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2单元第6课《散步》公开课优秀教案
《散步》公开课教案
教学要求
1.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仔细揣摩语句所展示的语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阅读去品味文中的感人之处。3.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重难点
1.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字迹里体会爱的真谛,整体感悟课文。2.学会在细节中体会博大的爱。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多媒体情景导入
(播放《自然的爱》,把学生情感吸引住,渲染情感,为后文打下感情基础。)温馨的画面像阳光一样照进我们的心里,爱是与生俱来的,但一次又一次感动我们的却是那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跟随莫怀戚的脚步一同踏上南方的初春,那里有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现在我们就走进这和睦的家庭,感受一家散步的温馨。
2.走进作者
①莫怀戚,1951年生于重庆,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写作必得使其愉快,否则不写。胸无大志,重视世俗生活中的乐趣。(莫怀戚提供)
②.识字,累积
嫩芽(nèn)霎时(shà)
拆散(chāi)
委屈(wěi)
水波粼粼(lín lín)
3.初读课文,聆听爱的呼吸(可选择使用多媒体音频、视频)①.能够准确的朗读课文,并能初步概括要点。②.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散步的地点?散步的季节?散步的人员?散步中的插曲?散步的结局?
田野
初春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产生了分歧
一家人在田野上温馨地散步
③.学生自读课文,注重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读进文本,读出味道。4.合作学习,探找爱的支点
支点一:劝母散步,回馈母爱
<1>母亲是真的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去散步吗?母亲说了身体不好,我为什么还要邀请她?
思考方向:不是,身体原因,不想妨碍年轻人;
把老人留在家里,老人会有落寞感;
老人晚景的追求不在物质,而在精神的慰藉;
严冬过去,初春来到,欣赏春的气息,有助于身心健康;
带着老人,可以让一家人其乐融融,即可以关爱母亲,也可以在无形中给儿子以感化,做一个有孝道的人。
总结:生活中一个平凡的问答,折射出母子的融洽关系,体现出家的温馨。支点二:十字路口,分歧中的温馨
<1>母亲和儿子发生了分歧,此时的“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思考方向: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责任大的原因“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是维系这个家庭的纽带,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家庭中维系了家庭中所固有的重要关系——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种亲情联系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2>尽管如此,“我”最终决定委屈儿子,遵从母亲走大路,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思考方向: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经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日子还很多,在“尊老爱幼”思想的引导下,我决定委屈儿子,照顾母亲,做出了走大路的决定,而这个决定也是明智的。
<3>但母亲后来还是决定改变主意走小路,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思考方向:母亲疼爱孙子
母亲对茁壮成长的支持,“望”着“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正是对成长的期盼,母亲的做法意味深长。
总结:我的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尊老“思想,母亲的决定是让人敬佩的,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孙子的心愿,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的美德。
支点三:背起“世界”,爱河绵延
<1>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思考方向:“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 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本质上看很有象征意义,“我”背的是母亲,母亲给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爱;妻子背的是儿子,儿子是这种生命与爱的延续,是爱河的绵延,这需要代代传承。所以背负的是一种爱,一种绵延。
<2>怎样理解背起“整个世界”?
思考方向:对中年人来讲,沉重的责任必须背负。亲情、责任感在文中表现得很好,两个成熟的生命,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国家,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总结:中年人具有成熟的生命,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但责任感并不是中年人才应该有,才去培养,这种责任意识,我们要从小培养,要在生活的点滴中去体会,才能有能力在中年的时候去承担应有的责任。
5.探寻美的足迹,感悟景物描写的意境美(老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思考方向:<1>.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
“新绿”
“嫩芽”
“水泡”
感悟:春天的气息,不可遏制的生命,对生命的赞歌。<2>.母亲所望到的小路景物
“金色的菜花”
“整齐的桑树”
“水波粼粼的鱼塘” 感悟:春天的召唤,生命的召唤。
整体归纳:①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②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6、探寻美的足迹,感悟平易朴实的语言美(教师引导学生发言)
思考方向:<1>.语言的情趣盎然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2>.语言的意味深长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 “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3>.语言的句式美
纵观整个行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除文末有几分含蓄外,其余则明白如话。但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
句式的整齐与错杂,音韵的铿锵与连绵,语意的对举与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无丝毫的刻意雕琢。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三个句子看来熟悉的字眼很多:无非就是“我的话”“她的话”,“前面”“后面”,“妈妈”“儿子”,读来却能撩起几多思绪,几多羡慕:慈母与孝子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羡慕之余却又悟出:生命原本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一个“平顺”,一个“有意思”,这分明是描摹母亲和儿子的口吻,加之运用顶真辞格,读时格外真切,琅琅上口,富有韵感。
“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一“老”一“小”,一个看为“强壮”,一个视为“高大”,这种回环复沓的句式和遣词的变化既使句子饶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现了“我”复杂的心理。
“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我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此种对举在文中是常见的,它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同时也为文章的内容服务,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这里既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7.拓展延伸,观看《给妈妈洗脚》视频
引导方向:小事中体现大爱,成熟的中年人是责任与榜样,画面中不停的出现两个字“慈”与“孝”,理解、信任、榜样、,这种良性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8.课文小结
本文表现的是一家人在散步中体现出来的和睦,虽然只有几个小细节,但这一家的尊老爱幼的思想却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发人深省。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散步》教案 新人教版
散步
一、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
莫怀戚的《散步》是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2、分析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应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可以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学习的广泛空间。同时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增强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品读浅显质朴的语言,并进行仿写。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体会文章中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是否注意过这样一种现象:当你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很多新闻都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词展开,这就是“和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和谐”就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那么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呢?“和谐”就是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要有浓浓的亲情。再具体点来说,就是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散步》就是通过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体现出浓浓亲情的。
板书课题:散步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问题1:划出新词和词义。
问题2: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写了一件什么事?结局是什么?设计一些抢答题让学生 1 快速回答。
问题3:在散步时,发生了什么分歧?在解决这个分歧时,我的感觉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理解亲情
鲜花献给最可敬的人: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他献给文中的一个人物,并说明理由。
(四)品味语言,合作赏美
⒈ 请同学找找描写“初春”的句子有哪几句?想一想,这些景色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
①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暗示“生命”的活力。作者由景生情,希望母亲的生命也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活力,表达作者对母亲的祝福、孝敬之情。(珍爱生命)
②表现春天蓬勃生机,提供美妙背景,渲染散步快乐,起烘托作用
⒉ “但妻子和我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①“我”和“妻子” 是怎样背着母亲和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他们走得小心,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的,所以非稳当不可。
②“整个世界”在这里是否大词小用了呢 ? “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品读语言
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说成是背负 着“整个世界”呢?
这个细节大有深远的象征意义,“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 , 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五)小结:
本文通过 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示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 生活情趣,体现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亲爱的同学们: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 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最后送给大家一副对联: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横批:相亲相爱
(六)写作方法借鉴:
在一次散步中发生了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下,共同走向那条开满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 幸福小路。
文章通过这么一件小事表现大的主题 ——“孝”
(七)联系生活,诗意表达:
请同学根据学习体会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家”为主题进行仿写 例: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老人孩子都怡然自乐; 家,是一副沉重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家,是一根生命的链条,老年、中年、幼年,生命就像永远也达不到终点的接力棒,代代相传,繁衍不息。
(八)课后作业 真行实感
1、真行: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
2、实感:将这一过程及真实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散步》说课稿 新人教版
《散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一、教材分析
《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3)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五、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
2、朗读感悟
3、情感体验法
4、小组合作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
观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由此导入新课:洗脚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然而这平凡的小事,却蕴含了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散步》。
【设计意图:观看妈妈洗脚这个视频,给学生营造一个浓浓的亲情氛围,唤起学生的亲情意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感情基础。】
(二)、朗读课文,感受亲情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检查阅读效果:(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嫩芽 分歧 霎时 拆撒 熬过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2)思考问题:
①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 ②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 ③从散步这一小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家人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
1、语言美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 ”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人性美
课堂活动设计: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3、景物美
默读课文,请画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在课本上做标注)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的人物情感,从中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四)理解主题,升华亲情
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五)拓展迁移,表露亲情 诗意表达(仿写句子)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老人孩子都怡然自乐,让我们向往。家,是一副沉重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家,是
(六)真诚行动,亲情延伸
1、将本文朗诵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并请他说说听读文章的感受。
2、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帮助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
【设计意图: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七)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第四篇:2021年暑假提前学第6课《散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暑假提前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每日一练)散步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注音和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分歧(qí)
委曲(qū)
鱼塘(táng)
熬
(áo)
过
B.拆散(chāi)
散步(sàn)
温馨(xīn)
嫩
(nèng)
C.粼粼(lín)
蹲下来(dūn)
毕竟(jìn)
水波(bō)
D.稳当(wěn)
责任(zé)
习惯(guàn)
铺
着(pū)
2.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为自己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本上一个鲜红的“优”。在爱的天平上,它们是等值的。
A.也许是蔚蓝色天空的一朵白云,也许是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
B.也许是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也许是蔚蓝色天空的一朵白云
C.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
D.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3.下列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照相师一再告诉我,要尽量放自然些。
B.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这篇文章从头到尾他都仔细看过了。
C.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她对这里的生活还不习惯。
D.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始终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犯罪手段,公民个体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
B.漫步于风光旖旎的半山公园,皎洁的月光和悠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
C.母亲信服地点点头,她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D.杨绛先生将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的母亲又______过了一个严冬。
②母亲______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______地铺着。
A.熬
无奈
随意 B.度
无奈
随便 C.熬
信服
随意 D.度
信服
随便
6.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A.为了表示对您的衷心感谢,我们特意准备了这件礼物,您就心领了吧。
B.王强同学从班主任杨老师手里接过获奖证书,然后说到:“感谢您的厚爱。”
C.王校长说:“李教授,明天我校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请您斗胆赐教。”
D.虽然你尽的是绵薄之力,但是我知道这些钱是你的全部积蓄,谢谢你。
7.下列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好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B.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C.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
D.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8.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B.“快回来!”他一边追一边喊,“前面的路被堵上了!”
C.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我们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D.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历史传奇常常灵动丰盈,因为它有较多理想色彩。
二、现代文阅读
9.课内阅读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⑥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⑦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课文以“散步”为题有何作用?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B.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C.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各种细节贯穿起来,是全文的一个线索。
D.以散步这么一个小事情吸引读者,创设了一定的悬念。
(2)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________和________。
(3)下边的文字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联系选文内容,放在哪儿最合适呢?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4)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列词句的意思。
①“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字用得很好,请简要说说好在哪里。
②对选文第③段中“强壮”“高大”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意说一说。
③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把你的理解说一说。
④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我说:“走大路。”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5)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6)阅读第⑦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黑发底下
简
默
①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从头到脚,我们神奇地保持一致,像是隔着上下三十年的同一个人。
②我们都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它仿佛含有铁质,根根向上,挺立如戟。抬手轻轻拍打,会发出稠密结实的“嘭嘭”声,像电流穿透掌心击中身体。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它高高在上,乌黑茂盛,像潜藏在大地深处的煤一样不说话,我们在它底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③小时候,我们一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到星期五,天麻麻亮,父亲就独自一人趟着露水,一根扁担挑起两只箩筐,走上弯弯山道,到几十里外的深山里去挑煤来烧。傍晚踏着夕阳,挑了满满两箩筐煤回家,正赶上吃晚饭。母亲给他准备一只杏儿大小的杯子,盛满酒,父亲端起酒,贴近唇边轻抿一下,仿佛浑身的困乏与疲惫就被这杯酒解除了。母亲就在这时瞥见了他黑发中躲来躲去的几根白发,惊呼道:“哎呀,你都有白头发了。”说着,她拨开发丝,小心翼翼地拔下,摊到父亲掌中。
④那白发寥寥几根,躺在父亲掌心,枕着纵横的掌纹,银光闪亮,像是会发光的羽毛。
⑤南方的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地守望黎明。天难得地飘起了雪,越飘越大,压在银杏枝头,不时可以听见树枝清脆的断裂声。狭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散发淡淡的热量。我们一家围炉取暖。父亲注视着我和弟弟,就像牧人盯着两只可爱的羊羔羔,问道:“你俩谁给我拔白头发?一根一分钱。”正在打瞌睡的我们顿时来精神了,抢着拔。
⑥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容易寻找到。每拔到一根,我们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溅起一片响亮的欢呼。一晚上下来,收获并不多。
⑦然而,明明头天晚上拔光了,可是,过了一夜,父亲的白发又蹿出了一些,似乎拔的速度总也撵不上蹿的速度。一到晚上,无所事事的我们还是乐意给父亲拔白头发,我们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父亲坐着,我们站着,我们与父亲一样高了。一个个冷寂无聊的冬夜很快蹑手蹑脚地溜走了,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又自鸣得意的秘密。
⑧等我们都上学了,父亲不再叫我们拔白头发了。生活的困窘和难以排遣的忧愁日渐沉重地压迫着他,他的白发越生越多,几乎占据了“半壁河山”,一眼望去,触目惊心。我想他除了怕耽误我们的功课外,可能连他自己都泄气了,听任那些白发喧嚣地恣肆疯长。
⑨后来,父亲被病魔缠身,惊心动魄的手术后,就是不停地吃药、打针,各种治疗。有时候父亲斜靠在病床上,双眼微闭,我觉得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坐在那里,用手轻轻地拍拍头发,发出“嘭嘭”的声音,这声音把一切嘈杂和烦恼都给隔离了开来。但是,事与愿违,他的头发很快就掉光了,露出了空荡荡的头皮,一根不剩地失去了他无比珍爱的头发,他不得不戴上帽子。不知道为什么,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间有些落寞。
⑩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良久,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⑪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我有些无地自容。在岁月面前,一天天变老的父亲曾束手无策,试图借助剔除白发来抗拒生命的一次次落雪,赶在大雪封山以前挽留住某些悄悄远行的记忆,这很像一个农夫靠铲掉杂草来保护庄稼的成长。可我们顽皮的行为却在加速岁月流逝的脚步,我们以帮凶和同谋的身份与父亲鲜明对立。
⑫今天这个日子,在父亲积雪一样飞速消融的生命海拔上,我多么想为他种下一头黑发,让他重新骄傲地穿过人群,像煤被阳光点燃。
⑬但岁月如流水,匆匆逝去,不舍昼夜,无法回头。
(有删改)
(1)说说文章标题“黑发底下”的含义。
(2)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间有些落寞”(从加点字的角度)
②南方的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地守望黎明。天难得地飘起了雪,越飘越大,压在银杏枝头,不时可以听见树枝清脆的断裂声。(从描写的角度)
③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容易寻找到。(从修辞的角度)
(3)找出文中与第⑦段“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又自鸣得意的秘密”中“秘密”相照应的句子。
(4)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和作用。
三、综合题
11.综合性学习。
七(2)班开展以“尊老爱幼”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现在邀请你来参加。
(1)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个主标题。
(2)请你策划“敬老从身边做起”活动的具体项目。(至少写两项)
项目示例: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拍一张合影。
项目一:
项目二:
(3)活动中,老师拿来一副对联,问大家是否符合本次活动主题,你认为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上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
下联: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D
2.D
3.C
4.D
5.C
6.B
7.B
8.B
二、现代文阅读
9.(1)B
(2)地点;人物
(3)第④段和第⑤段之间。
(4)①
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②
“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的,在年迈的母亲眼里,儿子正值中年,身体是“强壮”的;“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的,在幼小的儿子眼中,父亲是身材“高大”的。
③
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我”的处理,决定着一家人散步的气氛,而家里所有的人又都听“我”的,所以,责任重大。
④孝顺;慈爱。
(5)①“慢慢地”言其速度慢,“稳稳地”说明脚步沉重而有分寸,“很仔细”形容走路很留神。作为中年人,“我”和妻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有一种高度的使命感。
②
突出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为后文作铺垫。
(6)形象化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使命感:人到中年,对上肩负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培养子女的责任,承前启后,意义重大。结尾意味深长。
10.(1)(从一个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①黑发底下是父亲这个人物形象。②黑发底下是白发,是脱落。③黑发底下是父亲对孩子的呵护和家庭的责任。④黑发底下是父亲生命的流逝和孩子的成长。
(2)①“丢”原指遗失、失去,在这里指父亲被病魔折磨,失去了头发。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生命的流逝,无奈不舍(无法控制、无法把握)的感情;同时也表明,在作者的眼中,父亲即使掉光了头发,也是坚强的,伟大的。(意思对即可)
②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运用了反衬(衬托,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家庭的温馨。(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③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在不知不觉中衰老;暗示父亲生命的流逝,(逐渐衰老,不再年轻)。(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4)含义:对生命流逝的惋惜;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却以无法将其留住的遗憾;对父亲生命终将逝去的悲痛。(答出任意一点即可)作用: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三、综合题
11.(1)浓浓敬老情,悠悠爱幼心.
(2)给老人讲一个动人的故事;陪伴老人去公园赏菊;为老人做一道可口的菜;到敬老院为老人送温暖等。
(3)不符合,因为这幅对联这副对联劝天下公婆爱女儿也要爱儿媳,劝天下儿子顺从妻子更要孝顺父母,主要讲的是家庭和睦问题,与“尊老爱幼”的主题不相吻合。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2)
《将相和》 电 子年纪年级教年纪案年级备课简表 _____年级______班 教师__ 课题:
《将相和》 课时数:
教学 目标 A类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B类 1、明确文中所讲述的三个故事,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3、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C类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果敢品质,以及顾大局、忍辱退让的博大胸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难点: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预习作业 1、预习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课前要求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浏览,了解战国期间的历史资料.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相关词语。
(二)给文章分段。明确“将”、“相”所指人物,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二、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播放视频资料《子午书简》——《读书长智慧》中的《强硬与谦让的蔺相如》的开头部分。师:通过刚才的观看,相信我们同学对课文里要介绍的人物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人物就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蔺相如,那么围绕他的聪明才智,文中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下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抄写有关生字词。不认识的字标出来,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1、指导读准字音。
注意多音字的读法:
将:1(jiāng)将军2(jiàng)大将 相:1(xiāng)互相2(xiàng)丞相 和:1(hé)和睦 2(hè)应和 3(huó)和面 4(hú)和牌 2、认清字形,注意形似字的区别。
璧(和姓璧)允(应允)侮(侮辱)颇(偏颇)壁(墙壁)充(充满)悔(悔恨)波(波涛)3、理解词意。
三、联系上下文,并通过(词典)理解词意。
有关人物及历史背景介绍: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
“和氏璧”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这样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四、再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横线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 事? 学生读完之后,回答这几个问题:
“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
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有同学概括为:不辱使命、虎口脱险等基本也符合段意)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有同学概括为:险中求胜、虎口拔牙等基本也符合段意)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有同学概括为:言归于好、志同道合等基本也符合段意)五、理顺文章脉络,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由居功不满到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用自己的话复述文中的三个故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中发生的三个小故事,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是哪几个故事?(教师借机板书)2、复习分段。
(二)围绕一个 “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a、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b、在这个故事中,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c、细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d、教师小结。
(三)围绕“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a、这段主要讲了哪些事情?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b、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c、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d、教师小结、过渡。
(四)围绕“避”字自学 “负荆请罪”。
a、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随后教师检查、指导。
b、检查自学情况。
事情的经过是:蔺相如处处避让,并对下人讲清了避让的原因。
事情的结果是:廉颇领会蔺相如的良苦用心,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2)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五)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六)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本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几大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七)布置作业。七、布置作业:
1、复述这三个故事。
2、根据“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写一篇至少400字的感想。
板书设计:
起因:秦强大,骗取和氏璧完璧归赵 经过: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捧、退、靠、举)结果:完璧归赵 起因:秦王要报复 相 渑池之会 结果: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起因:廉颇不服气 课后反思:
学生课堂练习单 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自学 读准生字的读音 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学生说这里的“将”指谁?(廉颇);
“相”指谁?(蔺相如);
“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和氏璧”意思 学生再读课文 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齐读11—15自然段,思考问题:
1、“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蔺相如的认识。
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细读课文 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总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用自己的语言说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