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充满活力的课堂——听张学伟《番茄太阳》有感
充满活力的堂——听张学伟《番茄太阳》
有感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天宁教育博客
点击数:87 充满活力的堂——听张学伟《番茄太阳》有感
“新的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堂,新的堂应该是充满问题探索的堂,新的堂应该是充满知识魅力的堂,新的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堂。”张学伟老师用这样的堂新理念,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在他的堂上,我们可以聆听到师生民主而融洽的平等对话,我们可以直视到学生思维碰撞时闪现的串串火花,我们可以感受到师生之间始终飞扬着的人文情怀------这种堂活力 是怎样营造出来的呢?
一、产生于教师亲和力
张老师语言亲切、随和,加上热情的鼓励,产生一种磁性,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心,营造出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学习氛围。一开始,张老师就鼓励学生说出初读文后的心情。有的学生说是感动,有的学生说是辛酸,还有的学生说是同情、高兴、心痛等等。他尊重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是个善良的孩子。你读得很好,读出了味道。这么多问题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帮帮我。我可以摸一下你的头吗------”张老师的话充满激励、充满尊重、充满期待,这种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与他的“生本理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平等对话的氛围中,处处可以看见学生的“尊严”“个性”“自由”和“活力”。
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欣赏学生,也才能真正倾听到学生“花开的声音”;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只有把学生当成“大写的人”,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才能尊重他们的话语权,师生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孕育出情感的浪花。
二、产生于思维扩展力
新程应该是学生知识发展的堂,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堂。它要使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从不会到会的过程,由不能到能的过程。张老师以学生阅读中的障碍作为教学的起点,用“一幅怒放的牡丹花该送给谁?”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感悟文本。问题抛出后,张老师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学生通读全文,从文中去找依据,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要求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多侧面、多角度伸展其思维触角,与文中的人物发生深刻的对话,请看片断: 生:我觉得应该送给爸爸,因为明明的爸爸很有耐心,教明明认识各种蔬菜。(读第3小节)师:文还有一处写爸爸的,在哪一小节? 生:12小节。
师:文中出现两次描写爸爸的句子都是做同一事,那就是认识东西。爸爸仅仅是教明明认识蔬菜吗?不是的,他是在教明明认识生活。他还会教明明认识什么? 生:云、雨------(生说不出)
师:做在饭桌前,拿起碗,爸爸会怎么做?
生:这就是碗,摸一下,里面可以装吃的东西。筷子长长的,用木头做的。看见桌子,会说有四个角。师:明明是小孩,一次两次能认识吗? 生:不能,要认无数次。师:爸爸就象是明明的眼睛啊。朗读2、3两节。
师:有一个词语必须注意到,才能读好。生:来回。师:来回说明遍数多。还有一个词语? 生:耐心。一遍是教不会一个五岁的盲童的。师:这位父亲耐心地说------生:读
师:把心放进去体会是怎样叫自己的女儿认识东西的。生:读
师:你爱自己的女儿吗?怎样读? 生:(读得轻了些。)
师:盲童边摸边学,怎样读? 生:(读得慢了一些。)
在教师创造性点化和导引中,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创造性碰撞,涌动出无数的“思维泉”、“思维流”、“思维河”,堂成了无限扩张的思维大场。在浮想联翩、思潮如涌的思维状态中,在逐步形成和深化“独特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得以最有效的积累,习惯方法得以最有效的习得,心灵和精神得以有效的充实!
三、产生于情感感召力
张老师的语文教学是“多情”的,通过设计“议题”、朗读和读后交流,师生深入到文本的深处和细处,一步一步地“逼进”人物的心灵世界,实现作者情、教者情和学者情的交相辉映、水乳交融,因而时常感受到一种情感的激荡。交流到明明这一任务时,张老师创设许多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尽情释放情感:
生:我想把牡丹花送给明明,虽然他的眼睛看不见花,但他的心能感受到社会给他的温暖。
师:他是个善良的孩子。你能从书上找出依据吗?
生:读16小节的话。明明自小双目失明,好不容易有了成为正常人的机会,却想着要把双腿捐献给素不相识的阿姨。真是太善良了。
师:你们读这一段时感动吗? 生:读。
师:通过声音,传达你的内心。(充满深情地):明明要走了,轻轻拉着你的手,当他附在你的耳边轻声低语,当他的温热气息拂过你的面颊,你会想什么?
生:说明明明感到社会给他的爱,他也要奉献。
生:(充满深情地):明明,你太善良了。好不容易有了成为正常人的机会,却想着要把双腿捐献给我,你真是个善良的孩子。
师:(充满深情地)一个从来没有见多光明的孩子,一个跟随父母卖菜的孩子,一个只能用番茄来体会太阳的孩子,在自己刚有复明的机会时,却要将自己的双腿献给别人,这是一般的爱心吗?
生:不是。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样一颗金子般的心。(师生合作朗读。)
文上到这里,学生的内心一定为之一颤,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实现了超越,达到了读书的高峰体验。
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的程,它的文具有丰富细腻多彩的情感。充满活力的应该流动着文所具有的丰富情感,让文的情感既感染教师又感染学生,然后教师学生互相感染,在情感体验中实现价值观的飞跃。
当然,本节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在堂教学过程中,显得比较散,如果能抓住其中的主要人物明明设计一个语言训练的活动并动笔写写,相信学生的收获会更大。如“文中的明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想对她说什么?结合的最后一句话写写。”我想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让的本体价值得到升华!转载自天宁教育博客
第二篇:听《番茄太阳》有感
听《番茄太阳》有感
作者:陈琰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4
陈琰发表
最近,我听了石鼓路小学的王文老师执教的《番茄太阳》一课后,真是受益匪浅。下面浅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一、巧妙的导课方法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开课时,王老师巧设悬念,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教学巧设悬念,诱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去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十足地学习新课。王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看到了《番茄太阳》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通过设置疑问,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把番茄和太阳两个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呢?”“为什么把番茄比做太阳呢?”王老师适当地设疑置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孩子们强烈的读书欲望,引起了学生们急切想了解课文的内容的欲望,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步读好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了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首先,王老师注重了和文本的对话。王老师课前通过独立钻研教材,看教材说明,准确深刻的领会了编者的意图和背景,对所讲知识的进行引入、分析、引申、巩固,对知识点讲解的先后顺序,重、难点进行剖析,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准确的把握了教材。这也是引导学生和课文进行对话的基础。
其次,注重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王老师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指名读书、教师范读、学生再读,再次指名读的形式给了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自由读好文本,实现了学习目标。在自主读书时,候老师给学生明确了要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情感体验。在指名读书时,教师给予了及时评价和鼓励,记得有一位同学在读一句比较长的句子时,没有注意停顿,老师及时的指了出来,并进行了范读,让这位同学再读时,候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再读,你一定能读的更好。”一句平常的话,却坚定了学生读好书的信心,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老师范读时,我更领略了王老师读书的功底,王老师那富有情感的读书,把学生带到了情境之中,让学生从教师的范读中获得了情感和体验,以至于让学生再次读书时,很快的体验到了课文的内涵。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了王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帮助、指导、点拨学生学习;学生和教师一起跟教材进行民主对话,实现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个性化的自主建构。通过读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
三、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王老师在本次教学中,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也真正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王老师让学生在标画描写明明笑的句子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笑中体验课文的内涵,“咯咯的笑是什么样的笑?”“如果不是盲童……笑的像个天使”从这句话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每次从菜场经过……特别爱笑”从特别爱笑中你读懂了什么?“明明坚定自己看到光明的信念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从捐献眼角膜,明明感受到了什么?”等等一系列的引导,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从王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中,学生一步一步的理解了课文的内涵,感悟到了社会生活的美好,要热爱生活,再接受别人的爱的同时,要学会去关爱别人。
王老师在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不断地设置一些疑问情景,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得出结论。从而促使他们更加自觉、主动地对该课文深入地钻研和学习,使自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主体地位逐渐得到加强。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第三篇:听张学伟《鹬蚌相争》一课心得
用课文,教语言
——听张学伟《鹬蚌相争》一课有感
周六有幸听了张学伟老师的课《鹬蚌相争》。他在课堂上教学生如何“吵架”,真的是别具一格,非常大气,让人眼前一亮。
一、独特的教学设计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破题,先问学生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故事是假的,那什么是真的?让学生认识到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把握寓言体裁的特点。接下来张老师从词语“威胁”和“毫不示弱”入手,引导学生体会鹬蚌相争时互相威胁、毫不示弱的语气,总结“吵架”的要点:狠话、短话、针锋相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多次朗读,读出吵架时的语气。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鹬蚌被捉之后互相埋怨的对话以及渔夫的话,并再次强化了学生的朗读练习,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寓言的寓意。
二、有效的语言运用。
印象最深的是张老师在谈及语文教学方法时说到“教语文要向数学课学习。”他借用叶圣陶老先生的话“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阐述要“用语文,教语言”。的确,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最基本的还是要让学生会使用语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会使用语言,会理解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张老师在教授《鹬蚌相争》一课时,就紧紧地抓住语言运用这个主题,通过设计朗诵表演活动训练学生抓住“吵架”的特点进行朗读,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鹬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一次争吵,让学生既锻炼了口语交际,又巩固了“吵架”的朗读练习。所以整堂课的主线非常清晰,主题非常明确,一堂课教给学生的知识技能不贵多,贵在精。学生们有针对性地练习朗读和口语交际,目的明确,方法有效,练习到位,课堂上就能看出来他们已经把“吵架”能力掌握的非常好了。
三、实用的教学方法。
在谈到语文课堂设计时,张老师提倡“要搞语文学习活动”,即“用听说读写的手段,解决字词句段篇的问题”。语文教学其实就是教给学生运用语言的方法,他简单介绍了如何就“听说读写”来教学生学语言。其中,稍微详细地讲了训练学生“说”的四种方法——概括说、描述说、对话、辩论。他特别提到训练说话时,一定要让学生注意到说话人的身份和内容的统一,不要一味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张老师的教学思想对语文教师在语言运用教学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他不仅仅给了老师理论的指导,更用具体的方法教老师如何去做,实用性非常强。
第四篇:听张东兴讲座有感
专家讲座 伴我成长
----------听张东兴讲座有感
5月13日在县教体局五楼会议室聆听了沧州市教育局教育科研所小学语文研教院张东兴老师的《用成人之美之心,成有所担当之事》报告会。张东兴老师从教科研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做好教科研工作的基本认知、沧州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工作简介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做了详细的阐述。风趣的语言,睿智的思考。张老师的讲座,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例如“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师生相聚皆是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要有个性的魅力有活力有信心、教研活动不仅要有气力还要有智慧等等许多哲理。”这次培训,时间虽然是一天,但是培训内容丰富,是一次对学校管理干部专业成长极有意义的培训,因此,我作为培训的一员感到很荣幸,积极参加了学习,认真做好笔记。通过这次培训,丰富了我的教育思想,开阔了我的眼界和工作思路,提升了我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境界,更激发我的工作热情和信心,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一路前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我的心得和体会。
1、校长要善于学习。校长要力争做到懂行的管理者。要管好教学工作,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做一个懂行的管理者,因此管理者要根据自身特点加强学习,多学习新的教学管理理论知识,也要多学习新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等方面的知识,在分析本校的基础上,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领导力。
2、校长要善于思考。校长应该是个思考者,对工作的预见、调整和反思都需要研究,随时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挖掘深层因素,根深才能固本,才能实现“内涵发展”的理念。
3、校长要真正深入到教学管理中去,就必须和广大教师一起,共同研讨出适合学校教师的办学思想。如果教师理解不了你的办学思想,那你的办学理念就只有太空去实现。因此,要真正深入到教学管理中,就要先研究自己所管理的教师的特点,让管理思想去适应教师,在管理上力争做到因人而异。
4、加强学校的教研活动的管理张老师讲的教研活动的一些现象例如“传统的听课评课的四多四少”“传统评课的一言堂二分法和三段式”,随后张老师又给我们指出了几点意见:要对课例进行“整体评价”;要对课例进行“微格分析”; 要加强课例研究的“多向互动”;要加强课例研究的“课前跟踪”;要加强课例研究的“行为跟进”。根据张老师的讲解,反思自己学校的教研活动确实存在这种现象,为教研活动而教研活动,表面化严重,没有真正的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没有起到引导、推进作用、没有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也没有得到提升。结合张老师提出的进行全校教师大讨论,制定制度,抓好典型,促进引领,以点带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把听课评课当成自己整体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完成,改变为完成任务而凑节数,一定要做到听课前要有准备,听课后一定要评课。坚决不能边听课边做其他工作,精力不集中、听课打瞌睡、与同时听课人窃窃私语、不做记录、态度轻浮、听课迟到,课中离场或通知某老师听课而不去。在参与评课时要做到对老教师要尊重、虚心;对同龄人要坦诚、随和;对年轻教师要细心指导,起到扶持其前进的作用;对接受意见态度谦虚的教师,可促膝谈心,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对性格直爽的教师,可直截了当有什么说什么,淋漓尽致地指出其优缺点和个人见解;对性格固执不容易接受别人意见的教师,交换意见要委婉交谈,尽量做到使其能接受意见,改进教学;对素质较好的教师要注意防止其骄傲,固步自封,应不断提出新目标,使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对素质一般的教师,要多鼓励鞭策,帮助发现自己的优点使其充满信心迎头赶上;对素质差的教师要帮助其认识不足,要求苦练基本功,迅速提高素质。作为领导的我一定起到示范作用,切实把教研活动开展落到实处。
5、校长要转变观念,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听了张老师的讲座后,发现张老师在调动培训人员积极参加互动活动中的方法耳目一新,大家都踊跃参与到活动中去,从这引发了我对作为一个管理者就如何调动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校活动中的思考。我觉得要转变观念,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一是重行政管理控制向重“人本”激励转变。传统式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度加控制使人勤奋工作。也就是说校长的管理工作,更多地表现为管制、监控、指示、命令等等,这样的做法虽然在管理学校上也是有效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会束缚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才能的发挥。随着课改的深入,学校将获得比以往更多的自主权,越来越走向“校本”。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地方,同时也是教师获得发展的舞台。学校的管理应该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学校的制度应该有利于教师的探索和创造,校长应与教师一起共同谋求一个学习的氛围,并使这种学习过程能够在一个开放的、善于接受的环境中进行。今天的管理,校长应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关心教师,营造民主和谐、人和政通的管理氛围。以教师为本,就是要求教学管理者必须运用激励原则,通过目标激励、领导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物质奖励等手段以求得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大值。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个性和教学创造力,使他们在课程改革中大显身手,英雄有用武之地。二是由只重管理教师“教”向也重学生“学”转变。传统教学以教师讲灌为主,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新课程不仅要看“教”更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看教师怎样教。因此,校长必须在教学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上做出重要转变。首先,在开展听课评课的教研活动中做好指导工作。如引导教师上课要务实,不上表演性的假课、花课,重在引导学生的学。以学生学好论英雄,而不以老师表演论英雄。其次,在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时做好引导工作。如在教学管理中,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的管理研究,要求管理者在教学检查时查“教”,更要查“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培养学习能力等。
短短一天的培训结束了,但我觉得它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此次培训中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当今教研活动的思考,将会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培训已结束,但学习不会结束,我将会用培训中得到的理论、经验与研究方法,不断探索,勇于实践,提升自己,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引用张东兴老师常说的一首小诗《风雨中的美丽》,用它来为我们再壮行色——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为了孩子们,我们忘掉疲惫,奋力前行。几度风中,几度雨中,教改的路上,我们痴心不改,风雨兼程。踏过坎坷,趟过泥泞,我们一起走向更加灿烂的黎明。
道声辛苦,说声珍重,风雨中的美丽,定将化作你我心中的彩虹。
第五篇:听张园长讲座有感
听张园长讲座有感
在听张园长授课过程中,我心里五味杂陈,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愧疚和自责。作为孩子的妈妈,我在教育孩子方面还有很多做的不到位的地方,觉得张园长讲的每一个案例都似乎在说自己,我有时候下班回家吃完饭,就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孩子过来就随便打发她几句,哄着她自己去一边玩,自己继续沉浸在手机中。看似一件小事,但却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久而久之,孩子或许也就学会了玩手机,学会了应付撒谎,而不是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很多时候就是从父母言传身教中养成的。
另外,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我还是非常缺乏耐心的,就像张园长讲的案例中的家长一样,往往因为一点点小事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乱发脾气,甚至于还大打出手。其实,想想有时候孩子做的一些所谓的错事,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确实还小不懂事,一个大人谁能去做那些幼稚的事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是想引起家长的注意,想让家长多关注他们多陪陪他们。而我们作为父母却一味地意气用事,每每等到打了骂了之后才会自责懊悔。或许如果起初我们就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一下,而不是用一个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去要求孩子,那一切的悲剧就不会发生,我们也就不至于悔不当初了。
张园长最后讲到的三个“大不大,高不高,丑不丑”,我觉得对我们家长朋友们培养耐心是非常有帮助的,我决定在家要好好“修炼”,不断地学习成功经验,更好的去爱孩子。