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数学 帮你学好平方差公式 教案 北师大版(小编推荐)
帮你学好平方差公式
例1计算:11x2yx2y 441x另外一项一2y与2y为相反数,4分析:此题是两个二项式相乘,且有一个完全相同的项符合平方差公式的特点,因此可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箅。
121112解:x2yx2y=x2yx4y2
16444
一、注意公式中各个字母的含义
公式中的字母a、b有着广泛的含义,它既可以具体的数,也可以代表单项式或多项式,注意到字母所表示的意义的广泛性,就能扩大公式的应用范围。例
2、计算xyzxyz
分析:将(x十y)视为一个“整体”当作公式中的a,z当作公式中的b,使可运用平方差公式。
解xyzxyz=xyzxyzxyz2x22xyy2z2
22三 注意合理运用公式
有些题目可以用不同的公式来解答,要注意合理运用公式,选择最佳解法。例
3、计算:a12a12
分析:此题若将两个因式都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再相乘,运算会相当繁琐,若先逆用积的乘方法则,再利用平方差公式,问题可化繁为简。解:原式=a1a1a2122a42a21
四、注意创造条件运用公式
有些比较复杂的数字计算,若能根据数字的特点,进行折数变形,创造条件便能运用平方差公式简化计算。例4计箅:
(1)8999011(2)123124122
解:(1)将899变为900一1,901变为900十1,便能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2 1
原式=900190011900211810000
(2)将124变形为123十1,122变形为123一1,亦可运用平方差公式来解。
原式=123212311231 =1232123211
五、注意公式的逆用运用
同学们对公式的正向运用得心应手,而对公式的逆用运用却不习惯,其实,逆用平方差公式可使不少题目能简捷明快地获得解决。例
5、xyxy2xy 22解:视(x十y),(x一y)各为一个整体,逆用平方差公式。得: 原式=xyxyxyxy2xy =2x2y2xy =4xy2xy =2
第二篇:七年级数学下册 1.5平方差公式(教案 北师大版
平方差公式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单项式乘法、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及多项式乘法之后的一节课。从知识上来讲,实际上不是新知识,而是上一节整式乘法的一个特例。因而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整式乘法知识的基础上,归纳这一乘法结果的普遍性,让学生明确这一公式来源于整式乘法。除了从代数角度来认识这个公式之外,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个乘法公式的几何背景,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个乘法公式的直观印象,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整式乘法,对多项式乘法法则的形成及几何意义有一定的了解,这对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有一定的帮助。相信,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应该和乐意用自己已学的知识来发现新的结论,学习新的知识。这一点是与新课程标准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要求相符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如何从项的角度来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特征,以区别与其他多项式相乘的算式会有一定的困难,再加上要学生用图形来解释所得的乘法公式,要求有点高,估计学生会需要老师的帮助。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
《平方差公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说明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会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并且掌握了字母表示数的广泛意义,学会了一些探索规律的方法。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本节课从组织学生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判断正误入手,通过拼图游戏引入新课。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自然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体会符号运算对证明猜想的作用,并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从组织学生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判断正误入手,通过拼图游戏引入新课。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自然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体会符号运算对证明猜想的作用,并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本节课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学生通过大胆而又合情合理的推理,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由此,根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目的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2)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2.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1)在进一步体会平方差公式的意义时,发展推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2)通过拼图游戏,与同伴交流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
3.情感与态度:在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的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遵循“教学、学习、研究”同步协调的原则,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全过程得到充分暴露,学生在再发现、再发明的过程中,思维火花发生强烈碰撞,数学结论的发现、生成为自然的事情.本节课可以按如下教学方式展开:放手做一做—引导想一想—鼓励说一说—特例验一验—设法证一证(多项式展开、几何图形解释)—规律用一用。
第一环节 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1.提问平方差公式的内容 2.判断正误:
(1)(a+5)(a-5)=a5(2)(3x+2)(3x-2)=3x2(3)(a-2b)(-a-2b)=a4b(4)(100+2)(100-2)=1002=9996(5)(2a+b)(2a-b)=4ab 提问:
⑴两个二项式相乘,因式要具备什么特征时,积才会是二项式?(当因式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相乘时,积是二项式。)....222222222⑵为什么具备这些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会是二项式?而它们的积又有什么特征?(这是因为具备这样特征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的四项中,会出现互为相反数的两项,合并这两项的结果为零,于是就剩下两项了。而它们的积等于因式中这两个数的平方差。)活动目的:通过学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这些都是学生常出错的题目,通过做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进一步理解平方差公式。实际教学效果:学生议论、讨论,各抒己见,找到了正确的做法;运算时不但要注意到字母,还要注意到系数。
第二环节 拼图游戏,验证公式
活动内容:如左图,边长为a的大正方形中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1.请表示图中阴影(紫色)部分的面积。
2.小颖将阴影部分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积吗?
aabb 图1 a2-b2 图2(a+b)(a-b)3.比较1,2的结果,你能验证平方差公式吗? ∴ a2-b2 =(a+b)(a-b)4.(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及文字表达式;(2)试比较公式的两种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
活动目的: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猜想——验证——证明”的过程。若从代数的角度,运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计算出结果,进一步明确平方差公式的运算本质;若从几何背景的角度,使平方差公式更具有直观性,避免对公式的死记硬背,使平方差公式的学习更有意义。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这个环节,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进一步了解平方差公式的意义,并初步了解平方差公式的逆运用。说明: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在使用上有三个优点.(1)公式具体,易于理解;(2)公式的特征也表现得突出,易于初学的人“套用”;(3)形式简洁.但数学表达式中的a与b有概括性及抽象性,这样也就造成对具体问题存在一个判定a、b的问题,否则容易对公式产生各种主观上的误解.依照公式的文字表达式可写出下面两个正确的式子:
经对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公式的文字表达式抽象、准确、概括.因而也就“欠”明确(如结果不知是谁与谁的平方差).故在使用平方差公式时,要全面理解公式的实质,灵活运用公式的两种表达式,比如用文字公式判断一个题目能否使用平方差公式,用数学公式确定公式中的a与b,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计算即准确又灵活.
实际教学效果:师:“在一块边长为厘米的正方形纸板上,因为工作的需要,中间挖去为b厘米的小正方形,请问剩下的面积有多少?”我们该怎样列代数式来表示?
生:我们可以用a-b来表示剩下的面积。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也可以用(a+b)(a-b)来表示剩下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除了找一个比较方便的方法来求面积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图形中了解到(a+b)(a-b)=a-b这个性质。
安排平方差公式产生的几何背景,使学生经历过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本节课我从复习旧知识入手,观察面积图形了解几何图形背景等一些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用面积相等来证明平方差公式的准确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
第三环节 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活动内容:例1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22
22(1)()()()(2)()()()例2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200+1)(200-1)(2)102×98(3)203×197(4)201619 77活动目的:例1两个题都需要运用两次平方差公式,锻炼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例2目的是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一些有关数的简便运算。通过找规律,利用平方差公式简化数字运算,学生可以体会符号运算对证明猜想的作用,同时使学生较容易的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数字运算。
实际教学效果:例1两个题掌握较好;例2需做如下引导:要想用平方差公式,必须把式子写成(+)(-)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提供学生交流讨论的机会,学生学会对自己的数学思想进行组织和澄清,并能清楚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能通过对其他人的思维和策略的考察,扩展自己的数学知识和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学生会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学习,以“问”之方式来启发学生深思,以“变”之方式诱导学生灵活善变,以“梳”之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02=100+2 98=100-2 203=200+3 97=100-3 116620=20+ 19=19+ 7777练习.请每位同学自编两道能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题目
第四环节 感受问题,体验成功 活动内容: 例3 计算
(1)a2(ab)(ab)a2b2
(2)(2x5)(2x5)2x(2x3)例4 填空
(1)a2-4=(a+2)()(2)25-x2=(5-x)()(3)m2-n2=()()思考题:什么样的二项式才能逆用平方差公式写成两数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某两数平方差的二项式可逆用平方差公式写成两数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练习1 填空
1.x2-25=()()2.4m2-49=(2m-7)()3.a4-m4=(a2+m2)()=(a2+m2)()()练习2 判断
(1)(a+b)(-a-b)=a-b22 1111abba332(2)计算: 2111111原式babab2a223234 3活动目的:加入简单的混合运算之后,逐步让学生养成识别公式特征并自觉套用的习惯。题目中加入了逆向使用公式的题目,让学生双向应用公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公式的应用能力。同时,有意识地通过练习慢慢渗透因式分解的思想。例3两个题的目的,是整式的混合运算,平方差公式的运用,能使运算简便;还需要注意的是运算顺序以及结果一定要化简。例4的目的使让学生体会平方差公式的逆用。
通过有提示的填空题形式,学会如何运用平方差公式解题。巩固所学知识,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实际教学效果:此题目错解原因在于没有仔细观察,看到第二个括号里有负号就误以为是(a-b).此题目中两个二项式各项都属相反项,没有相同项,故不能用平方差公式.解题时往往只对字母平方,而忽略了系数,本题错解原因就在于此. 第五环节 扩展能力
1.(221)(241)(281)(2161)22.1234512346123443.观察下列各式:(x1)(x1)x21(x1)(x2x1)x31(x1)(x3x2x1)x41根据前面的规律可得:(x1)(xnxn1x1)________活动内容:
以上题目视学生情况而定。
第六环节 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活动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活动目的: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突出学习重点,明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归纳整理重要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感觉学有所得。实际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
第七环节 布置作业习题1.12
四、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从复习旧知识入手,通过计算比赛,观察面积图形了解几何图形背景等一些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为了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教学中要适当、分阶段地提供一些必要的训练,使学生能准确地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并能明白每一步的算理。但是教学中要避免过多、繁琐的运算。
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参与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试图达到数与形的结合.动手操作又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初中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个有效方法,同时,探索过程中的丰富情感体验可让学生由“要我学”的被动性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性.通过实验操作,促进学生变抽象为具体,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并培养学生了学生创造、归纳、演绎、数学建模的数学素质。
第三篇:七年级数学下册 1.7平方差公式教案(二) 北师大版
1.7平方差公式
(二)教案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从组织学生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判断正误入手,通过拼图游戏引入新课。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自然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体会符号运算对证明猜想的作用,并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本节课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学生通过大胆而又合情合理的推理,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由此,根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目的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2)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2.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1)在进一步体会平方差公式的意义时,发展推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2)通过拼图游戏,与同伴交流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
3.情感与态度:在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的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遵循“教学、学习、研究”同步协调的原则,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全过程得到充分暴露,学生在再发现、再发明的过程中,思维火花发生强烈碰撞,数学结论的发现、生成为自然的事情.本节课可以按如下教学方式展开:放手做一做—引导想一想—鼓励说一说—特例验一验—设法证一证(多项式展开、几何图形解释)—规律用一用。
第一环节 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1.提问平方差公式的内容 2.判断正误:
(1)(a+5)(a-5)=a5(2)(3x+2)(3x-2)=3x2 222(3)(a-2b)(-a-2b)=a4b(4)(100+2)(100-2)=1002=9996(5)(2a+b)(2a-b)=4ab 提问:
⑴两个二项式相乘,因式要具备什么特征时,积才会是二项式?(当因式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相乘时,积是二项式。)....⑵为什么具备这些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会是二项式?而它们的积又有什么特征?(这是因为具备这样特征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的四项中,会出现互为相反数的两项,合并这两项的结果为零,于是就剩下两项了。而它们的积等于因式中这两个数的平方差。)活动目的:通过学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这些都是学生常出错的题目,通过做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进一步理解平方差公式。
第二环节 拼图游戏,验证公式
活动内容:如左图,边长为a的大正方形中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1.请表示图中阴影(紫色)部分的面积。
2.小颖将阴影部分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积吗? 222222aabb 图1 a2-b2 图2(a+b)(a-b)3.比较1,2的结果,你能验证平方差公式吗? ∴ a2-b2 =(a+b)(a-b)2 4.(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及文字表达式;(2)试比较公式的两种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
活动目的: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猜想——验证——证明”的过程。若从代数的角度,运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计算出结果,进一步明确平方差公式的运算本质;若从几何背景的角度,使平方差公式更具有直观性,避免对公式的死记硬背,使平方差公式的学习更有意义。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这个环节,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进一步了解平方差公式的意义,并初步了解平方差公式的逆运用。说明: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在使用上有三个优点.(1)公式具体,易于理解;(2)公式的特征也表现得突出,易于初学的人“套用”;(3)形式简洁.但数学表达式中的a与b有概括性及抽象性,这样也就造成对具体问题存在一个判定a、b的问题,否则容易对公式产生各种主观上的误解.依照公式的文字表达式可写出下面两个正确的式子:
经对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公式的文字表达式抽象、准确、概括.因而也就“欠”明确(如结果不知是谁与谁的平方差).故在使用平方差公式时,要全面理解公式的实质,灵活运用公式的两种表达式,比如用文字公式判断一个题目能否使用平方差公式,用数学公式确定公式中的a与b,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计算即准确又灵活. 第三环节 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活动内容:例1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2)()()()
例2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200+1)(200-1)(2)102×98 3(3)203×197(4)201619 77活动目的:例1两个题都需要运用两次平方差公式,锻炼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例2目的是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一些有关数的简便运算。通过找规律,利用平方差公式简化数字运算,学生可以体会符号运算对证明猜想的作用,同时使学生较容易的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数字运算。
第四环节 感受问题,体验成功 活动内容: 例3 计算
(1)a2(ab)(ab)a2b2
(2)(2x5)(2x5)2x(2x3)
例4 填空
(1)a2-4=(a+2)()(2)25-x2=(5-x)()(3)m2-n2=()()思考题:什么样的二项式才能逆用平方差公式写成两数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某两数平方差的二项式可逆用平方差公式写成两数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练习1 填空
1.x2-25=()()2.4m2-49=(2m-7)()3.a4-m4=(a2+m2)()=(a2+m2)()()练习2 判断
(1)(a+b)(-a-b)=a2-b2 1a111(2)计算: 23b3b2a
111111原式babab2a223234 3活动目的:加入简单的混合运算之后,逐步让学生养成识别公式特征并自觉套用的习惯。题目中加入了逆向使用公式的题目,让学生双向应用公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公式的应用能力。同时,有意识地通过练习慢慢渗透因式分解的思想。例3两个题的目的,是整式的混合运算,平方差公式的运用,能使运算简便;还需要注意的是运算顺序以及结果一定要化简。例4的目的使让学生体会平方差公式的逆用。
通过有提示的填空题形式,学会如何运用平方差公式解题。巩固所学知识,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五环节 扩展能力
1.(221)(241)(281)(2161)22.1234512346123443.观察下列各式:(x1)(x1)x21(x1)(x2x1)x31(x1)(x3x2x1)x41根据前面的规律可得:(x1)(xnxn1x1)________活动内容:
以上题目视学生情况而定。
第六环节 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活动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活动目的: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突出学习重点,明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归纳整理重要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感觉学有所得。第七环节 布置作业
习题1.12
四、教学设计反思
第四篇:平方差公式教案
灰太狼开了租地公司,一天他把一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土地租给懒羊羊种植.有一年,他对懒羊羊说:“我把这块地的一边增加5米,另一边减少5米,继续租给你, 你也没吃亏,你看如何?”懒羊羊一听觉得没有吃亏,就答应了.同学们,你们觉得懒羊羊有没有吃亏?
一、知识回顾:
多项式与多项式怎样相乘的? 和学生拉近距离,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
1、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x+1)(x-1)
2、(m+2)(m-2)=
= =
=
3、(2x+1)(2x-1)
4、(x+5y)(x-5y)=
= =
=
2、归纳: 观察算式结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算式中每个因式都有 项。
②算式都是两个数的 与 的 _____ 的积。即两个因式中,有一项 ,另一项。计算结果后,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计算结果都是前项的 减去后项的。
三、合作交流:
1、猜想:
2、验证:
3、得出:
(a+b)(a-b)=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四、例题精析
1、判断下列式子是否可用平方差公式 :(1)(-a+b)(a+b)(2)(-2a+b)(-2a-b)(3)(-a+b)(a-b)(4)(a+b)(a-c)
2、参照(a+b)(a-b)= a2-b2填空
3、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2)
4、计算:(1)
(2)
巩固提升(根据时间的变化而定)
1、下列多项式乘法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A.(x+1)(1+x);B.(2x-5)(2x+5)C.(-a+b)(a-b);D.(x2-y)(x+y2)
2、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1)(3x+4)(3x-4)(2)(3a+2b)(2b-3a)(3)(-4x-3y)(-4x+3y)
3、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1)51×49(2)998×1002 4.判断对错,如果有错,如何改正? ⑴;⑵;⑶;
五、小结:平方差公式的特征:(1)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这两项中有一项
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2)右边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3)先平方,后相减。
公式中的可以表示单项式(数字,字母), 也可以表示多项式(如x+y)。
六、作业
教科书156页-----1 小组交流、讨论
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每个算式的特点和结果的特点,挖掘题目之间的共性,发现规律,猜想公式,从而经历从-般到特殊、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体会归纳这-数学思想方法准确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公式以剖析a、b为目的,对于帮助学生认清公式的结构特征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接下来的公式运用中,相信学生会更加得心应手.尝试、交流、教师点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对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进行预设,防微杜渐.
第五篇:平方差公式教案
《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牟平实验中学 隋玲
一、教材分析
《平方差公式》是在学习了有理数运算、列简单的代数式、一次方程、整式的加减及整式乘法等知识的基础上,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多项式乘法之后,自然过渡到具有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的乘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的典型范例.对它的学习和研究,不仅给出了特殊的多项式乘法的简便算法,而且为以后的因式分解、分式的化简、二次根式中的分母有理化、解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因此,平方差公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也具有很重要地位,是初中阶段的第一个乘法公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全过程,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平方差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用几何图形说明公式的意义,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平方差公式的特点以及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解释平方差公式,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小明的妈妈领着小明到新房子去,进了客厅,妈妈说:“客厅长6.1米,宽5.9米,能帮我算一下客厅的面积吗?”小明没有带笔和计算器,你能快速帮助小明算出客厅的面积吗?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说明数学来源与生活并服务与生活,同时引出本节课的问题,当然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本节课的知识来解决。
问题1: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你能发现什么规律?(1)(x+1)(x-1)= ;(2)(m+2)(m-2)= ;(3)(2x+1)(2x-1)= .
设计意图:通过对特殊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为下面学习习近平方差公式作了铺垫,让学生感受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引出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
(二)探索新知,尝试发现
问题2:依照以上三道题的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①式子的左边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②它们的结果有什么特征?
③能不能用字母表示你的发现?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规律,式子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右边是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并猜想出:
.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掌握的多项乘法法则的基础上,探索具有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乘法──平方差公式,这样更加自然、合理.
(三)数形结合,几何说理
问题3:活动探究:将长为(a+b),宽为(a-b)的长方形,剪下宽为b的长方形条,拼成有空缺的正方形,并请用等式表示你剪拼前后的图形的面积关系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拼游戏活动,利用这些图形面积的相等关系,进一步从几何角度验证了平方差公式的正确性,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代数与几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思考问题.对于任意的a、b,由学生运用多项式乘法计算:
(四)总结归纳,发现新知,验证了其公式的正确性. 问题4:你能用文字语言表示所发现的规律吗?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五)剖析公式,发现本质 在平方差公式
中,其结构特征为:
①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其中“a与a”是相同项,“b与-b”是相反项;右边是二项式,相同项与相反项的平方差,即
;
②让学生说明以上四个算式中,哪些式子相当于公式中的a和b,明确公式中a和b的广泛含义,归纳得出:a和b可能代表数或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平方差公式,体验公式的简洁性并通过分析公式的本质特征掌握公式.在认清公式的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a、b的广泛含义,抓住了概念的核心,使学生在公式的运用中能得心应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巩固运用,内化新知
问题5:判断下列算式能否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2x+3a)(2x–3b);(2)(3)(-m+n)(m-n);(4)(5)
.
;
;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进一步熟悉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特征,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必须具备的条件.巩固平方差公式,进一步体会字母a、b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式,加深对字母含义广泛性的理解.
问题6: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
(1)(2a–3b)(2a–3b)=4a2-9b2()
(2)(x+2)(x – 2)=x2-2()
(3)(-3a-2)(3a-2)=9a2-4()(4)
()设计意图:对学生常出现的错误,作具体的分析,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特征和运用平方差公式必须具备的条件.
问题7:计算:
(1)(2x +3)(2x-3);(2)(b+2a)(2a-b). 解:(1)(2x + 3)(2x –3)=(2x)-3 = 4x -9
2(2)(b+2a)(2a-b)=(2a)-b =4a-b
设计意图:解决操作层面问题.可提议用不同方法计算,以体现学生的创造性.
(七)拓展引申,发展思维 问题8:计算:
(1)首先看本节课的开始题目,你能帮助小明吗?(2)98×(-102);(3)
.
设计意图:首位呼应,运用本节课的内容解决开始的问题;把相乘两数转化成两数和与两数差的乘积形式,此题体现了转化的思想和数式通性;另一题是平方差公式与一般多项式乘法的综合,注意不能用公式的仍按多项式乘法法则进行.
(八)小试牛刀,挑战自我
1.在下列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多项式:
2.看谁算得快:
设计意图:设计此组题旨在从正反两方面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由结果追溯算式中的相同项和相反项,关键在于理解公式结构特征,同时锻炼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也为后续的学习做了铺垫.第2个填空题有两种填法,属开放设计.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公式结构特征的理解,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九)总结概括,自我评价
问题10: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设计意图:从知识和情感态度两个方面加以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十)课后作业 必做题:习题1.选做题:1.2.计算:(1)(2)(3)
;
;
.,则A的末位数是_______.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处理有较大的弹性,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