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含学科德育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1)班共有学生40人。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思想上要求上进,作业认真、一丝不苟。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含学科德育过程)
一、导入新授课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做一做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七、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第二篇:人教版:乘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案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
除法是与乘法相反的运算.在前三年半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除法的意义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里在已学的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另外教材以前研究的是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除法,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也曾接触过有余数的除法,但是学生没有从字面上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所以本小节教材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对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及关系式明确地概括说明.
本小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及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它们进行验算.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也是为进一步学习解简易方程打基础的。那么教学难点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理解整除概念时,对整除算式中,哪个数能被哪个数整除的几种不同叙述分不清,容易混淆.另一方面是使学生理解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
教法建议
1、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再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就可以通过学生学过的一道乘法应用题引出,充分让学生思考,并观察、分析、比较由乘法算式转换成除法算式所发生的变化,最后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同桌、集体)、互相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除法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讲解有余数的除法时,也可以采用以上的教学方法.
2、注意概念的归纳与概括.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概念时,可以通过与整除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问题,并从发现中归纳总结出什么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
3、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的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悟出知识的真谛,以求得其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 7×5= 9×6=()× 4=3235÷5= 54÷6= 32÷()=8 35÷7= 54÷9=()÷4=8
2.导入: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除法的意义)
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课题 下载
(二)探求新知
1.教学除法的意义.
(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例题 下载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分组讨论: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问题(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下载
教师归纳: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教学除法各部分的名称.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 下载
教师提问: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
(教师板书)
(3)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使学生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反馈:做68页的“做一做”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
(4)教学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 下载
①启发同学想: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
学生自己举例
引导学生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②启发同学想: 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引导学生自己举例
老师提问:为什么相除的结果都是0?
教师强调: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③学生讨论: 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教师说明: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可能得到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应用.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口算题 下载
(1)口算:
①4×5
②320÷8
20÷4
320÷40
20÷5
40×8
(2)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继续演示课件 下载
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3)教学乘法验算
教师出示:32×27=864,让学生用以下两种方法验算.
第三篇: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 教案(共)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应用。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乘、除法的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乘、除法解答。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标签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7×5=()
9×6=()
()×4=32 35÷5=()
54÷6=()
32÷()=8 35÷7=()
54÷9=()
()÷4=8
2、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的意义
(1)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多少枝花?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教师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2种算法,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3,4和12在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分组讨论:根据上面乘法算式和各部分的联系看,乘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乘法的意义。)
教师归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教学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提问: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什么?(因数)乘得的数叫做什么?(积数)
(教师板书)
2、教学除法的意义
(2)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2÷3=4(3)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可以插几枝?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2÷4=3 教师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2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4,3和12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2)(3)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分组讨论: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
教师归纳: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教学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提问: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教师板书)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引导学生观察第(2)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板书: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4、反馈:做6页的“做一做”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
5、教学关于0在除法中的特性
(1)启发同学想: 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引导学生自己举例
老师提问:为什么相除的结果都是0?
教师强调: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2)学生讨论: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教师说明: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可能得到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课堂小结 总结性提问
1、你今天学习了什么?
2、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3、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4、乘、除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各是什么? 5、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课后习题
1、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
2、积=()×因数
因数=()÷另一个因数
商=()÷除数
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
3、填空题。
(1)一个除法算式中,商是8,除数是6,被除数是()。
(2)一个因数是5,另一个因数与它相同,他们的积是()。(3)被除数是54,商是9,除数是()。
(4)另个因数的积是72,其中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
(5)0乘()都得0;0除以()都得0。
板书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第四篇:乘、除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乘、除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感悟运算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用抽象文字表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表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看到屏幕里的图片,有什么感觉?(出示各种美丽的花朵)预设:
生:非常漂亮,感觉很香„„
2.师:是的,花不但是植物繁殖的重要部分,而且还有着很多美好的寓意。荷花代表着纯洁,牡丹则代表着高贵。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来欣赏花,看看大家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出示主题图)
3.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多少枝花?
(二)自主探究,乘、除法定义。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 预设:
生1:3+3+3+3=12 生2:3×4=12 4.师:大家都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1:每个花瓶中有3枝花,四个花瓶一共就是4个3相加。生2:4个3,也可以用乘法表示,就是3×4。5.师:看来4个3相加也可以表示为3×4。你认为哪种表示方式更简便呢?为什么?
预设:乘法,因为加数个数多时可以用一个数表示个数。6.你还能提出什么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7.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 预设:
生: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板书:乘法定义)
8.师:你知道乘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因数×因数=积)9.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加、减法时发现一个加法算式可以改写出两个减法算式。今天你能结合情景和这个乘法算式也改写出用其他运算方法计算的问题吗? 10.学生讨论并列式。(2)12÷3=4(3)12÷4=3 11.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这两个除法算式代表什么含义? 预设:
生1: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12÷3=4 生2: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 12÷4=3 12.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 预设:
生:因为知道了两个因数的积,求另一个因数。13师: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吗?
14.师:想一想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然后,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除法? 预设:
生: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法。(板书:除法定义)
15.师:你知道除法算式中这些数又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三)小组交流,明确关系
1.师: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再想一想我们是如何研究加、减法的,你有什么发现? 2.师:我们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很快地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又能根据一个乘法算式很快写出两个除法算式,现在你有什么想研究的? 预设:
生:乘、除法各部分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3.师:同学们非常善于思考,看来我们这节课除了要知道什么是乘、除法,也需要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师:根据黑板上的三个算式和上节课的学习经验(课件出示加、减法各部分关系),你能发现乘、除法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5.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 6.整理总结:
(1)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7.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算式,验证大家总结的发现。
8.师:请观察我们总结的结论,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交流一下。预设:
生1:乘法是除法的相反运算、除法是乘法的相反运算。生2: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9.学以致用:数学书P6做一做
根据36×14=504,不计算直接写出后面算式的结果。504÷14=(),504÷36=()10.抽象概括,总结升华。
我们通过这三个算式的联系,初步了解了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且验证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1)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2)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希望大家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11.师:关于乘、除法的知识研究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还想深入研究的吗? 预设:
生: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2.师:关于这个问题大家是怎么想的呢?具体的内容我们下节课就要研究,请你回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数学书P7 练习二 1)①蜗牛每小时可爬行5m,6小时能爬行多少米? ②120支铅笔,每12支装一盒,可以装几盒? ③蜗牛6小时爬了30m,平均每小时爬行几米?
④一头大象的体重是5600kg,正好是一头牛的8倍。这头牛重多少千克?(2)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2.综合练习:判断:(数学书 P8 9)已知△+□=◈,◇×◆=☆,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2)◈-△=□()(2)(3)☆÷◆=◇()(4)☆×◇=◆()
(五)课堂总结:
1.师:通过学习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哪些关系你能说说吗? 2.学生交流。
3.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能说说你的心得、收获以及不足吗?
(六)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七)课后反思:
第五篇: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会应用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明确0在加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这一定律进行验算.
加法的意义教学设计意义的建立,加法交换律的概括及对它们的理解、掌握.教学难点学生对加法意义、加法交换律运用.
教学步骤
1、口算.44+56 37+23 180+20 42+8+1012+0 0+17 386+124 124+2352、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1)例1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这题怎样解答?(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铁路长是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是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是把137与357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教师提示:把137与357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板书: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就叫加法)
教师明确:这就叫加法的意义.(板书:加法的意义)
(2)练习:小强有125枚邮票,小明有75枚邮票.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枚邮票?说明理由:
已知小强与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与小明共有多少张邮票,就是把两人的邮票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等式中各部分名称.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在137+357=494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板书:加数 加数 和)
3、有关0的加法.
教师提问: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呢?有关0的加法可有哪几种情况呢?
小结:任何数和0相加都得原数.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21、教师谈话: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加法的意义,加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有关0的加法的特殊性.除此之外,关于加法的运算还有一些基本性质,它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2、教师提问:137+357=494(千米),表示求的是什么?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357+137=494(千米)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
教师板书:
137+357=357+134、出示例2,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18+17○17+18124+235○235+1240+25○25+0规律:
①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
②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教师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强调:我们要看一些等式哪些符号不符合加法交换律就必须看两个加数的位置变不变,它们的和变不变.当然前提是等号两边的两个加数必须相同.
4、练习:
判断:下面各等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9+7=7+9 10+1=10+120+8=2+26 2+0=0+2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指出:以上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并运用它做了练习,这一定律若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强调:用字母表示这一运算定律更简单清楚.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教师领读几遍,提醒学生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
教师板书:a+b=b+a
提醒注意:a与b可以表示0、1、2、3、??中任意整数,如1+2=2+1,9+20=20+9等,所以a+b=b+a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效的.位置,和不变.而像这些(指其中的等式)一个用数字表示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a+b=b+a这一公式表示的一类所有符合条件的式子,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5、学生分组自由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
6、学习、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目的在于更好地运用.实际上,在以前我们早就应用它解决计算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在哪些计算中都用了加法交换律呢?(验算)
7、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766+589=589+□ 257+□=474+257 a+15=15+□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把()数合并成()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一个数加0,还得().如12+0=().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
230+370=380+220 30+50+40=50+30+40 a+10=100+a 230+420=430+220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的含义?
(学生讨论)
五、布置作业 .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填上适当的数.
48+□=72+□ 29+35=□+29 a+38=□+□□+55=55+422、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 85+41+15+59 168+250+32 282+53+37+18
六、板书设计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例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7+0=70+7=7 0+0=0
加法交换律:
137+357=357+137 18+17=17+18 24+235=235+24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运用加、减法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你们有好朋友吗?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你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觉得它们会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猜想后简单回馈 交流后板书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教学加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一情境图
师:认真读一读题目,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如果要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画出来吗?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绘制并进行展示,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
师:结合加法算式,说说这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义?你觉得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算式,叫做加法。
师:你知道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吗? 交流后明确: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课件 出示教材第3页第(2)(3)小题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观察并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第(2)(3)题都是分别已知了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教师情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师: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做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差。
2.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在前面,我们已经理解了加法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谁能来说一说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汇报;加法各部分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和=加数+加数(板书)知道和和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关系式是: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
(2)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减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汇报:减法各部分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差=被减数-减数(板书)如果知道被减数和差,求减数是:减数=被减数-差(板书)如果知道减数和差,求被减数 是:被减数=减数+差(板书)
师:通过刚才几个算式的比较,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吗?
小结得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并引导学生理解逆运算中的“逆”的意思。
三、巩固拓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