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2 18:47: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第一篇:《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同上123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①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②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辞》)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第二篇:必修五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

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目标:

1.区分实词、虚词。

2.理解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3.掌握主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难点:现代句式和古代句式的语言区别。教学方法:运用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

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虚词: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

一、文言词语

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

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虚词: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兼词:兼有两个意义和作用的词。如: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置杯焉则胶

风雨兴焉

(一)文言虚词 常见文言虚词:

其且

之(高考考试大纲,共18个)

虚词的作用

表结构关系(请息交以绝游

木欣欣以向荣)

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作定语后置的标志(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突出语气(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

表示时间(彼且奚适也)多义虚词

文言虚词虽然不多,但是绝大多数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某些虚词有多义现象,用法比较灵活。

《逍遥游》练习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要求)一:运用分析和比较的方法,理解常见虚词在上下文里的具体作用。练习一

比较并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于”字

积于今六十岁矣 ——表时间,到 而大声发于水上——表处所,从,在 业精于勤荒于嬉——表原因,由于,因为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表对象,对,对于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比较,比,超过 不求闻达于诸侯——表范围,在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表被动,被 鱼跃于渊——表处所,从

求救于术(袁术)——表对象,向 逢蒙学射于羿——表对象,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表被动,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要求)二: 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通常用法

(二)学习文言实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一词多义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掌握其意义。示例一:属

shŭ:

隶属,归属: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类: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zhŭ:

连缀,写:衡少善属文

嘱托:属予我作文以记之 示例二:兵

兵器: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军队、士兵: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兵(《信陵君窃符救赵》)战争、军事: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根据上下文准确把握词义 练习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动词 断绝《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动词 隔绝《桃花源记》

③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 横渡《劝学》

④ 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动词 停止 消失《石钟山记》 ⑤ 以为妙绝

形容词 到了极点《口技》 ⑥ 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 很 非常《核舟记》

⑦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副词 完全 绝对《促织》

绝云气,负青天

动词,直上、穿过(《逍遥游》)2.古今异义

(1)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以为一个双音词。铁骑突出刀枪鸣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腹犹果然

(2)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3)注意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悦亲戚之情话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先帝不以臣卑鄙 3.词类活用

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名词作状语:

(1)表示方位或处所。译为“向(朝、往)”•“从(在、当)•”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2)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像••似的”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

或棹孤舟

襟三江而带五湖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然后图南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使动用法

川泽纡其骇瞩

屈贾谊于长沙

窜梁鸿于海曲

眄庭柯以怡颜

徐孺下陈蕃之榻

而征一国者 意动用法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乐夫天命复奚疑 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第二课时

二、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 表判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⑵夫战,勇气也。

⑶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⑷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诚”表判断。⑴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⑷梁父即楚将项燕。⑸环滁皆山也。⑹此亡秦之续耳。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8)宾主尽东南之美。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⑵问今是何世。

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⑷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4、主谓直接表判断的。⑴荀卿,赵人。⑵刘备天下枭雄。

5.用“非”表示否定判断。予本非文人画士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二)被动句

一、“于”表被动

不拘于时,学于余

二、“见”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三、“见„„于”表被动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四、“为”表被动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为„„所”表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六、“被”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余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七、动词本身表被动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八、“受„„于”表被动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5.省略量词。

(四)倒装句 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⑶忌不自信。

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宾语前置。⑴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安在? 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⑸不然,籍何以至此?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⑵夫晋,何厌之有? ⑶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五)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甚矣,汝之不惠!

(六)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1.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寻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2.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

率领谢庄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 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佩带着长长的长剑,戴着高高的帽子 都督阎公之雅望

有崇高声望的都督阎公 中心词+数(量)词式结构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有时(就)吃掉一石的粮食。铸以为金人十二。

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

4、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⑴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⑵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三、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出自文言文中的成语举例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劝学》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因利乘便、翁牖绳枢、揭竿而起、云集响应、度长契大、同年而语——《过秦论》 今是昨非、欣欣向荣——《归去来兮辞》)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钟鸣鼎食、萍水相逢、老当益壮、命途多舛、达人知命——《滕王阁序》

成语具有文言虚词现象

一蹴而就——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侧目而视、同日而语——而,表示修饰关系。动辄得咎——辄:就。动不动就受到处分或谴责。逃之夭夭——出自《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花。”原来形容桃树十分茂盛,后因“桃”和“逃”同音,人们就用来表示逃跑的意思。这里“之”的意义和用法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刮目相待——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其中“相”的意思是第三人称,他。

成语“无所不为”的“所”是特殊代词,表示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名词作状语:

鳞次栉比——鳞:鱼鳞;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街谈巷议—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

土崩瓦解——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

管窥蠡(lí)测——管:竹管;蠡:贝壳做的瓢。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名词动用

未雨绸缪——绸缪:紧密缠缚。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准备。密云不雨——满天乌云不下雨。比喻事物正在酝酿,一时还没有发作。

不胫而走——胫:小腿。没有长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使动用法

兵不血刃——兵:武器;不血刃:不使兵刃见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曲突徙薪——曲:弯;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汗牛充栋——栋:栋宇,房屋。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意动用法

幕天席地——把天作幕,把地当席。原形容心胸开阔。现形容在野外作业的艰苦生活。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师心自用——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通假字

善刀而藏——善:善通“缮”,擦拭。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厉兵秣马——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状语后置

持之以恒——持:保持,坚持;恒:恒心。有恒心地长期坚持下去。宾语前置

吞舟是漏——本指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时不我待—— 我待:“待我”的倒装,等待我。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第三篇:梳理探究之文言词语和句式学案

梳理探究之文言词语和句式学案

文言词语学案

学习目的:

1、了解文言词语学习应注意的四个方面

2、词类活用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3、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学习重点:

1、词类活用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2、如何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难点: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如何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学习重点:

1、了解文言词语学习注意的四个方面

2、词类活用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学习过程:

一、预热练习准确翻译下面6个语句

1、悦亲戚之情话

(《归去来兮辞》)

2、且庸人尚羞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善万物之得时

(《归去来辞》)

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5、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鸿门宴》

6、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二、结合课本90-91页内容了解文言词语学习应注意的四个方面:

二、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比较,请你思考一下,和组内的同学探讨一下这两种活用区别在哪里? 个人意见:

组内意见:

补充说明:

三、练习巩固: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不远万里

3.鱼肉百姓

4、春风又绿江南岸

5、烛之武退秦师

四、作业:

1、完成第二学时的课前练习

五、学习小结:

第二学时

学习重点:

1、文言文学习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何辨析

2、词类活用中其他活用类型的判断辨析 学习过程:

一、预热练习准确翻译下面6个语句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纪纲,临邑人,为诸生。燕王①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王与语,说之。纲善骑射,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王大爱幸,授忠义卫千户。既即帝位,擢锦衣卫指挥使,令典亲军,司诏狱。纲觇帝旨,广布枚尉,日摘②臣民阴事。帝悉下纲治,深文诬诋。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擢都指挥佥事,仍掌锦衣。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辄特至家,洗沐好饮食之,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

数使家人伪为诏,下诸方盐场,勒盐四百余万。还复称诏,夺官船

二十、牛车四百辆,载入私第,弗予直。构陷大贾数十百家,罄其资乃已。籍故晋王、吴王,干没金宝无算。得王冠服服之,高坐置酒,命优童奏乐奉觞,呼万岁,器物僭乘舆③。欲买一女道士为妾,都督薛禄先得之,遇禄大内,挝④其首,脑裂几死。恚都指挥哑失帖木不避道,诬以冒赏事,捶杀之。

纲又多蓄亡命,造刀甲弓弩万计。端午,帝射柳,纲属镇抚庞瑛曰:“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瑛如其言,无敢纠者。纲喜曰:“是无能难我矣。”遂谋不轨。十四年七月,内侍仇纲者发其罪,命给事、御史廷劾,下都察院按治,具有状。即日碟⑤纲于市,家属无少长皆戍边,列罪状颁示天下。(节选自《明史》)

注:①燕王:即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封燕王。②摘(tì):揭发。③乘舆:此处泛指皇帝用的器物。④挝(zhuā):击,敲打。⑤碟(zhé):一种分裂肢体的刑法。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找出文中词类活用词语,并给予解释

2、准确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构陷大贾数十百家,罄其资乃已 译文:

②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 译文:

二、分组展示之后,学生相互之间给予点评和纠正

三、自己的文言文词语学习辨析心得(你认为如何才能准确判断词语并翻译呢?)

四、学生小结:

五、作业

完成文言句式课前练习部分

六、学后反思:

文言句式学案

学习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学习重点:

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学习难点:

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学习方法:

学练结合,注重积累 学习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学习重点:

判断句和被动句的辨析和翻译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训练:

1.写出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名称

2.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梁父即楚将项燕。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二、通过课本92页内容了解什么是判断句,怎么去断定一个句子是否是判断句?判断句有几种类型? 1、2、3、总结:

三、课本92页关于被动句内容的学习,了解如何判断被动句?被动句有几种类型? 1、3、总结:

四、作业

完成第二学时课前练习

五、学后反思:

第二学时

学习重点:

学习过程:

一、课前练习:

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译文:

二、学习课本92页关于省略句的内容,了解省略句省略成分,完成小字部分2练习

三、依据课本内容92页小字部分,总结1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僵卧孤村不自哀。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夫晋,何厌之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古之人不余欺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唯利是图,唯才是举。不然,籍何以至此? 孔子云:“何陋之有?”

总结:

补充:

四、介词结构后置句的句式特点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不拘于时,学于余。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屠惧,投以骨。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小结:

五、定语后置句练习和总结

1、翻译下面几句话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2、小结句式特点:

3、补充

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总结句子的特点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美哉,我少年中国。

七、作业:

完成第二单元文言句式的总结汇总

八、学后反思:

第四篇: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案

小组活动,探究为上

——“梳理探究”专题《文言词语和句式》教学设计

一、了解学生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的学情,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共有三个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碰到实词时,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二、成立合作小组,明确探究内容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预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另外组成一个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小组。

三、教学过程

师: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第一、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非凡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

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 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

②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

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⑤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⑥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生乙:

①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过秦论》)

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鸿门宴》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繁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1

生丙: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使动用法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生丁:

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

2、不远万里(认为„„远)

3.鱼肉百姓(以„„为鱼肉。)

4、春风又绿江南岸(使„„绿)

5、烛之武退秦师(使„„退)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提问,使动意动小组同学解答。

师补充: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意动用法是表示主观意念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什么,这种主观熟悉不一定与客观情况相符。比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中的作文素材,是选自《韩非子》的一个寓言故事,其原文是这样的: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就是有名的“智子疑邻”的故事。文末“智其子”中的“智”是古汉语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其子智即认为自己家的孩子聪明。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谓语所表示的性质状态。这个失窃家庭的孩子也可能聪明,也可能并非很聪明,凭此一点不能作出聪明与否的结论,更不能因此而对邻居家老人产生怀疑。而使动用法是客观上即事实上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丰衣足食::使„„丰足。“丰、足”是客观上使“衣、食”发生了变化。

(二)实词词义

师: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把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探究问题: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碰到实词时,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

1、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②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例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2、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

(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生乙:(第二小组补充)

3、①收天下之兵。(《过秦论》)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其他例句略。2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例①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例②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很轻易推断出是“端正”的意思。)

4、①故山殊可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例①“过”搭配对象为“山”,可释为“游览”。例②“鲜”应和“无”对应,结合上文意思,故为“少”。)

生丙:

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

2、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幸而、幸好)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实词词义小组同学解答。

师根据情况补充。

师总结: 综上所述,在一词多义辨析时,如能辅之以技巧,根据字形推断,利用句式辨别,结合语境把握等,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垒,要害靠平时的日积月累。第二、文言句式宾语前置

师: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假如对一些句式,尤其是像宾语前置等比较非凡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句式,进行梳理和探究。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探究问题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生甲:宾语前置: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 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②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③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④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⑤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⑥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3 ⑦成语:唯利是图

生乙:

1、例①至例②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2、例③至例⑤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3、例⑥至例⑦是: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师总结: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宾语前置共有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③用“之”、“是”提宾。

生丙:

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2、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3、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

4、唯弈秋之为听(《弈秋》)

5、成语: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宾语前置小组同学解答。

师根据情况补充。

四、学生评价

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评分细则:

评分标准

实词词义组

使动意动组

宾语前置组

例句是否典型(20分)

规律是否正确(30分)

表达是否流畅(20分)

合作是否默契(20分)

课件是否精美(10分)

师总结:

同学们在“文言词语和句式”专题的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们“探究并快乐着”。好,这个专题就上到这里。

教学反思

这个专题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是要害,“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有了爱好,学生就能出聪明,就可以由被动的、反应性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性的获取者。

为了让学生有爱好主动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留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以学定教,在课前先了解哪些问题是学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梳理探究的,哪些是需要学生合作梳理探究的,通过讨论,我们共同确定了三个问题作为合作探究目标。

然后,让学生根据爱好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预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答应学生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认真梳理了课本中的典型例句,碰到疑难问题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在小组长的协调下,分工合作,计算机技术好的同学制课件,语言表达流畅的同学担任成果展示时的发言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在成果展示课上,学生发言积极,很好地合作完成了“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

最后,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组成评价小组,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同学们从“例句是否典型,规律是否正确,表达是否流畅,合作是否默契,课件是否精美”五个方面着手,综合测评,最后,“词类活用小组” 获得了“最佳小组”的称号,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词类活用小组”的同学备受鼓舞。

课后,许多同学对我说,通过这次梳理探究活动,许多以前不太明白的问题弄懂了,受益匪浅。这次课后被人教社录成了优质课制成光盘全国发行。

其实,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钱梦龙先生就说过:“学生的熟悉活动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感知,在他们自己头脑进行,别人谁也替代不了。”在“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参与教学为核心,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进步的喜悦和获得知识的满足。新课程强调活动探究,合作学习,注重在学生的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叶老曾说过,要让学生奋其力,自致其知,而学生开展的质疑和答疑、自评和互评等活动,让学生把握了学习的自主权,学生在讨论、交流、竞争中主动获取了知识。

第五篇: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精选)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文言实词的学习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一、一词多义: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例:“负”,本义是背载物,载。引申为承受、承担,支撑;再引申为抱有、享有,又引申为依仗、凭借,进而引申为辜负、对不起等。

1、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载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支撑

3、久负盛名 享有

4、负势而上 凭借

5、誓天不相负 辜负 注意:一个多义词在具体语句中只表示一种特定的含义,确定多义词的义项,应结合上下文以至全文的内容。

二、古今异义: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古代词语今天词义扩大了,有的缩小了,有的失去了古代词语的意义,即意义转移了。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例: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用来

2、铁骑突出刀枪鸣 突然冲出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和子 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以为一个双音词。另外要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三、通假字:通假,基本是同音通假。主要有四种情况:

1、同音通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孰为汝多知(知,通“智”)乎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举酒属(属,通“嘱”)客

4、形近通假(声母相同):将军身被(被,通“披”)坚执锐

注意: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所以我们用“形声辨义法”来辩别通假字。

四、词类活用:是指某类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和语境相适合的意义。常见情况(见课本91页)

【练习】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临帝子之长洲:(2)穷岛屿之萦回(3)或命巾车,或棹孤舟(4)潦水尽而寒潭清(5)策扶老以流憩(6)识盈虚之有数(7)临清流而赋诗(8)景翳翳以将入

(9)一言均赋,四韵俱成(10)齐谐者,志怪者也(11)适百里者宿舂粮(12)虽然,犹有未树也

(1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1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1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16)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7)绝云气,负青天(18)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2)俨骖騑于上路,(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4)北冥有鱼,其名为鲲(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6)小知不及大知(7)汤之问棘也是已(8)此小大之辩也

(9)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10)辩乎荣辱之境(11)而御六气之辩(1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1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14)臣以险衅,夙遭闵凶(15)旬有五日而后反(16)故夫知效一官(17)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1)千里逢迎,高朋满座(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3)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5)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6)诏书特下,拜臣郎中(6)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8)悦亲戚之情话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眄庭柯以怡颜(2)园日涉以成趣(3)悦亲戚之情话(4)乐琴书以消忧

(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6)善万物之得时(7)乐夫天命复奚疑(8)襟三江而带五湖

(9)徐孺下陈蕃之榻(10)雄州雾列,俊彩星驰(11)层峦耸翠,上出重霄(11)川泽纡其骇瞩(12)钟鸣鼎食之家(12)四美具,二难并(13)屈贾谊于长沙(14)窜梁鸿于海曲(15)宁移白首之心(16)不坠青云之志

(1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18)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19)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0)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2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22)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3)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2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25)人命危浅,朝不虑夕(2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27)谨拜表以闻(28)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29)举臣秀才(30)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基础达标】

1、指出下列句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

A、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B、不远万里 C.鱼肉百姓 D、春风又绿江南岸

2、选出语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B)例句:不耻相师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按用法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①孔子师郯子 ②襟三江而带五湖 ③吾得兄事之 ④朝歌夜弦 ⑤目吴会于云间 ⑥择善而从之 ⑦俊采星驰 ⑧燕赵之收藏 A、③④⑤/①②⑦/⑥/⑧ B、③⑤⑦⑧/①②④/⑥ C、③⑦/④⑤/①②/⑥/⑧ D、③④/⑤⑥⑦/①②/⑧ 【作业布置】

1、下列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请你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活用类别。A.名词作动词 B.意动用法 C.形容词用作名词。(1)吾师道也(A)(2)吾从而师之(B)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5)而耻学于师(B)(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B)

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C)。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其一犬坐于前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卒廷见相如 文 言 句 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或者也)。”表示;如:夫战,勇气也。

3、用:“?者,?。”表示;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表示;如:刘备,天下枭雄。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廉颇蔺相如列传》)“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8、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练习】

1、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A是天下之大贼也 B是胜之舍人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不知木兰是女郎(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梁父即楚将项燕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离

2、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1)灭六国者,六国也。

(2)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环滁皆山也。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二、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 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2、用“?见?”的形式表示;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练习】

1、按要求做题: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败秦师于崤 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受制于人

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2)天监初,父为吴兴原乡令,为奸吏所诬,逮诣廷尉。(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5)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6)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7、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下载《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词语和句式学案

    一.重点实词,一词多义。 1.引: 引以为流觞曲水 : 疏导、引来 引壶觞以自酌 : 端起引而不发,跃如也: 拉弓相如引车避匿 : 掉转引兵欲攻燕 : 率领、引导 秦军引而去: 避开......

    高中语文《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小组活动,探究为上 第一、文言词语(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非凡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

    文言句式和知识必修五教案

    文言知识和句式 第一课时必修五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乃瞻衡宇 北冥有鱼 三餐而反 小知不及大知 此小大之辩也 而御六气之辩 而征一国者 旬有五日而后反 汤之问棘也是已......

    文言句式教案 文档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讲座 教学目的:1. 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 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3. 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如何......

    文言词语和句式_教学设计_教案(五篇)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主要的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 典型的句式意义,学生认真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和谐美,人情美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虚词用法的......

    高考文言句式考点知识梳理

    高考文言句式考点知识梳理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新课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情况,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共有三个探究问题:......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一、了解学生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新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情况,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