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第3课《风筝》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风筝课文精讲
〖主干知识〗 给加点的字注音。
丫叉()憔悴()()惊惶()诀别()瑟缩()肃杀()惩罚()堕.........落()根据拼音写汉字。
点(zhuì)___ 拾(duō)___(chuò)___学 精(zhàn)___(kān)探____ 造(yì)___ 和(xiã)___ 选词填空。
我即刻伸手____了蝴蝶的一只翅骨,又将风轮____在地下,____扁了。(扔 踏 掷 撕毁 折断 抛)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_____》。鲁迅原名_____,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_____家、______家、_____家。
文中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所做的一件什么事?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说给同学听一听。〖点击思维〗
1、注意“j”“q”“x”和“v”相拼时“v”上面的两点要省略掉。
2、这几组字因为偏旁不同,所以读音字义都不同,要结合不同的偏旁,辨析其细微差别。
3、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辨析动词的不同用法。
4、鲁迅的小说集主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而已集》、《坟》、《华盖集》等,你读过那些作品?
5、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心理感受。【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
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风 第二部分(3-4):回忆小时候在故乡 总
故意弄坏弟弟风筝的故事 筝 第三部分(5-11):中年想风筝,意 分
识到自己的过错,心中充满忏悔。第四部分(12):看北京的风筝,心情 总 十分悲哀沉重。〖语言特色〗 《风筝》的语言别具特色。如写早春二月故乡风筝季节的那一段文字,绘声绘色,创造了鲜明的意境。在作者笔下,似乎一切都活动起来了。我们好像从字里行间嗅到了大自然散发出的温暖醉人的春意。风筝、柳枝、山桃、喧闹的孩子们,这些富有特征的事物唤起我们联想,在想像中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图画来。又如写“精神的虐杀”的那一段文字,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秘密被发现后,小兄弟是“很惊惶地站起来,失了色瑟缩着”,风筝被无端肢解了,他独自“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其惊恐不安的内心,其悲苦无奈的神态,写得是多么真切,仿佛如见其人。“我”因为“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偷做风筝,便“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因被“瞒”而“愤怒”,只一笔,就勾画出了“我”的颇带几分“专制”色彩的心理状态,而一个“折”字,一个“掷”字,一个“踏”字,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一连串动作,十分具体地表现出了“我”的盛怒和狂暴,与小兄弟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些平常的字眼儿,由于作者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产生了不寻常的艺术效果。〖把握重点〗 正确全面地理解《风筝》思想内容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在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1、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没出息,那气愤,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2、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3、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4、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攻克难点〗 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此句对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看见风筝,人之常情应是愉快的,而“我”却感到惊异和悲哀,似乎不可理解。但是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早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要想正确理解此句,联系文章主题便知道本文是批判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和方法,提倡近代儿童教育的科学观念。而“我”作为兄长恰恰扮演了虐杀者的角色,不许小弟放风筝,认为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现在想来,游戏之于孩子实是天性使然。更为悲哀的是时过境迁,弟弟早已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法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心情更加沉重。鲁迅先生有着严肃的自省意识,并不因为当初的行为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而原谅自己。〖质询疑点〗
对文中“精神的虐杀”这一说法应如何理解?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当时是为落后观念所支配,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老幼尊卑的陈腐观念在我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记。表面上看来,我折断、踏扁的只是一个风筝,可受到伤害的是弟弟那纯洁无邪的心灵。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小弟对风筝着迷,自己肯动脑筋去做,本是有益身心的正当行为,我却横加阻拦,不仅折断了蝴蝶风筝的一支翅骨,还掷在地下踩扁,最后“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小弟的痛苦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而自己的这种行为不是“精神的虐杀”又是什么?
〖主干知识〗
1.chā qiáo cuì huáng juã sâ sù chãng duò
2、缀 掇辍 湛 勘 诣 谐
3、折断掷 踏
4、野草周树人 文学 思想 革命
5、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所做的一件对弟弟“精神虐杀”的事。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春风》课文精讲 北京课改版
春风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褒贬()老窖()冰碴()靸()鞋 刮土()冰砚()抛撒()发霉()2.根据拼音写汉字。
有名无shí___ 飞shā___走石 zhà___暖还寒 力大无qióng___ 千里冰fēng___ 无suǒ___不在 草zhǎng___莺飞 色香味jù___全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⑴最激烈的意思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 激烈:
⑵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褒贬: 着重:
⑶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别样:
4.文学常识填空。
《春风》作者___作家,代表作者《___》 《___》等。5.简答:
作者对北国春风的体会前后有什么不同?
点击思维
1.注意“窖”和“窑”读音的区别;“靸”不要读作“jí”。2.注意“有名无实”不要误写为“有名无时”,“千里冰封”不要写成了“千里冰风”。3.要结合词语所在文中的具体语境推测揣摩,如“褒贬” 这里是动词,评论好坏的意思。4.林斤澜,浙江温州人。作家。著有小说集《山里红》、《石火》,小说散文集《飞筐》等。5.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所表现的主要内容,进而体会作者对北国春风的不同感受。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春风 厌恶——怀念——喜爱
(北)(南)(北)对比
抑———————扬 2.语言特色:
《春风》一文语言“粗犷豪放、贮满哲思”。全文散句中夹杂着许多急促的短句,运用一系列动宾短语,巧妙构成了排比与反问,使语言显得变化多姿,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如:“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这句用铺排的手法,辅之以拟人的写法,象声词的烘托,突出了北国春风不可遏制的气势。语言形象生动,真切感人。再如:“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
用心
爱心
专心 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这两句反问,将北国山民喜欢春风这种感情表达得充分透彻、淋漓尽致。此外,文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写景状物极富表现力。读来语言质朴自然,音调铿锵,感情真切,气势宏魄,显示出了一种阳刚之美。3.把握重点: 内容综述
当代作家林斤澜老先生,经常活跃在故乡的江南和工作的北京两地之间,对江南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感受和认识,在这篇文章里他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对比烘托,把自己对北国春风别样的体会和哲思,抒写的淋漓尽致。为我们描绘了北国春风的粗犷豪迈、猛烈迅疾、强劲有力的特点,歌颂了它的勃勃生机,竭力扫尽残冬,催生万物的可贵品质,表达了对驱散严寒,带来春天的北国春风的无限怀念和深深敬意。4.攻克难点:
理解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是学习难点。作者开门见山就用北京人的话说“春脖子短”和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来说明北京春天时间之短暂,冬夏交接之迅速,人们无法感受“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美好,也无法欣赏“百花争春斗芳菲”的胜景,有的只是淡淡的哀愁和心灵的缺憾。接着用人们争论最激烈的意见:“哪里有什么春天,只是起风、起风,成天的刮土、刮土,眼睛都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来贬斥春风的不是,埋怨春风的无情无意,极力诉说春风带给人们的是:遭糕透顶的漫天飞舞的尘土,黄沙飞扬,浑黄的天空,一片茫茫,遮挡了人们前进的视线;呜呜吹号,哄哄呼啸的寒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好一个北国春风之恶势,人们对它恨之入骨,骂之连天,怨声载道,叫苦不迭,似乎北国的春风是那么的令人厌恶,令人生畏,令人可恨。然而不久,作者在对江南春风温馨宜人,滋润万物进行大肆褒扬时,突然笔锋一转,难道“北京的春风真的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用这么一个设问句引出下文感情的变化,表达自己对北国春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当北国还是一片冰天雪地、冷森森、凉飕飕之时,一夜之间,春风忽然来了,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吹开了冰冻的河流 ,吹折了残枝病叶,吹醒了冬眠的生命.麦苗返青了,山桃鼓苞了,勤劳的山民们,背着羊粪,满怀喜悦地把粪肥抛撒在高高的梯田,用宽阔的胸襟,灿烂的笑容,迎接那粗犷豪放、迅猛强劲的春风,甚至连捎带来的粗暴,也令他们觉得解气,好一个北国春风之能势,怎能不令人欣喜,令人怀念呢? 5.质询疑点:
这篇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烘托手法突出春风的可爱的? 本文两处对比非常强烈,一是作者起初无限怀念江南春风,觉得它抚摸大地,像柳丝的吹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可后来多次下乡在京西的大山上,“看到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没有开化的意思”,坚冰顽固地驻守着北方的原野,没有想过要退出舞台。面对这样的坚冰,“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南方的春风是无可奈何、无济于事的。而北国的春风却以摧枯拉朽的力量、不可遏制的气势,横扫整个北国,吹开了冰冻,吹醒了生命,催生了万物。通过这一对比,北国春风的形象显得尤其可爱。二是作者回想江南的春天与春风,有的只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有的只是“淡淡 的阳光”,“蒙蒙的细雨”。更不用说发霉的墙角散发出的“死耗子味儿”与“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形成鲜明对比,让北国的春风显得更加可爱,对北国春风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主干知识
1.bǎo jiào chá sǎ guā yàn sǎ méi 2.实 沙 乍 穷 封 所 长 俱
3.⑴激烈:言论剧烈。⑵褒贬:评论好坏。着重:把重点放在某方面。⑶别样:另外的,其他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林斤澜 盆景 山里红
下乡前认为北京的春风就是刮土;下乡后认识到北国春风是力大无穷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3 4.5.
第三篇:语文:第3课《春风》教案(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
《春风》教案
【教学目的】
1、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初步揣摩、赏析精彩的词句,体会本文拟声词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感受自然美、语言美,领会作者感情。
2、体会拟声词的用法。【教学难点】
快速阅读,初通文意,理解作者感情,领略自然景物的美。【教法设想】
1、对比阅读教学法:联系朱自清的《春》展开比较阅读,分析北国春风的特色。
2、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学生在讨论、回答中学习本课。
3、启发法:教师引导,适当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点到为止。
4、朗读指导法:通过对重点句、段的朗读指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练习强化法:结合教学重点设计练习,强化对拟声词用法的体会与运用能力。
6、读写结合法:结合写作指导,通过课外练笔等形式,体现课文的“例子”作用。
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设想宜针对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机结合,灵活运用,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法指导】
1、“温故知新”法:要求学生在比较阅读时,能够从横向纵向联系旧知识,感悟新知。
2、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解,在自学,快速阅读后能初通文意,自主、自觉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
3、研究学习法: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发问,积极讨论,学会分析、整理、归纳,养成研究性学习,积极动脑的好习惯。【心理策略】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音频、视频有利手段,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放松学生的紧张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迅速融入学生主体,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扫清心理隔阂。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问,表达自己的观点,克服胆小、怕羞、自卑等不良心理。
4、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赞同学生的积极表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认同感。
5、带领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德育目标】
通过领略本文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江南春风轻柔、温暖的特色,联系朱自清的《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素材,制作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2、编印教材,设计有关练习。
3、布置学生准备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
4、教师尽量多了解学生。【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师生互动:
教师配合媒体演唱《望春风》,感受春风轻柔、和煦的特色,放松学生紧张心理,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迅速与学生融为一体,为本文学习创设一个有利情境,为下文对比阅读教学作铺垫。
二、导入(导语设计):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展现的是姿态各异的大千世界。古往今来,人们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吟咏着大自然的伟大,创作了许多写景名篇。比如第三单元的 朱自清 先生的《春》就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
三、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学生集体背诵教材《春》第五段“春风图”。明确:教材《春》中春风的特点:轻柔、温暖、充满爱抚。
四、师生讨论“春风”及与“春风”有关的成语、诗句,为学习《春风》,对比北国春风的特点做铺垫。
明确:“春风”—— ①春天的风。如“春风送暖”。②比喻和悦的神色。如“春风满面”。
成语—— ①春风满面(形容人满脸喜色,和蔼舒畅,十分得意的样子)。②春风得意(形容遇事顺利,心情非常得意、畅快的神态)。③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和影响。也用以称颂师长的教诲)。④春风夏雨(春风和夏雨能够养育万物,故用以比喻及时的教益或帮助)。⑤如坐春风(比喻受到良师的培育)。
诗句——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王安石《船泊瓜洲》)
表示又一个春天来临了,现用来比喻新的政策、措施等所带来的新景象。②“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出塞》)
旧以形容边塞苍凉,现用来比喻某种思想、影响到不了某一地区或单位。
五、教师播放(或演唱)歌曲《北国之春》(片段),渲染北国早春春寒料峭,春风雄浑豪迈的气氛,引入新课学习。
六、学生课堂快速阅读,查工具书,利用课文注解,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对难懂字句大胆质疑,发问。教师适当答疑,强调,总结。
七、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描写北国春风的重要语句。
八、师生讨论,对比朱自清《春》之“春风图”及本文写江南春风的句子,领略本文描写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的特色。
九、德育渗透:
不管是轻柔、温暖、景色宜人的江南,还是粗犷、豪迈、气势雄浑的北国,我们的祖国到处同样可爱。同学们应该人人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
十、教师指导朗读描写北国春风的重点句子、段落,学生揣摩,朗读,品味。
十一、学生找出描写北国春风的拟声词,体会拟声词在听觉描写上的表达作用。讨论问题设计:
1、把“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改为“哄哄吹号,呜呜呼啸”好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呜呜”在这里用以形容低沉的拖长声音的风声,与“吹号”(拖长声音大声叫)搭配较为恰当。“哄哄”指发出巨大的响亮的声音,与“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搭配也比较恰当。
2、“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中的“轰”与“嘎”对调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轰”用以形容河冰开裂发出的巨大轰鸣声;“嘎”形容病枝折断时短促而响亮的声音。
3、体会“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中“呼哧呼哧”一词的表达效果。明确:“呼哧呼哧”形容喘息的声音。用拟人手法称赞春风也像勤劳的人们一样,在播种的季节辛勤劳作,非常形象生动。
十二、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描写北国春风的重点句段,特别注意读出拟声词、动词的表达效果。
十三、学生口头作文,注意观察,进行说话训练,强化对拟声词用法的运用能力。练习设计:注意观察,展开想象,运用3个以上的拟声词,描绘你所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由媒体播放)
教师提问,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
十四、教师总结,再次强调本课学习重点。
十五、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再请学生质疑、提问、讨论。
十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运用恰当的拟声词,描写校园的早晨。字数不限。
第四篇:语文:第2课《背影》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背影课文精讲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奔丧()②狼藉()③妥贴()④踌躇()⑤颓唐()⑥琐屑()⑦晶莹()⑧蹒跚()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①家种光景很是惨淡。②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③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④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的作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5、本文写了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击思维〗
1、“丧”是多音字,作名词用时读“sāng”,如,丧事;作动词用时读“sàng”,如,丧命。
2、形似字现象在汉语中很普遍,要通过字的偏旁部首灵活掌握。如“燥”“躁”“噪”,“火”字旁一般指干燥,“足”字旁指急躁,“口”字旁就和声音有关了。
3、解释词语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如③中的“聪明”在这里就不能解释为智力发达,有智慧;④中的“大去”也不能只看字面意思而不顾文意。
4、朱自清的名篇还有《荷塘月色》、《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你读过吗?
5、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朴实简洁,但蕴含丰富的感情。全文运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文章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感激”“爱护”之类的字眼一个也没用,更没有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文中的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如送行那一段中,“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应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托”表明嘱咐茶房次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待,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这些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文中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的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却饱含着父亲怜爱儿子的一片深情。〖把握重点〗
理解文中的“背影”及作用
作者为突出背影,多处作了独具匠心的布置。第一,用“背影”作标题,非常显豁地突出了背影。第二,开头一段就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悬念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背影的意义。第三,作者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背影。这个背影,是全部故事情节中的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第四,父亲离去的背影,这一次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着无尽的牵挂。第五,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使父亲的背影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来,完成了形象的定格,永存读者心中。作者的三次流泪
文中三次写作者流泪。第一次是望着父亲为给他买橘子艰难地过铁道、爬月台的情景时流泪。这时作者深深地被感动着,泪中融进作者对父亲的怜惜。第二次是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时的流泪,这泪水中融合着作者对父亲的感激、理解、留恋等复杂感情,也含有惨淡的家境所带来的凄婉之情。第三次是读父亲的信时流泪,家境的一日不如一日,父亲的日渐衰老,我又不知何时再能与父亲相见,对父亲的体贴想念而又无能为力的复杂感情与心理交织在一起。
〖攻克难点〗
正确把握父亲的形象是本文的学习难点。文中的父亲形象是慈父的形象,尽管急于谋事,最后还是决定自己去送儿子,唯恐孩子有闪失。讲价钱要自己讲,拣座位要自己拣,买橘子要自己买,力不胜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上前,能为孩子尽心尽力,心里就会感到满足,舒心。背影,为了儿子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中国的慈父总是甘为孺子牛,自己能省则省,最好的东西让儿子享受。请注意:父亲是一身布衣,给儿子的是紫毛大衣。但父亲的性格中也有刚强的一面。面对双重灾难,他劝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大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质询疑点〗
应如何理解文中作者的心理变化?
作者的心理是前后不同的,有很大的变化。起初对父亲不理解,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甚至暗笑他的迂。等看到父亲爬月台的背影,这才良心发现。实际上,这是人之常情,一个人小时候觉得父亲的形象很高大,到了一定年龄段,血气方刚,又懂事又不懂事,会觉得父亲并不可敬,还以为自己比父亲强。真正成熟了,即使比父亲强得多,也会觉得父亲可亲可敬。朱自清坦诚地告诉读者,作为儿子,在父亲面前自以为是是不对的。
〖主干知识〗
1、①sāng ②jí ③tuǒ ④chóu chú ⑤tuí ⑥xiâ ⑦yíng ⑧pán shān
2、①御(抵御)
卸(卸下)②试(考试)
拭(擦拭)③琐(琐碎)
锁(开锁)④倾(倾听)
顷(顷刻)
3、①凄惨暗淡,不景气。②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③这里是反语,有自作聪明的意思。
④意思是与世长辞,一去不返,这是委婉的说法。
4、朱自清
散文家
5、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情,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及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第五篇:语文:第22课《现代诗歌两首》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现代诗歌两首课文精讲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缈()()
不甚()
隔着()
闲游()
灯笼()
恋爱()
枯树()
残霞()
2、选词填空。
远远的街灯___了,好像___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___了,好象___着无数的街灯。(点
闪
见
现
燃
亮
明)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缥缈:
②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珍奇:
③定然是不甚宽广
不甚:
④定然在天街闲游
闲游:
⑤教我如何不想她 如何:
4、文学常识填空。①《天上的街市》作者________,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古代社会研究》等。
②《教我如何不想她》作者______,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的_______,著有《瓦釜集》、《扬鞭集》等。
5、《天上的街市》中诗人仰望星空想到了什么?
6、《教我如何不想她》中诗人把什么关系比作“我”和情人的关系? 〖点击思维〗
1、注意“缈”不要读为“miáo”;“隔”不要读成了“gē”;“笼”不要读作“lóng”。
2、结合诗中的意境,展开联想相像,辨析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3、要结合句意推断词语的具体含义,如“珍奇”在这里是一个名词,“不甚”结合句意可推测为“不很”的意思。
4、你知道吗?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这首诗写于1921年10月。
刘半农1920年8月6日在伦敦创作《教我如何不想她》;在1923年9月16日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题名是《情歌》。当时,在欧洲留学的语言学家赵元任为之谱曲,歌曲广为流传。5、6题要在整体感知两首诗的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独特的构思。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联想 街灯――明星
街市:美丽
物品:珍奇
美丽 天上的街市
天河:浅浅,不甚宽广
自由 人物:牛郎织女
幸福 生活:来往,闲游
景——起兴 ——情
教我如何一、二节:日日夜夜——广度 不想她三、四节:春景秋物——深度 〖语言特色〗
1、《天上的街市》语言优美、意境美妙。语言优美主要表现在,诗的句式工整,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用语生动形象;意境的美妙主要表现在对天上街市的想像。
2、《教我如何不想她》,诗人采用了西方抒情诗的一些特点,反复吟唱,用生活中的白话来抒发心中强烈的感情。这首诗无论是在意境的营造上,还是在抒情方式的表现技巧上,都是后来中国白话新诗的楷模,对中国的新诗产生了启发式的影响。
〖把握重点〗
一、诗中的文体知识
1、联想和想像: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赋、比、兴:我国古代诗歌中叙事、状物、言情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赋:是铺叙事物的性质、形态、变化及直抒作者的胸臆及对描写对象的评价。比:即“譬喻”,“比方于物”,利用两个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来打比方,把本来是抽象的思想感情或观点,说得具体生动,给人鲜明的印象,或者将一些不便直说的事情婉转含蓄地表述出来,耐人寻味。兴:即寄托,“托事于物”,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描绘以引起联想,达到寄托感情的目的,所谓借物发端、借题发挥或借物起兴都属于此。
二、诗歌内容综述
1、《天上的街市》一诗运用联想和想像手法,用优美而亲切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2、《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作于1920年诗人留学欧洲期间。也许是情人不在身边,也许是对祖国的想念,伴着那景色,诗人唱出了心底潜藏的最纯真的爱情和热切的思念之情。诗名开始时叫做《情歌》,不久诗人将名字改成《教我如何不想她》。〖攻克难点〗
一、《天上的街市》想像的合理性
有街灯就会有街市,就会有陈列的物品,然后人物出现。把客观世界中广阔的银河说成“浅浅的”而且“不甚宽广”因此牛郎织女才能“骑着牛儿来往”,诗句的最后一节更体现出了人物的闲适安逸,自由幸福的生活状态:把“流星”比作他们提着的灯笼,在此诗人把亦真亦幻的情趣推向了极至。其中的“朵”字修饰流星就以流星喻花,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二、《教我如何不想她》“比兴”手法的运用
本诗运用了“比兴”手法,以景起兴,反复渲染自己的恋情。第一、二诗段,从日日夜夜的视角,用天上“微云”、地上“微风”起兴,描写月亮和海洋的互相爱恋的情感,从而渲染了在“这般蜜也似的银夜”,自己苦苦“恋爱”她——祖国的情景。“天上”“地上”“月亮”“海洋”,这些展示了“恋爱”的广度。第三四诗段,从春景秋物的视角,用落花慢流、鱼儿慢游和枯树在摇、野火烧起兴,进而抒写自己的燕子传信、残霞示愁的苦情。这里,一组意象表达了诗人漂泊不定、乡愁难解的心情,展示了“恋爱”的深度。〖质询疑点〗
1、《天上的街市》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和神话传说中的故事有什么区别?诗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原本被王母娘娘拆散,只能在每年的七月初七团聚一天。而在诗人眼中牛郎织女成了一对相守相悦的夫妻,甚至还在天街“提着灯笼”闲游,增添了诗情画意。诗人这样改编“牛郎织女”的故事,表明它是黑暗现实的反衬,构成对比,更深切地表达了诗人憎恶黑暗现实,追求光明幸福的炽热感情。
二、《教我如何不想她》中作者在结构上的构想是怎样的?
第个诗段,前两句起兴,后两句抒情,其间用感叹词“啊”过渡,景情自然展现。四个诗段结构相同,节奏协调,有一唱三叹之感,构思巧妙,富有诗情诗味。
〖主干知识〗
1、piāo miǎo shân gã xián lǒng liàn kū
cán
2、明
闪
现
点
3、①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②珍奇:稀有而珍贵的东西。③不甚:不很。
④闲游:闲暇时到外面随便游玩。⑤如何:怎么。
4、①郭沫若《女神》、《屈原》 ②刘半农
“平民诗人”
5、想到了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自由的生活。
6、把“我”和祖国的母子(母女)关系比作“我”和情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