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写结合案例《翠鸟》(模版)
读写结合案例《翠鸟》
龙虎小学
廖文敏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纯真善良,富有爱心。在他们居住的周围,时常可以看见麻雀、鸽子等小鸟,像翠鸟这样的水鸟他们却很少见到,加之翠鸟又如此漂亮,孩子们对《翠鸟》这篇课文的学习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孩子们年龄特点,他们活泼好动,精力不易集中,故教学设计一定要注意直观与趣味性,让孩子们在“赏”中学,在“玩”中学。
教材、课标要求分析:
《翠鸟》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状物的课文。主要通过对翠鸟色彩鲜艳、小巧玲珑的外形和活动时机警、敏捷的特点描写,反映了作者喜爱翠鸟的情感。作者在描写翠鸟外形时,抓住颜色非常鲜艳的特点,先总写后分述,准确地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和比喻的手法,突出了翠鸟的静态美。在描写翠鸟的活动时,抓住“疾飞”、“叼鱼”的动作,精确地选用恰当的动词,生动描绘了翠鸟动作机灵的特点,突出了翠鸟的动态美。
鉴于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我将读写结合训练融合其中,因此将本课设计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解决字词、完成朗读训练、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精读第一自然段,读写结合,完成描写动物外形的写作训练。第三课时精读二至四自然段,体会翠鸟机灵迅捷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以下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设计思路:根据新课标要求,三年级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朗读和默读的训练。写作方面,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三年级阶段着重进行段的训练,本课的训练重点是使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接触文中先总起后分述的写作方法,为以后学习类同结构的篇章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设计: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学习目的和学生实际,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法:
1、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2、启发式讲读法: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读、划划、议议,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3、读写结合:抓住课文的教材特点,进行仿说,仿写。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感受翠鸟的美丽。
2、学习作者按顺序及抓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模仿第一自然段描写一种动物的外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
1、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感受翠鸟的美丽。
2、学习作者按顺序及抓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模仿第一自然段描写一种动物的外形。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顺序及抓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非常美丽的小鸟,它的名字叫——(翠鸟),作者介绍了关于翠鸟的哪些内容?(外形、活动、住处,师板书)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翠鸟的外形的。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师:课文哪些自然段在介绍翠鸟的外形呢?(第一自然段)请大家默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默读要求:①数数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标上序号。②想想课文描写了翠鸟身上的哪些部位,把这些部位圈出来。
(生汇报:共六句话。描写了爪子、羽毛、眼睛、嘴,师板书。)
2、学习第1句
师:找找哪些句子在描写翠鸟的爪子?用横线画出来。抽生汇报。(课件出示第1句。齐读这个句子。)
师:观察图片,结合课文的介绍,想想翠鸟的爪子是什么样的?(红色、小)课件突出显示“红色、小”,板书“红色、小”。
师:我们朗读的时候怎么突出翠鸟爪子的特点呢?(写特点的词要重读)生齐读第1句。
3、学习第2—5句
师:哪些句子在描写翠鸟的羽毛呢?用波浪线画出来。抽生汇报。(若学生没有找出第2句,则追问:第2句在写什么?颜色具体指什么的颜色?)(课件出示第2—5句。生齐读。)
师:观察图片,翠鸟的羽毛又是什么样的?(头上是橄榄色,中间有翠绿色花纹;背上是浅绿色;腹部是赤褐色。)课件突“头上”“背上”“腹部”及几种颜色。师:翠鸟的身上有这么多颜色,作者就用了一个词来概括,叫做——?(生汇报:鲜艳)课件突出显示“鲜艳”。“鲜艳”是什么意思呢?(生汇报。)我们知道了,原来“鲜艳”这个词就是指颜色鲜明美丽的意思。板书“颜色鲜艳”。
师:翠鸟羽毛的颜色挺复杂的,可是聪明的作者采用了一种特别的方法来描写,先总写翠鸟颜色鲜艳,再分别写头上、背上、腹部的羽毛,板书“头、背、腹”就让我们对翠鸟羽毛的颜色清清楚楚了?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先总说后分说的方法)
师:同学们可以在以后的习作中采用这种方法来描写比较复杂的事物,先总说这件事物的特点,再按一定顺序具体来说这个特点,可以把事物描写得更清楚明白。师:悄悄告诉大家,老师曾经也描写过翠鸟,是这样写的:(出示课件“翠鸟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你们觉得和课文里的句子相比,哪个更好?(课件出示课文原句,生评价写得一般,没有课文写得好)
师:我可不服气了,为什么课文里的好?(课文里的用了比喻句,让句子更生动形象了。)
师:这个句子是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头上的羽毛比作头巾)(课件突出显示“头上的羽毛”“像”“头巾”。)
师:哦,老师知道了,比喻句可以让我们描写的事物更生动形象。课文里还有这样精彩的句子吗?(生汇报后两句)(课件出示这两句)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呢?(把背上的羽毛比作外衣,把腹部的羽毛比作衬衫)
师:这样一只戴着头巾,穿着外衣和衬衫的小鸟,你喜欢它吗?把你对翠鸟的喜爱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生齐读2—5句)
4、学习第6句
师:我们了解了翠鸟的爪子和羽毛,它的眼睛和嘴又是什么样的?用双横线画出描写眼睛和嘴的句子。抽生汇报。(课件出示第6句,生齐读)
师:观察图片,翠鸟的眼睛是什么样的?(透亮灵活)师板书“透亮灵活”。师:翠鸟的嘴是什么样的?(又长又尖)师板书“又长又尖”。
师:小巧玲珑是什么意思?板书“小巧玲珑”(“玲珑”是精致的意思,“小巧玲珑”就是形容东西小而精致。)翠鸟体型很小,只有15厘米,相当于我的拳头这么大,可不是小巧玲珑吗?)
师:就让我们在朗读中去体会翠鸟的小巧玲珑吧。(生齐读第6句)师:从总体上看翠鸟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呢?(颜色鲜艳、小巧玲珑)
师:下面,就请大家再读第一自然段,向大家介绍这只颜色鲜艳、小巧玲珑的翠鸟吧。如果你能背诵的话更好。(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模仿第一自然段描写一种动物的外形。
1、总结写作方法
师:作者先描写翠鸟的爪子,然后是羽毛,最后是眼睛和嘴,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翠鸟的?(从下到上)我们除了可以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写,还可以按什么顺序写?(从上到下)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总结了写好动物外形的秘密武器。出示课件:
描写动物的外形我们可以:
①按一定的顺序写(从上到下、从下到上)。②遇到复杂的特点可以用先总说后分说的方法。③多用比喻句能让习作更生动形象。④别忘了用上你积累的好词好句。
2、说一说
师:老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几幅猫的图片,谁来向大家介绍这只小猫,先想好你打算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学生口头介绍,师评价)
3、写一写
师:现在就请你模仿课文第一自然段,描写这只小猫的外形,带上老师给大家的秘密武器,相信各位都是写作高手。学生习作。
4、师生评析作品(主要评价是否按一定的顺序写,抓住特点没有,其次看有没有比喻句、好词语)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观察了美丽的翠鸟,学会了怎样描写动物的外形,下节课我们还将继续和翠鸟做朋友,了解它的其它方面的特点。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爪子
红色
小
头 外形
羽毛
背
(颜色鲜艳)
腹
(小巧玲珑)
眼睛
透亮灵活
翠鸟
嘴
又长又尖
活动
住处
课后反思:
《翠鸟》一课是非常典型的状物文章,我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体验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借课文训练学生状物的写作能力;二是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
课后我反思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教学重难点也一一突破,学生在课堂中也很活跃,主动性较高,课堂中,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汇报交流中指导学生注意语言准确与生动,培养了想象力与表达力,如出示两组句子,将普通陈述句与比喻句相对比,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读中比较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然而我也发现,在新课标下,我依然没能完全转变自己的观念,教学方法可能太老式,提问不恰当。陈旧的一问一答太多,应采用问题式探究。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作为发现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学生有尝试的欲望,探索的愿望,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展这种探索心理。问题式探究是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我们所说的问题式探究不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问一答的问答式教学。应该是教师创设一种和谐、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尝试,比较,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地探究解答疑问,在疑问解决的同时发现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的一种反复的思维训练的过程。问题解决不是最终目的,整个探究过程才是核心。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沉浸在问题情境中,探究性学习得到了落实,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会提出一个个具有学生味和个性特点的问题,闪烁出具有学生味和个性化体验的精彩回答,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只有这样,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精神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如“看看该怎么读,争取把它读好。”另外,朗读也是一种极具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便一样,朗读的方式也肯定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朗读指导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当人的身心处于激活状态时,大脑会把意识的、潜意识的一切与文字内容相关的储备充分提取起来,勾连贯通,进行意想融会,意会整合。在这种状态下最容易产生顿悟和灵感,言语的、思想的创造性浪花常常会不断飞溅。课堂教学更需要我们走进儿童的心灵,走进儿童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也许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更新、更美的境界。
第二篇:《谈生命》读写结合案例
《谈生命》教学案例
秦 蓉
-----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
《谈生命》一文兼具感性化和理性化特点。就前者而言,“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是比喻性的说法,描述它们的行进和生长过程,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本文作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点。以后者而论,文章揭示了生命的一般规律、生命历程中的艰难与幸福的辨证法,揭示了宇宙生命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这些都是文章哲理意味、理性精神的表现。就理性化而言,作者提炼出的深刻哲理主要集中在最后一部分,这些句子是文学大师冰心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精警之句,是对自己的人生观、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对宇宙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到学生的阅历和生活经验,考虑到教师与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不同,万不可越俎代庖,把教学参考中的有关生命的本质与规律灌输给学生或只让学生机械的背诵这些警句。
《新课标》中也提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我们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主旨句、主题句和精警语句自主评点,对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感悟,并进行写作的训练,感受并借鉴这种人生态度,加强生命体验,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文章有了整体性的认识,那么,文章的最后一段(层)在全文结构上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生思考讨论)
生1:从结构方面说,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师:对,由于文章具有哲理性、议论性的特点,所以最后一段具有作结论的性质。
生2:从表达主题方面来说,这一段全是议论,不同于前面的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充分描写,提炼出了深刻的哲理,具有阐明文旨,深化主题的作用。
师:好,本段中有很多语句含义深刻隽永,是文学大师冰心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精警之句,是对自己的人生观、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对宇宙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试找出来,认真品读,谈谈你的理解。
二、学生自主感悟
方法:采用评点式读书方法。
要求: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在句子旁边写出感悟。(教师巡视。)
三、学生交流所感所悟
生1:我评点的是“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一句话使我想起了孟子的话“生于忧患”,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因为生命中的痛苦挫折磨练了我们,使我们更好的生存发展。
师:很好,能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生2:我评点的也是这一句。生命就像一杯热咖啡,有苦也有甜,在我们快乐的时候不能一直沉浸在快乐之中,在我们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一味的不能自拔。生命是多彩的,有时阳光明媚,有时风雨交加,我们不应对此怨恨,应该感谢它们,能从中得到生活的经验,不断地完善自己。
师:你能这样想,我很高兴。谁再来谈谈?
生3:我评点的是“在宇宙的大生命中„„进化运行”。对于茫茫的宇宙来说,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我们虽然渺小,但滴水可以汇成江河,我们虽然微不足道,但我们可以装点星空,我们不可自大,我们更不能小视自己。
师:是的,我们不能小视自己,应相信自己,只要不断的努力,就可以装点星空。
生4:我评点的是:“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这句话中的“江流入海”“种子长成大树”,告诉我们人的生命都有尽头,人的生命不断壮大。
师:你准确的把握了“江流”和“种子”的比喻含义,很好,但是,不足的是忽视了“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两句话。你把这几句连在一起再想想看。
生4: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师:你的悟性极高,继续努力!
生5:我评点的也是这一句。江流的生命意义在于流动,奔流入海;种子的生命意义在于生长,成为大树。那么人的生命呢?人的生命更需要生长,更需要打拼,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体现生命的活力;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体现人生存的价值;因为如此,我们的生命才不会暗淡无光!
师:很好,不仅能从句子的本身意义说起,更注意到了它的深层含义。
生6:我评点的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挫折、困难,我们不应退缩,而应把这些困难视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从困难中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而当我们再次遇到这些问题时,就会有更大的把握来战胜困难,那么我们也会因此而获得更多的力量,来造就美丽的人生。
师:我们的人生因愈挫而愈勇,因坎坷而坚强。因坚强而美丽。师:还有别处吗?
生7:我评点的是“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快乐给人带来的是兴奋,但苦痛也是一笔财富。韩信忍受跨下之辱。勾践被俘虏之后为夫差尝粪便,驾马车。这都是有辱人自尊心的,但他们没有因此而沉沦下去,而是从苦痛中奋起,成为了大勇,原来苦痛之后也会呈现美丽景象。
师:最好的东西要留在心底,不断地回味,它会对我们的人生有
更大的指导意义,让我们铭记那些给我们启示最深的语句。(生背)师小结:今天我们跟随冰心老人一起经历了一次生命的历程,让我们懂得了,生命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有顺境也有逆境。在顺境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逆境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只有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才能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四、课堂练笔,加深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师: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多姿多彩。有云淡风轻,也有阴霾蔽日;有温馨浪漫的欢乐,也有刻骨铭心的苦痛„„冰心老人认为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像一棵小树,那么你认为生命像什么呢?请用一个比喻句诠释你对生命的理解。
学生展示:
生1:生命是一粒种子,坚强地萌发,倔强地生长。生2:生命是一本书,丰富而有内涵。
生3:生命像品茶,品味时,有时有淡淡的苦味;有时有淡淡的清香。
生4:生命像浪花,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
生5:生命是一场春雨,出来就蓬勃,悄悄地滋润万物。生6:生命是—张白纸,靠我们用双手去涂抹斑斓的图画。生7:生命像路,有时平坦,有时崎岖,这样才缤纷。生8:生命像一场戏,有悲欢离合也有喜怒哀乐。
„„„„„„„„„„„„„„„„„„„„„„„
师小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把握了生命的规律与本质,也获得了对生命独特的情感体验。恩格斯说,生命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世界(地球)是因生命而精彩,而在生命创造的精彩中,人类的生命更
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要珍爱所有生命,更要珍爱我们人类的生命。最后愿同学们在生命的长河中,鼓起奋发向上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五、(作业)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道的困难,如:父母突然下岗,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已经尽全力了,可学习成绩仍无明显改善;你想和同学搞好关系可大家都不理解你;你遭受到突然的打击和挫折„„面对这些,你是怎么认识的?
请任选一个角度,恰当地用上我们本节课所学的富有哲理的精警之句,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话。
【教学反思】
1、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哲理散文,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从而达到领会文章主旨的目的。评点式学习方法的运用无疑是一润滑剂,给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学生联系个人感受,进行独立思考和领悟。
2、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设计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3、注重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互相启发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加深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了师生的精神世界,丰富了人文素养。
4、拓展延伸,讲练结合,在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感受语文学科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容量过小、教学的节奏感较慢、缺少朗诵等。
第三篇:读写结合(本站推荐)
读写结合·课外观察——初中作文教学的体会
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始终是难点。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要做好两件 事情:
一、课内读写、紧密结合;
二、培养课外观察、练笔习惯。这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课内读写,紧密结合
课内读写紧密结合,不是读什么,写什么,而是将初中新教材的阅读要求、写作要求融为一体,体会读的 同时酝酿写,写的同时加深读的体会。
作文教学中,往往容易出现的是另一种读写结合。新教材每单元阅读要求和写作要求是分前后两部分编排 的。一般情况处理,先讲完阅读部分,再指导写作部分,容易片面理解为读完就写,就是“读写结合”。这样,实际就造成读写脱节,学生在读的时候只管读,写的时候还不清楚要写什么,这样的作文势必带有很大的盲 目性。学生会感到作文难写,教师也感到作文难教,影响预期的作文效果。这种读写结合,只是表面形式上的 读写结合,而学生并没有从思维角度真正将二者结合。因此,导致了作文的“难”。
要突破作文的“难”,就要让学生从思维角度真正将二者结合起来。也就是课内读写紧密结合。一开始学 生接触新的单元时,就要把新教材中阅读、写作两部分要求让学生真正理解、融会贯通,在学生思想上把两方 面要求一致的知识点,带到整个的阅读、写作中,也就是说完成一篇有一定要求的作文,不是单靠两节作文课 完成的。这篇作文的思维,是一接触这个单元时,就已经酝酿在其中了。这个过程也就是说,把读、写两部分 要求,完全、统一地贯穿到读写的全过程。读写做到这样的紧密结合,作文才能成效显著。
下面以初中二册五单元为例,谈课内读写紧密结合的具体做法。1.了解、明确理论知识要点
初中新教材,三年有整体要求,每册有整体要求,除对这些知识应做必要了解外,学本单元首先要了解、领会本单元的阅读要求,写作要求。本单元第一部分阅读要求:掌握线索;体会记叙、描写怎样结合。第二部 分写作要求:在记叙中描写,要服从中心意思需要,做到恰如其分。然后再要求学生掌握本单元两部分要求相 同的知识点:记叙中描写。这一步的目的,让学生一开始学这个单元,思想上就明确,这个单元阅读、写作要 紧紧围绕“记叙中描写”这一要点。这就给学生在阅读之前就讲清了本单元作文要求的理论知识,学生在阅读 过程中,就已带着作文的问题思考了。2.具体感受课文,体会知识点
这一步是最重要的。因为学生仅仅是理论、概念的了解,还只是抽象的,通过这一步,学生才能把抽象的 东西感受具体、形象。这一步是消化、吸收重要的一步;是突破阅读要求,酝酿写作要求的关键点。3.再次总结知识点
这一步是在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具体课文感受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学生便会 对这一知识由陌生到熟悉,再上升到理论。学生通过这样反复的思维活动,对本单元的要求已经融会贯通,为 下一步完成作文,已奠定了成熟的思维基础。4.利用学会的知识,进行写作
二、培养课外观察,练笔的习惯
每篇作文都是心之声。作文教学,要训练学生眼中有物,心有所感,笔下才有物可写。因此,培养学生课 外观察、练笔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作文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必须使学生养成随处留意、观察,并通过自己所思所感,随时写下来的习惯。作文的实质离不开做人和生活。因此,课外练笔是将课内知识灵活 运用的极好机会,是课内外互为补充的好办法。
培养课外观察、练笔的方法:每周让学生练一篇课外随笔,每次评讲,表扬那些言之有物的好随笔。如学 生随笔有这样一些:《雨中的故事》、《街上的字》、《小青豆的愿望》、《春之盼》、《如何对待错误》、《保护鸟类》等篇目,单从题目看,也能看出题材多样、内容广泛。不妨我们再看一篇具体例文:《无人售票 车》„„我认为无人售票车是伴随着一个城市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诞生的。它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 的标志之一。美、日、英等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很早以前就采用了新颖的公交营运服务方式。其表现 为:公交车上不再设售票,而是由驾驶员一人开车监票,被称作公交车辆“一人运作”,即无人售票。
而在进入八十年代后,这种较先进服务方式才传入我国。深圳、广州、杭州、北京、上海等三十四个大中 城市已先后实行„„
从今年元月一日起,我市已有14、30、28、27、5路先后实行无人售票,17路也于三月一日起实行无人售票。虽然无人售票车显而易见,但它毕竟是新生事物,目前存在问题有三:
一、乘一站与终点票价一样;
二、上 下车不知规定乱上下,乘车环境没得到根本改善;
三、兑换零钱点极少,有人因无零钱只好放弃。但无论怎么 说,无人售票的出现是好的,它说明了我们乌鲁木齐人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高。我希望公交公司能不断改进不 足,也希望我们乌鲁木齐市民积极配合,使这一新事物不断蓬勃发展。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学生一旦养成了观察、练笔的习惯,就会主动观察社会、关心社会,并会提出自 己的观点。持之以恒,学生会从思想、观察、选材、组材等方面得到迅速提高。
第四篇: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想 象 补 白 感 受 形 象
——《临死前的严监生》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长泰县实验小学 严文莉
一、案例背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近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工作,越来越意识到只有在读中探写,读写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临死前的严监生》出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作家笔下的人物”这一单元,讲述了严监生临死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吴敬梓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可谓经典之作。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形象呢?我觉得只有引导学生对本文进行反复朗读、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如果说本文的语言具有特色,那么也是人物心理在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的“读写结合”点就是通过动作、神态想象严监生的内心活动,补白人物心理活动的文字,丰富语言积累,感悟其吝啬。
二、案例呈现:
师:初读课文之后,你认为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生1:吝啬 生2:爱财如命 生3:守财奴 „„
师:严监生在临死前的哪些行为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呢? 生自由交流
师:其实,一个人的动作往往是他内心活动的真实体现。不信,我们就通过严监生的动作揣摩他的内心世界,明白了他的心思,你对其吝啬形象的感受也就越深刻。(请一位同学读读这个句子。)出示: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师:读得真好。他一连几天都说不出话来了,他一定有无限的话想说,到底有多少话想说呢,他想说: 生:自由猜测说严监生想说的话
师:同学们,注意,说话时要有称呼,语言要符合人物特点,想象当时的情境。生1:大侄子呀大侄子,你没看见我的两个手指头吗,我指的是两茎灯草。
生2:你呀真是,什么亲人不亲人,满屋子不都是亲人吗?怎么就不明白我的心呀,真是气死我了。„„
师:刚才这两个同学都是抓住了不同的关键词,展开合理的想象,我受刚才同学的启发把它无限的心里话整理成了一段话,你们听:他把头摇了两三摇,心想:大侄子呀大侄子,什么亲人不亲人的,满屋子不是亲人吗,不是都来了吗?你没看到我伸的是两个指头吗?你怎么都不明白啊,你们说的都不对呀,我指的是两茎灯草,耗了我的油就是耗了我的钱,你们再不挑掉一茎的话,我是断不了这口气的。师:看来我们只要抓一两个关键词语,就能走进了严监生的内心。大侄子没有猜出他的心思,严监生继续苦苦地、挣扎着伸着他的两根手指。(出示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与严监生的对话。)
师:读读这些句子,你发现严监生每次摇头、伸指头的动作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生:大侄子是“摇了摇”,到二侄子是“狠狠摇”,到奶妈是“闭眼摇”,两个手指头描写也有变化,从“伸出手指头”到“指得紧”到“指着不动”。
师:作者吴敬梓之所以写出严监生动作的细微变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自由说。师:同学们说得对!越来越气愤,简直要绝望了。同学们,请你用刚才的方法,抓几个关键词,把他或越来越气愤或越来越绝望的心里活动写一段话。想象临死前的严监生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请两位学生读一读后,大家选择一处写一写。)出示: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心想: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心想:
(学生写话,老师巡视)生自由说
师:这两位同学之所以写得好,因为用了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的,话语符合严监生的心理。对于一个奄奄一息的人,作者吴敬梓准确地抓住了他动作上的微妙变化,而我们通过合理想象、走进人物内心,进一步感受到严监生鲜活的吝啬鬼形象,这就是名著语言的魅力。
三、案例反思
1、要想让“读写结合”不流于形式,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文本,准确把握文本语言特点,找准“读写结合点”,充分体现文本价值。正如本课,要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严监生的吝啬,必须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在学习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发现并思考,每次摇头、伸指头的动作一样吗?怎么不一样?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通过对动作、神态细微变化的品读,就一步步体会到其心情的变化:由失望——心急如焚——绝望。这样一来,也为学生再现严监生当时的内心活动做好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动起笔来也显得得心应手。教师在课堂上就是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表达的情境,让学生想要表达,乐于表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2、人物的语言一定要符合人物的个性特点。在课上,学生们经过比较动作、揣摩内心,想象语言,把严监生的形象体会得入木三分。而如果我能追问学生一句,如果把我们刚才想象的严监生的语言加入原文,你们感觉好吗?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体会到,我们补充的语言固然精彩,但严监生当时已是病入膏肓,如果还能这样“滔滔不绝”显然与前文的描写自相矛盾,所以作者吴敬梓只能通过其动作、神态表现其吝啬的人物形象,这样写,更真实,也更有震撼力。我们的想象补白,只为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理解,而并非想画蛇添足。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之所以堪称“经典”,就是因为他把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人物表现推到了极致,收到了深入人心的效果。
3、我们知道读和写的关系是输入和输出关系。读是一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读是写的基础,写从读中吸取养分。《临死前的严监生》收录在“作家笔下的人物”这一单元,就是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领会、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写作的专项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去——感受人物形象”到“走出来——领悟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从而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例如:在此教学案例中,我就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这样一来,学生在感受严监生吝啬形象的同时,还学到了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又可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即通过人物动作、神态的细微变化变现人物内心的变化。
真心希望我们的学生在欣赏祖国语言的同时,能积极尝试运用祖国语言,从而传播祖国语言,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做好二者的桥梁。“读写结合”之路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第五篇:读写结合总结
读写结合总结
张艳秋
本学期在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读写结合的校本教研。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显然,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低年级怎样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起来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阅读教学中注重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新课标也要求低年级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且“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而理解并准确运用所学的词语是写话的基础。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寻找读写结合点,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词语,发现课文字词和生活之间以及字词和文本之间的联系,巧妙地渗透写话的基础知识。
如在《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中出现有特点的词:“青青的”“白白的”“大大的”“宽宽的”。教学中我通过反复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语感。老师说;“你还知道白白的什么?”生回答: “白白的云”“白白的棉花”“白白的花”„„同学们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词语,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孩子们说了很多,如:玩玩的小河,长长的马路„„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也有效地加强文字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再如《小松鼠找花生》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同学们掌握“格外”这个词语的用法,我在运用多媒体让同学们理解“一朵朵金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这句话的基础上问:“格外”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呀?孩子们很快说出了不同的词语:“很”、“十分”、“特别”„„我趁机点拨:“你们看,我们用换词的方法不仅知道了‘非常’的意思,还知道了与‘非常’意思相近的三个词语。”这样通过换词训练,就帮助学生积累了词语。
二、阅读中要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同学写话实践提供仿写借鉴的对象,达到渗透作文指导的目的。
1、模仿型读写结合。
处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我们可利用这个特点,精心选择易于模仿的课文片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话训练。
如: 《日月明》这是一篇识字课,它以儿歌的形式让学生识字,韵文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文章的意旨是对学生对会意字有所接触,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构字特点。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就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格式编写一首。他们经过思考,学生很快就完成了:
土也地,口十叶。禾火秋,口斤听。西女要,木果棵。„„
《阳光》一课中有这么一个典型的句式:“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在理解这句话之后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式写()的(),因为有了阳光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动物、植物、人物)去说,充分感受阳光对人类的重要性。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有特点的儿歌,在教学第三句话时,我对学生进行拓展说的训练,还有哪些小动物也可以画竹叶,枫叶,梅花,月牙。学生写出了:“小鸟画竹叶,小猫画梅花,小鹅画枫叶,毛驴画月牙。”在了解了冬眠的动物后,又进行了拓展说的训练。我这样问:“还有哪些小动物不能来参加?”请你来问一问。学生问:“小熊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了。”„„最后,我给出各种动物及他们的脚印图片,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首儿歌,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孩子们写起来也特别容易,基本上在10分钟内都能完成自编儿歌。
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让学生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
2、想象型读写结合。低年级学生的想象比较丰富、独特,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我们精心选择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或是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读写结合,使之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
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1)抓住“空白”展开想象。
想象性的读写结合包括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的部分,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续写。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文,文中最后写到“花生是被谁摘走了呢?”这就为学生留下了一个疑问,也为学生留下了一个补白点。这时可以以《花生找到了》为题,让学生去续写课文,想想“小松鼠怎么找到花生,找到花生后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续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提供给他们想象的机会和空间,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灵动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喜爱。(2)抓住词语展开想象。
如教学《小熊住山洞》最后一个自然段,我紧紧抓住“感谢”这个词语,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有哪些小动物来感谢小熊一家?它们会对小熊一家说些什么?”。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围绕小熊一家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品质进行写话,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总之,在低年级的写话教学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座宝藏,都会给我们的读写结合带来很好的启发。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教材,又要深入钻研教材,发挥好每篇文章在读写结合中的范本作用,从词语、句式、段落等层面对课文进行认真地挖掘和开发,才能精心选择语言训练的内容,让读写结合训练取得最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