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和句式_教学设计_教案(五篇)

时间:2019-05-15 05:1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_教学设计_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词语和句式_教学设计_教案》。

第一篇:文言词语和句式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主要的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 典型的句式意义,学生认真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和谐美,人情美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虚词用法的理解上

教学难点 现代句式和古代句式的语言区别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

1、用:“„„者,„„也。”表示;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或者也)。”表示; 如:夫战,勇气也。

3、用:“„„者,„„。”表示; 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表示; 如:刘备,天下枭雄。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 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2、用“„„见„„”的形式表示;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前到动词前。如:

未之有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A、何陋之有?B、何厌之有? C、何后之有?

D、马首是瞻

E、惟利是图。

定语后置: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小结:

“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板书 文言句式 被动句式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第二篇: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案

小组活动,探究为上

——“梳理探究”专题《文言词语和句式》教学设计

一、了解学生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的学情,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共有三个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碰到实词时,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二、成立合作小组,明确探究内容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预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另外组成一个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小组。

三、教学过程

师: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第一、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非凡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

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 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

②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

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⑤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⑥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生乙:

①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过秦论》)

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鸿门宴》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繁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1

生丙: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使动用法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生丁:

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

2、不远万里(认为„„远)

3.鱼肉百姓(以„„为鱼肉。)

4、春风又绿江南岸(使„„绿)

5、烛之武退秦师(使„„退)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提问,使动意动小组同学解答。

师补充: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意动用法是表示主观意念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什么,这种主观熟悉不一定与客观情况相符。比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中的作文素材,是选自《韩非子》的一个寓言故事,其原文是这样的: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就是有名的“智子疑邻”的故事。文末“智其子”中的“智”是古汉语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其子智即认为自己家的孩子聪明。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谓语所表示的性质状态。这个失窃家庭的孩子也可能聪明,也可能并非很聪明,凭此一点不能作出聪明与否的结论,更不能因此而对邻居家老人产生怀疑。而使动用法是客观上即事实上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丰衣足食::使„„丰足。“丰、足”是客观上使“衣、食”发生了变化。

(二)实词词义

师: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把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探究问题: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碰到实词时,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

1、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②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例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2、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

(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生乙:(第二小组补充)

3、①收天下之兵。(《过秦论》)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其他例句略。2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例①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例②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很轻易推断出是“端正”的意思。)

4、①故山殊可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例①“过”搭配对象为“山”,可释为“游览”。例②“鲜”应和“无”对应,结合上文意思,故为“少”。)

生丙:

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

2、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幸而、幸好)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实词词义小组同学解答。

师根据情况补充。

师总结: 综上所述,在一词多义辨析时,如能辅之以技巧,根据字形推断,利用句式辨别,结合语境把握等,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垒,要害靠平时的日积月累。第二、文言句式宾语前置

师: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假如对一些句式,尤其是像宾语前置等比较非凡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句式,进行梳理和探究。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探究问题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生甲:宾语前置: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 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②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③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④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⑤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⑥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3 ⑦成语:唯利是图

生乙:

1、例①至例②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2、例③至例⑤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3、例⑥至例⑦是: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师总结: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宾语前置共有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③用“之”、“是”提宾。

生丙:

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2、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3、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

4、唯弈秋之为听(《弈秋》)

5、成语: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宾语前置小组同学解答。

师根据情况补充。

四、学生评价

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评分细则:

评分标准

实词词义组

使动意动组

宾语前置组

例句是否典型(20分)

规律是否正确(30分)

表达是否流畅(20分)

合作是否默契(20分)

课件是否精美(10分)

师总结:

同学们在“文言词语和句式”专题的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们“探究并快乐着”。好,这个专题就上到这里。

教学反思

这个专题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是要害,“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有了爱好,学生就能出聪明,就可以由被动的、反应性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性的获取者。

为了让学生有爱好主动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留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以学定教,在课前先了解哪些问题是学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梳理探究的,哪些是需要学生合作梳理探究的,通过讨论,我们共同确定了三个问题作为合作探究目标。

然后,让学生根据爱好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预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答应学生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认真梳理了课本中的典型例句,碰到疑难问题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在小组长的协调下,分工合作,计算机技术好的同学制课件,语言表达流畅的同学担任成果展示时的发言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在成果展示课上,学生发言积极,很好地合作完成了“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

最后,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组成评价小组,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同学们从“例句是否典型,规律是否正确,表达是否流畅,合作是否默契,课件是否精美”五个方面着手,综合测评,最后,“词类活用小组” 获得了“最佳小组”的称号,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词类活用小组”的同学备受鼓舞。

课后,许多同学对我说,通过这次梳理探究活动,许多以前不太明白的问题弄懂了,受益匪浅。这次课后被人教社录成了优质课制成光盘全国发行。

其实,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钱梦龙先生就说过:“学生的熟悉活动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感知,在他们自己头脑进行,别人谁也替代不了。”在“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参与教学为核心,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进步的喜悦和获得知识的满足。新课程强调活动探究,合作学习,注重在学生的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叶老曾说过,要让学生奋其力,自致其知,而学生开展的质疑和答疑、自评和互评等活动,让学生把握了学习的自主权,学生在讨论、交流、竞争中主动获取了知识。

第三篇: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精选)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文言实词的学习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一、一词多义: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例:“负”,本义是背载物,载。引申为承受、承担,支撑;再引申为抱有、享有,又引申为依仗、凭借,进而引申为辜负、对不起等。

1、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载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支撑

3、久负盛名 享有

4、负势而上 凭借

5、誓天不相负 辜负 注意:一个多义词在具体语句中只表示一种特定的含义,确定多义词的义项,应结合上下文以至全文的内容。

二、古今异义: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古代词语今天词义扩大了,有的缩小了,有的失去了古代词语的意义,即意义转移了。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例: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用来

2、铁骑突出刀枪鸣 突然冲出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和子 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以为一个双音词。另外要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三、通假字:通假,基本是同音通假。主要有四种情况:

1、同音通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孰为汝多知(知,通“智”)乎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举酒属(属,通“嘱”)客

4、形近通假(声母相同):将军身被(被,通“披”)坚执锐

注意: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所以我们用“形声辨义法”来辩别通假字。

四、词类活用:是指某类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和语境相适合的意义。常见情况(见课本91页)

【练习】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临帝子之长洲:(2)穷岛屿之萦回(3)或命巾车,或棹孤舟(4)潦水尽而寒潭清(5)策扶老以流憩(6)识盈虚之有数(7)临清流而赋诗(8)景翳翳以将入

(9)一言均赋,四韵俱成(10)齐谐者,志怪者也(11)适百里者宿舂粮(12)虽然,犹有未树也

(1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1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1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16)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7)绝云气,负青天(18)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2)俨骖騑于上路,(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4)北冥有鱼,其名为鲲(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6)小知不及大知(7)汤之问棘也是已(8)此小大之辩也

(9)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10)辩乎荣辱之境(11)而御六气之辩(1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1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14)臣以险衅,夙遭闵凶(15)旬有五日而后反(16)故夫知效一官(17)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1)千里逢迎,高朋满座(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3)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5)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6)诏书特下,拜臣郎中(6)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8)悦亲戚之情话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眄庭柯以怡颜(2)园日涉以成趣(3)悦亲戚之情话(4)乐琴书以消忧

(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6)善万物之得时(7)乐夫天命复奚疑(8)襟三江而带五湖

(9)徐孺下陈蕃之榻(10)雄州雾列,俊彩星驰(11)层峦耸翠,上出重霄(11)川泽纡其骇瞩(12)钟鸣鼎食之家(12)四美具,二难并(13)屈贾谊于长沙(14)窜梁鸿于海曲(15)宁移白首之心(16)不坠青云之志

(1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18)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19)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0)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2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22)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3)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2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25)人命危浅,朝不虑夕(2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27)谨拜表以闻(28)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29)举臣秀才(30)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基础达标】

1、指出下列句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

A、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B、不远万里 C.鱼肉百姓 D、春风又绿江南岸

2、选出语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B)例句:不耻相师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按用法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①孔子师郯子 ②襟三江而带五湖 ③吾得兄事之 ④朝歌夜弦 ⑤目吴会于云间 ⑥择善而从之 ⑦俊采星驰 ⑧燕赵之收藏 A、③④⑤/①②⑦/⑥/⑧ B、③⑤⑦⑧/①②④/⑥ C、③⑦/④⑤/①②/⑥/⑧ D、③④/⑤⑥⑦/①②/⑧ 【作业布置】

1、下列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请你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活用类别。A.名词作动词 B.意动用法 C.形容词用作名词。(1)吾师道也(A)(2)吾从而师之(B)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5)而耻学于师(B)(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B)

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C)。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其一犬坐于前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卒廷见相如 文 言 句 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或者也)。”表示;如:夫战,勇气也。

3、用:“?者,?。”表示;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表示;如:刘备,天下枭雄。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廉颇蔺相如列传》)“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8、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练习】

1、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A是天下之大贼也 B是胜之舍人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不知木兰是女郎(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梁父即楚将项燕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离

2、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1)灭六国者,六国也。

(2)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环滁皆山也。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二、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 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2、用“?见?”的形式表示;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练习】

1、按要求做题: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败秦师于崤 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受制于人

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2)天监初,父为吴兴原乡令,为奸吏所诬,逮诣廷尉。(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5)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6)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7、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第四篇:《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新课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情况,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共有三个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二、教学重点:同上123

三、教学方法:成立合作小组,明确探究内容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准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小组。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一、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 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

②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⑤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⑥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生乙:①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过秦论》)

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鸿门宴》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繁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生丙: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使动用法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生丁: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

2、不远万里(认为……远)

3.鱼肉百姓(以……为鱼肉。)

4、春风又绿江南岸(使……绿)

5、烛之武退秦师(使……退)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

使动意动小组同学解答

师根据情况补充

师补充: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意动用法是表示主观意念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什么,这种主观认识不一定与客观情况相符。比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中的作文素材,是选自《韩非子》的一个寓言故事,其原文是这样的: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就是著名的“智子疑邻”的故事。文末“智其子”中的“智”是古汉语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其子智即认为自己家的孩子聪明。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谓语所表示的性质状态。这个失窃家庭的孩子也可能聪明,也可能并非很聪明,凭此一点不能作出聪明与否的结论,更不能因此而对邻居家老人产生怀疑。而使动用法是客观上即事实上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丰衣足食::使……丰足。“丰、足”是客观上使“衣、食”发生了变化。

(二)实词词义

师: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掌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探究问题: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

1、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②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汉字虽历经演变,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例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2、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对这类句子中的实词,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3、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其他例句略

3、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学会联想

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相关联想,通过联想可推断词义。A项“竟” 是完毕、终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竟”即完毕的意思。D项中的“结发”在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结发同枕席”的诗句,古时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岁,女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

生乙:(第二小组补充)

4、①收天下之兵。(《过秦论》)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①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例②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很容易推断出是“端正”的意思。)

5、①故山殊可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我们可以借助语境来推断。(例①“过”搭配对象为“山”,可释为“游览”。例②“鲜”应和“无”对应,结合上文意思,故为“少”。)生丙: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

2、卖官鬻爵(“鬻”因与“卖”处在结构相同的同等位置上,就可由已知的“卖”来推出未知的“鬻”的相同的含义。)

3、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4、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幸而、幸好)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

实词词义小组同学解答

师根据情况补充

师总结: 综上所述,在一词多义辨析时,如能辅之以技巧,根据字形推断,利用句式辨别,结合语境把握等,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关键靠平时的日积月累。第二课时

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师: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如果对一些句式,尤其是像宾语前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句式,进行梳理和探究。

(探究问题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生甲:宾语前置

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②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③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④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⑤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⑥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⑦成语:唯利是图

生乙:

1、例①至例②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例③至例⑤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3、例⑥至例⑦是: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师总结: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宾语前置共有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③用“之”、“是”提宾。

生丙: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2、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3、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译文: “我凭什么到这样的地步呢”

4、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

5、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6、成语: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文:“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

宾语前置小组同学解答

师根据情况补充

学生评价: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合作小组。师总结:同学们在“文言词语和句式”专题的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们“探究并快乐着”。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第五篇:《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一、了解学生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新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情况,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共有三个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二、成立合作小组,明确探究内容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准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小组。

三、教学过程师: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生甲:本中的典型例句①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②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生乙:①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过秦论》)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鸿门宴》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繁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生丙: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使动用法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生丁: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

2、不远万里(认为……远)3鱼肉百姓(以……为鱼肉。)

4、春风又绿江南岸(使……绿)、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其它小组同学质疑使动意动小组同学解答师根据情况补充师补充: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意动用法是表示主观意念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什么,这种主观认识不一定与客观情况相符。比如XX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中的作文素材,是选自《韩非子》的一个寓言故事,其原文是这样的: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就是著名的“智子疑邻”的故事。文末“智其子”中的“智”是古汉语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其子智即认为自己家的孩子聪明。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谓语所表示的性质状态。这个失窃家庭的孩子也可能聪明,也可能并非很聪明,凭此一点不能作出聪明与否的结论,更不能因此而对邻居家老人产生怀疑。而使动用法是客观上即事实上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丰衣足食::使……丰足。“丰、足”是客观上使“衣、食”发生了变化。

(二)实词词义师: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掌握应逐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探究问题: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生甲:

1、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②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其他例句略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汉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汉字虽历经演变,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2、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他例句略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对这类句子中的实词,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3、例如:(XX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其他例句略

3、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学会联想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相关联想,通过联想可推断词义。A项“竟”是完毕、终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竟”即完毕的意思。D项中的“结发”在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结发同枕席”的诗句,古时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岁,女1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生乙:(第二小组补充)

4、①收天下之兵。(《过秦论》)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其他例句略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①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例②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很容易推断出是“端正”的意思。)、①故山殊可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其他例句略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语境推断词义

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我们可以借助语境来推断。(例①“过”搭配对象为“山”,可释为“游览”。例②“鲜”应和“无”对应,结合上文意思,故为“少”。)生丙: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

2、卖官鬻爵

3、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4、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幸而、幸好)其它小组同学质疑实词词义小组同学解答师根据情况补充师总结:综上所述,在一词多义辨析时,如能辅之以技巧,根据字形推断,利用句式辨别,结合语境把握等,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关键靠平时的日积月累。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师: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如果对一些句式,尤其是像宾语前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句式,进行梳理和探究。(探究问题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生甲:宾语前置本中的典型例句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②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③彼且奚适也?(《逍遥游》)④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⑤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⑥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⑦成语:唯利是图生乙:

1、例①至例②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例③至例⑤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3、例⑥至例⑦是: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师总结: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宾语前置共有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③用“之”、“是”提宾。生丙: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2、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3、不然,籍何以至此?译文:“我凭什么到这样的地步呢”

4、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6、成语: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文:“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其它小组同学质疑宾语前置小组同学解答师根据情况补充学生评价: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合作小组。评分细则:评分标准

实词词义组

使动意动组

宾语前置组

例句是否典型(20分)

规律是否准确(30分)

表达是否流畅(20分)

合作是否默契(20分)

是否精美(10分)

师总结:同学们在“文言词语和句式”专题的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们“探究并快乐着”。好,这节就上到这里。

下载文言词语和句式_教学设计_教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词语和句式_教学设计_教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词语和句式学案

    一.重点实词,一词多义。 1.引: 引以为流觞曲水 : 疏导、引来 引壶觞以自酌 : 端起引而不发,跃如也: 拉弓相如引车避匿 : 掉转引兵欲攻燕 : 率领、引导 秦军引而去: 避开......

    必修五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

    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目标: 1.区分实词、虚词。 2.理解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 3.掌握主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难点:现代句式和古代句式的......

    梳理探究之文言词语和句式学案

    梳理探究之文言词语和句式学案 文言词语学案 学习目的: 1、了解文言词语学习应注意的四个方面 2、词类活用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3、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

    《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同上123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2课时......

    高中语文《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小组活动,探究为上 第一、文言词语(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非凡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

    文言句式复习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

    文言句式教案 文档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讲座 教学目的:1. 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 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3. 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如何......

    文言句式

    文 言 句 式 [教学目的] 1、立足课本,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倒装句的一般特点、规律,面向会考。 2、学会运用倒装句的特点和规律来正确判断句式、理解句意,知识与能力结合,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