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网络教与学的方法探究

时间:2019-05-12 18:0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化环境下网络教与学的方法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化环境下网络教与学的方法探究》。

第一篇:信息化环境下网络教与学的方法探究

信息化环境下网络教与学的方法探究

全南中学:罗清莲

邮编:341800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多媒体等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了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使计算机的应用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中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而学校校园网的开通、宽带网的接入都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为在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提供帮助。【关键词】:网络环境、网络教学、网络学习、自主学习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已进入信息化技术环境下的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已与网络密不可分,网络交友、网络购物、网络办公、网络休闲等等可以说生活中网络无处不在,网上无其不有。同样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第三阶段——网络教学过渡。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是大家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校园网络的使用,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以及学习方式,更为现实的是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渗透网络思想,注意传统教学与现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有效地利用校园网络,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中的教与学是本文讨论的中心。

一、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如何开展网络教学

1、首先教师应先转变思想观念。

新型的教育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提到:“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获得的。”这就是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位置,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己不是讲台上的指挥者,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灌输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紧张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明确了自己应处的位置,才能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教师要明确自己角色的定位

在网络环境下,要想做到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先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观念,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在网络上学习,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要教师,只是教师的作用和以前不同了,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应该担当起以下角色

组织者,虽然教学环境发生了改变,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他要执行教学大纲,控制教学进度,对具体课程内容的教学也是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来进行的,在网络环境中,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是常用的做法,它可以将学生的探索式学习规范在一定的情境中,不致偏离教学目标。

辅导者、合作者,这是网络环境教学中最关键的角色,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讲课,而是指导,答疑解惑。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学生学习进度不同,使用的课件可能也不一样,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极为广泛,接触的东西多了,疑问自然也更多,作为教师,要能随时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辅导,与学生合作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保护者,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很多校园网都直通互联网,学生可以方便地从其中获取大量信息,这是好事,但网络实在是太大了,要找到有用的信息并不容易,另外,网上也存在许多不健康的东西,青少年因为年龄尚小,辨别能力差,很容易被染上病毒,因此,教师必须发挥做好学生的思想意识的保护人,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不出思想偏差以保证学生在网中不迷失方向。

当然,教师角色的转化并不是削弱了教师的地位,如果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教师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师生的交互和交流,那么这种教学失败无疑,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必须要明确,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只是由场上的“主演”改变成场外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但教师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强,每一环节若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因此,教师在整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是削弱了,反而更重要,教师的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一个好的教师要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要当好组织者、辅导者、合作者、保护者。

二、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如何进行网络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为实现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种新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它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而展开。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处于主体中心的位置,教师应是辅助学习。网络环境下主要有以下几种学习模式:

1、网络环境下任务式的自主学习

任务驱动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网上搜索、筛选、分析、整理等方式完成具体的任务。网络中有着浩如烟海的信息,在网上能搜索到相关的信息资料多达数百上千条,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是教参所望尘莫及的。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冲破课本的束缚,给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将学习的内容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通过这种网络创设、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确阶段性学习目标,并通过自我努力一步步实现、完成,而成功的反馈信息赋予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我满意感。它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

2、网络环境下协作式的自主学习

社会交往有助于形成多种假设,用多种观点看待同一个问题。建构主义特别提倡协作式学习,认为“协作”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明代学者顾炎武也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充分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并且教师也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继续探讨,在讨论中解决重点、难点,学生就会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理解,进行自主学习,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这种没有预设任何思维限制的协作式自主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并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网络环境下个别式自主学习。

本人认为个别化自主学习是网络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其特点是: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决定该学习什么,可以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可以决定学习的进度和选择。我们都清楚,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着无暇顾及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的现象,往往按照“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效果总是不尽人意。随着校园网络的进一步普及,计算机的交互性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当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广度、深度时;当学生对课程以外的自然与社会、科技与生活产生了更多的兴趣与关注时,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来选择运用信息技术的网络环境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这样做,真正做到了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个别化的环境下进行自主的学习,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这种学习模式重视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前苏联现代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对学习能力较差一些的学生来讲,即能免除公众之下怕出错的心理障碍,又能在自己选择的练习中建立自信心,哪怕是小小的成绩,也能使他们达到满意的自我评价。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信息化技术的网络教育,使信息技术由专业信息技术人员手中的“专利”,变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手中的“武器”。只有这样,教师才不至于失去地位,学生才不至于变成学习的机器。

【参考文献】:

1、赵浩明

《网络能为教育做些什么?》

2、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创新教育论坛》《浅论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2002 年版

3、教育部基础教育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克抗(载于《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8年10)月

第二篇:农村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新型教与学的方法

农村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新型教与学的方法

平果县同老乡中心小学 韦学斌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我们教育带来重大变革,尤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优化,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强化观念创新,重视资源开发,加强队伍建设,整合课程内容,营造整体氛围,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 教学模式 观念创新 资源开发

在教育信息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要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养、专业素养,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素养。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不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必将引发教育的变革。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迈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大门。既包含基础设施又蕴含着人类的高级智慧的信息技术,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

一、当前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教师的培训与学习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化环境的改善,又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教学改革研 1

究项目,取得了一批值得推广的研究成果,但是从全国来看,形势并不乐观,特别是在农村,从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比来分析,可以看出绩效还比较低。究其原因,影响教育信息化的根本因素是硬件投入不足,教学资源缺乏,广大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得太少,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理解有偏差,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把信息技术与自己所教的课程有机地结合起,因此,政府要多分配一些年轻又有能力的老师到农村来工作,对老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2)改革教学方式。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学习是学生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生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传统教学所给予的恰恰是与学习对立的东西,不是让学生自己构筑意义,而是将意义强加给他们,盲目死记硬背。使得有效的教学过程成了在生产线上安装零件般的知识灌输。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有效的方法,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使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基于师生的经验,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的过程。

(3)改革学习方式。解决“怎么学”的问题。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通过有效的方法,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充分利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学校在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时注重管理、落实、提高,在探索信息技术教育和应用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利用信息化平台提供了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资源,根据学习执行新课程计划,开设研究性学习的方案,基于网络下的研究性学习,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切实的可操作性的平台,建立研究性学习知识网,互相交流有关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使学会利用信息化平台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资源,体会研究性学习过程。在新型教学环境下,激发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大的效能 教育家吕叔湘说过:“学生的学,应当由被动的学向主动的学转化。”“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吸收这一教学思想中的精华和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使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发生重大变化。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究不断更新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必将更新教师教学方式。如今,课件制作室、数字投影教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可以更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要想使学校的现代教育之路始终走在信息时代的前沿,就必须随时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随时紧跟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走一条独具特色的超前之路。充分应用各方资源来完善自我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课堂教育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的目的真正推动教学改革和进步。用创新的精神使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整合。

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学习方法的研究,校本教学研究必须依靠教师参与,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教学观和个人化教育哲学。课程“网页制作技术”课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和应用实践教学效果,由于本课程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充分考虑到远程教育中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设计有利于师生之间交互对话的课程结构、构建学生间相互协作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用较先进和适合本课程特点的“目标任务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地提供反馈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得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尤其在提高学生实际使用课程知识能力方面显著提高。

四、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特色通过走进新课程电教优质课评比开展校本研究。

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

术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摆在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校本教学研究必须依靠教师参与,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教学观和个人化教育哲学。根据学校的特色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课程在课堂上在教学中开展研究,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主旨的课堂教学改革。

五、加强科研、探索新路、科研兴校。

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任务在于服务,既要服务于教学,也要服务于科研。为了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和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自觉将科学研究与现代教育结合起来,为教育方式的延伸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逐步走出了一条加强科研、探索新路、科研兴校的道路。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学校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骨干队伍,通过骨干教师去带动其它教师,是学校参与教科研的目的,目前在校园内,做“科研型”、“学者型”的领导和教师的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教学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如何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问题,如何科学、合理、经济、实用地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如何使巨大的资金投入更好地体现出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效性,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和潜能,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应用网上繁复而多样的信息......这一切都是我们不得不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因此,教育创新,我们任重而道远!

不断的探索努力实践在信息化环境的现代教育技术,以资源建设为

重点,以教学应用为目的,使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始终走在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最前沿,不断地超越着自己与别人,超越着昨天与今天。

【参考文献】:

1.李金凤.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版。

2.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编写《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3、张人杰译:《关于新的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三篇: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

内容摘要: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这种教学模式中的教与学进行详细的阐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探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信息化的一些措施。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并存的利与弊,我们如何取利去弊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字: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变革

校校通;班班通;教育网络;

一、信息化建设在学校中的演变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我们很清晰的记得那黑板上老师们单一的粉笔字。而现如今由“校校通”进展为“班班通”,我们的校园生活、教学课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基础教育网络建设历程中有两项意义深远的工程,分别是“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校校通”工程和“农远工程”两大工程的实施,在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发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事也为“班班通”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结合现在全国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在发达地区及中西部大中型城市,基本实现班班“通”硬件和“通”网络,而“农远工程”覆盖的农村中小学,班班“通”硬件和“通”网络将在不久的未来得以实现。着意味着今后学校教育信息化将实现由基础设施建设和初级应用向深入有效的应用转型。

“班班通”是将和教育有关的信息内容同道每个班级,病系统、有效的应用与备课、课堂教学、学习以及其他教育业务之中。它着力解决信息化环境与资源的创造性应用问题,着力解决幼稚资源在课堂上有效应用问题,因此“班班通”是整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兼职所在。

从“校校通”到“班班通”,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政策由“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转向“推进与保障教学应用”,即“从装备转向应用”,为解决“数字鸿沟”的核心问题、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带来的新希望和解决任务的途径。

“班班通”是一个事关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从“校校通”到“班班通”,吧现代教育充分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使之成为常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寻求有效应用机制与模

型,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不仅是城镇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上的延伸,解决了发展的突破口,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有效解决让所有孩子上好学的问题。

“班班通”是一线教师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实现混合教学的基本条件和必由之路。“班班通”实现教育教学将彻底打破教师、教师、校园的界限,实现局域、局域无界限、校校互通、班班互联、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纵深发展,激发教师的实践激情和学习需求,探索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层次结合的模式与方法,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性,最终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刘延东强调,要深刻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切实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明确发展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应用驱动,统筹兼顾、有序推进,优先保障农村和边远地区,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的“数字差距”。要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多管齐下加快推进学校接入宽带,探索建立可持续的运营维护机制,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要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重点建设名师和名校网络课堂,集中开发音乐、美术、英语等短缺课程,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要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师率先使用,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实现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有效互动。要建设教育资源和管理两大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保障。刘延东要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要明确责任、齐心协力,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

信息化建设在学校中的演变一一在目。

学校的教育模式不再是单一乏味。现代信息技术由影响教育观念到影响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整个系统,将学校的基本功能和外延功能融为一体。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跟上脚步,不断给自己充电。

目前,在国内外,基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育技术应用大体有以下四种模式: 1.基于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①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控制教学过程;②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③通过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策划教学过程、进行学习评价。

2.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其特点是:①教学环境是多媒体计算机及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反映教学策略的教学软件;②以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内容;③教学信息按超文本(非线性)方式进行组织,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④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学习者必须通过一系列交互操作来进行学习;⑤以CD-ROM贮存教学信息,信息量大。

3.基于互联网络的“网络教学”模式。其特点是:①提高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率;②学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主动地进行学习;③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进度、自主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通过“协商”进行学习。

4.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虚拟现实是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成的一种交互式人机世界,它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学习环境。

根据这四种模式我们不难体会到信息化建设在学校中的演变,当然在我们当今的学校教育中这四种模式也在以多种形式多种呈现方式给我们的教育结构中。

信息技术走进我们的课堂,校园文化的展示也呈现出了多彩而炫丽的风采。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产生的巨大影响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其中首当其中的就是教育内容的改革与变迁。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来源。信息时代的学生,不仅仅从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以及书本中吸收知识,而且可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知识资源的拓展,提供了学生发展的更广阔的天地,也向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在广阔的电子空间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这也是我们学校实施教育的一大落脚点。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课程的设置、课时的要求以及授课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性,教师按大纲要求备课,按照规定的授课时间授课,课程与课程之间也缺乏交融,每门课的老师基本上只是讲授本门课的知识,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往往支离破碎,不能达到学科间的交叉和融会贯通。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课时与课程的要求相应较为灵活,教师借助教学支持系统和备课系统,可以采集到各学科的大量相关知识信息,用以支持自己的授课内容,这样不仅大大地丰富和生动了自己授课内容,而且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使学生的知识具有了整体性和连贯性。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使传统的以纸版等印刷品为主的教材向多样化的信息载体过渡。传统的纸版类印刷教材,虽具有稳定持久、使用方便、容易携带、不需相应设备等优点,但信息传递单向,不能实现交互;且信息承载量少,也仅能提供抽象的、静态的信息。传统的音像教材,能通过声音和影像信息使真实再现,却需相应的播放设备或受特定播出时间制约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现代信息化教材以CD-ROM教材和Web教材为主,CD-ROM教材包括计算机课件、专业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等,可依靠计算机巨大的存储容量,开发功能强大的软件,兼容了音像教材和纸版教材的功能,不仅能实现真实再现,还能模拟真实过程,使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抽象概念形象化。Web教材则可利用Web传播媒体,以最快速度推出新的教材或对现有的教材不断翻新充实。目前越来越多的教材实现了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括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三维图像,通过超媒体链接,使得画面、声音、文字融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一改过去“活人读死书”的状况,使书本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从传统教育过度到现代教育,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们对知识的选择性也越来越强,老师们对知识的呈现方式也越来越多,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终究是教育改革的最终动力。

(一)信息技术需要有知识的人才。

人类的知识财富需要代代相传,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信息社会的知识时效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知识更新的周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短。因此,知识的拥有不仅止于对前人积累的知识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对新知识的更新。

(二)信息技术不但要求会学习的人才,同时还需要具有协作能力的人才。人们通常认为整天与计算机打交道令人失去情感,失去人际协作能力。由此推出信息社会中只需要与机器打交道,不需要感情,不需要人际协作的结论。其实不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减少了人际交流的机会,但是并不意味着降低了人际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如果说工业化中采用机器的结果是以流水线的集体劳作方式代替了个体劳动方式,从而显示人际协作的重要性,那么,信息社会中的遥距模式,是以网络化的更为精密的系统协调代替了流水线式的协调。纪律观念、分工合作观念、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协调等都是信息社会中的人们必须具备的能力与品质。美国与澳大利亚等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常出一些题目,分工合作,进行解答,然后教师在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信息技术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无论在什么社会,人都必须学会生存。

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能够适应环境。因此,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就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加快了整个社会的活动节奏,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在信息社会中生存与发展。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的青少年吸毒率、自杀率、犯罪率上升的现象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可见,技术的高度发达可以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则非技术之所能及。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教育的时代使命。

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上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三、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教学方法产生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超文本计算机教学软件和互联网信息系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的主动性。信息技术和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的方法将产生根本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由一味的“讲”变为“导”。

曾经有入怀疑信息时代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将会代替教师的角色,其实不然,信息时代教师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角色。但是,教的方法已经有本质上的变革。“教”师应该变为“导”师。工业革命以前,一个人可以通晓百科,一位老师可以包揽从天文地理到人文科技的所有课程,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丰富,出现了分科教学的学校教育。一个人可以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而通晓百科的通才已经不可能存在了。信息时代,信息与知识的爆炸性膨胀,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不断的知识更新,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即使是对着十来岁的小学生,也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懂得多。因此,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的引导。教师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以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作用,达到教学效果的质与量的高水平。

(二)学生由“听”变为“学”。

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信息时代,教科书与教师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与汲取知识。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矢口识将会更力口深刻、巩固。

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课堂教育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教学主导,以文字化的教案为授课内容,进行面对面的正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使之得以创新和发展,在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基础上,在象原先那样采用的文字教案的同时,教师开始利用教师备课系统和教学工作支持系统,筛选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信息制成CAI课件,学生也可自主制作CAI。现代信息技术还使得另一种教育方式——网上远程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今网络化时代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

1999年,经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还明确规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效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是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并首次在浙江大学建立远程教育中心,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现代远程教育所采用的授课基本方式有两种:其一是网上异时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材通常被组织成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结构,学生通过网上浏览器获取学习材料进行自学;通过Internet或其他异步通信工具,向导师提问和与同学讨论;其二是网上实时教学。在这种方式下,师生通过网上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等同步通信工具来传递教学信息或进行讨论网上远程教学。网上远程教学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网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自主性;同时网上远程教学优化配置了网上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扩大了共享面。

四、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

网络环境由影响教育观念到影响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整个系统,使学校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以校办为核心,学校教务处、后勤处、政教处等各个构成部分组成 的综合体转化为一个以信息网络为支持结构,由教学活动、学校管理、信息资源、课外教育、信息网络等子系统构成的多功能的信息系统,将学校的基本功能和外延功能融为一体。

目前,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存在地区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软件研发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尤其是青少年上网行为的难以控制性;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对网络的应用存在能力和学科的限制等方面的不完善。而传统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自身的许多优点,如教学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针对性较强;注重对青少年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师生面对面交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可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深远影响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随其发展这种影响还会继续扩大和深化,未来的教育变革我们无法预料,那么如何将传统教育的优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整和起来,寻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我们现在就迫切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第四篇: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英语教与学

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英语教与学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曹智宏 摘要:在国内,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慢慢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其中大部分学生主要是由于英语课堂枯燥乏味,缺乏活力。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并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网络技术正逐渐融入到课堂中来。网络进入英语课堂让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精彩、有趣。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 网络

中学英语教与学

1.引言

长期的应试教育和教学资源匮乏使得国内的中学英语课堂成了枯燥乏味,琐碎呆板,填鸭式,强迫式的课堂。教师疲于备课,上课。学生则是无助地,顺从地学习(赖丹凤,伍新春

2011)。这导致很多学生慢慢对学习失去兴趣。中学阶段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处于基础阶段,如果因为教学手段的落后和教学资源匮乏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前途岂不可惜。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并逐渐融入到课堂中来。它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如果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势必会在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时也让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精彩、有活力。学生将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2网络环境下英语课堂的特点

与传统的课堂相比,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课堂具有下特点:1)资源的丰富性:在网上可以找到教与学的各种资料包括文字材料、图像、音频、视频等,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2)课堂的趣味性:在各种教学资源(如三维动画、电影、歌曲)的辅助下,以前那些看来枯燥的单词、语法、长难句变得简单易懂了,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就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3)课堂的开放性:由于网络技术的支持,课堂教学走出了教室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将有更多的自主性来安排教与学。一

3.建立自主型的课堂

罗杰斯的学生中心观强调学生的内在潜力,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与身俱来的“自我实现”的愿望,需要和能力。教师应该扮演是促进者,协作者和伙伴的角色,而非以填鸭式严格要求学生顺从的学习枯燥乏味,现学现忘的教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赖丹凤,伍新春

2011)。自主型的课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课前预习

以人教版Go for it八(上)第九单元when was he born? Section A 1a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将同学分组然后将预习作业分别布置给每个

组,让他们在互联网上按要求进行查找并在上课时分小组汇报。教师提出预习目标:1)掌握be born的用法,2)查找Section A中四个著名人物的生日及相关事迹并做成短片。3)了解 keep,for, record的用法。各小组学生按要求登陆相应的网站进行查找并在上课时进行展示。这种预习方式有以下三个个优点

①减轻了教师工作量。让学生参与备课既减轻了教师压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特点调整学习顺序和重难点。比如有的同学已经知道了be born的用法,他就可以将重点用在其他知识点上。

③课堂变生动有趣。学生把网上查找到的相关资料以短篇形式在课堂进行上展示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3.2 上课

传统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局限于教室并以教师唱“独角戏”为主。教师所能用的教学设备以粉笔,黑板,纸张和录音机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主要听老师讲知识点,课后做题。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基于网络环境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使英语的教与学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刘文宇,查吉安 2010)。以七年级的语音教学为例:众所周知,语音训练需要有效的指导和示范、练习、反馈和纠正错误(朱纯1994)。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只能花很少的时间进行语音方面的练

习,学生得到的指导和锻炼几乎没有,造就了一大批“哑巴英语”学习者。网络给语音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到各种各样的语音训练资源:从音标学习、口型变化、升降调变化到各种难度的句子、短文和新闻听力应有尽有。在课堂上教师只要进入相关的网页按要求操作即可。以音标训练为例,教师只要打开相关网页再点击每一个需要演示的音标电脑就会发音并会出现相应的图解,学生就跟着模仿。这避免了个别教师语音不过关而影响学生的情况发生。同时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对在课堂上没有掌握好的音标进行继续学习。

3.3 作业与评价

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后作业评价主要是试卷测试。形式单一,信息反馈速度慢。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纸质作业会更少。教师可以将作业或试题放到专门的网页上。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登陆账号密码,学生登陆到该网页进行解答即可。这种方式的优点是:

① 评价速度快。学生只要登陆到教师指定网站进行解答即可。解答完毕结果也立即反映出来了。

② 评价渠道多样化。网络为学生相互评价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学生可以进行相互之间的评价。同时学生还可以互相学习。增强了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合作的学习探究

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学习者可以按教师分配或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网络学习小组,然后选择学习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探究,对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们可以在网络上相互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质疑、反驳其他成员的观点,并通过协商达成共识,最后形成小组探究的成果(吴伟 赵阳阳 熊耀华 2011)。以Life in the future 为例,教师先将学生分组,然后让学生从衣、食、住、行中选择一个话题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展望未来的世界。

5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科学的,先进的意识会促进物质的发展。落后的意识则会阻碍其发展。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的观念的转变程度。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是新事物,如果我们还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去理解它,执行它势必会阻碍它的发展。课在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里,教师的不再是学生的“主心骨”,而是依靠依靠信息手段为学生造就“主心骨”的人。教师成了一名“导师”,学生再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角”(余丽媛 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强化信息技术。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

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是当务之急。只有教师革新教育理念并用之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才能真正发挥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的优势。

6结语 网络进校园,网络进课堂是网络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学英语乃我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新的形势下,网络与英语教学将会更加紧密的结合并会带来令人惊喜的变化。我深信,我国中学英语教育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参考文献:

[1]赖丹凤,伍新春.2011.支持自主型的课堂: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教育研究与实验(1)

[2] 刘文宇,查吉安.2010.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英语的学习动机与策略.外语研究(3)

[3]吴伟,赵阳阳,熊耀华.2011.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教学:来自WISE的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

[4]余丽媛.2010.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实效.教育信息技术(12)[5]朱纯.1994.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35-236)

第五篇:“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应用研究”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应用研究

我最近参加了近一个多月的“国培计划”“教育技术”班的学习,感受颇深。最开始还以为又要跑到哪个省市区去学习,结果没想到足不出户就完成了全部模块的学习任务,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本次的学习。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与费用。这种新的学习的教学模式深深地吸引了我。当代的老师和学生正处于高速发展信息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的创新和变革,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教育创新和变革的突破口。我就在思考能不能把这种全新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搬到课堂上来呢?搬到课堂来后又怎样开展教学工作呢?以下就是我并结合我校的网络环境的一些浅短的看法:

一、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硬软件条件;

1、硬件条件;

近年来,我们学校的硬件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微机房、校园网的建设,以及Internet网络的大量应用,最近我校又成功创建“泸州市实验教学示范校”,在近三年内实现班班通,每个班配多媒体教学投影机,建设两间计算机网络教室,每间100台电脑。这样为实现网络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设备条件。

2、软件条件;

近三年学校将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创建学校“学科教学资源中心”,建设适合本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做到每个学科每个章节有课件、有教案、有试题,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随着internet网络的发展,特别是校校通工程和各校校园网的建成,使得网络中的教育资源变得非常丰富,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而且信息资源永远是开放的,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这些大量的教育资源为我们在网络环境下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施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环境。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转变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1、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在网络上学习,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要教师,只是教师的作用和以前不同了,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想做到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应该先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观念,将自己在传统教学下的指挥者变成课件程序开发员、课程辅导员、网络技术服务员等。

2、优化网络环境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性、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具有开放性、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具有自主性和个性化的特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要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就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适合学生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来,这样学生就能够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完成既定的任务。如:我在教授《word文字处理》时,就让学生自己输入自己所写的作文,然后对录入的内容进行字体、字号、段落等格式的设置。在学生自己录入、排版时,我有针对性地做以辅导,这样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能体现综合各个学科内在的纵向知识联系和学科之间的横向知识联系,要调动学生对学科内的纵向和学科间的横向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例如,在教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可以利用网络加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历史或地理知识的影片或资料,即加深了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或历史知识的兴趣,真正实现学科之间的综合。当然,我们在实际应用这一原则时应根据不同学科的各自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素材,进行时间分配,不能顾此失彼、因小失大,使得本学科或本课的重点得不到突出,难点不能突破;要体现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增强交互性,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体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中的动态演示、交互性能。使得学生不仅仅通过接收信息而学习,还可以通过资料的展示、交互的过程加深知识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适当的交流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网络的交互性能便成为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一些课件制作程序制作课件时,应尽量设计与学生相互交流的内容,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或者局域网聊天软件,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增强教学效果。总之,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基于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广大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了解网络,并掌握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胜任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为此,必须加强教师掌握现代技术的教育技能的培训工作,使广大教师人人懂技术,个个会操作。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教育。

下载信息化环境下网络教与学的方法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化环境下网络教与学的方法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化环境下新型教与学方式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新型教与学方式研究 当今,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迈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大门。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融图、文、声于一体的认知......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与学模式的探索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与学模式的探索 目前,全国有一百多所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通过近5年的教学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喜欢使用的软件是word和pow......

    网络环境下,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网络环境下,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摘要:网络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学生在网上学习一般是与教师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学生要依靠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这种资源是一种分布式的......

    网络环境下电子备课探究(最终5篇)

    网络环境下电子备课探究 高邮市教育局教仪站 柏永志 [摘要]: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而电子备课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也走进了农村各校教师的工作当中。本文主要对农村......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探究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探究 [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教育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正确的方法,以此来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资源,......

    定稿、学校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探究

    目 录 摘 要„„„„„„„„„„„„„„„„„„„„„„„„„„„„„„„„„„„„1 关键词„„„„„„„„„„„„„„„„„„„„„„„„„„„„„„„„„„......

    网络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探究

    网络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文章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学的必然趋势,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以Internet或局域网为依托,构建数学......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与学模式的探索语文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与学模式的探索语文论文 目前,全国有一百多所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通过近5年的教学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喜欢使用的软件是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