学生只是单纯的学会某个功能,并不能将它与实际的情况相贯穿,所以就需要向导支架做引导和解释。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信息技术教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从而获得成就感,而更乐于学习,因此向导支架在实际问题中的牵引就尤为重要。

例如在ppt的综合任务中,教材创设了这样一个任务,以“水葫芦的危害与防治”为主题,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并制作出演示文稿。这时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而教师需要制作一个向导支架,帮助学生规划一个演示文稿的主线。

向导支架内容: ①演示文稿的封面

②了解水葫芦:什么是水葫芦?它的来源?它的生长条件?

③水葫芦的现状与危害 ④水葫芦的现行防治方法 ⑤我的建议与设想 ⑥结束。

通过向导支架可以让小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向导支架的使用也要注意适度性,若学生以目前的水平已经能基本完成或者完成其中的几个步骤,教师应该及时的更改向导的内容;若以学生目前的水平在向导的帮助下依旧无法完成任务,教师可以适时适当修改向导内容或者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其他个性化的支架,例如问题、建议支架等。

3.利用软件制作作品时提供学习支架(1)提供范例形式的学习支架

在小学低年级段学生往往只是习惯于被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本和教师布置的问题,而到了中高年级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如用word编辑一段文字等。而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因此他们已不满足于用word去编辑一段文字,而要求编辑一份带图片带艺术字的内容丰富的小报纸等等。同时为培养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的认知能力。这时范例支架就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它不仅能提供学生想象思维上的整体认识,也帮助学生提供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

范例支架是指,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已有学习成果。它包含了特定学习主题中的重要学习步骤或典型学习成果。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其实质就是提供某种意义的参考和借鉴,让学生受到启发,以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完全学会软件的基本功能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操作水平进行检查,那么制作出成品就是最好的方式。从范例中让学生提取信息,知道该从哪些角度来制作,可以运用哪些技术去完成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

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范例在技术和主题上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范例的展示可以避免拖沓冗长或含糊不清的解释,帮助学生较为便捷地达到学习目标。同时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的大多数实践操作技术是可以从对教师或学生的示范演示中获得的。在这里,教师、学生的操作示范显得尤为重要。

① 对软件的回顾操作性演练可以构建一个技术性的范例,让学生将旧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同时吸收到新的知识。例如教师希望学生利用PPT制作一个动画,教师就会演示大海里渔船的航行、鱼儿在水里的游动以及日月星辰的更替等,通过这些事物的范例让学生对PPT制作出的动画有所感悟和启发。

② 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学生的优秀作品,作为一个实物性的有参考价值的实物范例,可以让学生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起到引导的作用。展示学生的作品,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了下追赶的目标,是一种鞭策,是一个榜样。同时还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范例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当教师撤去范例支架时,学生根据他们的发现能力和模仿能力已经大致了解了制作作品时需要哪些步骤了,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需要在他们操作过程中去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架,让学生学会在他人的帮助下创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2)提供图表形式的学习支架

图表作为一种展示概念、要素、实例之间相互关系的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支架。图表可以作为建构知识的支架,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绘制图表,通过意义连接,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把握知识的整体,将所学知识整合;二是通过图表的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将过去的死记硬背改变为对概念的理解和整体把握;三是图表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生通过共同建构图表,加速意义的建构,最终达到共同建构知识。

例如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一个PPT动画的制作,那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活动的计划概念图,并要求学生按照这个概念图来规划自己的小组活动。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同时小学生注意范围较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那么就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一个比较完成的计划概念图。因此很多的事情在活动开始之前已经被考虑到,减少了重复或无谓的时间浪费。另外,详细的每个步骤中的分工,也让学生了解到自 12

己在小组活动中的地位,使学生更加投入到小组活动之中,有了概念图,学生小组活动能够的效率明显提高。而且能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且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这是对信息素养很好的培养。

图2小组活动计划概念图【7】

图表的给予应当适时,不能在任务已经启动的时候才后知后觉的给予帮助。因此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当然在本例中由于小组的不同,那么计划概念图的重点、分工和每一步的内容也会在图中有不同的体现,教师应该及时的给予个性化的帮助,但是还应当记住适度性的原则,不能直接给予答案,而需要经过小组内部讨论、教师的适当帮助而制定出一份详细的计划。

图表还可以作为诊断性评价支架。只有当学生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时,才发生了有意义学习。因此,在新的学习开始之前,有必要对学生的已有经验或知识进行调查。图表就是其中很好的工具之一。通过图表不仅可以诊断出学生已有的知识,还可以诊断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及学生的认知方式,调整教学目标,指导教学设计。

(二)学习支架使用的不足之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努力尝试,营造积极探索,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气氛。而范例的使用就会限制学生思维发散,例如在教学生画图时,大多数学生喜欢模仿教师做出来的图画,没有新意,缺少创新。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冲破束缚,制作出有个性、与众不同的作品,可让学生亲自尝试发挥想象,也可几个同学共同努力创作作品。例如,教师熟练地在计算机上绘制一幅“井底之蛙”的画。要求学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口之后”的场面,引发学生的灵感和创作欲望。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新思维,画出了“大自然真美”、“天空真大呀”、“空气污染”“乱砍乱伐”等许多环保漫画,形像逼真,寓意深刻。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动手动脑结合、同学之间的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情境学习新知识,然而在由于学生起点水平的不同,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提供的学习支架也将不同,同时小学生心直口快,反应迅速,这虽然是发展其思维敏感性品质的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受其知识经验所限,他们在课堂上快速反应式的想法有时会偏离问题核心,甚至纯属“无稽之谈”或“异想天开”。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无条件接纳学生,“无条件尊重”是心理学家罗杰期的重要观点,它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的人本观。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从容忍、理解到支持的态度予以对待,必要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起点水平给予不同的支架,这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但是也只有在这种尊重与理解的心理气氛下,学生才敢于表达与众不同的意见,才能养成不畏权威、独立思考的习惯;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无论多荒唐和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受到耻笑,而独特的创见却会一再受到鼓励;还是只有这种心理相容的氛围才能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同时,要和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多与学生主动进行沟通,激励学生积极面对挑战,出现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在携手合作中教学相长。

五、总结

现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然而在缺乏教师指导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因受失挫而失去深入探究的兴趣,也可能因错误线索的引导而偏离预期的方向。因而,在设计“学习支架”时,要考虑全面,将随时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在备课时有做详细的应对计划,同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予以有效的支持,这种支持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资源、示范、启发和咨询,使学生不但可以借此解决问题,还可以将教师所

应用的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全苗.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的开发与利用[J].数学通报,2004,8.[2]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3]邓静、赵冬生.再探学习支架[J].教学新论,2008,9.[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5]教育部.《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6]王天蓉.问题化学习及信息技术支撑的方式[J].上海教育科研,2006,4.[7]梁锦明.概念图在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应用[J].信息技术教育,2006,2.15

第二篇:学习支架

1.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定义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人们从不同角度、立足于不同的理论提出了各种教学策略。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策略被定义为:这种策略“应该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的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2.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实施步骤

(1)搭脚手架。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即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得到知识的攀升。起初可以多一些引导、帮助,以后逐渐减少(即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4)协作学习。让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可能会增加或减少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相关的属性,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使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能够达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当前所学的概念,即最终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就完成了。

(5)效果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做出的贡献;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完成情况。3.教学实践中提供有效助学支架的关键特征(1)提供清晰明确的学习方向;

(2)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

(3)设计能让学习者主动关注的学习任务;

(4)明确阐述学习期望;

(5)引导学习者去获取有价值的帮助和有用信息;

(6)在学习过程中避免学习者精力的浪费,减少不稳定因素,消除失望感。

4.个性化学习系统中支架创设应遵循的要点

(1)在设计助学支架时就应以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本身的特性作为出发点,应将学习者的需求与所提供的支架层次保持平衡。使得学习者能完成他们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2)个性化学习系统中所提供的学习环境应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便于学习者自主学习。

(3)情境设计应满足学习者渴求新知识的心理,并能在一个改善了理解范围的情景下学习新知识。减少学习者学习失败的可能性。

(4)个性化学习系统中所提供的支架应逐渐减少,使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者有个逐渐改进的过程。支架逐渐减少的速度应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的加深相一致。支架的时效性应与学习者的进步程度同步。

5.支架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支架式教学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而进行的,目的是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通过学习支架的支撑作用不断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水平。由此可见,运用支架(或支架式教学)的前提条件,首先是学生的实际水平(包括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等)和将要学习的知识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仅凭自己的能力又不能解决,需要帮助才能实现知识水平的跨越。这种情况在每一个年龄阶段,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会出现。

6.学习支架的作用条件 学习支架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基础上,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在人们营造的某种环境中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1)学习支架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之中,学生在真实的或者近似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在这样的情景下,借助学习支架,学习难点更容易得到解决。

(2)学习支架的应用必须是在学生全程参与的情况下,让学生经历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虽然在以往的教学中有时觉得不必要,但是学生会在亲历过程中体验知识逐步获得的整个思维过程,从而更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验、领悟与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内化支架,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为以后的自学打下良好地基础。

(3)学习支架的应用必须是在学生已经做了一定的努力仍然不能独立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提供,帮助其获得成功,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并且还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潜在的发展空间。学习支架的应用可以对学生今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来帮助自己学习。

7.学习支架的几种常见形式

学习支架的形式随任务的不同、支架目的的不同而变化。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令范例:范例是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或阶段性成果,一般包括了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好的范例在技术和主题上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范例展示可以避免拖沓冗长或含糊不清的解释,帮助学生较为便捷地达到学习目标。

问题:问题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应机地提供问题支架。

建议:建议支架与问题支架类似,当设问语句改为陈述语句时,问题支架就成了建议支架。但与问题支架的启发性相比,建议支架的表现方式更为直接。

向导:向导是问题、建议等片段性支架根据某个主题的汇总和集合,关注整体性较强的绩效。比如观察向导可以避免学生错过关键细节;采访向导可以帮助学生收集特定信息;陈述向导可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等。

图表:图表用可视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述,尤其适合支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如解释、分析、综合、评价等。图表的形式变化多端,在皮尔斯博士(PierceJ.H0ward)的《知识工作者的可视化工具—批判性思考的助手》一书中总结了48种图表形式,包括概念地图、维恩图、归纳塔、组织图、时间线、流程图、棱锥图、射线图、目标图、循环图、比较矩阵等。

8学习支架的应用设计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学习支架,以及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时,应遵 循以下几点原则:(1).适时性原则:要在学生恰需帮助时提供适合的支架,并在适当的时候撤除支架;(2).适度性原则:学习支架应当有坡度,要给学留有恰当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学生站在支架上,必须经过自己的奋力一跳,刁‘能达到目标;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成学习目标;(3).适量性原则:学习支架的设计不是越多越好,应该做到“恰到好处”,给学生提供支架要精,不能多多益善;(4).动态性原则:学习支架要随着“最近发展区”的变化而变化;(5).个性化原则: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不同程度的学习支架。对于水平已知的学生而言,任务的难度越大,支架提供得越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及学习环境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支架类型和具体内容;(6).引导性原则:学习支架在于引导学生,而不是给出答案或替代学生完成学习任务。(7).多元性原则:主要指支架角色的多元。支架并不是只能由教师给出,第一章概念图与学习支架的关联分析学友、家长、专家,甚至学生自己都可以提供支架。

(8).渐退性原则:当学习者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时,支架就要逐渐移走,给学生更多的意义建构空间,使学生形成自己真正的能力。总之,无论设计什么样的学习支架,都要以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其顺利达成学习目标为目的,考虑支架使用的有效性,发挥支架的最大功效。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白沙镇中心小学教师 杨玉行

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导向性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产生激励,实现教学导向功能。这个特点使得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技术提供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比如可以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模式。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 1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根据小学数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应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现。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时,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使学生通过多种交互活动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

学生生活中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比如在《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

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新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讲授《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自主性与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

求,看来是刻不容缓。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的课堂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由于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环境,结合教材采取灵活适合的多媒体教学。

第二,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宜则用,不宜则不用。”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学”。

第三,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缺乏,使“课程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建议形成 “层层收集,课课供给”制度。

第四,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明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减负增质,实施素质教育。因此,采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显

得尤为重要,因为好的课件不仅可给学生多感官、多类型的刺激,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统一起来,而且多媒体的交互性还使学生可依据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传统课堂教学的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换,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数学课件的制作必须遵循下述原则:(1)首先必须关心课件的教学价值,遵循教学性原则,即围绕课件的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特有优势,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表现形式。(2)遵循控制性原则,即课件要有良好的操作界面,良好的交互性,容错性强,操作简便灵活,便于控制。(3)遵循简约性原则,投影的画面要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布局突出重点,减少无益信息的干扰,在色彩、音响、内容的切入退出运动设计上应简约。(4)遵循科学性原则,即原理要正确,细节要淡化,但允许夸张,力求准确。(5)遵循艺术性原则,即在前四个原则的基础上,尽量使画面美观、逼真、流畅,实现好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的统一。

第五,广大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和相关理论。

面对未来,我们现在的教育宜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人格下力气。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拓展了想象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营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也就是由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好环境,即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包括了解数学史,解题思路和方法,网上答题;通过BBS、收发E-mail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而且让学生把网

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让全体学生得到共享,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要求。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在实践中学。使课堂教学能充分地面向全体学生,广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同学间的友爱,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中成为学生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朋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会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

第四篇: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

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

闫寒冰

论著选摘

【摘

要】为了实施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学习)过程时,必须要考虑从多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学习支架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甚至可以说,学习支架是教师现代教学技能最充分、最集中的体现。本文详细阐述了学习支架的概念、提供学习支架的原则、学习支架的几种形式,并分析了信息技术可以为学习支架的设计提供哪些支持,并辅以多个支架作为举例,以次增强文章内容在具体教学设计中的可应用性与可操作性。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支架 教育技术 研究性学习

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教改的迫切需要点燃了人们实践信息化教学的热望。信息化教学不但是教育技术学最具时代特点的研究范畴,同时也是中小学一线教师的重要实践领域。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支持仅仅是信息化教学的外显特征,要想真正改善学生的学习成效,信息化教学必须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鼓励学生拥有学习过程的主动权,但这并非意味着学生的所有探究活动都是有意义的,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创建“有援”的学习环境。“学习支架”正是学习环境“有援性”的一个突出体现。在信息化教学中,作为学生学习的监控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需要对学生支架,当没有必要时,则及时“隐退”,为学习者提供主动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进入理解与能力发展的新领域。可以说,学习支架的设计是教师现代教学技能充分、最集中的体现。

一、关于学习支架

“支架”(Scaffold)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又译作“脚手架”,是建筑楼房时施予的暂时性支持,当楼房建好后,这种支持就撤掉了。根据这个建筑隐喻,伍德(Wood,Bruner&Ross,1976)最先借用了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普利斯里(Pressly,Hogan,Wharton-McDonald,Mistretta,Ettenberger,1996)等人为“支架”所下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rgotsky,1978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教师如何以助学者的身份参与学习提供了指导,也对“学习支架”提出了意义明晰的需求说明。维果斯基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相交叠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这个发展区存在于泶生已知与未知,能够胜任和不能胜任之间(Vygotsky,1978),是学生需要“支架”才能够完成任务的区域。

总的来讲,学习支架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学习过程被内化),最后撤撤去支架。如图1所示。

具体来讲,学习支架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学习支架使得学习情境能够支保留了复杂性和真实性的形态被展示、被体验。离开了学习支架,一味强调真实情境的学习是不现实、低效率的。(2)学习支架让学生经历了一些更为有经验的学习者(如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习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学生通过内化支架,可以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

(3)保证学生在不能独立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提高学生先前的能力水平,帮助他们认识到潜在的发展空间。

(4)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来支持自己的学习。

二、提供学习支架的原则

(1)适时性原则:与学习资源所能为学生提供的支持相比,学习支架具有更高的适时性,要在学生恰需帮助时提供适合的支架。

(2)动态性原则:最近发展区随着学习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学习支架也要随之调整。

(3)个性化原则: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不同程度的学习支架。对于水平已知的学习而言,任务的难度越大,支架提供得越多。

(4)引导性原则:学习支架在于引导学生,而不是给出答案或替代学生完成。

(5)多元性原则:所谓“多元”,主要是指支架角色的多元,支架并不是只能由教师给出,学友、家长、专家,甚至学生自己都可以提供支架。很多计算机软件也都纳嵌了支架的功能。

(6)渐退性原则:当学习者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时,支架就要逐渐移走,给学生更多的意义建构空间。

三、学习支架的形式 学习支架的形式没有一定之规,随任务的不同、支架目的的不同而变化。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除了这些可设计的支架外,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

1、范例

范例是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往往含纳了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如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制作某种电子文档(多媒体演示文稿、网站、新闻稿等)来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展示前届学生的作品范例,也可以自己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制作范例来展示,好的范例在技术和主题上都会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范例展示可以避免拖沓冗长或含糊不清的解释,帮助学生较为便捷地达到学习目标。

举例:

以上海宝山实验小学的金玉琼老师设计的教案《脊椎动物》为例。脊椎动物分为鱼类、哺乳类、两栖类、鸟类、爬行类5类。教师先是展示了介绍鱼类的演示文稿,演示文稿从体表、呼吸、运动、繁殖、特色、定义几个方面介绍了鱼类。然后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根据教师研究鱼类的思路,分别研究其他4类脊椎动物,最后制成演示文稿由代表介绍小组的研究成果。“鱼类”范例展示了研究关注点以及技术需求,为学生开展相类似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范例并不一定总是电子文档等有形的实体,还可以是老师操作的技巧和过程。教师在展示这种非实体的范例时,可以边操作边用语言指示说明,对重要的方面和步骤进行强调。

2、问题

问题是学生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与“框架问题”(FrameQuestion,是指用于框定单元研究范围,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与探索的问题)相比,支架问题的系统性较弱,更加关注细节和可操作性,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应机地提供此类支架。当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必要的。

举例:

如学生在此比较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安全性时,不知从哪个方面入手。教师问:各个城市的犯罪比例是多少?在过去的10年间是如何变化的?

如学生在检验某资源的可靠性时。教师问:这个资源的最后更新日期是什么时候?是哪个部门或个人创建的些资源?他们是否带有某种政治偏见?

如学生在确定进一步研究的策略和方法时,教师问:你在到达这一步时做过什么?哪些有用,哪些没用?之前别人做了什么?哪类问题对你完成这项任务最有用?

3、建议

当设问语句改成陈述语句时,“问题”支架就成为了“建议”支架。与“问题”支架的启发性相比,“建议”支架的表现方式更为直接。

举例:

如学生在比较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安全性时,采用“主要城市”+“安全性”进行搜索,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建议可以通过关键字“犯罪比例”+“司法部”+“主要城市”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搜索。

如学生在检验某资源的可靠性时。教师建议将“资源的最后更新日期”、“创建人”作为重要的检验指标。

如学生在确定进一步研究的策略方法时,教师建议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收集相关的信息。

4、向导 向导(亦可称为指南)是问题、建议等片段性支架根据某个主题的汇总和集合,关注整体性较强的绩效。如观察向导可以避免学生错过关键细节;采访向导可以帮助学生收集特定信息;陈述向导可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等等。

5、图表

图表用可视化对信息进行描述,尤其适合支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如解释、分析、综合、评价等。图表的形式变化多端,即便是基本的图表形式也有数10种,在此尔斯博士的《知识工作者的可视化工具——批判性思考的助手》一书中总结了48种图表(书中称为组织信息的可视化方法)形式,包括概念地图、维恩图、归纳塔、组织图、时间线、流程图、棱锥图、射线图、目标图、循环图、比较矩阵等。在这里,我们整理了学习支架中最常见的5种图表作以介绍。

(1)概念地图

作用:概念地图适合于展示概念、要素、实例之间的相互关系,还会通过对思维过程的记录激励创造性思考,便于学生自由而有效地产生新的想法或者问题解决方案。举例:比如在主题为“飞行器发烧友”的单元中,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共同“织”就图2所示的概念地图,从而使得整个单元的问题解决思路明了清晰,体现出对“高级思维能力”的追求。

(2)维恩图

作用:便于学生整理、分析、归类几件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举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确定了“从超市发展看上海经济的变迁”的主题,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研究经验为学生提供下面维恩图,提示学生可以从物品质量、物品价格、购物环境、货物品种、服务态度等方面比较零店、小超市与大型超市的异同,从中寻找超市发展的外在与内在动因。

(3)时间线

作用:当某个序列包含着重要的、随着时间发展的事件时,时间线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这种序列。

举例:在“飞行器发烧友”单元里,教师提供了一个不完整的时间线,要求学生随着资料的收集整理不断完善这个时间线,借此帮助学生理清飞行器的发展历程,为学生的深入研究提供脉络框架。

(4)流程图

作用:流程图帮助学生了解问题解决的关键步骤、前提条件及因果关系等要素。

举例:学生在访问专家网站时,教师提供如下一个简单的流程图,帮助学生提高资源的访问效率。

(5)比较矩阵

作用:比较矩阵便于展示和分析一系列可供比较的项目特征。当学生需要从3件以上的事物中归纳整理出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特别是希望以类聚的方式辨识出这种相似性与差异性时,比较矩阵可以提供有效的支持。

举例:教师在学生研究梵高的绘画时,提供下面一张表,要求学生梵高的人物绘画中哪种色彩运用得最多,哪种色彩运用得最少。通过比较与类聚弄清楚梵高绘画的色彩特征。

四、技术支持 在学习支架中,图表的数字化制作在技术上具有相对的难度。一些通用软件生产商为此增加了相应的图表插件,如Microsoft的办公室系列;还有一些公司则针对某种具体图表的制作生产了专用小软件,如FlowChart,其中有些公司还特别从支持可视化学习的角度考虑了软件的种种功能,如Timeliner,Inspiration。

信息化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然而在缺乏指导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因受失挫而失去深入探究的兴趣,也可能因错误线索的引导而偏离预期的方向。因而,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予以有效的支持,这种支持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资源、示范、启发和咨询,使学生不但可以借此解决问题,还可以将教师所应用的主京都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如何利用“学习支架”为学生创建“有援”的学习环境,正是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期望借助本文引发关于“学习支架”设计问题的更广泛的讨论与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略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教学

信息技术与教学

一分街小学

王采霞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进入我国的教育领域,从备课到查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等都可以应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入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拓宽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新和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到新的理念上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且有助于教师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最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使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信息技术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得到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学习媒体,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图、文、声并茂,拓展了课堂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事物的建构更加完整、准确,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意义。

1、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场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学生的直观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经常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许多形象直观的教学动画,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但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父母的督促和教师的简单说教,因而教学中如何拨动学生的“兴趣”这根弦,尤为重要。近年来,在教学中恰当融入电教媒体,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我在讲 “圆的认识”时,课堂教学中需要补充许多课外的例子,同时补充一些课堂练习,板书内容很大;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后,就可避免在课堂内书写大量的板书,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比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泛泛讲读要好得多。

2、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教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中,将生活中的一些抽象的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原他的本色,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认识,易于理解。比如,语文老师在教《雨中登泰山》时,就较好地运用了电教媒体手段。泰山是五岳独尊,是一座名山,它上面有许多名胜,然而学生根本没有到过。为了让学生一览泰山风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可以从网上收录了许多关于泰山介绍的文字、图片等,制作声图并茂的课件。通过屏幕的展现,五岳独尊碑、奇松、怪石、云海、虎山水库、对松山、探海石、迎客松、十八盘、空中索道等一幅幅泰山美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再与优美动听的课文和谐相配,让学生产生了一种亲临其境之感。尤其有关八仙、《金刚经》的介绍,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较深的理解。音乐制造了氛围,图画、图片再现了文章内容结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多媒体进行教学,节省了教学的时间,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可使课堂教学密度增加,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不同的场景、对象,在45分钟之内大大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并可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不至于因为不断重复同样的内容而感到厌倦。多媒体的使用增大了课堂容量,缩短了板书时间,加快了教学节奏,提高了教学效率。示范作用。板书更规范,工整,使抽象变形象。便于直观演示,增添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再现场景或实物。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大势所趋,当今“终身学习”已经由人们的单纯的愿望变成了具体的行动。时势可以铸造英才,时势也可淘汰庸人,现实实际迫使人们产生了紧迫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上,有独到工夫。这种整合,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践,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能调控学习过程,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这无疑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种革命式的变革。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甚至如何生存都将成为问题

总之,信息技术与教学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在课堂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有着潜在的优势,但一切是为学生的学,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研究学生为途径,以各学生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不断发展推进的今天,作为教师,应该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努力探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下载学习支架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支架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初探(合集)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初探 信息技术指的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综合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是......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画矩形 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应该已经能够熟练使用“椭圆”工具了,因此本课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较容易掌握的。教材的第一、二部分主要是介绍使用“矩形”和“圆角矩......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初探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初探信息技术指的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综合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是一......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学校的三、四、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通过教学工作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计算机......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浔阳区龙山小学吴沙沙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把信息技......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关准备材料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画矩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矩形”、“圆角矩形”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2、让学生能运用矩形和圆组合出一些基本图形。 3、通过画大卡车,让学生感受一个整体......

    浅议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浅议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盐城市冈中小学 王亮 [摘 要]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为数学教学注入了越来越多的活力。文章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