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八章第二节教案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八章第二节教案第二课时
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案1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相关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了解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学会辨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运用多种媒体使学生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参与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互动交谈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宇航员加加林指着从人造地球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说:“我看到的地球更像水球。”那同学们认为自己所居住的星球,是该叫“地球”呢,还是该叫“水球”呢?
【活动】1:学生讨论自己所居住的星球是应叫“地球”还是应叫“水球”?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用右手食指随机点出是陆地还是海洋,并作概率统计。
【演示】课件(水半球和陆半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说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比例:“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转承】同学们是生活在陆地上还是海洋里哪?(陆地上)那么,陆地都有哪些表现形式呢?那海洋呢?
【演示】课件(中国东部沿海分布图)
【活动】
1、请学生根据学过的有关的地图知识,找出自己熟悉的岛屿、半岛和大陆;
2、请学生在图中找出自己熟悉的海、洋、海峡;
【展示】“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素描图,让学生巩固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
【转承】教师点评学生的谈话,同时引出“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那同学们知道全球分为哪些大洲吗?
【演示】课件(大洲、大洋的分布图)
【活动】
1、请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轮廓和大小;
2、请学生观察课本 “世界政治地图”,完成拼图游戏?
3、让全体同学根据所拼世界地图,观察地图仪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演示】课件(亚洲与欧洲、非洲分界图)
【转承】在熟悉七大洲的位置时,我们发现各大洲基本上被海洋包围,那如果从海洋的角度去观察,你会发现什么特点呢?
【活动】
1、学生讨论后认为海洋是彼此相连的,并且被陆地分隔成相对独立的四部分,即上面提到的四大洋。
2、让学生看图思考四大洋各被哪些大洲所包围。
【课堂训练】:根据拼图模板提问:
1、面积由大到小排序?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它们的轮廓大致有什么特点?
3、全球共有哪几个大陆?
4、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
5、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那南半球呢?
【板书】
大洲和大洋
大陆
地球:陆地29% 表现形式
半岛
岛屿
水球:海洋71% 表现形式
海 洋
海峡
【课堂小结】略
大洲 七大洲
大洋 四大洋
第二篇: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地图说明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原因。
2.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学会阅读等温线图、年降水量分布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干湿地区图,并能获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正确结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及相关资源分析、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
【重点与难点】
1.我国气温的特点,温度带的地区分布。
2..读图、识图技能的培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观看视频:冬季的广州和哈尔滨
同一个季节,为什么广州和哈尔滨的景色有如此大的差异?导入新课学习。
二、新课学习
第一课时
(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1)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16℃-(-28℃)=44℃)
特点:南北温差大
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2)思维拓展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探寻原因
成因①:纬度位置的影响
中国位于北半球,南北跨纬度近50度,冬季时,太阳直射南半球,至使北半球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低,昼长越短。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北方昼长比南方短,太阳照射时间短,所以北方得到的热量少于南方。
成因②:冬季风的影响
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使北方降温幅度大。距离和地形对冬季风的消弱与阻挡,冬季风对南方影响小。这些加剧了南北温差。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①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1)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28℃-16℃=12℃)
全国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20℃)
特点:普遍高温
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2)思维拓展: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一些,北方昼长比南方长一些,北方得到的光热与南方相差不大。所以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
(3)探究:夏季我国哪里气温偏低?为什么?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4)总结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青藏高原因海拔高,夏季气温偏低)
(5)拓展延伸:我国南北温差顺口溜
领土面积广,南北跨度大;冬季温差显,北棉南穿夹;夏季普高温,南北差不大;秦岭淮河线,零度等温划;最寒在1月,高温在7月。
(6)了解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3.温度带
(1)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
(2)读图,了解5个温度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位置。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③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4)对号入座: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岛、漠河、塔里木盆地它们分别位于哪个温度带?(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寒温带、暖温带)
(5)体会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水果
拓展延伸:中国各个温度带的主要植被
2.房屋
3.农作物及其熟制
总结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国气温分布特点,那么你知道我国降水的情况吗?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第二课时
(二)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1.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1)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从整体看,降水的空间分布均匀吗?(不均匀)
(2)观察分析
图中的等降水量线有几个数值?(如图)
图中等降水量线数值变化的方向有何规律?(如图)
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④800毫米年降水量线过的地方
(4)了解我国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2.降水时间分布特点:
(1)读“中国南北四个城市的季节差异”图,回答问题
标出四城市降水较多的月份(如图)
四城市降水集中在____月~_____月(4;10)
在图中从南向北圈出这四个城市(如图)
总结:南方雨季____,开始____,结束____;北方雨季____,开始____,结束____:(早;长;晚;短;晚;早)
得出降水时间分布特点:季节分配不均
(2)读“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回答问题
该图反映的是北京降水的季节还是年际上的变化?(年际)
总结降水时间分布特点:年际变化大
这种现象会带来什么影响?(影响生产和生活)
3总结: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空间上: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间上:季节分配不均(南方雨季长,开始早,结束晚;北方雨季短,开始晚,结束早。);年际变化大
4.干湿地区
(1)划分依据:气候的干湿状况
(2)读图,有哪些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3)读图,分析:连线
湿润地区------800mm以上
半湿润地区------400mm~800mm
半干旱地区------200mm~400mm
干旱地区------200mm以下
(4)体会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1.建筑;2.植被;3.农业类型)
(5)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⑤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⑥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总结过渡:了解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现在,让我们共同学习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三课时
(三)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复杂多样:
(1)读“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指出我国的气候类型。
(2)我国一些高大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更加剧了气候的复杂多样
(3)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⑦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2.季风气候显著
读“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我国有几种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里?
(3种;东部)
3.归纳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①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③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④800毫米年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⑤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⑥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⑦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4.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集中在夏季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
高原山地气候:全年低温,降水稀少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四)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
我国南北跨纬度大,使得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所以自南向北,气温越来越低。
2.海陆位置:读图完成表格
(1)冬季风的影响
(2)夏季风的影响
3.地形
高大山地阻挡气流,使山地两侧气候差异明显;高大山地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广,形成了面积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
三、课堂练习选择
1.下列我国哪个地区夏季气温最低(B)
A.黑龙江省B.青藏高原C.海南省D.吐鲁番盆地
2.关于我国降水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从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C)
B.从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递减
C.山东省降水量比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少
第三篇:八年级地理第四章 复习教案第二课时
宿州市一中
江颖
第四章 复习教案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熟记四大地理区域的基础知识点。
2、能够熟练运用本节知识点做对检测题。教学方法
填图分析法:利用对地图的熟悉和填写进行学习。
拓展探究法:利用对教材的把握进行拓展探究,深入巩固教材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复习
第四章
今天的复习目标是:(出示“复习目标”投影)秦岭淮河一线 北方地区
1.主要地形、地形区,主要城市。
2.农业生产特点、粮食作物、气候、兴修水利、防治水患。3.能源基地和重工业基地。南方地区
1.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2.丰富的有色金属,考查矿产名称及分布。3.工业区的名称与分布。青藏地区
宿州市一中
江颖
1.地理位置和范围,本区包括的省份及主要地形名称。2.“高”“寒”的气候特征以及在它影响下的农、牧业生产特点。3.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城市、主要交通运输方式。西北地区
1.地理位置和范围、主要地形。这一部分主要以读图题的形式来命题,要求记住范围、地形名称并填图。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因这一特征而形成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常以综合题的形式命题。
3.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
4.保护草原,治理沙漠这是一个热点问题。
二、复习指导
1、内容:第四章
知识点
2、时间:20分钟
3、要求:看图记忆课本上的知识点,认真逐一将图和学习行动过关。
三、学生复习、记忆,教师巡视督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检测:(发试卷检测)给大家15分钟做检测题。【基础测评】
试题总体设计说明: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点。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总是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密切相关的;区域地理的特征,即区域以内的某些共性,总是同这个地区的位置、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条件密切联系着的。
一、单项选择题
宿州市一中
江颖
1.下列有大片沼泽性荒原有待开发的是()
A.三江平原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松辽平原 【解析】 东北平原分布有沼泽地,但只是三江平原上有分布,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上没有分布。【答案】 A 2.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是()
A.山西
B.山东
C.黑龙江
D.河南
【解析】 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基地,因山西省内有大煤矿,煤质好、产量高。【答案】 A 3.下列关于西部地区交通、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西北地区交通以铁路和航空运输为主 B.青藏地区目前没有铁路,运输以公路为主 C.西北地区能源资源较少,靠区外支援 D.风能、地热能等能源是青藏地区的优势
【解析】 这是一道有关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交通、能源知识的读文分析题,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要求认真、细心,否则容易出错。【答案】 A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是()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解析】 这是一道记忆类型题,西北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30%。【答案】 C
宿州市一中
江颖
5.为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在青藏高原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源”是指()
A.长江、乌江、黄河
B.长江、澜沧江、黄河
C.塔里木河、黄河、通天河
D.怒江、金沙江、雅鲁藏布江 【解析】 这是一道时事题,要求学生知道“三江源”是指:长江、澜沧江、黄河。【答案】 B 6.下列开发大西北的自然条件中,主要有利条件和制约经济发展的最缺少的自然资源组合正确的是()
A.宜耕荒地广阔——平原
B.草原广阔——森林 C.矿产资源丰富——光照
D.土地广阔——水
【解析】 西北地区是四大地理区域中面积最大的;土地广阔。它离海远,气候干旱,降水少,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答案】 D 7.我国青藏高原上的著名三大畜种是()
A.三河马、三河牛、滩羊
B.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C.细毛羊、滩羊、牦牛
D.羚羊、紫羔羊、蒙古马 【解析】 熟记适应“高寒”环境的三大牧种。【答案】 B 8.适合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
A.春小麦、玉米、甜菜、亚麻
B.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 C.玉米、高粱、大豆、油菜
D.玉米、黄麻、甜菜、大豆
宿州市一中
江颖
【解析】 冬小麦不适宜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故B不对;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黄麻也不适宜于东北地区种植,故C、D均不对。【答案】 A 9.黄河中游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①凌汛②地上河决口③水土流失④干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首先明确问的是黄河中游地区;其次明确凌汛发生的条件是由低纬流向高纬;第三,明确地上河是指黄河下游,因此把①②排除。【答案】 C 10.北方四大盐场中,最为著名的是()A.长芦盐场
B.辽宁盐场 C.山东盐场
D.江苏北部沿海盐场
【解析】 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尤以渤海、黄海沿岸产盐最多。就北方四大盐场而言,以长芦盐场(渤海两岸)产量最大,也最著名。【答案】 A 11.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宿州市一中
江颖
【解析】 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会引起地面下沉;缩减农田面积,虽可起到降低农业用水量的作用,但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工业和生活污水是不能直接利用以灌溉农田的。【答案】 D 12.根据海外市场的需要,闽南三角地区建立了农业出口商品基地,下列不是其主要产品的是()
A.木材
B.蔬菜
C.花卉
D.水果
【解析】 闽南三角地区适宜建立蔬菜、花卉、水果等农业产品的出口商品基地。【答案】 A 13.关于南方地区的广东、海南、广西的气候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高,全年皆夏
B.许多地方霜雪罕见,春秋相连 C.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D.全国四季最明显的地区 【解析】 本地区属亚热带和热带范围,热量充足,但气温并不是全年都在22℃以上,即不是全年皆夏,故A错。按四季顺序,春季之后应为夏季,若春秋相连则没有夏季,故B亦错,本区不如温带四季明显。【答案】 C 14.下列说法不是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的是()A.云量少,光照强
B.白天光合作用强,夜晚蒸腾作用弱
宿州市一中
江颖
C.昼夜温差大
D.白天光合作用强,晚上呼吸作用弱
【解析】 云量少,光照强,白天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弱。【答案】 B 15.通往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新建铁路是从乌鲁木齐通往()A.塔城
B.阿拉山口
C.喀什
D.阿勒泰
【解析】 我国北疆新建铁路从乌鲁木齐通往阿拉山口(兰新铁路的北段),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接轨。【答案】 B 16.地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省是()A.青海
B.四川
C.陕西
D.甘肃
【解析】 此题考查各区的范围和空间想象能力。青海是在青藏地区,四川主体位于南方,与青藏邻近,陕西地处南北方、西北地区三区交汇,而甘肃主体在西北分别与青藏区、南方区、北方区交汇。【答案】 D 17.目前,我国最大的仪器仪表制造工业基地是()A.南京
B.上海
C.深圳
D.西安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最大的仪器仪表制造工业基地。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综合型工业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仪器仪表制造工业基地。【答案】 B 18.我国的优质长绒棉产区位于()
宿州市一中
江颖
A.珠江三角洲
B.黄淮平原 C.新疆南部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解析】 我国目前有五大片商品棉基地。南疆是我国惟一的优质长绒棉生产基地。【答案】 C 19.我国西部地区的地理差异有()A.甘新多沙漠戈壁,青藏多大河湖泊 B.陕甘宁地势低平,云贵川地形崎岖
C.新疆的河流皆为内河流,西藏的河流皆为外流河 D.青海高寒干旱,甘肃温暖湿润
【解析】 此题有较强的时代性,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的热门话题。并且以“个案”的形式考查区分自然或人文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指向性。陕甘宁地处我国第二级阶梯,地势高,新疆河流中有额尔齐斯河属北冰洋外流区域,甘肃绝大部分处于干旱地区。【答案】 A 20.促进吐鲁番盆地经济发展的对策有()A.发挥“火洲”的气候优势,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 B.大力发展造纸工业
C.加速发展长绒棉、哈密瓜、葡萄等特色农产品以及相关的加工业 D.发展以“丝绸之路”和干旱盆地景观为特色的旅游业
【解析】 此题的切入点比较新颖,做题时要认真分析。从A选项看,此地虽有“火洲”的气候优势,夏季气温比较高,但该地冬季气温比
宿州市一中
江颖
较低,属于暖湿带,并不适于热带作物的种植。B项中的“造纸业”,需要大量的植物纤维作原料,而该地属于干旱地区,森林和植被比较稀少。【答案】 CD 2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应该()A.向西部大规模移民,以减轻东部的环境压力 B.在西部大范围垦荒,兴建大型商品粮基地 C.加速开发西部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并向东部输送 D.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解析】 本题以热点命题,实为考查人和环境的关系。【答案】 CD
二、能力提升
22.根据下表提供的地理事物特征,选择图中相应序号,并将序号与相应的地理事物名称填入表中。地理事物特征 序号 地理事物名称 “聚宝盆”
西藏重要的农业区
世界第一高峰
我国最大的湖泊
我国输沙量最大河流
“日光城”
“黄金水道”
宿州市一中
江颖
【解析】 解答此题可分以下几步进行:(1)读懂题目要求;
(2)确定该题地图所示区域。以省区轮廓特征判断,不难得出该图为青藏地区略图;
(3)根据表中提供的地理事物特征,确定地理事物名称,将其填入表中相应位置。然后读图找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看图中所给序号,将其填入表中“序号”栏。如“世界第一高峰”,先确定为珠穆朗玛峰,将其填入表中“地理事物名称”栏。在图中找到珠穆朗玛峰位置,其序号为①,将序号填入表中。此题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读图技能。【答案】
地理事物特征 序号 地理事物名称 “聚宝盆” ③ 柴达木盆地
西藏重要的农业区 ② 雅鲁藏布江谷地 世界第一高峰 ① 珠穆朗玛峰 我国最大的湖泊 ④ 青海湖 我国输沙量最大河流 ⑤ 黄河 “日光城” ⑦ 拉萨 “黄金水道” ⑥ 长江
23.万里长江从雪山走来,穿越高山,汇纳百川,向东海奔去。
宿州市一中
江颖
长江流域示意图
(1)长江源头光照资源丰富,但终年积雪,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建设三峡水利枢纽既有利于开发长江的________,也有利于防御______________。
(3)带动长江流域经济起飞的龙头是________开发区。
(4)长江流域旅游资源丰富,请写出该流域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的名称______________(不能单填城市名称)。
【解析】 本题以《话说长江》电视片解说词切入,比较新颖。立意考查学生对长江流域源头终年积雪原因、建三峡工程的主要意义、带动长江流域经济起飞的龙头开发区、旅游资源等知识点的掌握能力。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初中地理关于“长江”的教材即可作答。【答案】(1)地势高
气温低
(2)水能资源
旱涝灾害
(3)浦东
(4)四川的峨眉山、湖南张家界、九江的庐山、安徽黄山、苏州园林、南京中山陵
24.读“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图,回答:
(1)字母A表示____________山脉,字母B表示地形区是我国____________地貌分布最广的区域。
(2)图上的__________(填字母)处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西部还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________、________等资源。
宿州市一中
江颖
(3)我国第二大林区位于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__________(填字母)山的南坡。
(4)除上述资源外,西部地区还可以开发的自然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列选项文字,把相关选项的字母填入“山地对经济发展制约作用”关系图的圆框中。
A.山区地表崎岖,坡度较大
B.不合理的开垦耕种 C.交通不便,工程建设困难
D.地质、气象等原因 E.影响资源开发与投资环境
F.水土流失、生态脆弱 G.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
【解析】 我国西部山地多,平地少,高原盆地相间分布。图中A为祁连山脉,D为横断山区,为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这里河流湍急,水位落差大,径流量大,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除此之外,西部还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风能、地热能和太阳能等能源资源。另外还有旅游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但我国西部复杂的山地地形对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影响交通、工程建设,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现象多,生态脆弱,这些都影响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投资环境。【答案】(1)祁连
喀斯特(岩溶)
(2)D 水位落差和径流量大
风能(或太阳能、或地热)
太阳能(或风能、或地热)
宿州市一中
江颖
(3)C
(4)旅游资源、气候资源(光热、水分资源)、矿产资源
(5)如图
2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有“日光城”之称的是________,有“聚宝盆”之称的是________盆地,“聚宝盆”里的“宝”主要是指________。青藏高原内的三条大江(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大的湖泊是________。(2)在唐代,文成公主入藏与________结婚,对汉藏两族的和睦相处做出了贡献。西藏在唐代称做________。
(3)____________年,中国政府和平解放西藏。1987年,高原上第一条铁路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青藏铁路(北段)通车。(4)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同处北纬30°附近,为何气候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有:“日光城”“聚宝盆”“松赞干布”、吐蕃、青藏铁路、青藏高原的气候。
第(4)小题,气候的不同主要在于海拔的巨大差异及喜马拉雅山脉和太平洋的不同影响。
【答案】(1)拉萨
柴达木
煤、石油、铅、锌、盐
长江
黄河
雅鲁藏布江
青海湖(2)松赞干布
吐蕃(3)1951 西宁
格尔木
宿州市一中
江颖
(4)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势高,又有喜马拉雅山脉的屏障作用,阻挡了印度洋西南季风的进入,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长江中下游地区海拔低,又东临太平洋,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了夏季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湿热夏季风;冬季从陆地吹向海洋的干冷冬季风,成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6.读“我国东部沿海的地区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我国最大海洋渔场和当前重点开发区的名称:
A:________渔场;B:________重点开发区;C:________重点开发区;D:________重点开发区。
(2)图中A处形成我国最大海洋渔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3)比较B、C两重点开发区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和不利因素。(4)结合D重点开发区的气候、草场和海洋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确定当前及今后开发重点,应在本区建成哪些农业生产基地?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东部沿海的知识,渔场与重点开发区较为简单,属于基础知识。渔场的成因和B、C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的条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别是第(4)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全面分析,才能做出较为完整的答案。
【答案】(1)舟山
京津唐
沪宁杭
海南岛
(2)位于暖流与沿岸冷海流交汇处;沿岸有长江、钱塘江汇入,饵料丰富
宿州市一中
江颖
(3)B区:优势是煤、铁资源丰富;不利因素是水资源紧缺。C区:优势是水运方便,可以从区外或国外输入原料;不利因素是矿产与能源资源缺乏。
(4)以热带作物为中心的现代化农业基地;海洋渔业基地;畜牧业基地;热带珍稀动物饲养基地。
27.比较俄罗斯西北工业区和中国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在工业部门以及工业发展条件等方面的异同。(1)
工业区(工业基地)俄罗斯西北工业区 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濒临的海域
主要工业中心
主要工业部门
(2)两地工业发展特点及条件的共同点()A.属于加工型工业区 B.靠近国内有色金属矿产区
C.主要工业中心是全国重要海港与外贸中心 D.附近的燃料与原料价格低 E.着重发展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业部门
【解析】 比较鉴别是地理学上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掌握被比较对象的实质特点,了解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答案】(1)濒临的海域:波罗的海,南海; 主要工业中心、圣彼得堡,广州;
宿州市一中
江颖
主要工业部门:船舶、化工、动力机械、精密仪器等;轻工业、电子等新兴工业。
五、相互批改
请大家对照答案同桌互改,并把错的题更正过来。
六、解决疑难问题。(5分钟)
谁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帮忙解决一下。
七、背诵修改过的易错题。(5分钟)
师:很好,本节课的目标完成的同学请举手,下课 板书
第四章
复习课
一、秦岭淮河一线
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三、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作业 课下复习缺漏
第四篇:地理教案:第二节 日本(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点及其对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了解日本工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原因,掌握日本工业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工业区。
2.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来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
3.通过对日本经济特征的分析,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关心经济问题,乐于分析经济现象的经济意识;同时进一步认识科学文化知识及学习外国经验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加深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条件和经济特征。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述法结合。
教学用具 《亚洲地形图》、《日本地形图》、日本景观图片。教学提纲
第二节 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日本
一、位置、领土、人口
二、自然条件 1.多山的地形 2.海洋性季风气候
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1.现代化的工业 ①发展条件
②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2.现代化的农业 ①技术先进产量高 ②农业部门的分布
四、文化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已经从自然、经济等方面认识了东亚的一般特征,但是东亚各地又有明显的差异,囚此,我们还要学习东亚的国家地理。
[提问]除我国以外,东亚的其他三国,哪个国家在世界各国中更具有突出的特点?有哪些特点?(是日本。日本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学习时同学们要注意从哪几方面分析和如何进行分析。学习新教材
第二节 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日本(板书)
[提问]从黑板题目看,说明了日本的哪些方面的特征?(位置、领土、人口等方面)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基本情况,也正是从这些最基本的特点开始学习的。
一、位置、领土、人口(板书)
[读图]指导学生根据《日本地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特点。(地处中纬度地区,东亚的东部边缘,东临太平洋;是由若干个岛屿组成的一个岛国,领土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并指导学生利用比例尺,在东亚的政区图上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使学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围的基础上,了解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
[提问]根据《世界人口分布图》或者东亚四国人口统计表,说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点?(人口稠密,平均密度为300人/平方千米,是四国中最高的。)[小结导入 ]日本是地处中纬,亚洲东部边缘,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岛国。这种位置特点对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什么影响呢?
[读图]读《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认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没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师讲授]日卜厂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日本领士占全球内也面积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图]指定学生朗读图下的说明,并帮助学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观特点及其成因。(圆锥形——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温泉——地下热能的表现,积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气候温湿、土壤肥沃。)
二、自然条件(板书)1.多山的地形
[提问]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指导学生分析“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亚洲东部边缘,正处在亚欧和太平洋二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据测量日本正在向我国沿海靠近。)
[提问]多山的地形给日本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了什么影响?(提示学生可从资源及其利用方面考虑。日本缺少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尤其矿产资源贫乏,如煤、石油等。但多硫磺矿,宜林地区广,国士三分之二为森林覆盖,河流短小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多山的地形使得日本海岸更加曲折,形成许多优良港湾。)[教师讲授]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地形状况与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又有什么影响呢?
[读图]指导学生读东亚一、七月气压和风向图,从日本在图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气候特点。(日本在北回归线以北,属于温带,又处于季风区内,具有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四季的分配,冬夏季的气温及降水情况,但也有很大差异。)
[提问]从其海陆位置及领土组成看,日本与我国东部相比气候有什么差异?(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
[教师讲解]就日本全国来说,受纬度影响南北气候有一定差异,而多山的地形也会使日本的气候相对复杂化,不仅表现在山地与平原地区气候有所不同,东西方向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但总的说日本是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国家。2.海洋性季风气候(板书)复习巩固
[提问]我们今天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领土、人口等基本概况及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问]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山且多火山,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属海洋性季风气候。)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平原少、矿产少)、一海(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岛国。
布置作业 预习第120——124页课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对其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有哪些突出特点?
引入新课 教师归纳特点。这些特点对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现在就来分析这一问题。学习新教材
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板书)
[教师讲解] 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其实力仅次于美国,而且有很多工业部门已超过美国,很多工业品占据了国际市场。从我们身边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产品。
[提问] 你能说出几种代表性的产品吗?(电器、食品、汽车等方面。)[读图导入 ] 读课本第121页插图。日本的汽车制造闻名遐迩,我们所见到过的丰田、尼桑等小汽车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业还包括电子工业、钢铁、造船、纺织、化学等工业。日本依靠什么使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日本发展工业的条件。
[读图表,回答问题] 指导学生读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及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表,并说明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业原料和燃料?(多种矿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气等燃料。)②它们多从哪些地方进口?(从西亚进口石油,从大洋洲、南美洲等地进口多种金属矿等。)[教师总结] 日本国土狭小,原料、能源严重不足,国内市场有限,这些都是不利条件。但是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产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国际贸易,进口原料、出口产品。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和产品输出国。[读课文]指定学生朗读第121页第二段“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 [提问]想一想,当地有输出到日本或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吗?
[读图]从《日本地图》中找出主要对外贸易港:神户、横滨、大阪等。1.现代化的工业 ①发展条件
②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教师讲解]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工业技术先进,部门齐全,主要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提问]读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说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业区?(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
[展示景观图]简单介绍四大工业城市,着重介绍日本首都——东京。[提问]日本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临海可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以便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此外还有社会及其它方面的原因,以后在高中地理再讲。)日本不仅工业发达,而且农业也非常发达。2.现代化的农业 ①技术先进,产量高
[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23页“渔业发达农业单产高”,由学生归纳出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表现。(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进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以及发达的渔业,拥有庞大的船队,占世界第一位的捕鱼量等。)
[导入 ]那么日本人民是怎样在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资源上,建立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呢?可以说日本人民在利用本国资源上水平是相当高的,我们看一下日本农业的分布状况就可略知一二。②农业部门的分布
[读图]根据日本工农业分布图说出主要农业部门的分布地区。(水稻——平原,林业——山区,茶桑及果树——丘陵)。
[提问]为什么日本的渔业发达?(以现代化工业做基础,拥有庞大的捕捞船队,日本是个岛国。有广阔的海域及优良港湾,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渔场。)
[看图]读“日本群岛附近洋流的分布”图,说说北海道附近成为著名渔场的原因。(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区。)
[提问]为什么日本要以小型农业为主,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呢?(国土狭小,耕地有限,但劳动力资源丰富。)
[教师讲解]由此可见,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发达的科学技术资源,充分开发了各类土地资源,才在地狭人稠的岛国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小结]我们从日本工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可知,一个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其资源丰富与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对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而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又取决于该国家科学技术的水平。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这一优势,才在一个地狭人稠的岛国上建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这一点正是我们今天四化建设中所要借鉴的,也是我们学习日本地理的重要目的之一。
日本从历史上就重视吸收外来文化。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从古代中国水稻、铁器的传入,到近代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这一切对日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日本的文化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四、文化特点
[指导阅读]读课文“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一段思考:日本文化有什么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又有本民族文化的传统。表现可从古代、近代、文化艺术、饮食等几个方面归纳。)总结全节
[提问]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学习日本地理特征的?(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知道认识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首先要了解该国所在地理位置、领土和人口等基本特征,之后再进一步了解它们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这是学习国家地理的基本方法,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经常运用。
第五篇: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节土地资源教案
第二节 土地资源
教学要求
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内容点析和教学建议 1.土地资源的利用
教材用一首诗来描述“什么是土地?”,启发学生解释这几句话的涵义。这样的安排比直白的说明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图3.6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并结合文字说明,体现由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不同。这种更注重感官体验的教学十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应启发学生注意观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貌差异及经济差异。2.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突出“人与土”的矛盾
教材就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力求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地形和气候等知识,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做出分析。
有利条件: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复杂多样;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上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
不利条件: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土地资源构成比例不合理,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且破坏严重等。其中,教材着重对我国耕地不足的现状做了分析。
图3.7和3.8以数据和统计柱状图的形式说明了我国人均耕地少及土地构成不合理的问题。而“阅读材料”补充说明了“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的国情现状。应当通过指导学生读图,使其学会初步分析我国土地构成的状况及问题所在,尤其要引导学生关注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作为农业之本,承担着解决十余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的重责。一方面,我国本来就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建设用地将不断增加,耕地还将进一步减少;而人为破坏,不合理的乱占耕地现象,以及自然界中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则使本来就不容乐观的耕地、林地不足问题更加突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又使得以上问题变得雪上加霜。
教材中的“活动”不是作为课后反馈练习出现在这里的,而应作为学生们学习新课的一个重要活动加以展开。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结合课文提供的资料以及前面学习过的地形、气候知识,对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做出评价,再深入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现状及问题。
3.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突出“水与土”的矛盾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既可作为我国土地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题加以学习。
图3.9如果和“中国地形图”、“中国季风区图”、“中国干湿地区图”配合使用,将起到更直观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表比较,自行归纳总结出我国土地分布的规律,并说明各类地形分布与地形区、季风区及干湿地区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教材第69页活动1的主要内容,它体现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都大有裨益。
活动2则通过要求学生比较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的差异,将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配置问题 2
摆在学生面前,突出“水与土”的矛盾: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多发展灌溉农业;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该活动引导学生从水土资源的匹配情况,去分析地区农业生产的合理性,不仅旨在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也旨在加深学生对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关系的理解。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通过以上内容的铺垫,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教材中特别指出: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恰当,能够供人类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或遭人为破坏,则可丧失其生产能力,不能再生。
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都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教材选择了最具代表性问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及土地荒漠化来加以说明。建议教师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们收集更多的资料和新闻报道,结合自身的体验,例如北方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农村私建住房乱占耕地、墓穴占地等现象,通过自学和班内交流的方式,列举更多的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并造成严重影响的实例,来共同加深对国土资源现状的关注。并可结合教材第72页课文及阅读材料,以及第73页的漫画,分小组展开有关土地保护措施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