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2节 质量的测量教案 浙教版(写写帮推荐)
质量的测量
设计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快乐、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是本教学设计的宗旨。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将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练”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该过程中寻找和领会方法和规律,逐步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即质量的初步概念,质量的单位和如何用天平测量质量。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本节的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通过多举例子,让学生区分物体和物质,使学生建立起质量的概念。对于质量的单位,通过列举一些物体的质量并进行单位换算,使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对于质量有大体的概念后,通过估计物体的质量并进行测量,学习用天平的测量质量。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一边进行实验一边思考,掌握正确的操作。
2、学情分析
本节的内容主要通过事例和实验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形成质量的知识体系,为以后学习密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边实验边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说出质量的初步概念以及单位。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列举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地理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4重点难点
1.质量的概念。
2.质量的单位和如何用天平测量质量。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昨天去超市买水果,你知道我是根据什么来付钱的。(价格及重量)其实我们生活当中讲的重量,在我们科学中用质量来表示,那什么叫质量?
二、启发诱导,进行新课
提出问题 物体如铁钉、桌子、棒棒糖、饼干等,这些物体有哪些成分组成 1.质量的概念
学生观察,分析回答:
⑴铁钉是物体,铁是物质,铁钉由铁这种物质构成
⑵桌子是物体,木头是物质,桌子是由木头这种物质构成(3)棒棒糖由糖这种物质构成
(4)饼干(物体)由小麦粉和牛奶、食盐、糖等物质组成 师生讨论归纳得出: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现在谁能说出什么叫质量
比较分析归纳得出:科学上用“质量”名称来表示物体里所含物质的多少。一杯水比一桶水含有的物质少我们说一杯水质量比一桶水的质量小。一把糖比一颗糖所含的物质多,我们说一把糖比一颗糖质量大。纠正日常生活中常说的“重量”应是指“质量”
建立概念 在实物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出质量的概念,师生共同得出:我们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展示实物、提出问题 教师要求学生再次拿出事先准备的包装袋,观察读出“净含量xxg”,并回答净含量表示的含义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2.质量的单位
教师引导 学生列举熟悉的质量单位。在此基础上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吨 千克 克 毫克
斤 两(学生代表发言回答,补充纠正)
教师讲解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板书: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说明: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提问:最初的一千克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最初的质量单位:规定4℃时1000立方厘米的蒸馏水质量为质量的单位,称为“千克”。
学生阅读课本 P17图1—41,了解国际千克原器及千克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引导估测 常见物体的质量(让学生估测,体会千克、克的大小)
学生活动:比一比,谁的估测能力最好?学生对身边的物体进行掂量估测,并把结果记录下来。最后师生一起交流评价。
如: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克,一张邮票的质量约为
一本科学书的质量一个中学生身体的质量约为 千克,3.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讨论
1、物体发生了什么改变?质量有没有改变? 一个苹果从台州拿到遂昌 一条铁丝被卷起来
一块冰温度升高,直至融化成水
2、演示课件:王亚平太空测量质量。
提出问题 物体所处的外界条件改变时(物体的温度、形状、状态、位置),质量会变化吗?
学生讨论回答上述问题,教师给予肯定或否定。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深化知识 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何物体在上述情况下质量没有改变?通过学生回答,再次巩固质量的概念,并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设疑:何种情况下物体的质量会发生变化?(轮胎磨损、铁块生锈等),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完成了知识的迁移。二.质量的称量
教师提出:想知道谁的估计本领最高吗?你有什么办法?
请学生想一下,日常生活中都有那些测量质量的工具?
你们平时见过或用过哪些测量质量的工具?并说出这些工具的适用场所?
交流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注意肯定或纠正,并通过多媒体简单介绍电子秤 和电子分析天平
教师: 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介绍天平结构 让学生上来把能识别的指出并说出名称,其他学生纠正、补充完善。同时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结合多媒体把各部分结构名称表现出来,增强直观性。指导阅读 学生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列出自学提纲。
小组竞赛:回答教师所提的问题,有关使用步骤以及如何应对一些具体的操作。看哪一组回答得好。
天平使用 通过多媒体形象展示托盘天平的整个使用过程 实验演示
1.调平首先将指针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比如:指针偏右,怎么调?根据学生意见,试一试。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总结出怎样调节横梁平衡。由于这里牵涉到杠杆的知识,教师可说明留待以后明确原因。
2.称量 物左码右,码先大后小,逐渐增加,移动游码直到指针重新指在刻度盘中央,表示天平重新平衡。记下质量。(砝码加游码所对的刻度值)这里最好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这么做?让其知其所以然,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
整理(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重点讲解学生易犯的一些错误并及时纠正。讲解清楚各步骤的注意事项。
为了加深明确天平的称量范围、最小刻度。教师可以提问:能用你桌上的天平称量老师这个人或一元硬币(从身上摸出)的质量吗?为什么?
第二篇: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4章第2节食物网教案
第4章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第二节 食物网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间的食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2)知道什么是食物网。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资料,进行语言表达。(2)学会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
(2)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资料,讨论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数量变化,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理解教材中“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流动”示意图,弄清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事物网流动。教学方法:分析讨论法、实验法、讲授法。教具准备:食物链小卡片。学生准备:食物链小卡片。
教学地点:各班教室。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内容:食物链和生物防治法。
教师活动:拿出上节课制作的食物链小卡片检验学生,判断是不是食物链,并将其粘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集体判断食物链的正误。
提问:由于人工捕杀青蛙导致青蛙数量剧减我们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活动;举手回答:保护青蛙或是养鸡,或生物防治法。(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
教师活动:观察黑板上粘贴的各条食物链,看一看,想一想,这些生物之间是否只是单方向的食物联结?或者是鸡是不是只吃草,草是不是只被鸡吃?
学生观察后发言,教师引导总结它们并不是只吃一种生物,一种动物可以吃多种生物。例如,鸡可以可以吃草,也可以吃蚱蜢;一种生物也可以被多种动物所吃,例如,蚱蜢可以被鸡吃,也可以被青蛙吃。因此,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导出新内容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
师:这几条食物链我们观察食物关系不清晰,我们找同学来来做个试验让我们的食物关系更清晰。其他同法学在下面自己拿出上节课的食物链做。老师拿出另外和黑板上粘贴一样的食物链让学生将食物链中相同的生物重叠起来。
师:同学举手上台做小实验,组织其他学生自己活动,将食物链中相同的生物重叠起来。
学生活动:举手同学上台重叠食物链中相同的生物,其他同学拿出自己上节课做的食物链自己重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观察,重叠起来后各条食物链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的了一个什么结构,它像个什么?
学生分析后回答:重叠起来后各条食物链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的了一个网。
师:导出食物网,建立食物网的概念。
指导学生打开课本阅读食物网概念:并一起总结,板书食物网概念。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继续观察黑板上粘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观察分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反应了生物之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复杂联系。二者对比,指导学生明确食物链中的食物联结是单向的,食物网中的食物连接是多向的。
教师指导学生继续观察黑板上粘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观察分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除了反应生物之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复杂联系,同时还反应了什么东西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流动的情况呢?
提问: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由于长时间的干旱,这个生态系统中青草全部枯死了,哪些动物的生存最先受到影响?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分析后举手回答:首先受到的是蚱蜢,并解释原因。
教师引导蚱蜢只以草为食,草没有了,蚱蜢没有了营养物质和能量,所以最先受到影响。
继续提问:现在人们食用野味,捕杀青蛙,青蛙数量聚减,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分析后举手回答:蛇的数量减少,鹰的数量减少,蚱蜢的数量增多,草的数量减少,并解释原因。
教师引导:青蛙减少,蛇的食物减少,营养物质和能量减少,同样鹰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减少。青蛙减少,蚱蜢的天敌减少,大量繁殖,所需食物增多,所以草的数量减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并明确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数量变化,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依据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每一物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这两个问题认识到食物链和食物网除了反应生物之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复杂联系,同时还反应了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流动的情况)
教师活动:讲述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并板书。
引导学生举例分析食物链中能量的流动情况。例如:从草开始→蚱蜢→青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师活动:现在人们吃野味不仅仅局限在青蛙身上,已经开始向其他的生物伸手了,指导学生阅读“野味”和“打狼”两则资料,分小组讨论完成后面的讨论题。
板书:人类活动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野味”和“打狼”两则资料,分小组讨论完成后面的讨论题。
学生举手分析资料一和资料二带给我们的信息,并解答后面的讨论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资料、解读数据的能力)教师小结在生态系统中,处在每一个环节上的生物都很重要,并且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一种生物消失,就会使整个食物链中断,从而影响整个食物链和食物网,甚至危及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如果人类活动过多地干预某一部分,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衡,导致人类自食其果,我们每个同学都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并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课堂小结:将食物链中相同的生物重叠起来,个条食物链接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食物网,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人类活动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影响已经非常大,我们要保护每一种生物和每一个生态系统,从而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板书:
食物网:
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规律:
绿色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
人类活动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影响
作业布置:本章学到了什么第2、3题。
第三篇:浙教2012新版科学七年下作业本第2节新生命的诞生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下作业本第2节走向成熟答案
第2节
走向成熟(一)1.婴幼儿
少年
青春
成年
老年
2.婴幼儿
青春
3.青春 4.生殖器官
除生殖器官以外的男女差异
5.生殖器官
遗精
月经
6.D 7.A
8.D 9.A 10.A
11. C
12.精液
受精
子宫内膜
出血
13.第一性征
第二性征
14.二
睾丸(或雄性激素)15.⑴发育缓慢
⑵青春
⑶早
第2节
走向成熟(二)1.时间
发育
2.控制冲动
不卑不亢
自重自爱
3.身体
心理
自我控制能力
4.D 5.B
6.D 7.D
8.衰老
死亡
心脏、肺和大脑停止活动
9.C 10.科学合理地生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适当地进行文体活动
11.(1)1.22(2)C
12.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填写). 第3节
动物的生长时期(一)1‘B 2.(1)③①②
(2)肺和皮肤
(3)生活方式
形态结构
3.‘幼虫
蛹
成虫·受精卵
幼
虫;成虫
4.B 5.出生
生长发育
生殖
死亡·6;C;7.D 8.(1)蛹
i(2)春蚕到茧丝方尽
(答案合理即可)(3)茧对蚕具有保温作用(答案合理即可)
第3节
动物的生长时期(二)
.、1.有性
无性
有性
有性
无性2.体内
交配
生殖道冬卵生
胎生.;印肺失+4.乓i5·、D
6.D 7.
A 8.
B 9.巧9《9《0硬》哩》G》《》《》疙0
第四篇:2016秋七年级科学上册 1.4《科学测量》教案 浙教版
科学测量
引入
提问:什么是温度?
师:对于这个问题,你们一下子很难回答。那我们先来感受下温度。小活动:
让一位学生先把手浸入冷水的烧杯中,说下自己的感觉,再把手浸入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再说下自己的感觉。预设:冷的,冰的。提问:什么是温度?
预设:温度就是能够表示有多热,有多冷。物体的冷热程度。
再请一位同学感受下冷水,确认是冷的,再感受下冰水混合物,确认是冰冷的。(稍微停留一段时间。再把手放到冷水中,让他说说感受。预设:水是热的。
原来那杯冷水,为什么你说它是热的呢? 这到底是冷还是热?
师:仅凭感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
师:那么我们必须借助工具。什么工具?温度计。
新课
一、认识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
师: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它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认识下温度计,看看它有哪些结构。
(按照顺序,出示玻璃泡、玻璃管、液柱、刻度)
(板书)结构:玻璃泡、玻璃管、刻度
老师把温度计放入冰水中,让学生观察酒精柱的变化。(观察到下降)提问:里面酒精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吗? 预设:体积变小了。
师:如果,我把温度计放到一杯热水中,里面酒精的体积会发生什么变化? 预设:体积变大了。
提问:那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 预设:热胀冷缩。
(板书)物质的热胀冷缩。
师:我们可以根据液柱上升的高度就能知道温度的高低,液柱高一点说明温度高一点,液柱低一点说明温度低一点。那这样能不能测量温度的高低? 预设:还无法测量。
师:回忆一下,在长度测量时,我们把1米规定为一个公认的标准,其它的长度都和1米这段长度在进行比较。在温度测量时,我们把1℃规定为一个公认的标准。
师:但是公认的标准不能随便规定,要有一定的科学性,一定的稳定性,最好找到一个永远也不会变的标准。
(老师把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师:科学家们做实验时候,把一支玻璃管放到冰水混合物中,他们发现只要冰和水同时存在,无论外界温度如何变化,玻璃管里的液面既不上升也不下降。无论是谁,都是这个结果。这是不是很奇特?这个温度就是比较稳定的。在玻璃管上就找到了一个固定点。
科学家们又把这支玻璃管放到沸水中,只要水在沸腾,他们发现无论外界温度如何变化,玻璃管的液面就是既不上升也不下降。这是不是也很奇特?这个温度又是比较稳定的。在玻璃管上又找到了一个固定的点。师:这一段温度,是不是不变的? 师:科学家为了简便也为了直观,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的温度定位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在这之间划分了100个等份,每个等份就规定是1℃。
师:只要里面的液体膨胀,每上升一小格,就表示温度就上升……(1℃)?液体一收缩每下降一小格,就表示温度下降……(1℃)。
师:那么我们平时说的我们今天温度29℃又是指什么意思呢?
师:其实很简单,就是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高了29℃,也就是在温度计里的液体能够膨胀这些体积。
PPT认识下液体温度计 【活动一】观察温度计 按照表单上的要求填写。
师:比较两支温度计,你发现了什么?
1、体温计测量的范围要小,酒精温度计要大。
2、体温计测量的要精确,酒精温度计要差些。
师:测量时,我们可以拿一支体温计去测一杯热水吗?
二、正确使用温度计 自学P24 学生先说,老师后归纳,再练习。【活动二】使用温度计
1、测气温
2、测水温 每组上一位同学来取水。
3、测体温 学生先演示,让学生指出问题,再老师指出问题,解释,最后学生操作,结束后汇报。看看根据数据是否有错误。
三、其它几种温度计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第五篇: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收集装液体的容器(各种药瓶、饮料瓶)。
2.教学器材:烧杯、水、量筒或量杯、不规则形状的小固体、细线。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新课引入
2.体积的定义及单位
3.体积的测量
4.小结巩固
布置作业
1.思考并回答。
2.举例根据自己所带的装液体的容器的容积值并回答,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是毫升和升。
3.分析解决办法,并表述观察并表述观察结果。
动手实验,汇报数据。
分析、讨论、表述总结
总结利用排水法测量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自己归纳。
1.设问:小石块的体积如何测量?。
2.讲解: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指出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3.提出问题:怎样测量出物体的体积?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引导学生想到用有刻度的容器,引导学生总结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
设问:能否用量筒或量杯测较小体积的固体?
引导总结。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设问:有一个不规则的小石块的体积如何测量?
二、新课教学
1.体积的定义及单位
教师讲解: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学生观察:根据自己所带的盛纳液体的容器的容积值,回答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是毫升和升。
及换算关系。
教师指出:体积的国际单位是立方米,1立方米的体积大小既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的大小。比立方米小的常用体积单位还有立方厘米等。常用单位的具体换算关系如下:
1立方米=1000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6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学生练习:
500毫升=()立方厘米 1.25升=()毫升
355毫升=()升=()立方米
2.体积的测量
提出问题1:怎样测量出物体的体积?结合上节课长度的测量进行引导,指导学生找到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学生:分析解决办法,并表述
提出问题2: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引导学生想到用有刻度的容器,引出量筒和量杯。
类比观察刻度尺,让学生观察量筒和量杯,完成教材P150过程3的内容。
学生:利用图1-29,让学生总结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
提出问题3:能否用量筒或量杯测较小体积的固体?
学生:分析解决办法,并表述观察并表述观察结果。
教师:对同学的讲解进行评价,组织同学得到一个统一的方法,并由同学具体进行表述。
学生活动:完成教材P150过程4、5的内容。
教师:引导同学解决P150中的讨论。
三、复习小结
1.小结巩固: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内容见板书)。
2.布置作业:P135、6、7
板书设计
1.5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二)体积的测量
1.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2.国际统一的体积单位:立方米
3.测量物体的体积
规则形状的固体或气体的体积――利用体积公式计算
液体的体积――利用量筒或量杯(观察、读数、记录结果)
不规则形状的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利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形状固体的体积,进而为下一步学习物质的密度奠定基础。因此,正确使用量筒和量杯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通过设置一个初步的探究实验,以“怎样测量物体的体积”为题,利用学生小学已经掌握的体积公式来解决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这样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激发可学生的思维,效果较好;对于测量具有流动性的液体的体积,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会提出用有刻度的容器来测量的办法,教师由此引入实验室中常用的量筒和量杯两个实验用具,最后让学生分析用排水法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并用实验加以验证。这样学生通过多次在实践中去体会和领悟量筒和量杯的使用知识,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操作能力。还应注意的是学生使用量筒或量杯,教师应强调:首先弄清楚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毫升;在观察水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应与水面的凹面相平;排水法仅适用于不易吸水的固体物质的体积的测定,像海绵、棉花之类易吸水的物质的体积,不能用排水法测定。由于量筒和量杯是玻璃仪器,所以实验时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