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案

时间:2019-05-12 18:2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案》。

第一篇: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案

第七章 第2节 弹力 教案

广东省湛江开发区新民中学

余昌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物体的形变,对比归纳,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

2、经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兴趣,体会物理科学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的科学原理的情感,以及探索新器件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

1、弹力概念的引入,归纳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2、通过探究物体弹性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教学工具:

教师:小车、弹簧、钢直尺、弹簧测力计、拉力器 学生:橡皮筋、面团、钢直尺、橡皮泥、弹簧测力计。

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欣赏一段视频:撑竿跳的情景。

思考问题:撑竿运动员为什么能跳得这么高呢? 学生交流讨论后,结论:撑竿变弯了,靠的是弹力。从而引出本节的课题《弹力》。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活动一:探究物体的形变

学生选用桌面上的器材,自已设计实验证明,哪些物品的特性与撑竿相类似?

活动要求:请学生对桌上的橡皮筋、面团、钢直尺、橡皮泥等施加力的作用,观察物体有什么变化。学生感受并交流现象,归纳总结: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2、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活动二:认识弹力

学生体验:用不同的力拉橡皮筋,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演示:将小车放在水平台上,弹簧处于原长,小车静 止,压缩弹簧后,小车将会在弹簧的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归纳出弹力及弹力的产生条件:

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发生弹性形变(2)物体互相接触

学生体验:用手指按压桌面,手指发生形变,这时,我们能否看到桌面发生形变呢?

讨论交流:坚硬的物体在很小的力的作用也会发生形变吗?

猜想: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3、弹力的类型: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你能说出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学生讨论交流:(蹦极、跳板跳水、弹弓、射箭、篮球)活动三:探究拉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学生体验:两位学生体验拉力器。

交流归纳,得出:弹簧受到拉力越大,伸长越长。强调:弹性限度。

演示:取一根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它,再使劲拉。问题:两次都能恢复到原来的长度吗?

点拨:弹簧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根据物体形变的大小可以测定力的大小,根据这个原理做成的测力计叫弹簧测力计。

活动四:阅读教材,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构造、工作原 理以及使用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再出示弹簧测力计,并向学生介绍。

1、弹簧测力计的构造:由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外壳、挂环构成。

2、单位

3、量程

4、分度值

学生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并体验力的大小。师生归纳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首先看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出这个范围。

(2)认清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以便正确读出测量值。(3)测量前要把指针调到零。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4)测量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的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不可用力猛拉弹簧或让弹簧测力计长久受力,以免损坏。

第三环节:当堂检测,巩固升华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外拓展

最后以学生汇报“有哪些收获”来小结本课的学习。课外拓展:用手捏一个厚玻璃瓶,它会发生弹性形变吗?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

第二篇:第2节 弹力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知道胡克定律的图象的意义,掌握利用图象法计算劲度系数的方法。1.2过程与方法 :

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知道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进行处理数据。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及实验操作。2.2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小车、弹簧、钩码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现在同学们手中都有一个小弹簧,试着去拉一拉它,或者去压一压它。手心里有什么感觉?压弹簧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被顶着?拉弹簧的时候呢,手指有什么感觉?

【生】有一股力拽着。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弹力。同时大家也有一块橡皮泥,也去捏一捏,试试,橡皮泥能恢复原状吗?

【生】不能。

【师】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生活中弹性形变有很多。比如:钓鱼时钓鱼杆的形变,绳的扭转,皮球与地面接触时,网球与球拍接触时都有形变。

6.2 新知介绍

一、弹力

【师】像钢尺、跳板、弓箭等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了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而橡皮泥、铁丝变弯在受到力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将钢尺等发生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而橡皮泥发生的形变称为非弹性形变或叫塑性形变。

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拉一个橡皮筋时,如果用力过大,橡皮筋就会被拉断,这时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复原,甚至可能使物体损坏,将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师】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就叫弹力。

施力物: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受力物:与它接触的物体 产生弹力的条件:(1)相互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或拉伸)。【师】这里要注意: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弹力的三要素】

(1)大小: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与恢复原状方向相同;(3)作用点:接触面上。

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推力等。

【师】现在我们将一个物体放在直尺上,直尺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类似的,将同一物体放在桌面上,桌面是否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呢?肉眼并不能察觉这样细微的形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将这个变形的效果放大。

【实验】

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用小型激光源发射激光照射平面镜M,用力压桌面,让一束光依次被两面镜子反射,通过反光镜的放大原理可以使墙上的光点移动很大的距离。

【实验】

如图所示,用手压扁平瓶子半长轴的不同部位,以细线标记处为基准点,发现细管中的液面上升或下降,通过观察液面的升降也可以放大瓶子发生形变。

【师】上面这两个实验利用的就是微观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

二、弹簧秤

【师】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原理:

定性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定量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成正比。下面我们来观察下弹簧秤的外型。

构造:圆环、外壳、指针、刻度、挂钩、弹簧轴线等。弹簧秤的使用:

先观察: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

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示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再调零;

使用时,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师】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可以使用吗?斜着呢? 【生】可以水平拉,斜着也能拉

【师】在水平面使用时指针是否仍然在零刻线?可以直接使用吗? 【生】不在零刻度了。所以不能直接使用,要调零。【师】

前面学习天平使用我们知道,如果天平从一个水平桌面搬到另外的桌面需要重新调零。一样的,弹簧测力计在不同方向使用时,也需要重新调零。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读数时,看清弹簧测力计上所标注的单位,知道面板上的数字是表示多大的力,除此之外,还要看清面板上的刻度,知道刻度线的分度值。

【师】测力计是不是只能测弹力呢? 测力计倒置时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生】会发现指针不在零刻度了,因为重力对弹簧的影响,指针指示的值为秤壳重。【师】那是否依然可以测量力?

【生】可以测,得到的数值减去初始刻度。

【例题】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测量前不用将指针调零

B.使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任何大小的力 C.读数时,视线应正对指针,与刻度盘垂直 D.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必须竖直提着用 【分析】 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对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的记忆.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如下:

(1)使用前要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到零位置.如果没有指在零位置就需要调零.

(2)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要根据被测力的大小选择量程合适的弹簧测力计.(3)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位置相垂直.

(4)测竖直方向上的力弹簧测力计要竖直放置,测水平方向上的力弹簧测力计就要水平放置。

解:A、使用前弹簧测力计必须调零,否则会影响读数的结果,故A说法错误. B、弹簧测力计都有自己的量程,不可以测超过量程的力,故B说法错误; C、读数时,让视线垂直于刻度面板.故C说法正确.

D、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竖直方向的力,也可以测量其它方向的力,故D说法错误; 故选C。【师】测量一个拉力时,弹簧测力计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生】两个力,手给的拉力和物体给的拉力。

【师】那这个时候示数是怎么表示呢?是两个力相加吗?是两个力相减吗? 【生】因为两个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只取一个力。

【例题】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摩擦力不计,物重G=2.0N,弹簧测力计A、B的示数分别为()

A.0,2.0N B.2.0N,0 C.2.0N,4.0N D.2.0N,2.0N

【分析】: 知识点: 当弹簧测力计受到平衡力时静止,在挂钩和拉环上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时,测力计示数显示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定滑轮的工作特点是只改变力的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

解:对A:由重物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FA=G=2.0,弹簧秤A的读数为2.0N; 对B:由左侧重物(或右侧重物)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FB=G=2.0N,弹簧秤B的读数为2.0N.

故选D. 课堂练习

1、关于弹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弹力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 B.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C.在弹性限度内,同一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越长

D.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

2、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A.弹簧测力计是常见的测力计 B.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量程 C.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D.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根据弹簧伸长的长 度与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3、李华同学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没有注意校零,指针指在0.2N处,他测量时指针的示数为3.6N,则实际拉力的大小为(C)A.3.8 N B.3.6 N C.3.4 N D.无法确定

4、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不计,物重G=1N,则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分别为(D)

A.1N,0 B.0,1N C.2N,1N D.1N,1N

5、小阳学习了弹力的知识后,发现给弹簧施加的拉力越大时,弹簧的伸长就越长.于是小阳猜想:弹簧的伸长量跟所受拉力成正比.实验桌上有满足实验要求的器材:两端有钩的弹簧一根,已凋零的弹簧测力计一个、带横杆的铁架台一个、刻度尺一把.他利用上述器材进行了以下实验:

(1)将弹簧竖直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使其静止,用刻度尺测出弹簧在不受拉力时的长度l0并记录在表格中;

(2)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弹簧的而一段使其伸长到一定长度,待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后读出拉力F,并用刻度尺测出此时弹簧的长度l,并将F、l记录在表格中;

(3)逐渐增大弹簧受到的拉力(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仿照步骤(2)再做五次实验,并将每次实验对应的F、l记录在表格中.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阳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

②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小阳实际探究的是

跟所受拉力的关系; ③针对小阳计划探究的问题,他应该补充的步骤是:

; ④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答案:弹簧伸长量;弹簧伸长量利用公式△L=L-L0。分别计算出五次弹簧的伸长量△L,分别记录在表格中

课堂小结

在拉一个橡皮筋时,如果用力过大,橡皮筋就会被拉断,这时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复原,甚至可能使物体损坏,将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就叫弹力。

产生弹力的条件:(1)相互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或拉伸)。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弹力的三要素】

(1)大小: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与恢复原状方向相同;(3)作用点:接触面上。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推力等。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使用弹簧时,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读数时,看清弹簧测力计上所标注的单位,知道面板上的数字是表示多大的力,除此之外,还要看清面板上的刻度,知道刻度线的分度值。

课后习题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在拉一个橡皮筋时,如果用力过大,橡皮筋就会被拉断,这时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复原,甚至可能使物体损坏,将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就叫弹力。

产生弹力的条件:(1)相互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或拉伸)。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弹力的三要素】

(1)大小: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与恢复原状方向相同;(3)作用点:接触面上。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推力等。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使用弹簧时,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读数时,看清弹簧测力计上所标注的单位,知道面板上的数字是表示多大的力,除此之外,还要看清面板上的刻度,知道刻度线的分度值。

第三篇:第2节 弹力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3.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计。

2.教学重点/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有没有同学玩过弹弓?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个,有谁愿意上来表演一下自己玩弹弓的本领?

一名学生表演玩弹弓,其余的学生观察所发生的变化。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必要时可以相互讨论。为什么弹弓能把粉笔头弹出去,黑板在被粉笔头碰击之后为什么发出“砰”的声音而且还会留下粉笔印?

学生思考讨论。生:因为弹弓有能量。

师:对,我们把这个力叫弹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研究的新知识。板书课题:弹力 弹簧测力计 投影:学习目标

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研究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方案,并学会它的制作。

4、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二、新课教学

1、弹性、塑性

师: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任意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要求设计尽量多的实验;实验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设计并操作实验。

师:请一个小组把他们设计的实验展示给大家。

生: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失去拉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铝导线用力折弯,变弯了。(失去拉力不恢复原状。)直尺,用力压变弯了。(失去力后恢复原状。)橡皮泥用力捏,扁了。(失去力不恢复原状。)

师:还有不同实验吗?

生:气球用力压,扁了。(失去力后恢复原状。)

师:请各小组讨论:以上这么多的实验现象,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呢? 学生思考交流。

生:共同点是:这几种实验器材都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了变形。不同点是:有的不受力时恢复了原状,有的不受力时却不能恢复原状。

师: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是哪些器材? 生:弹簧、直尺、橡皮筋、气球。

师:弹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则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我们把像弹簧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叫弹性。

师:谁能给弹性下个定义呢?

生: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弹性。师:像橡皮泥,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在物理上,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

2、弹力

师:刚才同学们在弯尺子、拉橡皮筋(或弹簧)、压扁气球时,有什么感觉呢? 生:我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师:我们把这种力就叫做弹力,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 学生讨论。

生:我们不拉弹簧也不压弹簧时,弹簧对手就没有作用力,如果用手去压或拉弹簧时,弹簧的形状改变,对手就会有力的作用,所以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

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要你对别的物体施力,物体肯定也会对你有力的作用,所以我认为物体不发生形变也会有力的作用。

师:(积极鼓励同学们互相辩论,发表不同的意见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下图)

师: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小车受到力以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和自由伸缩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车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说明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

师:进一步向同学们说明,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有些物体发生的弹性形变是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如:用手捏一个厚玻璃瓶,玻璃瓶会发生弹性形变,但我们是无法观察到的。我们如果在瓶中灌满有色的水。把细玻璃管通过带孔的橡皮塞插入厚玻璃瓶中,用手轻捏厚玻璃瓶并观察细玻璃管中水面的高度变化,就能知道厚玻璃瓶是否发生了形变。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师:弹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这只小青蛙(出示实物),给它上弦后,放在地上就会自己跳起来(演示),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弹力? 同学们讨论后汇报交流。

生:我们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生:跳水运动中1m板和3 m板的跳水都是利用了弹力。生:射箭运动员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生:撑杆跳高运动员利用了杆形变后产生的弹力。

生:体操比赛中,跳马运动员利用踏板的弹力才能腾空,跳远运动员也要利用踏板的弹力。

生:自行车的支架上也有利用弹簧的弹力。生:拉力器也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

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大家能说出这么多利用弹力的例子,说明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一定是注意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了,以后还要继续保持这种好习惯.

师:弹力的产生离不开形变,而形变又离不开外力,那么,物体形变的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呢?请同学们思考,再设计一个小实验来验证一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并进行实验。

生1:用手拉弹簧,逐渐增大拉力,弹簧被拉得越长。生2:用手压气球,压力越大,气球被压得越扁。

生3:将直尺搭放在两个木块之间,观察直尺的形变,然后在尺中央放一个钩码、两个钩码,观察到直尺的形变越来越明显。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也越大。

三、探究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知道了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那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之间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数量关系呢?请同学们利用支架上的弹簧和一把老师自制的刻度尺进行探究。

师:首先请观察一下老师自制的刻度尺。刻度尺的零刻线冲齐了弹簧未挂钩码时的下边沿。这样就可以直接读出弹簧伸长的长度了。

师:另外我还要告诉大家,每个钩码的质量是50g,所以一个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0.5N。下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学生分别将1个、2个、3个、4个、5个钩码挂在弹簧下,读出并记录弹簧伸长的长度。

师:下面请**组展示探究结果。生:投影记录表格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成正比。

师: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成正比,根据这一原理制成了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制作

师:要制成弹簧测力计,需要哪些器材呢?请各小组做出选择。然后讨论如何制作弹簧测力计,即具体制作方案。

学生交流讨论。

生1:我们选的材料是:木板、弹簧。制作步骤:①定零刻线:不挂物体时,记下弹簧最下端所对位置即零刻线。②在弹簧挂钩上挂1个钩码,在弹簧最下端对应的位置画出对应的刻线。③量出从零刻度线到挂上钩码后弹簧最下端对应的刻度线的长度,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是0.1N,并画出刻线。④按0.1N的长度依次画出刻线.生2:我们选的材料是:木板、弹簧。制作步骤:①定零刻线:不挂物体时,记下弹簧最下端所对位置即零刻线。②定终刻线:挂四个钩码,记下弹簧最下端所对位置即为2N。③根据最小刻度的要求,在0~2N 之间平均分格,画出所有刻线。

……

师:同学们的制作方案都很好,请用你们认为的最佳方案制作弹簧测力计。我们统一要求:制作出来的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2N,分度值为0.1N。制作过程中请注意相互配合好。

学生制作弹簧测力计。

师:你是否觉得我们的弹簧测力计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学生思考交流。

生:可以把弹簧下面加了一根线,可以方便挂上物体测量。生:可以在弹簧的最下端固定了一根指针,可以使读数更方便。

师:老师再在你们共同制作的测力计上加一个拉环,就变成了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师:(出示弹簧测力计),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生: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由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指针等几部分组成。师: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和同学们自己制作的测力计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刻度盘是活动的,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可以方便地调整。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演示一下用弹簧测力计测一个物体的重力,同学们注意观察,看他使用的对不对。

学生演示,结束后同学们交流。

生:读数时视线应该和刻度线正对(学生示范)。

生:拿弹簧测力计的时候,一般用手拉住吊环而不应该用手抓着外壳。生:使用前要先估计被测物重力,以免被测物重力太大,损坏弹簧测力计。演示:一根弹簧在持续增加的外力作用下被拉直。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即使撤销外力,弹簧也不会恢复原状,所以,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师:现在请同学们将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上,用力拉头发,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然后归纳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规则。

学生实验并交流。

使用测力计应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将弹簧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点。(3)使用时力的方向必须和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使弹簧测力计能自由伸缩而不受阻碍、若指针与外壳有摩擦,应及时消除。

(4)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与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确读数。

(5)弹簧测力计稳定时才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与刻度板面垂直。师:生活中除了弹簧测力计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测力计。投影:形形色色的测力计。

课堂小结

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请用你喜欢的图示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思考交流并尝试画图。

2、各小组推出代表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在互评、自评中取长补短,知识框架得到修正、完善。

3、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脉络和内在联系。

板书

第四篇:九年级物理 第16章第2节内能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41课时

课题:§16·2内能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内能的定义和单位;

2、理解内能是普遍的;

3、知道改变内能的方法;

4、理解内能的影响因素及如何影响;

知识准备:

1、分子动理论;

2、飞在空中的铅球的能量分析!

3、形变的弹簧能量分析;

导学达标:

一、想想议议:

所有①分子动能②分子势能总和为内能;

二、探究影响因素?

1、提出问题;

2、设计实验

3、进行实验;

4、分析;

5、总结:

三、探究内能的改变:

1、提出问题:一根发热的锯条?

2、改变内能的方法?

①学生总结:热传递;做功。(※深刻解读热量的本质)②评估交流;

3、实验演示

①压缩空气引火仪;②催起瓶塞;

师生互动(深刻解读)

什么现象;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当堂训练:

Ⅰ、小结;

Ⅱ、P130双动;

Ⅲ、走向生活;

作业:

1、什么叫内能?影响因素?如何影响?

2、解读P129图甲、图乙。

教学反思: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五篇:第2节 内能 教案

第2节 内能

教学目标

1.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能体的内能。3.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教学重点

内能、热量的概念,改变内能的途径。教学难点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教学准备

烧杯、开水、冷水、红色墨水、多媒体及幻灯片等。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

装着开水的热水瓶有时会把瓶盖弹出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暖瓶没有动,所以不是机械能;暖瓶也没有接电源,所以也不是电能,那么这一能量来自哪里呢?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知识点一 内能

1.(展示PPT4):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那么分子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展示PPT5):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展示PPT6)物体的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单位:焦耳(J)。(展示PPT7)2.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 一般来说: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3.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讲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今天我们以实验的方法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烧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水,观察比较三只烧杯内墨水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

(展示PPT8):物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运动速度越大,分子动能就越大,物体内能也就越大。例如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人们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具有的能量总和,对单个分子或部分分子内能没有意义。

4.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剧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知识点二 物体内能的改变

1.(展示PPT9):怎样才能使一根铁丝温度升高?看看谁的办法多。让学生交流归纳小结。

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2.除了热传递之外,还有什么途径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展示PPT10),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或经验来思考回答。小结: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教师: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并且在作用效果上是等效的。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针对训练】 见学生用书“当堂练习”。

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 展示PPT11,梳理学习内容。

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2.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的过程。用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本质:是能量的转移。

3.用做功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对外做功,物体本身的内能会减少,温度降低;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本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量的相互转化。4.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作业”。板书设计

第2节 内能

一、物体的内能

1.内能不同于机械能

2.一切(运动、静止、高温、低温)物体都有内能 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 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 2.做功 教学反思

下载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

    第2节欧姆定律(教案)分解

    第2节 欧姆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实验探究得到的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关系推导出欧姆定律. 2.理解欧姆定律,记住欧姆定律的公式,并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

    7.2 弹力 同步教案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22年)

    7.2弹力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教学重难点1、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及读数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

    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3.1 弹力 弹簧测力计

    §13—1 弹力 弹簧测力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 弹力

    课题7.2弹力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机械运动现象,知道机械运动。 (2)能判断描述物体运动中的参照物,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运动的......

    第2节 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2. 教学重点/难......

    第2节 电功率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电功的概念,知道电功是指电场力对自由电荷所做的功。理解电功的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2.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和公式,能进行有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