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
罗宇达
南昌一中化学组 330003
摘要: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应是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积极构建过程。而要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关键是创设引导、促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情境。其中,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本文将结合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联系笔者的教学实际,来阐述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
关键词: 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 三维目标
一、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
1、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要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就要教师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来实现。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理论也充分体现了利用情境创设、促使学生主体参与的思想。
情境创设形式、内容多种多样,其作用在于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什么是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主体为达到某一活动目的所遇到的某种困难和障碍时的心理困境。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一种急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不应从教师向学生提出已知、现成知识的模式 开始,而应从教师通过设臵问题情境,创设学习活动的内部条件开始,去激发学生对新的未知知识的认知需要,以形成学生真正的、内部的认识动机,以间接方式影响学生能动的学习过程。
3、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作用
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创设问题情境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五大作用: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内容中的许多知识与社会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环境、能源、卫生、健康、人文历史等联系紧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工业合成氨”时,提供“第一化学反应”的相关背景资料,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要花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这个反应?(人工固氮的意义);研究的方向在哪里?(从反应速率和转化率的角度分析);在学习Cl2的性质时,创设问题情境:如果发生Cl2泄露,人们应该如何发现并防护?介绍H2S性质时,提供重庆开县井喷事故的背景材料,设问:造成重大惨剧除人为因素外,当地的地理环境也做了帮凶,为什么? 体现了H2S的哪些性质?……
学生在接触这些知识时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乐于接受新知识。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 教师通过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究,从而解决问题。在学习Na2O2性质时,教师演示“滴水生火”的实验,提问:实验体现了Na2O2的什么性质?让学生往装有Na2O2的试管中滴水,并用手指略堵住管口,有什么感受?再用带火星的火材靠近管口观察有什么现象并思考原因。通过创设一系列连贯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最后得到Na2O2的性质。
在学习《盐类的水解》时我先提出问题以下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初中的学习中,我们知道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那么盐溶液呈什么性?不少学生根据NaCl溶液呈中性就认为盐溶液都呈中性。我再让他们测NH4Cl、AlCl3、KCl、Na2CO3等溶液的酸碱性,有什么现象?你能推测NaHCO3、Na2SO3、CuSO4、FeCl3、K2SO4溶液的酸碱性吗?能发现什么规律?得到什么结论?
创设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化学问题情境必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机,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善察”、“好问”、“勤思”习惯 教师通过精心预设,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就容易养成学生“善察”、“好问”、“勤思”的良好习惯。
例如, 《钠》这节课中研究钠的活泼性,教师先提出问题: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会得到什么产物?方程式是什么?(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学生大都认为钠把铜臵换出来)。在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并推测产物是什么,思考原因。(而实验事实证明,钠和铜盐溶液反应并无红色的铜生成,而是生成了蓝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气体)。
学生在仔细观察现象,思考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时,经常会与他们原有的知识发生“冲突”或是结果“出乎意料”。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经常善于观察发现问题,联系新旧知识主动思考问题,及时发问,通过同学的相互讨论或老师的引导指点解决问题。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有效的学习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形成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
4、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思维和提高科学素养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可能会随着学习者以后不再接触相关学科的学习而遗忘或无法运用,但学习者形成的化学思维和科学素养则作为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终身受用。
各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特点,都有相应的学习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学科思维。而科学素养指能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解释或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其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这两者都是学习者能继续学习和发展的重要能力。
教师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臵身于分析、思考问题的氛围的同时,不仅使他们容易形成问题意识,了解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获得良好的科学素养。例如,教师在“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操作的教学中,设臵以下问题:在准备阶段酸碱式滴定管是否要润洗?为什么?锥形瓶呢?在滴定过程中眼睛应盯在哪里,为什么?达滴定终点时能否立即读数?为什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使学生不仅明白正确的实验操作,还能了解化学实验中误差分析的方法。
5、创设问题情境,是落实“双基”、实现“三维目标”的良好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自然科学。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对高中化学学科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作出了基本要求。教学目标中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尤其重视。由于学科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散,对于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然而许多知识都与社会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环境、能源、卫生、健康、人文历史等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机械生硬的落实“双基”而不注重创设与教学内容、目标相关联的教学情境,不仅可能达不到教学目的,甚至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我省即将实施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做了重大的调整,课堂教学要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课标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实现三维目标的良好途径。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化学学科内容、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水平精心预设,创设好问题情境,必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机,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接受教师对他的感染的同时也在彼此之间形成相互感染。从而在良好的群体风气、课堂教学中的愉快求知,在勤思、民主的氛围,诱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对认知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形成问题意识,从而积极自主构建以获取知识与技能,体会化学学习中的过程与方法,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科学素养与价值观,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洪明:《试论问题情景式教学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化学教学2001.9 2.蔡铁权:《三维目标的课程观诠释》,全球教育展望 2006.3 3.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03.4 4.汪明微:《化学探究活动中问题的有效性》,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6 5.陈 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2002.6 4
第二篇: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摘 要】为了更好地践行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教师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从学生与学科特点出发,把创设教学情境作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推动学生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紧密结合的重要举措,以期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化学 教学情境 教学优化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高中化学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出情趣充盈、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共鸣,点燃起学生智慧的火把,从而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中兴趣盎然地能动获取化学知识。
一、以富有新意的演示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教学而言,成功的关键所在不是强制学生学习,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内驱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以富有新意的演示实验创设情境,使枯燥的化学知识呈现出动感和灵性,以此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活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心理欲望,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逐步由好奇升华为兴趣。在教学“钠的性质”时,我以如下的演示实验创设情境。上课伊始,我先提问学生:“通常我们用什么点燃酒精灯?”学生齐答:“用火柴”,我紧接着故弄玄虚:“现在我要用水把酒精灯点燃,你们相信吗?”同学们都摇头说:“这不可能吧,水怎么能把酒精灯点燃。”然而,当我用滴管将水滴到酒精灯芯上时,酒精灯真的“嘭”的被点燃。出乎意料的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当我告诉学生是我提前在酒精灯芯里放了一小粒金属钠的缘故时,“金属钠遇水为什么就能把酒精灯点燃”的疑问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课堂教学得以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顺利展开。
二、以生动直观的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深化学生的情感投入
高中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性思维转化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抽象性,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采取有效手段创设情境,化解化学知识中抽象、直观与逻辑之间的矛盾。电教手段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传输同步进行。以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声形并茂,给学生以逼真的动态启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化学生的情感投入。为了强化学生对“硫和氮的氧化物”一节中SO2形成酸雨对环境危害的认识,我们通过视频资料给学生展示2003年重庆南山风景区12万亩华山松和马尾松在酸雨过后全部枯死、曲阜孔庙台阶栏杆上的精美浮雕花纹由于长期酸雨变得模糊不清、2006年湖北于洋河因水体酸化鱼虾大面积死亡等情境,以历历在目的惨痛现实给学生清晰的感性印象,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既对SO2的性质有比较完整的认识,更在情感深处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以目标明确的教学问题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
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弘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的重要表现。高中化学教师要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优化教学的切入点,以目标明确的教学问题创设情境,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问题的发现和驱动,潜心引导学生开展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学会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习化学。在《铁和铁的化合物》教学中,我设置下列教学问题:①削皮后的苹果颜色就会变黄,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②Fe2+与Fe3+在溶液中各显何种颜色,有哪些化学性质?③市售的苹果汁中为什么要掺入维生素C等还原剂?目标明确的教学问题创设的情境不仅揭示出教材研究的问题,而且让学生学有目标,议有方向,学习自然地由被动转为主动。
四、以不拘一格的开放实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目前的高中化学实验多以验证性为主。尽管这种实验方式对于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化学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事先设定的实验路径和求证结果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化学规律的创新精神。为此,我们应以不拘一格的开放实验创设情境,突出实验设计、观察和判断中的学生自主性,渗透化学探究思想,启迪学生创新思路,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开放实验中得到切实的提高。对于高三复习课“市售食盐成分的检验”,我们没有按照常规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而是给学生提供市售食盐、0.1mol/LBaCl2溶液、0.1mol/LBa(NO3)2溶液、0.1mol/L AgNO3溶液、0.1mol/L KI溶液、稀盐酸、0.1mol/L醋酸溶液、淀粉溶液、蒸馏水等实验用品和酒精灯、试管、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铂丝、蓝色钴玻璃片、电动离心机、洗瓶等实验仪器,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实验探究检测市售食盐中可能含有的成分,并阐述实验原理,论证实验结论。这种开放实验创设出多向思维的情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他们在获取相关化学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勇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
新的课程改革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强化了“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化学”的教学主张。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各种形式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情境优化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励学习的动机,开发创新的潜能。
【参考文献】
[1]赵金乐.创设问题情境优化化学课堂教学[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24).[2]邢殿宝.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方法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2012(21).[3]赵旭芳.情境创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东方青年(教师版),2013(05).
第三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李春龙
(万年县齐埠中学 江西万年 335508)
摘要:问题情境创设是推进物理探究教学的关键。本文基于问题情境的含义剖析,着眼于研究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提出基于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由实验引发问题情境、在物理史中生成问题情境的情境创设策略。关键词:农村中学;中学物理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教学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思维则产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因此,本文着眼于研究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以提高中学物理教师问题情境创设水平,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问题情境的含义
我国学者冯忠良指出:“所谓问题情境,是一种对学习者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情境,它所包含的学习内容,学习者部分了解,但又不能完全了解。学习者感到要完成这样的学会任务既不会轻而易举,也不是毫无可能。”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是当学生学习新的物理学习内容时,用已有的知识已不能解释, 这时会出现一定的认知不平衡,继而产生了急需解决的心向,于是“问题”就产生了。
问题本身包含三个要素: 未知事物, 对研究未知事物的需要, 研究的可能性。物理教学中创设的问题必须是学生需要的、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未知事物, 这是问题情境的核心内容;学生对未知新事物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心向, 是产生问题情境的心理动机因素;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已有认知水平上能够觉察到, 但是仅仅凭经验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 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前提条件, 也是养成物理思维的起点, 是有效物理问题情境的前提与保障。
二、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策略 1.基于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只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 才是有活力的知识, 有用的知识, 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激情,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的价值。由生活引发的问题情境, 能使学生从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复杂的问题开始, 自上而下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发现并找到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而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物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物理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可以提出“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哪个下落得更快”。学生根据日常观念会认为重物下落得更快。这时,在通过演示细管实验来引发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再比如,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教学中,可以提出“鸡蛋砸在石头上,是石头砸蛋,还是鸡蛋砸石头,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更大吗?”由此,学生则会对日常观念产生困惑,于是产生了认知冲突,有了进一步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的关系的学习欲望。
2.由实验引发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也是物理学科中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通过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可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现象的观察和亲身体验, 发现实验事实与已有知识之间的不可解释的矛盾, 促使学生产生疑惑, 激发其对新知识的需求和探索心理。例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老师开始拿着一个空玻璃杯,盖上纸片,再使其倒置过来,让学生预测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轻松地预测出纸片会掉。接着,换上一杯灌满水的玻璃杯,重复上述操作,也让学生预测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放手,当学生看到纸片没掉时,通常会感觉到诧异,这与原有认知上认为纸片会掉下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时,认知冲突就这样产生了。于是,学生有了继续探索的心向,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起点。3.在物理史中生成问题情境
英国科学促进协会(BASS)主席在1851 年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要教给年轻人的, 与其说是科学结论不如说是科学方法, 更不如说是科学史”,“学习历史可以使人明智”。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实, 可以追溯的知识来源及其动态演变过程, 引导学生认识物理知识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这有助于学生继承、融合科学家的科学批判精神与探索精神, 形成重要的科学思想观。另外,物理学发展演变的过程也是由科学家的疑问驱动的,而这些疑问也往往与学生的物理问题演变过程是较为一致的。例如,在上“光的散射”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讲述印度物理学家拉曼的故事。在1921年,印度物理学家拉曼在航行在地中海的客轮“纳昆达”号上。他站在加班上,眺望着深蓝色的海面。这地中海的深蓝色深深吸引着他,拉曼油然产生了疑问:海水为什么呈现深蓝色?它的颜色来源于哪里?是不是真的像以往科学家说的,深海的颜色并不是海水的蓝色,而是是天空的蓝色由海水的反射造成的?这时,把这个问题同时抛给被故事情节吸引的学生,学生很容易产生进一步探究的需要,关于“光的散射”的问题情境就这样铺垫开来。
总之, 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具备真实性与趣味性,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生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经验、利用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物理实验、从物理史实中寻找相关的物理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认知冲同,甚至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心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参考文献:
[1]朱铁成.物理教学发现问题情境的创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5,09:66-69.[2]赵顺法.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0,04:10-13.[3]叶根弟.浅谈中学物理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06:2-5.[4]杨承印,张宁.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0:42-44.
第四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教学中如何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宁县二中 罗凯华
【摘要】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
高中数学
问题情境
新课程 【正文】
一、背景
我校从2010年全面铺开新一轮的课改,五年来,我积极投身教学一线,在新课改的潮起潮落中,我深刻的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还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出数学基本概念,得出定理和性质,再加例题,这样使得数学课枯燥乏味,学生只知道学习数学就是学习解题,使不少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爱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还明确指出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那么新教材基本上也贯彻了这一思想,人教A版很多章节是以提出实例开头.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情境教学法应被教师所采纳,这是因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好,使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得到养成和发展。
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问题情境的的含义
问题情境是近几年来随课改而突然变热门的话题。具体的说包含以下两个含义: 首先它是数学概念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应把概念放在最前面,即在呈现概念之前,要把问题背景放在前面,呈现与之有关的足够材料,使数学概念从中自然而然地产生,而不是教师和课本强加给学生的。新教材在这一点更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比如在数学必修1中,学习函数之前给出炮弹发射、臭氧层空洞和恩格尔系数问题;学习指数函数给出GDP增长和C14衰减问题等等,这样做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自然、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
其次,它是一种“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包括对知识的渴求,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及对教师的热爱,等等。不难想象,一成不变的授课模式,干巴巴的讲解而又毫无趣味性的习题是不可能产生什么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使二中课堂教学的目标应由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模式转化为“情感——知识——能力”模式,即把“情感”作为首要的目标。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创设数学情境是“情境、问题、反思.、应用”的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① 针对性:数学情境具有针对性,针对具体内容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 坚决杜绝重形式不求实质的数学情境化设计.情境化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所以情境应该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意在引发学生思考,而不能创设又脱离学生实际或脱离数学本质的情境.② 启发性:数学情境具有启发性,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 新颖性:数学情境具有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④ 趣味性:数学情境具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⑤ 互动性:数学情境具有互动性,才有学生的一直参与,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 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因为太注重情境而脱离学生.否则,学生将无法建构新知识。
⑥简洁性:数学情境具有简洁性,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如果一个情境设计,很牵强甚至繁琐,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给学生更大的压力.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任务繁重,如果要将问题解决教学完全应用于日常教学,那么大纲、教材的教学任务根本完不成,也因此很多教师对“问题解决教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四、如何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1、利用趣味故事和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境
有趣的古今中外故事和数学史话可以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思考.例如在数学必修5讲解“数列的概念”,“等比数列的前项和”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古时印度国王为了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吧,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第2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第3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第4格子里放上8颗麦粒,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国王觉得这并不难办,就答应了。
你认为国王有能力满足发明者上述要求吗?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各个格子里的麦粒数依次是1,2,2,2,…,2
2363于是发明者要求的麦粒数就是12222
2363在数学选修2-2 1.6微分中值定理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的穿插牛顿与莱布尼兹创立微积分时的矛盾与争论,并指出:当巨人的哲学的沉思变成科学的结论时,对科学的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这样创设情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创造潜能得以发展.
2、借助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中有许多是源于实际生活的,因此数学问题的引入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如果将数学问题改编为实际的应用性问题,让学生去积极思考,便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在数学必修5“不等式”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例题:
已知a、b、m都是正数,且a < b,求证:
ambma>b 如果直接去证,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而且这个结论容易记错.不妨将其改编为下述简单而有趣的实际问题:a克糖放到水中得到b克糖水,浓度(质量分数)是多少?在糖水中又增加了m克糖,此时浓度又是多少?糖水变甜还是变淡了?学生们会很容易地做出判断,从而得到要证明的结论.
3、从将要学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中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对某些内容,欲擒故纵,故意制造疑团,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可以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例如在高中数学必修5教学中,在讲解“余弦定理”时可作如下设置:我们都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c² = a² + b²,那么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呢?锐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有c² = a² + b²-x?钝角三角形中钝角的对边是否满足关系c² = a² + b² + x?假若有以上关系,那么x = ?教师可以从这个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设疑”引入对余弦定理的推证.学生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新课,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对所学的新知识也会经久不忘.
4、从相关学科中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它的许多知识都与这些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概率原理在生物遗传学中的应用,三角函数与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等.定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因此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可适当地创设与相关学科联系的情境,强化数学的工具性、基础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五、体会与认识
1.要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问题情境的设置,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引起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少而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2.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从发展性的要求来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而更重要的是“会学”数学,学会学习,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当然,学生自主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问题情境设置和学法指导两个方面.学法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使他们在学习中将摸索体会到的观念、方法尽快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形成具备自身特征的一整套的学习方法。
3.注重情感因素是启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我们5年来的教学的实践中,在情境创设中也发现了一些误区,⑴往往只关注趣味,少了目标;感到迷茫。⑵有时候虚构的美丽,误导了学生;⑶脱离生活圈,生搬硬套;让学生感到乏味。⑷多了生活味,少了科学性;使课堂教学黯然失色。这就要求我们创设情境时必须做到科学、适度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情境的利用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适当的创设情境的途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我们都应全力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从而真正实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标。【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3.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A版必修1》《数学A版必修2》《数学A版必修3》《数学A版必修4》《数学A版必修5》《数学A版选修2-1》《数学A版选修2-2》《数学A版选修2-3》数学A版选修4-1》《数学A版选修4-4》《数学A版选修4-5》.人民教育出版社 4.丁
一、张剑主编.《中学教材全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5.黄翔、李开慧主编..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6.9 6任志鸿主编
志鸿优化设计《高中数学优秀教案A版必修1,2,3,4,5,选修2-1,选修2-,2,选修2-3,选修4-1选修4-3选修4-5》
2013版。南方出版社。
第五篇: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内容提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就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最终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主体题:创设 情境 优化 教学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从事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优化课堂教学。
一、精心选择教学材料,为问题情境创设基础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有充分、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做铺垫,使学生在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筛选材料,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而又应有所拓展和延伸。例如,在讲授“北非”内容时,为了创设“北非经济发达的国家”这一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思考“非洲经济落后,为什么埃及经济却很发达?”这一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择“苏伊士运河”、“沙漠奇幻”、“尼罗河上水坝”等相关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这些材料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给学生时,学生就自觉地置身于这一“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充分展开,问题意识得到培养,课堂教学氛围活跃,使学校既认识到在落后的地区有发达的国家,又认识到埃及经济发达是有原因的。让学生积极思考因地制宜原则在这里的应用。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益得到优化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
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的材料要具有针对性
教师选择教学材料时应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或难点。选择的材料应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重点、难点,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不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选择的材料应具有时代气息
只有具有时代意义,现实意义的内容,学生才会感到兴趣。只有紧扣时代脉搏的内容,才能使学生不断关注社会、关注热点,他们思考问题时才会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选择材料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
材料选择应富有情趣和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例如,我在讲到中国西北地区时,就联系了现在的“一路一带”经济实事。课堂上学生很活跃,有话题。
二、科学创设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使问题情境创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情境创设,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此,要使问题情境的创设收到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科学、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师生关系。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根本上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思维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往往能产生问题,但从问题的产生到提出,学生会受到各种因素,主要是心理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制约都禁锢着学生,让学生有问题也不敢问,久之学生就会无疑可问,再也不能提出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安全民主的心理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有利于形成师生间各抒己见、自由争论、畅所欲言的活动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形成浓厚的“问题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方面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充分估计到学生会怎样思考、怎样提问、怎样回答,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避免轻率否定,不做简单结论;禁止粗暴武断,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条件,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探求真理。教师还可以转换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情境;欢迎和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缺点和问题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总之,整个课堂教学应优化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和“别出心裁”,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组织“我们周围的资源”这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说出我们周围的资源有哪些,有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SARS算资源吗?虽然这是个调皮生,是想闹出点“小故事”,但是,他提出的问题与教师所提问题有关,我于是因势利导,我说细菌就是生物资源的一部分,但作为资源,同学们都知道应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来自于自然界,另一个是必须对人有用。病毒自然不是资源,但是,我们要知道有的食用菌如蘑菇就是资源。
2.改革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要善于运用各种现代化媒体,拓宽教学思路,丰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生缺乏思考,形成思维惰性,往往与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机械,教学手段落后单一,教学思路狭隘有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形象性。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为学生呈现一个五彩缤纷的教学环境,以拓宽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还可以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调查、访问、讨论等多种形式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思考,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例如,在讲授“我们周围的废弃物”时,引导学生调查周围的废弃物,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空间大大开阔,思维大大加深与激化,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注意“存疑”,设置“空白”,培养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巧妙“存疑”,将“问号”蕴藏在情境中,让学生“惊喜”地发现问题,进而让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教师不应独占课堂,也不必从头讲到尾,面面俱到,让学生“不假思索”;而应留下一段“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设疑、去体会。课堂教学中的“空白”,其本身就是一个“情境”,这个“情境”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引起学生对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给我指个方向,不要把结果全部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吧!”
综上所述,要创设“问题情境”,往往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既要积累、筛选大量的教学素材,又要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开拓思维,活跃思想,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教育科学研究
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北潞园学校 刘莲香 地理 学课教学 中学高级教师 893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