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后的姿势》作业单 (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8:1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6、《最后的姿势》作业单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6、《最后的姿势》作业单 》。

第一篇:6、《最后的姿势》作业单

《最后的姿势》作业单

一、形近字组词。

虚()感()覃()   墟()撼()潭()

二、照样子,写词语。

(1)含有“生”和“死”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形容情况紧急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表现人高贵品质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2)人们赞颂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要求写句子。

1.谭老师讲课妙语连珠。谭老师很有幽默感。(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短暂的几秒钟,容不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换个说法,让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3日22点12分,当搜救人员从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所有抢险人员都被震撼了。“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的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他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1.用“_______”画出谭老师被发现后的姿态。

2.所有抢险队员都被震撼了,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段话,你觉得谭千秋老师有怎么样的优秀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谭老师虽然牺牲了,但他的“最后的姿势”却始终留在我们心中,用八个字概括这“最后的姿势”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6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

一、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推想“最后的姿势”的表达作用。

2.学习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烘托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体会表达效果。3.拓展阅读《口技》,找出正面和侧面细节描写。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烘托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体会表达效果。难点:拓展阅读《口技》,找出正面和侧面细节描写。

三、前置学习活动

1.思考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课文对谭老师的哪些描写令你感动或印象深刻,把自己的感受在课文上作批注。

2.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有关资料,尤其是像谭千秋老师这样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能生动地讲述其中的一件。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

一、整体感知——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感知内容

1.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好几年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现的许多感人事迹却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反而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留在了人们的心坎里,留在了课本中,电影里??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谭千秋老师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

2.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谭千秋老师的资料。

3.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以谭千秋老师的事迹编写的课文《最后的姿势》。(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你知道这是谁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

(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2.交流。出示 :

过渡:课文中写到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地方一共有三处,今天我们就循着课题,围绕这最后的姿势来走近我们的谭千秋老师。

(三)深入理解,感受品质 聚焦第一次(最后的姿势)1.出示:(1)指名读。

(2)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迅速。(4)指导读好句子。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2)出示:

①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②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指导朗读。③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3)出示:

①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②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4)出示:

①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 ②“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 ③指导读好句子。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5)出示:

①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②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6)范读: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①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逸,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人们的哀嚎??)②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齐读。

过渡: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7)齐读4—7自然段。聚焦第二次(最后的姿势)

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1. 出示: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2)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3)引导学生谈体会: 抓住“死死地”谈: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4)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5)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过渡: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2.出示:

(1)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2)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3.出示:

(1)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

(2)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指导读好句子。

(3)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导出第三自然段 4.出示:

(1)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2)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过渡: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句话 5.出示:(1)再读这句。

(2)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6.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聚焦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配乐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

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2)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2.出示:

(1)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2)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3.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五)拓展阅读,读写训练

出示《口技》全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14_最后的姿势课文 1.指一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这个故事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2.生默读课文,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部分。

3.教师总结: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采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距今已三百多年的一场口技。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请大家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课下写一段或一篇人物的文章。

(六)作业

搜集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讲给朋友、家长听,也可以开一个故事交流会。

六、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爱与责任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第三篇:6《最后的姿势》教学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句容市崇明片六年级语文教(学)案

6.最后的姿势

主备人: 陈莉 主备研讨人: 陈国胜 洪文杰 审核人: 个案修改人: 个案修改审核人: 审核时间: 【教材分析】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生的无私大爱。课文集中笔墨刻画谭老师的形象,主要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除了语言和行动的描写,还借助三类角色不同人物的语言来侧面刻画谭老师。另外,对地震情形的三次描写,也从侧面很好地衬托了谭老师的形象。【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注意“漱”的字形和“凹”的笔顺。联系语境理解“诠释、绘声绘色、生死攸关”等词语。

3.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写法。4.品读语言文字,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并学习这种写法。【教学重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法。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资料链接】

资料一: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

资料二:谭千秋

谭千秋,四川绵竹东汽中学教师,被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地震中,一栋教学楼顷刻坍塌。谭千秋在危急时刻用双臂将四名学生掩护在身下成功获救,自己献出了51岁的生命。资料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

正面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作用:

一、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二、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三、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森林原野等。对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句容市崇明片六年级语文教(学)案

表现人物身份、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读通通顺课文。学会本课9个生字,掌握读音和字形,掌握“漱”的字形和“凹”的笔顺。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初读课文,从正面描写中感知谭千秋对家人关爱、恪尽职守、对学生有无私大爱的品质。【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1.读课文。

(1)课文已读 遍(做到正确、通顺。)家长签字

(2)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学字词。

(1)选择正确读音。

洗漱(sù shù)

吱吱(zī zhī)声 坍(dān tān)塌 着(zháo zhuó)想 深凹(āo ào)(2)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课堂助学】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设置情景。

“2008年5月12日,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大地抽搐的一瞬间,昔日美丽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充斥着汶川。那一刻,汶川在哭泣,中国在哭泣....." 2.进入情境

地震是一场灾难,但灾难是一场大考试。在考试中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生与死的选择。我们必须记住这样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他用自己的行动给这个问题做了最响亮的回答。(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谭千秋老师介绍。

二、预习反馈

1.读一读下列词语。

洗漱 穿戴 价值 尘埃 坍塌 塌陷 废墟 震撼 凹下去 诠释 血肉模糊 誓死 绘声绘色 妙语连珠 幽默感 姿势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句容市崇明片六年级语文教(学)案

2.在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些生字的字形要提醒大家注意?

漱(右边不是反文旁)释(左下部分是“米”字)凹(关注笔顺)

3.请同学读读这篇课文。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2.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第一段(第1节):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到学校上班。第二段(第2-7节):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用身体护住学生的经过。第三段(第8-10节):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第11-12节):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3.理解课文结尾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四、合作探究之一:文章的描写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课文第二段就已经把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写得很详实了,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呢?可不可以把第三段去掉?为什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的二、三两段,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文中三人分别说了什么?能否删掉?为什么?(语言中体会到他们眼中谭老师无私的形象及震撼,从侧面烘托出谭老师的英雄壮举,伟大品质,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

五、合作探究之二:初步感知谭千秋的形象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认识了()的谭老师,你是怎么感知到的? 【当堂训练】

1.比一比,再组词。

漱()撼()诠()凹()嗽()憾()栓()凸()2.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本片段描写中,“立即”和谭老师“ ”三个动作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谭老师 ;文中“整栋楼房摇晃”之际,我们还从谭老师当机立断的语言“ ”感受到他的。这些都是人物的正面描写,是通过、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巩固训练】

1.片段描写。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句容市崇明片六年级语文教(学)案

那一幕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常常浮现在眼前

(要求: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一个给你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100字以上。)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体会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理解命题意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教学过程】 【温故导学】

1.根据拼音写词语。

午休后,他正在院子里xǐ shù(),突然宿舍楼随着地势āo xiàn()下去,顷刻间变成一片fâi xū()。

2.读故事。

搜集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读一读、讲一讲。【课堂助学】

一、导入。

二、预习反馈。

三、合作探究一: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

(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二)交流第一次(最后的姿势)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3.出示地震场景描写,体会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的作用: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句容市崇明片六年级语文教(学)案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沉着镇定、奋不顾身、无私大爱„„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

(三)交流第二次(最后的姿势)

1.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3.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4.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6.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四)交流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音乐起),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还是

的姿势。

(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句容市崇明片六年级语文教(学)案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读(张开„„)。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读(„„)。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读(„„)

3.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五)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

最能反映人物品质,是谭老师形象的定格,更是谭老师精神的诠释,是对谭老师的歌颂与赞扬。

四、总结

1.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

2.欣赏时,师解说。

3.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当堂训练】

1.读句子,体会含义。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展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这段话说明谭老师。2.“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请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方法提示:抓住关键词“护住”、“最后的姿势”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巩固训练】

1.表示时间短的词语有很多,例如“瞬间”等。请再写四个。

2.补充习题第四题。

【教学反思】

第四篇:6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这课文讲述的是2008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课中能够让学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是课文的教学重点。在课堂上,就应该围绕着这个重点,提出自学提示:

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话中你体会出谭老师怎样的形象?

2、围绕“在生与死之间,谭老师选择了怎样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也是谭老师怎样的姿势?从中让我们看到了他一个怎样的老师?

在教学中我抓住三个动作,突出撑,这是怎样的撑啊,撑在桌上,弓着身子,意味着谭老师将用他的血肉之躯去挡住纷纷砸下的一切,撑在桌上,谭老师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撑在桌上,他要保护课桌下的那四个学生呀。再结合下面一节,反复读这个动作,让谭老师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高大起来。这节课我还运用了图片、音乐、有渲染力的语言进行评价和过渡,这一切都是为了引领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人物的精神,让学生在情中走进文,在文中读出人,实现人文性的目标。

课结束前,我又补充了抗震救灾中其他老师的感人事迹,让学生感悟人间真情。

第五篇:六语上6《最后的姿势》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6.《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6.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

师(出示PPT):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播放PPT中图片并做简单的说明)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汶川地震前后对比的图片,这一情景的再现,又把我和所有学生带回了去年的那次地震,这样的情感导入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2、揭示课题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主人公简介

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教师做谭千秋的简介。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的是否正确、规范。要注意字型,注意笔画的穿插与避让。指导写“墟”、“谭”、“漱”、“吱”、“僻”、“撼”、“凹”、“感 ”、“诠”、“释”(2)学生练写自己学错的和不满意的生字。

2、检查对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出示词语: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1)正确读词。

(2)学生用词语练习说话。

3、检查朗读。

(1)同桌为两人一组,每人读一段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指名读课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2)读了课文,谭老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沉着镇定、忠于职守、爱生如子、舍己为人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自学课文,掌握课文内容,通过主要内容和人物性格的概括,这是对学生概括提取关键信息的一种能力的培养】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受人物形象。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2.默读,分段,概括段意。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3.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谭千秋姿势的语句。(分别让学生按照概括描写,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找出相应的句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4.出示图片:最后的姿势(生齐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I.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受人物形象。浏览课文,找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1、过渡:那课文中有几处地方写到了谭老师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设计意图:通过品读重点语句,在学生的头脑里构建一个“灾难的无情图”,体会灾难的无情与谭老师的大爱大情,让学生对谭老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交流。(共3处)第一处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思考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进行细节描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此环节中,教 师引导学生抓住字眼、词眼来谈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活动中,紧扣文本谈理解、说感受,让学生对人物精神世界的体悟更有依据,更实在。】 交流、相机提示:

拉:(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换成“领”好不好?)

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可不可以和学生一样躲在课桌底下?)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塌的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护:(护可以组什么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2)师小结:“拉、撑、护”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谭老师撑起钢铁般的脊梁,誓死护卫身下学生。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3)指名读好句子。

谁来有感情的读好这句话?(相机点评)(4)齐读这句话

2、过渡: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壮举的呢?

3、交流(情况万分危急)

4、你还知道哪些词语表示情况万分危急?

5、课文是怎样描写地震来临时那万分危急的情景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

6、出示: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急促、有力。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2)第五自然段(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塌陷:注意陷,说明倒塌的楼房已经陷到地底下了,楼房中的人几乎已没有生还的可能。

7、这三段话都描写了地震来临时地动山摇、房倒屋塌的恐怖情景,将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你有什么更深的感受?

地震越来越强烈,情况越来越危险。

8、你能将情况越来越危险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朗读

9、尽管课文用了三段文字描写地震时的情景,但事实上这一切只经过了短短几秒钟。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唯一想到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学生。(播放视频)

10、过渡:这场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大地颤抖,山河移位,西南处,国有殇。(图片)

11、小结: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抓住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正面描写,展现了谭老师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恪尽职守。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12、齐读4—7自然段。第二处

1、师述: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指名读第二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在场的人都被——?(震撼)

2、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请自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设计意图:让学生以描写人物言行的语言文字为切入口,在对细节的品读中悟情品文,理解谭老师一言一行的内在含义,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从谭老师的动作看,第二处和第一处姿势有什么不同?)“趴”与“撑”比较:毕竟是血肉之躯,在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的重压下,谭老师已经快顶不住了,被压趴下了,但仍双臂张开,保护学生。

“死死地”。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相机板书:恪尽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私)你把震撼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朗读)

过渡: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获救的学生、一位老师

4、引读:“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注意:飞身)

5、引读: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理解“生死攸关“: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

谭老师为什么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舍生取义、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呢?

6、英雄不是偶然诞生的,谭老师平时的言行就暗含英雄的特质。伟大源于平凡,平凡孕育伟大。平时谭老师总是在课堂上这样教育学生,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毅然选择了舍己救人。

7、小结:作者引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了体会到谭老师的舍生取义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源自谭老师对学生们父亲般的无私大爱,他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第三处

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为了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这句话,老师设置了一道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拿出练习纸,一起来试试吧。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的。所谓“前置性作业”就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认真阅读。阅读时,要求学生关注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赞美和评价。这种将第二天学习的内容提前学习、准备,顺应了“先学后教”的理念,转移了教学着力点,改变以前步步为营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这样的教学起于文本,但不止于文本,它顺应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 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的姿势,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学生练习(2)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学习这一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动作、语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语言,抓住这“最后的姿势”,反复反复地出示,反复反复地读悟,进而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悲壮的直观印象。学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读应该是被谭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很好印证。】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谭老师走了,他走得那么匆忙,又是那么从容。在生死攸关的一刻,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师爱,师爱就是危险面前的义无反顾;什么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灾难面前的毫不犹豫。谭千秋,一位普通的教师,用51岁的宝贵生命——引读。谭老师牺牲了,但他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将永载史册。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3、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1)音乐中学生练写(2)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应该是触动学生心灵,升华学生情感点睛之笔。学生把自己发自肺腑的语言,凝聚成对谭老师的怀念、崇敬和赞美。也就是说,学生不仅感悟了文本,并且洗涤了自己的灵魂。而且通过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在这种悲伤的基调中写话,情感进一步升华。】

(五)总结

谭老师不是天使,但他选择做一个天使。他张开的双臂仿佛天使的翅膀,将孩子们紧紧护佑在身下。当孩子们最终被救援人员安然救出时,我们仿佛看到他在天国深情地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谭老师吧,记住那天使般的双翼吧。(让我们全体起立,饱含深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读悟,“最后的姿势”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此环节通过通过送别场景的再现,音乐的渲染、声泪俱下的朗读、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定格,学生在感知、感受、感悟、感动中走向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敬仰。谭千秋老师精神永存!】

(六)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 正面描写

舍己救人 侧面烘托

无私大爱 教后反思:

教学建议:可以引入其他赞颂谭老师的文章或诗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高大,这样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下载6、《最后的姿势》作业单 (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6、《最后的姿势》作业单 (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的姿势》,我准备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过程、说作业设计和......

    最后的姿势(推荐5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I.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2.能够体会环境......

    《最后的姿势》读书笔记

    前几天,我学习了一篇课文叫《最后的姿势》,我被谭老师那舍弃自己,保护学生的精神所感动。他那为学生支撑起的通往生存的空间是那么的宽广,而他的身躯成了一座丰碑,永远的屹立在......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总评:感情真挚,言语感人至深,确是发自作者内心的肺腑之言。句意不通,表意不明,读起来很难受,如同走在乡下凹凸不平的小路上,不小心就容易跌一跤。作者的文笔不错,可能做事不够细心,如......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篇1自从学习了第6课《最后的姿势》之后,我的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千秋老师那最后的姿势在我的脑海里不......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大地震是我国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地震。在那次大地震中,涌现出许许多多英雄故事。其中谭千秋老师的英雄事迹......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刚领完新书回来,闲着没事干,便拿出新语文书翻了起来。突然,一个特别的题目吸引了我的眼球,那就是《最后的姿势》。课文的主人公是谭千秋,他是一位恪尽职......

    最后的姿势教案

    《 最后的姿势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通什中心学校 李化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