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时间:2019-05-15 04:34: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第一篇: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一、课题名称:《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中华文化开始摆脱弱势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时候,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自尊与自信;当国人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的时候,对本民族文化又有了新的选择和期待;当国人再度用新的眼光打量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赫然发现它竟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这就是——国学经典!

童子诵读国学经典已不是新鲜事,自从由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发起,由全球经典诵读推广第一人王财贵博士倡导(于九八年起在香港),业已整整十年之久,十年的经历,成果数不胜数,经验已经很丰富了。今天我们将此话题重新提起,意在从目前轰轰烈烈的背诵之中,从各地你学我仿的表演之中冷静下来,更深层次地反思国学经典的正确位置。

(二)选题的意义:

1、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

2、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已渐成风气。

3、“以德治国”应从孩子开始。

4、国学启蒙与素质教育可有机整合。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调动学生德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培养人、造就人、成就人。

(二)保证学生在全球化大潮中关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三)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判断能力、领悟能力等等是极有帮助的。

(四)让国学经典堂堂正正地走进学校,大大方方地“占领”课堂,与学生朝夕相处,通过耳濡目染,达到陶冶其高雅情操、锻造其文明素质之效果。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近几年,国学启蒙教育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各界人士所认可,而且各界仁人志士倡导了许多活动以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工程、江苏省扬州市的“小学古诗文辅读实验”、中华孔子学会成立的“国学启蒙馆”、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开设“国学”诵读课等。

从国内外领域的研究趋势看,古诗文诵读在国内外华人圈已逐渐达成共识,国学渐渐被世人重视,国家教育部也开始关注“国学启蒙”。目前,国学启蒙的响应者已有很多。各地实验区的研究都已初见成效,有的经验已经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现行幼儿、小学文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中缺失人文素养的问题:

2、国学经典正式列入课程以后学生学习负担的研究问题;

3、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升的问题;

4、以儿童学习诵读国学经典带动家长、影响社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普及的问题。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界定:

1、国学的含义。国学范围甚广,内容丰富,大致可归纳为“经、史、子、集”四部,因此,我们要从国学中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内容作为教材,由语文教师根据国学教育的目标,结合国学教育的内容实施引导。

2、国学启蒙的含义。启蒙,启,有开导、启发之意。蒙,昏昧无知的意思。启蒙是开发蒙昧,教育童蒙的意思。国学启蒙之含义:其一,以国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来启发蒙童;其二,仅对儿童进行国学的初步发蒙,使儿童具有初步的基础的国学方面的入门知识、修养、能力。

(二)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教育界前辈张志公经典教育的理论观点:

2、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国学大师南怀瑾经典启蒙教育的理论观点:

3、王财贵《国学启蒙教育说明手册》,其中关于国学启蒙的理论,阶梯、实践等等都说得很详实;

4、明末教育家、理学家陆桴亭的记性、悟性非同步发展的理论;

5、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早期识字教育理论。

六、选题可能存在的困难:

(一)有部分家长不理解、不配合。

《国学启蒙》教材使用的家长调查问卷(原总人数:99人)交卷总人数:79人,占总人数的79.8%。其中,能和孩子一起读国学的所占比例:30.3%:偶尔读过的占比例:33.3%:但是在“您认为小孩从小学习国学有必要吗?”在“很有必要”的选项中所占比例:72.7%。这些现象在很大意义上决定着本次研究的成败,因为学校的学习时间有限,语文也有本身的教学任务要完成,而国学经典的诵读大部分是需要反复记忆和诵读的,这都需要由家长在家中督促解决。

(二)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

尤其中高年级一些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学习教材知识都已经力不从心了,更何况是教材外的国学知识。对于这部分学生只能采取分层教学,量力而行,不能强迫,但最后势必造成学生之间水平的较大差距,教师要做到平衡和协调有一定的难度。

(三)学生的惰性和厌学情绪。

要学习国学并取得一定的成果需要一个繁琐反复并且必须持之以恒的过程,而小学生由于其心理特点的局限性,很难长期专注于一件事情,尤其是对于比较深奥难懂的国学经典的学习,很容易就会产生惰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学习国学的兴趣上不断地狠下功夫,这势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教师国学水平以及教学积极性不高。

1、时间少:快节奏的生活,信息时代的到来,营造了一个浮躁和喧嚣的世界。教师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安静地享受阅读。而在闲暇里特意来主动自觉地学习国学的,将国学作为阅读资料的,更是少之又少。

2、没有学习国学的环境氛围:因为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文很少,只有那么五六篇小文章,在这样的境况之下,任何一个教师,凭借教参以及其他的教学资料,也能基本上对付得了,因此,他们学习国学的积极性自然就不高了。正是这种种的原因,导致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功底不深,以至于在一些教学环节中常常出现笑话。

3、缺少这方面的培训:虽然教师的继续教育从不间断,但是那些继续教育绝大多数都是对于教学内容和教育理论,政策的培训,而从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关于“国学素养”的培训。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一)研究内容设计:

一年《弟子规》、二年《三字经》、三年《千字文》、四年《大学》等。(二)对教材教法研究和评价研究的初步设想:

(1)根据读本编写的指导思想以及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尽可能地通过开展课题教材教法的研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2)本着不给学生增加负担的原则,“诗意体悟”则做了一些调整,本着浅显易懂,浅入浅出的原则,让学生能够接受,教学时也只是点到为止,理解即可。

(三)国学启蒙学习中的评价:

我们遵循尽量不增加学生和老师的负担,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诵读和体悟,进行随即的评价,用活动展示在生活中的体悟和运用评价,提倡师生同评、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亲子共评等多元形式,以达到学以致用。

八、研究的原则、方法:

(一)研究原则:

1、全面性原则。研究《关于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时,要研究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完成《国学启蒙》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各项任务,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奠定基础。

2、主体性原则。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来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以童心、童趣、童乐学国学。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发展性原则。《国学启蒙》只是个引子,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发展,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渗透性原则。寓教于乐、兴趣教学、游戏引学、以玩带学、在玩中学。在潜移默化体悟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5、模糊性原则。《国学启蒙》仅以启蒙为主,引导学生初知文字内容即可。优化教学过程,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使教学和教育任务完成并达到在可能范围内的最佳效果。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改进。

在具体操作时,还将采用以下方法:

1.文献研究法:借鉴图书资料,用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免走弯路。

(1)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特别是国学与人格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有关理论。

(2)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学思路。找到新的生长点和支撑性理论,有针对性地制订研究方案和指导具体的实践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基础教育中对国学进课堂的现状与学生课堂学习有效程度,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主要因素,以便对症下药。

(1)调查教师的心理状况、现有思想和学生学习的素质状况,发现问题,确定操作变量。

(2)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实施有效教学方面拓展的新思路、运用的新方法、形成的新思想、取得的新经验。

(3)调查国学进课堂实验实施后的学生发展情况,为以后教学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优质教学的实际操作。

(4)调查家长、社区居民对国学的认识、了解和接受情况,并进行分析研究,做出新的调整。

3.实验观察研究法:就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策略举措进行具有较强可比性的实验研究。

4.经验总结法:鼓励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得失经验,在实验发展的契机中推动自身质的发展。通过操作变量,观察变化,前后测定对比,分析因果关系,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用理性结论指导教学实践。

九、课题研究的计划和步骤:

1、2010年8月:前期准备。主要确定课题,收集资料,撰写课题方案。

2、2010年9月——2011年7月,开展第一阶段研究。进行中期小结。

3、2011年9月——2016年7月,开展第二阶段研究。针对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与存在问题进行调整。4、2016年9月——2016年12月,结题。撰写结题报告、论文、案例。进行成果展示交流。

十、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研究成果主要以三种方式呈现:

一是展示。以学生集体或个体朗读背诵以及吟唱国学经典为主要形式:

二是相关材料汇编。主要以学生的个人技能书法、绘画、手抄报、作文、练习本以及教学活动过程中留下的影像资料为依据;三是实验经验文章(或论文)交流。

十一、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池海波校长?课题行政负责人:全盘负责协调整体实验推动工作:

副组长:张艳副校长?课题常务负责人;撰写课题方案,指导课题正常进行:

副组长:王丽主任?课题常务负责人:指导课题正常进行,撰写阶段性总结、实验报告,负责指导老师实验等;

组员:教导处主任及全体语文教师;

十二、保证措施:

(一)学校科研组织机构健全。学校成立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为核心的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建立了“校长室一教导处一教研组一课题组一实验人员”协同攻关的教科研课题实施网络。

(二)足够的经费投入。学校拔出专项经费用于实验,能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

(三)规划科学,可操作性强,相关制度健全。学校制定课题总体规划及相关的教科研管理制度、职责等,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要有实验记录、过程资料等,学校定期进行展评。

本课题研究,从学校的特点与实际出发,旨在探究提高小学生国学启蒙的兴趣和教学的实效性。探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与方法,为推进国学经典进入课堂,为实施新课程改革探索出有益的经验。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学与教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崭新的支撑,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学习工具,提高了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正朝着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为深入探讨整合给带来的效益,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总结以上课题实验经验的基础上,这里仅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为例,用以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确实有显著的效果。

一、实验的操作与探讨

在研究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研究已取得较明显效果,学生不论在阅读还是在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

一、“多变”的文字,良好的效果。

语文课件中文字运用较多,如字词的教学,精美的语句、片段欣赏都离不开文字。传统的教学靠粉笔黑板打天下,字体总是穿着黑地白花的“外套”,那种单调、冷漠让学生难于接受。此时电脑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字体的设计可以是楷体、宋体,也可以是艺术字体;字体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动态的、静态的;字的颜色也可以多种色彩,再用漂亮的背景作衬托,文字的魅力尽现,可唤醒学生的注意。

二、直观的图片,独特的优势。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直观的图像更有利于信息的传入和吸收,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获取的知识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显然,语文课件在听觉和视觉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在选择语文课件上就很注意突出图片这方面的优势。对于图片的要求,我力求做到以下三点:

1、拉进学生与课文的关系,能起到缩短学生理解内容的距离。

2、突出教学重点,这是课件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

3、图片要清晰、悦目有情趣,让学生有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见其人的感觉例如,我在讲《化石吟》时,同学们对化石的概念比较模糊,我就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三叶虫化石、鱼化石的图片,让学生得到直观的感受。《看云识天气》中我搜集了大量图片让学生了解到云的多姿多彩。这些图片的恰当使用,既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又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多变的动画,无穷的魅力。

动态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一方面色彩斑斓,生动丰富的画面,为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另一方面动态图景与课文内容互补,图文互相映衬,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制作动画不易,可以从动画素材库中截取、粘贴动画,也可借鉴网上优秀的素材,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泥墙根”一带的美丽,“雪地中捕鸟”的快乐,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那缤纷的色彩、各异的形状,动听的声音,让学生一下子融入其中,马上领略到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丑小鸭》一文中精彩的FLASH动画的插入,让学生兴味盎然,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倍增。

四、情景的设置,想象的源泉。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创设与主题有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景,选择既能扣住文章的主题,又能较好地体现重点和难点,同时还应具有启发性的情景,这是一个关键,使教学内容情景化,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将学生的情感引入轨道,以期引起审美的共振,并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情景的设置可以是音乐情景的设置。如上学期我们在讲《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一曲“爱的奉献”引入,让同学们一下子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也可利用动画效果,如在讲泰戈尔《金色花》和冰心的《纸船》前,我从网上搜集了精彩的FLASH《猫》,感人的情节,许多学生看了以后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领悟到了“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这句话的真谛。这两首诗不讲,学生也明白了主题。在讲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先选择了一曲带有画面的动画《送别》,一下子就引发了学生的种种联想。语文教学中种种情景的设置,可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主动探索、加深、加快对课文的理解。

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更高的信息素养。而电脑知识的缺乏,可以与电脑老师相配合,协调,达到教学的统一性。毋庸置疑,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成功运用,确实拓展了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而实践中不断出现的困惑与问题,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更大的挑战。相信在我们不断的努力下,我们不断的实践中,我们整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将一步步成熟,一步步前进,一步步实现。在我们不断的探讨中,我们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将会拥有更灿烂的明天。

第三篇: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索与研究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索与研究》课题总结

胡兰

按照学期教研计划一步一个脚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进一步推进学校教学研究工作,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校本培训为依托,用课题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扎扎实实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现将这一学期语文学科课题研究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要想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地实施,首先要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课题研究,这是做好课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此,我们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座谈,多次召开课题研究会,不让课题研究流于形式,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有所收获使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改的深远意义以及课改的紧迫性,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从内心接受了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这样,就为能够顺利地实施课题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深入课堂,进行实践

1、课堂教学重视拓展,与课题紧密结合。本学期,是我校课题进入实施验证的阶段,因而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主动参与到课题的学习研究之中,不断深化对课题的理解。围绕本年段制定的训练重点展开教学研究,并落实到每一节课上进行教学尝试,特别是在每一节研讨课上都针对课题进行或针对课题的一个方面进行必要的研究,并使课本资源、媒体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得到了较好的利用和拓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重视实验的日常管理。注意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做好教后反思、典型案例记载等工作。要求自己创造性地使用实验教材,落实课题研究的日常工作,在每节课结束时,都对本课教学及时记录,认真总结、反思。

3、加强对课堂的监督与指导。老师们对于课题的意识应该说是有所增强,但其自主性还不够,主要是担心课题的研究影响了教学效果,影响了教学质量(说白了就是教学成绩的一分两率),因此都不敢花大力气进行课题的实践与反思。就我校课题的实用性、及针对性来看,对于教师的担心是不必要的,通过近两年,我校在县统一质检的作文成绩分析来看,通过近一年半的实验,作文成绩均是名列前矛的。因此,在教学管理中,我们除了要求教师在研讨课上要贯彻随文练笔的教学方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也要注重随文练笔。把“随文练笔”当作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一种策略。

(三)、经验与感悟

我们语文课题组经过一段时间课题实践与研究,获得了一些经验与感悟,这些经验与感悟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要虚心好学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知之甚浅到知之甚深。记得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头脑里一片茫然,于是我们开始学习,向专家学习,向书本学习,学教育学,学心理学,学研究方法、学写作技能。通过学习我们理论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2.要有团队精神

常言道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才干,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先集中研究,再个人分工,再集中商讨。实行先集中再分散再集中的研究程序。每一次的课题例会,我们都会探讨练笔存在的问题,交流自已练笔的成功案例,探讨练笔的方法。

(四)、存在的不足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不够。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虽然学习了一些关于教育学、心理学、课题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微不足道,无法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平时的实践和研究中难免有些盲目,肤浅,走了许多弯路,影响了课题研究的速度与质量。2.实践不够。虽然我们进行了课题教学实践,开展了课例研究,但由于一些老师实践意识不浓,总想闭门造车,平时惰于实践,更懒于反思,严重地影响了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让课题的研究浮于表面,缺乏深试。

3、反思不深。由于教师对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不明了,认为自已天天上课,在课堂上偶尔练练笔就是课题研究,对课堂练笔教学的实践成效不认真反思,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因此,反思也就缺乏深度,无非是就事论事。

2011年1月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与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与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西河镇中心小学 汪庆丰

经过将近两个学期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校在这过去的一学期中按照课题实验方案,不仅已经较好的完成了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而且正在进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下面对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课题研究的一些工作进行回顾。

一、加强学习总结,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1、加强理论学习

学校强化《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论》、《教学策略》、《高效率教学》、《50种教与学的思考》、《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经典解读》等与课题有关的资料的学习。学校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李老师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设计研究》实施方案了解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同时采取多种渠道如网上查找、网上学习、集中学习等方式,了解、学习、认识课题的内涵,要求教师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做到真正理解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相关理论知识,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真正实施有效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了课题研究资料。

学校还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进行了理论学习交流座谈会,老师们在会上,对自己学习资料的学习体会作了深刻的发言,有的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带着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去寻求理论的升华。

2、加强理论对实际的指导

全校教师尤其是课题组核心成员,积极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自己课堂教学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探求有效的课堂教学,追求高效的40分钟力求在课上达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习效果。我们的课题组成员经常互相听课,然会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探寻好的方法。

学校进行了“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讲座”,从理论上武装全体语文教师的头脑。

二、加强有效教学,发挥课题研究实践功能

1、加强期中考试质量分析和期中教学常规总结 学校在期中考试后,对每个班的语文考试成绩进行了数具统计分析,同年级不同班级之间的比较,与上学期的考试成绩的比较,与入学时的起始成绩的比较,与其他学科考试成绩的比较等等。在教师会上进行分析讨论,总结自己半学期以来采取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得与失。学校还对半学期以来的教学常规进行总结,分析教师们尝试语文有效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为下一阶段更加高效地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依据。

2、加强有效课堂教学

学校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为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青年教师队伍,培养和挖掘人才。学校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大赛,此次大赛旨在将教学评比作为教师实践、反思、研究、提高的策略和措施。学校共有十几位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课堂教学大赛,每位参赛教师都精心准备,充分运用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后学校大赛评委会与参赛青年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点评交流会,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中成功之处给予积极的肯定,同时对存在的问题也明确地指出,帮助我校青年教师获得更快的进步,促进广大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对部分课堂教学进行了摄像,制作了光盘,积累了资料,也便于这些教师以后重温,进而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学校认为这种方式也是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新的途径。

3、加强有效教学实践经验交流 学校还采取不同形式的课题研究方式。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关于有效课堂研究,学校举行了沙龙式研讨法,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就有效课堂研究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形成自己的经验体会;然后学校就有效课堂研究举行了沙龙式研讨会,会上广大教师竞相发言,就有效课堂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形式活泼的讨论;不仅交流了经验,而且形成了共识,为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献计献策,有效推进了广大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加强骨干示范,推进课题研究纵深发展

我校专门对实验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使教师尽快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课题研究的顺利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学校抓好一支课题研究骨干队伍,做好课题领头示范工作,首先从青年骨干教师抓起,着力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培养他们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并对全校的教学课题研究工作发挥示范作用。

为了我校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校领导与骨干教师一起全心全意,任劳任怨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校领导经常听取课题小组的汇报,及时为课题研究工作出谋化策,指导课题研究工作;课题小组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制定课题阶段性研究计划,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教导处则重点指导骨干教师的备课和上课,把新的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作用。学校课题研究小组分工明确,同时又密切协作,为我校课题研究工作取得成绩奠定了基础。

学校还将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紧密联系起来,将“有效教学”研究作为学校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除了学习《有效教学》外,还布置老师针对有效教学写出自己的点滴体会,收录在积累手册中。

四、取得的成绩

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开始由骨干教师向全体教师辐射,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逐步转向全面推进,人人参与,个个实践的良好局面。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解读一篇课文,如何选择一个有价值的大问题,我们的实验教师都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另外,在调动学生的发言积极性上,我们也做了尝试(例如王红艳老师的课堂);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处理上我们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在指导学生的朗读的教学策略上也在进行不断地尝试,特别是我们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不断的提高。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有许多困惑,特别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的困惑也越来越多,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文,从而形成语文能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我们很感谢李老师将我们渐渐由一个只会教书的教师引领成为一个个善于思考的专研性的教育工作者,正是因为我们思考了,所以才产生了许多的困惑,可能也是因为懂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才感觉到自己不好驾驭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比如:我们都在困惑的如何让学生自己会读书,怎样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从而体会文章的内涵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等等。课题研究本身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次考验,我相信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定能够攻克一个个难关,顺利结题。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

研 究 方 案

———— 柏林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学校教育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和个性化。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教育中信息传播仍旧是以教材为本的“口耳相传”为主要途径,这极大地影响了教育信息的传播质量、效率与规模,而且也严重挫伤了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况且,现有教育资源的滞后、贫乏,也已跟不上信息时代的需求。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我们要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促进中小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这是本课题提出的背景依据之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教学中,学生很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致在学生的作文中,很少有真情实感。现代研究表明:人们的大脑获得信息有几种方式,当我们接受信息时,采用的方式越多,学习和记忆就越容易。在现代的教学手段下,让计算机进入教室,成为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工具,把传统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信息技术引入语文教学之中,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重大变革,信息技术所蕴涵的超大信息量正符合了“大语文观”的要求。这是本课题提出的背景依据之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二者整合,能为语文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因素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具体而言:

1、丰富学科知识,激发探索热情。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技术的因素,通过教师的开发和整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信息意识,而且能够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可以引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求知。

2、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有大量的形象的教学内容需要展示,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其中包括大量的图片、影音资料和影视资料。常规的电教手段,只能按线性的方式组织各种媒体信息,学科教师难以控制,且交互性差。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以超文本和超媒体的非线性方式组织媒体信息,教师容易控制,且交互性好,为多媒体信息的呈现提供极好的展示平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

堂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扣人心弦的跌宕悬念,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

3、优化学生认知,掌握思维规律。传统教学让学生走成功的捷径,不重视思维训练,以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灌输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现代课堂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利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能够针对学科实际,制作出一些动态课件,不仅较好地表现了事物内在关系和变化规律,并且能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发现规律,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能够有意识地通过多媒体技术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4、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授之以“渔”,因此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学地设置学生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等方法,采用指导自学、独立练习、协作学习、网上学习等各种形式,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整合,可以使课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达到学生随时随地均可学习的目的。

二、研究的依据和假设

研究的依据: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他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还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假设: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整合,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具体而言:

1、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2、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凸现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

3、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增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识字与写字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在整合模式研究中,课堂教学结构涉及的各个行为主体都是研究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过程等,其中主要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什么方式进行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

研究方法:

1、本课题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采用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作为辅助。

2、行动研究法注意人员组织结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与实践教师)的“三结合”和“五个环节”(计划、实施、观察、反思与调整)。

3、观察法:要对研究课上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进行现场观察,并作好记录。

4、调查法:要在研究前、中期评估阶段和结题阶段对班级进行专项调查。

5、经验总结法:A.每堂研究课有实践个案,并做好小结工作;B.中期评估阶段写出有关专题文章;C.结题阶段写好研究报告。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构建提高学生自主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摸索出把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与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目的统一于同一教学过程中的途径和方法;

3、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

4、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掌握以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综合性学习形态。自我生存能力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确定课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主体判断、相互交流、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培养学生利用语言、文字表现自己的思想和要求,通过对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一定的信息表现形式,有效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

五、研究内容

1、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2、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3、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4、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2月)。

1、学校制定《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建立学校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3、组织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

4、配置相应的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环境;

5、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中期评估阶段(2007年1月~2007年9月)。

1、学校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方案申报;

2、对各班学生进行课题实施前的有关专题问卷调查与测试;

3、对参加《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专项课题组成员组织培训、交流、研讨活动;

4、确定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框架;

5、接受《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专项课题组中期评估。第三阶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推广研究成果阶段(2007年9月~2008年9月)。

1、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实践课展示、检测、评估与小结;

3、完成实践课录像资料及测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4、撰写个案分析、专题研究文章或研究论文;

5、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研究成果。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1月)。

1、进行研究资料分析与数据检测统计,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与有关论文;

2、组织专家鉴定;

3、接受区教科所、区电教站终审评估、结题验收研究成果。

七、研究的保障措施

1、课题组教师要制订好具体的研究工作进度,确定每阶段重点研究的课目,制订好详细的实践课教案及重点检测的项目内容,及时收集好实验资料;

2、每次实践课完成后,实践教师要及时做好资料的整理、统计及汇总工作,要写好个案资料、心得体会及撰写专题研究文章(论文),做好经验总结;

3、教育技术人员根据课题组教师每学期的实施计划及早做好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与编制工作,并为实践课的正常顺利进行作好精心准备;

4、学校要在财力、人力、物力上尽可能地满足研究工作的需要,以保证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八、最终成果形式及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形式:

1、《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有关专题研究课的课堂教学实录若干节;

3、实践课的优秀个案或教学设计;

4、实验过程中资料收集与检测;

5、课题研究专题论文汇编。最终完成时间:2008年11月。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谢玉生:技术指导

杨林利:全面负责,主持研究工作,负责总体规划的制订与实施,负责撰写结题报告

沈 威:协助负责,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整合 吴会芳: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整合

肖文伟: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 陈 飞: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 雷 琴: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作文整合 李 满: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作文整合

李艳梅: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整合 张进平: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整合

2006年10月16日

下载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略阳县黑河坝小学 郭敏 唐秀梅 邮编:724306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联系更加紧密。教师一根粉笔走天下的......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 赣州市兴国县东村中心小学 江平邮编:342406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联系更加紧密。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课题方案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吸收有用的信息的数量和质......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读《语文课程与教学》有感 南昌县洪州学校 龚丽娟 一 追问:我为什么教语文?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学校分配我教四年级的语文,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一年后拿到手......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上) 1.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注释《诗经·小雅·小牟》时就用过“课程”一词。 2. 1902年我国在小学独立设置语文科。......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参考书目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参考书目 必读书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张志公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 3.叶圣陶语文......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 课程性质: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