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左邻右舍》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8:3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们的左邻右舍》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们的左邻右舍》教学设计》。

第一篇:《我们的左邻右舍》教学设计

《我们的左邻右舍》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有众多的邻居,大多数邻国与我国友好往来,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2、了解蒙古、俄罗斯等邻国的文化特色以及与我国的关系,获得多元文化认同的初步体验。

3、能够口头表达主要邻国的一些有关自然环境和文化风格的特征。

4、能够对邻国之间要和平相处的意义做出自己的解释。教学重点

了解蒙古、俄罗斯等邻国的文化特色以及与我国的关系,获得多元文化认同的初步体验。教学难点

能够口头表达主要邻国的一些有关自然环境和文化风格的特征。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资料以及蒙古、俄罗斯政区图。教法、学法

交流合作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在我国周边有许多国家与我们邻近,就好像我们的左邻右舍一样。你们知道我国周边都有哪些国家吗?

生自由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们的邻居---蒙古、俄罗斯。板书课题。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认识我们的邻居

1、请同学们看看下面这些画面反映的是我们邻居中的哪些国家?

2、课件出示:蒙古、俄罗斯的地图。我们一起在地图上找一找这些国家的位置在哪里。

3、我们左邻右舍的很多国家除了有自己的国名外,还有着自己的别称, 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别名?让学生看教材40页、41页的内容。

4、阅读后交流: 你能从别称中,说出这个国家的特点吗? 师小结:别称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突出特征。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这些国家吗?下面,我们就去这些邻居家看看!活动二:看看我们的邻居

1、同学们,让我们首先马背上的国家蒙古去看看。

(1)通过课件展示地图,表现去蒙古的路线。

(2)放视频资料,播放蒙古的图片边放教师边解说

2、提问:同学们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

3、讨论交流:从蒙古人的食和住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习惯与这个国家的什么有关系? 汇报

4、同学们,再让我们去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看看吧!(1)通过课件展示地图,表现去俄罗斯的路线。(2)放录像,提问:同学们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3)讨论交流:从俄罗斯的食和住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习惯与这个国家的什么有关系? 汇报

师小结:从食和住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习惯与这个国家的地域特点有联系。

三、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拓展延伸:俄罗斯的大部分在亚洲,为什么人们却认为它是一个欧洲国家呢?

五、课后作业:结合网络进一步了解蒙古和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风格,办一张小报。板书设计:

我们的左邻右舍 马背上的国家------蒙古 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蒙古、俄罗斯等邻国的文化特色以及与我国的关系,并获得多元文化认同的初步体验。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

第二篇:《我们的左邻右舍》教学设计

《我们的左邻右舍》教学设计

修水二中 刘庆霞

一、教材分析

《漫游世界──我们的左邻右舍》是人教版新教材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漫游世界”第一部分《到周边走一走》的第一课时。这个单元整合了地理、历史、品德等教育方面的内容,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对不同地区的文化、历史、自然、人文都做了简单的介绍,以点带面,突出对人类智慧的欣赏以及对人类的创造精神、进取精神和道德文明的弘扬,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和人类伟大的创造精神,使建构在地理知识的内容的思想性更深远。教师在处理教材过程中需要有梯次性的整合,将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相结合。尽可能地引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和认识我国周边的主要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国名来历和国家特点。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教材范例去搜集整理资料了解更多的邻居国家。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邻国的情感,激发学生了解邻国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认识我国周边的主要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国名来历和国家特点。

2.培养学生热爱邻国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答题卡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很高兴来到你们班和大家一起学习。众所周知我们每个人的家周围都有不少左邻右舍,他们都是我们的好邻居。同样,我们祖国这个大家庭地域辽阔,周围也有许多左邻右舍。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呢?(生答:“想!”)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快乐的世界旅行,代表我们祖国这个大家庭到邻居家串串门吧!(出示课件导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授新课

活动一:“地图行天下”

1.利用PPT课件出示本节课学生学习目标、重难点,并布置学习任务:自学课本P84,看地图,找出我们的左邻右舍。【学法提示:看地图,从东北方向开始按逆时针方向,先找出与我国陆地相接的国家,再找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1.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展示。教师及时用PPT课件进行点拨讲解并归纳小结。2.课堂检测。A.教师让学生根据口诀快速说出与我国陆地相接的国家。B.教师利用课件出示课堂检测题:让学生不看图用最快的速度把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名称填写在老师课前发的答题卡上。(学生填写完后,选出最快的3个组的代表到讲台前展示,教师利用课件校正答案。)活动二:“寻找国家名片”

过渡语: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的左邻右舍,有与我国陆地相接的,也有和我国隔海相望的,他们都是我们的好邻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我们不光要熟悉他们,还要与他们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下面我们再进一步了解这其中几个国家,看看他们都有些什么特点?他们的国名又有什么内在的含义呢?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活动──寻找国家名片。

1.利用PPT课件出示学习任务:自学课本P85-86,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这两页中分别介绍了哪些国家?这些国名和别称是怎么来的?说说你们的发现。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展示。(教师利用课件相机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国家的国名和别称的来历并归纳小结。)3.课堂检测。出示课件:完成表格,填写有趣的国名或别称以及特点。(教师及时利用课件校正答案。)活动三:知识冲浪板

1.拓展练习。出示课件:根据国家特征,填写国家别称。2.巩固练习。出示课件:把国名和对应的别称连起来。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邻居国家的国名、别称、特点,如果大家想知道更多,课后可以上网查查资料,有机会也可以走出国门作实地了解,相信大家都会喜欢上我们的左邻右舍的。

六、板书设计: 朝 俄 蒙 哈 吉

新加坡—— 印度—— 蒙古——

我们的左邻右舍不缅老越

寻找国家名片

塔 阿 巴 印 尼 日本—— 尼泊尔—— 印度尼西亚——

第三篇:教学设计左邻右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房屋外形基本结构,剪贴制作房屋,并能根据房屋的大小、形状、色彩合理组拼画面。

2大胆描绘人物表情,同时抒发个人心情。

3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能合理搭配房屋颜色,并能大胆绘制出人物表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双面胶、彩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故事创设情境

1、设置情境

教师:这是我的邻居:我们家楼上住着三位有趣的邻居,他们每天都是乐呵呵的。(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小的表情贴在黑板上)

最近他们都在忙乎一件事——盖新房子,瞧,他们很快就把墙建好了。

课件播放动画:只有墙壁的房子。

2、学生剪贴房顶,教师评价

(1)教师:我的邻居遇到了一个难题:什么样的房顶既美观有独特和邻居不同呢?

(教师将人物头像简笔画——发愁的表情贴上黑板)

(2)学生陈述意见并设计房顶,剪贴制作房屋。

(3)教师:请注意房顶和屋身色彩、大小的搭配问题。

二、观察与制作

1、观察示意图,指导学生制作窗户

(1)教师:房顶搭好了,三位邻居迫不及待地背着自己的行李搬进了新家,可刚进新家,三个人不约而同的大哭起来:为什么我们的新房子这么黑啊!我们不要住黑房子啊!有谁知道为什么房子这么黑吗?

(2)根据学生意见教师小结:窗户是房屋的眼睛,可以透光、通风。窗户是有窗框和窗棂组成。

(3)出示制作示意图,学生讲步骤,教师示范,并强调制作中应该要注意的地方。A、对折剪的位置;B、窗户的大小;C、窗棂的制作

(4)教师的窗户制作不太精致美观时,将人物头像简笔画——发火的表情贴上黑板,学生给教师帮忙处理。

(5)图片欣赏,拓展思维。教师:不同外形的窗户是怎样制作的?

三、感受与表现

1、回顾邻居的表情,分析他们的表情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画人愁,垂眼落嘴皱眉头;画人怒,瞪眼咬牙眉上竖; 画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画人哭,眉掉眼垂嘴下落

2、教师示范,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表情。

教师在窗户后衬上白纸,用夸张手法画人物的脸。(夸张五官中的某些部位可以让表情更有趣。)

学生作业:

请剪贴一座房屋,运用剪折的方法制作出立体的窗户或门,然后衬上白纸,添画人物的脸。评价与拓展

1、教师:现在老师开始召集邻居了,想和老师做邻居的赶紧把你的房子贴上来。

2、教师:你想去哪做房子里看看,哪个地方吸引了你呢?

3、生活拓展:现在很多家庭都搬进了社区,都住着楼房,虽然没以前站在门口聊家常的情景,但也通过了一些社区活动丰富了邻里的生活。比如过节一起包水饺、举办发言会、广场舞、茶话会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让我们一起在左邻右舍这首歌中感受邻里间的生活。

第四篇:我们的左邻右舍 说课稿

《我们的左邻右舍》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到周边去看看》是人教版新教材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漫游世界”的第1课。

也是我们影子培训阶段我在yc区sy小学六年级3班上的一节随堂课形式的汇报课,那堂课是我上的一堂很真实的随堂课。

真正体现了随堂课的特点:授课地点——教室;教案——我自己写的,因为网上那些教案都不适应于随堂课,所以我用不上;授课条件——没有多媒体设施,甚至没有挂图,就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授课班级是按课表来随意找的,当天只有这个班级有课,所以就上这个班,更不可能挑选一部分学生来上课,让别的学生望水鸭。

所以今天的说课我就实话实说我上的这节随堂课。

一、说教材 略

二、说教学目标 略

三、说教学重、难点 略

四、说教学想法

1、在分析教材内容和教材结构的基础上,我仔细分析了学校、学生的特点,让我的教学能够和学生的表现合拍(这个学校对我们国培学员不是那么看得上眼,也没表现出什么支持,头一天wm老师上的四年级一个班的录像课,全校没有一个老师,包括本班班主任来听课,就只有我们几个国培学员和摄像的z老师在那里忙活,在那节课上,wm老师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学生不是很来劲,不太配合,甚至课堂纪律也比较乱。而我去上课的这个六-3班,全班84个学生,这是以前我从没有上过的大班级,因为我们学校是小教室,最多也就六十人。面对这么多的学生,搞好课堂纪律是保证授课质量的前提,所以我的教学方法必须让学生喜欢,让全班学生的思维紧紧地跟着我走)

2、教材是师生学习的凭借,但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尤其是思品课,更可以尽可能地收集教学素材,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令课堂呈现开放性。

3、六年级学生自身的特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世界对于亚洲,或许道听途说过一些,大概了解一些,但是又不是很了解,很系统,属于似懂非懂吧。如果讲浅了,他们会觉得无聊,会调皮捣蛋;讲深了,他们听不懂,对牛弹琴,可能也会影响课堂纪律。所以,选择教授内容的深浅难易我非常重视,尽量能贴近学生实际,能精彩尽量精彩,让我要传授的知识贴近学生内心,让知识本身说话,让知识发光,吸引学生的眼球。

4、在本次国培的时候,几个品德教研员都讲到了品德课教学的两种主要方法,那就是情境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我非常认同。不过,鉴于这个班级人多地方拥挤的特点,开展活动不太方便,受限制,还不安全,而情境教学法,虽然是很好的一种文字科目都用得上的教学方法,但是却不是我的长项,我觉得我太理性,被别人煽情都很少有过,自己去煽别人的情困难更大,另外我也怕动情很了,或者活动过火了,让学生太兴奋了,收不回来,纪律一乱,别的什么目的都是不可能达得到的。而我所上的这课内容《我们的左邻右舍》,我觉得知识性强于情感性,也要强于活动性。还有新课改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也不想采用:一是没太大讨论合作的必要,二是怕课堂乱。

5、搞好课前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前提,但是又得把握好准备的度。我是既准备又不准备,怎么说呢?准备,就是要充分的熟悉教材、教案,尽可能的烂熟于心;不准备,就是有意不去和学生见面,但是又让学生知道某天某节课有位新老师要来上课,还是位男老师,因为这个班的几位授课老师都是女老师,很少听男老师上课,学生知道有新老师来上课以后,心里就很自然的有一种期盼,但是却没见过真人,心里有一种神秘感,我觉得有利于让学生更快地在我的课堂上进入角色和保持注意力。因为有前车之鉴,又鉴于这个学校真的对我们不是那么的瞧得起,所以我还做好了更坏的打算,万一这节课学生不来气,甚至故意捣乱,我就浓缩授课内容,三下五除二,草草讲完收场,拍几张照片就完事。

五、说教学程序

1、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

我设计了三个课前谈话程序,(当时使用了前两个)一个目的是利用这些环节让老师迅速了解学生的大致情况,二是充分吊足学生胃口,让学生对老师有好感,对课堂充满新奇感。

一是用两个成语观察学生整体素质和举手发言情况以及知识面,反应的敏捷程度。(看见84人一个班级,我此刻的心情亦喜亦忧,忧的是从我们班上反映了中国当前的人口形势(成语——人满为患),喜的是看见这么多莘莘学子坐在一起求学,让我看到了我们国家的希望,因为我想起一个成语(人才济济)。二是让学生猜我的姓氏,我把我的姓氏变成一个谜语,让学生猜;

三是一道智力测试题,84个同学如果一次排成一排报数,第一次报到单数的站出来,剩下的报了双数的重新报数,报了单数的又站出来,以此往下,一直到只剩下最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最聪明的,中午老师就请他吃饭,如果我们去排队,你要想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你最想站在哪个位置?(其实这第二和第三两个题可能都比较花时间,容易分散学生上课的精力,我想的是一般来说那种既聪明又调皮的学生一般喜欢这些问题,那就让他们去想去猜吧,不要给我捣乱,当时我第三个智力题没来得及用)。

2、从题目说起

开课以后,直接进入课题,“我们的左邻右舍”,先搞清我们自己: 我们为啥长久以来都叫中国?(知识面广的学生能讲清这个问题)我们身居何地?(明白我们的位置才能认识我们邻居的位置,东半球,北半球,太平洋西岸)从我们说到亚洲,名字的来历,再顺道说到欧洲和非洲得名的原因(虽然表面看和本节课的内容没有太大关系,但是社会课程本来范围就很广泛,所以我想让学生了解这些没有什么不可以)。

我们的历史: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你知道什么时候我国的地域面积最辽阔?(让学生大概知道我国几个主要的时代的地域情况,周朝-秦朝-汉朝-唐朝【李白出生在吉尔吉斯斯坦】-元朝【表面大,其实不是真正的统治】-清朝康熙年间【地域最辽阔,可是现在国土面积已经比当时减少不少了)让学生有一个国土变化的脉络,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紧迫感。

3、了解亚洲:

先把亚洲进行分区(东亚、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然后了解每个区域有哪些主要国家?(让学生对亚洲有个比较清晰的概念)再按区域说说我们的邻国分别是哪些?并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来,让学生得到的印象更直观。

4、了解邻国

先是根据老师的描述猜国名,然后让学生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邻国的历史、地理、传说、风俗人情(有一个学生介绍了日本的茶道)。我来介绍一些典型的、有趣的风俗人情(印度:在恒河洗澡、喝水、升天,印度人敬奉牛;越南:国土苗条(南北长约1650公里,东西最窄处仅50公里)、姑娘苗条、公路苗条、房子苗条(越南政府规定:每家房子的门面只能做4米宽,进深可达16米,因此从正面看,房子很苗条。)“四怪”,即:男人绿帽头上戴,女人手帕往脸盖,人力车子倒着踩,花钱要用大麻袋。学生对这些很有兴趣,我介绍这些的目的是吊起学生自己去了解这方面知识的胃口,知识不能永远靠老师教,靠老师灌输,最好让学生有了兴趣自己去学习。

5、我们与邻国的交往

(1)讲历史上的交往:重点讲玄奘西游,郑和七下西洋,在黑板上画出他们的路线图,更直观,知道古人对于传播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还讲:鉴真东渡传佛、丝绸之路以及我们近代和日本、朝鲜的交往。(本来我想重点介绍孔子后人在朝鲜韩国的作为,但是怕时间太紧,没展开讲)。

(2)当代的交往:是一个很广很大的范畴,没有着重讲,有时结合黑板上的地形图顺便提到一下(比如讲到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就讲到今天我国的海上石油进口路线,所要经过的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波斯湾、亚丁湾等)。

5、了解亚洲部分国家的语言

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查阅:为什么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远离美英这些国家,会把英语作为自己国家的主要语言或者官方语言?越南、老挝,、柬埔寨为什么又讲法语?(让学生明白亚洲不少国家都曾有过被殖民的历史)。

6、课堂小结,启发探讨(让孩子们自己课余去进一步认识邻国,认识世界,以后才能真正走向世界。)结束语: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学校、班级、学生、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希望上一节让学生受到一些启发,获得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兴趣的课堂,初衷是上一节真实的、自然的、原生态的课堂,我自己觉得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设想。这节课我准备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各部分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紧密关系,目的是可以随时结束授课。Sy小学是35分钟一节课,我讲到“了解邻国”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到下课吃午饭的时间了,由于整堂课的内容应该说是紧紧拉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没有出现我想象中的那种纪律涣散的情况,所以此时听课的学生和老师(班主任和品德与社会的原授课老师)都有点意犹未尽,班主任说,六年级要迟15分钟下楼,所以让我接着讲完,学生们也用掌声欢迎我继续讲,所以这节课我上了将近50分钟。虽然我的这堂随堂课不一定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不一定那么情境化,活动化,但是我能让我的学生跟着我一起思考,一起发现,一起快乐,我觉得还是一节有益的随堂课。谢谢大家。

第五篇:我与左邻右舍教学设计

我与左邻右舍

一、教材分析: 《我与左邻右舍》是泰山版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健康文明的家庭生活》中第三个主题。本单元对应第五册的第一单元,是课程标准中“我与家庭”教学要求在高一年级的螺旋上升。

“我与左邻右舍”是从家庭外部环境,从邻里之间的关系,来揭示家庭幸福与这些环境因素的关系。本课分为三个板块:“我家 你家 他家”“亲如一家人”“做个好邻居”。第一块展示出每个家庭都有邻居,或者说“我家 你家 他家”都互为邻居,与邻居相处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第二块是通过邻里之间相互照应、相互帮助的具体事例来显现邻居对于每个家庭生活的重要;第三块是在前两板块基础上的自然延伸,在重温了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动人事例之后,在明确了邻里之间的关系对于家庭幸福所产生的影响之后,顺理成章,“做个好邻居”应该成为每一个家庭的自觉行为要求。

二、教学目标

1、让学会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

2、引导学生交流自家与邻里相处的情况,讨论怎样才能和睦相处。

三、教学重点 :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友善地处理好邻里间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1、教学准备 本课的学习一定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通过学生的切身体会来说话,要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实说话,如收集邻里相处的格言警句,整理与邻里和睦相处的故事,排练邻里相互帮助的小品表演。《我的邻居小红》录制了三组邻里友好相处的感人画面。

2、课中 课中应注重案例学习,要通过收集、介绍、讲述、展示邻里之间友好相处得动人故事(包括古代的故事),以及邻里之间由于矛盾纠纷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甚至恶果的典型事例,让学生从情感态度上建立邻里之间的是非标准。

3、课后 课后要关注观念和行为的引导,特别是对邻里关系的新变化新情况如何处理的引导。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方案一:、介绍邻居

1.邻居,是一个多么亲切的字眼。有好多家庭几代都是邻居,有的家庭搬新家又结识了新的邻居。我们每个同学也都有自己的邻居,你了解你的邻居吗?能不能把你的邻居介绍给同学们?(学生介绍)

2.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觉得你们的邻居真好。怪不得有人说:“远亲不如近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与左邻右舍》(板题)

(直接导入,简洁明了;介绍邻居,旨在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际学情,为后面学习道德认知铺垫,增强本课教学的针对性。)方案二:小品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看一段小品,小品的名字叫《隔壁》。

好,看完小品谁来告诉老师,你从这段小品中看懂了什么? 意图: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德育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通过学生表演,初步感知邻里之间的相处,了解实际学情。

方案三:动画导入

1.以学生喜欢的邻里友善为主的一段小动画歌谣(或者对话)2.引导介绍自己的邻居:他们相处的如此和谐,你能不能介绍一下你的邻居呢?

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他们的思维,激发发言的强烈感。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介绍自己的邻居,通过对邻居的了解,感受邻里间友好相处的快乐。

(二)亲如一家人

1.观看课件(P12内容),初步感知邻居的可亲可近。

从课件中,你看到了哪些邻里间相互帮助、和睦相处的感人的事?

a.在一个小村子里,几户人家的粮食都晒在外面的道场上。这时,天突然变了,可有一家劳力少。其他邻居都主动帮助抢收。

讨论:家里劳动力少.碰到天气突变.若来不及收拾,会造成怎样的损失?要是你是这个家庭的主人,看到邻居都主动帮自家抢收粮食时,你的心里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你会对邻居说些什么呢?

b.两家邻居准备在节假日里,一起去郊游,共同准备郊游的用品。(如果你和你的邻居也像他们一样,你一定会很高兴,也一定会玩得非常愉快。)c.一家煤气用完了,邻居家主动把自家备用的一罐给送了过去。

d.邮递员送信来了,可这家的主人不在家。邻居说:“他家没人,我转交给他吧。”

2.情感体验:如果你是上面任一幅图中的小主人,受到邻居这么多的帮助,你会有哪些感受呢?

如何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呢?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什么是儿童的权利?儿童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儿童有犯错误的权利,儿童有在课堂中得到发展的权利。品德与生活课需要我们培养的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每一位老师。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其主要表现是;部分教师总是关注自己的教案是否讲完,学生回答问题是否符合自己的设想,却很少去关注学生的需要和情感体验。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使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得到张扬,权利得到尊重,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而是靠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多关心儿童的学习情绪,多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多创设符合儿童特点的学习情景,有针对地开展教学活动。做到多层面、多途径地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

一、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品德与生活的根本就是就是要关注儿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要了解儿童的生活经验。生活是儿童道德智慧发展的肥沃土壤,儿童品德形成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觉悟开始的,脱离了生活基础,儿童就无法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所有的道德概念对儿童来说都成了外在的东西。只有将儿童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让课程与儿童生活建立联系,才能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使儿童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进而促使他们在学习的实践中一步一步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在《我与左邻右舍》这一课,可让两个同学扮演邻里间相互帮助的场景,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可见,贴近儿童的生活话题可唤起儿童的积极参与体验的欲望,调动起儿童的已有经验,激发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在体验中产生共鸣。

二、关注儿童的个性特征,设计合适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个儿童都是有着鲜活思想的独立个体,不同的生活背景、个人经历、知识积累以及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具有自己的发展需要和明显的个性特征。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九种智能的潜能,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智力倾向去发展儿童的个别差异,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设计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提供大量的新鲜的学习资源,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参与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中去。陶行知认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只要我们教师用“心”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支持与帮助,他们就会在学习中健康茁壮地成长。

三、关注儿童参与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正是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丰富、逐步形成的体现。如:在《我与左邻右舍》 中一个小村子里,几户人家的粮食都晒在外面的道场上。这时,天突然变了,可有一家劳力少。其他邻居都主动帮助抢收。你的心里是不是非常感动 „„ 总之,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儿童,不断增强学生意识,充分理解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情感体验,并考虑到儿童的个别差异和兴趣爱好,正确地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热爱生活、健康成长。

3.你能讲讲你家和邻居友好相处的故事吗?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中“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是基本的课程理念之一。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因此,在小学品德课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将教学内容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将课堂变成一种鲜活、生动的教育活动,努力做到课程教学的生活化。以最终达到以生活化的教学实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目的。这一环节先以教材中的生活事件为依托,帮助孩子建立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邻里间和睦友好带来的温暖。接着让孩子反思自己的生活,进行更高层次的体验。故事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故事。学生讲和邻居友好相处的故事,必须反思生活。

4.是啊,“邻里交得好,犹如得大宝”,听了同学们和邻居间友好相处、相互帮助的感人的故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在你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邻居主动相助解难,亲如一家,我们得好好感谢他们啊!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一味的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一些年轻人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所以感恩教育必须从孩子抓起,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让孩子知道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5.格言颂美德。

邻里间相互帮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间流传着好多这样的格言警句,赞颂这一传统美德。你们收集到了吗?

(远水不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 人道难处邻居来 ; 得好相邻胜过亲 ; 邻居好,一片宝 ; 邻居好,赛金宝 „„)

(这部分图片较多,共有五幅,从五个侧面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邻里之间互相关照、亲如一家的温馨场面。图片内容兼顾城镇和农村生活,贴切地反映出生活中的真实情景。画外音是对画面意义的准确表述,有利于学生把握画面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用好教材,引导学生从教材走向生活,充分感受邻里间友好相处的快乐是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这样,从教材走向生活在从生活回到课堂,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做个好邻居

1.老师知道,家都有许多好邻居,他们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但有时我们大邻里之间也会因为一些小事闹出矛盾,甚至产生误会,造成谁也不理谁的不友好的局面。有过这样的事情吗?谁来说说?

a.当与邻居家闹了矛盾,你与你的家人心情如何呢? b.观看课件(P14内容),小组内讨论:

如果这些问题是邻居引起的,你该怎样去沟通? 如果是你家造成的,你该怎么做来排解呢? c.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表意见。

d.小结:如果由自己的家人引起的邻里间的矛盾,应主动向邻居道歉,以赢得邻居的谅解;如果是由邻居引起的,要心平气和地与邻居讲明情况,力求尽快解决矛盾,相互做个好邻居。

2.你们认为怎样才能做个好邻居呢?

老师这里有一篇小朋友写的日记,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a.找一个同学读。

b.这里的两个小朋友,你最佩服谁?为什么佩服她? c.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邻里之间应该相互包容,相互谦让。)(这一环节的设计,引发了学生的换位思考,是对他们处理邻里关系能力的一种考察;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充分讨论,让他们懂得怎样友善地处理好邻里间的关系。)

换位思考的实质就是把“我”当成别人,当成“你”,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处在他那个环境当中,我会怎么做,我会有怎样的感受?”它客观上要求一个人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与思维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然而,现实中,因个人生活经验和处境的不同,要做到换位思考是非常不容易的。

换位思考,往往能够带来另一种分析结果,甚至改变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从对方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体谅对方,更加宽容、更加善解人意。人与人之间就能做到互相宽容,互相理解,关系就越来越紧密换位思考的目的,不只是停留在理解对方的感受这个阶段,还是为了进一步去宽容对方。换位思考之后,孩子便能明白对方为什么会那么做,就容易体谅对方,宽容对方。如果只是告诉孩子“要宽容别人”,孩子可能会想:我为什么要宽容别人呢?因为孩子没有发现对方值得宽容的地方,唯有让孩子学会了换位思考,孩子才会明白宽容的意义。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就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四)故事延伸

1.看到这些,老师想起了我国古代 “六尺巷”的故事(讲故事)

清朝雍正皇帝用了一位汉人做宰相,名叫张廷玉,他是安徽桐城人。有一天,张廷玉在京城接到家乡仆人的来信,信上说:“邻居正在盖房子,建围墙时侵占了我们家二尺地,请主人来做主。”张廷玉立即回了一封信,内容是:“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仆人接到回信,马上拿着信去见邻居,“我们家老爷说如果二尺地不够,愿再多让一尺。”邻居一听,立即说:“你家老爷能让三尺,难道我不能退三尺吗?”

于是,各退三尺,形成了安徽桐城有名的“六尺巷”。后来,泉州也出现了“六尺巷”,现在称为礼让巷。此传说泰宁、福州等地都有,反映了古代人们崇尚礼让的伦理观念。

2.同学们,你们知道邻里之间应该怎样相处了吗?(和睦友好、相互理解、相互谦让、相互帮助·······)(板书)

3.最后,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歌曲,来感受这温暖的邻里之情吧!(播放歌曲《和谐邻里一家亲》)

(故事、歌曲使本课的主题得以升华,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到了邻里之间的相处之道。故事是清朝的,虽然社会发生了变化,但包含人性的故事依然动人,人性是可以穿越古今的。)

※目前社会上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人们的心灵,为何感恩

感谢父母,他们给予你生命,抚养你成人;感谢老师,他们教给你知识,引领你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你不断进取、努力。

感谢太阳,它让你获得温暖;感谢江河,它让你拥有清水;感谢大地,它让你有生存空间。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一种艺术。

感恩是礼貌。有人帮助了我们,我们随口说声“谢谢”,可能会给对方心里带来一股暖流。有人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感谢他,他可能会更加多的帮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是有礼貌,是知恩图报。所以,感恩,是一种有礼貌的品质。

感恩是画笔。学会感恩,生活将变得无比精彩。感恩描绘着生活,将生活中大块的写意,挥洒得酣畅淋漓;将生活中清淡的山水,点缀得清秀飘逸;将生活中细致的工笔,描绘得细腻精美。所以,感恩,是一种多样的艺术。这样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对有困难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对别人对环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学校、家乡、祖国、世界,就会对他人充满了爱心。也就拥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感恩意义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从家庭学校开始,学会尊重他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经常怀着感恩之心,才会心地坦荡,胸怀宽阔,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

这样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对有困难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对别人对环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学校、家乡、祖国、世界,就会对他人充满了爱心。也就拥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1)感知过程中学习的特点

一是由被动感知向主动感知转变。低年级儿童一般不能主动选择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实际材料,也不善于自觉地进入感知过程,而是要借助于课本或学校教师提供和选择的感知材料,并在教师的介绍讲解下进行有组织的感知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感知成分逐渐增加。二是感知手段的模示性和图示性。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既可以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也可以亲身实践或实验获得感性体验,但多数是感知以直观教具形式出现的模型以及教学挂图或板图。

(2)理解过程中学习的特点

一是由直接理解向间接理解过渡。直接理解是各知觉过程溶合在一起,并且是立即实现的、不经过中介的思维过程。间接理解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从最初模糊的、不分化的理解逐渐达到分化的、精确的理解。直接理解在低年级儿童的理解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中、高年级儿童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水平的提高,间接理解逐渐占主导地位。二是从形象性理解向抽象性理解发展。低年级儿童已能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公式等,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儿童对学习材料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

三是由被动理解到主动理解的转变。低年级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即所谓“牵着牛鼻子过河”,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学习材料。(3)巩固过程中学习的特点

巩固过程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反复性和技能性。因为各种复习方法的运用,其目的是为了记住并能回忆出所学的知识;而各种练习方法的运用,既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为学生运用知识作好知识上的、技能技巧上的准备。(4)运用过程中学习的特点

一是由简单运用向复杂运用过渡。有研究资料表明:80%以上的一年级儿童从入学的第二学期起,就可以在简单数学运算中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经过二年级的过渡,三年级的大部分儿童能在简单文字演算中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四年级以后逐步掌握算术运算中的二重否定律。二是由单向运用向多向运用发展。以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为例: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时,总是从正条件的简单应用题入手,逐步掌握反条件的简单应用题,最后才能掌握多步应用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综合到分析。从一步变成多步分散列式,再从分散列式到一步综合式。

三是由被动运用向主动运用转变。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只是习惯于被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本和教师布置的问题,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如试编应用题等。

2、小学生性格的特点:

在小学阶段,儿童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态度特征,但还不够稳定,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如对学习的态度,低年级的儿童会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到高年级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部分儿童对自我言行统一性要求增强,这种稳定性可以大大提高,并逐步成为稳定的性格特征。但仍有不少儿童的态度尚不够稳定统一,还不能形成明确的性格特征。

小学生的性格发展的总趋势是:

(1)性格发展水平随年级升高而逐渐提高。

(2)二年级到四年级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相对稳定性。

(3)四年级到六年级发展较快,表现出发展的快速增长性。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

1、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尤其是智力和思维能力。小学时期是一个发展智力的好时机。

2、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协调的,比起初中生的“动荡性”来,协调性成为其主要特征。小学时期是发展和谐个性、品德和社会性的好时机。

3、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开放的。此时成人与儿童容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融洽。小学时期是成人了解儿童真实心理活动,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的好时机。

4、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可塑的。比起逐渐成熟起来的青少年,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好时机。

下载《我们的左邻右舍》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们的左邻右舍》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左邻右舍》教学反思(优秀范文五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左邻右舍》教学反思,欢迎......

    左邻右舍的近义词

    近义词是我们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点,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好好掌握的。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左邻右舍的近义词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左邻右舍【拼音】: zuǒ lín yòu shè【解释......

    左邻右舍优美散文欣赏

    极少的野餐活动激活了我的荷尔蒙,三人组成一小组。丽芳拿锅,亚萍拿米和柴,我自告奋勇拿菜。我们三人同在一个班,正好又是邻居。烟断火绝,我便满是成就感高喊老师来我们组吃饭,黄老......

    《我们爱祖国》教学设计

    1、阅读《我们爱祖国》,认识我、国、子、朵、坡五个字。 2、学习韵母o,掌握其字形,读音及写法,会读带四声的o。3、继续学习四声 4、培养小朋友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带o及......

    我们爱祖国教学设计

    我们爱祖国【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生......

    《我们赢了》教学设计

    《我们赢了》教学设计 主备人 二(1)班 钟丽贤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4页——65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江苏生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面......

    我们吃什么教学设计

    《我们吃什么》教学设计 五处小学 乔鹏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含有六种主要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意识到分类有助于更好地研究食物。 2.能用实验的方法,检测食物中的部......

    《我们赢了》教学设计

    《认识时分》教学设计 胜利小学 侯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十一回来,大家都很开心。假期里,老师也去大连旅游了。瞧,这是出发那天的时刻表,仔细观察,你知道什么时间老师都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