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总结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
阶段性研究总结
莘县樱桃园镇实验中学
郑继锋
我校课题组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课题研究。课题实施以来,我们按照课题实验的方案,并不断完善和改进方案中的实施步骤,伴随着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课题研究步入正规的研究阶段。为了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课题研究工作,现将该项课题的前期研究工作情况进行总结。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它在帮助学生启迪思维、理解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已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于课程,并不是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以课程为出发点,让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现代教育技术。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是作为一种重要工具,被用来系统地处理原有课程的各个方面,全面结合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在现有教学体制下,所有教学活动应符合课程目标,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营造有效的学习环境,真正把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教学设计应以学为中心,创设主动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
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两个极端的情况:
一是由于学校建设负担过重,前期教育现代化进程较慢,以中老年教师为主体的语文教师基本停留在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的封闭式教学阶段。对这部分教师群体来说,如果将多媒体环境下、网络环境下丰富的信息资源,如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生创作的素材整合到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中,必将促进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促进素质教育实践中学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架构、教学思想等方面的全面改革。
对这部分教师群体而言,就要积极引导教师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充实信息资源,努力用好已有资源,缩短与青年教师的差距,让每一份资源都发挥作用,让每一个教师都有所进步,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现代教育。
二是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师群体,信息技术基础好,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速度快,他们更乐于运用信息技术去优化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容易掌握分寸,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存在偏差。
1、在认识观念上,把教育思想和多媒体设备混为一谈,认为只要教学手段先进,思想就会先进,教学效益就会提高。
2、在课件的设计上,过多追求形式,追求形式的华丽、内容的丰富,为用而用。
3、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多媒体只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利用视听播放代替教师本人的讲授。
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技术观念,认识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是等同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要实现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依靠现代教育技术来支持。同时,要从学科需要的角度出发来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而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必须保证让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得知识。
二、课题研究目标
1、总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全面提高师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具体目标: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骨干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与课程整合的开发和应用中,搜集整理优秀资源,建立资源库,制作一系列适合本校、面向农村小学的优秀课件,充实学校网站资源;探索在多媒体条件下、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策略,构建有效的整合模式。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学习讨论法、个案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实验总结等方法。采用边应用、边开发、边研究、边反思的方法,不断积累和完善信息资源和整合经验。坚持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 2 核心,以开发新的适合校际特点的资源为补充,以总结反思整合的绩效为标准,形成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的研究运行机制。
四、创造良好的外围环境,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
(1)良好的课题研究能力和具有强烈事业心的教师队伍是课题研究的最有力的保障和基础。
我校是一所具有优良教科研传统的学校,学校多次被评为教科研先进集体,产生了数名高级级教师,学校先后多次承担科研课题多项,并通过结题验收。学校领导班子懂业务,精管理,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配合县电教馆组织的各种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学校电教室多次对研究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了全体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为课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由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郑继锋任课题负责人,成员包括多名语文教学骨干,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经验,保证了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课题组十分重视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培养,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课题研究中,特别重视教师信息技术和素养的培训,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能广泛运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自制课件,创新教学服务教学。
(2)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为课题研究创造了重要环境。
经过多次课题研究,学校不断改善教学环境,更新教学设备,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迈上了新的台阶,同时也确保实验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县教育局电教馆电教中心先后组织的培训指导活动,为课题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五、初步的研究成果
(一)、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念有了新的理解。
1、恰当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通过学习培训和自己的反复实践,课题组的成员已经能够很熟练掌握常规电教媒体的操作技能,对媒体播放时教师的操作姿势、位置等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实验研究,课题组认识到,在具体教学中,要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听课情绪以及从口头、3 书面表达等信息反馈,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灵活地调整媒体使用时间、方法等,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科学运用选择教学媒体,合理选择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时机。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时机进行了探索,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首先表现为信息技术的运用的适时。如一般以“引趣”为主的媒体教学应在教学新课伊始使用,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主的媒体应放在教学之中使用,以“明理”“思维训练”为环节的媒体应放在教学之后使用。在使用媒体之前,应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使用之中给予必要的讲解与引导,使学生不仅产生急切要看的欲望,而且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以起到引起学生注意、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的作用,从而使重点知识突出、书面知识情景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深奥的知识科学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还表现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媒体。
各种教学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是不同的:有的属于具体的经验,有的属于替代的经验、间接的经验,有的则属于抽象的经验。只有当所选择的教学媒体反映的信息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及教学内容有一定重叠时,教学媒体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获得较高的有效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应用教学媒体。如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接形象的思维,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教学中可以用具体实物展示,也可以使用投影、电影和录像,动画镜头可多一些,色彩鲜艳一些,但使用时间不宜过长。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概括和抽象的能力发展了,感知的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也相应延长,为他们选择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广泛一些,以增加理性认识的分量,重点放在提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上,同一种媒体连续使用的时间也可以视情况长一些。
(二)学校的信息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和利用。
学生能否听好课,取决于有无自觉、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新颖、生动、直观的特点及网络信息的超文本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在实验过程中,我校结合本校校情,4 着力抓好资源库建设,组织发动教师积极建设本校的资源库。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搜集、整理、研制教学资源:(1)互联网上下载。(2)数字媒体资源中获取。(3)把传统方式保存的资源数字化。(4)自主开发文本素材及媒体素材。(5)资源交流。建立涵盖各学科的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改体会、学法指导、音像素材等子库,内设精品试卷、优质教案、优秀课例、精彩课件、优秀论文、教学素材等子库。目前,学校资源库里的课件、试卷、论文、教学素材等资源日渐丰富,为广大师生的学习、交流创造了高效、及时、便利的条件。
(三)师生的素质得到快速发展
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实现怡静与活跃的统一,紧张与愉快的和谐。学习方式由同一被动变为主动多样,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和“发现学习”。
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加快了学生素质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使学生同伴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多,他们在彼此平等的接触与竞争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大大增强,同伴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真正实现了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在研究实验过程中,教师素质得到快速提升。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其次是教师教学行为变得新颖而多样。利用网络备课,大大丰富教师获取的信息,网络资源经过教师的收集、分析、处理,充实了自己的教学内容,获取本学科、本次教学内容的最新知识,最新信息,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得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方面有了更多的余地。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多种媒体,以生动、形象、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觉通道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网络能更好地帮助教师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使得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风格得到更好的关注,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和发展的个性化。通过课题实验研究,逐步走出了计算机运用的低水平、操作化的倾向,从单纯利用计算机学习逐步迈向多元学科整合的全方位智力发展
再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增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集众人的智慧和长处为我所用,从而大大提高 5 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通过教学观摩、课件制作展示、个案剖析、论文交流等形式,大大提高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效率。
(四)积极探索适应本校实际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新途径。在实践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经过研究,不论在提高学生识字和用字的能力方面,还是在阅读、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
在学生获取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优势,加强学生用词造句、写话和写作训练,以及教师加强具体指导和讲评等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幻灯、投影等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具体的场景,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并结合必要的讲解,这样学生写出来的内容就会具体丰富、感人,从而收到传统教学较难或不能达到的效果。
此外,计算机辅助习作,使例文评析、互改互评都变成师生面对面的活动,为学生修改习惯的形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使学生尽情体验收获和成功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是以语文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之中,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功效,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语文课所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除了具有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的职能外,同时还兼有丰富知识、培养认知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美感等功能,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是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并进行实施。在阅读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注重学习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到课文中去,体会任务的心理感受,理解文章的主题;在教学设计中抓住“情景激趣”、“自学质疑”、“协作学习”、“会话表达”四个重要环节,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教师通过提供经过整理的,学生可以从网上获 6 取相关资源,通过“议论评议”、“发散思维”、“迁移联想”三个环节,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确认,完成学生获取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课堂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使课堂结构模式变得更为优化,提供诸如视听与启发、讲解相结合,运用各种信息传媒通道的作用,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立体交叉,有声无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以造成特殊的情境,叩击心灵,将学生的情感流向引入轨道,以期引起审美共振,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受到刺激,调动了各种非智力因素,强化了各种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对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带来良好的影响。
有些教学内容,涉及的问题广,距离现实生活遥远,教学难度大,且不易被学生接受。也有些现象,学生很难感知或者无法感知,我们借助于现代化教学设备使传输的信息或形象远化近、近化远,高速转化为缓慢、缓慢转化为高速,大化小、小化大,本质化现象,减少了教学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课后训练中,运用信息技术对课堂所学习的内容进行课后拓展,实现学生语言的积累,知识的迁移。
六、下一阶段研究设想
(一)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课题研究虽有一定收获,但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体现在:
1、少数实验教师课堂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得到真正转换,对整合的理解还不
很到位。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信息技术的设计与运用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或是花俏的课件演示,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简单“凑合”。
2、制作课件能力不高,课件档次不高,资源库建设力度尚需加强。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要。
3、在实验前期,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相对较慢,校园数字化、网络化起步晚,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不够。
4、探索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修改和完善。
5、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同教育教学相关的软件应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下阶段的研究设想
1、前期对信息技术与口语交际、阅读教学、习作、写字的整合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撰写了口语交际、阅读、习作、写字等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的子课题报告,以及一批论文,对语文教学的其他的一些内容,如汉语拼音、综合性学习等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涉及不多,今后将适当拓展一些研究内容。
2、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设计核心是立足于人的发展,要恰当地运用好教学课件、网络,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3、积极创造条件,推广现有的成果与经验,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协作。在各学科中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4、继续完善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抓好校本培训工作,组织好理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题培训,让教师把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最佳时期,并能根据教材特点,本着实效的原则,灵活运用。
5、多媒体课件及学习资源的设计向系统的资料库、教学库的方向发展,为教师的二次开发提供方便。
6、如何运用在线学习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网络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
研 究 方 案
———— 柏林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学校教育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和个性化。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教育中信息传播仍旧是以教材为本的“口耳相传”为主要途径,这极大地影响了教育信息的传播质量、效率与规模,而且也严重挫伤了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况且,现有教育资源的滞后、贫乏,也已跟不上信息时代的需求。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我们要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促进中小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这是本课题提出的背景依据之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教学中,学生很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致在学生的作文中,很少有真情实感。现代研究表明:人们的大脑获得信息有几种方式,当我们接受信息时,采用的方式越多,学习和记忆就越容易。在现代的教学手段下,让计算机进入教室,成为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工具,把传统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信息技术引入语文教学之中,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重大变革,信息技术所蕴涵的超大信息量正符合了“大语文观”的要求。这是本课题提出的背景依据之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二者整合,能为语文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因素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具体而言:
1、丰富学科知识,激发探索热情。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技术的因素,通过教师的开发和整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信息意识,而且能够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可以引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求知。
2、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有大量的形象的教学内容需要展示,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其中包括大量的图片、影音资料和影视资料。常规的电教手段,只能按线性的方式组织各种媒体信息,学科教师难以控制,且交互性差。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以超文本和超媒体的非线性方式组织媒体信息,教师容易控制,且交互性好,为多媒体信息的呈现提供极好的展示平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
堂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扣人心弦的跌宕悬念,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
3、优化学生认知,掌握思维规律。传统教学让学生走成功的捷径,不重视思维训练,以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灌输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现代课堂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利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能够针对学科实际,制作出一些动态课件,不仅较好地表现了事物内在关系和变化规律,并且能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发现规律,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能够有意识地通过多媒体技术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4、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授之以“渔”,因此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学地设置学生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等方法,采用指导自学、独立练习、协作学习、网上学习等各种形式,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整合,可以使课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达到学生随时随地均可学习的目的。
二、研究的依据和假设
研究的依据: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他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还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假设: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整合,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具体而言:
1、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2、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凸现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
3、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增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识字与写字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在整合模式研究中,课堂教学结构涉及的各个行为主体都是研究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过程等,其中主要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什么方式进行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
研究方法:
1、本课题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采用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作为辅助。
2、行动研究法注意人员组织结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与实践教师)的“三结合”和“五个环节”(计划、实施、观察、反思与调整)。
3、观察法:要对研究课上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进行现场观察,并作好记录。
4、调查法:要在研究前、中期评估阶段和结题阶段对班级进行专项调查。
5、经验总结法:A.每堂研究课有实践个案,并做好小结工作;B.中期评估阶段写出有关专题文章;C.结题阶段写好研究报告。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构建提高学生自主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摸索出把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与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目的统一于同一教学过程中的途径和方法;
3、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
4、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掌握以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综合性学习形态。自我生存能力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确定课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主体判断、相互交流、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培养学生利用语言、文字表现自己的思想和要求,通过对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一定的信息表现形式,有效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
五、研究内容
1、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2、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3、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4、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2月)。
1、学校制定《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建立学校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3、组织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
4、配置相应的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环境;
5、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中期评估阶段(2007年1月~2007年9月)。
1、学校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方案申报;
2、对各班学生进行课题实施前的有关专题问卷调查与测试;
3、对参加《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专项课题组成员组织培训、交流、研讨活动;
4、确定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框架;
5、接受《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专项课题组中期评估。第三阶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推广研究成果阶段(2007年9月~2008年9月)。
1、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实践课展示、检测、评估与小结;
3、完成实践课录像资料及测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4、撰写个案分析、专题研究文章或研究论文;
5、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研究成果。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1月)。
1、进行研究资料分析与数据检测统计,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与有关论文;
2、组织专家鉴定;
3、接受区教科所、区电教站终审评估、结题验收研究成果。
七、研究的保障措施
1、课题组教师要制订好具体的研究工作进度,确定每阶段重点研究的课目,制订好详细的实践课教案及重点检测的项目内容,及时收集好实验资料;
2、每次实践课完成后,实践教师要及时做好资料的整理、统计及汇总工作,要写好个案资料、心得体会及撰写专题研究文章(论文),做好经验总结;
3、教育技术人员根据课题组教师每学期的实施计划及早做好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与编制工作,并为实践课的正常顺利进行作好精心准备;
4、学校要在财力、人力、物力上尽可能地满足研究工作的需要,以保证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八、最终成果形式及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形式:
1、《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有关专题研究课的课堂教学实录若干节;
3、实践课的优秀个案或教学设计;
4、实验过程中资料收集与检测;
5、课题研究专题论文汇编。最终完成时间:2008年11月。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谢玉生:技术指导
杨林利:全面负责,主持研究工作,负责总体规划的制订与实施,负责撰写结题报告
沈 威:协助负责,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整合 吴会芳: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整合
肖文伟: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 陈 飞: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 雷 琴: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作文整合 李 满: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作文整合
李艳梅: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整合 张进平: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整合
2006年10月16日
第三篇:《教育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教育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平定县阳胜中学语文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迅猛推进,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能量改变我们的生活。作为社会人的教师和学生也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悄悄产生了改变。受新理论、新思想的影响,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个性化发展、创造能力等方面已显现出了严重的不足。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信息技术的应用能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信息源,给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以一种新的课堂学习模式取代传统的旧模式,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本课题组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试图通过对该课题的实践,探讨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优势、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优化整合效果的手段,从而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的课程改革理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现代教与学理论: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研究是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必须在现代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确保研究的方向性和准确性,如: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临近发展区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情商理论、合作教学理论、创新教学理论等现代教与学理论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析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理论的要义和内涵,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指导。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依据
学校青年教师居多,他们头脑灵活,反应敏捷,易于接受新知识,勇于挑战新事物。学校领导班子结合力强,这些都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近年来,我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提出了以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学校特别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设立了专门的组织管理和科研机构,购置了能满足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计算机近50多台,覆盖全校的校园网为实验课题的深入开展提供了
坚实的物质保证。在所有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积累了大量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宝贵经验,造就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热衷于教育改革实验的教师队伍。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迅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研究依托信息技术环境,引进«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通过把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迅速高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2)迅速提高语文教师素质和科研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语文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尽快实现教育观念和教学角色的转变。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探索出一条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
2、课题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
1、是完全符合了当前基础教育的精神,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高到优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重要地位加以重视。
2、是对“综合性课程”的开设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学习非常讲究自主发现、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学生在斑斓多姿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学习中求知欲望被激发到最高境
3、是本课题成果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在网络技术日趋成熟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学习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知识学习。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传统语文学习进行一次革新,还会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实施网上组织管理机制提供有实践意义的运作原则和方法。
(2)实践意义:
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让信息技术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②.全面提高教师的语文信息素养,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与教学能力。
③.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与办学水平开辟新的途径,寻求语文教学的新模式。
3、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以课题研究带动信息化建设水平,以信息技术带动创新教育教学活动。①.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②.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改革的推进。③.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2)课题研究所总结出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优质教育理论,为广大中小学应用信息技术实施优质教育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信息技术在中小学优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应用提供有利的指导。
四、课题的界定:
1、信息技术 指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整合
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显得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3、新型教学模式 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科学总结的方法及表现形式,新型教学模式能使教学构想变成教学过程;新型教学模式具有高度理论概括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新型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基础上的典范化追求,它包括的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在原有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合理的创新。
4、学习方式
是指学生获得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学习方式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式、探究式、合作式、自主式等具体
五、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在整合模式研究中,课堂教学结构涉及的各个行为主体都是研究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过程等,其中主要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什么方式进行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综合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检测法和经验总结法。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过程中,善于抓典型、树榜样,以点带面。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交流,不断及时总结经验,经过再研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1、文献法。通过专题辅导、培训学习、参观访问等途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创新理论方面的论文、经验总结等,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成员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通过调查辅导组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课堂教学中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症结所在,找准实验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
3、检测法。通过前期检测,了解实验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技能和非智力因素等发展状况,通过实验,掌握最有说服力的数据,以证实实验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撰写有关论文
六、研究目标
(一)理论假设 1.学生中心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是通过“建构意义”而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更重要的是培养认知主体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2.教学过程互动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不可能发生真正的教学。
3.情境建构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4.协作学习观:建构主义专家指出,协作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如果在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我们一系列的研究,即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科学有机的进行融合,那么就能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充分、合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效益和优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二)研究目标
1、改变语文教师的工作方式,让语文老师上课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究学习,充当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合作伙伴。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网络教育及时了解国内外新闻,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自然的人文精神。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3、探索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充分、合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效益和优势,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支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素质要求,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且能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地整合的科研型的语文教师队伍。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研究内容
1、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2、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3、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4、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研究内容:
5、关于利用已有资源,进行信息教学资源建设,开发一批高质量的信息教学课程资源的研究。
6、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索信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特别要探索和总结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进行语文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7、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初步学会在信息环境下学习语文,初步学会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查找搜集处理信息,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8、研究专题学习网站在信息环境语文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优化语文科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方法。
八、研究步骤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教育教学的创新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大量投入,如今在硬件设备上都具备了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然而这些设备的作用有没有被充分发挥,投入与效果是否成正比,信息技术环境下采取何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我们要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化设备的功能,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立足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调动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环境下教学的积极性,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在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上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辅助课堂教学,体现课程的“即时性”和“双向交流性”,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并最终转化为课堂效益。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最大程度的把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互补,最终探索出一条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之路。
(二)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具体措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6月)。
1、制定《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建立语文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3、组织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
4、配置相应的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环境;
5、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加强理论学习,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习创新教育理论。收集相关资料。初步提出核心概念和基本观点,撰写相关论文,完成课题申报报告和课题立项论证报告,.完成前期现状调查报告,根据研究需要增加硬件设备。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中期评估阶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
1、学校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方案申报;
2、对各班学生进行课题实施前的有关专题问卷调查与测试;
3、对参加《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专项课题组成员组织培训、交流、研讨活动;
4、确定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框架;
5、接受《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专项课题组中期评估。本课题正式立项后,将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理清研究内容、调整研究方案。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 进一步探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术创新思维的概念和理论问题。完成相关论文。
第三阶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推广研究成果阶段(2009年9月~2010年9月)。
1、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实践课展示、检测、评估与小结;
3、完成实践课录像资料及测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4、撰写个案分析、专题研究文章或研究论文;
5、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研究成果。
依据初步提出的行动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既是研究者,又是行动者;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调整,探究相对优化的策略,总结每一点行动研究的经验。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对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基本技能培训。在大量扎实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提炼出具有代
表意义的、涉及多种教学形式的典型学科教学案例,编辑成学科案例集。在实践过程中,收集数据和资料,不断完善先前提出的理论模型和构想,并给予操作化、系统化,最终提出较完整的教学策略体系,完成相关的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
将课题的研究成果再进行汇总、整理,最终完成整个课题的研究目标。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
1、撰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报告》。
2、展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案例。阶段负责人:曹金良
3、展示学生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研究下的系列成果。
4、申请结题,进行成果推广和运用。
九、具体要求:
1、制作多媒体课件,高效地辅助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料自主学习。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去设计、制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认知结构的科学、合理的语文课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找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结合的最优化规律。希望能达到:通过多媒体信息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认知、理解、记忆,达到课堂教学高效、大容量,教学过程与媒体结构整合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开办语文课程辅导网站和制作课件,并利用该网站辅助课堂教学。在第二阶段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对第二阶段实施情况及时总结。以前两阶段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办课程辅导网站和制作课件。初步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自由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资料,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较复杂的软件,设计出交互性强的互动课件,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有效突破,形成“主体——主导——主线”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3、用多媒体教室制作大型网络课件,并建立语文学科网站和语文课堂教学资料库,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网站资源,提供与课本相关的作家简介、作品欣赏、课外阅读、专题研究等专栏。教会学生上传资料,利用网站进行师生交流、同学对话,在交互性强的学习环境中,完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延伸、自主探究等学习环节,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十、研究的保障措施
1、课题组教师要制订好具体的研究工作进度,确定每阶段重点研究的课目,制订好详细的实践课教案及重点检测的项目内容,及时收集好实验资料;
2、每次实践课完成后,实践教师要及时做好资料的整理、统计及汇总工作,要写好个案资料、心得体会及撰写专题研究文章(论文),做好经验总结;
3、教育技术人员根据课题组教师每学期的实施计划及早做好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与编制工作,并为实践课的正常顺利进行作好精心准备;
4、学校要在财力、人力、物力上尽可能地满足研究工作的需要,以保证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十一、最终成果形式及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形式:
1、《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有关专题研究课的课堂教学实录
3、实践课的优秀个案或教学设计;
4、实验过程中资料收集与检测;
5、课题研究专题论文汇编。最终完成时间:2010年12月。
十二、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冯嘉靖(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王兆景(教导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成 员:王学凤、杜俊慧、孔庆峰、赵如田
2、课题研究小组
组 长:杜俊慧(语文教研组长)
成 员:孙文娟
王建华
张艳青
王东凯
2008年5月15日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莘县樱桃园镇实验中学课题组郑继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促进中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以适应“知识爆炸”新时代的要求。
(2)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3)《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都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与要求。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革命,要求我们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有效的整合,为教师服务,为家长继续提高素质服务,为社区教育服务,成为我们新时期关注的焦点。将中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改变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中学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发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信息技术的特性:信息技术具有资源的广泛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学习的主动性、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等特性。
2、人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只是单纯通过教师传播得到的,而主要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它强调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交互作用的结果;强调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提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信息技术具有声、光、色、像并茂,信息实时交互等特点,非常适合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认知工具。它能使学习者在交互状态下实现同化,顺应认知过程的发生与完成。起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创新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法、教学理论等。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完善学习过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构建提高学生自主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实现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
2、把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与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的途径和方法;
3、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14、在现代教学评价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一套既能体现学生基本理论掌握,又能体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符合信息技教学的评价方案;
5、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帮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建立一支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现代化教师队伍。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操作过程、评价的方法以及整合对语文课程的设置、课程建设的影响等。
1、研究多媒体辅助教学、常规电教手段以及传统教学手段三者之间的教学效果差异,争取找到常规电教与多媒体之间的结合点。
2、研究在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个领域加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
3、从改变观念入手,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调动学生的情感,从根本上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努力优化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根据中央电化教育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实施方案和专项课题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本课题第一阶段主要采用学习讨论法,调查研究法,第二、三阶段主要采用讨论研究法(信息整合切入点的确定),第四阶段主要实施理论研究。
2、聘请高级教师王际同、谢月平老师指导实验实施,控制实验过程。
3、立足课堂,深入课堂,有组织、有计划地上好实验研讨课,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原因,纠正偏差,总结经验。
4、课题组成员及时总结经验,交流总结,提高认识。
5、积极参与省、市、县相关课题组活动,不断完善实验过程。
七、实验阶段安排及预期成果
1、(2011.12——2012.1)、预备学习阶段
做好开题报告,成立课题小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课件制作基本技术培训
2、初步实施阶段(2012.3——2012.4)
制定语文教学课件制作的定位,方向,根据不同文体确定课件制作的重点
多媒体教室开建立局域网,便于教师之间的交流
成立网络工作小组,初步建立班级语文活动群,初步规划内容,确定管理员
3、具体研究阶段(2012.4——2013.3)
邀请有关专家来信息技术整合理念的培训
说明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模式研究,记叙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模式研究,诗歌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模式研究,逐步规范的丰富班级语文活动群的内容以及活动形式,.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4、扩大成果阶段(2013.4——2013.6)
⑴召开课题组会,分析总结研究得失
⑵收集资料,汇编个案咨询案例
⑶总结、提高、撰写研究报告。将取得的成果、经验、教训一一总结并提出新的目标
八、课题研究预期难点及创新点
研究预期难点:如何走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理解和操作误区,避免研究流于表面形式。
研究预期创新点:重实践性研究,并在实践中总结理论,提炼有效的整合策略,建构有效的整合模式。
九、课题组人员结构
1、课题组顾问
王际同(特级教师)
谢月平(特级教师)
2、课题负责人:郑继锋
3、参与实验的人员:
郑继锋、姜春青、侯晓英、王春华、岳青云
十、经费投入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学科研,从镇下拨的教研经费中拨出经费,设立专款基金支持课题研究的开展,教研经费有保证。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文献综述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对在知网上搜索到的此研究领域的58篇文献进行综述,总结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发展现状,在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内涵的基础上,归纳了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教学模式及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研究中的主流观点,最后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语文 研究现状 理论基础 问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今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终将可能影响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是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虽然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步较晚,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实践的研究逐步深入。语文课程是我国的母语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我国语文课程教育的落后和不足,是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第二节 文献具体分析
一、文献总量上的宏观分析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为主题进行搜索,共搜索到58篇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有关的文献,最早一篇文献是来自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韩艳梅所撰写的,题目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动因及质变》,该文指出了21世纪语文课程的发展方向——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的融为一体,提出二者整合的三个动因:现代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现代新型人才观的要求;国内外课程改革潮流的推动,由此引发了语文课程在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师生角色、教学过程、教学媒体方面的五大质变。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献中看出,我国在21世纪初就已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并且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这58篇文献中,有1篇文献发表在《电化教育研究》上,发表在《中国电化教育》上的有3篇,有20篇硕士论文,1篇博士论文,剩下的都发表在一般的期刊、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可见,核心期刊上面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文献并不多。
二、发表论文的时序分析
笔者根据搜索到的这58篇文献,对每年发表的这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如下图所示:
图1 每年发表文献统计
*********2011数量
图1的统计结果表明,2004年发表的文献最多,2005、2006年发表的关于这方面的文献也不少,2004-2006年应该是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最热的时候,而近两年对这方面的研究却有下滑的趋势。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综观诸多研究文献,笔者归纳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如下: 1994年,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立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领导,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等牵头组织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把小学语文的识字、阅读、作文教学与计算机教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计算机应用”四结合。近十年,已初步建构起了全新的识字、阅读和作文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另外,在此基础上由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领衔开展的《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研究》,包括小学语文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研究,它依据儿童发展新论,“力图通过两年左右时间,使中国儿童‘能读会写’——掌握2500—3000以上常用汉字,并能写出800—1000字左右结构完整、通顺流畅的文章”;探索了语文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活儿童的认知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目前这项研究更多地是从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进行研究,缺少对学生的文化陶冶和人文关怀。
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人员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于1998年6月开始设立“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组,并将其列入“九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进行立项。1998 年12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提出报告,汇报“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的理念、进展情况,获得有关领导的认可。
1999年1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有数十所学校参加的“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开题会,“课程整合”项目开始走向有组织的研究阶段。
2000年10月,陈至立在第一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这是第一次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由此引发了从政府到民间的全国性“课程整合热”。课程整合与校校通、信息技术必修课、网络教育一样都成为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热点和焦点。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提出课程整合较早的是美国。美国的著名的“2061”计划在较高层次上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整合”思想。这项计划的目标是要大力提升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即特别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和能力。按照着重培养这类应学会的科学文化知识,重新归纳为“科学本质”、“数学本质”、“技术本质”、“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12类。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的第三(2000)报告比较系统、完整地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方法等三个方面作了阐述,而且就其撰写人的研究水准与资历来说在美国乃至国际上都称得上一流,因此最具有权威性与代表性。该报告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这儿的数字化内容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的信息技术。
然而,在美国,小学、中学没有与中国语文课相类似的英语语文课程,英语的学习被融入到世界文化史、世界艺术史、地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之中。一个中学生,一学期下来,需要自己完成一张读书报的设计,包括自己写了五六个表达自己想法的小书评、小简介等文字的编辑和制作报纸的美工插图像等。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这种教学方式给母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十分综合的教育平台,母语的教学实际上被融入到了多学科之中,体现了整合的思想。
德国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开始了课程改革,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新技术,加强教师的培训,希望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去把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到90年代德国议会于1996年12月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多媒体法》,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
法国于1985年在小学开设“计算机入门”作为必修课。1997年法国开始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多媒体教学发展计划。到2000年,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开始进行了多媒体学习活动。
日本也于1998年7月,由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的“关于改善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的咨询报告中指出:“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各个学科中都要积极利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进行教学(即将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一、语文课程的特点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工具性来决定的,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工具,更是人类存储、传递信息的工具。只有很好地掌握好语言这个工具,我们才能更好地工作、生活和学习。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由语言的情感性、思想性、民族性、文化性与审美性决定的。语言是打开人类心灵深处奥秘的一把钥匙,马克思也曾经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既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又是表达思想和精神的工具,而人的思维和交际无不自然流露出思想和精神。从这一层面上来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是统一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工具性训练时,必须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情操、审美等人文精神的培养,以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课程的作用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曾经说过,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而语文又是基础的基础;小而言之,学好语文可以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基础;大而言之,随着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训练,高尚的思想情操,人类文明的精华就流淌到学生的心田,塑造学生心灵,哺育学生成长;语文是民族的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语文新课标》中也指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它的奠基作用体现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另外,语文还具有多重教育功能,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品德修养教育、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精神的、人格的陶冶与心灵的塑造,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品质与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也更难以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传统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三中心”的状况,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无法从亲身体验中去学习。这就需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契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实现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
既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很有必要,那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真正涵义是什么呢?通过仔细调查和分析相关文献,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内涵,国内外学者都有论及,但是都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描述。陈至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祝智庭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学的效果。
邵娟娣: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 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理论针对学科割裂知识的弊病,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在于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由上述理念可知: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使得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要求突出人,作为整合的主动因素的的地位,并促进人与信息之间的融合。究其实质,信息技术不是简单的结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由此引发课程的变革,是信息技术主动的适应过程。
由此我们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语文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语文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第三章 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模式
在深入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和内涵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依据,它需要一些理论基础来作为支撑,这些理论基础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起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与思维科学理论。
冯镅:在硕士论文中总结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系统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方法论基础,语文教学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育学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重要根据,传播学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有力支撑,教学设计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核心理论基础,思维科学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桥梁”。
李军庭:在硕士论文中总结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系统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
张香竹:总结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石”——学习理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信息论基础——传播学理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桥梁”——思维科学理论。
许蕾:在硕士论文中总结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学理论。学习理论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包括: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划分为三种: 1.基于课堂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教师演示型阅读教学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等制作或选择符合需要的课件或资源,并在课堂上利用课件演示教学内容,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在生动的情境中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这是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在这种整合模式中,教师控制教学进程,操纵教学媒体,与教学媒体间是强交互,学生主要是接受学习,通过教师与教学媒体产生间接的交互。
2.基于课堂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的学生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所创设的情境,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积极的地位,教师则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协调和监督。信息技术在这一整合教学模式中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信息加工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
3.基于课堂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的网络作文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自主控制学习进程、使用信息技术来自主写作,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监督者和指导者,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打破课堂和学科教学的界限,只要能够获取信息,学习就能发生。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信息,通过主动探索完成意义建构,还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表述自己对某一内容的理解,创造、传递新信息,所以信息技术在该模式中是作为学生学习的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而存在的。
这三种教学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把学生带到某种真实的情境当中,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观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信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追求信息技术,使其充斥整堂课教学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过程,但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这点,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录像视频、录音范读、堆砌的图片、无聊的动画......课件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成了展现教师技术水平的一种手段。这就把信息技术用偏了。对于教学没有实际价值的东西无疑是画蛇添足。
2.教学设计不当,用信息技术图解文本形象,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一些语文课件往往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文字部分,而将重点放在了选用色彩比较艳丽,画面感很强的图片,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正常的学习。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通过文中那细腻的语言文字,自然而然在各自的脑海中都刻下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图画;而教师提供的画像一出现,往往窒息、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用信息技术把文字转换成图像,学语言变成了看图像,势必影响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3.忽略了学科特点,用信息技术代替了学生的语文实践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语文教学,不能因为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
杀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在有的整合课中,教师搜集了大量拓展的内容,又急于在一堂课中把它全部展示出来,造成了信息技术代替学生触摸语言文字的实践机会。课堂上,我们听不到学生对文本的反复诵读,看不见学生对文本的细细体味,也就谈不上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深体验。
4.师生双向互动不畅,忽视师生情感交流
一些老师在教学中成功地运用多媒体,确实拓展了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仅靠书本、教鞭、粉笔传道授业的套路,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们也要看到, 使用多媒体,为达到光影的最佳效果,需要营造灰暗、柔和的教室环境,课件一放,教师就得时刻注意点击鼠标,仔细搜索,这必然减少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互活动;教师借助电子平台教,学生通过电子平台学,往往忽视了师生间直接的知识研究探讨和情感交流融会的活动。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一堂好课不是单纯地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就可以了,关键是要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信息技术绝不是解决教育症结、攻破教学难关的万能工具。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整合作为一项科研课题,认真剖析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整合的实质,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在价值。2.恰当设计教学过程,找准整合的最佳结合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突破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教学难点。3.整合要紧紧把握语文课程特点,为语文实践提供舞台
《语文课程标准》始终关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践行” 的场所。现代教育媒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决定了它能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供舞台,交互式的课件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提供了条件。4.重视师生交流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自由参与性、平等交互性、虚拟探究性以及客观公正性来打破教师对于知识、技能的绝对权威,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来相互促进和启发,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像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比如理论相对滞后于实践的研究、过分依赖于信息技术和忽视师生的情感交流等。然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它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可观的,国家对信息技术也越来越重视,未来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将会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从学习内容的拓展转向学习功能的延伸,从学习工具的丰富转向学习方式的变革,从单纯的计算机教学工具、教学课件向综合性学习网页网站发展,从个别教师单兵作战走向地区性和全国范围联合。这一系列的变化还可能引发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甚至教育体制的真正变革。
参考文献
[1]刘彩颖.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科支持.[2]冯镅.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04(5).[3]许蕾.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3).[4]李军庭.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9).[5]张香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及其优势[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6]蒋丽清.文化变革视野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3).[7]石义堂.关于深化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9(6).[8]雷晓艳.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